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專業課資料
南京農業大學 | 優惠價 | 原價 | 選擇 |
---|---|---|---|
南京農業大學612化學考研真題資料全套 | ¥258 | ¥350 | ![]() |
南京農業大學635(原來603)高等數學全套 | ¥428 | ¥600 | ![]() |
南京農業大學801普通生物化學考研真題 | ¥68 | ¥388 | ![]() |
南京農業大學802植物生理學考研真題 | ¥99 | ¥288 | ![]() |
加入購物車立即購買 |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南京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南京農業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南京農業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南京農業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分數線[2013-2020]]
[南京農業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南京農業大學考研難嗎]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
[南京農業大學考研群]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學費]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輔導]
[南京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招生簡章]
[考研國家線[2006-2020]]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生命科學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簡介
1.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高素質”,以及適應性廣的,能夠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推廣及其他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學高級專門人才。2.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生物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了解生物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發展趨勢;了解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了解國家生物技術產業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外文專業文獻;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和實驗設計與實施、實驗結果分析、論文撰寫及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3.培養對象:本科,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4.師資情況:教授34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58人。
5.主干學科:生物學
6.主要課程: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統計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等。
7.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軍事技能訓練、社會實踐、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教學實習、專業文獻綜述訓練、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
8.收費標準:6050元/年
9.學生深造情況: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動物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專業方向。近年畢業生保研考研升學率均在45%以上,其中保研率達20%,出國率占4%。
10.學生就業情況:年終就業率95%以上,去向主要是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科技開發及管理工作。
11.校友風采:楊光,2003年考入南京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2007年畢業加入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起任基因部主管。
嚴謹的治學態度,濃厚的學習氛圍,優良的奮斗傳統,這就是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莘莘學子打造的學習環境。在這里學習最前沿的生命科學知識,領略到科研的魅力,還有師生間親密無間的情誼。同學們,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生科院的肩膀上向未來啟航。
12.名師寄語:趙明文,南京農業大學三級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
生命奧秘的探索是人類永恒的課題,現代生物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希望大家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探索生命的奧秘,發展現代生物產業,造福人類。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簡介
1.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廣博的生命科學基本理論、系統的生物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以及一定的企業經營管理基本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一步深造,從事生命科學與技術及其相關的產品研發、推廣和經營等工作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2.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生命科學與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和研究技術方法;接受生命科學與技術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想和實驗訓練;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從事生命科學及其產業化相關環節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具備較強的獨立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產業化、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能力。
通過培養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生物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及細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的現代實驗原理和技術;了解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及相關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企業管理及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了解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國家生物技術產業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外文專業文獻;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養對象:基地班采取本碩博連讀、分段培養的模式。具體分為“3+1”(本科培養模式)、“3+3”(本、碩連讀培養模式)和“3+5”(本、碩、博連續培養)三種模式。“基地”班將有50-60%的同學可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實行滾動分流管理,部分不適應基地學習的學生可以在校內申請轉入相關專業,或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畢業(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畢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4.師資情況:教授34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58人。
5.主干學科:生物學
6.主要課程:學科主干課程包括生物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統計學;專業課程包括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組、動物生物技術課程組、微生物生物技術課程組三個方向(由自己選擇)。
7.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教學實習、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
8.收費標準:6050元/年
9.學生深造情況: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動物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專業方向。近年畢業生保研考研升學率均在65%左右,其中保研率達50%以上,出國率10%。
10.學生就業情況:年終就業率98%以上,去向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生
物技術產業、生物制藥和環境生物治理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
11.校友風采:張薔,2002級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6
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博連讀,2011年留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
南京農業大學踏實嚴謹的治學氛圍使我受益匪淺,在生命科學學院,你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歡迎有志于投身生命科學的同學們從這里起飛!
12.名師寄語:章文華,南京農業大學二級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7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生命科學的真諦是揭示動物(包括人)、植物、微生物等的生長、發育、疾病、遺傳的基本規律,它與生命、健康、環境直接相關。我們的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研發,糧食生產,獸、畜生產與醫治,花卉、果樹培育,生物醫藥等等。目前,國內外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迅速,產業前景廣闊。希望有志于探索生命奧秘、開拓生物產業的學生報考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具備較強的獨立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產業化、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能力。
通過培養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生物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及細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的現代實驗原理和技術;了解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及相關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企業管理及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了解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國家生物技術產業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外文專業文獻;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養對象:基地班采取本碩博連讀、分段培養的模式。具體分為“3+1”(本科培養模式)、“3+3”(本、碩連讀培養模式)和“3+5”(本、碩、博連續培養)三種模式。“基地”班將有50-60%的同學可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實行滾動分流管理,部分不適應基地學習的學生可以在校內申請轉入相關專業,或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畢業(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畢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4.師資情況:教授34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58人。
5.主干學科:生物學
6.主要課程:學科主干課程包括生物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統計學;專業課程包括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組、動物生物技術課程組、微生物生物技術課程組三個方向(由自己選擇)。
7.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教學實習、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
8.收費標準:6050元/年
9.學生深造情況: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動物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專業方向。近年畢業生保研考研升學率均在65%左右,其中保研率達50%以上,出國率10%。
10.學生就業情況:年終就業率98%以上,去向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生
物技術產業、生物制藥和環境生物治理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
11.校友風采:張薔,2002級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6
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博連讀,2011年留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
南京農業大學踏實嚴謹的治學氛圍使我受益匪淺,在生命科學學院,你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歡迎有志于投身生命科學的同學們從這里起飛!
12.名師寄語:章文華,南京農業大學二級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7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生命科學的真諦是揭示動物(包括人)、植物、微生物等的生長、發育、疾病、遺傳的基本規律,它與生命、健康、環境直接相關。我們的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研發,糧食生產,獸、畜生產與醫治,花卉、果樹培育,生物醫藥等等。目前,國內外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迅速,產業前景廣闊。希望有志于探索生命奧秘、開拓生物產業的學生報考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簡介
生命科學學院擁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全院目前有教職工124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及副高職稱者32人,講師29人,博士生導師32人,碩士生導師51人。我院教師1人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和江蘇省青年科技獎,3人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榮獲“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1人榮獲“國家教學名師”稱號,1人入選新世紀百萬人才工程,5人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4人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培養工程”。2002年以來,共承擔國家、部、省等各類科研項目400多項,到賬經費5000多萬元。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77項。在研的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項目近90項,科研成果突出,由李順鵬教授主持申報的“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菌劑”獲得國家級新產品證書;“大三元生物有機無機復合肥”獲國家計委產業化項目資助;研究開發的“除草劑”系列產品已申報多個專利。每年在國內核心期刊和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00多篇。教學成果顯著,《植物學》獲國家級首批精品課程,《生物化學》和《植物生理學》獲江蘇省精品課程;《傳統基礎課程〈植物學〉現代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植物學》網絡教學試驗和示范獲2009年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植物科學》獲江蘇省優秀課程群;學院教師主編的《植物學》和《生物化學》獲江蘇省精品教材。2004年以來,學院教師主編、副主編了《細胞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雜草學》等 “十五”規劃重點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戴偉民
姓名:戴偉民
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5117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基本情況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徐州師范大學生物學教育理學學士,上海師范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培養植物遺傳學 理學碩士,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水稻研究所聯合培養植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理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植物學 理學博士后。
二、主講課程
《植物學I、II》、《植物學》、《生命科學導論》(本科生必修課)
《植物與生活》(本科生全校文化素質課)
《植物組織培養》、《生物安全》、《雜草科學》(本科生專業選修課)
《生物安全》、《雜草科學研究技術》(研究生)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雜草稻種質資源評價
2. 雜草稻遺傳進化機制研究
3. 雜草稻基因功能研究
4. 轉基因水稻環境安全評價
四、主要科研項目
主持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水稻向雜草稻基因飄流的風險評價、預防及其后果的控制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雜草稻的傳播路徑及微衛星連鎖圖譜構建》和江蘇省博士后基金《中國主要稻區雜草稻分布與發生的分子機理研究》;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加973、863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余項,已發表國內外研究論文20余篇。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顧向陽
姓名:顧向陽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6348
EMAIL:[email protected]
1. 基本情況
1968 年5月出生,江蘇張家港市人。2003年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委 員,“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BIOTECHNOL BIOENG”、“BIOTECHNOL PROGR”、“BIOCHEM ENG J”、“ENVIRON TECHNOL”、“J ENVIRON MANAGE” 等刊物同行評議專家。2005年入選南京農業大學“133重點人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培養計劃。
2. 研究方向
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工業污水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固體廢物生物處理與資源化
3. 科研項目
1)小分子有機酸抑制污泥生物瀝濾的機理與解除對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Roles of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in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IFS)
3)Anaerobic digestion of food waste for methane production(Applied Research Centre for Pearl River Delta Environment)
4)Roles of LMWOAs in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HKBU FRG)
5)硫膠廢水生物處理與工程應用(橫向)
6)山梨醇生產廢水生物處理與工程應用(橫向)
4. 發表論文
Ammaiyappan Selvam, Su Yun Xu, Xiang Yang Gu, Jonathan W. C. Wong. 2010. Food waste decomposition in leachbed reactor: role of neutralizing solutions on the leachate qualit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 101(6): 1707-1714
林棟青,張彥科,顧向陽*. 2009. 硫代硫酸鹽氧化菌TX的分離、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 微生物學通報,36(11): 1638-1644.
趙印,吳育津,顧向陽*,沈標. 2009. 山梨醇廢水生物處理工程穩定運行的影響因素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32(4): 61-66.
Wong J.W.C., Gu X.Y. 2008. Optimization of Fe2+/solids content ratio for a novel sludge heavy metal bioleaching process. Water Sci. & Technol. 57(3), p445-450.
Chen J., Li S.P., Gu X.Y.* 2008. Effects of energy source concentration on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undigested sewage sludge by using iron-oxidizing bacterium. Practice periodical of hazardous,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Vol 12, p165-169.
Gu, X.Y., Wong, J.W.C. 2007. Degradation of inhibitory substances by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during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Chemosphere. Vol 69, p311-318.
Xu J.L., Gu X.Y., Shen B., Wang Z.C., Wang K., Li S.P. 2006.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arbendazim-degrading Rhodococcus sp. djl-6. Curr. Microbiol. Vol. 53, p72-76.
Gu, X.Y., Wong, J.W.C. 2005. Animproved procedure for eliminating fungal contamination during the enumeration of acidophilic iron-oxidizing bacteria from bioleaching matrix of sewage sludge. Can. J. Microbiol. Vol. 51, p637-641.
Gu, X.Y., Wong, J.W.C. 2004.Identification of inhibitory substances affecting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ludge. Environ. Sci. & Technol. Vol 38, p2934-2939.
Gu, X.Y., Wong, J.W.C. 2004.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digenous iron-oxidizing bacterium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bioleaching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Environ. Technol. Vol 25, p889-897.
Wong, J.W.C., Gu, X.Y.2004.Enhanced heavy metal bioleaching efficiencie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with coinoculation of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YL-1 and Blastoschizomyces capitatus Y5. Water Sci. & Technol. Vol 50(9), p 83–89.
Wong, J.W.C., Xiang, L., Gu, X.Y. and Zhou, L.X. 2004. Bioleaching heavy metals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using FeS2 as an energy source. Chemosphere.Vol 55, p101-107.
Chan, L.C., Gu, X.Y., Wong, J.W.C. 2003. Comparison of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sewage sludge using iron- and sulfur- oxidizing bacteria. Adv. Environ. Res. Vol 7, p603-607.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王心宇
姓名:王心宇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5736
EMAIL:[email protected]
Teaching::
molecular biology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Reserch interests: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fungus interaction: search, discover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nt receptor proteins that interact with pathogen effectors/elicitors involved in plant immune response; application of these genes to crop improvement.
Research approach:
molecular cloning, yeast two-hybrid, pull down, coimmunoprecipitation, overexpression, RNAi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Publications:
1、nyu Wang,*+ Qian Li,* Xiaowei Niu, Haiyan Chen, Langlai Xu and Cunkou Qi+Characterization of a canola C2 domain gene that interacts with PG, an effector of the necrotrophic fung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9, 60(9): 2613–2620. (SCI, IF4.0)
2、ANG Xin-Yu, YANG En-Dong, QI Cun-Kou, CHEN Song, ZHANG Jie-Fu, and YANG Qing. Construction of cDNA expression library of oilseed rape and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teraction partner of PG,a virulence factor fro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34(2):1-7.
3、ang xinyu, Liu Kun-Fan Guo Wang-Zhen.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genes from a Chinese elite wheat cultivar “Xiaoyan 54”.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6, 48(2): 212-218. (SCI, IF0.671)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楊清
楊清 教授姓名:楊清
職稱: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6921(L), 025-84395221(O)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個人信息
楊清,男,留法博士, 2000年江蘇省政府海外引進人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馬鈴薯研究室負責人,中國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教育部科技獎勵評審專家,教育部博士后與回國留學人員基金評審專家,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加拿大生物學家協會會員,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分子育種組成員。江蘇省僑聯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獲得者。
二、主要學歷
1986.1-1989.1: 法國雷恩國立農業大學(ENSAR)植物科學系,植物生物工程專業博士;
1984.2-1985.12: 法國雷恩國立農業大學農學系,植物遺傳改良專業碩士;
1978.2-1982.2: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學士。
三、工作經歷
2002年進入生命科學學院工作至今;
2000-02年,在南京農業大學生物科技學院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副院長;
1998-2000年,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植物生物學研究所(IRBV)工作、研究科學家;
1992-97年, 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UQAM), 博士后、研究科學家;
1989-91年, 在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雷恩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四、研究領域
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
• 功能基因組學
• 基因工程
馬鈴薯研究:
• 馬鈴薯塊莖發育調控
• 馬鈴薯抗病蟲基因工程
• 馬鈴薯花色苷代謝,遺傳與基因工程
• 馬鈴薯生物技術
• 馬鈴薯遺傳資源收集、開發與利用
五、研究概述
1984-2000年,在法國和加拿大留學、工作,從事十字花科植物雄性生殖、單倍體、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等研究。
2000年至今,在南京農業大學工作,從事植物功能基因組學、基因工程、馬玲薯生物技術和分子改良研究。先后承擔國家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外專局和省科技廳課題十多項。通過以上項目以培養博士研究生17名、碩士研究生39名。
主要成果:提出花椰菜離體雄性生殖的模型與機理; 建立了花椰菜小孢子單倍體再生體系,首次成功獲得單倍體植株; 建立了高效花藥懸浮培養體系; 建立了單倍體快速檢測鑒定方法; 創立了花蕾培養誘導單倍體新方法; 建立了落葉松成熟材料原生質體再生體系和再生潛力細胞篩選的數學模型; 利用不同倍體材料分析并提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性的新證據,進一步完善了自交不親和性的分子機理; 在馬鈴薯功能基因研究方面, 克隆了與塊莖發育光調控相關基因7個, 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6個調控基因1個, 抗蟲基因2個; 在茄子抗黃萎病研究方面, 克隆了與防衛反應相關基因9個; 在水稻耐鹽性遺傳方面,克隆了與耐鹽相關的新基因2個; 在轉基因研究方面, 先后獲得了MSI-99轉基因馬鈴薯, 轉中長鏈羥基脂肪酸聚酯合成基因煙草, OsGA20ox2 RNAi半矮干水稻, 轉花青苷生物合成關鍵酶基因3GT馬鈴薯, 轉StoVe1馬鈴薯, 轉PGIP馬鈴薯, antisense-PHYB馬鈴薯, antisense-StCOL馬鈴薯等; 在洋蔥CMS不育性研究方面,揭示了CMS不育機理; 在其它方面, 研究了慈姑細胞骨架形成機制、大白菜對軟腐病菌的防衛機制、野生茄子抗黃萎病的分子機制以及馬鈴薯花色苷抗氧化機制。 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六、近期論文
- Hong YB, Liu SP, Zhu YP, Xie C, Jue DW, Chen M, Kaleri HA and Yang Q (2012) Expression of the MSI-99m Gene in Transgenic Potato Plants Confers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Ralstonia solanacearum. Plant Mol Biol Rep, DOI 10.1007/s11105-012-0503-x
- Liu SP, Zhu YP, Xie C, Jue DW, Hong YB, Chen M, Hubdar AK, Yang Q(2012)Transgenic 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StoVe1 Exhibit Enhanced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dahliae. Plant Mol Biol Rep, 30:1032-1039
- Wei Q, Feng ZH, Wang QY, Wang B, Zhang YF, Yang Q (2012)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transgenic potato tubers by over-expression of 3GT gene. Plant Biotechnol Rep,6: 69–75
- Wang QY, Chen Q, He ML, Mir PY, Su JY and Yang Q (2011):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oxidant extracts from various potato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liver cancer cells, Nutr Cancer. 63(7):1044-1052
- Xie YJ, Cui WT, Yuan XX, Shen WB, Yang Q (2011) Haem Oxygenase-1 is Associated with Wheat Salinity Acclimation by Modula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omeosta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3( 8): 653-670
- Xie YJ, Xu S, Han B, Wu MZ, Yuan XX, Han Y, Gu Q, Xu DK, Yang Q and Shen WB (2011) Evidence of Arabidopsis salt acclimation induced by up-regulation of HY1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RbohD-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ynthesis. Plant Journal, 66(2):280-292
- Li C, Huang B, Yan XH, Wang LJ, Yang Q, and Wei WH, Cloning,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petitive sequence flanking telomere and homologous to canrep in Brassica napus. Botanical Studies,2010, 51: 421-430
- Guo JL, Yu CL, Fan CY, Lu QN, Yin JM, Zhang YF, Yang Q(2010)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tato TFL1 gene involved in tuberization regulatio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ue, 103:103-109
- Zhang F, Wang Z, Huang QS, Huang LP, Yang Q (2010)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GIP-encoding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Agriculrural Sciences in China, 9(6):921-927
- Wang Z, GuoJL, ZhangF, Huang QS, HuangLP, and YangQ(2010)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by cDNA-AFLP of Solanum torvum upon Verticillium dahliae Infection. Russ. J. of Plant Physiology, 57(5):676-684
- Wang Z, Chen CQ, Yuan XX, Xu S, Yang Q, Shen WB (2009) Mitigative effect of exogenous carbon monoxide on cell death in rice suspension-cultured celld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7):643-646
- Zeng BY, Wang Z, Zhang YF, Yang Q, Lu W. (2009) Cryopreserv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embryonic cell suspensions by encapsulaition-dehydration.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6):603-606
- Hong He, Rachid Serraj, Qing Yang(2009)Changes in OsXTH gene expression, ABA content, and peduncle elongation in rice subjected to drought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Acta Physiol Plant 31(4):749–756
- Liu SQ, Xu L, Jia ZQ, Xu Y, Yang Q, Fei ZJ, Chen HM, Huang SW (2008) Genetic association of ETHYLENE-INSENSITIVE3-like sequence with the sex-determining M locus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Theor Appl Genet. 117:927-933
- Guo JL, Yang Q. (2008)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LFY homologous gene from poato. Plant Mol Biol Rep 26:324-334
- Liang F, Shen LZ, Chen M and Yang Q (2008) Formation of intercellular gas space in the diaphrag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erenchyma in the leaf petiole of Sagittaria trifolia. Aquatic Botany, 88(3):185-195
- Liang F, Wang Z, Guo JL, Shen LZ and Yang Q (2008) Dynamic changes of mineral element in the cell wall of growth cells detected by CSEM-EDX. Pre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5(2):1-11
- ZOU HW,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and HUANG CL (2008)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ASK1, a Homologue to Shaggy/GSK-3-like Gene, Involved in Plant Responses to Abiotic Stresses.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4(2): 184−191
- Zhang JJ, Hao GP,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Liu SG and Huang CL (2008) Nucleotide variation in ATHK1 reg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its association study with drought toleranc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7 (3): 224-233
- Xing YJ, Yang Q, Ji Q, Luo YM, Zhang YF, Gu K and Wang DZ (2007)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for sweet potato embryogenic callus using-glucuronidase (GUS) as a reporter.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6 (22): 2578-2584
- Guo JL,Yang Q,Liang F, Xing YJ and Wang Z (2007)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Novel CONSTANS-like From Potato. Biochemistry, 72(11):1241-1246
- GUO Q, XIANG AL, YANG Q and YANG ZM(2007)Bioinformatic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 genes from Solanum tuberosu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2(17):2380-2389
-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7)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Infection Induced "Defense Lignin" Accumulation and Lignin Biosynthetic Gene Expression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 (7): 993-1002
- Qiao F, Yang Q, Wang CL, Fan YL, Wu XF and Zhao KJ (2007) Modification of plant height via RNAi suppression of OsGA20ox2 gene in rice. Euphytica, 158 (1-2): 35-45
- Jiang MH, Huang XQ, Li L, Li Y and Yang Q (2007)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hormone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otato plant. Seeds, 26(8): 1-4
-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6)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rMyb from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diseased Chinese cabbag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6 (5): 516-522
- Zhang Y, Guo JL, Lu QN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HYA cDNA from wild potato (Solanum pinnatisect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2(6): 1081-1086
- Xiao X., Zhang XH, Yang Q, Zou HW, Wu ZY, Yu R,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 1-4
- Li YY, Wang Z, Liang F, Shen LZ, Yan JY, and Yang Q (2006) RAPD analysis of the genomic DNA of CMS line 70 and its maintainer line 71 in onion. Biotechnology Bulletin, 6: 100-102
- Lu QN,Yang Q and Zou HW(2006)Effects of cerium o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in-vitro potato tissue .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4(4):479-484
- Lu Q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iay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wild potato.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5 (10): 811-818
- Zou HW, Wu ZY, Xiao X, Zhang XH, Cao MQ, Jia WS,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of ZmPti1, encoding a maize Pti-like kinase, suggest a role in stress signaling. Plant Science 171: 99-105
- Zou HW, Yang Q, Zhang XH, Zhao JR, Wu ZY, Wang FG and Huang CL (2006)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SPK1, a Homologue to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2. African Jounal of Biotechnology 5 (6): 490-496
- Shi RJ, Yin Y, Wang Z, Chen M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full-length cDNA of StoVe1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38-642 (in Chinese)
- Xu LL, Lu D, Lu W, Zhang RX and Yang Q (2006) Establishment of suspension cell lin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on bioma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12-616 (in Chinese)
- Li Y Y, Yang Q and Yan J Y and Chen M (2006)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 of Onion (Allium cepa L.) 63A Is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Degeneration of the Tapetu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2(3):369-372
- Zhang y, Yang Q and Chen M (2006) In-vitro production of microtubers from wild potato.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33(2):369
- Wang YH, Wu ZY, Zhang XH,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Stable transfortion of phaC2 gene in tobacco chloroplast genome and maternal inheritance of transgen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14(2):213-218(in Chinese)
-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gene from Leymus multicaulis.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34(2):61-67(in Chinese)
- Qiao F, Fan YL, Yang Q and Zhao KJ (2006) RNAi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Biotechnology belletin 4: 20-24
- Xiao X , Zhang X , Yang Q , Zou HW , Wu ZY , Yu R ,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1-4
- Wang YH, Wu ZY, Zhang XH, Chen GQ, Wu Q, Huang CL and Yang Q (2005) Synthesis of medium-chain-length-polyhydroxyalkanoates in tobacco via chloroplast genetic engineering. Chinese Science Belletin 50 (11): 1113-1120
-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5)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cDNA segment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in Leymus multicaulis.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 25(5): 881-886 (in Chinese)
- Zhao CL, Guo WM, Yang Q and Chen JY (2005) Cloning of full-length F3’H of Nanjing hongxu (Prunus Mume) by gDNA-based TAIL-PCR.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25(12): 2378-2385
七、科研合作
1. 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馬鈴薯研究中心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八、講授課程
1. 現代分子生物學(碩士/博士, 獲校級(2011)和省級(2012)優秀研究生課程)
2. 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碩士/博士,2005年校級研究生重點建設課程)
3. 分子細胞生物學(碩士,博士)
4. 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博士)
5. 細胞工程(本科)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崔瑾
崔瑾 副教授姓名:崔瑾
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6484
EMAIL:[email protected]
崔瑾,農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發育生物學、光生物學等研究。于2005年獲得校“南京農業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08、2009年被評為“生科院先進個人”,2010年被評為“南京農業大學年度考核優秀”和“南京農業大學教師教學質量優秀”,分別在2005、2009年被遴選為南京農業大學“133重點人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
2002年博士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學專業,留校任教于生命科學學院,從事植物學教學、科研工作。
2005-2006年獲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全額資助,在MREC從事博士后科研期間,主要從事植物生物技術及發育生物學研究。
2006年留學歸國以來,創建生科院植物光生物學實驗室并擔任負責人,率領課題組深入研究光質、光強、光周期等光環境因子及其與CO2濃度、溫濕度和培養基質等環境因子調控對設施農業工廠化栽培植物生長發育、形態建成、物質代謝和光合特性、品質等的影響機理,為不斷優化培養條件,實現設施栽培產業的安全高效、生態環保等發展目標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2005年以來,副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驅蚊香草組培苗規模化繁育的微環境優化調控模型研究”、國家“863”計劃項目“半導體照明光源在植物組培中的應用研究”;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施蔬菜秧苗對不同光譜能量分布的響應機理與光控基準研究”(基金號:30972035);國家“十二五”863項目“智能化植物工廠生產技術研究”子課題“植物工廠LED節能光源及光環境智能控制技術”;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環境調控對無糖組培植物生長發育和光合特性的影響機理研究(基金號:30800764)”和“LED光調控對芽苗蔬菜生長和品質的影響機理(基金號:31171998)”、海外留學歸國人才基金“光譜能量分布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和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開放科研基金“設施環境調控對蔬菜幼苗生長與品質的影響機理研究”,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不同光質補光對蔬菜幼苗生長及光合作用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基金號:Q201024)”和南京市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所取得科研成果先后被國家科技部網站、《南京日報》、《現代快報》、“南京零距離”、“標點”等媒體報道。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17名,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已經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教學論文4篇。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李新華
姓名:李新華
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email protected]
EMAIL:025-84395473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世界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 中國植物專家組(CPSG)成員。
一、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小檗科小檗屬(Berberis)、傘形科山芹屬(Ostericum)的分類學研究;種子植物與食果鳥類之間的互利生態關系。
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題目為“橫斷山區小檗屬(小檗科)Wallichianae組的種內變異式樣及種間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 31170174),起止時間:2112年—2015年。可接受報考植物分類學或植物生態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調劑1至2人。
二、主要學習經歷
1990年畢業于安徽大學生物系;1991~1994,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植物分類,獲理學碩士學位;1998~2001,南京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保護生物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三、主要工作經歷
1994年8月~2002年11月,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工作,在我國多數省區進行過植物資源的野外調查工作。2002年12 月至今,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主要承擔植物學、普通生物學、生物多樣性、植物學野外實習等課程的教學工作。2009年4月至7月,受德意志學術 交流中心(DAAD)資助,于德國Justus-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進行高級訪問學者研究。
四、榮譽獎勵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五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2003),南京農業大學“優秀工會工作者”(2006—2009),南京農業大學“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2008),南京農業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0)。
五、近期主要論著
胡金良 主編,李新華 副主編. 2012. 植物學.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263.
李新華,胡金良.2010.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9 (12):134~137
李新華. 2010. 中國小檗屬二新異名. 廣西植物,30(4):440~442.
李新華. 2010. 黃山安徽小檗一些分類學性狀的變異式樣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30(3):535~540.
李新華. 2009. 鳥類棲木在森林植被恢復中的生態意義. 生態學報,29(8):4448~4454.
李新華,董怡霄,徐石清,黃蓓. 2009. 南京靈谷寺森林中鳥類對湘楠種子的傳播作用. 生態學雜志,28(1):32 ~37
李新華. 2008. 蕨類植物蜈蚣草在江蘇分布的新記錄及其傳播機制,西北植物學報,28(6):1265~1270
李新華. 2008. 無量山小檗與藤小檗的名實問題,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6(2):176~178.
李新華.2007. 中國小檗屬一新名稱,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5(6):553.
Li Xinhua, Yin Xiaoming, Xia Bing, Li Weilin, Li Ya. 2006. Effects of bird seed dispersal on diversity of the invaded plants in several hedge types. Acta Ecologica Sinica(Elsevier Publisher),26(6), 1657~1666 .
李新華,尹曉明. 2004.南京中山植物園春夏季節鳥類對植物種子的傳播作用,生態學報,24(7):1452~1458
李新華,尹曉明,賀善安.2001. 南京中山植物園秋冬季鳥類對植物種子的傳播作用,生物多樣性,9 (1):68~72
李新華,尹曉明,賀善安.2001. 南京中山植物園秋冬季鳥類對樹木果實的取食作用,動物學雜志,36 (6):20~24
李新華,賀善安,盛寧. 1999. 紅豆杉遷地保護中天然種群的形成,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8(1):38~41
聯系方式:
電話: 025-84395473(辦);
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江蘇省南京市衛崗1號,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郵編 210095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信息:黃星
姓名:黃星職稱:副教授
聯系電話:025-84395326
EMAIL:[email protected]
黃星: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學術新秀,“133重點人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
主要研究方向
除草劑微生物降解的機理,農業有機污染微生物修復與利用
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Pseudomonas sp.IM-4降解咪草煙分子機理的研究(30900044),主持
2 江蘇省科技廳項目,長殘留除草劑污染農田土壤微生物修復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BE2011783),主持
3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基金,IM-4降解咪草煙分子生物學機理的研究(20090097120031) ,主持
已結題項目:
1、蘇省科技廳項目,菊酯類和磺酰脲類農藥殘留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與修復技術的研究(BS2007056),主持
2、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城鎮園林綠地微生物修復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200901070) ,主持
發表論文:
1. Zhaozhong Feng, Qinfen Li, Jun Zhang, Jing Zhang, Xing Huang*, Peng Lu, Shunpeng Li.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Fomesafen by a Newly Isolated Strain Pseudomonas zeshuii BY-1 and the Biochemical Degradation Pathway.J.Agric.Food.Chem.,2012,60,7104-7110.(SCI IF 2.8)
2. Jing Zhang, Tao Gu, Yu Zhou, Jie He, LiuQiang Zheng, WenJun Li, Xing Huang*, ShunPeng Li. Terrimonas rubra sp. nov., isolated from a polluted farmland soil and emended description of genus Terrimonas. Int. J. Syst.Evol.Microbiol.,2012, 62, 2593-2597.(SCI IF 2.1)
3. Zhaozhong Feng, Jun Zhang, Xing Huang*, Jing Zhang, Minggen Chen, and Shunpeng Li Pseudomonas zeshuii sp. nov., isolated from contaminated soil. Int.J.Syst.Evol.Microbiol., 2012,62,2608-2612.(SCI IF 2.1)
4. Peng Lu, Lei Jin, Bin Liang, Jing Zhang, Shunpeng Li, Zhaozhong Feng, Xing Huang*.Study of Biochemical Pathway and Enzyme Involved in Metsulfuron-Methyl Degradation by Ancylobacter sp. XJ-412-1Isolated from Soil. Curr. Microbiol.,2011,62(6):1718-1725. (SCI IF 1.5)
5. Bo Liang, Yu Kun Zhao, Peng Lu, Shun Peng Li, Xing Huang*. Biotransformation of the Diphenyl Ether Herbicide Lactofen and Purification of a Lactofen Esterase from Brevundimonas sp. LY-2. J. Agric.Food.Chem., 2010,58 (17): 9711-9715. (SCI IF 2.8)
6. Bo Liang, Peng Lu, Huihui Li, Rong Li, Shunpeng Li, Xing Huang*. Biodegradation of fomesafen by strain Lysinibacillus sp. ZB-1 isolated from soil.Chemosphere,2009(77):1614-1619. (SCI IF 3.3)
7. JiPing Ma, Zhe Wang, Peng Lu, Huijie Wang, Shinawar Waseem Ali, ShunPeng Li, Xing Huang*. Biodegradation of the sulfonylurea herbicide chlorimuron-ethyl by the strain Pseudomonas sp. LW3. FEMS Microbiol.Lett.,2009(296):203-209. (SCI IF 2.2)
8. Xing Huang, Jian He, XiaoFei Sun, JiQuan Sun, YongFeng Li, JingJing Shen, ShunPeng Li. 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 naturally occurring metsulfuron-methyl resistant strai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rld J.Microb.Biot.,2010(26):515-521.(SCI IF 1.2)
9. Xing Huang, Jian he, Jiquan sun, Jijie pan, Xiaofei sun, Shunpeng l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sulfuron-methyl Degrading Bacteria Methylopila sp. S113. Int. Biodeter. Biodegr.,2007(60):152-158.(SCI IF2.3)
10. 趙方圓,范寧杰,朱建春,李順鵬,黃星*.纖維素高效降解菌YN1的篩選及其降解特性,微生物學通報, 2010,37(4): 496-502.
11. 趙方圓,范寧杰,陳一楠,李順鵬,黃星*.纖維素降解菌Aspergillus sp.YN1的產酶條件及酶學特性. 微生物學通報, 2010,37(8): 1194-1199.
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
本科生課程:《基礎微生物學》、《生物技術概論》、《基礎微生物學實驗》、《微生物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大實驗》等
辦公室:南京農業大學生科樓C6006
通訊地址:南京市衛崗1號,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系
郵編:210095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