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北京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北京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北京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北京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北京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北京大學考研難嗎]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考研群]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費]
[北京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城市與環境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北京大學/3.jpg)
2021考研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擬錄取名研究生單公示
城市與環境學院2021年碩士招生擬錄取公示名單公示時間:2021年4月1日-4月15日,如有異議請聯系:grszhaosheng@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學介紹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是歷史時期的各種地理現象及其變化過程,它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建立,始于新中國建立之后,而北京大學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重要發祥地。1950年,侯仁之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為建立和發展現代歷史地理學在理論上做了探討。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立地質地理系,侯仁之教授任系主任,從事與歷史地理學相關的教學和科研活動。1957年,侯仁之教授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先后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
1978年,原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劃分為地質系和地理系兩個單位,在地理系經濟地理教研室內設置了“歷史地理 小組”。1981年,原屬經濟地理教研室的“歷史地理小組”獨立為“歷史地理教研室”,1984年改名為“歷史地理研究室”。后經國家教委批準,歷史地理專業與經濟地理專業聯合成為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1992年5月8日以“歷史地理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掛靠在城市與環境學系(原地理系)。2003年,城市與環境學系與環境中心合并為環境學院,環境學院下設“歷史地理研究所”(系級單位)。2007年,成立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仍為系級單位。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以侯仁之教授為首的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群體,長期堅持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所長:鄧輝教授,郵箱:denghui@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學系介紹
環境學系依托地理學二級學科環境地理學,主要研究排放到全球或區域環境中的有毒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污染物的環境毒理效應及其帶來的生態風險、界面間的遷移轉化及其與環境質量變化、污染形成和損失、人體健康的關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水平一直處于國內同一領域前列。
環境學系具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備培養系列,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環境科學特色專業、國家級環境與生態實驗室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教學團隊等重要平臺,正在執行環境類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過去五年共畢業博士36名,碩士49名,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學科進入全球大學排名前30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員構成
在學院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環境學系過去五年引進了4名青年人才(包括青年千人和長江學者各一名),現在教職人員20人,其中教授7人,“百人計劃”“青年QR”引進研究院5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名,另有副教授3名、工程師5名。
系主任:程和發教授,郵箱:hefac@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介紹
生態學系成立于2002年,由城市與環境學系景觀生態學教研室發展而來。200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成立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3年設立生態學博士后流動站。現有教授6名,青年QR研究員2名,副教授5名,工程師1名,海內外兼職教授6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QR講席教授1名。
生態學系目前具備植物生理生態學、孢粉分析、樹木年輪分析、植物形態與解剖、植物化學與土壤化學分析、植被數量分析、生態遙感等實驗條件。作為北京大學“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分,同時具備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研究的實驗條件。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網絡塞罕壩實驗站和三峽-大老嶺實驗站為生態學系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生態學系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優秀生態學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從本科到博士后各階段的生態學人才培養體系:本科教學涵蓋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主要生態學分支學科,尤其注重生物科學與地球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內容,通過室內實驗與野外基礎訓練,讓本科生能系統地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主要理論體系以及基本的實驗與分析技能。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專業研究人才為主要目標,注重特定生態學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專業訓練,特別重視從事專業研究的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生態學系目前有全球氣候變化及其生態響應、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生態學、植物生理生態學、地下生態學、景觀生態與景觀規劃以及城市生態學等幾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今后將主要關注基于碳循環和第四紀環境變化的全球與區域生態響應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地下生態學研究、植被生態與山地生態學研究、生理生態學研究、景觀生態學與生態規劃研究、城市生態與恢復生態學研究、以及不同尺度生態學研究的整合。
系主任:唐志堯副教授,郵箱:zytang@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系簡介
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系成立于2018年4月,由城市與環境學院自然地理教研室、地貌與第四紀教研室合并而成?,F有教授/研究員14名、副教授5名;其中,長江特聘教授2名。目前,主要負責“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本科生專業,“自然地理學”、“地貌學與第四紀環境研究”研究生專業的教學與人才培養。
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系依托地表過程與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兩大研究方向,重點關注自然地理綜合研究,強化自然地理過程與社會經濟過程、人類福祉的耦合研究及自然資源的綜合管理。
系主任:彭建副教授,聯系郵箱:jianpeng@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經濟地理系介紹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形成的地域系統及其空間結構的地理學分支學科,通過地理學獨特的空間視角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人文現象進行現狀描述、結構解析、理論構建及實證檢驗。按照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劃分出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等很多學科部門。
北京大學城市與經濟地理學系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原地理系)經濟地理教研室。我系主要學科方向包括經濟地理學與城市地理學。前者以產業地理、理論地理、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為骨架,在城市與區域發展理論與方法、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與管理、區域創新網絡與新產業區、房地產經濟研究、旅游地理與規劃研究、制造業地理與產業集聚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特別在產業集群、城市土地資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后者以研究城市化、城鎮體系和城市內部結構為基本學科框架,結合國際城市地理學發展趨勢,專注于中國城市研究,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和廣泛的國內影響。在城市人口統計與城市化、城鎮體系的空間組織和結構、城市社會地理學、城市自組織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強調城市地理的理論研究和為國民經濟建設實踐服務相結合。兩大研究方向的主要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學術骨干曾先后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
我系堅持教學科研服務社會,長期參與區域規劃、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與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專題研究以及政府的政策咨詢等,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一些研究成果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并被采納。
目前,城市與經濟地理學系擁有一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本科專業;一個人文地理學碩士專業;以及一個人文地理學博士點,共有學生100余人。學生畢業后多從事于規劃設計院、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等政府機關、房地產公司等企事業單位。不少有志于學術發展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各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地理學綜合視野的人才將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與北京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同步,城市與經濟地理學系也將努力深化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建設,不斷增強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系主任:曹廣忠教授,郵箱:caogzh@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介紹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發端于1955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的經濟地理專業。在20世紀70年代,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和歷史地理的教員率先在國內把城鄉規劃作為應用型領域來發展學科和培養學生。1997年,經濟地理教研室分設為城市規劃教研室、區域經濟與人文地理教研室。1999年,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建設部)行業要求,又由教育部批準設立五年制城市規劃本科專業(工科),并從2000年開始正式招生。2007年,城市與環境學院成立,設置了城市與區域規劃系。2014年,原北大建筑學研究中心教員也轉入城市與區域規劃系。2011年和2015年,城市規劃(教育部專業目錄現改為“城鄉規劃”)本科專業兩次通過教育部、住建部委托組織的教育評估。
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現有教授和研究員5人,副教授7人,講師2人。依托學校理、文、工、經、管等多學科綜合優勢,順應世界學科發展趨勢,經過多年努力,北京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在科研、教學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在城市化研究、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研究與規劃、世界遺產研究、風景名勝區規劃、旅游規劃、交通規劃等方面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依托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不動產研究鑒定中心、世界遺產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城市與交通規劃研究中心等,在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及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世界遺產研究、旅游規劃、交通規劃、城市設計、建筑學研究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先后獲得UNESCO亞太遺產保護獎、全國城鄉規劃設計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華夏建設科技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參編了《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等多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林堅教授繼周一星教授、樊杰校友、隆國強校友之后,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會上做講解。
在未來的學科建設中,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努力建設成為彰顯北大特色、寓教學、科研、實踐和服務社會為一體的具有重要國內外影響的城市與區域規劃教學科研基地。
系主任:林堅, 郵箱:jlin@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聯系方式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聯系方式
辦公室名稱
|
負責人
|
辦公電話
|
辦公地址
|
工作信箱 |
院行政辦公室
|
謝建民
|
62751172
|
交流中心351
|
xjm@urban.pku.edu.cn
|
科研辦公室
|
唐 琳
|
62751170
|
交流中心351
|
tanglin@urban.pku.edu.cn
|
黨委、人事辦公室
|
劉 萍
|
62751171
|
交流中心345
|
liuping@urban.pku.edu.cn
|
培訓部辦公室
|
許文君
|
62751926
|
交流中心345
|
xwj@urban.pku.edu.cn
|
團委 辦公室 | 王宇凡 | 62755953 | 交流中心3495 | wangyufan@urban.pku.edu.cn |
本科生教務辦公室
|
宮彥萍
|
62751173
|
交流中心347
|
gongyp@pku.edu.cn
|
研究生教務辦公室
|
于佳鑫
|
62753837
|
交流中心347
|
yujx@urban.pku.edu.cn
|
學生工作辦公室
|
柴騰 |
62758031
|
交流中心349S
|
chaiteng365@126.com
|
學生就業* | 關漢岳 | 62767731 | 交流中心3495 | guanhanyue@pku.edu.cn |
院友會秘書處
|
尹燕平
|
62767731
|
交流中心349S
|
yyp@urban.pku.edu.cn
|
財務辦公室
|
謝兆琴
|
62755517
|
逸夫二樓3274
|
xzq@pku.edu.cn
|
院行政辦公室
|
張璐瑤
|
62765953
|
逸夫二樓3268
|
zly@urban.pku.edu.cn
|
院網絡信息
|
劉雪萍
|
62751174
|
逸夫二樓3301
|
lxp@urban.pku.edu.cn
|
設備家具管理 | 賈小新 | 62751174 | 逸夫二樓3301 | jxx@urban.pku.edu.cn |
資料室** | 高艷 | 62753332/62752853 | 電教109 | gaoyan26@pku.edu.cn |
樓宇管理辦公室 | 葛強 | 62756906 | 逸夫二樓3142 | geqianga@pku.edu.cn |
樓宇管理辦公室 | 趙卡娜 | 62767369 | 逸夫二樓3142 |
zhaokn@urban.pku.edu.cn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逸夫二樓
郵編:100871
電話:010-62751172(辦公) 010-62751174(網絡)
E-mail:hjjf@pku.edu.cn
*城環就業公郵:chenghuanjiuye@vip.126.com, **注:資料室每周二、四上午開放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介紹
城市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共有教學科研人員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組部QR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9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2名,青年千人學者5名。學院還擁有“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群體”、“中國陸地植被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和“區域環境污染的生態健康風險”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簡介
一、學科結構
城市與環境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生態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多個相關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學院擁有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011 年北京大學建設了首批生態學一級學科,2018 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生態中心掛靠城市與環境學院。2017 年,北京大學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學科首批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規劃與開發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學院繼承了以侯仁之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界泰斗的學術思想,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活躍在資源、環境、生態和城鄉規劃等各個領域,既推動著地理學及相關的資源、環境、生態和城鄉規劃等學科的理論創新,又為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師資力量
城市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共有教學科研人員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組部QR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9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2名,青年千人學者5名。學院還擁有“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群體”、“中國陸地植被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和“區域環境污染的生態健康風險”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
三、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地理學教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立地理學門。但據王恩涌先生考證,當年僅僅是個計劃,并未實現。在北大最早講地理學課程的是張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編有《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學科發展歷史與清華大學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學的歷史系有更直接的淵源。清華大學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學生。由于系的發展,到1933年,在學科上有了擴大,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分別培養地理、地質、氣象方面的人才,改名為地學系。
抗日戰爭開始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合并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箲饎倮;剡w,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各回本校,清華原地學系的氣象組也單獨成系。
1950年初,因當時國家急需地質人才,清華地學系中的地質組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
1952年,為適應國家建設,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原清華的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少數教師一起成立地質地理系。當時,學習蘇聯培養人才的經驗,地理學采取按二級學科成立專業的方法,分別制定教學計劃以培養專門人才。在地質地理系,1952年設有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又設立了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同時引進部分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這種方式是我國地理學高等人才培養上的重要變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質地理系于1972年開始恢復招生。當時,考慮到世界發達國家在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衛星遙感技術等方面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確定地理學的專門人才培養采取理科專業與應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培養理科應用人才。這使地理學人才培養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不僅是文、理結合,而成了文、理、應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
1978年,地理學方面的學科與地質學方面的學科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隨著學科發展日益重視應用的趨勢,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老學科的新變化,于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1993年,環境科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0年,城市規劃五年制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由于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北大在2002年將原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合并成立了環境學院。2003年,生態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7年5月, 學校決定將環境學院的兩部分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城市與環境學院。
四、人才培養
城市與環境學院目前設有5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生態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城鄉規劃(五年制工科)。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約400人。
學院設有7個碩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現有在讀碩士生約250人。
學院設有5個博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生態學、人文地理學、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現有在讀博士生約230人。
學院還設有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博士后流動站。
在“211工程”、“985計劃”和“雙一流”建設的支持下,學院的硬件條件得到了迅速改善,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奠定了基礎。目前,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網絡塞罕壩實驗站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為學生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學的實習提供了條件。與相關學院聯合建立的環境與生態實驗教學中心以及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均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還建立了人地系統與環境遙感實驗室,供學生開展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設計方面的實驗。
學院擁有教育部遴選的地理學國家級教學團隊和環境科學特色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環境科學和生態學三個專業入選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五、科學研究
學院立足學科前沿和國家需求,在近年內凝聚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全球變化及區域生態環境響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城市與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蒲薪涃M主要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項目,近年來,學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經費維持在6000余萬元。學院教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科技部973項目2項,基礎性工作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得到批準。
近年來,學院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均呈穩步上升的趨勢。2017年以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在SCI和SSCI收錄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方精云院士、樸世龍教授、李本綱教授等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頂尖刊物上發表論文。
六、社會服務
學院立足學科優勢,面向國家需求開展社會服務,深度參與了氣候變化應對、室內空氣污染控制、國土空間規劃、災后重建、自然保護、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決策研究;開展世界地理和國別地理研究,為“一帶一路”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積極參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制定,服務于部門和行業管理。
學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與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10日正式簽署協議,成立了北大城環-鐵漢生態聯合研發中心。該中心在黑臭水體治理、工程項目的生態價值評估、PPP項目的盈利模式及城鎮化與智慧鄉村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
2018年10月更新
添加北京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北京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大學報錄比、北京大學考研群、北京大學學姐、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大學排名、北京大學保研、北京大學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北京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templets/howdefault/public/images/xiaodian.png)
![](/templets/howdefault/public/images/appxiazai.png)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