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溫州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溫州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溫州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溫州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溫州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溫州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溫州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溫州大學考研難嗎]
[溫州大學研究生院]
[溫州大學考研群]
[溫州大學研究生學費]
[溫州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系簡介
化學工程與工藝系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工系,始建于2005年,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溫州大學重點建設專業,主要負責化工專業本科教育。經過本專業的培養,學生需掌握化工生產過程和設備的基本規律和原理,掌握化工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及化工工藝等方面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知識。同時,化工系專業教育立足于為浙南地區乃至江浙地區輸送能從事化工產品研制、化工過程開發、工藝與設備的工程設計、系統分析優化和生產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專業采用外聘內聯、通過與衢州巨化、臺州醫藥基地等實習平臺有效聯動、實踐等多種方式,并結合“華峰班”3+1培養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近年來化工系在化工設計競賽中獲國家級二等獎1次、國家級三等獎2次、省級一等獎3次及其他獎項若干項。同時,化工系學生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并在老師和研究生的共同指導下發表專業相關的SCI論文,為他們讀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已有不少學生考取華東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研究生。
化工系現有教授3名,高級工程師1名,副教授5名,其他均為中級職稱以上。博士占85%以上,其中新加坡國立中央大學等海外知名大學博士2名,其余博士均畢業于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名校。自“十二五”以來,化工系教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石油化工聯合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在AICHE J. 、J. Am. Chem. Soc.等化學化工頂級期刊發表論文4篇、IEC Research、Chem. Mater.、J. Mater. Chem.、Small 、Langmuir、J. Chromatography A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系列高水平論文。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介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溫州大學重點發展的工科專業之一,材料學科是浙江省重點學科、溫州大學重中之重學科以及溫州大學“學科提升戰略”建設項目重點學科。1998年,溫州大學開講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高分子化學等材料專業主要課程。2002年,開始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招生工作。2014年,因應材料學科發展需要,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隸屬于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材料產業需求為導向,結合新材料產業發展需要,力圖培養出極具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良好人文素養和健康心理素質,能夠在塑料、橡膠、纖維、合成革、半導體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及醫用材料、環境材料等領域從事新材料及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擁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現有教職員工18人,包括6名教授,6名副教授,其中12人擁有博士學位。建設有“浙江省碳材料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溫州市新材料行業研究技術中心”等平臺,在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相結合及材料的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營造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依托溫州大學和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重點建設的學科平臺,發揮學科團隊優勢,在功能高分子、無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1年以來,研究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研究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2項,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52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8項。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不斷強化科學研究內容與教學工作的結合,促進科研資源、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和教學生產力。依托學科優勢,創立學院與行業、學院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設立了由溫州市橡膠商會資助材料與科學工程專業學生的專項 “溫州橡膠獎學金”;與華峰集團實行聯合辦學,以“特色班”的形式試行“3+1”培養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本科生實行科研導師制,科研訓練納入人才培養計劃。2011年以來,本專業教師共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18項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的研究資助,38項溫州大學科研訓練計劃資助,22人次在省級大學生競賽和“挑戰杯”中獲獎。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應用化學系簡介
應用化學系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是溫州大學最早的開設專業之一,2006年被評為溫州大學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開始招收應用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同年被評為溫州市、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有:精細化工、工業分析、日用化學與化工、應用高分子等。
2014年,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在應用化學教研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應用化學系。目前,應用化學系擁有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主導,青年教師為主體,知識、學歷、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的、團結協作的學術隊伍。其中正副教授10名、博士13名、碩士導師8名。
應用化學系根據學校定位,制訂了滿足社會需求的培養方案,開設出6門必修課,10門選修課。培養目標是以四大化學、高等數學和物理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數學、化工原理、化工制圖等工程素養教育和精細有機合成工藝等專業知識技能教育,使學生掌握現代化學化工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使他們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能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應用化學專門人才。
長期以來,應用化學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實行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命題與考試相統一,深挖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與化工原理被評為校級的精品課程,物理化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題,有機化學實行雙語教學。專業實驗室不斷更新,目前應用化學系擁有800m2的專業實驗室,500余萬元的專業教學儀器設備。學生可以使用電化學工作站、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有機合成儀等先進的實驗儀器與設備。優秀的教師隊伍,優異的教學條件和平臺為培養高素質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奠定了基礎。
應用化學系重視學科與專業、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市科技局等各級國家項目30多項,為企業服務、解決企業難題的技術咨詢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各級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應用化學專業的畢業生適宜到石油化工、環保、商品檢驗、衛生防疫、海關、醫藥、精細化工廠等生產、技術、行政部門和廠礦企業從事應用研究、科技開發、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適宜到科研部門和學校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適宜繼續攻讀應用化學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所以應用化學專業是就業口徑寬,適應面廣,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不斷發展的專業。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數學碩士簡介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學科教學(化學) 專業 045106(代碼)
一、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學化學課程專任教師。具體要求為: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熱愛化學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師職業,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團結協作和敬業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具有良好的學識修養和扎實的化學專業基礎,了解現代化學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3. 具有較強的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化學教育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能理論結合實踐,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創造性的教育教學工作。
4. 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5. 能運用一種外國語閱讀化學教育和教學的外文文獻資料,具有較強的信息檢索與利用能力;視野開闊,能有效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6.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勝任日常的化學教學和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化學學科教學論
三、學制
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5年,實行學分制,所有課程的學習必須在第一學年內完成。碩士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完成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和學位論文,修滿學分,按期畢業。如因特殊情況未能在基本學制年限內完成學習、研究任務或論文答辯的,可由本人提前三個月提出申請,指導教師簽署意見,經學院同意并報研究生部審核批準,可延長學習年限,但一般不超過四年。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采用課程教學、實踐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第1-2學期以主要課程學習為主。第3-5學期完成實踐教學學分和學位論文工作。
教育碩士課程設置表
課程類別 課程編碼 課 程 名 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備注
學位課 公
共
課 Z99900001 英語 32 2 1 必修4學分
Z999000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含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32 2 2
基
礎
課 Z01210001 教育原理 32 2 1 必修8學分
Z01210002 課程與教學論 32 2 1
Z01210003 心理發展與教育 32 2 1
Z01210004 教育研究方法 32 2 1
專
業
課 Z00720006 化學課程與教材研究 32 2 1 必修10學分
Z00720007 化學教學設計與實施 32 2 1
Z00720002 高等無機化學 48 3 1
Z00720001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32 2 1
Z00720005 化學教育技能訓練 16 1 1
非學位課 選
修
課 Z99900003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16 1 1 選修不少于6學分;帶“☆”為必選課。
Z00730008 教育政策與法規 16 1 2
Z00730009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2 2
Z00720004 中學化學實驗設計與研究 48 2 2
Z00720003 化學學習理論與方法 32 2 2
Z00730015 化學史 32 2 2
Z00730002 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研究 32 2 2
Z00730003 教師職業技能提升訓練 36 2 2
Z00730004 中學化學疑難問題研究 32 2 1
必修環節 必修環節 微格教學、課例分析 2周 1 2-3 必修8學分
教育見習 2周 1 2-3
班級與課堂管理實務 2周 1 3
教學實習 16周 8 3
教育調查、教育研習 10周 5 3-4
補修課程 Z00740001 中學化學教學法 32 1 不計學分
Z00740002 中學化學實驗研究 48 1
Z01240003 教師職業技能 32 2
無機化學(針對跨學科) 96 1-2
有機化學(針對跨學科) 96 1-2
說明 1、學分定額為36學分,包括課程學分28分,實踐環節8學分,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2、補修課程僅限跨學科、專業和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 學分分配 學位課 22學分
非學位課 6學分
必修環節 8學分
五、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實踐教學包括教育實習、教育見習、微格教學、教育調查、課例分析、班級與課堂管理實務等實踐形式,其中到中小學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半年,實踐教學結束后研究生應在校外導師指導下完成《實踐總結報告》。
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對碩士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要求在第三至第四學期進行實踐教學時,結合教學實踐內容,同時開始開展開題論文的寫作,第五學期全面完成學位論文工作,開學初中期檢查,確保完成論文初稿,逐步完善論文,學位論文答辯,期間完成學位授予工作。
1.開題報告
文獻閱讀及開題報告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應在第二學期結束前或第三學期初完成,內容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必須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應用價值 。
開題報告應填寫《溫州大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內容應包括:文獻綜述,課題研究的內容,意義,研究方案,預達到目標及時間進度計劃。
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查后組織三位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小組參加答辯,通過者可繼續進行論文階段工作。
開題報告通過答辯后,經導師、專家小組簽字報研究生部備案。開題報告須提交全文及參考文獻目錄。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
2.學位論文
研究生修滿規定學分后方可進入學位論文撰寫階段。學位論文選題以研究中小學、職業院校教學中的重點實際問題為主,應具有理論性、開拓性、創造性。內容可以是調研報告、案例分析、校本課程開發、教材分析、教學案例設計等,論文字數不少于1.5萬字。
學位論文指導采用雙導師制,也可以根據學生研究方向成立指導小組。導師和專家組應對學位論文選題嚴格把關,加強對論文寫作的指導和監督。學位論文內容應在理論上或實際應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3.學位授予
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經研究生部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碩士學位論文應至少有2位專家評閱,其中教育碩士應至少有一位高級教師職稱的中小學教師或教學研究人員評閱。答辯委員會應有3-5位具副高以上的校內外專家組成,必須有校外專家參加答辯委員會,其中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中應至少有一位具有高級教師職稱的中小學教師或教學研究人員。答辯委員會通過后,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碩士專業學位,并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七、其他
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入學后,應至少補修3門教師教育課程,不計學分。跨專業畢業生入學后,還要至少補修2門學科專業基礎課,不計學分。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學碩士簡介
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化學與材料工程 學院 化 學 學科 0703 (代碼)
一級學科:化 學
一、培養目標
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堅實而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從事化學專業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工作和學習作風嚴謹,身體健康。
2.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從事教學、科研等實際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為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查閱本專業相關資料、撰寫論文摘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能夠獨立地進行學術交流;能較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具有較強的信息檢索能力。
4.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
二、研究方向
01無機化學
02分析化學
03有機化學
04物理化學
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三、學制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學習年限為三年。碩士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完成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和學位論文,修滿學分,按期畢業;對于品學兼優、提前完成培養計劃、修滿學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導師第一作者時,研究生必須為第二作者,均以錄用為準)在SCI核心期刊發表2篇以上論文可申請提前畢業;
四、課程設置表(包括學術研討課等)
課程類別 課程編碼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
學期 備注
學
位
課 公
共 S999000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36 2 2 必修6學分
S99900021 英語Ⅰ 72 2 1
課 S99900022 英語Ⅱ 72 2 2
基
礎
課 S00710010 高等無機化學 48 3 1 選修13或14學分,其中基礎課必修學分≥3
S00710011 高等有機化學 48 3 1
S00710012 高等分析化學 48 3 1
S00710013 高等物理化學 48 3 1
S00720043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48 3 1
專
業
課 S00720032 材料物理化學 48 3 1
S00720053 能源材料與化學
48 3 1
S00720054 固體材料化學 32 2 1
S00720038 現代高等有機合成 48 3 1
S00720039 現代有機波譜分析 48 3 1
S00720040 現代無機合成技術 48 3 1
S00720050 有機分子合成設計 48 3 1
S00720042 電化學方法與應用 32 2 1
S00720051 高等有機化學實驗 64 2 1
S00720055 量子化學 48 3 1
非
學
位
課 選
修
課 S99900016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8 1 1
選修11或10學分,其中跨文理專業或教職業技能提升訓練課程至少2學分;帶“☆”為必選課。
S99900010 中國傳統文化 36 2 2
S99900020 教師職業技能提升訓練 36 2 2
S00730120 金屬有機化學 32 2 1
S00730088 雜環及藥物化學 48 3 1
S00730125 納米材料前沿導論 32 2 2
S00730092 超分子結構化學 32 2 2
S00730093 無機功能材料 32 2 2
S00730094 現代色譜分析原理 32 2 2
S00730096 結構分析方法 32 2 1
S00720052 新材料制備與應用 32 2 1
S00730126 計算量子化學 32 2 2
S00730102 食品安全分析 32 2 2
S00730103 藥物分析 32 2 2
S00730108 晶體生長技術與應用 32 2 2
S00730117 納米材料與技術 32 2 2
S00720046 綠色化學原理與工藝 32 2 1
S00730127 專業英語與科技論文寫作 32 2 1
S00730128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32 2 1
S00730129 計算材料學 32 2 2
S00730130 儀器分析案例解析 32 2 2
跨專業選修課1(理工類) 32 2 1或2
跨專業選修課2(理工類) 32 2 1或2
跨專業選修課3(理工類) 32 2 1或2
補修課程 S00740001 有機化學 72 0 1或3 不計
學分 任
選
3
門
S00740002 物理化學 48 0 1或3
S00740003 結構化學 48 0 1或3
S00740004 波譜分析 36 0 1或3
S00740005 化學專業英語 32 0 2或4
根據導師意見確定
必修
環節
學術活動 參加學術活動不少于10次
作公開學術報告不少于1次 2 1-5 共4
學分
實踐環節 教學實踐、社會實踐 2 1-5
說
明 1. 學分定額為34或35學分,包括課程學分30或31學分,學術活動、實踐環節各占2學分,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2. 補修課程僅限跨學科、專業和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 學分
分配 學 位 課 19或20學分
非學位課 11或10學分
必修環節 4學分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簡介
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化學與材料工程 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0805(代碼)
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能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或教學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具體目標如下: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工作和學習作風嚴謹,身體健康。
2.有堅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及時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和本學科的科研動向,具備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高的科研創新能力,能夠獨立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為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查閱本專業相關資料、撰寫論文摘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能夠獨立地進行學術交流;能較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具有較強的信息檢索能力。
4、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
二、研究方向
01材料物理與化學
02 材料學
03材料加工工程
三、學制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學習年限為三年。碩士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完成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和學位論文,修滿學分,按期畢業;對于品學兼優、提前完成培養計劃、修滿學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導師第一作者時,研究生必須為第二作者,均以錄用為準)在SCI核心期刊發表2篇以上論文可申請提前畢業;
四、課程設置表(包括學術研討課等)
課程類別 課程編碼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備注
學
位
課 公 共 課 S999000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36 2 2 必修6學分
S99900021 英語Ⅰ 72 2 1
S99900022 英語Ⅱ 72 2 2
基 礎 課 S00720032 材料物理化學
48 3 1 必修14學分
專 業 課 S00730128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32 2 1
S00720053 能源材料與化學
48 3 1
S00720052 新材料制備與應用 32 2 1
S00730129 計算材料學 32 2 2
S00730096 結構分析方法
32 2 1
非
學
位
課 選
修
課 S99900016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8 1 1 選修10或11學分,其中跨文理專業或教職業技能提升訓練課程至少2學分;帶“☆”為必選課。
S99900010 中國傳統文化 36 2 2
S99900020 教師職業技能提升訓練 36 2 2
S00730125 納米材料前沿導論 32 2 2
S00730093 無機功能材料
32 2 2
S00720040 現代無機合成技術
48 3 1
S00720042 電化學方法與應用
32 2 1
S00710013 高等物理化學 48 3 1
S00730108 晶體生長技術與應用 32 2 2
S00730117 納米材料與技術
32 2 2
S00720054 固體材料化學 32 2 1
S00720043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48 3 1
S00730127 專業英語與科技論文寫作 32 2 1
S00730131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 32 2 2
S00730132 液晶材料 32 2 1
S00730133 光伏材料 32 2 1
跨專業選修課1(理工類) 32 2 1或2
跨專業選修課2(理工類) 32 2 1或2
跨專業選修課3(理工類) 32 2 1或2
補修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
48 1或3
選三門,不計學分
現代材料研究方法
48 1或3
物理化學 48 1或3
(根據導師意見確定)
必修
環節 學術活動 參加學術活動不少于10次,作公開學術報告不少于1次 2 1-3
共4學分
實踐環節 教學實踐、社會實踐 2 1-3
說
明 1.學分定額為34或35學分,包括課程學分30或31學分,學術活動、實踐環節各占2學分,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2.補修課程僅限跨學科、專業和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
學分
分配 學位課 20 學分
非學位課 10或11 學分
必修環節 4 學分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師資
學院現共有教職工114人,專任教師80人,專任實驗員28人;其中高級職稱29人,副高級職稱35人,博士62人,在讀博士6人。學院教師入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錢江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青年骨干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高校優秀教師、溫州市'551'人才工程等不同層次人才50余人次;先后獲批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與浙江大學聯合申報)1個、浙江省高校創新團隊2個,溫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1個,學術隊伍后勁日益凸現。
(數據更新于2017.12)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0年 黃少銘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
工程人選
2010年 黃少銘
國務院政府特殊
津貼專家
1993年 黃振炎 1997年 張 東
2006年 蘭云軍 2008年 黃少銘
2010年 向衛東
留學回國人員
成就獎獲得者
2008年 黃少銘
浙江省特級專家
2011年 黃少銘
浙江省特聘教授
(錢江學者)
2006年 黃少銘
2013年 楊小平
浙江省優秀留學
回國人員
2008年 黃少銘
浙江省21個產業集群
首席專家
2008年 蘭云軍
浙江省突出貢獻
中青年專家
(浙江省突出貢獻科技人才)
2009年 黃少銘
浙江省“151人才
工程”人選
1996年第二層次 丁金昌
2000年第二層次 張 東
2004年第二層次 李新華 胡新根
2005年第三層次 肖洪平 王 舜 繆 謙 馬劍華
2006年第一層次 黃少銘
第二層次 向衛東
2007年第三層次 熊 靜 時 茜
2008年重點資助 向衛東
第二層次 蘭云軍 黃兆信
2010年第一層次 黃兆信
第二層次 王 舜
2011年第三層次 張興國 陳久喜 柴玉葉 劉妙昌
馬德琨
2012年第一層次 王 舜
2013年第三層次 徐 清
2014年重點資助 黃兆信
第二層次 陳久喜 徐 清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03年 胡新根 2007年 成 江
2013年 馬德琨
浙江省青年教師
資助計劃人選
2003年 李新華 2004年 馬劍華
2005年 王 舜 2007年 張興國
2008年 邵黎雄 2009年 徐 清
2010年 馬德琨
浙江省高校
優秀教師
2012年 王 舜
溫州市突出貢獻
科技人才
2005年 丁金昌 2008年 黃少銘
溫州市杰出人才
2013年 向衛東 黃兆信
溫州市專業技術
拔尖人才
第三輪 丁金昌
第四輪 丁金昌
第五輪 丁金昌 蘭云軍
第六輪 蘭云軍 向衛東
溫州市“551人才工程”人選
1998年 第一層次 丁金昌
2000年 第一層次 張 東
第三層次 王 舜 胡茂林
2002年 第一層次 李新華 胡茂林 吳華悅
第二層次 王 舜 王稼國
2004年 第一層次 向衛東
第二層次 馬劍華 陳 帆 胡新根 蘭云軍
繆 謙 肖洪平 熊 靜 張興國
2006年 第一層次 蘭云軍 黃少銘 王稼國
第二層次 時 茜 成 江
第三層次 劉妙昌 張小紅 徐麗娜 方國勇
黃小波 雷新響
2008年 第一層次 王 舜 陳 帆
第三層次 邵黎雄 馬德琨 余小春 陳久喜
2010年 第二層次 柴玉葉 邵黎雄 陳久喜
馬德琨 劉妙昌
第三層次 鄒 超 陸建梅 楊昕宇 蔡曉慶
楊 云 余衛芳 張禮杰 鄒祥龍
陳錫安 蔣 俊 潘從義
2012年 第二層次 雷新響 徐 清 楊昕宇
第三層次 張景峰 程天行 高文霞 沈 燕
徐向菊
2014年 第一層次 馬德琨
第二層次 高文霞 鄒 超
第三層次 翟蘭蘭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學院地址:溫州高教園區溫州大學南校區化材學院11號樓
聯系電話:0577-86689360
E-mail:[email protected]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簡介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是溫州大學最早成立院系之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為溫州師范學院化學系。現有化學(師范)、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等4個本科專業;擁有化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化學和化學課程與教學論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化學學科教學和環境工程(環境新材料方向)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全日制本科生824人,碩士研究生231人,其中海外留學生19人,聯合培養博士后13人,聯合培養博士2人。學院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4億元。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2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8人,副高級職稱36人,博士67人,在讀博士9人。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錢江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產業集群首席專家、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入選者、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溫州市“新世紀551人才工程”入選者、浙江省青年骨干教師等各類人才。學院建有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浙江省教育廳創新團隊、溫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4個,人才后勁日益凸現。
學院學科建設成效顯著,擁有“十二·五”化學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化學學科、溫州大學化學重中之重學科、溫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學科。化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2019年1月,據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結果顯示,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成為繼化學學科之后第二個進入ESI前1%的學科。
學院建有中國輕工業制筆材料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碳材料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皮革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浙江省皮革工程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化學實驗教學重點示范中心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科研平臺,建有溫州大學新材料與產業技術研究院、溫州大學-溫州玖源電池先進材料產教融合中心以及溫州大學蒼南研究院化材分院等3個校級、校地合作平臺,以及溫州大學-深圳大學、溫州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5個聯合培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個院士工作站。
學院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不斷取得新成績,近五年共獲國家級科研項目74項,到位科研經費超過6841余萬元。發表SCI論文750余篇, 其中包括1篇Nature、8篇J. Am. Chem. Soc.、4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Mater.等影響因子大于5.0的學術論文130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95項;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自然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10項。
化學專業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和溫州大學國際化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是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專業和溫州大學重點發展的工科專業、國際化專業,應用化學專業為校重點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近五年,廣大教師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參與并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主持并獲浙江省高校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建有浙江省精品課程3門,獲得教學儀器專利4項,出版教材7部。學生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浙江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浙江省大學生化學競賽特等獎、浙江省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等省級及以上科技創新成果獎項300余項。建有浙江省“溫州大學-浙江禾本農藥化學有限公司綠色農藥化工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與華峰集團、溫州橡膠商會、中國制筆協會、國內大型制筆企業等聯合開辦“華峰班”、“制筆班”、“橡膠班”特色專業班,應歷屆考取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生90余人,國外留學50余人,畢業生就業率平均為95%以上。
學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學院主辦和共同主辦、承辦了一系列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年定期舉辦甌江高端學術論壇、甌江學術論壇和甌江學術沙龍。近五年以來,學院教師外訪講學、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接受進修與合作研究等200余人次,共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學院報告近200場次,極大地活躍了學院的學術氣氛。
2018年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生復試報到須知
1、報到時間:3月22日上午8:30至下午15:30,如果來不及報到,可與
丁玲13738323506或劉圣男15158721861聯系。
2、報到地點:南校區11號樓B幢204室
3、提交材料:
參加復試的考生除攜帶:1張1寸照片(體檢用)、準考證、有效身份證(原件及正反面復印件)、CET6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外,還須提供以下材料:
1、應屆本科畢業生:出示完整注冊后的學生證及蓋有紅章的大學期間成績單(高校教務部門提供)及《教育部學籍在線驗證報告》的打印件(帶有“二維驗證碼”,來源地址:http://www.chsi.com.cn/xlcx/bgcx.jsp);
2、往屆本科畢業生:出示本科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及《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的打印件(帶有“二維驗證碼”,來源地址:http://www.chsi.com.cn/xlcx/);
以上都需要提交復印件或打印件,請于報到時交招生學院留存。
3、考生若有科研活動證明、工作業績、專業技能相關等級證書)、獲獎證明及其它可以證明考生本人能力水平的材料,綜合面試時提交復試小組。
4、領取材料
報到時發,包括復試安排等,請仔細查看。
5、食宿安排等咨詢的聯系方式
(一)住宿
住宿由考生自行解決,詳見:溫州大學研招辦網《2018年研究生招生復試食宿指南》
(二)用餐:
校內用餐:考生報到時,可在“南校區巖松堂”憑準考證辦理臨時一卡通(辦卡交押金,退卡返還),辦卡后即可在學校各食堂用餐,辦卡時請考生聲明“參加研究生招生復試考生”
溫州大學研招辦復試通知:http://yjsb.wzu.edu.cn/info/1141/3073.htm
附件【2018年化材學院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日程安排表.xls】
添加溫州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溫州大學考研分數線、溫州大學報錄比、溫州大學考研群、溫州大學學姐、溫州大學考研真題、溫州大學專業目錄、溫州大學排名、溫州大學保研、溫州大學公眾號、溫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溫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