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中國海洋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中國海洋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中國海洋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中國海洋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中國海洋大學考研難嗎]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院]
[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群]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學費]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中國海洋大學/3.jpg)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簡介
環境工程系
(1)專業定位
面向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需求,依托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海洋特色優勢,基于專業地質背景,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環境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建設具有鮮明海洋與地質特色的環境工程品牌專業。
(2)培養目標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掌握海洋與地質特色鮮明的環境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管理部門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設計、運營、咨詢、管理、研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具體目標如下:
目標1: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并能承擔社會責任。
目標2: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具備水、氣、固等污染控制工程以及環境評價、環境監測等的專業知識,能夠進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運營和管理,具有環境工程新理論、新工藝的研究和開發能力。
目標3:掌握濱海地下污染修復或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相關環境問題的識別、研究和解決能力。
目標4:能夠就復雜的環境工程問題,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的能力。
目標5:能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分析新出現的環境工程問題,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歷史沿革
環境工程專業起源于1987年設置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1999年建立環境工程專業,2010年成為山東省品牌特色專業,2011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8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獲得B+。經過近二十年的積淀,以及多學科的耦合發展,構建了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多學科交叉的教學隊伍,已形成了以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和科研平臺為支撐、本-碩-博-博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設有5個碩士專業,5博士專業。
(4)特色優勢
本專業具有鮮明的海洋與地質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既注重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等傳統環境工程專業內容,又具有海洋環境污染和環境地質災害防控等大尺度的環境問題。本專業期望未來培養的人才在海洋和地質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的解決中起骨干和引領作用。
① 注重實踐教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室總面積近3000m2,儀器設備總值逾3000萬元。以示范中心為主體,構建了環境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地下水修復實驗室、海洋地質災害防治實驗室,并充分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科學考察船和在不同行業部門設立的實習基地等優良資源,保障學生實踐動手和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實踐環節包括各門課程的配套實驗、專業認識實習、課程設計、上機實踐、環評實踐、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論文)、生產實習、專業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等,占總學分30%。本科生研究發展計劃(SRDP)和國家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覆蓋率達100%。
② 師資力量雄厚
本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100%,四個年級生師比達7:1,具有1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教師達到50%以上。擔任或曾任教育部環境工程、地質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等學校高專高職水資源與水環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
③ 學科支撐強
依托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地質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海岸帶環境保護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和重點項目等支持下,形成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與災害防治的高端人才培養的基地。2013年,“環境與生態學”躋身ESI全球科研機構前1%行列。
④ 專業吸引力大
構建了學院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本科2+2合作培養模式,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互派交流計劃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學生有機會赴英國、加拿大等國外高校進行學術交流。隨著環境產業的發展、辦學水平的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考取本專業研究生占比超過50%;近3年其他專業凈轉入人數達17人(學生數增加11%)。
(5)主干課程
本專業課程設置特色明顯,主要課程有:大學數學、大學化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專業導航講座、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水力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土建概論、普通地質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基礎課和專業課;環境海洋學、海洋環境調查實習、海洋環境工程等特色課;以及濱海地下污染修復特色模塊和地質災害防治特色模塊課程,其中濱海地下污染修復模塊有環境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動力學、土壤污染與防治、環境地理信息系統、海水淡化技術與工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地質災害防治模塊有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地基基礎與災害防治、巖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等課程。
(6)畢業生去向
本專業畢業生近五年來約50-70%出國留學、推薦免試或考取研究生,少部分畢業后直接就業。主要去向:國外或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造,政府機關,及環境工程、海洋或巖土工程相關的設計、施工、咨詢等企事業單位。
面向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需求,依托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海洋特色優勢,基于專業地質背景,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環境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建設具有鮮明海洋與地質特色的環境工程品牌專業。
(2)培養目標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掌握海洋與地質特色鮮明的環境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管理部門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設計、運營、咨詢、管理、研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具體目標如下:
目標1: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并能承擔社會責任。
目標2: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具備水、氣、固等污染控制工程以及環境評價、環境監測等的專業知識,能夠進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運營和管理,具有環境工程新理論、新工藝的研究和開發能力。
目標3:掌握濱海地下污染修復或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相關環境問題的識別、研究和解決能力。
目標4:能夠就復雜的環境工程問題,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的能力。
目標5:能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分析新出現的環境工程問題,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歷史沿革
環境工程專業起源于1987年設置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1999年建立環境工程專業,2010年成為山東省品牌特色專業,2011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8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獲得B+。經過近二十年的積淀,以及多學科的耦合發展,構建了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多學科交叉的教學隊伍,已形成了以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和科研平臺為支撐、本-碩-博-博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設有5個碩士專業,5博士專業。
(4)特色優勢
本專業具有鮮明的海洋與地質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既注重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等傳統環境工程專業內容,又具有海洋環境污染和環境地質災害防控等大尺度的環境問題。本專業期望未來培養的人才在海洋和地質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的解決中起骨干和引領作用。
① 注重實踐教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室總面積近3000m2,儀器設備總值逾3000萬元。以示范中心為主體,構建了環境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地下水修復實驗室、海洋地質災害防治實驗室,并充分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科學考察船和在不同行業部門設立的實習基地等優良資源,保障學生實踐動手和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實踐環節包括各門課程的配套實驗、專業認識實習、課程設計、上機實踐、環評實踐、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論文)、生產實習、專業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等,占總學分30%。本科生研究發展計劃(SRDP)和國家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覆蓋率達100%。
② 師資力量雄厚
本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100%,四個年級生師比達7:1,具有1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教師達到50%以上。擔任或曾任教育部環境工程、地質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等學校高專高職水資源與水環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
③ 學科支撐強
依托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地質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海岸帶環境保護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和重點項目等支持下,形成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與災害防治的高端人才培養的基地。2013年,“環境與生態學”躋身ESI全球科研機構前1%行列。
④ 專業吸引力大
構建了學院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本科2+2合作培養模式,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互派交流計劃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學生有機會赴英國、加拿大等國外高校進行學術交流。隨著環境產業的發展、辦學水平的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考取本專業研究生占比超過50%;近3年其他專業凈轉入人數達17人(學生數增加11%)。
(5)主干課程
本專業課程設置特色明顯,主要課程有:大學數學、大學化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專業導航講座、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水力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土建概論、普通地質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基礎課和專業課;環境海洋學、海洋環境調查實習、海洋環境工程等特色課;以及濱海地下污染修復特色模塊和地質災害防治特色模塊課程,其中濱海地下污染修復模塊有環境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動力學、土壤污染與防治、環境地理信息系統、海水淡化技術與工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地質災害防治模塊有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地基基礎與災害防治、巖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等課程。
(6)畢業生去向
本專業畢業生近五年來約50-70%出國留學、推薦免試或考取研究生,少部分畢業后直接就業。主要去向:國外或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造,政府機關,及環境工程、海洋或巖土工程相關的設計、施工、咨詢等企事業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簡介
環境科學 研究生專業 |
發布時間:2019-07-10 [ 閱讀: |
培養熱愛祖國、遵守法紀、品行優秀的具有良好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有思想有創造的博士生。根據環境學科特點,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的綜合海洋學科優勢,培養的博士生應具有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合作精神,熱愛海洋環境保護事業,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熟練掌握環境科學研究的最新技術與方法,熟悉學術規范,熟悉本學科在國內外發展的歷史、現狀及趨勢,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實際工程的能力,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的環境科學專業的高層次專業技術或管理人才,以及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領域的領軍人才。 2、碩士生 培養熱愛祖國、遵守法紀、品行優秀的應國家需要的具有專業素養和合作能力的碩士生。利用中國海洋大學的綜合海洋學科環境,根據環境學科特點,培養的碩士生應具有創新能力、合作精神,熱愛海洋環境保護事業,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深入的專業知識,掌握環境科學研究的技術與方法,熟悉學術規范,具有高度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事業心,具有較強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環境保護專業人才。
學分要求:碩士10學分,博士不低于5學分,碩博連讀12學分。
學分要求:碩士不低于7學分,博士3學分,碩博連讀不低于7學分。
學分要求:碩士不低于4學分,博士不低于2學分,碩博連讀不低于4學分。
學分要求:碩士不低于2學分,碩博連讀不低于2學分。
博士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生本人獨立完成。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具有創新性、開拓性和先進性,并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或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論文工作應反映出博士研究生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博士生應在學位論文中對自己的創造性成果做出詳細的闡述。闡明本領域前人已有的成果和自己的貢獻,對學科發展動態有自己的見解并做出評述,要求文字簡練、數據可靠、立論正確、層次分明、說理透徹,學位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5萬字(含圖表)。 2、碩士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生本人獨立完成。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開拓性和先進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對國民經濟具有實用價值。論文工作應反映出碩士研究生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碩士論文應有至少二個學期的實驗工作量,碩士生應在學位論文中對自己的創新成果做出詳細的闡述。闡明本領域前人已有的成果和自己的貢獻,對學科發展動態有自己的見解并做出評述,要求文字簡練、數據可靠、立論正確、層次分明、說理透徹,學位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字(含圖表)。
以上對博士、碩士學位取得所提出的科研成果要求,詳見學院的相關規定。 |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聯系方式
版權所有: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Email:environment@ouc.edu.cn,電話:+86 532 66782810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簡介
學院設有環境科學系和環境工程系,現有教職工82位,已形成院士領銜,筑峰人才、杰青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具有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環境科學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現有博士生199名,碩士生316名,本科生407名。學院在國內最早開展海洋環境研究,重點關注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環境、濱海濕地、大氣環境、地質環境等相關問題的演變過程、機制與工程治理技術。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1984年教育部批準成立海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1990年在國內率先設立環境海洋學博士點,2000年獲批我國第一批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同年設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成立。學院設有環境科學系和環境工程系,現有教職工82位,已形成院士領銜,筑峰人才、杰青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具有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環境科學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現有博士生199名,碩士生316名,本科生407名。
學院在國內最早開展海洋環境研究,重點關注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環境、濱海濕地、大氣環境、地質環境等相關問題的演變過程、機制與工程治理技術。在海洋污染物輸運、海-氣物質交換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海洋污染物的環境過程和生物響應機制、水下三角洲地質環境監測與成災機理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地位。
學院將緊密圍繞“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強化團隊建設,密切國際合作,力爭在未來10-15年,在海洋生態系統演變機制、海洋污染物環境過程、海洋地質環境監測與災害防控工程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培養出若干海洋環境領域的領軍人才,將學院全面建設成為海洋環境與生態領域多學科交叉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國際一流平臺。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全國第一批8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之一,與國內其他大學的同類學科點相比,她具有鮮明的海洋特色。這些特色的形成,得益于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各分支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歷史積淀。
在海洋大學這個校園里,1932年即已開始講授海洋知識課程,1946年成立了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廈門大學海洋系的理化組部分師生調到青島,與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東大學海洋系。1959年成立山東海洋學院。1978年至1983年,經教育部批準,先后成立了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研究所。這些研究所的部分科技人員,成了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1984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成立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1988年山東海洋學院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1992年成立海洋環境科學研究所,1998年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下轄海洋環境科學研究所、工業水回用技術研究所、資源與環境工程勘察設計檢驗中心和海洋生態動力學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大學環保中心也掛靠研究院合署辦公。2001年校內再次整合,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形成了融教學、科研及服務三位一體的新的實體。
在教學方面,學院下設環境科學系和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均有學士點、碩士點和博士點,并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科研方面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海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海洋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及其所轄研究人員和儀器設備。在為社會、經濟及國防建設服務方面,東方紅2號海洋調查船和衛星地面站,可提供從空中到海上現場監測海洋環境的技術平臺,掛靠于學院的中國海洋大學測試中心擁有先進的監測、測試和分析儀器設備,持有全國甲級環境評價證書和全國甲級海域使用論證資質證書等高級別的資質證書,一大批資深業精的技術骨干,共同形成了為社會、經濟、國防和地方建設服務的堅實后盾,在環境監測與污染治理、區域功能規劃與管理對策,環境健康與生態修復等方面有顯著的優勢。
早在1958年初山東省的沿海環境資源調查和1958-1959年的第一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中,學校的師生已經充任了主力和技術骨干。到六十年代,則已開始了海洋環境水溫預報和海洋生態學的研究。七十年代以關注膠州灣的污染為契機,各相關專業的教師開展了更多的合作調查與研究,其后又進一步相互交叉、滲透,為創建我國的海洋環境科學學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青島海洋大學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環境海洋學碩士點和博士點。1994年環境海洋學成為山東省重點學科,1998年以“優秀”成績通過評估驗收。199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環境化學為碩士點。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環境海洋學碩士點、博士后拓寬為環境科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并批準設置博士后流動站。1999年經全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審委員會批準,設置“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作為環境工程學科主要源頭之一的海洋地質學,也可溯源于山東大學地礦系。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山東海洋學院地質系增設了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碩士點,1995年增設近海工程碩士點。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拓寬環境地質碩士點為環境工程碩士點,2000年升格為環境工程博士點,2001年整建制調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馮士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劉鴻亮教授(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和丁德文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19名(含兼職博導8名),青年教師80%以上有博士學位,大多數教師都有出國進修或合作科研的經歷。迄今已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基金項目,國家“九七三”和“八六三”項目,國家攀登計劃B專項以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項目超過20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榮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一項,部、委、省級科技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項。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山東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各2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6部,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專著一等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各1項,1部列入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2部列入“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另外還有5部教材已入選國家級“十五”重點教材編著計劃。
學院的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具有鮮明的海洋特色。海洋環境動力學的研究,特別是淺海環境及物質長期輸運理論的研究,為海洋污染物擴散、運移和海區自凈能力預測奠定了基礎;被美國重要學術雜志“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和水利學進展”評價為一“重要進展”,并被應用于切薩匹克灣等許多海灣的水質、營養鹽輸運、富營養化及生態演化規律的研究中。依此理論框架,還開展了中德政府間環境海洋學合作研究;在國內則承擔了國家基礎科學發展規劃項目(即“九七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或重大項目以及部委省級重大或重點項目的研究。在海洋環境災害——風暴潮的研究方面,馮士筰的專著《風暴潮導論》是國際上同類專著的第一部;關于風暴潮動力機制及預報方法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海洋水團分析與海洋水溫預報方面的系列成果也有自己顯著的特色。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的研究,屬國內最早開展者之一,業已成為頗具優勢的研究群體,對膠州灣、渤海、黃海和東海,河口生態系統及典型養殖水域的調查、研究和模擬取得了重大進展,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跨學科重大項目、中德國際合作研究等重大課題,發表論文100多篇,SCI收錄40余篇。關于大氣—海洋污染化學的研究,在多沙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學、大氣向海洋的物質輸送、化學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富集等方面的研究,有不少創新的成果,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50余篇。
在海洋與工程環境的調查,監測、評價、規劃、治理與對策研究方面,既是國內最早開展的單位之一,也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和較大貢獻。例如關于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原則與方法的研究,海洋環境評價的技術原則與方法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起草咨詢,我國渤海和10個海灣2000年水質預測及物理自凈能力的研究,勝利油田灘海地區石油勘探開發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和控制對策研究等。
“渤海碧海行動計劃”是我國環保和污染治理的重大工程之一,在這一項目的預研究中,海洋大學榮任技術專家組組長單位,馮士筰院士被聘為顧問。通過預研究所獲成果,正式形成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現已獲國務院批準,正式啟動實施。受這一行動計劃的啟發和拉動,沿海各省、市和自治區,也紛紛效法,相繼立項研究和制訂相應配套的行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我國沿海地區以全國陸域面積的13%,承載了全國40%的人口,創造了60%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有幾乎為陸域國土面積1/3的海域有待進一步的開發,更須有遠見、有實效的保護。環境保護已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也認定為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任重而道遠,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將與時俱進,更加蓬勃發展。
添加中國海洋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海洋大學報錄比、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群、中國海洋大學學姐、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中國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中國海洋大學排名、中國海洋大學保研、中國海洋大學公眾號、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中國海洋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