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蘭州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蘭州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蘭州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蘭州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蘭州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蘭州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蘭州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蘭州大學考研難嗎]
[蘭州大學研究生院]
[蘭州大學考研群]
[蘭州大學研究生學費]
[蘭州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力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力學(一級學科)攻讀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
代碼: 080100 (Mechanics)
一、學科概況
力學是研究物體變形和運動規律的學科,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在航空、航天、機械、船舶、儀器儀表、建筑、橋梁、巖土、地球物理勘探、水利、冶金、材料、能源、交通、武器裝備等工程結構的設計與制造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力學既具有理論性嚴密的基礎學科特征,又具備廣泛工程應用的技術學科特點,是聯系純基礎科學與工程科學的橋梁。
本力學學科始建于 1958 年,在長期的辦學和學科建設中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擁有固體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學科甘肅省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的固體力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國家首批批準的授權點。此外擁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的甘肅省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以本學科為主要依托的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特殊功能材料
與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 類),以及與蘭州地質局聯合申請的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力學學科長期注重學科方向與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高科技需求的結合,形成了多個穩定的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電磁固體力學、風沙環境力學、環境工程力學、智能材料與結構的主動控制以及多場耦合與非線性計算力學等。圍繞特色研究方向以及關聯的復雜系統“多場耦合、跨尺度、非線性”等科學共性問題開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論、定量分析與實驗研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國家科技
進步二等獎 1 項,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 項等;各
有 1 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以及提名獎,多篇論文獲得國內、國際學術獎勵。學科點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為等青年學術骨干的學術力量強、學術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先后入選國家質量工程教學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力學創新研究群體。
二、培養目標
本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獲得者應系統掌握與力學研究有關的數學、力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現狀、發展方向和國際學術前沿的研究動態;至少具備運
本力學學科長期注重學科方向與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高科技需求的結合,形成了多個穩定的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電磁固體力學、風沙環境力學、環境工程力學、智能材料與結構的主動控制以及多場耦合與非線性計算力學等。圍繞特色研究方向以及關聯的復雜系統“多場耦合、跨尺度、非線性”等科學共性問題開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論、定量分析與實驗研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國家科技
進步二等獎 1 項,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 項等;各
有 1 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以及提名獎,多篇論文獲得國內、國際學術獎勵。學科點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為等青年學術骨干的學術力量強、學術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先后入選國家質量工程教學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力學創新研究群體。
二、培養目標
本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獲得者應系統掌握與力學研究有關的數學、力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現狀、發展方向和國際學術前沿的研究動態;至少具備運
用力學研究的理論分析、數值計算或實驗中一種研究手段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為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風,初步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畢業后能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或工程技術工作等。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為二至三年、最長在校年限(含休學)四年。
四、研究方向
1. 電磁固體力學與智能結構 2.智能結構及其動力控制
3. 工程問題的力學建模與計算仿真 4.計算固體力學5.實驗力學及技術基礎 6.連續統力學
7.風沙環境力學 8.巖土力學與工程
9. 環境流體力學 10. 工程科學計算11.分子與細胞生物力學 12. 微納米材料與力學13.湍流熱對流
五、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為二至三年、最長在校年限(含休學)四年。
四、研究方向
1. 電磁固體力學與智能結構 2.智能結構及其動力控制
3. 工程問題的力學建模與計算仿真 4.計算固體力學5.實驗力學及技術基礎 6.連續統力學
7.風沙環境力學 8.巖土力學與工程
9. 環境流體力學 10. 工程科學計算11.分子與細胞生物力學 12. 微納米材料與力學13.湍流熱對流
五、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
總學分:不低于 32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 8 門;
公共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5 門,按照外語分級教學
及國家政治課新方案執行;
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②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本學科范圍內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最晚于第三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通過后正式進入學位論文階段,計 1 學分。
③實踐環節: 包括科研實踐、醫療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力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及國家政治課新方案執行;
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①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 研究生必須按要求在研討活動上作專題報告,每學年作報告不少于 1 次,在學期間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須要參加與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報告及講座,在學期間不少于 10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②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本學科范圍內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最晚于第三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通過后正式進入學位論文階段,計 1 學分。
③實踐環節: 包括科研實踐、醫療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
(社會調查)等形式,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進行,并每學年提交一份書面的科研進展報告或實踐報告,經導師考核合格后,計 2 學分。
補修課程:根據研究生學科背景由導師指定是否補修(可以是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力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六、課程簡介及教學大綱
課程的基本簡介,課程的具體內容、安排,以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一)學科通開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連續介質力學(02621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工程力學、固體力學
2、課程名稱與編碼:力學中的數學方法(02621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3、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實驗力學及方法(02621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1、課程名稱與編碼:連續介質力學(02621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工程力學、固體力學
課程內容:物體基本運動學,構形、運動、應變等的基本概念, 運動基本方程與連續介質熱力學,本構理論及其本構不變量。
彈性力學的基本理論與方程,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與方程,熱彈性固體和熱粘性流體的本構理論和基本方程等。2、課程名稱與編碼:力學中的數學方法(02621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主要講授力學專業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中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分析求解力學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內容涵蓋張
量分析、統計分析、微分幾何、特殊函數和泛函分析等數學基礎理論,以及變分原理、積分變換和加權殘值法等建立和求解微(積)分方程的基本方法。3、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實驗力學及方法(02621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 實驗力學基礎知識,電測法的基本知識和應變測
(二)專業基礎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電磁固體力學(02631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2、課程名稱與編碼:風沙環境力學(02631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3、課程名稱與編碼:小波理論及應用(02631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量技術,現代光測技術與光彈基本理論與方法;極端環境下的測量方法與相關的實例介紹等。
(二)專業基礎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電磁固體力學(02631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電磁固體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發展動態、鐵磁介質和結構的理論模型和數值方法;超磁致伸縮材料的本構耦合
理論及;超導懸浮系統的理論模型與數值耦合特征;高溫超導基本理論交變損耗的計算等;高溫超導懸浮實驗介紹;磁電材料以及CICC 超導電磁復合材料介紹初步。2、課程名稱與編碼:風沙環境力學(02631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沙粒、風場以及風沙流的主要性質與特性介紹;風場以及風沙流的測量、相關主要模型以及數值模擬結果;風塵
地貌數值模擬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沙塵暴對無線電傳輸的影響。3、課程名稱與編碼:小波理論及應用(02631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4、課程名稱與編碼:彈性穩定性理論(02631200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5、課程名稱與編碼:非線性動力學(02631200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小波分析基本理論及其發展概況,包括多分辨分析,尺度函數、小波函數的基本性質和構造方法,基于
小波的分解與重構理論等;介紹小波的基本應用,包括數據、信號分析,以及在線性、非線性常微分、偏微分方程數值計算中的應用。4、課程名稱與編碼:彈性穩定性理論(02631200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力學系統穩定性的基本概念、提法和判據;
彈性系統穩定性的線性理論,彈性動力穩定性的不穩定性區域的確定;梁、板、殼結構彈性穩定性的基本特征;大范圍非線性問題的數值方法,非線性分叉及動力穩定性區域的數值追蹤方法等。5、課程名稱與編碼:非線性動力學(02631200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系統介紹非線性動力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和理論,包括非線性動力學研究的數值方法、混沌動力學數值特征、分岔
的基本概念等內容;介紹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中的一些重要分叉、混沌問題。
6、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流體力學(02631200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 耦合場理論與數值仿真(02650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2、課程名稱與編碼:多相流及其應用(02650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6、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流體力學(02631200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計算流體的形成與發展,流體的基本流動模式與分類,湍流的基本概念與湍流模型。兩種常用的流體計算方法(有
限差分法、有限體積法)的介紹和算法,以及流體計算中的網格處理技術等。(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 耦合場理論與數值仿真(02650200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多場耦合問題的一般理論、特征以及數值仿真方法介紹;與力學關聯的一些典型的多場耦合問題,如熱彈性耦合、
流-固耦合、磁彈性耦合、磁熱彈性耦合、壓電-結構耦合等的基本概念、方程、耦合特征與求解方法。2、課程名稱與編碼:多相流及其應用(02650200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工程力學、固體力學
3、課程名稱與編碼:復合材料與細觀力學(02650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4、課程名稱與編碼:有限元軟件及并行計算技術(02650200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多相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參數、基本研究方法;多相流的基本方程及主要描述參數,顆粒、氣泡動力學;多相流
在各種流動工況下的特性;多相流的數值模擬;新發展的多相流專題。3、課程名稱與編碼:復合材料與細觀力學(02650200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復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分類及應用,各向異性彈性力學基礎;復合材料的宏觀力學分析與方法,層合板結構的剛
度、強度分析以及彎曲和振動分析;復合材料的有效性質和均勻化方法,復合材料的細觀力學理論與夾雜理論等。4、課程名稱與編碼:有限元軟件及并行計算技術(02650200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有限元方法的形成與發展,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流程,有限元方法在桿、梁和連續體中的應用。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編程工具和環境介紹,以及介紹如何通過MPI 的高級特征來編寫更復雜的、更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的并行程序。
5、課程名稱與編碼:顆粒軟物質與計算仿真(02650200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工程力學
6、課程名稱與編碼:電磁場數值分析(02650200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7、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非線性分析(02650200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顆粒物質的基本靜、動力學現象及相應的基本分析方法;球形顆粒間的接觸力模型;基于軟球模型的離散動力學
方法;密集顆粒流及相應的多尺度結構;顆粒物質中的類固- 液相變現象及非平衡統計力學方法。6、課程名稱與編碼:電磁場數值分析(02650200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電磁場數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計算, 電磁學最近發展的一些成果;電磁場問題求解的主要數值方法
(包括有限元法、有限體積法、無網格法和時域有限差分法);一些電磁場與電路系統和機械運動的耦合問題與理論;工程電磁場逆問題標量和矢量優化算法等。7、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非線性分析(02650200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主要講授結構非線性力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內容涵蓋材料本構關系、非線性變分原理、結構彈塑
性行為、結構大變形問題、結構雙重非線性問題、結構的非線性穩定分析、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學問題及其相關的求解方法和工程應用。
8、課程名稱與編碼:超導結構的物理與力學基礎(026502008)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四)專業外語
1、課程名稱與編碼:專業英語(026402001) 學分/學時:1 學分/36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具體內容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8、課程名稱與編碼:超導結構的物理與力學基礎(026502008)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超導的基本物理特性介紹,超導的 London 理論和
Ginzburg-Landau 理論;高溫超導材料的基本特性與磁通模型, 超導材料的力學穩定性問題,超導電流損耗、失超和失超傳播等。(四)專業外語
1、課程名稱與編碼:專業英語(026402001) 學分/學時:1 學分/36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專業英語和科技英語的特點,力學專業英語的外文
文獻閱讀;結合一些專業英語文章和文獻進行分析、比較與學習,熟悉與力學關聯的科技論文的寫作等。課程具體內容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七、畢業及學位論文
1、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能夠體現研究生掌握本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對所研究的課題應當有新的見解,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學位論文撰寫必須嚴格遵守《蘭州大學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試行)》要求, 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崇尚嚴謹求實的學風,恪守學術道德, 維護科學誠信。論文格式依照《蘭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規范》要求。
2、碩士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 完成畢業論文準予畢業;3、碩士學位論文至少由 2 位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下同)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評閱,其中本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外單位專家不少于 1 位;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人
員學位論文至少由 3 位本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外單位(蘭州大學和申請人所在單位以外)副教授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評閱。
4、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由 5 位具有副教授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組成,其中必須有外單位專家。
5、完成學位論文,達到學位論文要求并通過答辯,且達到
《蘭州大學各學科研究生在學期間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 可以授予碩士學位。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土木工程研究生培養方案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攻讀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代碼: 081400 (Civil Engineering)
代碼: 081400 (Civil Engineering)
一、學科概況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施工機具。借助于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成立于 2001 年。2010 年土木工程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含有三個專業,分別是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結構工程。有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教學質量優秀,科研成果豐碩的教師隊伍和科研群體。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專業注冊師,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土木工程領域
的工程碩士培養點,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 1 項。
二、培養目標
研究生應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基本的了解,掌握從事土木工程研究和工程應用所必須的力學、材料、結構、施工與管理、檢測技術與分析以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且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有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具有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設計和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為二至三年、最長在校年限(含休學)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巖土工程
1.巖土體工程特性及穩定性 2.地基與基礎工程
3.邊坡工程 4.地下工程
5.環境巖土工程 6.寒區工程
7.文物保護
二、培養目標
研究生應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基本的了解,掌握從事土木工程研究和工程應用所必須的力學、材料、結構、施工與管理、檢測技術與分析以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且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有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具有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設計和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為二至三年、最長在校年限(含休學)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巖土工程
1.巖土體工程特性及穩定性 2.地基與基礎工程
3.邊坡工程 4.地下工程
5.環境巖土工程 6.寒區工程
7.文物保護
(二)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1.巖土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
2. 工程問題的力學建模與仿真
3. 結構抗震及減災
4. 滑坡、高邊坡災害的防治技術與預測、預報
(三)結構工程
1. 鋼筋混凝土結構及抗震 2.鋼結構及抗震
3.新型結構體系 4.計算結構力學及工程應用
五、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
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2. 工程問題的力學建模與仿真
3. 結構抗震及減災
4. 滑坡、高邊坡災害的防治技術與預測、預報
(三)結構工程
1. 鋼筋混凝土結構及抗震 2.鋼結構及抗震
3.新型結構體系 4.計算結構力學及工程應用
五、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
總學分:不低于 32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 8 門;
公共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5 門,按照外語分級教學及國家政治課新方案執行;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①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 研究生必須按要求在研討活動上作專題報告,每學年作報告不少于 1 次,在學期間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須要參加與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報告及講座,在學期間不少于 10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②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本學科范圍內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最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一)學科通開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工程數學(02621204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晚于第三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通過后正式進入學位論文階段,計 1 學分。
③實踐環節: 包括科研實踐、醫療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形式,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進行,并每學年提交一份書面的科研進展報告或實踐報告,經導師考核合格后,計 2 學分。
補修課程:根據研究生學科背景由導師指定是否補修(可以是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六、課程簡介及教學大綱
課程的基本簡介,課程的具體內容、安排,以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一)學科通開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工程數學(02621204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通過分析數據,從大量數據中尋找其隱含的規律,內容主要基于多元統計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神
經網絡和灰色系統理論,通過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層
次分析等方法尋找數據隱含的規律,以達到預測的目的。
2、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力學(02621204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3、課程名稱與編碼:大型軟件應用(02621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上機考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地質工程
2、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力學(02621204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計算力學是根據力學理論,應用現代電子計算機和
各種數值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門學科。現階段流行的最主要數值方法有立茲法、伽遼金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離散元法。該課程的重點內容:微分方程;泛函極值;變分原理;最小位能原理;最小余能原理;精確解與近似解;近似計算。該課程的難點問題:泛函極值與變分原理。在學習計算力學程前,作為知識準備:需先行學習“數學分析(微積分)”。數學分析中與計算力學的學習直接相關的知識點包括:極限、導數、連續、全微分和收斂等概念,函數的泰勒冪級數展開, 級數收斂的判定,求導和不定積分的運算,第二類曲線積分和第二類曲面積分,格林公式,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標量場的梯度,矢量場的散度和旋度,矢量場的分解(無散部分即存在矢量勢的部分和無旋部分即存在標量勢的部分)。3、課程名稱與編碼:大型軟件應用(02621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上機考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地質工程
課程內容:介紹通用有限元軟件ABAQUS 在線性靜力分析、接
觸分析、彈塑性分析、熱應力分析、多體分析、頻率提取分析、瞬時模態動態分析、顯式動態分析等領域的分析方法,以及復雜實體建模、分析計算和后處理的技巧。(二)專業基礎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土力學(02631204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 在本科階段《土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
介紹土力學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內容包括土體的應力應變特征、二維三維變形特征;不排水條件下的孔隙水壓力;滲透性與滲流問題;土的抗剪強度問題;淺基礎沉降分析等。
2、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巖石力學(026312042)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巖土工程方向)
課程內容:在本科階段《巖體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 介紹巖體力學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內容包括巖體的基本特征及
其計算分析方法的選擇;連續介質巖體的綜合分析方法(彈塑性耦合分析、巖體流變力學等)、連續介質巖體的綜合分析方
法(塊體理論、DDA 等)、巖體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巖體水力學、巖體動力學等。
3、課程名稱與編碼: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02631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4、課程名稱與編碼:鋼結構學(02631204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
5、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動力學(02631204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3、課程名稱與編碼: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02631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課程內容: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方法,混凝土的本構關系和
破壞準則,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扭曲截面承載力計算,裂縫控制及耐久性設計,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細部構造。4、課程名稱與編碼:鋼結構學(02631204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鋼結構的基本性能、鋼結構穩定問題概述、鋼結構
的斷裂、疲勞破損、拉桿、軸心壓桿、受彎構件、壓彎構件和框架、連接、構造設計、冷彎薄壁型鋼結構的特點、鋼結構設計的其他問題。5、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動力學(02631204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系統講授結構動力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基于離散模
型的單自由度系統和多自由度系統的動力控制方程的建立、自
由振動特性的分析和荷載作用下動力響應的求解,基于連續模型(分布參數模型)的一維柔性構件的振動和波動分析;簡要介紹結構動力學理論在土木工程結構抗震中的應用。
6、課程名稱與編碼:防災減災工程學(02631204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7、課程名稱與編碼:地震工程學(02631204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6、課程名稱與編碼:防災減災工程學(02631204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課程內容:災害學總論、火災災害、地震災害、風災害、地質
災害和城市災害學等的特點、成因與防災減災的對策。7、課程名稱與編碼:地震工程學(02631204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課程內容:本書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結構抗震兩部分組成,共分
四篇十四章。第一篇是概論與基礎。第一章概論是作者關于地震工程學范疇的個人見解。結構動力學是本書的主要基礎知識,屬地震工程專業研究生必修課,另有講授,國內又已有不少較好書籍,故本書從略,而只介紹地震學基礎和隨機振動必備知識。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點是第六章地震動;第四章關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結合我國具體需要寫的。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在結構抗震中,現在是從烈度過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動的時候了。第三篇是結構抗震理論,重點和基礎是第七章結
構地震反應分析,由于國內已有的抗震專著對此均有詳細論述,故本書僅就必要的基礎、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進展作詳細介紹。本篇力圖貫徹作者的一個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學的基礎是實際震害經驗、強震觀測資料和現場與室內試驗結果,因此,本書將結構物實際地震反應和試驗擴大為獨立的第九、十兩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論的應用,包括地震危險性分析與區劃和抗震設計。
(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工程地質數值法(02650204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2、課程名稱與編碼:應用地球物理(02650204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工程地質數值法(02650204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課程內容:工程地質數值方法是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地下工
程、水利工程、采礦工程、鐵道工程、公路工程、石油工程等諸多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涵蓋了主要工程地質問題(邊坡、基坑、硐室、采礦等)的數值分析方法,如彈性有限元法, 大變形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非連續體離散元法,工程地質問題反分析法及其他數值方法。2、課程名稱與編碼:應用地球物理(02650204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在簡要介紹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種物理場的基礎上,
系統介紹了重力法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測井、地熱勘探等勘探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了解各種方法的使用范圍,使用條件及優缺點、儀器以及計算和處理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一般算法和思路。
3、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試驗(02650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4、課程名稱與編碼:組合結構設計原理(02650204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
5、課程名稱與編碼:高層建筑結構分析(02650204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系統介紹了重力法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測井、地熱勘探等勘探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了解各種方法的使用范圍,使用條件及優缺點、儀器以及計算和處理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一般算法和思路。
3、課程名稱與編碼:結構試驗(02650204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工程結構試驗的任務、目的和分類;工程結構試驗
設計和模型設計;工程結構試驗的加載技術和量測技術;工程結構的靜力荷載試驗、動力荷載試驗和抗震試驗。4、課程名稱與編碼:組合結構設計原理(02650204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鋼-混凝土組合樓板、鋼與混凝土組合梁、型鋼(鋼
骨)混凝土組合結構、圓鋼管混凝土結構、矩形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5、課程名稱與編碼:高層建筑結構分析(02650204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與布置;荷載作用和結構設計要
求;框架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框架設計和構造; 剪力墻設計和構造;筒體結構的計算和設計。底層大空間剪力墻結構的計算;高層建筑結構復雜問題的計算;高層建筑結構的有限條分析法、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和有限元線法;高層建筑結構動力特性分析;高層建筑結構地震作用的反應譜分析法;高層建筑結構抗震分析的時程分析法。6、課程名稱與編碼:空間結構(02650204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空間結構的概念和特點、分類及發展概況和研究歷
程;網架結構的選型,結構體系、桿件、節點的計算,制作和施工;網殼結構的選型、設計基本原理;懸索結構的選型、設計;大跨空間結構新體系介紹,包括組合網架、斜拉結構、拉索預應力網格結構、張弦結構、膜結構、張拉整體結構、開合結構等。7、課程名稱與編碼:建筑工程事故分析與處理(02650204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講述如何正確處理事故,對事故原因的分析、殘余
承載力的判斷及修復加固的措施等問題。具體內容:工程事故的分類;事故處理一般程序;結構可靠度的評判依據和原則; 建筑結構現場檢測方法;建筑主體結構工程的事故原因分析與處理方法;地基基礎的事故原因分析與處理方法;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與糾傾技術。8、課程名稱與編碼:文物保護理論與實踐(026502048)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文物建筑與遺址保護技術、文物保護與修
復技術、文物的分析檢測與科技考古。內容包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古代木構建筑修繕技術;磚石結構古建筑的加固保護; 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前期勘查技術;石窟寺、摩崖、巖畫保護; 土遺址保護;壁畫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金屬文物保護; 紙質文物保護;紡織品文物保護;漆木竹器保護),文物保存環境、文物保護材料,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現場保護,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結構分析方法,文物年代測定技術等。(四)專業外語
1、課程名稱與編碼:專業英語(026402001) 學分/學時:1 學分/36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課程內容:專業英語和科技英語的特點,力學專業英語的外文文獻閱讀;結合一些專業英語文章和文獻進行分析、比較與學
習,熟悉與力學關聯的科技論文的寫作等。課程具體內容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七、畢業論文及學位論文
1、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能夠體現研究生掌握本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對所研究的課題應當有新的見解,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2、碩士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 完成畢業論文準予畢業;3、完成學位論文,達到學位論文要求并通過答辯,且達到
《蘭州大學各學科研究生在學期間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 可以授予碩士學位。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方案
地質工程專業 攻讀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
代碼: 081803 (Geological Engineering)
一、培養目標
研究生應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基本的了解;有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學位獲得者能從事教學、科研、設計和技術管理或其他工程技術工作。二、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為二至三年、最長在校年限(含休學)四年。
3.巖土力學 4.礦產資源勘查
5.地質信息技術 6.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
7.文物保護
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②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本學科范圍內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最晚于第三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通過后正式進入學位論文階段,計 1 學分。
三、研究方向
1. 巖體工程 2.土體工程3.巖土力學 4.礦產資源勘查
5.地質信息技術 6.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
7.文物保護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
總學分:不低于 32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 8 門;
公共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5 門,按照外語分級教學及國家政治課新方案執行;學科通開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2 門,不低于 6 學分;
專業基礎課:學位課,研究生選課不少于 1 門,不低于 3 學分;
必修環節:均為必修,計入總學分;
①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 研究生必須按要求在研討活動上作專題報告,每學年作報告不少于 1 次,在學期間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須要參加與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報告及講座,在學期間不少于 10次。學術研討和學術報告計 2 學分。
②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本學科范圍內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最晚于第三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通過后正式進入學位論文階段,計 1 學分。
③實踐環節: 包括科研實踐、醫療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少于 3 門),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2、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力學(02621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社會調查)等形式,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進行,并每學年提交 一份書面的科研進展報告或實踐報告,經導師考核合格后,計 2 學分。
補修課程:根據研究生學科背景由導師指定是否補修(可以是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不少于 3 門),不計入總學分。
參見附錄 1:“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五、課程簡介及教學大綱
課程的基本簡介,課程的具體內容、安排,以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一)學科通開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工程數學(02621202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通過分析數據,從大量數據中尋找其隱含的規
律,內容主要基于多元統計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神經網絡和灰色系統理論,通過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層次分析等方法尋找數據隱含的規律,以達到預測的目的。2、課程名稱與編碼:計算力學(02621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土木工程
課程內容:計算力學是根據力學理論,應用現代電子計算機和
各種數值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門學科。現階段流行的最主要數值方法有立茲法、伽遼金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離散元法。該課程的重點內容:微分方程;泛函極值;變分原理;最小位能原理; 最小余能原理;精確解與近似解;近似計算。該課程的難點問題:泛函極值與變分原理。在學習計算力學程前,作為知識準備:需先行學習“數學分析(微積分)”。數學分析中與計算力學的學習直接相關的知識點包括:極限、導數、連續、全微分和收斂等概念,函數的泰勒冪級數展開,級數收斂的判定,求導和不定積分的運算,第二類曲線積分和第二類曲面積分,格林公式,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標量場的梯度,矢量場的散度和旋度,矢量場的分解(無散部分即存在矢量勢的部分和無旋部分即存在標量勢的部分)。3、課程名稱與編碼:大型軟件應用(02621202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上機考試適用專業:土木工程、地質工程
課程內容:介紹通用有限元軟件 ABAQUS 在線性靜力分析、接觸分析、
彈塑性分析、熱應力分析、多體分析、頻率提取分析、瞬時模態動態分析、顯式動態分析等領域的分析方法,以及復雜實體建模、分析計算和后處理的技巧。
(二)專業基礎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土力學(02631202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2、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巖石力學(02631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巖土工程方向)
3、課程名稱與編碼:工程地質數值法(02631202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1、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土力學(02631202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 在本科階段《土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 介紹土力學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內容包括土體的應力應變特征、二維
三維變形特征;不排水條件下的孔隙水壓力;滲透性與滲流問題;固結問題;土的抗剪強度問題;淺基礎沉降分析等。2、課程名稱與編碼:高等巖石力學(02631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巖土工程方向)
課程內容:在本科階段《巖體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 介紹巖體力學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內容包括巖體的基本特征及其計算
分析方法的選擇;連續介質巖體的綜合分析方法(彈塑性耦合分析、巖體流變力學等)、連續介質巖體的綜合分析方法(塊體理論、DDA 等)、巖體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巖體水力學、巖體動力學等。3、課程名稱與編碼:工程地質數值法(02631202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課程內容:工程地質數值方法是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地下工程、水利工程、采礦工程、鐵道工程、公路工程、石油工程等諸多學
科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涵蓋了主要工程地質問題(邊坡、基坑、硐
室、采礦等)的數值分析方法,如彈性有限元法,大變形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非連續體離散元法,工程地質問題反分析法及其他數值方法。
4、課程名稱與編碼:應用地球物理(02631202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5、課程名稱與編碼:地球科學前沿(02631202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6、課程名稱與編碼:中國工程地質學(02631202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
4、課程名稱與編碼:應用地球物理(02631202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在簡要介紹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種物理場的基礎上,
系統介紹了重力法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測井、地熱勘探等勘探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 了解各種方法的使用范圍,使用條件及優缺點、儀器以及計算和處理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一般算法和思路。5、課程名稱與編碼:地球科學前沿(02631202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主要講授地球動力學、全球變化、成礦作用等地質科學前沿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領域各種現代技術方法的發展,包括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程地質及地質災害勘查評價、巖土鉆掘和勘查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及其發展趨勢和新的應用領域。6、課程名稱與編碼:中國工程地質學(02631202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7、課程名稱與編碼:巖土動力學(02631202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防災減災工程學(026502021)
課程內容: 在本科階段《工程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介紹中國工程地質研究進展。內容包括工程
地質條件(巖體工程地質性質、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地應力、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現象、天然建筑材料);區域地殼穩定性問題工程地質分析、動力條件下巖土體穩定性問題的工程地質分析;三大工程涉及的穩定性問題(斜坡、圍巖、地基);專門工程地質問題(水利水電、礦山、鐵路、城市與工民建、海港碼頭等);工程地質勘察基本問題(測繪、物探、勘探、測試、監測、反分析及預測)等。7、課程名稱與編碼:巖土動力學(02631202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 在本科階段《土力學》和《巖石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研究巖土的動力特性,動力反應分析方法,學會解決
工程實際問題。內容有兩個部分,共十章節。第一部分為土動力學。包括土的動強度、動變形與動孔隙水壓力,飽和砂土的振動液化,土的動力本構模型,土體的動力反應分析和土體動力穩定性的分析。第二部分為巖石的動力學。包括巖石動態力學性質,巖石動態本構關系, 巖體中波的傳播與巖石(體)破壞機理,巖石(體)動力反應分析, 巖石動力學在工程中的應用實例。(三)方向選修課
1、課程名稱與編碼:防災減災工程學(026502021)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2、課程名稱與編碼:地震工程學(02650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3、課程名稱與編碼:文物保護理論與實踐(02650202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
課程內容:災害學總論、火災災害、地震災害、風災害、地質災害和城市災害學等的特點、成因與防災減災的對策。2、課程名稱與編碼:地震工程學(026502022)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 課程內容:本書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結構抗震兩部分組成,共分
四篇十四章。第一篇是概論與基礎。第一章概論是作者關于地震工程學范疇的個人見解。結構動力學是本書的主要基礎知識,屬地震工程專業研究生必修課,另有講授,國內又已有不少較好書籍,故本書從略,而只介紹地震學基礎和隨機振動必備知識。第二篇是工程地震, 重點是第六章地震動;第四章關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結合我國具體需要寫的。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在結構抗震中,現在是從烈度過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動的時候了。第三篇是結構抗震理論,重點和基礎是第七章結構地震反應分析,由于國內已有的抗震專著對此均有詳細論述,故本書僅就必要的基礎、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進展作詳細介紹。本篇力圖貫徹作者的一個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學的基礎是實際震害經驗、強震觀測資料和現場與室內試驗結果,因此,本書將結構物實際地震反應和試驗擴大為獨立的第九、十兩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論的應用,包括地震危險性分析與區劃和抗震設計。3、課程名稱與編碼:文物保護理論與實踐(026502023)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現場保護,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結構分析方法,文物年代測定技術等。4、課程名稱與編碼:地質災害防控(02650202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性評價指標體系、因子篩選和評價模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和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測。
5、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礦床學(02650202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來源-礦床成因這一礦床模式的思維鏈。重點講授礦床學研究中的前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文物建筑與遺址保護技術、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文物的分析檢測與科技考古。內容包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古
代木構建筑修繕技術;磚石結構古建筑的加固保護;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前期勘查技術;石窟寺、摩崖、巖畫保護;土遺址保護;壁畫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金屬文物保護;紙質文物保護;紡織品文物保護; 漆木竹器保護),文物保存環境、文物保護材料,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現場保護,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結構分析方法,文物年代測定技術等。4、課程名稱與編碼:地質災害防控(026502024)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主要講授地質災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危險性與風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因子篩選和評價模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和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測。
5、課程名稱與編碼:現代礦床學(026502025)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本課程是在礦床學基礎上,貫穿成礦作用-成礦動力學環境-礦床產出地質背景-礦床本質特征-成礦條件-成礦物質來源-礦床成因這一礦床模式的思維鏈。重點講授礦床學研究中的前
沿問題和當前礦床成因研究中的新動向,成礦構造的識別方法,礦床模式建立的準則,找礦思維與成功途徑及理論找礦成功案例。
6、課程名稱與編碼:地質信息技術(02650202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計、地質礦產勘查數據的采集與管理、地質礦產信息的空間分析與空間查詢、地質礦產信息可視化與地質圖件機助編繪、地質成礦(藏) 過程數值模擬,遙感地質數據處理、解譯與應用,以及地質礦產數據的網絡傳輸、數據共享和地質礦產信息系統的集成等幾個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7、課程名稱與編碼:固體廢棄物處置(02650202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考察(根據作業評定成績)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8、課程名稱與編碼:非飽和土力學(026502028)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6、課程名稱與編碼:地質信息技術(026502026)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主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講授地質信息科學與技術、地質信息系統工程、地質礦產勘查點源數據庫的概念和設計、地質礦產勘查數據的采集與管理、地質礦產信息的空間分析與空間查詢、地質礦產信息可視化與地質圖件機助編繪、地質成礦(藏) 過程數值模擬,遙感地質數據處理、解譯與應用,以及地質礦產數據的網絡傳輸、數據共享和地質礦產信息系統的集成等幾個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7、課程名稱與編碼:固體廢棄物處置(026502027)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考察(根據作業評定成績) 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
課程內容:各類固體廢棄物的污染特性,掌握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各種方法的實用性及局限性;城市垃圾衛生填
埋場選址、設計、填埋作業、環境監測;控制污染物遷移的屏障技術; 放射性廢棄物地質處置等。8、課程名稱與編碼:非飽和土力學(026502028)
學分/學時:3 學分/54 學時 考試方式:筆試、考核適用專業:地質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課程內容: 在本科階段《土力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
(四)專業外語
1、課程名稱與編碼:專業英語(026402001) 學分/學時:1 學分/36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課程具體內容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介紹非飽和土的力學分析和計算方法。內容包括相變、應力狀態變量基本概念;流動定律以及穩態流;土的吸力、滲透性、孔隙壓力參數、抗剪強度參數、體積變化指數相關理論與量測方法;塑性與極限平衡理論、體積變化理論;一維固結與膨脹、二維和三維的非穩態流以及非等溫分析等。
(四)專業外語
1、課程名稱與編碼:專業英語(026402001) 學分/學時:1 學分/36 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筆試適用專業:地質工程
課程內容:專業英語和科技英語的特點,地質工程專業英語的外文文獻閱讀;結合一些專業英語文章和文獻進行分析、比較與學習,
熟悉與地質工程專業關聯的科技論文的寫作等。課程具體內容及參考文獻等詳見附錄 2:“課程簡介及大綱”。
七、畢業及學位論文
1、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能夠體現研究生掌握本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對所研究的課題應當有新的見解,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2、碩士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完成畢業論文準予畢業;3、完成學位論文,達到學位論文要求并通過答辯,且達到《蘭州大學各學科研究生在學期間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可以授予碩士學位。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力學的介紹
力學是研究物體變形和運動規律的學科,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在航空、航天、機械、船舶、儀器儀表、建筑、橋梁、巖土、地球物理勘探、水利、冶金、材料、能源、交通、武器裝備等工程結構的設計與制造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力學既具有理論性嚴密的基礎學科特征,又具備廣泛工程應用的技術學科特點,是聯系純基礎科學與工程科學的橋梁。
本力學學科始建于 1958 年,在長期的辦學和學科建設中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擁有固體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學科甘肅省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的固體力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國家首批批準的授權點。此外擁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的甘肅省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以本學科為主要依托的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特殊功能材料
本力學學科始建于 1958 年,在長期的辦學和學科建設中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擁有固體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學科甘肅省重點學科,力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的固體力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國家首批批準的授權點。此外擁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的甘肅省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以本學科為主要依托的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特殊功能材料
與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 類),以及與蘭州地質局聯合申請的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力學學科長期注重學科方向與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高科技需求的結合,形成了多個穩定的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電磁固體力學、風沙環境力學、環境工程力學、智能材料與結構的主動控制以及多場耦合與非線性計算力學等。圍繞特色研究方向以及關聯的復雜系統“多場耦合、跨尺度、非線性”等科學共性問題開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論、定量分析與實驗研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國家科技
進步二等獎 1 項,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 項等;各
有 1 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以及提名獎,多篇論文獲得國內、國際學術獎勵。學科點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為等青年學術骨干的學術力量強、學術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先后入選國家質量工程教學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力學創新研究群體。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土木工程學科的介紹
學科概況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施工機具。借助于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成立于 2001 年。2010 年土木工程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含有三個專業,分別是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結構工程。有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教學質量優秀,科研成果豐碩的教師隊伍和科研群體。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專業注冊師,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土木工程領域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施工機具。借助于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成立于 2001 年。2010 年土木工程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含有三個專業,分別是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結構工程。有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教學質量優秀,科研成果豐碩的教師隊伍和科研群體。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專業注冊師,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土木工程領域
的工程碩士培養點,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 1 項。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地質工程學科的介紹
學科概況
地質工程是在以原二級學科“探礦工程”和“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為主體的基礎上相互交叉滲透發展起來的。本學科與“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同屬于一級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三個相輔相承的二級學科,并與采礦、水利、土木、環境等工程學科相銜接。它以現代鉆掘工程技術、現代測試和計算技術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質體及工程所在的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服務于礦產資源開發,土木、道路、水利等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測等領域。
學科研究范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的評價、監測與測試、物理勘探技術,地質災害預測的理論與防治技術,工程區域穩定性與大型工程環境效應,巖土物理力學參數測試與應用,工程巖土體穩定性,工程地質數值模擬,礦產資源勘查中的工程地質問題,地質信息技術。地質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技術經濟評價、管理與決策,地質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項目管理,不良地質體的加固改造技術。
地質工程是在以原二級學科“探礦工程”和“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為主體的基礎上相互交叉滲透發展起來的。本學科與“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同屬于一級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三個相輔相承的二級學科,并與采礦、水利、土木、環境等工程學科相銜接。它以現代鉆掘工程技術、現代測試和計算技術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質體及工程所在的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服務于礦產資源開發,土木、道路、水利等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測等領域。
學科研究范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的評價、監測與測試、物理勘探技術,地質災害預測的理論與防治技術,工程區域穩定性與大型工程環境效應,巖土物理力學參數測試與應用,工程巖土體穩定性,工程地質數值模擬,礦產資源勘查中的工程地質問題,地質信息技術。地質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技術經濟評價、管理與決策,地質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項目管理,不良地質體的加固改造技術。
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前身為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隸屬于地質系),創建于 1976 年,1977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8 年,隨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原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調整為地質工程專業(專業代碼 080106Y)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專業代碼 080802)兩個專業。1999 年隨地質系一道與地理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環境科學系共同組建資源與環境學院。2002 年地質工程專業獨立組建地質工程與巖土工程系。2005 年 6 月,地質工程與巖土工程系與力學系共同組建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同時更名為地質工程系,下設地質工程專業。
蘭州大學地質工程為甘肅省重點學科,擁有博士點、碩士點、工程碩士點(地質工程領域)、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 項本科教學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8 項科研項目獲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校創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間設立的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后,蘭州大學迅速發展壯大,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確定為國家十四所綜合性大學之一,成為國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一所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戰略和“211工程” “985工程”的歷史機遇,全面提高辦學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后并入和回歸蘭州大學,學校迎來了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2017年,蘭州大學成功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A類),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一流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學校發展進入了新時代。蘭州大學校園面積3545畝,建有2個校區,3所附屬醫院。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特色鮮明,涵蓋了12個學科門類。現有103個本科專業,有本科生19826人,碩士研究生10,452人,博士研究生2,442人。學校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303人,在站博士后169人,教授等正高職696人,副教授等副高職935人,臨床醫學教授125人,副教授393人。研究生導師1,8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616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229人。兩院院士17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8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人,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3人,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人才11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甘肅省領軍人才10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4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6人。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聯系方式
-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聯系方式
-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天水南路222號齊云樓420室
- 郵政編碼:730000
- 聯系電話:0931-8914560
- 傳真號碼:0931-8914561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介紹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簡介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秉承學校“做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整合力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三個學科資源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工科型學院。有3個本科專業、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設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土木工程系、地質工程系和工程實驗中心,建有固體力學、工程力學、地質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6工程個研究所,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
學院現有教職工88名,其中專任教師68名(教授20名,副教授25名)。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者8人,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2人,甘肅省領軍人才5人。還有一批具有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和國家計量認證/審查認可評審員等資質的教師。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718名,在讀碩士研究生265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14名。
學院現有理論與應用力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3個本科專業,設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有力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2017年底整合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與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資源申報獲批的。固體力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權的學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準設立“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是“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力學(一級學科)、地質工程學科是甘肅省重點學科。以本院為依托,2005年被批準設立了“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有多功能環境風洞和浮點峰值計算速度達1100億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計算機群。2007年經科技部批準,學院與蘭州地震研究所等聯合建立了“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09年作為第二建設單位,與敦煌研究院等聯合建立了“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院本科教育實行“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后發有力”的培養模式,在突出學生基礎理論培養的同時,高度重視實踐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院堅持所有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選配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制定并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與創新計劃”。
學院緊密圍繞西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在風沙環境力學、電磁固體力學、結構非線性力學、工程地質、巖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理論與工程應用研究。2006年至今,承擔各類研究項目724項,爭取研究經費17150萬元;出版學術著作、技術標準27部,共發表各類論文161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37篇,EI收錄論文282篇。2007年,以鄭曉靜教授為第二完成人、周又和教授為第七完成人完成的科研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鄭曉靜教授、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科研項目“電磁材料結構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行為的理論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周緒紅教授等完成的科研項目“新型裝配整體式樓蓋體系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7年,諶文武教授、張虎元教授、張景科副教授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蘭大為獨立完成單位,周又和教授、鄭曉靜教授、黃寧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風沙運動多場耦合特征及規律的力學研究”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發展目標是:以力學、地質工程為基礎,以土木工程為主線,面向工程科學與工程實踐,將學院建設成為集應用基礎研究、工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工程管理為一體的一流研究型學院。
關于舉辦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的通知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秉承學校“做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整合力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三個學科資源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工科型學院。有3個本科專業、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現有理論與應用力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3個本科專業,設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有力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固體力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權的學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準設立“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2017年底整合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與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資源申報獲批,2019年入選甘肅省重點學科。在平臺建設方面,擁有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與敦煌研究院共建的國家古代壁畫保護技術中心等。學院緊密圍繞西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在風沙環境力學、電磁固體力學、結構非線性力學、工程地質、巖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理論與工程應用研究。
為促進力學、土木工程學科優秀大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培養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為全國各高校優秀大學生提供了解我校力學、土木工程學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拓展生源渠道、提高生源質量、改善學緣結構,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將舉辦2019年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作為我院2020年推薦免試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本次夏令營活動主要包含學院和學科介紹、專家講壇、實驗室參觀、野外觀測臺站參觀考察、學生與導師交流討論等活動。
一、活動時間:
2019年7月22-26日(如有變化,請以最新通知為準)
二、招生規模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2019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規模計劃40人。
三、申請條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身心健康;
2、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學術研究興趣濃厚,有較好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較高的培養潛質;
3、申請者本科專業為理論與應用力學、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等專業的2020屆本科畢業生(鼓勵其他相近專業學生參加);
4、優先接收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專業且專業成績和綜合成績名列前茅的、具有推薦免試授權高校的大學三年級本科生(2020屆);
5、英語水平良好,英語四級考試成績達到425分以上。
四、須提交的申請材料
1、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申請表1份(見附件);
2、前五個學期的大學學習成績單原件1份(須加蓋申請者本人所在學校教務部門的學生成績專用章),所在專業成績排名證明1份;
3、個人簡歷1份;
4、其他能體現自身學習/學術能力的獲獎證書、英語水平證明等(復印件)。
注:1、申請報名的同學請掃描文末二維碼報名,并將上述材料的掃描件發送至lzu_sunj@lzu.edu.cn。紙質版申請材料請于2019年6月30日前以EMS方式寄送至我院。
2、以上申請材料須確保真實有效,因信息填寫錯誤、填報虛假信息等造成的后果由申請者本人承擔。
五、材料審核及錄取
學院將成立夏令營學院資格審查小組,對申請者的個人材料進行審核,擇優錄取,確定后的夏令營營員名單報蘭州大學研究生院審核。錄取工作將于2019年6月30日結束,錄取名單將會在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網站公布(http://gxy.lzu.edu.cn/)。
擬錄取的營員在夏令營期間將由我院統一安排食宿,并報銷往返火車票(需有票據、飛機票按火車票價格折算報銷)。
六、夏令營日程安排:
1、時間安排
5月30日—6月30日:夏令營招生宣傳、報名與錄取
7月22日:營員報到
7月23日:上午:力學、土木工程學科情況介紹、專家講壇
下午:師生互動交流、校區實驗室、學院展室參觀
7月24日:野外實驗場地參觀考察與學術交流
7月25-26日:夏令營閉營典禮、學員返程
2、擬定參加夏令營的老師:
鄭曉靜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領軍人才等,先后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周培源力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主要研究方向:高雷諾數含沙壁湍流、電磁固體力學、板殼非線性固體力學。)
周又和教授(博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領軍人才等,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科協“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等,兼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理性力學與力學中數學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和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特邀委員,教育部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多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曾任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研究領域有:板殼非線性固體力學及應用,電磁固體力學,智能結構及動力控制,風沙環境力學,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
黃 寧教授(博導,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力學學會優秀青年力學教師、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師”、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中國力學學會“全國優秀力學教師獎”、甘肅省“教學成果獎”。主要研究方向:環境流體力學、風沙(雪)兩相流、陸面過程、流體動力學、環境建模。)
王省哲教授(博導、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入選者、甘肅省領軍人才入選者。先后榮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優秀教師、甘肅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甘肅五四青年獎章,以及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甘肅青年科技獎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甘肅省力學學會理事長等。主要研究方向:電磁固體力學、耦合場理論與計算、超導材料與結構力學及實驗。)
張虎元教授(博導,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獎勵4項、蘭州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蘭州大學師德標兵;兼任中國巖石力學及工程學會會員、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會員、日本國京都大學土木協會會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巖土工程、古代遺址文物保護、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
王記增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甘肅省高校“飛天學者”特聘教授,先后獲錢令希計算力學獎、中國力學學會優秀青年力學教師、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軟物質力學工作組副組長、北京國際力學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計算力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力學、微納米力學。)
諶文武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寶鋼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教師獎、甘肅省高校年輕教師成才獎、甘肅省精品課程獎、蘭州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十大教師”、蘭州大學首屆教學新秀特等獎、蘭州大學隆基教學名師獎,兼任教育部地質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巖石力學學會古遺址保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工程、巖土體工程、地質災害與防治工程。)
武建軍教授(博導、蘭州大學研究生院學位管理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先后榮獲中國力學學會優秀青年力學教師、寶鋼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教師獎、蘭州大學師德標兵。主要研究方向:風沙環境力學、磁懸浮列車動力學)
高原文教授(博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甘肅省高校“飛天學者”特聘教授,獲中國力學學會優秀青年力學教師,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學會理事、甘肅省力學學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超導結構力學,多鐵性磁電材料與結構,智能材料與結構,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行為。)
張興義教授(博導、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副院長、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主要研究方向:電磁固體力學、實驗固體力學。)
武生智教授(碩導,榮獲中國力學學會全國徐芝綸力學優秀教師獎、蘭州大學師德標兵、蘭州大學中青年教師教學骨干獎。主要研究方向:環境流體力學、風沙物理學。)
雍華東教授(博導、力學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全國徐芝綸力學優秀教師獎。主要研究方向:超導材料及結構的力-電-磁-熱多場耦合行為、智能材料與結構的斷裂力學、軟物質的穩定性及動力學行為)
謝 莉教授(博導、先后榮獲甘肅省高校年輕教師成才獎、蘭州大學中青年骨干優秀教師、蘭州大學“巾幗標兵”。主要研究方向:風沙環境力學,顆粒接觸電研究,帶電物質的電磁散射。)
王等明教授(博導,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顆粒材料計算力學專業組 委員、美國物理學會 會員、美國土木工程學會 會員、Powder Technol.、Int J Comp.Meth.、Gran. Matter、力學進展、力學學報、固體力學學報等期刊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顆粒材料計算力學、力學中的數學建模與計算機仿真、離散元法及工程應用)
郭永強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周期層狀和框架結構中的彈性波傳播、框架結構中的彈性波傳播和動力分析、復合結構和智能結構中的彈性波傳播。)
張景科教授(博導,地質工程系主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敦煌獎學金”二等獎1項。主要研究方向:巖土質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呂擎峰教授(碩導,先后獲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巖土體工程、土基建筑材料、路基工程)
張敬書教授(碩導,榮獲甘肅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3項。甘肅省裝配式建筑專家委員會專家,甘肅省建設科技專家委員會結構與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發表科研及教學論文60余篇,出版著作3本。主編國家及省級標準圖集4部,參編省級規范3部。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結構與抗震、結構耐久性。)
劉高教授(碩導,先后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其他科技獎勵4項,《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創刊30周年優秀作者獎,兼任中國巖石力學及工程學會甘肅分會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及工程學會巖土工程信息技術與應用分會理事、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會員、中國巖石力學及工程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巖體力學與工程、工程地質、地質災害與防治、地質信息技術。)
梁收運教授(碩導,先后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鐵道科技獎)二等獎1項、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和災害地質學。)
張強強教授(碩導,青年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甘肅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博新計劃,CCPA-3D打印分會理事,中國工程院“3D打印材料及應用發展戰略研究”專家成員,十余種SCI期刊審稿人。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24篇,累計引用750余次,參編專著一部,譯著一部。主要研究方向:3D打印智能制造與傳感器件、超輕質新型氣凝膠防護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
張 潔教授(碩導,青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力學、環境流體力學、實驗力學等。)
七、其他注意事項
1、夏令營學員報到時需攜帶有效身份證、學生證,并保留所在城市與蘭州之間的往返火車票票根,以便報銷;
2、參加夏令營活動學員,需履行請假、告知等方式取得所在學校和父母知曉并同意,并注意出行安全;
3、學員報到后需全程參加夏令營各項活動,并嚴格遵守蘭州大學相關規章制度;
4、參加夏令營的學員在考核中評為優秀者,獲頒“暑期優秀學員”榮譽證書。學員在本年度取得推免資格后我院將優先錄取,提供一等獎學金。對于一志愿報考蘭州大學力學、土木工程專業且成績通過蘭州大學力學專業復試分數線的學員優先予以錄取。
5、其他未盡事宜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和溝通。
6、學院簡介和更多導師簡介歡迎大家登陸學院網站查看:http://gxy.lzu.edu.cn/
八、夏令營聯系人:
孫靜老師:0931-8915356 郵箱:lzu_sunj@lzu.edu.cn
添加蘭州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蘭州大學考研分數線、蘭州大學報錄比、蘭州大學考研群、蘭州大學學姐、蘭州大學考研真題、蘭州大學專業目錄、蘭州大學排名、蘭州大學保研、蘭州大學公眾號、蘭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蘭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