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交通大學5位教授、3位校友增選為兩院院士
為你免費答疑


12月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公告,宣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今年兩院共增選131名院士,其中中國工程院新增70人,中國科學院新增61名。本次院士增選上海交通大學成績喜人,共計5位本校教授、3位校友當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志愿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景益鵬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陳國強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除此之外,另有1984屆本科凌文、1996屆博士陳義漢、1986屆博士朱詩堯等三位校友增選為兩院院士。
越考考研根據兩院公布的名單信息及上海交通大學官網的校友信息,整理出本次新增院士中上交大5位教授、3位校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感受杰出校友的風采吧!
寧光院士
寧光,1987年本科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1994年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導師為陳家倫、許曼音和羅邦堯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和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會長、《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總編輯、“Journal of Diabetes”共同主編及國際內分泌學會執委會委員。
長期從事內分泌代謝病臨床工作,在遺傳性內分泌疾病與內分泌腫瘤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致力于遺傳機制研究,發現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胰島細胞瘤與腎上腺庫欣綜合征發病機制及致病基因,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三類十種分子分型方法,規范并優化臨床診療方案;通過大型隊列創建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模式,揭示中國糖尿病嚴峻形勢及危險因素,并提出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臨床防治新方案。寧光教授組織制定多部臨床路徑與指南共識,在Science、JAMA等SCI收錄雜志發表論文247篇。2008年、2010年及2012年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2項排名第一,1項排名第二)。獲評中國醫師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International Endocrinology Award。
張志愿院士
張志愿,197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系,199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國家級重點學科—口腔頜面外科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中國分會主席;國際牙醫學院、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和香港大學牙醫學院fellowship。《上海口腔醫學》主編,全國統編教材《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科學》主編。
擅長口腔頜面部與頭頸部腫瘤的診治,尤其是口腔頜面部晚期惡性腫瘤侵犯顱底的顱頜面聯合切除術、侵犯頸動脈的頸動脈移植術以及口腔頜面頭頸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診斷和手術治療。已發表學術論文313篇(SCI收錄76篇),主編專著11部、副主編5部和參編專著11部(英文2部),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863”、“十一五”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2項、面上5項等部、委級課題共19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上海市醫學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口腔科學》(第6版)全國統編優秀教材獎二等獎各1項。被衛生部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曾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四屆中國醫師獎、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獎,上海市“銀蛇獎”特別榮譽獎等,已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1名,博士后3名。
景益鵬院士
景益鵬,天體物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1984年畢業于原杭州大學(后并入浙江大學),1991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92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宇宙結構和星系形成的數值模擬、理論研究和觀測分析。在數值模擬方面,自主建立了一套針對宇宙高密度區域的多層網格、自適應P3M方法,開展國際領先的宇宙學數值模擬。在理論研究方面,提出描述暗物質內部結構的三軸橢球模型,被觀測證實,已被廣泛應用于宇宙結構的觀測和理論研究。在觀測分析方面,提出暗暈占有數模型方法,并首次應用于星系巡天,建立了星系與暗物質分布之間的關系,增進了對宇宙暗物質結構的認識,該方法已成為測量星系周圍暗物質分布的標準方法。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等。
陳國強院士
陳國強,醫學病理生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1985年畢業于衡陽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1988年和1996年分別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腫瘤尤其是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細胞命運決定和腫瘤微環境調控機制研究。在低氧微環境方面,發現低氧通過低氧誘導因子-1(HIF-1)的非轉錄功能,誘導AML細胞分化,并揭示了Cbx4通過類泛素化修飾HIF-1a控制肝癌新生血管生成與轉移的機制。在應激微環境方面,發現了白血病干/祖細胞誘導骨髓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新的骨髓微環境和該微環境保護白血病細胞的機制。在化學生物學方面,發現了多個抗腫瘤天然化合物,尤其是發現了腺花素通過靶向過氧化物還原酶家族成員,誘導AML細胞分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外籍院士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教授,瑞典籍,1972年畢業于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數學系獲博士學位。2011年7月開始正式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2000年7月-2009年11月擔任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數學系主任,2006年6月-2011年6月擔任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工業與應用數學政策中心主任。Anders Lindquist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控制理論專家,在隨機系統優化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現為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協會會士、終身會士(IEEE Fellow、IEEE life Fellow),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會士(SIAM Fellow)(首批入選者),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IFAC Fellow),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皇家工程院基礎科學部副主席,同時也是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匈牙利運籌學會榮譽會員。2009年,Anders Lindquist教授被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SIAM)授予Reid數學獎,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位北歐籍人士。Anders Lindquist教授的研究涉及數學和工程的廣泛領域,包括系統和控制、信號處理、系統辨識以及其它工程領域。已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20余篇,發表專著6部,獲得美國專利4項目。
凌文院士
凌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董事長。1980年-198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84年-1987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系統工程碩士學位;1988年-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管理工程博士學位;1992年-1994年,上海交通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因成果突出,經批準提前出站。
我國培養的第一代系統工程博士、博士后,著名的能源工程管理專家,長期致力于運用系統工程理論解決大型能源工程管理難題,積累了豐富的系統工程實踐經驗。研究成果在神華集團和煤炭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全面提升了神華煤、電、路、港、航、化全產業鏈的協調發展水平,奠定了神華集團在全球煤基能源行業的領先地位,推動了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發和清潔轉化利用整體水平的提升。
2000年全國勞動模范,2005年全國優秀博士后,國家百千萬人才,第九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國家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發明專利中國8項、國外2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指導博士后4人、博士生8人。
陳義漢院士
陳義漢,1987年畢業于南通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于南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內科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內科學博士學位。
作為一名醫生和學者,他長期從事心臟內科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他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目前擔任同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
2003年,他在《Science》發表論文。其他標志性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m J Hum Genet》、《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Cell Res》和《Circulation Research》等國際權威刊物上。他曾經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和上海市自然科學獎。
朱詩堯院士
朱詩堯,原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教授。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QR教授,兼任(曾)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昌大學、同濟大學及山西大學客座教授。
1966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78年就讀于山西大學,1981年獲山西大學物理學(光學)碩士學位。1983年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 1986年獲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固體物理)博士學位。
朱詩堯教授在量子光學、激光物理和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等前沿研究領域中有重要的科學貢獻,是國際知名學者。他是國內最早從事量子光學研究的學者之一。(文章來源:ok考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