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簡稱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為主的公益性綜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掛牌成立。由中科院、青海省政府依托西北高原所共同建設,機構辦公地點設在西北高原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一體化運行”。
現有各類人員565人。編制內在職人員17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含支撐系統人員)153人,管理人員24人。在現有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研究員32人(45歲以下4人)、副高級科技人員44人;有博士學位81人、碩士學位51人。特別研究助理11人;項目聘用人員8人;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人員26人;勞務派遣人員31人,其他用工及退休返聘13人;離退休人員135人。現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生態學、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培養單位和生態學、動物學、植物學、中藥學碩士培養單位。每一學科方向均有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導師隊伍和專家學者,現有博士生指導教師26人,碩士生指導教師47人。在站博士后5人,在學博士研究生70人,碩士研究生89人。
研究所“123”規劃
定位:以青藏高原生物學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單位,自建所以來,我所始終以立足青藏高原、發展高原生物學事業為總體目標。研究所定位于高原生物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重點發展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高值生態農牧業學科領域,解決相關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滿足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同時推動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原生物學研究機構。
重點研究領域: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藏藥現代化與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高值生態農牧業。
研究方向: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高寒草地的健康與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適應與進化、區域可持續發展、藏藥現代化、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與牧草品種選育和高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重大突破:
1、區域可持續發展——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技術
2、藏藥現代化——重金屬安全性評價技術
重點培育方向:
1、高原生物適應進化機制與分子育種
2、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
3、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院系設置
研究中心:高原生態學研究中心、特色生物資源研究中心和高原生態農業研究中心;
科研平臺: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藥理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湖州高原生物資源產業化創新中心;
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實驗站、中國科學院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海東生態農業實驗站和武威綠洲現代農業科學研究試驗站;
支撐部門: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信息與學報編輯室、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和后勤服務中心;
管理部門:所辦公室、組織人事處、科技處和財務處。
聯系方式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23號 郵政編碼: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