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安徽科技學院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安徽科技學院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安徽科技學院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安徽科技學院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招生目錄]
[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分數線]
[安徽科技學院王牌專業排名]
[安徽科技學院考研難嗎]
[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院]
[安徽科技學院考研群]
[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學費]
[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資源與環境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師資隊伍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職稱/職務 | 研究方向 | 所屬系/實驗室 |
1 | 汪建飛 | 男 | 教授 |
◆植物營養學 ◆生物有機肥研發應用 |
土壤與環境研究中心 |
2 | 肖新 | 男 | 教授/院長 |
◆環境生態學 ◆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3 | 李孟良 | 男 | 教授/書記 |
◆耕作與栽培 ◆環境、農業法規 |
黨總支辦公室 |
4 | 李孝良 | 男 | 教授/副院長 |
◆土壤養分管理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5 | 鄒長明 | 男 |
教授 系主任 |
◆綠肥利用與土壤改良 ◆植物營養與測土施肥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6 | 于群英 | 男 | 教授 | ◆資源環境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7 | 陳世勇 | 男 | 副教授 |
◆植物營養 ◆環境科學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8 | 周毅 | 女 | 教授 | ◆植物營養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9 | 鄒海明 | 男 | 教授 | ◆環境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0 | 李粉茹 | 女 | 副教授 | ◆土壤與環境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1 | 王艷 | 女 |
副教授 實驗室主任 |
◆環境污染控制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2 | 趙建榮 | 男 |
副教授 系副主任 |
◆土壤與污染防治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13 | 謝越 | 男 |
教授 院長助理 |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炭基材料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4 | 馬萬征 | 男 |
講師 系副主任 |
◆污水處理與控制 ◆溫室環境優化控制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5 | 張振國 | 男 |
講師 系主任 |
◆GIS應用 | 地理信息科學系 |
16 | 李飛躍 | 男 | 副教授 |
◆生物炭及環境效應 ◆農業碳氮循環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7 | 范行軍 | 男 |
副教授 系主任 |
◆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 ◆大氣顆粒物遷移與轉化機理 ◆氣溶膠有機化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18 | 李新偉 | 男 |
講師 實驗室主任 |
◆精準農與信息農業 ◆農業3S技術 |
地理信息科學系 |
19 | 魯立江 | 男 | 助教 | ◆GIS軟件應用與開發 | 地理信息科學系 |
20 | 劉吉凱 | 男 | 助教 | ◆農業遙感 | 地理信息科學系 |
21 | 張平 | 女 | 中級實驗師 | ◆植物營養生理與調控 | 土壤與環境研究中心 |
22 | 孫冰清 | 女 | 講師 | ◆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23 | 王泓 | 男 |
講師 實驗室主任 |
◆陸地表層碳氮過程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24 | 楊洪杏 | 女 | 講師 | ◆土壤微生物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25 | 蔡永兵 | 男 |
講師 實驗室主任 |
◆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26 | 王翔 | 男 | 講師 | ◆微生物學 |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27 | 朱琳 | 女 |
講師 實驗室主任 |
◆植物抗逆 ◆生物強化 ◆植物修復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28 | 程靖 | 女 | 講師 |
◆水質管理 ◆水處理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29 | 孟凡德 | 男 | 講師 |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30 | 張官進 | 男 | 助教 |
◆大地測量學 ◆測量工程 |
地理信息科學系 |
31 | 紀文超 | 男 | 講師 |
◆環境化學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轉化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利用學簡介
業資源利用學科屬于農學類一級學科,其下包括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兩個二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學是是我校歷史悠久、學術水平較高的校級重點學科之一。學科的技術力量雄厚,學術水平較高,梯隊合理,擁有1個省級重點學科--植物營養學;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農業部生物有機肥創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生物有機肥創制協同創新中心、安徽省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精準施肥公共服務平臺、馬鞍山市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現代農業科技小院、省有機肥產業戰略聯盟等;以及一批國家級-省級教學與人才培養平臺:2門省級精品課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國家級+省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環境工程專業,國家級+省級卓越農藝師培養計劃-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省級教學團隊-土壤肥料學教學團隊、省級特色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工程專業,還有10余個企業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科現有教師25人:教授9名,學校骨干教師3名,省級學科帶頭人1名,校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名,博士9名,另外還有4名在讀博士。面向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及其他農科類專業開設本科及研究生課程20余門,多人獲得省級講課競賽一等獎、校級講課比賽一等獎、多媒體課件獎、以及年度教學優秀獎等。
我校農業資源利用學科重點以區域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為研究對象,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植物營養生理和養分資源管理、退化土壤的改良與土壤污染的修復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來承擔了對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項目,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資源利用學學科負責人汪建飛教授是安徽科技學院副校長、農業部生物有機肥創制重點實驗室主任,近年主持科技部、農業部、省科技廳、人社廳、教育廳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省級教研項目5項;在農業廢棄物利用方向上取得多項成果,鑒定省級成果3項,獲得省市級科技成果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1部;在《中國農業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主持的研究成果轉化累計產生了5400多萬元的社會經濟效益;2011年獲得 “蚌埠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3年成為“蚌埠市3221團隊帶頭人”;2013年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學簡介
本學科是由印天壽、劉長榮、吳華珠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開設的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地理學、環境學、生態學等課程的基礎上,根據當代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的發展趨勢,結合我校學科特色整合而成。2002,植物營養學被確定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學科點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植物營養學”課程,被遴選為安徽省精品課程,這也是學科點建設的標志性成果。2008年,植物營養學被遴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科點配備實驗用房40余間,面積達3000 m2,設有土壤與環境分析測試中心,中心設有農業資源利用實驗室、植物營養生理調控實驗室、資源環境儀器室、資源環境預備室等;儀器設備574臺件,總值600余萬元。學科點現有人員22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講師5人;5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博士在讀,7人獲碩士學位;并且有3位教授是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生兼職導師。2003年以來,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Raditional and Nuclear Chemistry、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Pedosphere、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等中外期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其中SCI收錄10篇;承擔國家級、省級項目35項,科研經費達420萬元;有8項科技成果通過省級鑒定,其中“無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術及專家系統的研究”項目2007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近年來,植物營養學學科點著力加強應用研究,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學科點主持的“無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術及專家系統的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至2007年在省內累計推廣面積8萬多畝,產生效益2872萬元。學科點與安徽萊姆佳肥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了“氨酸法生產氨基酸有機無機復混肥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該項成果2007年在企業轉化,公司獲得400多萬元的利潤,生產的肥料累計施用面積22.8萬畝,產生效益達2600多萬元。2008年,學科點與安徽萊姆佳肥業有限公司又共同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項目、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等的研發工作。2014年,本學科與該企業聯合申報并成功獲批“農業部生物有機肥創制重點實驗室”,創新了產學研合作的機制,極大了拓展了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同時也為學科點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更大的空間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簡介
專業介紹: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成立于2017年,在安徽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國家與社會緊需專業,是安徽科技學院重點建設專業,專業教師90%以上都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數達40%以上。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環境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專業知識,具有污染治理工藝設計和運行管理、工農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置的專業能力,能夠環境保護、規劃與管理、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監測與評價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
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科學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
優勢與特色:擁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在內的5個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現有專任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學位,多數教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重點院所。現有實驗室近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5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設備10臺件,建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8個。農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特色,先后與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中霖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個企業圍繞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開展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近5年,本專業教師承擔教研項目10項,科研項目20項,總經費500萬元,取得科(教)研成果4項,專利8項,發表論文60篇。
發展前景:對口的考研方向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環境化學、應用化學等。相近的考研方向有:農業資源與環境類、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化工類。近10年來,本專業畢業生考研升學率一直高于20%,最高的2010屆達到應屆畢業生總數的40%,歷年的考研去向有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年來,本專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學制與學位:學制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簡介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管理與規劃等。
就業方向:在環保、城建、質監以及化工、石油、建筑、冶金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和環境污染控制等工作。
學制:四年。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簡介
專業介紹:原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儲、顯示、管理、傳播與應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產生、傳輸和轉化規律的一門科學。產學研合作、應用范圍廣是本專業的主要優勢和特色。我校是于2010年開設地理信息科學(原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14年培養了首批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畢業生,同年獲批省級專業建設與改造項目。專業現有專任教師6人,其中教授、碩士生導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1人博士在讀。擁有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空間數據采集實驗室、應用技能訓練實驗室等專業教學實驗室,并建有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溫室校內實習基地一個,企業冠名班一個。培養目標: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以地理信息技術與應用發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數據采集、處理、建庫、計算機地圖編繪、GIS軟件開發能力為主要內容,采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適應地理信息行業需要,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地圖、測量、遙感、計算機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GIS應用開發能力、GIS項目實施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GIS空間分析技術、地圖學、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數據結構、C#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與技術、空間數據庫、GPS原理及應用、攝影測量、GIS項目設計與開發、WebGIS原理與應用等。
優勢與特色:現有專任教師6人,3人具有博士學位,多數教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重點院所。現有實驗室1000平方米,儀器設備400萬元,建有“基于物聯網智能溫室”校內實習基地。另外還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與安徽邁普德康信息科技公司合辦“邁普德康班”。專業遵循學院“服務小微企業,與小微企業共成長”的理念,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與鳳陽發改委、水務局、小崗村保持密切合作,并與多個企業有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近5年,本專業教師承擔、參與教研項目8項,科研項目5項。專業現有在校學生290人,學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就業地區在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近年來,緊密圍繞“立足專業,面向行業,服務企業,促進就業”這一核心理念,以地方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全面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本科生進實驗室、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新模式,取得了良好辦學效果。學生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GIS技能大賽三等獎、ESRI杯中國大學生GIS 地理設計優秀獎、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安徽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安徽省大學生GIS技能大賽一等獎等優異成績,受到企事業單位一致好評。
就業方向:數據采集工程師、空間數據制圖工程師、信息服務工程師、系統研發工程師
發展前景:地理信息科學產業是當今國際公認的高新技術產業,屬于國家大力扶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非常迅速,不僅成立“中國GIS協會”和“中國海外GIS協會”以及一批相關高科技企業,同時也建立了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如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已經步入初步繁榮,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具有較強開發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該專業畢業生將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學制與學位:學制4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簡介
專業介紹: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由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專業整合而來,于2016年獲教育部備案,2018年正式招生,在安徽省高校中率先成立,現為國家與社會緊缺專業、安徽科技學院重點建設專業。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專業教師中近90%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數達40%以上。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環境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專業知識,具有污染治理工藝設計和運行管理、工農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置的專業能力,能夠環境保護、規劃與管理、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監測與評價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
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科學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
優勢與特色:
擁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在內的5個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現有專任教師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14人具有博士學位,多數教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現有實驗室近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5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設備10臺件,建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個。農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是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先后與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中霖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個企業圍繞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開展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近5年,本專業教師承擔教研項目10項,科研項目20項,總經費1000萬元,取得科(教)研成果4項,專利8項,發表論文60篇。
發展前景:
對口的考研方向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環境化學、應用化學等。相近的考研方向有:農業資源與環境類、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化工類。近10年來,本專業畢業生考研升學率一直高于20%,最高的2010屆達到應屆畢業生總數的40%,歷年的考研去向有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年來,本專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學制與學位:學制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簡介
專業介紹: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由原來的土壤農化專業、農業氣象專業、農業環境保護專業、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等幾個專業于1998年合并而成,側重于農科類的環境生態方向。現為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專業、省級特色專業、校級重點專業。師資力量、實驗教學條件、產學研合作三個方面是本專業的主要優勢和特色。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化學、環境科學基礎,具有一定的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及熟練的化驗分析監測能力,能夠在農業、土地、肥料、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調查評價和管理利用、科學施肥、農業環境監測和保護、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地質學、土壤學、土壤農化分析、遙感與信息技術、植物營養與肥料工程、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環境監測等。
優勢與特色:擁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學科在內的11個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與省級教學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10人具有博士學位,多數教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重點院所。現有實驗室2160平方米,儀器設備89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設備14臺件。有網室600平方米,種植科技園100畝。另外還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8個,與金正大公司合辦“金正大班”,與萊姆佳公司合辦“萊姆佳班”,與瑞虎公司合辦“瑞虎班”,與多個企業有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近5年,本專業教師承擔教研項目13項,科研項目40項,總經費846萬元,取得科(教)研成果14項,專利15項,發表論文160篇。
就業方向:
發展前景:對口的考研方向有:土壤、植物營養、遙感、土地管理、環境科學類、生態類、肥料化工類。相近的考研方向有:環境工程類、地質類、海洋類、氣象類、規劃類、園林類。近10年來,本專業畢業生考研升學率一直高于20%,最高的2009屆達到應屆畢業生總數的43%,歷年的考研去向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年來,本專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學制與學位:學制4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簡介
一個被譽為“資源、環境人才培養”的搖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
優秀的科技人才、創新人才
他就是我們學校地方應用型特色最鮮明的院部之一:資源與環境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于2015年7月10號,由原隸屬于城建與環境學院的資源環境系和教學與實驗中心組建而成。學院現有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地理信息科學、環境工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環境科學5個本科專業,另招收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農業碩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754人,研究生25人。
學院有教職工42人,專任教師33人,專任教師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碩士生導師12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32人。學院還從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聘請了20多位專家、學者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作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壯大了師資隊伍的實力。
學院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資源與地球兩個實驗教學中心和一個科研平臺:土壤與環境研究中心,實驗室面積2000多平米,儀器設備值1000多萬元。學院現有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校級重點學科2個,校級重點建設課程6門,主持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60余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9項;主編、參編多部國家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學院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成果豐碩。承擔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省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多項,在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植物營養、土壤養分管理、環境調控、農業資源信息技術、環境規劃與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等領域取得多項成果,獲市廳級以上成果獎勵15項。
學院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成果轉化與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合作。目前學院已與省內外4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系,學院牽頭成立安徽省生物有機肥創制協同創新中心、與企業合作共建農業部生物有機肥創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精準施肥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省部級科研平臺,組建了安徽省有機肥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設置了“萊姆佳”、“瑞虎”、“五禾豐”、“邁普德康”等企業冠名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院注重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力促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風優良,學生團結向上,積極進行科研訓練,獲國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0余項。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成績突出,多人次在省級大學生運動會、華東地區高等農業院校田徑運動會上喜獲佳績。畢業生就業勢頭良好,學院各專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近年來,有300多名畢業生考取了英國諾丁漢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碩士研究生,有多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省級雙優生等榮譽稱號。
資源與環境學院全體師生決心在校黨委、校行政的堅強領導下,自覺踐行“實踐、創新、敬業、垂范”的校訓精神,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竭誠奉獻,為把資源與環境學院建成一流的教學和科研單位而努力奮斗。
添加安徽科技學院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安徽科技學院考研分數線、安徽科技學院報錄比、安徽科技學院考研群、安徽科技學院學姐、安徽科技學院考研真題、安徽科技學院專業目錄、安徽科技學院排名、安徽科技學院保研、安徽科技學院公眾號、安徽科技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安徽科技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