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三峽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三峽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三峽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三峽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三峽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三峽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三峽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三峽大學考研難嗎]
[三峽大學研究生院]
[三峽大學考研群]
[三峽大學研究生學費]
[三峽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民族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民族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民族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新增)(專業代碼:030400)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專業旨在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熱愛祖國,遵紀守法, 德智體全面發展,從事民族學研究、教學與實際應用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位獲得者可以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工作,或在民族宗教、文化、新聞、出版、黨政管理等部門從事理論宣傳、行政管理、編輯出版等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1. 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水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2. 具有扎實和系統的民族學理論功底,熟悉本研究方向的研究歷史和現狀,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與趨勢,掌握民族學田野工作技術,能運用民族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
3. 掌握一門外國語,并能運用該門外國語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文獻材料,有一定的聽說能力。
4. 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健全的心理素質。
二、學制及學習年限
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基準學制為3年,全日制最長學習年限為4年,非全日制最長學習年限為5年。
三、研究方向
1. 民族學
本方向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民族學學科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的演變、武陵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區域社會變遷等;二是少數民族語言。主要研究土家語、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民族語言與民族群體等;三是少數民族民俗和文化。主要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各民族民俗文化的聯系和影響、少數民族民俗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利用等;四是民族文化遺產。主要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與開發,民族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創新等。2.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本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時重視研究古今中外民族問題,特別是當代的民族問題;二是中國民族政策與民族工作。主要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城市民族工作、少數民族干部培養、民族教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等;三是民族關系。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主要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關系、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關系等。3. 中國少數民族史
本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民族地區發展史。主要研究武陵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及其變遷;二是武陵民族關系史。主要研究武陵地區各民族之間及其與其他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進程、社會文化差異等;三是土家族、苗族歷史文化。主要研究土家族、苗族歷史文化變遷等;四是土司歷史文化。主要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演變等。4.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民族藝術理論。主要研究民族藝術理論和方法,中西方民族藝術理論的比較等;二是少數民族樂舞。主要研究少數民族樂舞及社會文化等;三是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與美術。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變遷、保護與利 用、民族地區傳統美術文化等;四是文化景觀與區域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主要研究村落特色景觀的演變、更新及發展等。四、學分要求與課程設置
民族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修總學分不少于34學分,其中課程學分不少于29學分。公共基礎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自然辯證法(二選一)、公共英語為必修,修滿7學分。學科基礎課程14學分,必修。學科專業課為選修課。選修學科專業課任選3門,修滿6學分。公共選修課至少選2學分。實踐環節不少于5學分。
同等學力和跨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入校后必須在第一學期自學與研究生專業相關的2門本科主干課程(《中國民族概論》《中國文化概論》《文化人類學》中任選2 門),由學院統一考試,成績記入檔案。補修課程為非學位課程,不記學分。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課程模塊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 |
學 時 |
學 分 |
考核 方式 |
修課 要求 |
開課 學期 |
備注 | |
公共基礎課 |
0900000001X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32 | 2 | 考試 | 必修 | 1 | ||
0900000002X |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 16 | 1 | 考試 | 必修 | 1 | 二選一 | ||
0900000003X | 自然辯證法 | 16 | 1 | 考試 | 必修 | 1 | |||
1400000001X | 第一外語課(英語) | 64 | 4 | 考試 | 必修 | 2 | |||
學科基礎課(按一級學科設置) |
1603040001X | 民族學通論 | 48 | 3 | 考試 | 必修 | 1 | ||
1603040002X |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 48 | 3 | 考查 | 必修 | 1 | |||
1603040003X | 田野調查方法 | 32 | 2 | 考試 | 必修 | 2 | |||
1603040004X | 民族學理論與方法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2 | |||
1603040005X | 民族學經典著作選讀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2 | |||
1603040006X | 中國民族史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1 | |||
學科專業課(按二級學科設置) |
1603040007X |
民族學 |
南方少數民族研究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任選3門6學分 |
1603040008X | 宗教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2 | |||
1603040009X | 語言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0X | 文化遺產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1X | 民族生態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2X | 體育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07X |
馬 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 政策 |
南方少數民族研究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任選3門6學分 | |
1603040008X | 宗教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2 | |||
1603040013X | 文獻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4X | 世界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5X |
中國特色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07X |
中國少數民族 史 |
南方少數民族研究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任選3門6學分 | |
1603040008X | 宗教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2 | |||
1603040013X | 文獻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0X | 文化遺產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6X |
土司研究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07X |
中國少數民 族 |
南方少數民族研究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任選3門6學分 | |
1603040008X | 宗教人類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2 | |||
1603040017X | 民族藝術學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18X |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史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
1603040021X | 民族民間藝術專題 | 32 | 2 | 考查 | 選修 | 3 |
藝 術 |
|||||||||
公共選修課(具體由研究生院公布) |
研究生院統一公布 | 任選1門2學分 | |||||||
實踐環節 |
1603040022X | 科研實踐 | 3 | 考查 | 必修 | 不少于5 學分 | |||
1603040023X | 學術交流 | 1 | 考查 | 必修 | |||||
1603040024X | 社會實踐 | 1 | 考查 | 必修 | |||||
0000000020X |
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助管和學生輔 導員、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 |
1 | 考查 | 選修 | |||||
補修課 |
1603040025X | 中國民族概論 | 32 | 0 | 考查 | 選修 | 1 | 任選2門 | |
1603040026X | 中國文化概論 | 32 | 0 | 考查 | 選修 | 1 | |||
1603040027X | 文化人類學 | 32 | 0 | 考查 | 選修 | 1 |
五、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包含四部分:
1. 科研實踐是指研究生就讀期間,需在導師指導下參與科學研究課題,從事社會調查、科學實驗、科學研究等工作,參加研究組的研討會,撰寫文獻綜述報告、研究論文、開題報告等,鼓勵用英文匯報討論和撰寫論文,必修,計3學分。
2. 學術交流是指研究生就讀期間,須參加一定次數的學術報告,并在校內外公開做學術報告1次以上,鼓勵導師支持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必修,計1學分。
3. 社會實踐即田野調查實踐要求學生結合“田野調查方法”課的學習,由學院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統一組織,完成一次深度田野調查(不少于15天),按要求撰寫一份田野調查報告,必修,計1學分。
4. 助研助教助管工作遵照《三峽大學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辦法》執行。
六、培養方式
研究生培養實行以導師為主的指導小組負責制,導師(組)負責研究生日常管理、學風和學術道德教育、制訂和調整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組織安排開題、指導科學研究和學
位論文等。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導師(組)的指導作用,又要特別注重碩士生自學、獨立工作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 堅持科教結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研究生培養,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加強研究生的系統科研訓練。
2. 積極搭建研究生培養國際、國內合作平臺,努力推動聯合培養、學分互認、海外實習、短期交流等研究生培養國際化進程,鼓勵并創造條件資助優秀碩士生赴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訪學、研修。
3. 研究生入學后兩周內,應在導師(組)指導下,按照培養方案要求制定個人培養計劃并錄入到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中,個人培養計劃應包括課程學習、文獻閱讀、教學與科研訓練等。同時打印紙質版個人培養計劃一式兩份,經導師、學位點負責人簽字后交學院存檔,學生個人留存一份,培養計劃一經確定不允許隨意改動。
第四學期初,結合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對碩士研究生進行中期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思想表現、課程學習、科研能力、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健康狀況及學科綜合考試等。
學科綜合考試主要考核碩士研究生的業務能力,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兩部分,由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組織的綜合考試小組組織進行。
中期考核合格者可進入碩士學位論文寫作階段;中期篩選不合格者,按《三峽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處理。
學位論文的創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本專業碩士生學位論文選題及學術水平的要求如下:
1. 論文選題
選擇本學科具有前沿性的,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問題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選題最遲在第三學期確定。
2. 論文開題
論文開題的主要內容包括:立論依據;課題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課題研究內容、基本構架、預期目標或成果;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學習、資料查閱及工作基礎;疑點和難點等。
1. 堅持科教結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研究生培養,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加強研究生的系統科研訓練。
2. 積極搭建研究生培養國際、國內合作平臺,努力推動聯合培養、學分互認、海外實習、短期交流等研究生培養國際化進程,鼓勵并創造條件資助優秀碩士生赴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訪學、研修。
3. 研究生入學后兩周內,應在導師(組)指導下,按照培養方案要求制定個人培養計劃并錄入到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中,個人培養計劃應包括課程學習、文獻閱讀、教學與科研訓練等。同時打印紙質版個人培養計劃一式兩份,經導師、學位點負責人簽字后交學院存檔,學生個人留存一份,培養計劃一經確定不允許隨意改動。
七、中期考核
第四學期初,結合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對碩士研究生進行中期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思想表現、課程學習、科研能力、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健康狀況及學科綜合考試等。
學科綜合考試主要考核碩士研究生的業務能力,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兩部分,由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組織的綜合考試小組組織進行。
中期考核合格者可進入碩士學位論文寫作階段;中期篩選不合格者,按《三峽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處理。
八、學位論文工作
學位論文的創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本專業碩士生學位論文選題及學術水平的要求如下:
1. 論文選題
選擇本學科具有前沿性的,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問題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選題最遲在第三學期確定。
2. 論文開題
論文開題的主要內容包括:立論依據;課題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課題研究內容、基本構架、預期目標或成果;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學習、資料查閱及工作基礎;疑點和難點等。
研究課題必須具備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碩士生應于第四學期初進行中期考核時提交論文撰寫計劃,并向教研室或指導小組做開題報告,經過討論認為選題合適、計劃切實可行,方能正式開展論文撰寫工作。
開題報告最遲應在第四學期完成,如選題未獲通過,更換選題后,相隔半年重新開題,直至通過,學習期限相應順延。
3. 中期檢查
遵照《三峽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檢查規定(暫行)》執行。中期檢查一般
在第五學期開學后兩月內完成,學院培養指導委員會對論文寫作的總體進度及具體研究過程、思路、方法做出評估,檢查通過后方可繼續進行論文寫作。
4. 學位論文形式與質量標準
遵照《三峽大學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印制規格的規定》執行;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關于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匿名評閱、學術不端行為檢測,遵照《三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辦法(試行)》(三峽大研[2018]5號)執行。
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學位論文,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論文寫作期間,導師每月一次聽取研究生的匯報,檢查寫作進度,幫助碩士分析論文工作進展中的難點,及時給予指導,促進論文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論文最遲應在第六學期開學后兩個月內完成(含完成裝訂)。
5. 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學位論文原則上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完成,調查時間不少于3個月,一般應包括摘要
(中、外文)、前言、評述、正文、結論、注釋、參考文獻和必要的附錄,論文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學術論文規范,所有的注碼必須注明:①國別(或時代);②作者(或譯
者);③書刊名稱;④卷次(章節);⑤頁碼;⑥出版社;⑦出版時地,論文正文一般為3萬字以上。
論文內容務必創新,或是前人尚未觸及的課題,或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新見解,或在研究思路與格局上另辟蹊徑。全文要概念清楚,立論充分,分析嚴謹, 資料翔實、行文流暢,引注準確。
6. 論文答辯
碩士生在全面完成個人培養計劃規定的各個科目后,提交學位論文及內容摘要,由指導教師推薦,可申請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經學院學位委員會審批同意后,組織學位論文評閱和答辯。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答辯主席由校外相關專家擔任。答辯以無計名投票的方式,就是否通過學位論文和建議授予碩士學位作出決議,并寫出學術評語,決議獲
開題報告最遲應在第四學期完成,如選題未獲通過,更換選題后,相隔半年重新開題,直至通過,學習期限相應順延。
3. 中期檢查
遵照《三峽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檢查規定(暫行)》執行。中期檢查一般
在第五學期開學后兩月內完成,學院培養指導委員會對論文寫作的總體進度及具體研究過程、思路、方法做出評估,檢查通過后方可繼續進行論文寫作。
4. 學位論文形式與質量標準
遵照《三峽大學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印制規格的規定》執行;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關于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匿名評閱、學術不端行為檢測,遵照《三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辦法(試行)》(三峽大研[2018]5號)執行。
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學位論文,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論文寫作期間,導師每月一次聽取研究生的匯報,檢查寫作進度,幫助碩士分析論文工作進展中的難點,及時給予指導,促進論文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論文最遲應在第六學期開學后兩個月內完成(含完成裝訂)。
5. 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學位論文原則上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完成,調查時間不少于3個月,一般應包括摘要
(中、外文)、前言、評述、正文、結論、注釋、參考文獻和必要的附錄,論文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學術論文規范,所有的注碼必須注明:①國別(或時代);②作者(或譯
者);③書刊名稱;④卷次(章節);⑤頁碼;⑥出版社;⑦出版時地,論文正文一般為3萬字以上。
論文內容務必創新,或是前人尚未觸及的課題,或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新見解,或在研究思路與格局上另辟蹊徑。全文要概念清楚,立論充分,分析嚴謹, 資料翔實、行文流暢,引注準確。
6. 論文答辯
碩士生在全面完成個人培養計劃規定的各個科目后,提交學位論文及內容摘要,由指導教師推薦,可申請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經學院學位委員會審批同意后,組織學位論文評閱和答辯。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答辯主席由校外相關專家擔任。答辯以無計名投票的方式,就是否通過學位論文和建議授予碩士學位作出決議,并寫出學術評語,決議獲
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通過者,即按程序授予文學碩士學位。
7. 學位授位要求
學位授予條件按照學校相關文件執行。8.學位論文的查重率要求
總文字復制比<20%(不含自引部分)的學位論文,可正常申請學位;總文字復制比
≥20%的學位論文不允許上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申請學位。
1.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民族問題著作選》,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發行1985年。
2. 何潤:《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經典導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3. 郝時遠、阮西湖:《當代世界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4. 郝時遠主編:《解讀民族問題的理論思考》(上、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5. 王鍾翰:《中國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96年。
7. 陳連開主編:《中國民族史綱要》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8.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人民出版社1986年。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 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11.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12. 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13. 艾倫巴納德:《人類學歷史與理論》,華夏出版社2008年。
14.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5. 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6. 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 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8. 汪寧生:《文化人類學調查》,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19. 楊堃:《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20.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7. 學位授位要求
學位授予條件按照學校相關文件執行。8.學位論文的查重率要求
總文字復制比<20%(不含自引部分)的學位論文,可正常申請學位;總文字復制比
≥20%的學位論文不允許上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申請學位。
九、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
1.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民族問題著作選》,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發行1985年。
2. 何潤:《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經典導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3. 郝時遠、阮西湖:《當代世界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4. 郝時遠主編:《解讀民族問題的理論思考》(上、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5. 王鍾翰:《中國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96年。
7. 陳連開主編:《中國民族史綱要》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8.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人民出版社1986年。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 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11.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12. 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13. 艾倫巴納德:《人類學歷史與理論》,華夏出版社2008年。
14.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5. 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6. 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 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8. 汪寧生:《文化人類學調查》,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19. 楊堃:《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20.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2. 莊孔韶:《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3. 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4. 馬戎:《民族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6. 王建民、張海洋等:《中國民族學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 賈東海:《世界民族學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三聯書店1997年。
29. 楊圣敏、丁宏主編:《中國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30. 王希恩:《民族過程與中國民族變遷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1年。
31.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 ,中州書畫社1982年。
32. 博厄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33. 博厄斯著,金輝等譯:《原始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34. 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華夏出版社2002年。
35. 馬林諾夫斯大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華夏出版社2002年。
36. 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中央民族大學除跋涉1999年版。
37. 馬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8. 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等譯:《潔凈與危險》,民族出版社2008年。
39.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華夏出版社1987年。
40. L.A.懷特著,曹錦清譯:《文化的科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41. 史圖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臺北允晨1984年。
42. 埃文斯·普理查德:《努爾人》,商務印書館2014年。
43. 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第一、二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44. 埃德蒙·利奇:《文化與交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45. 埃德蒙·利奇著,高丙中等譯:《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商務印書館2010年。
46.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 格爾茨:《地方性知識》,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48. 格爾茨:《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9. 維多克·特納著,黃劍波等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50. 維多克·特納著,趙玉燕等譯:《象征之林》,商務印書館2006年。
23. 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4. 馬戎:《民族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6. 王建民、張海洋等:《中國民族學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 賈東海:《世界民族學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三聯書店1997年。
29. 楊圣敏、丁宏主編:《中國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30. 王希恩:《民族過程與中國民族變遷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1年。
31.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 ,中州書畫社1982年。
32. 博厄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33. 博厄斯著,金輝等譯:《原始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34. 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華夏出版社2002年。
35. 馬林諾夫斯大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華夏出版社2002年。
36. 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中央民族大學除跋涉1999年版。
37. 馬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8. 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等譯:《潔凈與危險》,民族出版社2008年。
39.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華夏出版社1987年。
40. L.A.懷特著,曹錦清譯:《文化的科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41. 史圖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臺北允晨1984年。
42. 埃文斯·普理查德:《努爾人》,商務印書館2014年。
43. 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第一、二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44. 埃德蒙·利奇:《文化與交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45. 埃德蒙·利奇著,高丙中等譯:《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商務印書館2010年。
46.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 格爾茨:《地方性知識》,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48. 格爾茨:《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9. 維多克·特納著,黃劍波等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50. 維多克·特納著,趙玉燕等譯:《象征之林》,商務印書館2006年。
51. 馬歇爾·薩林斯著,趙丙祥譯,張宏明校:《文化與實踐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2. 馬歇爾·薩林斯著,藍達居譯:《歷史之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 馬歇爾·薩林斯著,張經緯等譯:《石器時代的經濟學》,三聯書店2009年。
54. 馬歇爾·薩林斯著,王銘銘、胡宗澤譯:《甜蜜的悲哀》,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55. 艾米莉·涂爾干著,胡偉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華夏出版社1988年。
56. 艾米莉·涂爾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務印書館2011年。
57. 艾米莉·涂爾干著,汲喆譯:《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8. 馬文·哈里斯著,張海洋等譯:《文化唯物主義》,華夏出版社1989年。
59. 宋蜀華、陳克進:《中國民族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
60. 費孝通:《江村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
61. 林耀華:《金翼》,三聯書店1989年。
62. 馬爾庫斯等:《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三聯書店1998年。
63. 馬爾庫斯等:《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商務印書館2006年。
64. 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65. 薩義德:《東方學》,三聯書店1978年。
66. 布爾迪厄:《實踐感》,譯林出版社2003年。
67. 布爾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68.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9.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
70.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三聯書店2013年。
71. 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72. 曹意強:《藝術史的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73. 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74.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75. 于潤洋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7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77. 休·昂納、約翰·弗萊明:《世界美術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78. 陳國安:《貴州土家族百科全書》,貴州民族出版社2018年。
52. 馬歇爾·薩林斯著,藍達居譯:《歷史之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 馬歇爾·薩林斯著,張經緯等譯:《石器時代的經濟學》,三聯書店2009年。
54. 馬歇爾·薩林斯著,王銘銘、胡宗澤譯:《甜蜜的悲哀》,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55. 艾米莉·涂爾干著,胡偉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華夏出版社1988年。
56. 艾米莉·涂爾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務印書館2011年。
57. 艾米莉·涂爾干著,汲喆譯:《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8. 馬文·哈里斯著,張海洋等譯:《文化唯物主義》,華夏出版社1989年。
59. 宋蜀華、陳克進:《中國民族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
60. 費孝通:《江村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
61. 林耀華:《金翼》,三聯書店1989年。
62. 馬爾庫斯等:《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三聯書店1998年。
63. 馬爾庫斯等:《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商務印書館2006年。
64. 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65. 薩義德:《東方學》,三聯書店1978年。
66. 布爾迪厄:《實踐感》,譯林出版社2003年。
67. 布爾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68.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9.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
70.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三聯書店2013年。
71. 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72. 曹意強:《藝術史的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73. 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74.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75. 于潤洋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7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77. 休·昂納、約翰·弗萊明:《世界美術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78. 陳國安:《貴州土家族百科全書》,貴州民族出版社2018年。
主要參考專業學術期刊
1. 《中國社會科學》2. 《歷史研究》
3. 《民族研究》
4. 《世界民族》
5.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6. 《西北民族研究》
7.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8.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9. 《廣西民族研究》
10.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11. 《民俗研究》
12. 《民族學刊》
13. 《青海民族研究》
14. 《美國人類學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5. 《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民族學一級學科簡介
民族學一級學科簡介三峽大學民族學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吳柏森等人開始對容美土司、土家族藝術進行研究,形成了一支研究團隊。2006年成立武陵民族研究院,2011年民族學獲批湖北省楚天學者崗位,2012年成立民族學院。目前已經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研究實力較強,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團隊。2017年,學科成功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民族學下設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史、民族藝術、人類學5個二級學科方向。
本學科的發展得到了湖北省政府、國家民委、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現建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研究基地武陵地區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問題研究基地土家族研究中心等5個省級科研基地,辦有雙月刊學術刊物《三峽論壇》,年刊《三峽文化研究叢刊》,建有民族文物陳列館1個。
本學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41人,有教授21人,副教授13人,博士23人,有國家社科基金會評專家、國務院津貼專家、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政府津貼專家、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湖北省宣傳文化戰線“五個一批人才”、楚天學者等專家人才7人次。
本學科長期扎根于武陵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歷史、藝術、文化遺產等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為推進民族團結、服務“一帶一路”、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武陵山片區以及湖北省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科研方面,近5年主持國家出版基金、國家社科基金21項,省部級項目30余項,廳局級項目90余項,項目經費600余萬元;組織出版“武陵文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叢書”為代表的學術專著30余部,主持完成了《中國土家族大百科全書》、《宜昌文化簡史》等大型文化工程。10項成果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
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方面,近5年承擔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橫向委托項目67項,經費400余萬元;團隊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倡導和主持了“武陵民族走廊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土家族學者數據庫”項目,拍攝記錄各種文化遺產資料800多個小時。積極呼吁、參與了宜昌市老街區、車溪老街、武陵地區古村落的保護工作,參與了2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杰出文化傳承人)申報紀錄片的拍攝和文本的撰寫。提出建立鄂西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武陵經濟文化協作區的建議,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和采納。承擔了“唐崖土司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花山巖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研究”、“五峰古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鶴峰古茶道申報萬里茶道資料搜集與文本撰寫”等橫向課題,寫出了系列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受到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10余項成果得到國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發改委、宜昌市政府采用。承擔了“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羅家坨苗寨保護與發展規劃”、“五峰最美鄉村建設規劃”等10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最美鄉村建設的規劃和策劃項目,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拍攝了《武陵土家人》、《藥匠》、《灑滿山野都是歌——湖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掠影》、《遠古遺韻》、《歷史記憶——宜昌抗戰紀實》等紀錄片。
因保護民族文化取得一系列成績,學科團隊成員先后接受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湖北電視臺、湖北日報等媒體采訪報道。2014年,統籌學科團隊的民族學院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受到國務院表彰。2016年,因在唐崖土司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團隊集體及學科帶頭人黃柏權教授受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嘉獎。
民族學學科將按照立足三峽和武陵民族地區、面向全國的總體規劃,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以中西部特別是武陵民族地區的土家族、苗族為研究重點,通過幾年建設,成為“區域領先、國內一流”的民族學研究基地、武陵地區高級智庫、人才培訓基地與資料信息中心,為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三峽區域民族與文化問題研究。學院現有教職工2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博士13人。有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人才、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湖北省宣傳文化戰線“五個一批”人才、國家民委首批民族問題優秀中青年專家等高層次人才6人。近五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7項,國家出版基金1項,國家基金重大課題子課題4項,教育部、國家民委、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12項,湖北省民族文化重大專項課題1項,地方、部門委托課題10多項,課題經費530萬元,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1項,多項成果被國家民委、湖北省發改委、湖北省民委、宜昌市政府采納。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的聯系方式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的聯系方式學院地址:宜昌市大學路8號 | 郵編:443002
聯系電話:0717-6395356(院辦) 0717-639xxxx(教學辦) 0717-639xxxx(學工辦) 傳真:0717-6395356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的介紹
學院簡介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是為適應我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和民族學學科建設需要在原少數民族預科部、長江三峽發展研究院、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基礎上,于2012年8月組建而成的。
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三峽區域民族與文化問題研究。學院現有教職工2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博士13人。有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人才、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湖北省宣傳文化戰線“五個一批”人才、國家民委首批民族問題優秀中青年專家等高層次人才6人。
學院設有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019年,學院有來自全國30個民族的少數民族預科生355人,碩士研究生31人。成立有聯合國大學人類文化與環境研究網、三峽大學人類文化與環境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武陵地區研究中心、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土家族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建有民族文獻資料室、民俗文物陳列室,辦有《三峽論壇》學術雙月刊和《三峽文化研究叢刊》。
近五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7項,國家出版基金1項,國家基金重大課題子課題4項,教育部、國家民委、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12項,湖北省民族文化重大專項課題1項,地方、部門委托課題10多項,課題經費530萬元,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1項,多項成果被國家民委、湖北省發改委、湖北省民委、宜昌市政府采納。學院與日本、韓國、意大利、臺灣、香港以及國內一些知名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往關系。學院在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和南方少數民族研究領域,尤其是在武陵民族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14年,學院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受到國務院表彰。2016年,因在唐崖土司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學院集體及個人受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嘉獎。
添加三峽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三峽大學考研分數線、三峽大學報錄比、三峽大學考研群、三峽大學學姐、三峽大學考研真題、三峽大學專業目錄、三峽大學排名、三峽大學保研、三峽大學公眾號、三峽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三峽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