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北京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北京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北京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北京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北京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北京大學考研難嗎]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考研群]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費]
[北京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北京大學/6.jpg)
2021考研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擬錄取名研究生單公示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21年碩士擬錄取公示名單.pdf該名單自即日起公示10個工作日,如有異議請聯系:wj012@pku.edu.cn,62751152。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介紹
人類社會正處在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全球變化響應、自然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社會與城市的智慧管理、災害監測與應急救援、行星探測等重大課題越來越依賴于空間信息的快速獲取、智能分析和綜合應用。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是在這樣強烈的科學需求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繼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之后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術。
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系(簡稱北大遙感所)是我國最早從事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與教學的單位之一,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和衛星導航定位的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和重大行業應用以及創新性人才培養為目標,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83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北京大學遙感技術應用研究所成立。1994年,更名為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2001年,經院系調整,原遙感所全部、城市與環境學系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合并為新的遙感所,并成立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系,采用系所合一模式管理運行,隸屬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01年,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成立。2004年,成立跨院系的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辦公室設在該所。依托遙感所的機構還有國家遙感中心技術培訓部(1981)、教育部高校遙感聯合研究中心(1985)、地球觀測與導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7)、地理信息基礎軟件與應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3)。
北大遙感所現有教職工3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授9名、特聘研究員2名、副教授14名(包括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和教輔人員3人。現有“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學科)碩士點、博士點,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攝影測量與遙感”碩士點和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
北大遙感所現階段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定量遙感反演和遙感信息提取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以及全球變化、生態環境遙感、城市遙感、農業遙感、災害遙感、行星遙感等應用研究,推動遙感應用的精準化和定量化。
(2)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空間數據分析方法、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地學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平臺研發,數字地球、智慧城市和數字礦山等應用研究。
(3)衛星導航系統及應用服務的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以及空間位置服務、智能交通、精準農業、室內導航等應用研究。
(4)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的技術集成和綜合應用,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
近年來,北大遙感所承擔了多項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的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等項目。2000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部委級科技獎15項、國際發明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多項。主持國家精品課程2門,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篇,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多篇。
北大遙感所以培養高水平創新型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為宗旨,注重培養學生扎實而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適合到信息與通訊、城市與區域規劃、國土、環境、交通、旅游、航空航天、公安、軍事、海洋、水利、測繪等眾多領域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IT企業從事相關科研、教學、技術開發與管理等工作。建所30多年來,我所已培養了300余名本科畢業生、340余名碩士、180余名博士以及120余名博士后。
北大遙感所一直致力于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克拉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滑鐵盧大學、新布朗斯瑞克大學、西安大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等,建立了人員互訪與學術交流機制,擴大了北大遙感所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介紹
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學專業。目前研究所固定人員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長江教授2人,青年學者3人,杰青優青3名,在讀博士后、研究生30余人。擁有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教育部“2011計劃”重點領域協同創新團隊。
主要科研方向為:空間物理學、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學和空間探測技術??蒲谐煽冞_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次)、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內科研獎勵,并獲得國際空間委員會Vikram Sarabhai獎(2次), 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國際獎, 歐空局(ESA)杰出科學家獎。
研究所具備開展空間探測有效載荷的研發能力,具有空間能量粒子探測器標定,測試等試驗條件。研究所的衛星觀測資料分析數據中心,積累了大量日地空間的衛星觀測資料和分析軟件。并且,研究所具有多站(5臺站)的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觀測臺網,開展了電離層高頻多普勒效應、電離層閃爍、電波吸收和GPS總含量等觀測項目。
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國際合作主要方向為:
空間探測有效載荷研制: 能量粒子探測器, 中性成分成像器,高能粒子探測器,無伸桿磁強計;
空間天氣,空間物理訪問學者:行星際、磁層、電離層等研究方向國外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科研與教學人員。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介紹
固體地球物理學是一門從物理學的角度研究地球內部及其周圍環境的科學。其研究歷史可追溯到牛頓和開爾文等物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由于計算機技術、計算數學和地球物理觀測及實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固體地球物理學現在成為地球科學研究中的一支生力軍。其研究內容涉及地球本體的各種物理場。目的是認識與探索地球內部奧秘(例如其物質組成及演化規律等),發現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過程并揭示其規律。在此基礎上為優化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為預防及減輕自然災害,為探測和開發國民經濟建設中急需的能源及資源提供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
北京大學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1年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固體物理學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歷史最悠久。近五十年來培養了大批從事地球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研究工作的高級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他們中有些已經成為科學院院士,有些在國家的重要科研與行政部門擔任高級領導職務,還有相當一部分在國外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從事科研和教學
本專業是國家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碩士與博士培養基地,師資力量雄厚。教師隊伍年輕、精干,并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著密切的聯系及良好的合作關系。本專業注重培養大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深厚的外語與計算機知識,了解并掌握現在地球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固體地球物理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本專業畢業的學生不僅具有很強的從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研究的能力,而且能適應現代社會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夠成為一代新型的科技與管理人才。
目前本專業有院士1人(雙聘),教授7人(2人同為長江學者和杰青獲得者),“青年學者”3人,副教授4人,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2人。研究方向涉及理論地震學、地震大地構造學、地球動力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地球電磁學,實驗地球物理學、勘探地球物理學、工程地球物理學。本專業教學體系完善,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2001年,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學被評為該學科僅有的全國重點學科。2004年和2012年,在由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排名全國第一。2005年,以本專業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地震動力學”研究團隊被遴選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007年,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繼續被評為該學科的全國重點學科。2008年,本專業創新團隊通過評審獲得國家基金委延續支持。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具有強勢發展、并且具備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和最優秀的學生資源??蒲袟l件優越,實驗觀測儀器設備先進,學術氣氛活躍,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廣泛,整體學術水平正在成長為有國際影響的地球物理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介紹
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完整、系統的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畢業生可進入古生物學、地層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地礦、油氣、煤炭等資源、能源相關的產業部門和咨詢、服務機構,政府部門以及博物館等公益性機構。
本研究所是在原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基礎上,于2002年組建而成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是北京大學最早的理科學科之一。李四光、葛利普(A. W. Grabau)等著名學者曾在這里任教,至今已有20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這里開始他們的科學研究生涯,為我國地層古生物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廣泛分布的沉積地層以及賦存于其中的礦產資源,地球歷史時期生物的起源、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歷史,地球46億年以來的環境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變歷史。本學科的研究可使人們認識地質歷史中的生物多樣性,了解自然歷史,可使人類充分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為未來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提供預測的基礎。本學科相關的研究可為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地層學主要致力于全球地層層序的建立以及時序關系的確定,即地層系統的建立、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地層學是一切地質工作的基礎,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都賦存于沉積地層中。地球具46億年的演化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地球上生活過形形色色的生物,它們以化石形式保存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如鼎鼎大名的三葉蟲、恐龍。現今地球上的物種都是漫長演化的結果,而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是記錄這一生命演化歷程的唯一載體。對化石的研究,構成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目前,研究所共有教員1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7名(包括長江特聘教授1名)、“青年學者”研究員1名、副教授3名。學術隊伍梯隊合理,研究方向多樣,涵蓋地球生物學、演化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和古環境研究等多個領域。研究所已在沉積地層學、前寒武紀地球生物學、古生代無脊椎動物與地層學、早期維管植物、中生代地層及脊椎動物群、新生代古環境與古海洋學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形成優勢和特色,已在Nature、PNAS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研究經費充足,年均項目為20—25項,主要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等。
研究所教員在國內外學術團體中有廣泛任職,如國際地層委員會泥盆紀分會委員、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系分會通訊委員、國家古生物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國土資源部化石資源和國家地質公園咨詢顧問等,并擔任多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如Palaeoworld、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地學前緣、古脊椎動物學報、古生物學報、地層學雜志等。
研究所重視學生培養。目前已有兩人獲李四光優秀大學生獎(2010、2014),多人獲博士生校長獎學金(年均額度4.6-5.8萬元),多人獲樂-白獎學金、張昀獎學金等。重視國際合作,多名研究生以聯合培養方式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深造。
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包括:中國地質博物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家海洋局青島海洋研究所、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蘭州大學、云南大學、勝利油田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所或國企;或斯倫貝謝等大型跨國企業;或選調為重慶市、成都市等省市的公務員;或出國留學深造,如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賓州州立大學等。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介紹
地球化學是化學與現代地球科學相互交叉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主要是利用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各層圈的基本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它的研究范圍已從早期僅限于地殼擴展到現今研究地球各層圈及月球、太陽系等眾多天體并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地球化學與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一起,構成地球科學的支柱。地球化學在研究和解決人類環境、災害防治、資源開發、國土規劃等相關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代地球化學已廣泛引入先進的科學理論,如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量子力學等,廣泛應用微量、超微量、高靈敏度分析技術,并配以實驗模擬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等來精細化研究自然地質現象,具有獨立的科學實驗體系和理論創新體系。正是由于地球化學學科的迅速發展,地球科學從早期的描述性階段演變到目前趨于定量表述的階段。這種演變使我們對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的認識更為理性,從而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各種地質事件、解決人類生活面臨的環境和礦產資源問題。我國是一個人口和資源消耗大國,地球化學理論和實踐在解決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問題方面已經發揮著重要作用,地球化學人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施展舞臺。
地球化學發展迅速,最近的重要進展包括:化學地球動力學、全球碳循環、地幔不均一性、環太平洋大規模成礦作用、核廢料儲存技術開發、火星演化等。近20年來,絕大多數地質學研究進展均在地球化學理論和實踐推動下實現。世界上所有的相關實驗室均以測定巖石-礦石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為主要目標地球化學實驗模擬研究(包括地球化學模擬計算研究)對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極端條件下的地質過程、成礦作用和環境變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我所自主設計開發的金剛石壓腔高壓實驗技術已經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高溫高壓實驗室已經取得重要科學研究進展。所有這些積累為培養新一代高水平地球化學人才奠定了扎實基礎。
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我校地質學系地球化學教研室。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創建于1955年,1956年開始招收地球化學專業本科生,是我國最早招收地球化學本科生并開設地球化學課程的單位,也是我國最早建設實驗地球化學研究室和同位素實驗室的單位。地球化學研究所具有國家地球化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已形成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教授3人,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2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5名)。其中,多位老師在國外著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多數教員曾在國際著名學術機構和實驗室工作。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近30人。
研究所科研工作具有較強的實力,在巖石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高溫高壓實驗地球化學和生物與環境地球化學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科研成果出色。Elsevier發布的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中,我所劉樹文教授和朱永峰教授上榜。研究所成立以來,我所教員先后承擔了4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重點基金項目和面上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及國家重大地調項目多項、參與973項目和基金委重大項目多項,年人均科研經費50萬元左右。每年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在實驗條件方面,本專業現已建成“高溫高壓實驗室”、“金剛石壓腔高壓實驗室”和“礦床地球化學實驗室”。本專業教師利用這些實驗條件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以及相關部委的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實驗室提供的大量高質量實驗數據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產生重要學術影響。
本研究所同國際一些知名的地球化學研究單位,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岡山大學地球物質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兄弟單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本研究所注重培養具有堅實的化學基礎,掌握現代地球化學基礎知識,具備地球化學實驗基本技能,熟悉計算機應用,能夠在地球化學以及其它相鄰學科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管理工作的人才。本專業畢業生有良好的科研素質和開拓新領域的實際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單位和國外一些大學的歡迎和稱贊。60年的實踐表明,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的畢業生是國民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和領軍人物。除少數畢業生在國家機關從事管理工作外,地球化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相關科學研究,部分畢業生到國家大型企業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管理工作。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研究所介紹
礦物學、巖石學與礦床學是地球科學的支柱學科,簡稱為巖礦科學。礦物學是運用物理學和化學等方法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物理性質、產狀、成因與性能利用等。巖石是礦物的集合體,巖石學主要研究巖石的化學組成、結構構造、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以及相關的地質構造背景。礦床是地質過程中形成的有經濟價值的地質體,礦床學研究各類礦床的物質組成、成礦物質來源、成因機理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等。巖礦科學一方面在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與地球動力學過程以及地球與宇宙的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另一方面在成礦作用、資源勘查與評價、環境檢測與治理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北京大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巖礦)研究所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葉大年)、工程院院士1名(馬永生)、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其中長江講座教授1名(張立飛)、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名(陳衍景、魯安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張立飛、陳衍景、魏春景、宋述光),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1名(許成)。
巖礦研究所包括3個碩士-博士學科點:
(1)礦物學、巖石學與礦床學(巖礦)專業,包括變質作用與造山帶演化、巖漿作用與殼-幔過程、造山作用與成礦3個主要學科方向,有7名教授(張立飛、魏春景、宋述光、王河錦、陳衍景、賴勇、許成)和2名副教授(田偉、呂增)。2008-2014年,張立飛教授領導的“變質作用與造山帶演化”被評為國家創新群體,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該專業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8-9名。
(2)地質學(材料及環境礦物學)專業,有1位中科院院士(葉大年)、3位教授(魯安懷、秦善、傳秀云)和2位副教授(王長秋、李艷)。在傳統礦物學的資源屬性基礎上,研究現代礦物學的材料屬性與環境屬性,開發利用礦物的有用性能,研發礦物記錄、影響、評價與治理環境功能。近年來,在礦物與微生物交互作用領域形成研究特色,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魯安懷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連續兩次獲得科技部“973”項目資助。該專業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3名。
(3)石油地質學專業,以巖礦所沉積巖石學方向的教師為主體,結合構造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人員,于2008年聯合建立的碩士、博士學科點。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2名教授(關平、吳朝東)、1名副教授(董琳)以及7名5名兼職研究人員。包括沉積地球化學、地震沉積學、層序地層學、盆地分析、儲層地質學、非常規油氣勘探與開發等7個主要學科方向。該專業每年與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8名。
近年來,巖礦研究所承擔著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其他省、部及企業的科研項目,年均科研經費超過3千萬元,發表文章超過100篇。同時研究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海外2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巖礦研究所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包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和大型企業等。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介紹
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在2001年建院前的構造地質學和地震地質學教研室基礎上發展而來。本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其中構造地質學專業為全國重點學科,也是本研究所的核心研究方向。
建所以來,在繼承原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根據科學發展逐漸新增了一些研究方向,現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巖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和構造磁學等學科方向;形成了以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教學科研隊伍。研究所教學科研隊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0人,長江講座教授一名,副教授4人,青年學者1人,新體制助理教授1人。通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研究所在造山帶與盆地構造、前寒武紀地質學與古大陸重建、構造變形機制與運動學、構造年代學、信息地質學、構造磁學與構造模擬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具有國際影響。
近年來,本所承擔過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青年及群體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地質調查項目、橫向項目及其他項目等,年均研究經費2000萬元以上;在SCIENCE、GEOLOGY、JGR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百余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和專著數百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數十項,多次承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教學方面,本研究所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主導,遵循以科研促教育、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方針,共開設本科及研究生課程40余門;研究所設有構造地質學博士、碩士學位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每年在讀研究生90余人,每年畢業博士10余人,并已培養出優秀博士論文獲獎者和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等高水平人才。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聯系方式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聯系方式地址:北京大學逸夫貳樓
郵編:100871
電話:010-62751150
傳真:010-62751150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
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設有5個本科生專業(地質、地球化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并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測繪學四個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共有中科院院士6名,教授51名/特聘研究員11名(其中長江特聘教授6名、長江講座教授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名,青年千人4名,百人計劃7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名)、副教授37名/副研究員1名、講師4名;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地質學),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3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空間物理學)。它是我國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測繪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
21世紀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及自然災害問題。21世紀也是空間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既是一門基礎科學,又是一門在現代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有著廣泛應用的科學。以地球及其遠近空間為研究對象,所取得的基礎性研究成果,是全人類共同點財富?,F代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研究,不僅在航天、資源勘察、自然災害的預測與防御等傳統領域中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監測、重大和生命線工程的選址與抗震設計、地球環境監視與預測、數字地球等新領域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國防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國防急需我們培養更多更好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專門人才。
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有著輝煌的歷史。地質學系在中國現代科學建立和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09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是中國最早的地質學教育機構,堪稱中國地質教育的搖籃。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五十多位院士,一代宗師王烈、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成為名師云集、人才輩出的豐腴土壤;地球物理學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北大地球物理學系成立于1959年1月,我國老一輩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顧功敘、王子昌等先生在創建初期親自擔任地球物理學專業主任,主持制定了學科的教學計劃和研究方向。四十多年來,地球物理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杰出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及高級管理專家,他們在我國地震監測、地球物理學、空間環境和空間應用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創建于1983年的北大遙感所,是我國最早從事遙感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的科研和教學單位之一,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的理論研究、開發和教學方面形成了學科優勢。目前,遙感所已有地圖學和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兩個專業,共培養研究生百余名,舉辦了40多期國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培訓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遙感與GPS專業人才。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在有著優良的學術與教學傳統、在地球科學的幾個相關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幾個系所基礎上組建,將會秉承優良傳統,在學院規劃及發展中,注意發揮自身的發展條件,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綜合的優勢,實現強強聯合和教學科研資源的重組和最優配置。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全體教職工滿懷信心,以新學院成立為契機,高起點出發,努力將學院建成一個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地球與空間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心。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主持下,在學院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具有光榮傳統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會再創輝煌、越辦越好,在國家建設和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添加北京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北京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大學報錄比、北京大學考研群、北京大學學姐、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大學排名、北京大學保研、北京大學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北京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templets/howdefault/public/images/xiaodian.png)
![](/templets/howdefault/public/images/appxiazai.png)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