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華北理工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華北理工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華北理工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華北理工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華北理工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華北理工大學考研難嗎]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華北理工大學考研群]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礦業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石油系簡介
石油工程專業創建于2007年,2008年開始招生,2015年納入一本招生層次。秉承礦業工程學院鮮明的工學特色,密切聯系國內外行業需求,已經成為學校近年來發展最為快速的專業之一。通過大力人才引進戰略,迅速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專業精湛的教學、科研團隊。目前有專職教師1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15名,碩士生導師2名,師資隊伍中博士、碩士比例達100%。本科生具有免試推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已建成“油氣層物理”、“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油氣開采地質模擬”、“鉆采技術”、“油氣儲運”、“海洋油氣開采”等專業實驗室,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儀器,具有優越的實驗條件。培養目標:依托我校五十余年的教育辦學經驗和科學研究底蘊,結合京津冀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教學體系完備、研發技術先進、學術交流便利的條件,發揮我校位于油氣資源潛能巨大的渤海灣盆地的區位優勢,確立立足河北、面向全國、放眼全球的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培養具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專業建設特色:石油工程專業涵蓋面廣、綜合性強,基本貫穿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油氣地質、鉆井、采油、儲運等各個環節;本領域國際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突出,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和國際意識;新技術應用廣泛,對畢業生的實踐技能要求高;設立專業骨干核心課程群,并建立相應的課程教學團隊,開展雙語教學、開展“現場實習+實訓模擬”、“課程設計”、“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依托我校堅實的工科辦學歷史和專業基礎,以突出的實踐技能作為畢業生必備的基本素質。
課程設置:鉆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氣層物理學、滲流力學、地球科學概論、石油地質學、沉積學、海洋石油工程、地震勘探原理、儲運技術、油氣藏數值模擬、石油技術經濟學、專業外語、油田化學、測井原理與解釋、鉆井液工藝原理、修井工程等。
學制: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安全系簡介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安全系有專職教師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8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安全生產專家2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師1人,河北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2人,安全系擁有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安全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優秀本科畢業生可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擁有國家特色專業,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礦山安全理論與技術、工業通風與除塵、防火防爆技術、安全管理與評價等。
安全系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交叉、相互滲透、優勢互補、促進發展為特色,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為礦山、建筑、冶金、交通運輸等部門培養了大批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
在科學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多個穩定,且特色突出的研究方向。依托河北省礦業開發與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平臺,具有煤層自燃模擬裝置及檢測系統、高壓容量法吸附裝置/HCA-1、煤與瓦斯突出電磁輻射檢測儀等大型儀器設備,能夠開展自然發火臨界溫度、生成氣體檢測,瓦斯突出相關參數測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在煤層自然發火規律、煤與瓦斯突出預測預報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完成了1項國家科技公關項目,3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0余項省部級及企事業委托項目,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三大索引收錄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地信系簡介
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專業創建于2001年,是我國較早招收地理信息科學本科生的院校之一。本專業主要承擔地理信息科學和測繪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以及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學術型、測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任務。現有專任教師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人。專業建有多功能虛擬化圖形管理云平臺,擁有ArcGIS 、SuperMap、MapGIS、衛星定位接收機、GIS采集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等主流的、先進的專業軟硬件設備。本專業以培養具備地理信息科學、數據庫原理、遙感原理與技術以及地圖制圖學等基礎理論;掌握地理信息空間處理和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方法、遙感解譯與地圖編繪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在交通、國土、電力、環保等相關的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開發、應用、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近年來,應屆畢業生考取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主要在各級國土局、地理信息局、勘察設計院、地調局等各大企事業單位從事工作,就業率連續超過98%,畢業生還可以推免或者報考本校相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本專業教師的研究方向主要為:專題GIS系統設計與開發、虛擬現實技術與三維GIS、地圖制圖與地理空間信息可視化、遙感信息技術及地學應用。其中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數字礦山、農林土地資源管理、智能城市等專題領域以及遙感動態監測技術應用方向。近五年來本專業教師主要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2項,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河北省教育廳項目2項,廳局級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多項。發表專業相關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15篇,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32篇;出版學術著作11部,出版教材9部,申請軟件著作權多項。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測繪系簡介
測繪系主要承擔測繪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統、采礦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專業測量學課程的教學、實驗、實習等工作,同時承擔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研究生培養、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測繪學科始于1958年建校之初,為采礦、地質等專業開設測量學課程, 1984年開始礦山測量及工程測量專科教育,1996年開始招收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生, 2007年開始研究生教育,培養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10年開始招收測繪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測繪系現有教師9人,其中碩士生導師4人,主要研究方向有:現代測量數據處理理論及其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攝影測量與遙感、變形監測理論及災害預測。
測繪系具有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2008年原河北理工大學測繪實驗中心獲準為河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中心擁有數量充足的GPS接收機、全站儀、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等先進的測繪儀器,并配備了SuperMAP等大型的GIS軟件平臺,為滿足實踐教學、培養優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測繪系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目前承擔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市廳級項目6項。近三年鑒定省級項目5項,市廳級項目4項,獲省部級獎勵1項,市廳級獎勵2項。發表三大索引文章20余篇。
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生具有優良的傳統,實踐動手能力強,吃苦耐勞。參加了兩次全國測繪技能競賽,取得了二等獎五項、三等獎一項的好成績。
測繪系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一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畢業生廣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有的國有大型勘測設計單位多年連續在我系招聘畢業生,每年有多名同學考取國內名牌大學的研究生。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地質系簡介
教學師資: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設立于1958年,現有專任教師20名,畢業于國內知名院校,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教師以中青年為主,是一支團結向上、實力雄厚的教學與科研隊伍。其中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優秀教師1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3人,河北省師德標兵1人。教學研究:設有河北省地質礦產教育創新高地,擁有地質工程學術型和地質工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特色研究方向有工藝礦物、固體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沉積地質和水文與環境地質,優秀學生可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近5年承擔或完成橫向和縱向課題80余項。
實驗室與基地建設:設“巖礦測試分析”、“地化化驗室”、“工藝礦物”、“巖石礦物實驗室”、“礦床古生物實驗室”、“互動式正反兩用顯微鏡教學實驗室”、“交互式正反兩用科研級顯微鏡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水文地質與災害地質實驗室”、“勘查技術與大地構造”、 “巖石樣品處理室”和“巖石樣品制樣室”等專業實驗室,共建6個野外實習基地。擁有教學與科研級顯微鏡40余臺,引進進口低溫—高溫熱臺、離子色譜儀、鑄壓儀和地質雷達等性能先進的教學科研設備,可滿足不同層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學與科研需求。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健康人格、扎實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掌握資源勘查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具備地質服務、能源勘查、巖礦測試分析、寶玉石鑒定、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工程地質勘查與評價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選礦系簡介
選礦系主要承擔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教學、研究生培養、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現有專兼職教師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7人,博士生導師3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層次人選7人。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為博士授權學科專業和河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目前研究生在讀4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200余人。選礦系實驗室是國家級和省級實驗示范中心,河北省和唐山市礦業開發與安全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下設設有礦石破碎加工、選擇性磨礦技術和理論、重力分選工藝和理論、超導磁選工藝和理論、浮選工藝和理論、城市礦山、選礦數學模型與自動化、化學分選工藝和理論、礦物材料工藝和理論、分析測試、工藝礦物學等實驗室和中試車間,擁有磨礦分級系統、連續浮選、7T超導磁選機、SLON立環脈動強磁選機、柱式浮選系統、鐵礦粗粒預選系統、德國蔡斯顯微鏡等大型選礦試驗和檢測設備。本專業教師致力于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和礦物材料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六五”期間進行的國家“紅礦攻關”項目,獲得國家“三委一部”獎。十二五期間,完成國際合作重大項目2項,國家和河北省自然基金、科技支撐等幾十項以上科研項目和企業技術攻關課題,在微細粒赤鐵礦高效分選、釩鈦磁鐵礦選別理論、尾礦資源化與綜合利用和礦物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獎、河北省技術發明獎、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獎等十余項科技獎勵,獲批國際和國內發明專利12項,目前在研國家、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采礦系簡介
采礦系主要承擔采礦工程本科專業的教學、礦業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以及采礦工程科技服務工作。該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教學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富有開拓精神的師資隊伍,是河北省礦業開發與安全技術教學團隊的骨干力量。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1人。主要研究方向有采礦工藝理論與技術、瓦斯災害防治技術、露天礦邊坡穩定性控制、深部巷道支護理論與技術、礦區生態恢復與重建、地下開采巖層移動與控制等。依托采礦工程實驗室建設的“河北省礦業開發與安全技術實驗室”是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采礦工藝、巖石力學、相似模擬、充填采礦、數字礦山、爆破工程等實驗室,擁有遠紅外熱像儀、巖石聲發射系統、巖體不接觸掃描系統、巖石三軸試驗系統、剪切蠕變試驗系統、地應力測試系統和充填環管實驗系統等大型先進試驗設備,可開設系列巖石力學物理力學性能測試試驗、巖石變形破裂遠紅外及聲發射特征試驗,軟硬巖變形破裂機理分析試驗、采場及巷道開挖物理模擬試驗、充填料漿管道輸送特性參數試驗、充填體力學特性試驗和深部工程地應力現場測試、采場地壓監測及預測等試驗,具備高水平研究的復雜科研試驗的基礎條件。
近5年來,采礦系教師承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市廳級課題及橫向課題30余項。完成科研成果30余項,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獲中國礦山企業協會科技進步獎2項,中國冶金學會冶金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出版教材及專著2部,承擔教學改革項目15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錄50余篇。
采礦系自1958年成立以來,一直擔負著河北省金屬、非金屬礦和煤礦開采的本科、碩士生培養的重任,是河北省礦業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采礦系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實踐水準明顯增強,他們能夠較好的適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煤礦等工程技術領域的工作需要,人才市場供不應求,2006~2012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7%以上。該系畢業生在河北省礦山企業發揮著重大作用,是企業技術和管理骨干,為河北省礦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培養方案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專業代碼:0818)
一、學科簡介及研究方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以地質體為研究對象,研究地質體的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和演化機理,并采用各種現代化勘查手段獲取、處理、解釋和應用地質信息,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查明潛在地質資源及工程地質體的特征,為地質體勘查和開發利用工程服務。
本學科發展歷史悠久,1958年成立地質教研室,1981年成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003年獲得地質工程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成立石油工程專業,2011年獲得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獲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圍繞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地質理論問題、礦物材料成分、結構和產品工藝性質間的關系、復雜地質條件下水文地質監測與礦山水害防治方法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與社會服務,在海洋礦產資源形成環境與機理、陸相湖盆隱蔽油氣藏預測、連鑄保護渣膜工藝、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礦山地下水污染物遷移和地質構造控水規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主要研究方向為:
1礦產普查與勘探
以沉積盆地為研究對象,開展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海洋環境與資源評價、隱蔽油氣藏預測等領域的研究。其中,J/K界線劃分、邊緣海多金屬結核、混合沉積和陸相斷陷含油氣盆地控砂機理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微體古生物學、海洋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沉積層序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2、成因礦物學與找礦工程
以固體礦產為研究對象,開展礦物組成、結構構造與產品質量及工藝條件之間的相關性、成礦規律預測、礦產資源評價等領域的研究。其中,在不同類型鐵礦石選礦與冶金保護渣膜工藝礦物學,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地質學、礦物加工、鋼鐵冶金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3、地質工程
以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為理論基礎,開展礦山地下水運動規律與開采、礦井涌水預測、地下水污染形成機制等領域的研究,實施了大量實驗分析與現場長期監測工作,在溶質運移理論、礦山地下水污染物遷移、地質構造控水規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認識。形成了水文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二、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和學科前沿,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領域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學術型專門人才。
本學科碩士生應受到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訓練,系統地掌握某一學科方向的野外工作技術和研究方法,掌握現代數據分析、模擬和應用能力,能夠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實驗技術與手段以及現代智能技術從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領域內的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和科學研究;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能夠勝任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及資源行業轉型升級需要,重點培養固體礦產開發地質、海洋地質、油氣地質、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等方面的人才。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論文工作實行導師負責制,形成以導師為主的導師組集體培養方式,在導師組指導下完成培養方案的相關要求,理論和實踐學習實行學分制,所修學分需符合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從事學位論文工作的時間應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請論文答辯的時間)。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制一般為3年,最長修業年限5年。因特殊情況可申請提前半年或一年畢業。
四、課程設置及簡介
1、課程設置
碩士生的課程學分要求一般不少于為28個學分,其中學位課17~21學分。
凡同等學力或跨學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課程計劃中所規定課程外,還須補修兩門以上大學本科相應的主要課程,具體科目由導師確定。補修課程只記成績不計學分。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2、課程簡介
(1)地球科學進展(Proceeding of Geosciences)
本課程主要研究國內外地球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的研究進展,評述地球系統科學、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主題的研究態勢,介紹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信息,推動高新技術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促進地球科學和資源、環境的科學研究。
(2)地質勘查新技術(New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本課程以現代找礦理論為基礎,針對目前找礦難度增大特點,突出邊、端、深、盲找礦新理論與新方法,著重講述重、磁、電、震、化、遙現代地質勘查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同時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災害地質各領域服務。
(3)高等構造地質學(Advanced Tectonics)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大地構造學說與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兩部分。大地構造學主要講述地球巖石圈構造的發生、發展、演化及其運動,包括巖石圈構造、大地構造基本理論及其歷史。中國區域大地構造講述大地構造輪廓,古生代以來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各類地質礦產的成礦規律和分布特征。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區域構造分析的理論及方法基礎,認識我國區域地質歷史階段。
(4)成因礦物學(Genetic Mineralogy)
本課程是研究礦物成因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主要講授礦物及其共生組合的形成和變化的條件和過程,不同物理化學條件下礦物的成分、結構、形態、物性等標型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礦物及其共生組合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和演化規律,礦物成分、結構、形貌、物性等的分析測試方法,礦物地質溫度計和地質壓力計對其形成環境的表征,不同體系(封閉體系、開放體系)條件下,礦物的穩定范圍和彼此替代順序的共生分析,重點介紹黃鐵礦、石英、石榴石、輝石、角閃石、云母、長石等礦物(族)在成因上的宏觀標志和微觀信息,以及其成因信息在成巖作用和成礦作用中的地質意義。
(5)現代礦床學(Modern Study on Ore Deposits)
本課程是通過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來研究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的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地質學科。本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廣泛參閱國內外文獻,參與學術交流,瞄準學科前沿,在掌握各類典型礦床的基本特征、形成條件、成礦作用及其分布規律上,熟習現代礦床學的基本成礦理論、研究方法和發展狀況。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利用其掌握的知識進行礦產勘查或對礦床進行綜合地質勘查和技術經濟評價。
(6)能源地質學(Energy Geology)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石油、天然氣(包括煤層氣)、油頁巖、煤、地下熱水、放射性等能源礦產的基本特征、形成機理及成藏規律,了解各種能源礦產的評價指標和研究方法。主要內容包括: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煤炭、放射性等能源礦產的世界儲產形勢和研究現狀。石油的組成、原始物質來源及成因;生油巖、儲集層、蓋層的概念、特征、評價指標;石油運移、成藏機理;生儲蓋組合類型;圈閉、油氣藏特征及其度量參數;油氣藏破壞的因素及破壞產物;油氣成藏規律及其時空分布。煤的物理性質及其巖石組成;煤的化學組成、工藝性質及煤質評價指標;成煤原始物質、植物遺體堆積環境、成煤因素、成煤過程; 煤變質作用類型及其地質特征; 聚煤環境及煤富集規律。天然氣的概念與分類;煤層氣賦存特征、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及其儲集特征;煤層氣成藏條件、成藏過程及富集特征。地下熱水、油頁巖及放射性等能源礦產的特點、成礦規律。
(7)沉積地質學(Sedimentary Geology)
本課程主要講授沉積地質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主要內容為沉積環境、沉積相、沉積古地理、沉積盆地等。包括沉積相的識別標志;陸相(沖積扇、河流、湖泊環境)、過渡相(三角洲)、海相(濱岸、淺海、半深海與深海)沉積環境特點、沉積作用、沉積特征、沉積序列;各事件沉積(風暴沉積、濁流沉積、地震和海嘯沉積等)的事件過程、沉積作用、沉積特征、沉積序列;古地理的概念及古地理圖的編圖內容和方法;沉積盆地和歷史大地構造等。要求學生掌握沉積相和沉積環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古地理和沉積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進行沉積地質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8)礦產資源經濟學(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本課程主要學習礦業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礦業投資項目評價、礦產品供求與價格分析,礦山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礦山企業經營參數優化,礦業投入產出分析,價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礦業中的應用。
(9)高等巖石學( Advanced Petrology)
本課程是研究巖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狀、分布、成因、演化歷史和它與成礦作用的關系等的學科。巖石學的研究要求掌握巖相學、區域地質學資料,厘清巖石組合、巖石的物質組分、巖石形成條件和巖石的構造歷史,并從物理化學基礎理論來闡明其內在聯系和發生的根本原因,從全球構造觀點總結分析巖漿建造、變質建造和沉積建造的時空分布規律。
五、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要求
(一)論文要求:
(1) 學位攻讀者應在所研究的學科領域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具有學術意義或使用價值的成果。
(2) 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學位攻讀者本人獨立完成,表明研究生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須是系統完整的學術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須達到國內或國外學術刊物可以接受并發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必須完成如下環節:
(1)選題報告
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應盡可能和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應具有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或應用價值,并在本學科內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在確定課題方向的基礎上,要求查閱近10年內的國內外有關文獻,并閱讀40-60篇以上。選題報告的時間安排在第二學期末完成。書面選題報告要求0.5-1.0萬字,雙面打印裝訂成冊,于開題后兩周內上交“學位論文選題報告”及“開題報告評議書”一式兩份,一份由所在學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學院備案。
論文選題報告可包括以下內容:
(1)擬選課題當前國內外發展動態和水平。
(2)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和開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關鍵問題與創新點、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等。
(4)選該課題所具備的條件(實驗設備、圖書資料、本人理論及實際工作基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計劃及時間安排。
選題報告的評審一般應采用報告會的方式,碩士研究生須以書面和講述兩種方式,就課題的來源、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動態、研究方案、擬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進度做出說明。學院或系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職稱者組成的評審小組,對選題報告進行評審,并提出評審意見。
選題報告通過者,進入論文工作階段。未通過者可在2個月內再補作一次選題報告,仍未通過者,不得繼續進行論文工作,按肄業處理。
選題報告通過后,一般不得隨意改變題目和研究內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碩士研究生寫出書面報告,經導師、評審小組組長簽署意見,分學位評定委員會蓋章,報研究生學院備案,并及時重做選題報告。
2.學位論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為了保證研究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不適合培養的研究生進行及時處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
考核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業務學習和健康狀況三個方面。
碩士研究生以書面(0.8-1.0萬字)和講述方式兩種方式,對其論文作中期進展報告。中期進展報告應說明論文進展情況、論文所遇到的問題、論文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及進一步工作計劃等問題。學院或系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職稱者組成的考核小組,對此報告進行考核,就課題初步結論的正確性等進行評審,對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導性建議。考核結束后,考核小組要形成決議并填寫《華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階段中期考核情況表》。
考核結果符合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條件者,可繼續碩士學位論文工作;不符合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條件者,限期改正或終止學習按肄業處理。
3.學位論文預答辯
論文預答辯是答辯前的一次綜合審查,一般安排在學位論文答辯前由學院組織進行,對碩士學位論文是否達到培養目標進行審查,并提出論文修改及答辯的具體指導意見。論文預答辯合格者方可進行論文答辯和學位申請。
4.學位論文答辯與學位申請
碩士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的各項要求后,按照《華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申請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答辯通過者,經學院、校兩級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方可獲得碩士學位。
5.各環節間的時間要求
論文選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等各環節之間應有充分的實際工作時間,防止走過場。選題工作與論文答辯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少于1年。答辯申請與答辯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1個月。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培養方案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專業代碼:081601)
一、學科簡介及研究方向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是研究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質量控制、空間信息處理與應用分析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領域,為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空間規劃、智能數據平臺、環境生態評價、礦區安全監測、地質災害預測提供信息支持和定位服務。
華北理工大學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學科可追溯到1958年礦山測量教研室,1984年開始專科教育,1996年開始本科專業,2006年獲得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是省內唯一的測繪學科碩士授權點,國內區域一流學科,在空間定位與變形監測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區域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等學科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主要研究方向:
1.空間定位與變形監測技術研究
主要研究GNSS技術、INSAR技術和地磁技術的空間定位原理和關鍵技術。進行空間定位導航、區域變形監測的方案設計、數據處理、評價指標的相關研究;重點研究區域性地質災害形變監測、沿海區域地表下沉、礦區邊坡監測、井下空間定位的基礎理論、系統框架和算法模型。
2.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
采用COM技術、Web技術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研究區域智慧城市、數字礦山的專題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系統框架和關鍵技術。針對礦山、城市專題領域地理空間信息的特點,實現二、三維空間信息獲取與表達、時空動態推演模型的建立、空間分析應用模型的建立、可視化方法研究以及相關地理信息工程開發,為礦山的前期設計和實際生產、城市區域管理模式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提供決策支持模型及信息化管理平臺。
3.區域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
主要研究區域遙感數據的光譜、紋理、空間信息特征和信息提取算法模型;進行高光譜分析、多光譜分析、微波紅外探測等遙感信息提取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算法模型的研究;開展區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土地資源利用格局演變、礦區信息提取與生態監測、受損土地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二、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和學科前沿,掌握現代測繪與地理信息工程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方法,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測繪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學術型專門人才。
本學科碩士生應受到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訓練,熟練應用專業工具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和軟件開發,熟練掌握專業儀器的使用。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能夠從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地理信息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其他相關研究工作或專業技術工作。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一般在導師指導下按照有關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要求選修課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論文工作實行導師組(或導師)負責制,原則上都要形成以導師為主的導師組集體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主要為:在校學習全部課程,論文選題報告、論文答辯等非課程環節和大部分論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內完成,但鼓勵和提倡同生產或科研單位組成雙導師雙基地的培養方式。
學習年限為3年。
四、課程設置及簡介
1. 課程設置
碩士生的課程學分要求不少于28個學分,其中學位課學分不少于17學分,非學位課學分不少于11學分。
凡同等學力或跨學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課程計劃中所規定課程外,還須補修兩門以上大學本科相應的主要課程,具體科目由導師確定。補修課程只記成績不計學分。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培養方案
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37)
一、學科簡介及研究方向
安全科學與工程是公共安全的主要支撐學科,涉及自然災害、災害事故、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多個領域。是研究各種工業災害發生原因與過程,災害防治,安全檢測與監控,安全分析與評估,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設計與生產等問題等有關理論、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的綜合性學科。
華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源于礦業工程學科的安全技術及工程二級學科,2001年獲得安全技術及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1年獲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第一批擁有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的培養單位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安全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13年本學科依托的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多年來堅持以區域資源開發中存在的重大安全技術問題為研究對象,在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預報與防治技術、增透裂隙瓦斯抽放技術,煤層CO異常來源分析、深井軟巖巷道支護及動壓災害控制技術、礦井煤層開采水災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有:
1.礦井瓦斯災害防治
針對煤礦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重大自然災害,深入研究深部水平瓦斯賦存特征和涌出規律、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突發性動力災害成災機理及事故應急救援與預防技術,為礦業開發中重大災害事故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2.煤層自燃與火災防治
針對煤層自燃火災發生發展過程,結合煤化學、煤田地質學等學科,深入研究煤層低溫氧化過程,煤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指標氣體釋放規律,煤層賦存一氧化碳異常原因及防治措施,煤層自然發火阻化技術,探索煤層自然發火機理、自然發火規律、煤層賦存一氧化碳機理、自燃火災預測預報理論與技術,為礦井煤層自燃火災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及技術支撐。
3. 巷道支護及礦壓控制
針對深井資源開發中頻繁出現的軟巖支護難題,以微觀成分和晶態測試、地應力實測、礦壓監測、三軸應力實驗、相似模擬和數值模擬為手段,采用基于ANSYS、FLAC3D、3DEC等多種軟件融合仿真U型鋼支架承載性能的分析方法,系統研究高應力和礦井水作用下巷道圍巖失穩的內在機制和失穩過程,為軟巖巷道的支護技術提供理論支撐。
4.安全管理與評價
針對工礦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根據有關的法津、法規、技術標準的規定,應用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識別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不同工藝環節所特有的危險源及其危害性,進行安全系統分析與評價;研究事故致因理論,危險源辯識、評價與控制理論,系統可靠性及安全運行理論,研究適應不同工礦企業特點的安全生產理論以及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和控制措施,提高系統本質安全化程度。
5.職業安全技術
主要研究工礦企業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的分析與防治技術理論及實踐,保障作業人員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保障企業的安全生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和學科前沿,熟悉安全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設備,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安全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學術型專門人才。
本學科碩士生應受到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訓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及有關安全監測儀器設備,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能夠從事礦山安全、工業與城市安全、職業安全等領域的安全研究與開發、安全工程設計、安全檢查與評價、安全管理與組織、事故應急救援組織、事故分析與調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教學與技術管理工作。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一般在導師指導下按照有關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要求選修課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論文工作實行導師組(或導師)負責制,形成以導師為主的導師組集體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安全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最長修業年限5年。從事學位論文工作的時間應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請論文答辯的時間)。
四、課程設置及簡介
1.課程設置
碩士生的課程學分要求不少于28個學分,其中學位課17學分。
凡同等學力或跨學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課程計劃中所規定課程外,還須補修兩門以上大學本科相應的主要課程,具體科目由導師確定。補修課程只記成績不計學分。
安全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2.課程簡介
(1)高等安全工程學(Higher Safety Engineering)
主要學習安全工程科學基礎理論,安全工程技術和方法,包括安全科學哲學基礎與方法論、安全科學的基本理論、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設備工程和安全經濟等內容。
(2)通風安全學(Ventilation and Safety)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通風與安全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通風優化設計、災害防治等。
(3)系統安全理論(System Safety Theory)
主要學習系統安全分析、系統安全預測技術、系統安全評價、系統危險控制技術方面的內容。
(4)職業衛生學(Vocationalhygienics)
主要學習職業衛生基本概念和企業職業衛生管理以及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危害控制、個體防護等相關知識。
(5)安全評價理論與應用(Safety Assess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本課程主要講授安全評價的基本原則、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查找、分析和預測工程、系統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危險、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指導危險源監控和事故預防,以達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
(6)安全生產管理與技術(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本課程主要學習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事故統計與分析、事故調查與處理、事故的預防與控制、安全管理體制級事故應急管理等相關內容;學習機械電氣、交通運輸、礦山、建筑工程施工、危險化學品等行業的安全生產技術,以及防火防爆、特種設備等安全技術。
(7)安全管理信息系統(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圍繞安全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與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重點講解安全信息概論與管理技術、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軟硬件環境、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和運行管理等內容,結合多個應用實例闡述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
(8)礦山安全理論與技術(Mine Safety Theory and Technology)
本課程主要講授國內外礦山安全及技術工程的最新發展,其中包括礦井火災防治、礦井粉塵防治技術、礦井瓦斯防治及煤與瓦斯突出的預測預報等內容。
五、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要求
(一)論文要求:
(1)應在所研究的學科領域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具有學術意義或使用價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須是系統完整的學術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須達到國內或國外學術刊物可以接受并發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必須完成如下環節:
1.論文選題報告與開題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應和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應具有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或應用價值,并在本學科內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在確定課題方向的基礎上,要求查閱近10年內的國內外有關文獻,并閱讀30-60篇以上。選題報告的時間安排在第三學期開學五周內(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選題報告要求不少于5000字。
論文選題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1)擬選課題當前國內外發展動態和水平。
(2)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和開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關鍵問題與創新點、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等。
(4)選該課題所具備的條件(實驗設備、圖書資料、本人理論及實際工作基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計劃及時間安排。
選題報告的評審一般應采用報告會的方式,碩士研究生須以書面和講述兩種方式,就課題的來源、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動態、研究方案、擬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進度做出說明。學院或系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職稱者組成的評審小組,對選題報告進行評審,并提出評審意見。
選題報告通過者,進入論文工作階段。未通過者可在2個月內再補作一次選題報告,仍未通過者,不得繼續進行論文工作,按肄業處理。
選題報告通過后,一般不得隨意改變題目和研究內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碩士研究生寫出書面報告,經導師、評審小組組長簽署意見,分學位評定委員會蓋章,報研究生學院備案,并及時重做選題報告。
2.學位論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為了保證研究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不適合培養的研究生進行及時處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
考核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業務學習和健康狀況三個方面。
碩士研究生以書面(0.8-1.0萬字)和講述方式兩種方式,對其論文作中期進展報告。中期進展報告應說明論文進展情況、論文所遇到的問題、論文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及進一步工作計劃等問題。同學科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職稱者組成的考核小組,對此報告進行考核,就課題初步結論的正確性等進行評審,對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導性建議。考核結束后,考核小組要形成決議并填寫中期考核情況表。
考核結果符合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條件者,可繼續碩士學位論文工作;不符合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條件者,限期改正或終止學習按肄業處理。
3.學位論文預答辯
論文預答辯是答辯前的一次綜合審查,一般安排在學位論文答辯前由學院組織進行,對碩士學位論文是否達到培養目標進行審查,并提出論文修改及答辯的具體指導意見。論文預答辯合格者方可進行論文答辯和學位申請。
4.學位論文答辯與學位申請
研究生在規定的年限內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準予畢業,由學校頒發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同時滿足碩士學位標準要求的,可以申請碩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工作按照《華北理工大學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進行。
5.各環節間的時間要求
論文選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等各環節之間應有充分的實際工作時間,防止走過場。選題工作與論文答辯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少于1年。答辯申請與答辯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1個月。
添加華北理工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華北理工大學考研分數線、華北理工大學報錄比、華北理工大學考研群、華北理工大學學姐、華北理工大學考研真題、華北理工大學專業目錄、華北理工大學排名、華北理工大學保研、華北理工大學公眾號、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華北理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