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校名嚴重耽誤的10所中國大學
為你免費答疑


但對于那些十名開外,尚未進入國人普遍認知名校詞庫的大學來說,校名是普羅大眾對其第一印象的來源。要是改錯了名字,不說銷聲匿跡,那也是從此江湖無名,讓外人摸不著門道了。
這是我們認為中國最被名字耽誤的10所高校。它們或遠離首府、偏安一隅,或曾經輝煌、日漸式微,又抑或經過合并重組對名字做了讓步。一朝易名,這些學校有的失去了歷史依托,有的把貴族氣改成過于接地氣,有的為了蹭“國字頭”“華字頭”而失去了特色,總讓人覺得還不如改回原名的好。
本文按改(取)名時間先后排序。
Top1.北京聯合大學
大而無當,雜而不精
1985年,北京聯合大學經教育部批準成立,下設12所學院。這些學院可都來自于一流高校的分校:文理學院是原北京大學分校、經濟管理學院是原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自動化工程學院是原清華大學一、二分校合并……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目前設有經、法、教、文、史、理、工、醫、管、藝10個學科,堪稱北京市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就是這么一所名校分校薈萃的綜合性大學,命名為北京聯合大學,雖說名副其實,但也實在簡單粗暴,唯一的特色就是顯得自己大而無當、雜而不精,怎么看都像一個職業培訓中心。
Top2.東南大學
“國字頭”一丟,秒變地方院校
東南大學位于南京,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學校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建立。首任校長郭秉文先生廣延名師,使得東大人才濟濟,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一說。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在而后的院系調整中,文理等科先后遷出并入復旦、浙大等校。南京工學院則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起來。1988年,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
有這么一個非官方的說法:現在的南京大學繼承的是當年國立中央大學的文理學院,而東南大學則基于國立中央大學名聲更盛的工學院成立。如今兩校同處建康,前者是各大高校排行榜前5名的常客,后者除了名字帶有些民國金陵遺夢的歷史感,以及最近作為《人民的名義》里漢東大學的取景地火了一把,并不為江蘇省以外的學子熟知。
Top3.中國美術學院
名不正言不順,還不如不“國”來的清新
說起中國美術學院,大家可能都想到北京去了。何曾料到,該校地處浙江杭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歷的中國美術類大學。
作為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美前身是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創立的國立藝術院。學校最初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后數遷其址,幾易其名:從國立藝術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到1993年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
國美學子很自豪,都說自家在國外排名比央美靠前。但國內還是普遍把中央美術學院定為第一美術類院校。既然不在京城,取個“國字頭”的名謂,反而在名聲上落得不如地處首都的央美名正言順。不如就叫浙江美術學院來得有文氣,至少簡稱不會與某家電零售企業品牌同名。
Top4.哈爾濱工程大學
不哭,軍功赫赫會黯淡
美麗的松花江畔,坐落著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陳賡大將首任院長兼政委。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序列,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文革期間,哈爾濱工程學院主體南遷,成為日后的國防科技大學。留守部分建成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學校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目前是我國“三海一核”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也是211高校之一。都說一山不能容二虎,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工程大學一直干不過他的大哥——哈爾濱工業大學。因為“哈工大”,哈爾濱工程大學只能簡稱為“哈工程”,前者主航天,后者主船舶。哈爾濱工程大學很委屈,繼承著“哈軍工”的革命傳統,卻繼承不了“哈軍工”的彪炳名堂。
Top5.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明明是貴族精英,卻改了鄉鎮青年的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一所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廣東省屬重點大學。學校的前身乃1964年以適應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對外語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廣州外國語學院。后來被劃入麾下的廣州對外貿易學院,則成立于1980年。學校鮮明的國際化特色,指的就是外語人才培養。廣外在老廣心目中就是外語學院,要到達地處白云山腳的老校區,在公交車報站為“外語學院”的地方下車即可。位于大學城荒島主外貿的校區如同被遺棄一般,以至于就讀該校外貿專業的學生,經常自嘲身體力行 “行為藝術”——在外語學院不學外語。而且改名之后,廣外還有一種從語言貴族學校淪為二線職業專科院校的即視感,實在有些尷尬。
Top6.東華大學
把開風氣之先的歷史改丟了
提起東華大學,大家可能很陌生。誰會想到它其實是一所211高校,更不會想到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實業家張謇與其兄張詧借資生鐵廠和大生紡廠的房舍,效仿美國費城紡織專門學校,倡辦紡織染傳習所。
1952年華東紡織工學院并入該校。1985年,學校改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校名再次變更為東華大學。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東華大學從一所紡織單科院校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的全國重點大學。但是“東華”這個名字真的不行。東南西北一旦放置于華字之前,就充滿了江湖氣息,頓時讓人想起南華老仙……還不如把華字放前,更顯厚重滄桑。而且要是不了解其歷史淵源,如今提起中國的紡織學校,大家可能想到開宗明義的武漢紡織大學,想到地處蠶桑之鄉的江南大學(前無錫輕工學院),誰會想到上海的東華大學,其實是中國最早的紡織大學。
Top7.華中科技大學
改到了死對頭的陰影之下
2000年,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三校合并,成立了華中科技大學。華科大在國內其實名氣不小,想當年連華南理工大學都沒資格跟它來爭“華工”這個簡稱,但它那繞不過去的“死對頭”中科大始終名氣更勝一籌。
都說中科大的理科強,華科大的工科勝。同為985和211,兩校均歷史悠久,培養出的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的人數旗鼓相當。但人家中科大頂的是“國字頭”的光環,相比之下,華科大名字里的“華中”則顯得曖昧不明,看似居中要害,實則不得要領,長期籠罩在中科大的陰影之下。中科大可以自稱為“小清華”,而華科大只能委屈地被楊振寧稱為“南方小清華”,名字沒起好就總有矮了一頭的感覺。
Top8.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撿了經濟的金光,丟了政法的皇冠
1958年,中南財經學院與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為湖北大學。但在文革中,湖北大學成了湖北財經專科學校。直到1984年,中南政法學院才重新以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為基礎脫胎重建,次年湖北財經學院也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2000年,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組建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合并之前,中南政法學院已經為中國法學界輸送了大量人才,如張明楷、王利明、徐國棟等法學家。合并以后,財經先行,政法殿后。政法類學科有被弱化甚至埋沒之勢。時至今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國內財經類大學里確實是僅次于上海財經大學了。可是在國內政法類大學里,大家數完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都愣是輪不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Top9.中南大學
努自家的力,點亮別家的夢想
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與中南工業大學于2000年合并組建成的中南大學,既是211,又是985。事實上,這三所前身高校都是各自行業里的翹楚。然而,三校合并,強強聯手,最后卻取了這么一個毫無特色的名字,既沒有突出學科優勢,也看不出光輝燦爛的歷史沿革,反而像一所師出無名的野雞大學,實在顯得不倫不類。最尷尬的是,人們一提起“中南”,就會自動在腦波里導航定位到武漢。敢情我大湖南傾盡資源打造的一流高校,盡為隔壁湖北貼金了!
Top10.南方醫科大學
戰士變閨秀,失落的“一等功勛”
南方醫科大學前身為創建于1951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醫學校。1970年學校遷至廣州,與廣州軍區衛生學校合并,5年后改名為第一軍醫大學。2004年,軍醫大學整體移交廣東省后再次更名,成為南方醫科大學。
軍校出身的南方醫科大學,校風兼具軍校的嚴肅謹慎與醫學院校的科研氛圍,學校里有很多老教授有軍隊服役歷史。學校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等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行列,幾經搬遷依然保留光榮的歷史傳統。然而“軍改民”是個坎,校名上失卻了“第一”的功勛頭銜,仿佛女兵脫下了功勛閃爍的戰服,回到地方當閨秀,多少弱化了英姿颯爽的風采。第一軍醫大學曾經的崢嶸歲月,仿佛也隨著名字的變更而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