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通信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葉松
所在部門: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職稱:副教授
出生年月:1967年5月
電子郵件:phjnd@yahoo.com
【個人簡介】
葉松,男,副教授,生于1967年,研究生學歷,雙碩士學位。1995 - 1997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通信專業專業,獲通信碩士學位。1998 - 2000年多倫多大學學習微電子專業,獲微電子碩士。現任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國家軍用集成電路“十二、五”專家組成員。
【研究方向】
1.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
2.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
3.通信集成電路設計
4. 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
5. 微電子系統設計封裝與測試
【在研項目】
1.GSM/TD-SCDMA手機功放芯片,民用項目,項目負責人
2.2.4G短距離無線射頻基帶一體收發芯片,民用項目,項目負責人
【完成項目】
1.北斗一代衛星定位射頻芯片,國家級項目,項目負責人,2008年完成。
2.北斗二代、伽利略及GPS多模衛星定位射頻芯片,國家級項目,項目負責人,2009年完成。
3.美國ADC室內無線覆蓋芯片項目,民用美國外包項目,項目負責人,2010年完成。
【發表論文】
1.“Beidou Time Synchronization Receiver for Smart Grid” , Song Ye, IEEE ICSGCE 2011
2.“A High Efficiency CMOS Rectifier Circuit for 900MHz Passive RFID Tags “, SONG YE, JUN FAN, IEEE PACCS 2010.
3.“The Effects of a Deep N-well Junction on RF Circuit Performance”, Song Ye, Jun Li, 2010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unction Technology (IWJT) proceedings, 2010.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的聯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號
郵編:610225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的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信息科學技術最新發展需要、具備嚴謹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具有良好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能夠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信息與通信工程高級專門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 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
2、 光通信技術與應用
3、 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
4、 通信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
5、 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
6、 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
7、 通信軟件與算法研究
三、 培養方式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采用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導師個別重點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完成學位課和非學位課的學習,并取得相應學分。強調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重視討論班、讀書報告會、學術論壇、前沿講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徑,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四、 學制與應修學分
本專業學制為3年,最長不超過4年。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8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2學分,必修環節2學分,總學分不低于32學分,不高于40學分。
五、 教學計劃
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級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學計劃表》(見附件)。
六、 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均以考試方式進行考核,以百分制評定成績;非學位課采用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考核。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總則》的要求。
實行中期考核制度,學院于研究生入學后的第四學期對培養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必修環節、學位論文開題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七、 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應取得學術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為提高本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讀期間,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至少應有一篇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核心及以上期刊公開發表或錄用。核心期刊請參考2016年最新中文核心期刊目錄。
(2)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國際國家發明專利。
(3)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一般期刊公開發表或錄用,并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或集成電路板樣(四選一)。
八、 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工作細則》相關規定實施相關工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工程的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與要求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又具備在集成電路工程領域、信息技術領域從事集成電路或系統的分析、設計、實現與運行管理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實驗測試技能,了解集成電路及相關學科前沿應用,能以團隊工作的形式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并有效地表達和交流工作成果;能將理論知識與工程應用結合的具有管理能力和領導意識、具備創新思維、終生學習能力和一定國際視野的生理和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諸方面和諧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基本要求:
l、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乎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積極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集成電路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電子科學、通信科學、信息科學中至少一個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掌握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的一般理論與技術,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比較堅實的必要的基礎理論和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解決集成電路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承擔解決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本領域的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能夠運用先進的集成電路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問題。
3、掌握一門外國語。
4、具有健康的體格。
二、 領域方向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涉及現代信息的基礎和核心技術,包括半導體集成電路器件設計和制備、集成電路工藝制造技術、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封裝、集成電路測試、集成電路應用技術以及集成電路營銷與企業管理。結合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我校學科特點、科研優勢,本專業培養方向設置如下:
1、 集成電路信息功率半導體器件
2、 數模混合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
3、 SOC/SIP系統芯片封裝及測試技術
4、 集成電路制造技術
5、 射頻/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系統
6、 芯片安全技術
培養方式
全日制工程碩士采用雙導師制(校內導師+校外工程導師),校內校外共同培養的方式。以校內培養和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工程導師應為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同學科專家,且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采用1.5+1+0.5模式。即1.5年校內培養主要以課程學習、項目實踐、論文撰寫為主;1年校外培養主要以企業實習和企業真實項目實踐為主。0.5年校內培養以針對學生不足方面進行能力提升為主。
采用“1.5+1+0.5”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分階段進行:
(1)專業理論培養階段
累計1.5年的學校學習(專業理論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習專業理論和結合專業領域的科研方向,進行的工程能力初步培養學習,增強創新能力。
(2)企業培養階段
累計1年企業階段學習(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在合作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深入合作企業,依托企業現場,借助企業的工程項目和研發項目,參與工程項目的設計、工程實現和技術攻關,深入參與合作企業的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熟悉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項目研發的管理,企業的運行方式,熟悉行業標準和規范,了解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提升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和工程素養。
(3)能力提升培養階段
累計0.5年的能力提升培養階段是在學生經過1年企業鍛煉后,根據雙導師(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診斷,發現的不足部分通過這段時間集中提高并同時完成論文答辯工作。
三、 學制與學分要求
全日制工程碩士學制三年,最長不超過四年。總學分不低于34學分,不高于40學分。其中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8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9學分;必修環節學分要求不低于7學分。
跨學科專業或同等學力錄取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必須補修至少3門相應專業本科主干課程,不計學分。
四、 培養思路
以通識教育和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并重,注重學生作為人的內在情感體驗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培養,強調通過專業知識傳授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和全程雙導師指導培養能力,以團隊為單位,以多級項目為載體持續實施培養工程素質,構建自然分層、因材施教的一體化培養體系,從而培養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的、理論與工程應用結合的具有管理能力和領導意識、具備創新思維、終生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所培養的人才能運用堅實的學術基礎為專業發展作出貢獻;以團隊工作的形式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并有效地表達和交流工作成果;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中,運用技能建立長期的、成果豐碩的職業生涯;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生活的“全人教育”培養目標。
六、培養標準及實現
1、培養標準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體現在如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
(2)具有良好的市場、質量、職業健康和安全意識,注重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3)具有從事工程開發和設計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經濟管理以及人文科學知識;
(4)掌握扎實的工程原理、工程技術和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了解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以及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5)具有創新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的能力;
(6)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方法和技術手段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7)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的能力,以及工程項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具有工程技術創新和開發的基本能力和處理工程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的基本能力;
(9)具有信息獲取、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10)熟悉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
(11)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12)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領導意識;
(13)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能力;
上述知識能力和素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大的方面(即一級標準):①技術知識與個人職業技能;②應具備的個人能力和專業能力;③應養成的素質與職業道德;④在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系統的能力。在每個一級標準下又可細化為二級標準及更細的三級標準。本領域碩士工程型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能力包括:應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工程技術問題;設計和開展實驗、分析并解釋實驗數據;定義項目標準,并設計符合這些標準的過程或系統;有效地開展團隊工作;在演講和報告中有效地交流和溝通;熟練地應用計算機工具;理解工程師的道德和專業責任;理解工程對社會的影響,與當今問題之間的關系;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具體培養標準見下表1:
表1: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標準
一級目標 | 二級目標 |
三級目標 |
1. 技術知識與個人職業技 能 |
1.1 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基本知識 |
1.1.1 科學發展史知識 1.1.2 政治經濟學知識 1.1.3 哲學知識 1.1.4 法律知識 1.1.5 馬列主義知識(資本論等) 1.1.6 毛澤東思想知識(矛盾論、實踐論等) |
1.2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入門知識 |
1.2.1 工程經濟基本知識 1.2.2 社會科學基本知識 1.2.3 管理基本知識 1.2.4 情報交流方法 |
|
1.3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 |
1.3.1 邏輯思維知識 1.3.2 隨機過程 1.3.3 半導體器件物理 1.3.4 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 1.3.5 數字集成電路設計 1.3.6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 |
|
1.4專業知識 |
1.4.1射頻集成電路設計 1.4.2 SOPC設計 1.4.3 電磁兼容信號設計 1.4.4 微處理器體系與結構 1.4.5 MEMS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 1.4.6 集成電路封裝設計 1.4.7 IC可靠性設計與分析 1.4.8 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 1.4.9 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1.4.10 本行業相關的政策、法律和法規 |
1.5基本技能 |
1.5.1 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技能 1.5.2 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實踐和實驗技能 1.5.3 開放設計與解決問題技能 1.5.4 在約束條件下,制定實施計劃的技能 1.5.5 工程項目集成的基本技能 |
|
2 、 應 具 備 能 力 |
2.1清晰思考和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的能力 |
2.1.1 能夠使用技術語言,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溝通與表達 2.1.2 能夠進行工程文件的編纂 |
2.2 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2.2.1 具備收集、分析、判斷、選擇國內外相關技術信息的能力 2.2.2 探索和發現本專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應用領域的能力 2.2.3 具有整合資源,主持綜合性工程任務,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2.2.4 主導實施解決方案,完成工程任務,制定評估解決方案的標準并參與相關評價 2.2.5 提出改善工程產品、系統、服務效能的方案 |
|
2.3 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 |
2.3.1 掌握在復雜系統中發現并篩選出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2.3.2 主動汲取從結果反饋的信息,進而改進未來的設計方案 2.3.3 創造性地發現、評估和選擇完成工程任務所需的方法和技術,確定解決方案 2.3.4 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 |
|
2.4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
2.4.1 與不同類型專業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的工作與合作能力 2.4.2 與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4.3 團隊合作(領導與被領導)能力 2.4.4 能夠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
|
2.5 組織管理能力 |
2.5.1建立合適的管理體系,組織并管理計劃和預算 2.5.2在團隊中的領導能力 2.5.3 較強的協調、管理、競爭與合作的能力 2.5.4協調組織任務、人力和資源,提升項目組工作質量 2.5.5領導和主持項目或工程評估,提出改進建議 2.5.6具有組織協調,與項目相關方協商、約定和管理變化需求的能力 |
|
2.6 至少一種外語的應用能力 | 2.6.1 能夠應用英語進行閱讀、寫作、聽說對話和進行與工程實踐有關的開發、管理工作 | |
2.7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初步審美能力 |
2.7.1 能夠欣賞文學藝術作品 2.7.2 能夠發現文學作品之美 |
|
2.8對終生學習的正確認識和學習能力 |
2.8.1 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 2.8.2 能夠根據個人職業取向選擇學習目標 |
|
2.9對職業和倫理責任的認知能力 |
2.9.1 清晰的職業認知和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2.9.2 了解工程師的責任和義務并且愛崗敬業 2.9.3 具備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能力 |
|
2.10運用現代技術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 | 2.10.1 具備使用現代技術和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 | |
2.11在工程實踐中運用各種技術、技能和工具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
2.11.1 具備基本電子測量儀器和制作設備的使用能力 2.11.2 制定工程設計方案和步驟 2.11.3 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從中找出改進方法 2.11.4 體驗完整電子系統設計過程 |
|
3、應養成的素質與職業道 德 | 3.1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
3.1.1 有志于學習與掌握知識,造福于社會與全人類 3.1.2 具有遠大的抱負,制定并實施繼續職業發展計劃 3.1.3 強列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
3.2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勤于學習、勇于創新,富有合作精神 |
3.2.1 尊重實驗結果,勤于思考,有探索精神 3.2.2 善于發現問題,不墨守陳規,會創新且敢于創新 3.2.3 能與團隊成員合作,溝通交流順暢 |
|
3.3誠實守信,遵守職業道德和工程倫理 |
3.3.1 熟悉本行業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知識 3.3.2 熟悉企業員工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和相關法律知識 3.3.3 遵守所屬職業體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3.3.4 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服務和環保意識 3.3.5 承擔有關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務的責任 |
|
3.4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 |
3.4.1 能夠經受挫折與失敗,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3.4.2 自信、靈活地處理新的和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 3.4.3 能夠在不同文化、不同區域背景下適應地工作 |
|
3.5善于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
3.5.1 具備環保意識 3.5.2 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3.5.3 妥善處理人際關系 |
|
4、在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系統的能 力 |
4.1 外部和社會背景環境 | 4.1.1 深刻理解工程師的角色和肩負的重要責任 |
4.1.2 了解工程界的社會影響和工程對社會的影響 | ||
4.1.3 了解工程或產品所處的歷史環境以及與之的關系 | ||
4.1.4 了解現實的焦點和價值觀以及其對工程和產品設計的相互影響 | ||
4.2企業與商業環境 | 4.2.1 認可所在企業的文化 | |
4.2.2 深刻理解企業戰略與規劃 | ||
4.3 系統的構思與工程化 | 4.3.1 設立系統目標和要求 | |
4.3.2 定義功能,概念和體系結構 | ||
4.3.3 系統目標的實施 | ||
4.3.4 項目發展的管理 | ||
4.4 設計 | 4.4.1 設計過程 | |
4.4.2 設計過程的方法 | ||
4.4.3 設計中對知識的利用 | ||
4.4.4 多學科設計 | ||
4.5 實施 | 4.5.1 硬件制造過程 | |
4.5.2 軟件實現過程 | ||
4.5.3 調試、檢測、試運行 | ||
4.5.4 實施過程的管理 | ||
4.6 運行 | 4.6.1 運行設計和優化 | |
4.6.2 培訓及操作 | ||
4.6.3 系統改進 | ||
4.6.4 系統維護 |
培養標準的實現矩陣見Excel文件。
七、知識能力大綱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的工程師必須具備創造性、保持好奇心和學術興奮情緒,而且具有堅持不懈、自律和充分發揮潛能的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個人責任感,公民意識和服務意識。本領域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領導能力和商務能力,提供機會讓學生掌握技術型專業人士所必備的技能。強調系統的嚴格的基礎技能教育,傳授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強調實踐經驗和在實際的受約束的環境中開展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培養學生交流、團隊合作和建立合作關系網的技能,提供跨學科的經驗,養成專業工作習慣,鼓勵創業式的思維方式。因此,本領域畢業學生必須滿足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即:素質結構要求、能力結構要求和知識結構要求,見表2。
表2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畢業生素質、能力、知識結構要求
素質結構 | 要 求 | ||
思 想 道 德 素 質 |
政治 素質 |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國家利益至上;具有堅定和正確的政治立場,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
思想 素質 |
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修養、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
道德 品質 |
具有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和品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師職業道德。 | ||
法律 素養 |
遵紀守法,學習和了解國家憲法和法律常識,具有知法、守法的法制意識和觀念。 | ||
誠信 意識 |
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做學問。 | ||
團隊 精神 |
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集體觀念強,樂于助人。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具有強烈的現代公民意識。 | ||
文 化 素 質 |
文化 素養 |
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學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人類文明史和科學發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識。了解古今中外歷史、人文、地理、民族風情、宗教和社會發展情況。 | |
文學藝術修養 | 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音樂等的鑒賞能力。 | ||
現代 意識 |
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 ||
身 心 素 質 |
身體 素質 |
體魄健康,能勝任不同工作環境的要求。 | |
心理 素質 |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具有正確、理性處理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 | ||
科 學 工 程 素 質 |
科學的思維藝術和方法 | 具有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掌握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常用的創造方法。 | |
科學研究方法 | 掌握一定的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方法。 | ||
求實 創新 意識 |
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能力。 | ||
科學 素養 |
具有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較強的批判意識,了解自然科學的重要發現和專業主要進展。 | ||
工程 意識 |
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市場意識和質量意識,以及節能意識和環境友好意識和社會意識。 | ||
綜合 分析 素養 |
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以及分析和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 | ||
市場 意識 |
在工程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價值效益意識。 | ||
能力結構 | 要 求 | ||
獲 取 知 識 能 力 |
自學 能力 |
掌握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有較強的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能獨立思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 |
交流表達能力 | 能使用母語或外語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和交流思想以及進行技術交流,包括語言能力,交流能力和人際交流溝通能力。 | ||
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 | 具有多渠道檢索所需知識文獻的能力。能使用各種工具對信息和文獻進行檢索,并能分析和評價結果。 | ||
應 用 知 識 能 力 |
綜合應用知識能力 | 具有綜合應用領域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的理論推導、演繹證明能力;掌握數值計算方法、演繹推理法和數學歸納法等方法;能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建模;初步的科技寫作能力。 | |
綜合實驗能力 | 能熟練使用常用實驗儀器。具有綜合運用本領域知識和應用工具軟件進行仿真實驗和硬件實驗的能力。能綜合設計實驗方案,掌握實驗數據處理及分析方法,能進行誤差分析和結果分析;從實驗中探尋知識。 | ||
工程綜合實踐能力 | 具備系統思維,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通信系統相關工程問題的能力。能置身于現代的團隊協作的工程環境;理解如何在受限環境中,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復雜的高增值工程系統。 | ||
創 新 能 力 |
創新 思維 能力 |
具有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歸納演繹思維,比較、類比與隱喻思維,系統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 |
創新 實踐 能力 |
通過一體化的實踐訓練,學生應具有探索和實踐意識,具有應用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了解中外知識產權申請方法及其程序。 | ||
科研 開發 能力 |
通過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與訓練,學生應掌握科研開發的基本技能,并具備初步技術開發和研究能力. | ||
其 他 能 力 |
商務 能力 |
具備基本的商務技能,如合同、商業計劃等撰寫能力,具備技術創業能力。 | |
管理 能力 |
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如項目管理、團隊管理和工程管理,時間和資源的管理的能力。 | ||
領導 能力 |
具有一定團隊領導能力,基本了解公司、企業和社會的運作方式。 | ||
知識結構 | 要 求 | ||
工 具 知 識 |
英語 | 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基本能力,能進行日常的生活和學術交流。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英文文獻資料和書籍。 | |
計算機 | 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各類計算機技術的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機軟、硬件應用能力. | ||
信息技 術應用 |
具有熟練掌握、準確應用各種信息技術能力,掌握信息收集的相關知識。 | ||
方法論 | 了解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 ||
科技 方法 |
具有一定的實驗和模擬仿真的基本知識。并掌握常用的計算方法,演繹推理方法、歸納法等基本數學處理方法. | ||
科技 寫作 |
能基本了解與掌握科技寫作的特點、要素與方法. |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
文學 | 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知識. | |
歷史學 | 了解國內外歷史基本知識,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國近代革命史. | ||
哲學 | 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 ||
政治學 | 掌握政治經濟學理論,具有思辨能力。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 | ||
藝術 | 具有藝術修養初步知識。 | ||
法律 基礎 |
掌握法律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知識。 | ||
社會學 | 具有社會學的初步知識,了解社會,融入社會。 | ||
心理學 | 具有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 ||
職業 道德 |
正值,責任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工程師職業道德修養。 | ||
自 然 科 學 知 識 |
數學 |
系統的數學知識,具有通過數學建模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matlab或mathematica。具有數學素質: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 |
物理 |
掌握近代及現代的物理知識,能提出假設并通過自行設計的實驗來證實或否定假設;具有實驗數據的分析及處理能力。 | ||
生命 科學 |
了解生命科學的基本常識。 | ||
環境 科學 |
具有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基本常識。 | ||
工 程 技 術 知 識 |
工程 導論 |
工程學的基本知識及工程分支,工程師職責,技術交流技巧和必備技能,團隊的組建及管理,項目管理,產品設計過程,工程與社會的關系。 | |
工程 制圖 |
具有工程制圖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能看懂一般的工程圖紙,會使用CAD軟件。 | ||
電工電 子學 |
熟練掌握電工電子學的基本知識,并具有一定的設計、調試和應用能力。 | ||
計算機 技術 |
能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并具有一定的軟件編程能力和硬件應用能力。 | ||
工程 實踐 |
理解如何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產品的全過程,了解工程設計、設施和檢測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應用工程實踐能力。 | ||
經濟 管理 知識 |
經濟學 | 具有一定的經濟學初步知識。 | |
管理學 | 具有一定的管理學初步知識。 | ||
專 業 知 識 |
學科基 礎知識 |
系統學習隨機過程及應用、半導體器件物理、高級數模集成電路設計、射頻集成電路設計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前沿等方面的知識,理論基礎扎實。 | |
專業方 向知識 |
集成電路封裝設計、IC可靠性技術和失效分析、MEMS設計與集成技術 微波/射頻電路理論與技術、SOPC與軟硬件協同設計、微處理器體系結構 電磁兼容原理與設計等方向的課程。 |
八、工程(專業)實踐方案
1、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立志獻身于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具有將最新科學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造潛能,具有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能力和團隊精神、管理與協調相關項目和工程的具有領導潛質的復合型精英科技人才。
2、培養模式
全日制工程碩士采用“1.5+1+0.5”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1.5+1+0.5”的方式分階段進行:
(1)學校階段的專業理論和能力提升培養
累計1.5+0.5年的學校學習(專業理論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習專業理論和結合專業領域的科研方向,進行的工程能力初步培養學習,增強創新能力。
(2)企業階段的研發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累計1年企業階段學習(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深入合作企業,依托企業現場,借助企業的工程項目和研發項目,參與工程項目的設計、工程實現和技術攻關,深入參與合作企業的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熟悉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項目研發的管理,企業的運行方式,熟悉行業標準和規范,了解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提升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和工程素養。
3、培養內容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實施雙導師制,分別由校內的指導教師和電子與通信行業中相關企業中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導師,實行聯合指導,企業工程導師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工程設計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的工程認知和頂崗實踐活動,主講培養計劃中的企業課程,把握學位論文中實驗數據的真實性,防止學位論文中泄露涉及企業技術機密的資料和數據;學校導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制定培養計劃,負責研究生的校內專業指導,指導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組織實施學位論文答辯。
在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培養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工程認知、工程實踐、工程設計(研發)Ⅰ和工程設計(研發)Ⅱ。以下分別加以敘述:
工程認知:通過在企業的認知實習,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組織管理、運行管理,熟悉企業環境、企業文化,掌握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生產、環保法律法規、標準知識,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的能力,同時進一步了解專業特點,增強感性認識,增加專業認可度,協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工程實踐:通過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使學生熟悉企業研發過程、工廠生產裝置、典型產品及生產過程;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及研發、組織、管理工作的能力;開拓視野,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工程設計(研發)Ⅰ和工程設計(研發)Ⅱ:由企業和學校雙方確定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制訂詳細、可操作的研究方案,結合企業和學校的所擁有的實驗研究手段,按照研究內容和研究進度,獨立開展研究工作。歸納總結研究結果并提交結題報告,在此基礎上撰寫學位論文,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4、培養要求(須有明確的考核標準、方式)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型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1)獲取知識能力。具有從書本、媒體、期刊、報告、計算機網絡等一切可能的途徑快速獲取能夠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并善于自學、總結與歸納的能力。
(2)應用知識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
(3)工程實踐能力。能夠解決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的工程項目、規劃、研究、設計與開發、組織與實施等實際問題。
(4)開拓創新能力。能夠在工程技術發展中善于創造性思維、勇于開展創新試驗、創新開發和創新研究。
(5)組織協調能力。具有良好的協調、聯絡、技術洽談和國際交流能力,能夠高效地組織與領導實施科技項目開發,解決科技開發項目進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型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體現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
(2)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嚴謹勤奮、勇于創新,富有合作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
(3)具有身心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能夠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4)較強的技術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領導能力。
集成電路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實踐培養階段要求:
(1)工程認知和工程實踐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以學生在工程認知為主,覆蓋學校教學計劃中的生產實習,以了解和熟悉企業環境為主。本階段學生需要完成4門企業課程,包括:“企業規章制度及文化”,“安全生產與管理”,“質量控制與過程管理”和“行業標準與規范”。在有條件的企業中,本階段學生可采取輪崗培訓的方式,在企業的各個部門進行工程認知實習,配備企業指導人員,使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過程,體驗企業文化。
(2)工程設計(研發)I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以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為主,覆蓋學校教學計劃中的工程設計,項目設計,學生需在產品研發部門、生產線、技術部門等作深入的實踐。本階段學生需要完成2門企業課程,包括“集成電路設計工具及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研發項目管理”。本階段學生需固定在某個具體的部門(建議:產品開發部門、技術部門、生產線等),使學生接受工程技術應用、工程產品開發、工程項目管理等能力的培養,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對一個工程項目或其中的某個部分獨立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3)工程設計(研發)II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完成碩士階段學位論文的工作。論文選題應和在所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相關。課題研究應有創新性,能夠解決企業的實際工程問題或新產品開發,對工程項目的全過程有非常清晰的了解,除了技術層面,還應在銷售、成本、技術支持等方面有所涉及。學生在此期間需要修讀4門企業課程,包括“市場需求分析”,“系統模塊設計與評價”,“成本控制與環境保護”和“可制造性設計”。
5、實踐流程
6、實踐基地
所有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全日制工程碩士均需要根據學院安排進入學院校外實踐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開展工程實踐活動。
九、教學計劃
全日制工程碩士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級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學計劃表》(見附件)。
十、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均以考試方式進行考核,以百分制評定成績;非學位課采用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考核。
實行中期考核制度,學院于研究生入學后的第四學期對培養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專業技能、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進行考核。
十一、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應取得學術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為提高本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讀期間,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至少應有一篇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一般期刊公開發表或被錄用。
(2)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或集成電路板樣(四選一)。
十二、開題報告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修完培養方案要求學分,通過專業技能考核,并完成文獻綜述后方可申請開題。文獻綜述要求閱讀本學科前沿的國內外文獻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8篇以上,并寫出4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報告。開題報告須在第3學期內完成。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必須調研、查閱中外文獻,了解本學科或本研究方向國內外研究進展,確定研究內容,完成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包括選題的背景意義、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主要研究內容、擬采取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預期成果、論文工作時間安排等。除保密論文外,開題報告應公開進行。
十三、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
1、論文選題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論文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技術背景,特別是企事業單位急需解決的重大關鍵技術課題,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學位論文應包括:課題意義的說明、國內外動態、設計方案的比較與評估、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途徑、本人在課題中所做的工作、理論分析、設計計算書、測試裝置和試驗手段、計算程序、試驗數據處理、必要的圖紙、圖表曲線與結論、結果的技術和經濟效果分析、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等。與他人合作或前人基礎上繼續進行的課題,必須在論文中明確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2、論文形式
論文的內容可以是:工程設計與研究、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軟件或應用軟件開發、工程管理等。論文應具備一定的技術要求和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
針對不同類型的論文,具體要求如下:
(1)工程設計與研究類:以解決生產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設計方案正確,設計結構合理,數據準確,符合規范;論文成果應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2)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方案研究類:能綜合應用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理論推導、分析嚴密完整,實驗方法科學,數據可信;能應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論文成果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或適用性。
(3)工程軟件或應用軟件開發類:需求分析合理,總體設計正確;程序編制及文檔規范;應有調試、測試乃至應用結果和評價。
(4)工程管理類:應有明確的生產與工程應用背景和一定的經濟或社會效益;收集與統計的數據充分、可靠;理論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學正確。
3、評審與答辯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工作細則》相關規定實施相關工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與要求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又具備在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信息領域從事電子通信系統或產品的分析、設計、實現與運行管理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實驗測試技能,了解電子通信學科前沿應用,能以團隊工作的形式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并有效地表達和交流工作成果;能將理論知識與工程應用結合的具有管理能力和領導意識、具備創新思維、終生學習能力和一定國際視野的生理和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諸方面和諧發展的高級應用型工程師。
基本要求:
l、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乎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積極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電子科學、通信科學、信息科學中至少一個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掌握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的一般理論與技術,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比較堅實的必要的基礎理論和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實驗技術手段;具有從事本學科及相關工程領域的科研開發能力,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
3、掌握一門外國語。
4、具有健康的體格。
二、 領域方向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涉及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以及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物理電子與光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等六個二級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信息傳輸、信息交換、信息處理、信號檢測、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電子元器件、微波與天線、儀器儀表技術、計算機工程與應用等。
根據通信工程學院的學科隊伍、研究現狀和儀器設備情況,結合社會的需求,我們擬在如下七個方向培養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工程碩士:
1、 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
2、 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
3、 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
4、 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工程
5、 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
6、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7、 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
三、 培養方式
全日制工程碩士采用雙導師制(校內導師+校外工程導師),校內校外共同培養的方式。以校內培養和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工程導師應為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同學科專家,且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采用1.5+1+0.5模式。即1.5年校內培養主要以課程學習、項目實踐、論文撰寫為主;1年校外培養主要以企業實習和企業真實項目實踐為主。0.5年校內培養以針對學生不足方面進行能力提升為主。
采用“1.5+1+0.5”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分階段進行:
(1)專業理論培養階段
累計1.5年的學校學習(專業理論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習專業理論和結合專業領域的科研方向,進行的工程能力初步培養學習,增強創新能力。
(2)企業培養階段
累計1年企業階段學習(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在合作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深入合作企業,依托企業現場,借助企業的工程項目和研發項目,參與工程項目的設計、工程實現和技術攻關,深入參與合作企業的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熟悉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項目研發的管理,企業的運行方式,熟悉行業標準和規范,了解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提升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和工程素養。
(3)能力提升培養階段
累計0.5年的能力提升培養階段是在學生經過1年企業鍛煉后,根據雙導師(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診斷,發現的不足部分通過這段時間集中提高并同時完成論文答辯工作。
四、 學制與學分要求
全日制工程碩士學制三年,最長不超過四年。總學分不低于34學分,不高于40學分。其中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8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9學分;必修環節學分要求不低于7學分。
跨學科專業或同等學力錄取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必須補修至少3門相應專業本科主干課程,不計學分。
五、 培養思路
以通識教育和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并重,注重學生作為人的內在情感體驗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培養,強調通過專業知識傳授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和全程雙導師指導培養能力,以團隊為單位,以多級項目為載體持續實施培養工程素質,構建自然分層、因材施教的一體化培養體系,從而培養通信領域與信息系統領域的、理論與工程應用結合的具有管理能力和領導意識、具備創新思維、終生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在生理和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諸方面和諧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所培養的人才能運用堅實的學術基礎為專業發展作出貢獻;以團隊工作的形式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并有效地表達和交流工作成果;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中,運用技能建立長期的、成果豐碩的職業生涯;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生活的“全人教育”培養目標。
六、培養標準及實現
1、培養標準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體現在如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
(2)具有良好的市場、質量、職業健康和安全意識,注重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3)具有從事工程開發和設計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經濟管理以及人文科學知識;
(4)掌握扎實的工程原理、工程技術和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了解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以及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5)具有創新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的能力;
(6)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方法和技術手段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7)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的能力,以及工程項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具有工程技術創新和開發的基本能力和處理工程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的基本能力;
(9)具有信息獲取、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10)熟悉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
(11)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12)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領導意識;
(13)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能力;
上述知識能力和素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大的方面(即一級標準):①技術知識與個人職業技能;②應具備的個人能力和專業能力;③應養成的素質與職業道德;④在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系統的能力。在每個一級標準下又可細化為二級標準及更細的三級標準。本領域碩士工程型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能力包括:應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工程技術問題;設計和開展實驗、分析并解釋實驗數據;定義項目標準,并設計符合這些標準的過程或系統;有效地開展團隊工作;在演講和報告中有效地交流和溝通;熟練地應用計算機工具;理解工程師的道德和專業責任;理解工程對社會的影響,與當今問題之間的關系;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具體培養標準見下表1:
表1: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標準
一級目標 | 二級目標 |
三級目標 |
1. 技術知識與個人職業技 能 |
1.1 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基本知識 |
1.1.1 科學發展史知識 1.1.2 政治經濟學知識 1.1.3 哲學知識 1.1.4 法律知識 1.1.5 馬列主義知識(資本論等) 1.1.6 毛澤東思想知識(矛盾論、實踐論等) |
1.2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入門知識 |
1.2.1 工程經濟基本知識 1.2.2 社會科學基本知識 1.2.3 管理基本知識 1.2.4 情報交流方法 |
|
1.3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 |
1.3.1 邏輯思維知識 1.3.2 隨機過程與矩陣分析基礎 1.3.3 生命科學前沿知識 1.3.4 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 1.3.5 電工電子學基礎 1.3.6 工程設計導論 |
|
1.4專業知識 |
1.4.1信息論基礎 1.4.2 嵌入式系統設計技術 1.4.3 現代數字信號與信息處理技術 1.4.4 統計信號分析與估計技術 1.4.5 通信網絡及通信技術 1.4.6 通信系統中的計算機應用技術 1.4.7 現代電子電路設計方法 1.4.8 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 1.4.9 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1.4.10 本行業相關的政策、法律和法規 |
1.5基本技能 |
1.5.1 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技能 1.5.2 電子通信系統實踐和實驗技能 1.5.3 開放設計與解決問題技能 1.5.4 在約束條件下,制定實施計劃的技能 1.5.5 工程項目集成的基本技能 |
|
2 、 應 具 備 能 力 |
2.1清晰思考和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的能力 |
2.1.1 能夠使用技術語言,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溝通與表達 2.1.2 能夠進行工程文件的編纂 |
2.2 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2.2.1 具備收集、分析、判斷、選擇國內外相關技術信息的能力 2.2.2 探索和發現本專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應用領域的能力 2.2.3 具有整合資源,主持綜合性工程任務,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2.2.4 主導實施解決方案,完成工程任務,制定評估解決方案的標準并參與相關評價 2.2.5 提出改善工程產品、系統、服務效能的方案 |
|
2.3 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 |
2.3.1 掌握在復雜系統中發現并篩選出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2.3.2 主動汲取從結果反饋的信息,進而改進未來的設計方案 2.3.3 創造性地發現、評估和選擇完成工程任務所需的方法和技術,確定解決方案 2.3.4 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 |
|
2.4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
2.4.1 與不同類型專業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的工作與合作能力 2.4.2 與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4.3 團隊合作(領導與被領導)能力 2.4.4 能夠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
|
2.5 組織管理能力 |
2.5.1建立合適的管理體系,組織并管理計劃和預算 2.5.2在團隊中的領導能力 2.5.3 較強的協調、管理、競爭與合作的能力 2.5.4協調組織任務、人力和資源,提升項目組工作質量 2.5.5領導和主持項目或工程評估,提出改進建議 2.5.6具有組織協調,與項目相關方協商、約定和管理變化需求的能力 |
|
2.6 至少一種外語的應用能力 | 2.6.1 能夠應用英語進行閱讀、寫作、聽說對話和進行與工程實踐有關的開發、管理工作 | |
2.7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初步審美能力 |
2.7.1 能夠欣賞文學藝術作品 2.7.2 能夠發現文學作品之美 |
|
2.8對終生學習的正確認識和學習能力 |
2.8.1 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 2.8.2 能夠根據個人職業取向選擇學習目標 |
|
2.9對職業和倫理責任的認知能力 |
2.9.1 清晰的職業認知和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2.9.2 了解工程師的責任和義務并且愛崗敬業 2.9.3 具備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能力 |
|
2.10運用現代技術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 | 2.10.1 具備使用現代技術和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 | |
2.11在工程實踐中運用各種技術、技能和工具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
2.11.1 具備基本電子測量儀器和制作設備的使用能力 2.11.2 制定工程設計方案和步驟 2.11.3 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從中找出改進方法 2.11.4 體驗完整電子系統設計過程 |
|
3、應養成的素質與職業道 德 | 3.1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
3.1.1 有志于學習與掌握知識,造福于社會與全人類 3.1.2 具有遠大的抱負,制定并實施繼續職業發展計劃 3.1.3 強列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
3.2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勤于學習、勇于創新,富有合作精神 |
3.2.1 尊重實驗結果,勤于思考,有探索精神 3.2.2 善于發現問題,不墨守陳規,會創新且敢于創新 3.2.3 能與團隊成員合作,溝通交流順暢 |
|
3.3誠實守信,遵守職業道德和工程倫理 |
3.3.1 熟悉本行業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知識 3.3.2 熟悉企業員工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和相關法律知識 3.3.3 遵守所屬職業體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3.3.4 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服務和環保意識 3.3.5 承擔有關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務的責任 |
|
3.4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 |
3.4.1 能夠經受挫折與失敗,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3.4.2 自信、靈活地處理新的和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 3.4.3 能夠在不同文化、不同區域背景下適應地工作 |
|
3.5善于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
3.5.1 具備環保意識 3.5.2 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3.5.3 妥善處理人際關系 |
|
4、在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系統的能 力 |
4.1 外部和社會背景環境 | 4.1.1 深刻理解工程師的角色和肩負的重要責任 |
4.1.2 了解工程界的社會影響和工程對社會的影響 | ||
4.1.3 了解工程或產品所處的歷史環境以及與之的關系 | ||
4.1.4 了解現實的焦點和價值觀以及其對工程和產品設計的相互影響 | ||
4.2企業與商業環境 | 4.2.1 認可所在企業的文化 | |
4.2.2 深刻理解企業戰略與規劃 | ||
4.3 系統的構思與工程化 | 4.3.1 設立系統目標和要求 | |
4.3.2 定義功能,概念和體系結構 | ||
4.3.3 系統目標的實施 | ||
4.3.4 項目發展的管理 | ||
4.4 設計 | 4.4.1 設計過程 | |
4.4.2 設計過程的方法 | ||
4.4.3 設計中對知識的利用 | ||
4.4.4 多學科設計 | ||
4.5 實施 | 4.5.1 硬件制造過程 | |
4.5.2 軟件實現過程 | ||
4.5.3 調試、檢測、試運行 | ||
4.5.4 實施過程的管理 | ||
4.6 運行 | 4.6.1 運行設計和優化 | |
4.6.2 培訓及操作 | ||
4.6.3 系統改進 | ||
4.6.4 系統維護 |
2、培養標準實現矩陣
培養標準的實現矩陣見Excel文件。
七、知識能力大綱
未來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的工程師必須具備創造性、保持好奇心和學術興奮情緒,而且具有堅持不懈、自律和充分發揮潛能的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個人責任感,公民意識和服務意識。本領域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領導能力和商務能力,提供機會讓學生掌握技術型專業人士所必備的技能。強調系統的嚴格的基礎技能教育,傳授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強調實踐經驗和在實際的受約束的環境中開展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培養學生交流、團隊合作和建立合作關系網的技能,提供跨學科的經驗,養成專業工作習慣,鼓勵創業式的思維方式。因此,本領域畢業學生必須滿足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即:素質結構要求、能力結構要求和知識結構要求,見表2。
表2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畢業生素質、能力、知識結構要求
素質結構 | 要 求 | ||
思 想 道 德 素 質 |
政治 素質 |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國家利益至上;具有堅定和正確的政治立場,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
思想 素質 |
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修養、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
道德 品質 |
具有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和品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師職業道德。 | ||
法律 素養 |
遵紀守法,學習和了解國家憲法和法律常識,具有知法、守法的法制意識和觀念。 | ||
誠信 意識 |
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做學問。 | ||
團隊 精神 |
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集體觀念強,樂于助人。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具有強烈的現代公民意識。 | ||
文 化 素 質 |
文化 素養 |
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學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人類文明史和科學發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識。了解古今中外歷史、人文、地理、民族風情、宗教和社會發展情況。 | |
文學藝術修養 | 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音樂等的鑒賞能力。 | ||
現代 意識 |
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 ||
身 心 素 質 |
身體 素質 |
體魄健康,能勝任不同工作環境的要求。 | |
心理 素質 |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具有正確、理性處理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 | ||
科 學 工 程 素 質 |
科學的思維藝術和方法 | 具有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掌握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常用的創造方法。 | |
科學研究方法 | 掌握一定的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方法。 | ||
求實 創新 意識 |
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能力。 | ||
科學 素養 |
具有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較強的批判意識,了解自然科學的重要發現和專業主要進展。 | ||
工程 意識 |
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市場意識和質量意識,以及節能意識和環境友好意識和社會意識。 | ||
綜合 分析 素養 |
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以及分析和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 | ||
市場 意識 |
在工程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價值效益意識。 | ||
能力結構 | 要 求 | ||
獲 取 知 識 能 力 |
自學 能力 |
掌握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有較強的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能獨立思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 |
交流表達能力 | 能使用母語或外語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和交流思想以及進行技術交流,包括語言能力,交流能力和人際交流溝通能力。 | ||
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 | 具有多渠道檢索所需知識文獻的能力。能使用各種工具對信息和文獻進行檢索,并能分析和評價結果。 | ||
應 用 知 識 能 力 |
綜合應用知識能力 | 具有綜合應用領域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的理論推導、演繹證明能力;掌握數值計算方法、演繹推理法和數學歸納法等方法;能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建模;初步的科技寫作能力。 | |
綜合實驗能力 | 能熟練使用常用實驗儀器。具有綜合運用本領域知識和應用工具軟件進行仿真實驗和硬件實驗的能力。能綜合設計實驗方案,掌握實驗數據處理及分析方法,能進行誤差分析和結果分析;從實驗中探尋知識。 | ||
工程綜合實踐能力 | 具備系統思維,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通信系統相關工程問題的能力。能置身于現代的團隊協作的工程環境;理解如何在受限環境中,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復雜的高增值工程系統。 | ||
創 新 能 力 |
創新 思維 能力 |
具有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歸納演繹思維,比較、類比與隱喻思維,系統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 |
創新 實踐 能力 |
通過一體化的實踐訓練,學生應具有探索和實踐意識,具有應用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了解中外知識產權申請方法及其程序。 | ||
科研 開發 能力 |
通過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與訓練,學生應掌握科研開發的基本技能,并具備初步技術開發和研究能力. | ||
其 他 能 力 |
商務 能力 |
具備基本的商務技能,如合同、商業計劃等撰寫能力,具備技術創業能力。 | |
管理 能力 |
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如項目管理、團隊管理和工程管理,時間和資源的管理的能力。 | ||
領導 能力 |
具有一定團隊領導能力,基本了解公司、企業和社會的運作方式。 | ||
知識結構 | 要 求 | ||
工 具 知 識 |
英語 | 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基本能力,能進行日常的生活和學術交流。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英文文獻資料和書籍。 | |
計算機 | 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各類計算機技術的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機軟、硬件應用能力. | ||
信息技 術應用 |
具有熟練掌握、準確應用各種信息技術能力,掌握信息收集的相關知識。 | ||
方法論 | 了解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 ||
科技 方法 |
具有一定的實驗和模擬仿真的基本知識。并掌握常用的計算方法,演繹推理方法、歸納法等基本數學處理方法. | ||
科技 寫作 |
能基本了解與掌握科技寫作的特點、要素與方法. |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
文學 | 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知識. | |
歷史學 | 了解國內外歷史基本知識,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國近代革命史. | ||
哲學 | 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 ||
政治學 | 掌握政治經濟學理論,具有思辨能力。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 | ||
藝術 | 具有藝術修養初步知識。 | ||
法律 基礎 |
掌握法律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知識。 | ||
社會學 | 具有社會學的初步知識,了解社會,融入社會。 | ||
心理學 | 具有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 ||
職業 道德 |
正值,責任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工程師職業道德修養。 | ||
自 然 科 學 知 識 |
數學 |
系統的數學知識,具有通過數學建模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matlab或mathematica。具有數學素質: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 |
物理 |
掌握近代及現代的物理知識,能提出假設并通過自行設計的實驗來證實或否定假設;具有實驗數據的分析及處理能力。 | ||
生命 科學 |
了解生命科學的基本常識。 | ||
環境 科學 |
具有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基本常識。 | ||
工 程 技 術 知 識 |
工程 導論 |
工程學的基本知識及工程分支,工程師職責,技術交流技巧和必備技能,團隊的組建及管理,項目管理,產品設計過程,工程與社會的關系。 | |
工程 制圖 |
具有工程制圖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能看懂一般的工程圖紙,會使用CAD軟件。 | ||
電工電 子學 |
熟練掌握電工電子學的基本知識,并具有一定的設計、調試和應用能力。 | ||
計算機 技術 |
能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并具有一定的軟件編程能力和硬件應用能力。 | ||
工程 實踐 |
理解如何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產品的全過程,了解工程設計、設施和檢測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應用工程實踐能力。 | ||
經濟 管理 知識 |
經濟學 | 具有一定的經濟學初步知識。 | |
管理學 | 具有一定的管理學初步知識。 | ||
專 業 知 識 |
學科基 礎知識 |
系統學習應用信息論基礎、統計信號處理、信號檢測與估值理論、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高等電磁場理論、半導體器件物理等方面的知識,理論基礎扎實。 | |
專業方 向知識 |
智能傳感器及傳感網絡、無線通信及移動互聯網、嵌入式系統與片上系統設計、通信軟件與增值業務開發、通信網絡及其管理、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和微電子系統設計封裝與測試等方向的課程。 |
八、工程(專業)實踐方案
1、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立志獻身于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具有將最新科學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造潛能,具有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能力和團隊精神、管理與協調大型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項目和工程的領導潛質的復合型精英電子與通信工程科技人才。
2、培養模式
全日制工程碩士采用“1.5+1+0.5”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1.5+1+0.5”的方式分階段進行:
(1)學校階段的專業理論和能力提升培養
累計1.5+0.5年的學校學習(專業理論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習專業理論和結合專業領域的科研方向,進行的工程能力初步培養學習,增強創新能力。
(2)企業階段的研發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累計1年企業階段學習(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深入合作企業,依托企業現場,借助企業的工程項目和研發項目,參與工程項目的設計、工程實現和技術攻關,深入參與合作企業的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熟悉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項目研發的管理,企業的運行方式,熟悉行業標準和規范,了解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提升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和工程素養。
3、培養內容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實施雙導師制,分別由校內的指導教師和電子與通信行業中相關企業中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導師,實行聯合指導,企業工程導師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工程設計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的工程認知和頂崗實踐活動,主講培養計劃中的企業課程,把握學位論文中實驗數據的真實性,防止學位論文中泄露涉及企業技術機密的資料和數據;學校導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制定培養計劃,負責研究生的校內專業指導,指導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組織實施學位論文答辯。
在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培養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工程認知、工程實踐、工程設計(研發)Ⅰ和工程設計(研發)Ⅱ。以下分別加以敘述:
工程認知:通過在企業的認知實習,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組織管理、運行管理,熟悉企業環境、企業文化,掌握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生產、環保法律法規、標準知識,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的能力,同時進一步了解專業特點,增強感性認識,增加專業認可度,協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工程實踐:通過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使學生熟悉企業研發過程、工廠生產裝置、典型產品及生產過程;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及研發、組織、管理工作的能力;開拓視野,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工程設計(研發)Ⅰ和工程設計(研發)Ⅱ:由企業和學校雙方確定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制訂詳細、可操作的研究方案,結合企業和學校的所擁有的實驗研究手段,按照研究內容和研究進度,獨立開展研究工作。歸納總結研究結果并提交結題報告,在此基礎上撰寫學位論文,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4、培養要求(須有明確的考核標準、方式)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型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1)獲取知識能力。具有從書本、媒體、期刊、報告、計算機網絡等一切可能的途徑快速獲取能夠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并善于自學、總結與歸納的能力。
(2)應用知識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
(3)工程實踐能力。能夠解決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的工程項目、規劃、研究、設計與開發、組織與實施等實際問題。
(4)開拓創新能力。能夠在工程技術發展中善于創造性思維、勇于開展創新試驗、創新開發和創新研究。
(5)組織協調能力。具有良好的協調、聯絡、技術洽談和國際交流能力,能夠高效地組織與領導實施科技項目開發,解決科技開發項目進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型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體現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
(2)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嚴謹勤奮、勇于創新,富有合作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
(3)具有身心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能夠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4)較強的技術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領導能力。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實踐培養階段要求:
(1)工程認知和工程實踐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以學生在工程認知為主,覆蓋學校教學計劃中的生產實習,以了解和熟悉企業環境為主。本階段學生需要完成4門企業課程,包括:“企業規章制度及文化”,“安全生產與管理”,“質量控制與過程管理”和“行業標準與規范”。在有條件的企業中,本階段學生可采取輪崗培訓的方式,在企業的各個部門進行工程認知實習,配備企業指導人員,使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過程,體驗企業文化。
(2)工程設計(研發)I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以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為主,覆蓋學校教學計劃中的工程設計,項目設計,學生需在產品研發部門、生產線、技術部門等作深入的實踐。本階段學生需要完成2門企業課程,包括“電子通信通用設計工具及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研發項目管理”。本階段學生需固定在某個具體的部門(建議:產品開發部門、技術部門、生產線等),使學生接受工程技術應用、工程產品開發、工程項目管理等能力的培養,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對一個工程項目或其中的某個部分獨立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3)工程設計(研發)II
本階段企業合作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完成碩士階段學位論文的工作。論文選題應和在所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相關。課題研究應有創新性,能夠解決企業的實際工程問題或新產品開發,對工程項目的全過程有非常清晰的了解,除了技術層面,還應在銷售、成本、技術支持等方面有所涉及。學生在此期間需要修讀4門企業課程,包括“用戶需求分析”,“用戶界面設計與評價”,“成本控制與環境保護”和“可制造性設計”。
5、實踐流程
通信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工程實踐
(1)工程認知和工程實踐(共14周)
(2)工程設計(研發)Ⅰ(共16周)
(3)工程設計(研發)Ⅱ:(共24周)
6、實踐基地
所有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全日制工程碩士均需要根據學院安排進入學院校外實踐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開展工程實踐活動。
九、教學計劃
全日制工程碩士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級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學計劃表》(見附件)。
十、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均以考試方式進行考核,以百分制評定成績;非學位課采用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考核。
實行中期考核制度,學院于研究生入學后的第四學期對培養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專業技能、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進行考核。
十一、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應取得學術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為提高本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讀期間,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至少應有一篇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一般期刊公開發表或被錄用。
(2)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或集成電路板樣(四選一)。
十二、開題報告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修完培養方案要求學分,通過專業技能考核,并完成文獻綜述后方可申請開題。文獻綜述要求閱讀本學科前沿的國內外文獻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8篇以上,并寫出4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報告。開題報告須在第3學期內完成。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必須調研、查閱中外文獻,了解本學科或本研究方向國內外研究進展,確定研究內容,完成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包括選題的背景意義、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主要研究內容、擬采取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預期成果、論文工作時間安排等。除保密論文外,開題報告應公開進行。
十三、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
1、論文選題
學位論文的選題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學位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工程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選題一般應與科研或工程項目相結合,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革項目,可以是技術工程研究專題,也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學位論文應包括:課題意義的說明、國內外動態、設計方案的比較與評估、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途徑、本人在課題中所做的工作、理論分析、設計計算書、測試裝置和試驗手段、計算程序、試驗數據處理、必要的圖紙、圖表曲線與結論、結果的技術和經濟效果分析、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等。與他人合作或前人基礎上繼續進行的課題,必須在論文中明確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2、論文形式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形式包括:工程設計與研究、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軟件或應用軟件開發、工程管理等。論文應具備一定的技術要求和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
針對不同類型的論文,具體要求如下
(1)工程設計與研究類:以解決生產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設計方案正確,設計結構合理,數據準確,符合規范;論文成果應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2)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方案研究類:能綜合應用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理論推導、分析嚴密完整,實驗方法科學,數據可信;能應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論文成果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或適用性。
(3)工程軟件或應用軟件開發類:需求分析合理,總體設計正確;程序編制及文檔規范;應有調試、測試乃至應用結果和評價。
(4)工程管理類:應有明確的生產與工程應用背景和一定的經濟或社會效益;收集與統計的數據充分、可靠;理論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學正確。
3、評審與答辯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工作細則》相關規定實施相關工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微系統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信息科學技術最新發展需要、具備嚴謹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具有良好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能夠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電子微系統工程高級專門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RF SOC設計
2、電子信息材料與射頻集成器件
3、智能材料與微納傳感器件
4、片上可編程系統
5、微系統集成及信號處理
三、 培養方式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采用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導師個別重點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完成學位課和非學位課的學習,并取得相應學分。強調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重視討論班、讀書報告會、學術論壇、前沿講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徑,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四、 學制與應修學分
本專業學制為3年,最長不超過4年。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8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要求不低于12學分,必修環節2學分,總學分不低于32學分,不高于40學分。
五、 教學計劃
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級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學計劃表》(見附件)。
六、 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均以考試方式進行考核,以百分制評定成績;非學位課采用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考核。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總則》的要求。
實行中期考核制度,學院于研究生入學后的第四學期對培養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必修環節、學位論文開題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七、 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滿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應取得學術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為提高本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讀期間,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至少應有一篇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核心及以上期刊公開發表或錄用。核心期刊請參考2016年最新中文核心期刊目錄。
(2)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國際國家發明專利。
(3)至少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論文被一般期刊公開發表或錄用,并獲得一項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且第一署名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或集成電路板樣(四選一)。
八、 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工作細則》相關規定實施相關工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非全日制碩士的介紹
非全日制工程碩士
工程碩士(三年制):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研究方向:1.智能傳感器級傳感網絡;2.無線通信及移動互聯網;3.嵌入式系統與片上系統設計;4.通信軟件與增值業務開發;5.通信網絡及其管理
集成電路工程研究方向:1.模擬/射頻/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設計;2.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集成芯片(SOC);3.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技術;4.傳感器與微系統
非全日制農業碩士
農業碩士(三年制):農業信息化方向:1、氣象災害防御與風險評估;2、農業氣象服務;3、氣象綜合業務保障與發展;4、嵌入式系統工程;5、農業信息化技術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全日制工程碩士學科的介紹
全日制工程碩士
工程碩士(三年制):電子與通信工程(二級學科授位點)、集成電路工程(二級學科授位點)電子與通信工程研究方向:1.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2.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3.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4.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工程;5.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6.大數據與人工智能;7.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
集成電路工程研究方向:1.集成電路信息功率半導體器件;2.數模混合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3.SOC/SIP系統芯片封裝及測試技術;4.集成電路制造技術;5.射頻/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系統;6.芯片安全技術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學科的介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學科的介紹
全日制學術型碩士
學術型碩士(三年制):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授位點)、電子微系統工程(二級學科授位點)通信與信息系統研究方向:1.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2.光通信技術與應用;3.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4.通信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5.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6.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7.通信軟件與算法研究
電子微系統工程研究方向:1.RF SOC設計;2.電子信息材料與射頻集成器件;3.智能材料與微納傳感器件;4.片上可編程系統;5.微系統集成及信號處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各專業研究方向的介紹
通信工程學院各專業研究方向1、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
2、光通信技術與應用
3、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
4、通信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
5、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
6、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
7、通信軟件與算法研究
(二)電子微系統工程
1、RF SOC設計
2、電子信息材料與射頻集成器件
3、智能材料與微納傳感器件
4、片上可編程系統
5、微系統集成及信號處理
(三)電子與通信工程(全日制/非全日制)
1、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
2、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
3、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
4、圖像處理與視頻通信工程
5、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微電子系統
6、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7、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
(四)集成電路工程
1、集成電路信息功率半導體器件
2、數模混合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
3、SOC/SIP系統芯片封裝及測試技術
4、集成電路制造技術
5、射頻/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系統
6、芯片安全技術
(五)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全日制/非全日制)
1、氣象災害防御與風險評估
2、農業氣象服務
3、氣象綜合業務保障與發展
4、嵌入式系統工程
5、農業信息化技術
添加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考研分數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報錄比、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考研群、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姐、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考研真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專業目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排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保研、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公眾號、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