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上海海洋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上海海洋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上海海洋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上海海洋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上海海洋大學考研難嗎]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院]
[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群]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學費]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上海海洋大學/3.jpg)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水域生態與工程簡介
一、發展概況
水域生態與工程教研室隸屬于生態學系負責生態本科專業,在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成立之初而設立,正式組建于2017年。以本科生教育為根本,以科研促進教學,在學科建設、專業管理、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與科學普及等方面開展工作。
二、教育教學
目前,水域生態與工程教研室承擔著生態學本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承擔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與管理,在學科教學、專業教育與實踐技能形成了鮮明特色。
承擔主要課程:動物生態學、分子生態學、海洋生物與海洋生態學、生態工程、恢復生態學、濕地生態學、生物統計學等。
三、科學研究
本教研室將科技研究、國家需求、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海洋局、國家科委、國家水專項、上海科委、上海農委、上海教委課題,以及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農業行業公益項目等設立的眾多科研項目。
本教研室在水域環境生態學、水域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構建、水陸交錯帶濕地生態學研究、海岸帶受損環境生態評估與評價、近海富營養化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海洋生態學、分子進化和系統發育研究、極地海洋初級生產過程與生態學研究、生物生態學、資源生態學、生態漁業工程、水源地凈化工程、水產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教研室依托“水域環境生態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進一步推動科研社會服務能力,為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貢獻力量。在國內外發表二百多篇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獲得國家專利二百多項,主編、參編了多部專著和教材。在國內先后獲得了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發明二等獎、上海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并在國際上先后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年度最高獎----綜合景觀設計杰出獎和西班牙最佳景觀獎,以及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等。
四、研究方向
1. 水域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與生態修復工程研究
該研究方向重點聚焦為水域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與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發和示范區建設及成果轉化。已系統建立了河道富營養化水域生態修復成套工程技術,修復水體水質達到I-II類,透明度達到2-4m。建立的藍藻水華快速清除技術、“水下森林”快速恢復技術、水域生態系統快速構建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上海金山建立了示范基地,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以食藻蟲引導的水生植物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形成水下大面積沉水植被,以吸收水體中氮磷碳等富營養物質,通過生物匹配,建立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通過一定的調控技術,可以保持水體長期優質清澈。
2. 水域多維度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與工程研究
主要研究水體生態保護,健康受脅迫、退化的機制、受損水體生態修復原理和技術體系。開展水環境污染防治與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景觀水域規劃與設計、生態型河湖構建技術、城市水域水質調控與維護管理;開展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風險控制,水生態健康與質量評價的科研和教學實驗,以及智慧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補償研究,以生態學、景觀學、環境學與美學理論為指導,傳承水文化,集成多學科,規劃與設計,評估與管理,構建安全健康的水域生態景觀,控制水體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與水質,實現水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3. 水域生態漁業工程創新研究
建立了海水多營養層級IMTA綜合養殖工程示范區,通過水生植物和貝類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示范區水質從劣VI類提高為I-II類,透明度由0.5米提升為2-3米,構建生態健康漁業水域系統。率先提出稻漁共作—池塘集合生態系統創新理論模式,簡稱“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已將該技術提升為“寧夏稻漁綜合種養3.0模式”;創新西北鹽堿地區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提高稻漁綜合效益,提高池塘養殖產量和品質,促進土地鹽堿改良,已成功建設10多個核心示范基地,推廣面積達4萬畝以上,獲得“國家級稻漁示范基地”稱號4個。
4. 近海藻華暴發機制及防控研究
該研究方向主要任務是開展黃海綠潮暴發和外來生物入侵機制和防控研究,協助國家自然資源部對黃海綠潮進行有效防控,揭示黃海綠潮暴發全過程、滸苔生長狀態和生態環境等因子之間的關系。根據漂浮滸苔葉綠素含量及光合參數值,創建了黃海綠潮全周期滸苔生長狀態評價體系,分為4 個等級;進一步結合黃海綠潮時空動態分布特征,首次將黃海滸苔綠潮暴暴發全周期劃分為形成期、快速增長期、平穩期、衰亡期等4 個階段,為黃海綠潮全周期監測和預警奠定堅實基礎。創新并建立近海漁業資源海域基礎設施固著型有害藻類無公害清除技術,建立固著型有害藻類高效采收模式,實現藻華災害源頭防控與治理。
5.人工濕地的水質凈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該方向主要任務是研究高負荷人工濕地的新型凈化水質能力較強的濾料組合結構、布水工藝等,掌握人工濕地填料、植物、運行方式對處理效果量化影響,以及人工濕地填料改性、植物馴化配置、運行方式調控技術,全面系統了解人工濕地對尾水生態性狀影響,以期構建高效合理的水生態鏈系統方法,并建立相應數學模型等。依托長三角區域科技部門,合作共建長三角區域濕地研究中心,針對浙江臺州灣人工濕地固有處理負荷問題,現以開展了高負荷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技術,建立了人工濕地水質數據庫,為水質數學模型的建立以及濕地設計、建設和運營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四川天府新區,以興隆湖、天府公園和鹿溪河生態區等三大濕地公園為主,秉承生態保護和科學規劃的先進理念,將國內外先進技術與天府新區相結合,綜合提升新區水環境質量,保障水環境安全,全面加快打造“天藍水清地綠”城市生態。
五、師資力量
現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4名,博導2名,碩導6名。
主任:張建恒
成員:
教授:何培民、張飲江
副教授:何文輝、管衛兵、李可俊
講師:孫彬、吳美琴、趙志淼
水域生態與工程教研室隸屬于生態學系負責生態本科專業,在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成立之初而設立,正式組建于2017年。以本科生教育為根本,以科研促進教學,在學科建設、專業管理、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與科學普及等方面開展工作。
二、教育教學
目前,水域生態與工程教研室承擔著生態學本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承擔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與管理,在學科教學、專業教育與實踐技能形成了鮮明特色。
承擔主要課程:動物生態學、分子生態學、海洋生物與海洋生態學、生態工程、恢復生態學、濕地生態學、生物統計學等。
三、科學研究
本教研室將科技研究、國家需求、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海洋局、國家科委、國家水專項、上海科委、上海農委、上海教委課題,以及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農業行業公益項目等設立的眾多科研項目。
本教研室在水域環境生態學、水域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構建、水陸交錯帶濕地生態學研究、海岸帶受損環境生態評估與評價、近海富營養化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海洋生態學、分子進化和系統發育研究、極地海洋初級生產過程與生態學研究、生物生態學、資源生態學、生態漁業工程、水源地凈化工程、水產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教研室依托“水域環境生態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進一步推動科研社會服務能力,為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貢獻力量。在國內外發表二百多篇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獲得國家專利二百多項,主編、參編了多部專著和教材。在國內先后獲得了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發明二等獎、上海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并在國際上先后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年度最高獎----綜合景觀設計杰出獎和西班牙最佳景觀獎,以及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等。
四、研究方向
1. 水域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與生態修復工程研究
該研究方向重點聚焦為水域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與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發和示范區建設及成果轉化。已系統建立了河道富營養化水域生態修復成套工程技術,修復水體水質達到I-II類,透明度達到2-4m。建立的藍藻水華快速清除技術、“水下森林”快速恢復技術、水域生態系統快速構建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上海金山建立了示范基地,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以食藻蟲引導的水生植物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形成水下大面積沉水植被,以吸收水體中氮磷碳等富營養物質,通過生物匹配,建立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通過一定的調控技術,可以保持水體長期優質清澈。
2. 水域多維度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與工程研究
主要研究水體生態保護,健康受脅迫、退化的機制、受損水體生態修復原理和技術體系。開展水環境污染防治與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景觀水域規劃與設計、生態型河湖構建技術、城市水域水質調控與維護管理;開展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風險控制,水生態健康與質量評價的科研和教學實驗,以及智慧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補償研究,以生態學、景觀學、環境學與美學理論為指導,傳承水文化,集成多學科,規劃與設計,評估與管理,構建安全健康的水域生態景觀,控制水體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與水質,實現水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3. 水域生態漁業工程創新研究
建立了海水多營養層級IMTA綜合養殖工程示范區,通過水生植物和貝類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示范區水質從劣VI類提高為I-II類,透明度由0.5米提升為2-3米,構建生態健康漁業水域系統。率先提出稻漁共作—池塘集合生態系統創新理論模式,簡稱“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已將該技術提升為“寧夏稻漁綜合種養3.0模式”;創新西北鹽堿地區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提高稻漁綜合效益,提高池塘養殖產量和品質,促進土地鹽堿改良,已成功建設10多個核心示范基地,推廣面積達4萬畝以上,獲得“國家級稻漁示范基地”稱號4個。
4. 近海藻華暴發機制及防控研究
該研究方向主要任務是開展黃海綠潮暴發和外來生物入侵機制和防控研究,協助國家自然資源部對黃海綠潮進行有效防控,揭示黃海綠潮暴發全過程、滸苔生長狀態和生態環境等因子之間的關系。根據漂浮滸苔葉綠素含量及光合參數值,創建了黃海綠潮全周期滸苔生長狀態評價體系,分為4 個等級;進一步結合黃海綠潮時空動態分布特征,首次將黃海滸苔綠潮暴暴發全周期劃分為形成期、快速增長期、平穩期、衰亡期等4 個階段,為黃海綠潮全周期監測和預警奠定堅實基礎。創新并建立近海漁業資源海域基礎設施固著型有害藻類無公害清除技術,建立固著型有害藻類高效采收模式,實現藻華災害源頭防控與治理。
5.人工濕地的水質凈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該方向主要任務是研究高負荷人工濕地的新型凈化水質能力較強的濾料組合結構、布水工藝等,掌握人工濕地填料、植物、運行方式對處理效果量化影響,以及人工濕地填料改性、植物馴化配置、運行方式調控技術,全面系統了解人工濕地對尾水生態性狀影響,以期構建高效合理的水生態鏈系統方法,并建立相應數學模型等。依托長三角區域科技部門,合作共建長三角區域濕地研究中心,針對浙江臺州灣人工濕地固有處理負荷問題,現以開展了高負荷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技術,建立了人工濕地水質數據庫,為水質數學模型的建立以及濕地設計、建設和運營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四川天府新區,以興隆湖、天府公園和鹿溪河生態區等三大濕地公園為主,秉承生態保護和科學規劃的先進理念,將國內外先進技術與天府新區相結合,綜合提升新區水環境質量,保障水環境安全,全面加快打造“天藍水清地綠”城市生態。
五、師資力量
現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4名,博導2名,碩導6名。
主任:張建恒
成員:
教授:何培民、張飲江
副教授:何文輝、管衛兵、李可俊
講師:孫彬、吳美琴、趙志淼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簡介
環境工程教研室隸屬于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02年成立,是環境工程專業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基層教學組織。2009年,“海洋環境工程”被評為上海市教委第五批重點學科。2011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截至2020年4月,教研室有專任教師11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6人有國際研修經歷,10人具有博士學位。近年來多位教職工獲得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教育系統三八紅旗手、上海海洋大學教學名師、育才獎、優秀青年教師、實習先進個人、優秀本科論文指導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入選上海海洋大學“海鷗學者”、“海燕學者”人才培育計劃。教學方面,環境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擔本科生的專業理論課程、實驗和實踐環節教學任務,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評價與規劃》、《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工程生產實習》以及《環境監測與評價實習》等本科生課程。同時還開設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高等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等。近年來,環境工程教研室先后獲得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2019年),校級教學團隊(2020年),校級精品課程兩門(2017年,2019年)。
科研方面,教研室教師多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農委、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等課題研究項目。經過近20年的建設及發展,在水污染控制及污水資源化、近海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水體內源污染物控制與原位修復、海洋工程環境評價與管理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簡介
環境科學教研室是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所屬教研室之一,前身為水域環境學學科點,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成立后就一直從事水體凈化特別是養殖水處理的教學研究工作。2003我校成立環境科學專業后教研室主要以環境科學的教學研究工作為主,特色為水質監測、水域生態治理。截至2020年4月,共有教師16名,其中研究員3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講師6人。近年來多人次獲得上海海洋大學“海鷗學者”、“優秀青年教師”、“實習先進基地與個人”、“優秀本科論文指導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教研室主要從事環境監測、環境化學與毒理學、環境工程學及環境評價等相關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有1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和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在教學上,環境科學教研室目前承擔著環境科學本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工程學》、《環境毒理學》、《水處理工藝設計》、、《環境工程學實習》以及《環境監測實習》等本科生課程。同時還開設了環境科學研究生課程《實用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環境毒理學》等等,其中《環境科學導論》為上海市全英語示范課程,《環境化學》課程已立項建設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近年來環境科學教研室先后獲得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2019年),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團隊還獲得上海海洋大學校先進集體稱號。
在承擔教學工作的基礎上,環境科學教研室的教師們還開展了多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其中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有:主要涉及環境中疏水性有機污染物(HOCs)分析監測方法的建立、環境介質中遷移轉化、生物累積和體內代謝行為、環境生態毒性效應、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去除工藝技術等,另外對于采用浮萍、微藻等水生生物進行環境污染的生物監測及生物治理工作也有涉及。教研室成員多次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工信部、國家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設立的眾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發表數十篇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師資隊伍
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是上海海洋大學最年輕又最富有活力的學院,學院于2017年初由我校現有生態和環境學科的科研與教學力量整合重組而成。學院現有教職工75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14人、副高級19人,中級27人。學院下設生態系和環境系。現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 “海洋科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學院現有“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之海洋工程裝備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上海海洋大學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岸基試驗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中心”、“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平臺和“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中心”等多個校級平臺,并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共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實驗室等。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聯系方式
電話:021-61908337 學院信箱:hystyhj@shou.edu.cn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簡介
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是上海海洋大學最年輕又最富有活力的學院,學院于2017年初由我校現有生態和環境學科的科研與教學力量整合重組而成。學院現有教職工75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14人、副高級19人,中級27人。學院下設生態系和環境系。現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 “海洋科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學院現有“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之海洋工程裝備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上海海洋大學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岸基試驗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中心”、“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平臺和“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中心”等多個校級平臺,并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共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實驗室等。
學院是我校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支撐我校“水產學”一流學科和“海洋科學”高原學科兩大優勢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學院自成立伊始始終強化在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的特色發展,重點聚焦近海環境與生態修復、水域環境與生態工程等領域,培育極地和深遠海環境與生態等研究方向,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體系,2025年力爭將我校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建成在國內外同類學科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
近年來,學院在水域環境與生態、港航生態學與生物入侵防治、海洋觀測、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及其數值模型、海洋生源要素通量及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牧場工程、水域環境毒理學、水污染控制與處理、環境監測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優勢和特色。
學院現有“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之海洋工程裝備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上海海洋大學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岸基試驗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中心”、“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平臺和“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中心”等多個校級平臺,并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共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實驗室等。
學院是我校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支撐我校“水產學”一流學科和“海洋科學”高原學科兩大優勢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學院自成立伊始始終強化在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的特色發展,重點聚焦近海環境與生態修復、水域環境與生態工程等領域,培育極地和深遠海環境與生態等研究方向,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體系,2025年力爭將我校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建成在國內外同類學科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
近年來,學院在水域環境與生態、港航生態學與生物入侵防治、海洋觀測、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及其數值模型、海洋生源要素通量及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牧場工程、水域環境毒理學、水污染控制與處理、環境監測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優勢和特色。
添加上海海洋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上海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上海海洋大學報錄比、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學學姐、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上海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上海海洋大學排名、上海海洋大學保研、上海海洋大學公眾號、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上海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上海海洋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