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山東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山東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山東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山東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山東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山東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山東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山東大學考研難嗎]
[山東大學研究生院]
[山東大學考研群]
[山東大學研究生學費]
[山東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歷史文化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1考研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擬錄取研究生名單公示
近日,2021研究生擬錄取名單已出。考研的同學們有沒有關注?今天考研派小編就整理了山東大學歷史文化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擬錄取名單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復試考核范圍
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復試考核內容學術型
一、復試方式
學術型碩士復試時均采用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
二、復試內容
復試內容主要考察考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專業素質主要指考生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對本學科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及外語聽說能力等。綜合素質主要指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社會實踐,人文素養,舉止、表達、禮儀等。
1.復試筆試科目
(1)考古學:中國考古學
(2)中國史:中國史專題
(3)世界史:世界史專題
2.復試筆試科目參考書目
(1)中國考古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文物卷》(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考古學概論》,《考古學概論》編寫組,欒豐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中國史專題:
《中國古代史(第5版)》,朱紹侯等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國近代史》,王文泉、劉天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3)世界史專題:
《世界史》,吳于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復試面試內容
以面試方式考核考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以專業為單位組成復試小組,逐一對考生進行綜合素質考核和專業知識考核,對考生進行初試外語口語和聽力進行測試,成績計入復試總成績。
專業學位
一、復試方式
復試時均采用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
二、復試科目與內容
復試內容主要考察考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專業素質主要指考生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對本學科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及外語聽說能力等。綜合素質主要指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社會實踐,人文素養,舉止、表達、禮儀等。
1.復試筆試科目
(1)文物與博物館專業:中國考古學
(2)圖書情報專業:信息管理基礎(80%) + 思想政治理論(20%)
2.復試筆試科目參考書目
(1)中國考古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文物卷》(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考古學概論》,《考古學概論》編寫組,欒豐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信息管理基礎:
《信息管理學基礎》(第三版),馬費成、宋恩梅、趙一鳴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系的介紹
歷史學系
歷史學是山東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科之一。作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山東大學早在1901年創建之初即開設有“中外史學”課程。此后經省立山東大學(1926年,濟南)、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青島)、國立山東大學(1932年,青島)等發展階段,學科體系逐步完善,并于1951年初獨立成系。現歷史文化學院是以原歷史學系為基礎,于1996年組建而成。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歷史學系積淀深厚,屢創輝煌。新中國成立初期,楊向奎、童書業、黃云眉、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陳同燮等“八大教授”享譽中國史學界。他們與丁山、趙紀彬、吳大琨、許思園、劉敦愿、孫思白、華山、蔣捷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創辦了有“中國高校學報之王”之稱的《文史哲》雜志,并就古史分期、資本主義萌芽和農民戰爭等問題發起了全國性的學術大討論,開啟了享譽海內外的史學大論戰,形成了“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并重的學術家風。“八馬同槽”的士林傳奇和人文學科盛景,長期引領中國學術潮流,奠定了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辦學傳統,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
新世紀以來,歷史學系固本開新,砥礪前行,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新發展。2015年8月,山東大學成功承辦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這是大會115年來首次走進亞非拉國家,90個國家(地區)2600多名中外學者注冊參會而載入國際學術史冊,創造了大會舉辦以來在注冊參會國家數量、發展中國家歷史學家參會人數和青年學者參會人數等多方面最高紀錄。
歷史學系學科體系完整,實力雄厚,是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單位之一,現有1個一級學科——中國史,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1個人事部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其中中國古代史是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1)之一,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和山東省重點學科(1998年),在先秦秦漢史、魏晉隋唐史、宋史等研究方向上有傳統優勢;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全國最早的碩士點之一,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也是山東省重點學科(2011年),在義和團運動史和民間秘密宗教研究、基督教與近代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明清中外關系史、中國宗教與科技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二十世紀史學史等方面成果突出、影響廣泛。
歷史學系師資陣容齊整。現有教師41人,其中教授18人。另外,還聘請兼職教授10人。胡新生(博導)、江林昌(博導)、馬新(博導)、曾振宇(博導)、代國璽(博導)等教授的先秦秦漢史研究,韓吉紹(博導)、劉玉峰(博導)等教授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王育濟(博導)、范學輝(博導)、葛煥禮(博導)、趙文坦等教授的宋元明清史研究,陳尚勝(博導)等教授的中外關系史研究,韓吉紹(博導)等教授的道教與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路遙(博導)等教授的義和團與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胡衛清(博導)、劉家峰(博導)等教授的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徐暢(博導)、趙興勝(博導)等教授的民國史和山東區域史研究,王學典(博導)、張書學(博導)、陳峰(博導)等教授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張海鵬(兼職博導)等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于化民(兼職博導)等教授的中共黨史和現代政治史研究,李勇慧教授(兼職博導)的歷史文獻和文化史研究等,均在史學界有重要影響。
歷史學系目前有歷史學1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學生通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知識的學習,可以全面掌握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本狀況,系統了解中外文化傳統和風俗民情。本科畢業后學生可以推薦免試或考取本院各個碩士專業研究生,也可被推薦報考或免試保送其他重點院校的研究生。近年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0%左右。
現任歷史學系主任為韓吉紹教授,副主任為王建峰副教授(兼)、韓朝建副教授、馬光副教授。設有古代史、近現代史兩個教研室。古代史支部書記為王建峰副教授,近現代史支部書記為牟東籬副教授。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歷史學系積淀深厚,屢創輝煌。新中國成立初期,楊向奎、童書業、黃云眉、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陳同燮等“八大教授”享譽中國史學界。他們與丁山、趙紀彬、吳大琨、許思園、劉敦愿、孫思白、華山、蔣捷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創辦了有“中國高校學報之王”之稱的《文史哲》雜志,并就古史分期、資本主義萌芽和農民戰爭等問題發起了全國性的學術大討論,開啟了享譽海內外的史學大論戰,形成了“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并重的學術家風。“八馬同槽”的士林傳奇和人文學科盛景,長期引領中國學術潮流,奠定了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辦學傳統,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
新世紀以來,歷史學系固本開新,砥礪前行,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新發展。2015年8月,山東大學成功承辦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這是大會115年來首次走進亞非拉國家,90個國家(地區)2600多名中外學者注冊參會而載入國際學術史冊,創造了大會舉辦以來在注冊參會國家數量、發展中國家歷史學家參會人數和青年學者參會人數等多方面最高紀錄。
歷史學系學科體系完整,實力雄厚,是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單位之一,現有1個一級學科——中國史,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1個人事部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其中中國古代史是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1)之一,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和山東省重點學科(1998年),在先秦秦漢史、魏晉隋唐史、宋史等研究方向上有傳統優勢;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全國最早的碩士點之一,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也是山東省重點學科(2011年),在義和團運動史和民間秘密宗教研究、基督教與近代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明清中外關系史、中國宗教與科技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二十世紀史學史等方面成果突出、影響廣泛。
歷史學系師資陣容齊整。現有教師41人,其中教授18人。另外,還聘請兼職教授10人。胡新生(博導)、江林昌(博導)、馬新(博導)、曾振宇(博導)、代國璽(博導)等教授的先秦秦漢史研究,韓吉紹(博導)、劉玉峰(博導)等教授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王育濟(博導)、范學輝(博導)、葛煥禮(博導)、趙文坦等教授的宋元明清史研究,陳尚勝(博導)等教授的中外關系史研究,韓吉紹(博導)等教授的道教與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路遙(博導)等教授的義和團與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胡衛清(博導)、劉家峰(博導)等教授的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徐暢(博導)、趙興勝(博導)等教授的民國史和山東區域史研究,王學典(博導)、張書學(博導)、陳峰(博導)等教授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張海鵬(兼職博導)等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于化民(兼職博導)等教授的中共黨史和現代政治史研究,李勇慧教授(兼職博導)的歷史文獻和文化史研究等,均在史學界有重要影響。
歷史學系目前有歷史學1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學生通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知識的學習,可以全面掌握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本狀況,系統了解中外文化傳統和風俗民情。本科畢業后學生可以推薦免試或考取本院各個碩士專業研究生,也可被推薦報考或免試保送其他重點院校的研究生。近年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0%左右。
現任歷史學系主任為韓吉紹教授,副主任為王建峰副教授(兼)、韓朝建副教授、馬光副教授。設有古代史、近現代史兩個教研室。古代史支部書記為王建峰副教授,近現代史支部書記為牟東籬副教授。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的介紹
文秘檔案學系
山東大學檔案學專業創建于1982年,是山東省內唯一的特色專業。1996年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建立時成立文秘檔案學系,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得“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檔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單位之一。目前擁有碩士、學士兩級辦學層次和學位授予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本科—研究生培養體系,授管理學學位。隨著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檔案學專業作為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山東大學文秘檔案學系立足自身學術傳統和學科優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檔案學理論與歷史研究、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具備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學系現有專任教師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者4人,形成了良好的師資隊伍。其中趙愛國教授的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檔案文獻編纂研究、劉旭光教授的近代檔案學思想與檔案學人研究、王云慶教授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研究、曲春梅教授的中外檔案學理論與歷史研究等,在學術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畢牧、譚必勇、霍艷芳、閆靜等副教授以及陳建博士在檔案文化資源建設與開發、數字檔案資源組織與建設、檔案文獻研究等領域都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文秘檔案學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近年來多次主辦、承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內高層次學術論壇、會議,如教育部高等學校檔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泛華東地區高校檔案專業建設研討會、《中國記憶遺產》高端論壇、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檔案學者學術論壇等。
檔案學是管理學門類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檔案管理活動的發展規律與實踐特色、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理論與開發利用實踐等內容,屬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特色專業,在信息化社會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本專業主要開設管理學、文書學、秘書學、檔案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文件管理、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管理學、科技文件與檔案管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數字檔案館、電子政務等課程。檔案學碩士點下設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歷史、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以及文化遺產檔案研究三個主要培養以及電子文件管理研究和檔案文獻研究等兩個拓展性培養方向。檔案學專業還聘請臺灣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大學檔案館、青島市檔案館、山東省圖書館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擁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文秘檔案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科研場所。
檔案學專業主要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信息素養和誠信品質,掌握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信息管理、檔案管理和文秘人才。畢業生適宜到各級各類檔案管理部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管理、檔案管理、行政管理、文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也可推薦免試或考取攻讀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檔案學專業與山東省檔案館、濟南市檔案館、青島市檔案館、濟南城建檔案館、山東高速集團、山東電力、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山東省政協辦公廳等國家機關、大型檔案機構及大型企業檔案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為檔案學專業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得益于全面系統的專業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培養環境,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以各級政府機關、檔案管理部門、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為主,如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國臺辦、銀監會、海關、法院、國家檔案局、中央黨校、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中廣核、國家核電、中國核電、中國能源、山東魯能、浪潮信息、建設銀行、中泰證券、恒大集團等單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年來的深造就業率均在90%以上,畢業生就業層次較高,發展前景良好。檔案學專業畢業生社會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廣受相關用人單位好評,眾多畢業生已經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干。畢業生除工作外,近年來有多人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海外名校或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在國際交流方面,文秘檔案學系先后有4位教師在國際領先的信息學院聯盟I-Schools成員單位訪學交流1年以上,多次參加美國檔案教育與研究聯合會(AERI)年會,國際檔案理事會(ICA)教育與培訓年會、國際檔案大會等國際會議,并與英國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等國外專業院校開展具體的國際學術合作。此外,近年來檔案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先后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熊本大學、山口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釜山大學、高麗大學等國外院校交流。
山東大學文秘檔案學系積極發揮智庫作用,承擔社會公共服務。參與《山東省檔案工作條例》、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實施意見》、山東省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法規、文件的討論修改,已經成為山東省檔案事業發展的主要智庫。檔案學專業教師4人入選山東省首批檔案學術理論專家,趙愛國教授、王云慶教授被評為山東省檔案系統領軍人才。長期擔任山東省檔案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2015年推動山東省、青島市首次珍貴檔案文獻名錄的評選工作,擔任主任委員和評選專家,評選結果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現任系主任為曲春梅教授,黨支部書記為畢牧副教授。
近年來,山東大學文秘檔案學系立足自身學術傳統和學科優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檔案學理論與歷史研究、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具備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學系現有專任教師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者4人,形成了良好的師資隊伍。其中趙愛國教授的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檔案文獻編纂研究、劉旭光教授的近代檔案學思想與檔案學人研究、王云慶教授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研究、曲春梅教授的中外檔案學理論與歷史研究等,在學術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畢牧、譚必勇、霍艷芳、閆靜等副教授以及陳建博士在檔案文化資源建設與開發、數字檔案資源組織與建設、檔案文獻研究等領域都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文秘檔案學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近年來多次主辦、承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內高層次學術論壇、會議,如教育部高等學校檔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泛華東地區高校檔案專業建設研討會、《中國記憶遺產》高端論壇、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檔案學者學術論壇等。
檔案學是管理學門類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檔案管理活動的發展規律與實踐特色、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理論與開發利用實踐等內容,屬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特色專業,在信息化社會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本專業主要開設管理學、文書學、秘書學、檔案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文件管理、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管理學、科技文件與檔案管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數字檔案館、電子政務等課程。檔案學碩士點下設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歷史、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以及文化遺產檔案研究三個主要培養以及電子文件管理研究和檔案文獻研究等兩個拓展性培養方向。檔案學專業還聘請臺灣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大學檔案館、青島市檔案館、山東省圖書館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擁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文秘檔案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科研場所。
檔案學專業主要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信息素養和誠信品質,掌握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信息管理、檔案管理和文秘人才。畢業生適宜到各級各類檔案管理部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管理、檔案管理、行政管理、文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也可推薦免試或考取攻讀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檔案學專業與山東省檔案館、濟南市檔案館、青島市檔案館、濟南城建檔案館、山東高速集團、山東電力、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山東省政協辦公廳等國家機關、大型檔案機構及大型企業檔案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為檔案學專業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得益于全面系統的專業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培養環境,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以各級政府機關、檔案管理部門、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為主,如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國臺辦、銀監會、海關、法院、國家檔案局、中央黨校、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中廣核、國家核電、中國核電、中國能源、山東魯能、浪潮信息、建設銀行、中泰證券、恒大集團等單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年來的深造就業率均在90%以上,畢業生就業層次較高,發展前景良好。檔案學專業畢業生社會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廣受相關用人單位好評,眾多畢業生已經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干。畢業生除工作外,近年來有多人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海外名校或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在國際交流方面,文秘檔案學系先后有4位教師在國際領先的信息學院聯盟I-Schools成員單位訪學交流1年以上,多次參加美國檔案教育與研究聯合會(AERI)年會,國際檔案理事會(ICA)教育與培訓年會、國際檔案大會等國際會議,并與英國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等國外專業院校開展具體的國際學術合作。此外,近年來檔案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先后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熊本大學、山口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釜山大學、高麗大學等國外院校交流。
山東大學文秘檔案學系積極發揮智庫作用,承擔社會公共服務。參與《山東省檔案工作條例》、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實施意見》、山東省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法規、文件的討論修改,已經成為山東省檔案事業發展的主要智庫。檔案學專業教師4人入選山東省首批檔案學術理論專家,趙愛國教授、王云慶教授被評為山東省檔案系統領軍人才。長期擔任山東省檔案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2015年推動山東省、青島市首次珍貴檔案文獻名錄的評選工作,擔任主任委員和評選專家,評選結果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現任系主任為曲春梅教授,黨支部書記為畢牧副教授。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的介紹
文化產業管理學系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簡稱“文管”)專業,作為教育部首批設立該專業的四所高校之一,高度契合中國文化產業特點與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學術優勢。創辦至今,山大文管的辦學理念及專業課程設置得到國內眾多高校肯定并借鑒,被評價為“對全國高校文化產業專業建設和發展起到了導向和示范作用”。
創建和發展歷程中標志性事件如下:
——2004年1月,教育部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四所高校首次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
——2005年4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成立。
——2003年11月,山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設立“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
——2007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山東大學設置“文化產業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是全國高校管理學門類中第一個文化產業管理碩士點。
——2008年,山大歷史文化學院開始招收文化產業方向博士后,率先在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學科領域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
——2010年,山東大學增設文化產業管理雙學位,系國內該專業首次實現雙學位教育招生。
——2015年,山東大學以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為依托,從學校層面整合力量組建跨學科的“文化產業研究院”。
在2016~2018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全國100余所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中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二。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現有專任教師12人,年齡和學科結構較為合理。目前正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橫向課題若干。文管專業學術帶頭人王育濟教授,是博士生導師,原文化部首批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會特邀評委、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評獎委員會評委。系主任邵明華副教授入選產業創新類“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是我校文科學者首次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項目。
山東大學文管專業的標志性成果,主要有《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計七卷,1600萬字)、《高等院校文化產業基礎教材》(18本)等。《學術年鑒》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貢獻”,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等各大主流媒體關注,教育部以《簡報》形式報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黨和國家領導部門。《基礎教材》是目前國內唯一由同一專業一線授課教師編著的一套本科系列教材,夯實了山大文管專業建設的基礎,保持了在中國文化產業教學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在多所高校使用并得到好評。此外,近年來還有多位教師獨立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
本科教育多年來一貫堅持培養“具有縱觀古今文化視野和現代產業理念及經營管理等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學生注重在學習文化資源、文化經濟學和文化產業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產業品牌與項目管理、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文化旅游等領域產業特點和經營模式,熟悉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具備創意、策劃和經營的實操能力,授與管理學學士學位。
本科生畢業去向大致有三:一是就業工作,主要去向包括中央國家機關和各省市機關,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騰訊、橫店等知名企事業單位;二是保送研究生,主要去向有上海交大、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三是赴港澳臺及海外攻讀研究生,主要去向有倫敦國王學院、南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華威大學、萊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院校。
研究生培養設置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區域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三大學術方向,在中國史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下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中國史下招收文化產業方向博士研究生。
文管專業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和學術交流,在全國首倡并創辦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生論壇。為各高校文管及相關專業的青年學子搭建學術高端平臺,匯聚學科最新發展動向,表達前沿學術觀點,凝聚研究力量。派遣學生赴荷蘭萊頓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悉尼大學等院校交流。截至目前,文管碩士畢業生已連續五年就業率保持100%,就業去向為中央、省市國家機關,新華社、電視臺和報刊等主流媒體、騰訊、橫店、愛奇藝等知名企業,廣受各界歡迎。
文化產業管理學系一貫注重發揮專業特長、服務社會,重視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環節。經過探索,已經初步形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較為規范、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體系。近年來,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區域文化資源和特色文化產業調研,積極投身齊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戰略、智庫建設等,學生自主創辦“文化產業俱樂部”和《文化產業前沿》電子期刊,發起多種類型的文化創意活動。所有這些,共同致力于國家和山東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積極推進文化傳承和創新,助力于學生專業成長和成才。
現任系主任為邵明華副教授,支部書記為劉玉平教授。
創建和發展歷程中標志性事件如下:
——2004年1月,教育部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四所高校首次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
——2005年4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成立。
——2003年11月,山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設立“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
——2007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山東大學設置“文化產業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是全國高校管理學門類中第一個文化產業管理碩士點。
——2008年,山大歷史文化學院開始招收文化產業方向博士后,率先在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學科領域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
——2010年,山東大學增設文化產業管理雙學位,系國內該專業首次實現雙學位教育招生。
——2015年,山東大學以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為依托,從學校層面整合力量組建跨學科的“文化產業研究院”。
在2016~2018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全國100余所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中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二。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現有專任教師12人,年齡和學科結構較為合理。目前正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橫向課題若干。文管專業學術帶頭人王育濟教授,是博士生導師,原文化部首批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會特邀評委、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評獎委員會評委。系主任邵明華副教授入選產業創新類“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是我校文科學者首次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項目。
山東大學文管專業的標志性成果,主要有《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計七卷,1600萬字)、《高等院校文化產業基礎教材》(18本)等。《學術年鑒》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貢獻”,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等各大主流媒體關注,教育部以《簡報》形式報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黨和國家領導部門。《基礎教材》是目前國內唯一由同一專業一線授課教師編著的一套本科系列教材,夯實了山大文管專業建設的基礎,保持了在中國文化產業教學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在多所高校使用并得到好評。此外,近年來還有多位教師獨立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
本科教育多年來一貫堅持培養“具有縱觀古今文化視野和現代產業理念及經營管理等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學生注重在學習文化資源、文化經濟學和文化產業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產業品牌與項目管理、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文化旅游等領域產業特點和經營模式,熟悉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具備創意、策劃和經營的實操能力,授與管理學學士學位。
本科生畢業去向大致有三:一是就業工作,主要去向包括中央國家機關和各省市機關,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騰訊、橫店等知名企事業單位;二是保送研究生,主要去向有上海交大、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三是赴港澳臺及海外攻讀研究生,主要去向有倫敦國王學院、南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華威大學、萊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院校。
研究生培養設置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區域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三大學術方向,在中國史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下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中國史下招收文化產業方向博士研究生。
文管專業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和學術交流,在全國首倡并創辦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生論壇。為各高校文管及相關專業的青年學子搭建學術高端平臺,匯聚學科最新發展動向,表達前沿學術觀點,凝聚研究力量。派遣學生赴荷蘭萊頓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悉尼大學等院校交流。截至目前,文管碩士畢業生已連續五年就業率保持100%,就業去向為中央、省市國家機關,新華社、電視臺和報刊等主流媒體、騰訊、橫店、愛奇藝等知名企業,廣受各界歡迎。
文化產業管理學系一貫注重發揮專業特長、服務社會,重視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環節。經過探索,已經初步形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較為規范、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體系。近年來,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區域文化資源和特色文化產業調研,積極投身齊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戰略、智庫建設等,學生自主創辦“文化產業俱樂部”和《文化產業前沿》電子期刊,發起多種類型的文化創意活動。所有這些,共同致力于國家和山東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積極推進文化傳承和創新,助力于學生專業成長和成才。
現任系主任為邵明華副教授,支部書記為劉玉平教授。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學系的介紹
世界史學系
山東大學的世界史研究源遠流長,1901年山東大學堂的辦學章程即率先沖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舊制,將中國史和外國史并列為“中外史學”。后來薪火相傳,誕生了一批飲譽國內外的著名史學家,如郭斌龢、吳廷璆、老舍、黃紹湘、許思園、陳同燮、陳云章、羅念生、劉明翰、宋家珩等。1981年,教育部設立世界史本科專業,受命招生的4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中便有山東大學,其它3所分別為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當時得一級學科之利,世界史擁有包括近30名教師的強大陣容,占歷史系全部教職員工的1/3,分屬4個教研室和1個資料室。其中,中世紀史、德國史、美國史、日本史、加拿大史、中外關系史等方向在全國同類研究中皆居前列。
2011年,世界史由二級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同年,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科獲得一級學科博士點,取得了學科建設的重要進展。世界史學科下設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兩大二級學科,在西方憲政史、地區國別史、西方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等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學術積淀,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
2012年,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系成立。學系現有教師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他們大多具有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與海外知名學者和學術機構保持密切聯系。顧鑾齋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歐洲中世紀史方向的研究,在學界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孫一萍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全球史與跨國史視野下的法國史以及情感史等研究。白雪峰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美國史、美國政治制度史等研究。解玉軍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英國史、西方文化史等研究。王廣振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俄國史、中俄關系史等研究。楊光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史、亞太國際關系等研究。孫麗芳博士主要從事歐洲中古史、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等研究。
世界史學系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生培養體系。目前有世界史1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以適應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出發點,依據山東大學“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學系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深厚人文素養和扎實史學研究功底的世界史專門人才,為國家培養史學研究高級人才儲蓄后備力量。此外世界史專業畢業生亦可從事教育、外事、行政、新聞、編輯和文秘等工作。統計數據顯示,歷年本科畢業生赴海內外知名學府進行深造的比率近90%。
近年來,世界史學系創新學生培養模式,重視教學實習。世界史學生曾赴天津市、陜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開封市等多地進行教學實習和學術交流,形成了成熟的教學實習體系,成效卓著。
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系現任系主任為白雪峰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為孫麗芳博士。
2011年,世界史由二級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同年,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科獲得一級學科博士點,取得了學科建設的重要進展。世界史學科下設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兩大二級學科,在西方憲政史、地區國別史、西方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等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學術積淀,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
2012年,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系成立。學系現有教師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他們大多具有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與海外知名學者和學術機構保持密切聯系。顧鑾齋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歐洲中世紀史方向的研究,在學界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孫一萍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全球史與跨國史視野下的法國史以及情感史等研究。白雪峰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美國史、美國政治制度史等研究。解玉軍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英國史、西方文化史等研究。王廣振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俄國史、中俄關系史等研究。楊光副教授(碩導)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史、亞太國際關系等研究。孫麗芳博士主要從事歐洲中古史、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等研究。
世界史學系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生培養體系。目前有世界史1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以適應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出發點,依據山東大學“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學系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深厚人文素養和扎實史學研究功底的世界史專門人才,為國家培養史學研究高級人才儲蓄后備力量。此外世界史專業畢業生亦可從事教育、外事、行政、新聞、編輯和文秘等工作。統計數據顯示,歷年本科畢業生赴海內外知名學府進行深造的比率近90%。
近年來,世界史學系創新學生培養模式,重視教學實習。世界史學生曾赴天津市、陜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開封市等多地進行教學實習和學術交流,形成了成熟的教學實習體系,成效卓著。
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系現任系主任為白雪峰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為孫麗芳博士。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120余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近30名,碩士生導師近80名。學院有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含青年長江)2人,中組部“萬人計劃”人選1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中宣部“馬工程”首席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委員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含青年泰山)5人。1名教授當選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長。我院幾代學者堅守教育報國理想,沉潛學問、悉心育人,秉持研故出新、厚積薄發、崇爭尚辯、敢為天下先的治學精神,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和育人特色。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聯系方式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聯系方式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郵編:250100
電話:0531-88364626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介紹
沿革:歷史學科始終是以“文史見長”著稱的山東大學一個旗幟性和標桿性的學科。作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山東大學早在1901年創建之初即設有“中外史學”課程。此后逐步匯集和吸納省立山東大學(1926年成立,校址濟南)、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成立,校址青島,1932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私立齊魯大學(1917年成立,校址濟南)的學術資源,學科體系逐步完善,于20世紀50年代初獨立成系。其時,任教于山東大學歷史系者,有以“八大教授”之名而享譽中國史學界的楊向奎、童書業、黃云眉、張維華、陳同燮、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諸位先生,以及丁山、趙紀彬、吳大琨、許思園、劉敦愿、韓連琪、孫思白、華山、龐樸等一批知名學者。以此為基礎,山東大學的歷史學者發起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討論,創辦了有“中國高校學報之王”之稱的《文史哲》雜志,進一步奠定了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傳統和文史重鎮的地位。在幾代學者的賡續努力下,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學術界居于前列、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方向。1996年7月,以原歷史系等單位為基礎,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立。新時期以來,學院各項事業取得快速發展。今天的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亮點紛呈,擁有一大批站在學術前沿的學者,產生了一批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在義和團運動、明清對外關系、史前及青銅時代考古、科技考古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山東大學作為中國古代史研究重鎮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等新興交叉學科也有長足進步。
學科、專業:學院擁有歷史學門類的3個一級學科(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和管理學門類的2個二級學科(檔案學、文化產業管理)。設有5個學系(歷史學系、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秘檔案學系、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擁有6個本科專業(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檔案學、文化產業管理),1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學術型碩士招生專業(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檔案學、文化產業管理)和2個專業型碩士招生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在教育部第三輪、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山東大學考古學、歷史學、世界史均位列前茅。2016年,考古與歷史學科被列入山東大學“學科高峰計劃”首批重點學科名單。按照《山東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學校重點建設“中國古典學術”等五大優勢學科領域,中國史、考古學名列其中。
截至目前,我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主持和參與的發掘成果已有8次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1991)、山東長清仙人臺邿國貴族墓地(1995)、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濟北王墓(1996)、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2000)、河南鶴壁劉莊遺址(2005)、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2010)、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2015)、山東章丘焦家遺址(2017)。另外,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還先后獲評“2003年度六項最具學術價值的考古新發現”、“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質量獎’三等獎”。
機構、平臺:2012年5月,以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為基礎,成立了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任名譽院長,方輝教授任院長。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為學校直屬獨立建制科研機構,黨群關系掛靠歷史文化學院,位于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網站為:www.whycyjy.sdu.edu.cn。
學院擁有多個教學科研機構和平臺,其中包括:國家級考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境與社會考古國際聯合實驗室(與耶魯大學共建,為首批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環境考古學創新引智基地(2007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二期培育項目),3個山東省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山東省東方文化研究基地,山東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心)等。
師資: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120余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近30名,碩士生導師近80名。學院有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含青年長江)2人,中組部“萬人計劃”人選1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中宣部“馬工程”首席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委員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含青年泰山)5人。1名教授當選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長。我院幾代學者堅守教育報國理想,沉潛學問、悉心育人,秉持研故出新、厚積薄發、崇爭尚辯、敢為天下先的治學精神,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和育人特色。
科研: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后期資助項目等36項。《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2014)與《中西中古稅制比較研究》(2015)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多篇論文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歷史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世界歷史》、Antiquit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權威期刊。《魯東南沿海地區系統考古調查報告》獲第七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一等獎。5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10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招生、人才培養: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30余名,碩士生120余名,博士生30余名,并招收若干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和國內訪問學者,面向海外招收各類國際學生。本科生實行歷史學大類招生,碩士生實行推免與考試招生,博士生實行考試與“申請-審核制”招生。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多年來形成了優良的育人傳統和風格,在黨建引領、學風建設、實習實踐、研究生論壇、班主任工作、家校聯系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并于2019年2月入選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院積極發展一流本科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凸顯“知古鑒今·崇實求新”的學科育人特色。追求卓越、勇于擔當、學識寬厚、專業扎實、勤于實踐、善于創新的特點,使我院畢業生上手快、后勁足,贏得國內外各行業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國際交流、社會服務:2015年,山東大學與中國史學會共同承辦享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學院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萊頓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巴黎第一大學、韓國首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著名學術機構建立了密切的雙邊關系,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和師生往來頻繁,形成了顯著的國際化特色。
學院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對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服務、智庫咨詢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形成了良性互動。近年來,山東大學教研實踐基地(山東省檔案局、山東省檔案館)和山東省檔案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山東大學)簽約掛牌,山東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青島)落戶我院。
使命、愿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致力于建設成為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歷史學、考古學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傳承、創新、展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學院。
學院正在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傳承弘揚優良學術傳統,積極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和立德樹人工作。學院瞄準學科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努力打造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歷史研究重鎮,為培育造就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山大學派”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熱忱期待同海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和有識之士密切學術交流與合作,誠摯歡迎優秀學者加盟、歡迎優秀青年學子報考!
添加山東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山東大學考研分數線、山東大學報錄比、山東大學考研群、山東大學學姐、山東大學考研真題、山東大學專業目錄、山東大學排名、山東大學保研、山東大學公眾號、山東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山東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