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發布時間:2018-11-09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正文

  歡迎全國各地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在職人員報考我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大學

  2017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學校概況

  北京建筑大學(原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始建于1936年,是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的建筑類高等學校,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權高校,1981年開始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2年被北京市確定為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與科技服務基地,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2012年"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4年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校設有11個學院和3個基礎教學單位,即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計算機教學與網絡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和體育部。

  學校學科專業設置以工學為主,兼有理學、管理學、法學和藝術學。學校現有"建筑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點,5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和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擁有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71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81人,其中教授105人,兼職博士生導師20人。擁有長江學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市級人選4人、長城學者3人、教學名師7人、高層次人才3人、學術創新人才5人、科技新星8人、青年拔尖人才20人、青年英才20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學術創新團隊、管理創新團隊25個。兩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教授、專家和政府高層管理人員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受聘為我校兼職和客座教授。

  學校現有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900余人。畢業生主要就業于北京市各級政府所屬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和建筑設計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業,其中大多已成為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為國家及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質量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近5年來,畢業生全員就業率超過95%。

  近5年來,學校在研各類科研項目1900余項,其中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9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8項,其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發明獎共10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科技服務經費2.8億,連續8年位居北京市屬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學校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準于2004年招收外國留學生。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荷蘭、意大利、新西蘭、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8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校分為西城和大興兩個校區。西城校區占地12.3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0.2萬平方米;大興校區占地50.1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52.9萬冊(其中與住建部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國建筑圖書館,共享36萬冊)、電子圖書122萬冊,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46個,與住建部共建中國建筑圖書館,成為全國建筑類圖書種類最為齊全的高校。

  學校堅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市化",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不斷拓寬辦學視野,不斷強化學科專業建設,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管、理、法、藝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校。

  二、學科專業介紹

  (一)學術型研究生(以學科代碼為序)

  1.數學(0701)

  本學科密切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注重將數學理論與城鄉規劃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重點學科中的問題相結合,開展相關數學學科的系統化建設,研究范圍涉及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形成了動力系統及其在生態科學中的應用、生態環境中的數學建模與應用、偏微分方程理論及工程應用、最優化方法及其應用、應用基礎研究等穩定的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

  本學科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和學緣分布合理,勇于創新開拓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33人,其中兼職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兼職研究員1人,兼職副研究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人。學科帶頭人擔任相關學會的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職務,并擔任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2011年獲批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非線性動力系統建模與分析"。

  本學科將數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沖擊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標毀傷效應及防護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區退化森林植被生態恢復(CRRM)的模式理論與三北技術"于2009年獲得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2010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環境演變與種群演化的研究"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不同時間尺度的環境演變和物種多樣性"和"種群及其傳染病時空演化動力學理論及方法"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近5年來,本學科教師主持和參加2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近千萬元,其中科技部重大專項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在《Journal of Algebra》、《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E quation》、《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Chemical Sciences》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百余篇論文,其中SCI檢索50余篇,EI期刊檢索30余篇;在China-Japan-Korea Colloquium on Mathematical Biology、14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and Theortical Biology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報告10余次。

  本學科設置2個招生專業:(1)應用數學;(2)運籌學與控制論。

  本學科旨在培養研究生掌握較堅實的數學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專門知識;受到一定的科研訓練,對研究方向的前沿進展與動向有一定了解;注重將數學理論與學校優勢特色學科方向相結合,具備獨立科學研究的能力,針對實際問題做出有理論或實踐意義的成果。

  2.環境科學與工程(0776)

  本學科設置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2003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得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與市政工程學科密切配合、協同發展。

  本學科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22人,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

  本學科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價值3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可用于開展水環境、大氣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流體、化學、計算模擬等實驗研究。擁有"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市電子廢物資源化國際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續排水系統構建與風險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基地,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研究平臺。

  近5年,本學科共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課題40余項,教育部科技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級課題40余項,完成科研經費43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20部,申請專利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

  作為國家和北京市優先發展的交叉學科領域,本學科瞄準北京市和全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尤其是針對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來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城市環境和生態方面面臨的眾多而突出的復雜問題,以自主創新、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指引,支撐學科建設和發展,在多年科研積累的基礎上,圍繞節能減排、海綿城市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污染綜合治理與城市環境改善、資源綜合利用等城鄉環境保護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科技與實際應用問題,多角度全方位開展研究、人材培養和社會服務。

  本學科設置2個招生專業:(1)環境科學;(2)環境工程。

  本學科特別重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緊密相連,與許多企業、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有多方面的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

  本學科特別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荷蘭、德國、日本、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臺灣的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與合作關系,經常參加并協辦重點領域的國際與地區學術會議,及時掌握國際上的前沿領域和最新發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力地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3.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

  本學科設置于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和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控制理論、檢測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建筑領域的工程應用研究。本學科始建于1979年,研究生教育始于2005年,是全國高校最早開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理論與技術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單位之一。30余年來,本學科為首都城市建設行業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干和高級管理人才,目前北京市建筑電氣、建筑智能化和建筑信息化領域技術骨干中70%是本學科相關專業畢業生。本學科定位于研究城市建設和建筑領域中自動控制和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目前已形成了以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為基礎,以城市和建筑信息化技術、建筑電氣與建筑智能化技術為專業特色,控制理論、檢測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本學科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90%的導師具有博士學位,同時還聘請了多名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校外高級工程師為兼職教授。本學科有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名北京市優秀教師,1名北京市師德標兵,7名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本學科具有北京市創新團隊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各一個,本學科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中心"于2007年評為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且于2013年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北京市組織的驗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11年通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認證,"智慧城市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于2014年獲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同時,學科與國際龍頭企業美國羅克韋爾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共建了創新實驗室,實驗室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能夠為研究生提供優良的研究環境。

  近幾年,本學科教師共承擔"863"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和北京自然科學基金、住建部及企業項目等2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30余部,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本學科面向智慧城市信息化、建筑大數據與云計算、建筑新能源與節能、城市與建筑安全以及機器人領域,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使他們能夠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有關理論和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學科碩士研究生就業范圍廣,就業質量高,近幾年就業單位主要是國家和北京市各大建筑設計院、研究院、設計公司,以及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機關單位和各大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門,還有部分學生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就業。

  4.建筑學(0813)

  本學科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為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歷史與理論為北京市重點學科,本科專業"建筑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自1996年起已連續5次順利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學士、碩士)教育評估,并獲得7年有效期;城市規劃與設計2006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建筑技術科學自1984年起培養碩士研究生,2003年獲得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專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自2012年招生以來是北京唯一專業;風景園林專業于1986年在建筑學碩士點下開設園林設計方向,2011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9名(30%位)。

  本學科學術隊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學者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歷史城市與建筑保護及更新設計團隊"和"北京小城鎮規劃設計與實施保障機制研究"2個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009年成為北京高等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主持單位。本學科聘請了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設計單位的全國工程設計大師、總建筑師、主任建筑師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務所的主持建筑師擔任兼職導師。

  本學科擁有大量國內外專業圖書、期刊和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及先進的研究設備。本學科與德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建筑類院校相關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進行教師和研究生的設計交流、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更快地使學生掌握國內外建筑發展動態。

  本學科起點高,影響大,在教學中注重實用、提倡創新;學科架構齊全,基礎寬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學為主體的土木、環境、測繪、管理等工程學科集群,形成學科交叉、專業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近年來,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60余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0項,完成多項全國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設計,出版了大量研究專著和論文,學科建設成績斐然,綜合實力處于北京高校同類學科的前列。

  本一級學科設置8個招生學科方向:(1)建筑歷史與理論;(2)公共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3)居住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4)建筑技術科學;(5)城市設計及其理論;(6)室內設計及其理論;(7)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8)健康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通過學習,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能夠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動態;具有扎實的中外文文獻基礎;具有數字化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5.建筑技術科學(081304)

  本學科原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自1996年起,已順利通過了5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2014年起,建筑技術科學在建筑學院、環能學院、電信學院和機電學院擴大招生。

  (一)建筑學院建筑技術科學

  本學科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建筑類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每年與相關院校進行教師和研究生的設計交流、舉辦定期的學術講座,使學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國內外建筑發展動態。

  建筑技術科學學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學科梯隊,現有校內導師及建設部、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兼職導師多人,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出版了一批研究專著,并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大量論文。本學科擁有大量國內外專業圖書、期刊和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及先進的建筑科學技術實驗室。學生在此學習期間,能夠體驗到高等學府濃郁的治學氛圍,能夠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該學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構造技術與結構體系、建筑節能與生態技術、建筑防災與安全、建筑物理環境等。

  建筑技術科學方向的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了解國內外該學科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動態;具有從事實際工程的建筑設計能力;具有扎實的中外文文獻基礎;具有從事建筑技術科學研究的論文功底;具有技術科學與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的研究與設計能力;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6.土木工程(0814)

  本學科分別設在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和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本科專業"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市政工程"為北京市特色專業。以上三個專業全部通過住設部專業教育評估和復評。"市政工程"于198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個招收研究生的學科。

  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31名。教育部全國學科評估數據顯示,我校土木學科國家級科研項目排名全國第八名,教材建設第十名,科學研究水平居全國二十名。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現有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講師38人,博士生導師8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杰青"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名,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1名,"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名,長城學者1名,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名,北京市高層次人才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2名,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計劃領軍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10余名,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6個。本學科還聘請數名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和全國知名設計研究院所高級專家作為研究生導師。

  本學科有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配有各類先進的科研及檢測設備。現擁有北京市"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雨水系統與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五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搭建了良好平臺,實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學科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具有較高的國際學術聲譽,近5年來主辦國際學術會議5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5次,聘請國外專家38人次,聘請國內專家78人次,應邀出國講學3人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約報告6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35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203人次。

  本學科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五十余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6項,參加973、863項目十余項,主持國家重大水專項近七千萬元。近五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獎勵4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勵7項。

  本學科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亞美尼亞等國家院校的相關學科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聯合培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天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生。

  本學科設置5個招生專業:(1)巖土工程;(2)結構工程;(3)市政工程;(4)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5)橋梁與隧道工程。

  本學科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設計研究院,以及科研、開發、施工、監理、房地產公司和政府機構等建設相關單位。隨著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項目的突破,本學科碩士畢業生在社會上具有很好的聲譽,得到行業和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7.測繪科學與技術(0816)

  本學科設置于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學院設有三系一部一中心,即測繪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基礎教學部和測繪遙感信息實驗中心。該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學科,測繪工程專業是北京市特色專業。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9名(50%位)。

  本學科現有教師近5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9名,副教授15名,專職教師中90%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北京市高層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2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個。

  本學科設有"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現代城市測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擁有最先進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其中三維激光掃描儀6臺、激光跟蹤儀1臺、關節臂測量機1臺、移動道路測量系統2套、城市連續測量參考系統(CORS)1套、GPS20臺套、測量機器人1臺、全站儀30臺套,高性能圖形圖像工作站80余臺,學院儀器設備總價值超近6000萬元,在國內高校處于領先地位,為教學科研提供技術保證。

  近5年,本學科承擔科研項目2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年到校科研經費近800萬元。故宮古建筑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化、國家體育場鋼結構安裝激光雷達測量、精細化城市管理等項目在國內外都產生一定影響。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國家優秀勘查工程獎一等獎1項,建設部華夏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本學科積極與建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合作,在城市空間信息獲取、城市與建筑三維重建、城市數字文化遺產保護、變形監測等領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宮太和殿三維激光掃描與數字化工程、激光掃描技術與國家體育館大型鋼架安裝與變形檢測、基于網格影像的數字城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在國內外都產生一定影響,具有核心競爭力,已經形成本校城鄉建設學科群的特色與優勢。

  本學科設置4個招生專業:(1)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2)攝影測量與遙感;(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4)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

  本學科側重培養在國土資源、測繪、交通、城建、規劃、市政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各部門以及軍事、教育、科研單位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古建筑數字化測繪與保護、空間分析與應用、輔助決策與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數字地圖設計與制作、數字地圖分析與應用等方面教學、科研、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8.交通運輸工程(0823)

  本學科設置于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和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2006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現有教師40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8名,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2名,碩士生導師33名,并有20余名來自國內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校外兼職導師。本學科每個研究方向都由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學者、教授作為研究方向帶頭人,組成了知識結構和年齡層次合理的學術梯隊。2010年本學科的"交通基礎設施建造關鍵技術研究"團隊成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011年本學科的"城軌車輛運行狀態監測、故障診斷與自牽引技術"團隊成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本學科人員有較雄厚的技術儲備和豐富的經驗積累,在國內外瀝青再生技術、環保型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減災路面技術路面病害治理及預防性養護、宏觀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術、交通信息工程、運載工程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響力。

  本學科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美國加州Davis大學、德國Wupptal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日本武臧工業大學、德國亞深工業大學以及里昂國立技術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條件,擁有先進而齊全的試驗與檢測設備。路基路面材料的實驗研究條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學科相繼開發和引進了多個大型綜合試驗系統,組建了道路與橋梁工程、交通工程、車輛工程3個綜合試驗室,2009年北京市政府批準本校成立"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本學科的"北京市建筑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于2011年、2012年通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認證,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進的研究設備和各種分析軟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環境。

  近5年,本學科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1年),其他省、部級科研與教研成果獎近30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錄。承擔10余項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余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國際合作余資助項目,科研經費達到2785.8萬元,其中縱向經費1265萬元。

  本學科設置4個招生專業:(1)道路與鐵道工程;(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4)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交通運輸工程與車輛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設計制造、檢測、維修和管理工作。

  9.城鄉規劃學(0833)

  本學科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于2001年招收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2005年該專業獲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009年獲北京市級城市規劃學術創新團隊;2010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學士)評估,2013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碩士)評估。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12名(37.5%位)。

  本學科現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另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兼職導師多人。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項目,出版專著60余部,本學科獲得省部級獎項10余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

  2009年,本學科"北京小城鎮規劃設計與實施保障機制研究"團隊成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009年成為北京高等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主持單位,依托單位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本學科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城市規劃類、建筑類院校相關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定期的教學交流、學術講座,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學科在國內外的發展動態。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城市規劃與設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字化設計能力,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本一級學科設置5個招生學科方向:(1)城市與區域規劃;(2)村鎮規劃與設計;(3)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規劃;(4)城鄉基礎設施規劃;(5)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本學科旨在培養城鄉規劃領域的專業人才,授予工學碩士學位。培養能夠融合科學與藝術、綜合應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創新型人才。本學科畢業生就業范圍廣、就業率高。

  10.風景園林學(0834)

  本學科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由單一的造園藝術領域,發展為向多領域拓展的專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從空間結構規劃設計向綜合景觀設計理論體系發展。

  本學科作為向多領域拓展的專門學科,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三個學科并行設置,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1986年即在建筑學碩士點下開設園林設計方向,2011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15名(39.5%位)。

  本學科現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同時還聘請了多名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校外高級風景園林師為兼職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本學科擁有"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實驗室面積3500平方米,設備總值3500余萬元。

  本學科與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了跨學科和產學研結合的師資隊伍,為研究生教學和科研積累了深厚的辦學基礎和條件。本學科與英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同類院校相關學科,以及國內高校、相關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有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了省部級獎勵。其中,學科團隊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1項,省部級課題76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5項,優秀規劃設計獎4項,出版專著14部。

  本一級學科設置4個招生學科方向:(1)風景園林歷史理論與遺產保護;(2)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及理論;(3)大地景觀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4)文化景觀與鄉村規劃設計。

  本學科旨在培養風景園林領域歷史與理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生態修復、鄉村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授予工學碩士學位。培養能夠融合科學與藝術、綜合應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創新型人才。本學科畢業生就業范圍廣、就業率高。

  11.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

  本學科設置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1998年成為管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成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名列全國參評學科第70名(68.6%位)。

  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起源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積累,于1998年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8年4月,其支撐專業工程管理繼清華大學后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特色專業。2010年該學科列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本學科團隊由41人組成,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講師9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29人。團隊年齡結構合理,成員平均年齡43歲,是一支由本行業權威專家及博士生導師主導的團隊,以博士為主要研究力量的研究團隊。教師隊伍中擁有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執業律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雙師型教師13名。目前擁有工程管理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與經濟管理與人居環境研究所、經管實驗中心等資源,為學科建設提供資源平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以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為依托,以服務首都城鄉建設為發展目標,為北京城鄉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目前本學科已形成四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工程項目管理

  以工程技術知識為平臺,側重于項目投資決策、工程項目實施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參與了國家重大項目的監理管理工作。

  (2)建設工程與城市管理法律

  依托工程法律研究所,側重于工程建設法律保障和規范管理的研究。該領域研究團隊對國家工程法律體系設計、建設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及相關國家工程建設標準進行了深入研究。

  (3)建筑業供應鏈管理

  側重于物流系統的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與資源配置、物流運作過程的控制等領域。

  (4)城市管理

  依托我國新型城鎮化、北京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需要,側重城市管理、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技術與知識的研究。

  本學科與其他科研機構及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為學科發展提供了較好的資源。近3年,本學科方向團隊共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項目、住建部等科研課題61項,到校經費637萬。發表論文39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67篇,出版專著和全國通用教材76部,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本學科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扎實的工程和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方法,解決建設行業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畢業研究生可在建設行業內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工作。

  12.工商管理(1202)

  本學科設置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2005年增列技術經濟及管理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011年獲批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畢業研究生授予管理學學位。2010年獲批一級學科以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

  本學科依托建筑業、服務城市化,培養建筑領域高級管理類專門人才,可以從事建筑和房地產企業管理、房地產經濟、房地產市場營銷、物業管理、建筑與房地產電子商務、建設項目經濟分析、技術經濟、建筑節能經濟等理論和政策研究;現設置三大方向: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和房地產經濟與管理。

  本學科學術隊伍由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與學術骨干組成,在各個研究方向上均取得顯著成績;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2名,研究生導師14人;近5年,本學科出版專著20多部,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及科技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重大項目,已完成省部級以上課題50余項。

  本學科設置2個招生專業:(1)企業管理;(2)技術經濟及管理。

  本學科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扎實的技術經濟和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解決建筑與房地產行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畢業研究生可在建筑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工作。

  13.設計學(1305)

  本學科屬藝術學學科門類。本校2006年增列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011年對應調整為設計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畢業研究生授予藝術學學位。

  本學科以2010年設置的藝術設計專業(2012年對應調整為環境設計專業)為基礎支撐,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歷史可追溯至1984年增列的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學科建設歷史悠久。主要與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建筑遺產保護等學科開展交叉建設,以校內相關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等為平臺,開展設計學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本學科由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主持,與文法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等共同建設。

  本學科擁有一支善于設計創新、結構良好的學術隊伍。現有校內研究生指導教師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業和高校資源優勢,聘請了20余位有學術和行業影響的校外研究生指導教師,開展聯合培養。

  本學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條件。具備工藝系統配套、設備先進的設計、實驗、藝術創作等環境,國內外專業圖書、學術期刊、文獻檢索等資源豐富,研究生在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理論研究和專業實踐。2008年成為"建筑與環境模擬(設計)實驗中心"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支撐學科;2009年成為"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學科;2010年成為"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的共建學科;2011年成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共建學科;2012年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關聯學科;2014年成為國家級"建筑全過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支撐學科。

  本學科與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同類高校相關學科,以及研究方向相關知名企業、國內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學科發展動態。針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采取與行(企)業廣泛合作的培養方式;針對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人員,采用與生源所在企事業單位深度合作的培養方式。

  本學科設置6個招生學科方向:(1)空間環境與設施產品設計;(2)公共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3)傳統技藝保護與現代設計;(4)設計倫理學與美學理論;(5)中外設計比較學。

  本學科畢業研究生可側重在建筑室內外空間環境設計、空間設施與產品設計、空間環境導識系統設計、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中,從事較高層次的專業設計及其理論研究、設計藝術創作、項目開發及知識產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建筑遺產保護(0813J1)

  本學科為交叉學科,主要由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開展交叉建設。本交叉學科強調建筑遺產保護的應用理論與工程技能的緊密結合,在知識構成上以建筑學為主體、兼有土木工程、測繪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科知識和歷史學、考古學等文科知識;在技能訓練上以建筑遺產保護的實踐能力為基礎,注重建筑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現代高新技術的引用,提高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的整體水平。

  本學科依托"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的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遺產保護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和建筑遺產實驗中心等科研平臺,與中國建筑圖書館共建并擁有國內最多的建筑類孤本、善本圖書及北京古城和建筑的歷史圖檔資料。

  "十二五"以來,本學科研究人員先后主持完成建筑遺產保護項目340余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3項,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設計優秀獎2項。目前,在研經費4600余萬元,科研儀器設備經費總值1.2億元。

  本學科設置4個招生學科方向:(1)建筑遺產保護理論;(2)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3)建筑遺產數字化保護;(4)建筑遺產環境保護工程與技術。

  本學科畢業研究生側重在建筑遺產保護領域中,從事較高層次的保護理論研究、保護項目規劃設計、保護項目工程實施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以類別、領域代碼為序)

  1.社會工作(0352)

  本學科設置于文法學院,2014年獲得"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2005年開辦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發揮"后發優勢",辦出了臨床社工專業特色,業內評價較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連續三年畢業生簽約率達到97%以上,居全校前三。

  本學科學術隊伍由一批校內外較為知名的專家、教授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通過選派社工系教師前往美國、香港、臺灣等境外高校學習深造、聘任校外的行(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充實師資力量,形成了30人規模的校外專家庫,"雙師型"師資隊伍特色鮮明。

  本學科曾獲北京建筑大學優秀教學獎兩項和北京市西城區社會工作獎勵多項,承擔了多項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出版了一批專著和特色專業教材,發表了150余篇高質量學術論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個案工作實務》教材,業內給予很高評價。

  本學科現已投資200余萬元建成現代化的專業個案、團體和社區實驗室,同時完備了個案督導室、沙盤治療室、家庭治療室等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了北京市悅群社工事務所、紅楓婦女熱線、月壇街道辦事處等10個校外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基地,臨床社工訓練平臺已經初具規模。

  本學科設置3個招生學科方向:(1)城市流動人口服務;(2)臨床社會工作;(3)社會服務機構管理。

  社會工作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既是一種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方法,又是一項有效的社會制度安排。本學科適應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管理、服務領域高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需求,突出培養應用型高級實務人才。學風端正、教風純正,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專業大力創新培養模式,在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領域,通過理論探討、參與課題研究、境內外實習、實踐等方式體悟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提升專業技術和能力,加強和完善督導體系,打造臨床社工學習和研究平臺。

  我校社會工作專業是有志于聽從心靈的呼喚、從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或者實務工作、修養社工精神品質和提升職業素養、實現專業夢想的社會工作專業本科考生報考的理想選擇之一。

  2.建筑學(0851)

  本學科(類別)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985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本科專業"建筑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自1996年起,已連續5次順利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學士、碩士)教育評估,并獲得7年有效期,可授予畢業本科生建筑學學士學位,可授予畢業研究生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

  本學科(類別)學術隊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學者組成,形成了發展特色,2005年"歷史城市與建筑保護及更新設計團隊"成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本學科(類別)擁有大量國內外專業圖書、期刊和良好的教學空間環境以及先進的研究設備。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體驗到高等學府濃郁的學術氛圍,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本學科(類別)與德國、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建筑類院校相關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進行教師和研究生的設計交流,舉辦學術講座,使學生及時掌握國內外建筑發展動態。

  本學科(類別)在醫療、體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設計以及城市住宅、村鎮住宅設計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本學科(類別)基于地處北京良好的地緣優勢,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一批設計單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建碩士研究生校外培養基地。本學科聘請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單位的全國工程設計大師、總建筑師、主任建筑師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務所的主持建筑師擔任兼職導師。近年來,本學科(類別)人員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多項全國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設計,出版了大量研究專著和論文。

  本學科(類別)共設置8個招生學科方向:(1)建筑歷史與理論;(2)公共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3)居住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4)建筑技術科學;(5)城市設計及其理論;(6)室內設計及其理論;(7)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8)健康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通過學習,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能夠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中外文文獻基礎;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動態;具有從事實際工程的規劃設計能力;具有從事建筑學理論研究的功底;具有數字化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機械工程(085201)

  本學科(領域)設置于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2014年獲得工程碩士機械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由學校最早的本科專業之一發展而來。該學科領域主要圍繞建筑工程機械、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汽車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等方面的需求開展研究,形成了一批對行業有重要影響的標志性成果,本學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條件,擁有先進而齊全的試驗與檢測設備,"北京市建設機械與材料質量監督檢驗站"和"北京市建筑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于1990年、2011年通過北京市技術監督局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認證。

  本學科(領域)擁有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個。現有專職教師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長城學者2人,北京市拔尖人才3人。聘請32名國內外重點企業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作為兼職導師。已形成校內省部級科研平臺、檢測機構、校外合作基地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學院已與京城重工、永茂建機、北京地鐵公司等19家北京市著名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先后建立了20多個實踐基地,可實現綜合知識結構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本學科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美國奧本大學、英國南威爾士大學、德國亞深工業大學以及里昂國立技術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近5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錄。承擔包含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內的國家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得包含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

  本學科(領域)設置4個招生學科方向:(1)工程機械;(2)機械電子工程;(3)汽車工程;(4)城市軌道交通車輛。

  通過本學科(領域)培養,培養掌握機械工程領域(特別是建筑工程機械、城市軌道車輛工程)行業所需的相關理論知識,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4.建筑與土木工程(085213)

  本學科(領域)由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主持,由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和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共同建設;2002年獲得工程碩士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同年學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確定為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2011年獲得"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領域"榮譽稱號。全國獲此榮譽的高校僅有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12所高校。

  為適應首都城鄉建設及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近年來學校緊密圍繞專業學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擴大招生規模,突出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的行業特色,依托學校的行業優勢和在重點研究領域的影響,同時綜合在職人員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設置了培養目標明確、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的培養方案體系。

  本學科(領域)學術隊伍由一批知名教授與學術骨干組成,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在各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本學科(領域)研究生導師中教授(或相當職稱)46人,副教授(或相當職稱)53人,聘請了以國家體育場"鳥巢"結構總設計師范重教授為代表的兼職導師一百余人。

  本學科(領域)現分別在3個招生學院設置10個研究方向: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設置:(13)結構工程;(14)巖土與地下工程;(15)施工技術與管理;(16)橋梁與隧道工程;(17)道路與交通工程;(18)建筑材料;(19)國際工程;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設置:(20)市政工程;(21)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設置:(23)建筑電氣與智能化;

  本學科(領域)在不斷探索基于建筑類高校行業特色的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城市建設人才。本領域的畢業研究生,絕大多數已成為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的技術、管理骨干,成為首都城鄉建設大軍中的骨干力量。

  5.測繪工程(085215)

  本學科(領域)設置于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2010年獲得工程碩士測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現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各一個。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學科,本科專業"測繪工程"為北京市特色專業。

  本學科(領域)具有一支教學與科研水平高,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強的學術隊伍。現有教師近5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10名,專職教師中90%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2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個。

  近五年來,本學科(領域)出版學術專著、教材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檢索論文100余篇。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200余項,其中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年到校科研經費800余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10余項。三維激光掃描與數字化工程、基于網格影像的數字城管關鍵技術、地學瀏覽器技術平臺uninpho等項目在國內外都產生一定影響和核心競爭力,已經形成本校城鄉建設學科群的特色與優勢。

  本學科(領域)積極與建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領域合作,在城市空間信息獲取、城市與建筑三維重建、城市數字文化遺產保護、精細化城市管理、變形監測等領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學科(領域)設置3個招生學科方向:(1)工程測量;(2)攝影測量與遙感應用;(3)地理信息工程。

  本學科(領域)側重培養在國土資源、測繪、交通、城建、規劃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各部門以及軍事、教育、科研單位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古建筑數字化測繪與保護、空間分析與應用、輔助決策與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數字地圖設計與制作、數字地圖分析與應用等方面教學、科研、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6.環境工程(085229)

  本學科(領域)設置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2009年成為工程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20人,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團隊基礎扎實、技能全面,創新和應用能力強。本學科(領域)聘請數名全國知名設計、研究院所高級專家作為兼職導師。本學科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價值3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可用于開展水環境、大氣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流體、化學、計算模擬等實驗研究。擁有"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市電子廢物資源化國際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續排水系統構建與風險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基地,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研究平臺。

  本學科(領域)具備良好的科研環境,與遍布全國的環保機構、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積極將研究成果直接服務于我國各類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領域。近5年來,本領域人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課題40余項,教育部科技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攻關項目等省部級課題40余項,完成科研經費40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20部,申請專利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

  本學科(領域)設置4個研究方向:(1)城市水環境科學與系統工程;(2)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3)大氣污染控制;(4)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管理。

  本學科(領域)充分發揮工科院校特點,從解決城鄉發展實際問題著手,注重工程實踐和應用基礎研究,立足北京,面向全國,創新性地開展公益性研究與技術研發,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本領域特別重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同首都的環境保護緊密相連,與許多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有多方面的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

  本學科(領域)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荷蘭、德國、日本、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及時掌握國際上的前沿領域和最新發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力地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7.工業工程(085236)

  本學科(領域)由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等共同建設,2010年獲得工程碩士工業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領域)以建筑工程、機電工程和管理科學為學科基礎,以管理信息系統、基礎工業工程、生產計劃與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質量管理與工程、數字化設計與先進制造系統等工業工程技術和方法為專業主干,依托先進生產制造過程仿真系統(工業工程綜合實驗系統)、北京建筑業和機電制造業,強化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所需的專業技能培養,形成了先進工業工程技術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統和機電產品制造系統中應用的工業工程學科(領域)特色。

  本學科(領域)學術隊伍由畢業于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的博士構成,在質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數字化設計與先進生產制造系統、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研究實踐經驗。2007年以來,學科團隊先后承擔了省部級重點課題1項、省部級一般課題5項,局級課題和橫向課題10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篇,獲專利6項;2009年與天津大學等聯合舉辦了第19屆工業工程國際學術會議;本校工業工程專業與國內外知名的學術機構和大型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機械工程學會、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

  本學科(領域)實驗室條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設有仿真型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室、人因工程實驗室、物流工程實驗室、ERP綜合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可以進行多個方向的工業工程領域的專業實驗,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本學科(領域)設置3個研究方向:(1)先進制造系統;(2)人因工程;(3)管理信息系統。

  通過本學科(領域)培養,研究生可奠定堅實的自然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系統地掌握相關工程技術和工業工程技術并擁有付諸實踐以解決復雜工程系統實際問題的能力。

  8.工業設計工程(085237)

  本學科(領域)屬工程碩士學科(類別)。本校2014年增列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畢業研究生授予工程碩士專業學位。

  本學科(領域)以2000年設置的工業設計專業、2006年增列的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011年對應調整為設計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為基礎支撐,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歷史可追溯至1984年增列的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學科(領域)建設歷史悠久。主要與設計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建筑遺產保護、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開展交叉建設,以校內相關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等為平臺,開展工業設計工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本學科(領域)由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主持,與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等共同建設。

  本學科(領域)擁有一支善于設計創新、結構良好的學術隊伍。現有校內研究生指導教師2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業資源優勢,聘請了30余位有學術和行業影響的校外研究生指導教師,開展聯合培養。

  本學科(領域)具有良好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條件。具備工藝系統配套、設備先進的設計、實驗、工程設計等環境,國內外專業圖書、學術期刊、文獻檢索等資源豐富,研究生在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理論研究和專業實踐。2008年成為"建筑與環境模擬(設計)實驗中心"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支撐學科;2009年成為"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學科;2010年成為"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的共建學科;2012年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關聯學科;2014年成為國家級"建筑全過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支撐學科。

  本學科(領域)與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同類高校相關學科(領域),以及研究方向相關知名企業、國內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學科(領域)發展動態。針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采取與行(企)業廣泛合作的培養方式;針對非全日制(在職)碩士生、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人員,采用與生源所在企事業單位深度合作的培養方式。

  本學科(領域)設置5個研究方向:(1)空間環境設計工程;(2)建筑產品設計與集成工程;(3)傳統技藝保護與現代設計;(4)設計管理工程。

  本學科(領域)畢業研究生可側重在建筑室內外空間環境設計、空間設施與產品設計、空間環境導識系統設計、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中,從事較高層次的專業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工程實踐、項目開發及知識產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9.項目管理(085239)

  本學科(領域)設置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2004年成為工程碩士項目管理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領域)學術隊伍由全國知名教授與學術骨干組成,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在各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本領域研究生導師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2人。

  本學科(領域)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建筑和房地產企業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財務管理、物業管理、建設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標采購管理、房地產項目經濟技術分析、決策支持系統(DSS)、技術經濟、城市數字化、建設領域信息化、建筑與房地產電子商務、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經濟、建設項目經濟技術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節能等方向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側重培養城市建設管理高級專門人才。

  本學科(領域)與其他科研機構及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為學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資源。近年來,本學科(領域)人員承擔科研項目6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7項,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撐和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獎勵8項,其他科研獎勵6項,科研成果轉讓6項,科研成果被采用18項;發表學術論文41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錄;出版專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

  本領域共有5個研究方向:(1)工程項目管理;(2)房地產經營與管理;(3)工程法律與合同管理;(4)建筑業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5)醫院運行管理。

  本領域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扎實的工程和技術經濟以及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方法,解決建設行業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畢業研究生可在建設行業內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工作。

  10.城市規劃(0853)

  本學科(領域)設置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于2001年招收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2005年該專業獲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009年獲北京市級城市規劃學術創新團隊;2010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學士)評估,2013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碩士)評估。

  本學科(領域)現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另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兼職導師多人。近年來本學科(領域)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項目,出版專著60余部,本學科獲得省部級獎項10余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

  2009年,本學科(領域)"北京小城鎮規劃設計與實施保障機制研究"團隊成為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009年成為北京高等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主持單位,依托單位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本學科(領域)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城市規劃類、建筑類院校相關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定期的教學交流、學術講座,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學科在國內外的發展動態。

  本學科(領域)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城市規劃與設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字化設計能力,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本學科(領域)設置5個招生學科方向:(1)城市與區域規劃;(2)村鎮規劃與設計;(3)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規劃;(4)城鄉基礎設施規劃;(5)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本學科(領域)旨在培養城鄉規劃領域的專業人才,授予城市規劃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能夠融合科學與藝術、綜合應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創新型人才。本學科(領域)畢業生就業范圍廣、就業率高。

  11.工商管理(1251)

  本學科(類別)設置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2010年成為工商管理類別專業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類別)學術隊伍由知名教授與學術骨干組成,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科研能力和企業實踐經歷,在各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本領域研究生導師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1人。

  本學科(類別)依托建筑業、房地產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從事建筑和房地產企業管理、招標采購管理、房地產市場營銷、物業管理、建筑與房地產電子商務、建筑節能管理等方向的理論和政策研究。

  本學科(類別)與其他科研機構及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中國招標投標協會等國家部委和行業協會有著良好的協作關系,為學科發展提供了較好的資源;同時,與建筑與房地產行業許多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為教師和學生的企業管理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近年來,本學科人員承擔科研項目共30多項,其中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其他科研獎5項,科研成果轉讓4項,科研成果被采用16項;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錄;出版專著10余部,教材20多部,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

  本學科(類別)設置4個研究方向:(1)項目管理;(2)房地產經營與管理;(3)物流與信息管理;(4)創業與投資管理。

  本學科(類別)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解決建筑與房地產行業企業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畢業研究生可在建筑與房地產行業內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建筑及房地產企業、招標采購代理企業等單位工作。

  三、報考條件

  (一)報名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考生必須符合下列學歷等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滿2年(從畢業后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征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二)報名參加工商管理碩士和工程碩士中的項目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須符合下列條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項的要求。

  2.大學本科畢業后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或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或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三)其它注意事項

  1.跨專業報考范圍一般應在本學科門類內進行,跨門類報考及學院招生特殊需求須在報名前與相關專業設置學院咨詢;

  2.建筑學、建筑遺產保護(建筑學院下設方向)、建筑學(專業學位)專業接收建筑學、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設計、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的考生,其中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下建筑技術科學研究方向只接收建筑學、土木工程及其相關專業考生;

  3.城鄉規劃學、城市規劃(專業學位)專業接收城市規劃、建筑學、園林等專業的考生;

  4.風景園林學專業接收園林、藝術設計、園藝、景觀學、風景園林、建筑學、城市規劃等專業的考生;

  5.設計學、工業設計工程專業接收工業設計、藝術類下設相關專業(如藝術設計學、藝術設計、雕塑、繪畫、攝影、動畫、美術學等)、建筑學、照明藝術、會展藝術與技術、公共藝術、園林等專業的考生;

  6.建筑學、建筑遺產保護、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專業,以及建筑學(專業學位)、城市規劃(專業學位)專業不接收跨專業的專科考生;

  7.不接收單獨考試考生。

  四、報名辦法

  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所有參加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考生均須進行網上報名,并到報考點進行現場確認。

  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單獨考試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專業學位的考生應選擇招生單位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其他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

  選擇北京市各報考點的考生,提交網報信息后,應在網上報名截止日期前,以"網上支付"方式交納報考費,得到交費成功信息后,方可持報名號在規定時間到選擇的報考點確認網報信息,否則報名無效。請考生務必于網上報名期間在網上支付報考費,現場確認期間一律不接受現場補交費。請選擇北京市各報考點的考生在提交信息和進行網上支付報考費前,務必認真核準所選擇的"報考單位"、"報考點"和"考試方式",錯選報考點已進行網上支付交納的報考費,將不予退還。錯選報考點的考生若要正確報名,需要重新注冊、報名和交費。

  (一)網上報名。

  1.網上報名時間:

  2015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修改報名信息。

  網上預報名時間:

  2015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報名流程:

  考生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教育網址:,以下簡稱"研招網")瀏覽報考須知,并按教育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報信息。

  3.注意事項:

  (1)考生報名時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待考試結束,教育部公布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過"研招網"調劑服務系統了解招生單位的生源缺額信息,并按相關規定自主多次平行填報多個調劑志愿。

  (2)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應按招生單位要求如實填寫學習情況和提供真實材料。

  (3)考生要準確填寫本人所受獎懲情況,特別是要如實填寫在參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國家教育考試過程中因違紀、作弊所受處罰情況。對弄虛作假者,招生單位將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嚴肅處理。

  (4)報名期間將對考生學歷(學籍)信息進行網上校驗,并在考生提交報名信息三天內反饋校驗結果。考生可隨時上網查看學歷(學籍)校驗結果。考生也可在報名前或報名期間自行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網址:http://www.chsi.com.cn)查詢本人學歷(學籍)信息。

  未通過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應及時到學籍學歷權威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在現場確認時將認證報告交報考點核驗。

  (5)按規定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的考生,在網上報名時須如實填寫少數民族身份,且申請定向就業少數民族地區。

  (6)考生應按要求準確填寫個人網上報名信息并提供真實材料。考生因網報信息填寫錯誤、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或錄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二)現場確認。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應在規定時間內到報考點指定地方現場核對并確認其網上報名信息,逾期不再補辦。

  1.現場確認時間:

  2015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具體安排屆時詳見我校招生公告欄通知。

  2.現場確認要求:

  (1)考生現場確認應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學歷證書(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校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持學生證)和網上報名編號,由報考點工作人員進行核對。

  (2)在錄取當年9月1日前可取得國家承認本科畢業證書的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本科生,須憑頒發畢業證書的省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或網絡教育高校出具的相關證明方可辦理網上報名現場確認手續。

  (3)未通過網上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在現場確認時應提供學歷(學籍)認證報告。

  (4)所有考生均應對本人網上報名信息進行認真核對并確認。報名信息經考生確認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擔。

  (5)考生按規定繳納報考費(以報考點要求為準)。

  (6)考生應按報考點規定配合采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

  五、初試

  (一)2015年12月14日-2015年12月28日,考生登錄"研招網"自行下載打印《準考證》。《準考證》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間不得涂改。

  (二)考生憑下載打印的《準考證》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參加初試。

  (三)初試日期和時間

  2015年12月26日-12月27日(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在12月28日進行)。

  考試時間以北京時間為準,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2月28日,起始時間8:30,截止時間14:30)。

  不在規定日期舉行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國家一律不予承認。

  (四)初試科目(初試方式均為筆試)。

  12月26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論、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12月26日下午外國語

  12月27日上午業務課一

  12月27日下午業務課二

  12月28日考試時間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

  六、復試、錄取

  1.根據初試成績,按教育部公布的復試基本要求及初試合格分數線擇優進行復試;如有必要,可再次復試。復試不合格者不予錄取。復試時收取100元/人復試費;

  2.復試比例一般按照招生計劃的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專業,適度擴大差額復試比例。

  3.復試一律在北京建筑大學進行,時間為4~5月份,具體以學校通知為準。

  4.對復試合格考生按初試和復試綜合成績排隊,擇優錄取;

  5.碩士生錄取類別分為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兩種。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均須在被錄取前與招生單位、用人單位分別簽訂定向就業合同。

  6.新生應按時報到。不能按時報到者,須有正當理由和有關證明,并向招生單位請假。無故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入學資格。應屆本科畢業生、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考生入學時未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者,取消錄取資格。新生報到后,招生單位將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專業素質、健康狀況等全面復查,發現有不符合標準者按照本單位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7.被錄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學資格,須在錄取前由本人提出申請,經招生單位同意,可以參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學學習。

  8.考生因報考碩士研究生與所在單位產生的問題由考生自行處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復試或無法被錄取,招生單位不承擔責任。

  9.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回定向單位就業。非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時采取畢業研究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去向。

  七、其它事項

  1.考生在報名時無需填寫導師姓名,待正式錄取且開學報到后,由所在學院組織導師與研究生雙向選擇和分配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導師,復試時擬錄取考生可初步確定導師意向;學校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不負責聯系介紹導師;

  2.學術型研究生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

  3.政治理論、英語、數學往年考題和本年度的考試大綱,由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統一出版發行,學校不辦理代銷業務,也不出售歷年專業考試試題;

  4.考前專業課答疑在本校進行,具體安排請及時關注北京建筑大學研究生處網站信息;

  5.各專業招生人數實際為上年度各專業實際招生人數,僅供考生參考;實際錄取人數將按上級最終批準規模數和合格考生人數做適當調整;

  6.本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學習年限為2~4學年,各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學位除外)學費收取標準為人民幣8000元/年;全日制工商管理(專業學位)專業按50000元/生繳納學費。

  7.本校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000元/生)、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優秀項目獎學金(2000元/項)、優秀研究生干部獎學金(1500元/生)、優秀畢業研究生獎學金(2000元/生)。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定,在研究生入校后第一學年不分等級,獎學金標準為4000元/生;第二、第三學年學業獎學金標準為:一等獎10000元/生,二等獎4000元/生,三等獎2000元/生。學校另設"考研成績優異研究生獎學金"(2000元/生),獎給當年一志愿報考本校且考研初試成績學科排名第一的研究生。

  本校還設立研究生助學金(700元/月/生),按每年10個月發放,并提供研究生"三助"崗位。

  8.考生對所關心的問題若要詳細了解,請向本校下列單位(部門)及人員咨詢: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常瑾010-68322333-8002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王亮010-68321834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王麗華010-68322126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楊娜010-68322086

  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王東志010-68322108

  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楊紅粉010-68322153-802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趙世梁010-68322106;010-61209602

  文法學院:林青010-61209313

  理學院:李洪010-61209415

  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丁建峰010-68322241

  學校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1號

  學校主頁:

  研究生處網頁:

  主管部門:研究生招生辦公室(西城校區辦公樓209室)

  聯系電話:010-68322241

  2017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單位代碼:10016
 

碩士學位
授權一級學科點
名稱(代碼)

學院、專業名稱(代碼)
及研究方向(代碼)

2016
實招人數

考試科目

選考說明

專業課考試范圍

 

001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0813
建筑學

081300 建筑學
01建筑歷史與理論
02公共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03居住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04建筑技術科學
05城市設計及其理論
06室內設計及其理論
07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
08健康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1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55建筑學基礎
(4) 501建筑設計快題(6小時)

 

355: 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外國近代建筑史、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設計原理等內容。

0813
建筑學

0813J1 建筑遺產保護
01建筑遺產保護理論
02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

6

 

方向(01)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3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專業基礎
(4) 806建筑遺產保護學科綜合

 

方向(0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4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專業基礎
(4) 806建筑遺產保護學科綜合

806:包括01-04研究方向的試題,其中,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方向試題為必考,再任選其它任意2個研究方向的試題。

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關方向基本理論。

0833
城鄉規劃學

083300 城鄉規劃學
01城市與區域規劃
02村鎮規劃與設計
03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規劃
04城鄉基礎設施規劃
05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9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0城鄉規劃學基礎
(4) 502城市規劃設計快題(6小時)

 

610: 中國城市建設史、外國城市建設史、城市規劃原理等內容。

0834
風景園林學

083400 風景園林學
01風景園林歷史理論與遺產保護
02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及理論
03大地景觀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
04文化景觀與鄉村規劃設計

11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1風景園林學基礎
(4) 503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快題
(6小時)

 

611: 風景園林設計原理、景觀生態學、景觀工程與技術、中外園林史等內容。

0851
建筑學

085100 建筑學(專業學位)
01建筑歷史與理論
02公共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03居住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04建筑技術科學
05城市設計及其理論
06室內設計及其理論
07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
08健康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5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55建筑學基礎
(4) 501建筑設計快題(6小時)

 

355: 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外國近代建筑史、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設計原理等內容。

0852
工程

085237 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
01空間環境設計工程
02建筑產品設計與集成工程
03傳統技藝保護與現代設計
04設計管理工程

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37工業設計工程基礎
(4) 504設計藝術快題(6小時)

 

337: 設計學概論、工藝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內容。

0853
城市規劃

085300 城市規劃(專業學位)
01城市與區域規劃
02村鎮規劃與設計
03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規劃
04城鄉基礎設施規劃
05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1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56城市規劃基礎
(4) 502城市規劃設計快題(6小時)

 

356:中國城市建設史、外國城市建設史、城市規劃原理等內容。

1305
設計學

130500 設計學
01空間環境與設施產品設計
02公共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
03傳統技藝保護與現代設計
04 設計倫理學與美學理論
05中外設計比較學

13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2設計學基礎
(4) 504設計藝術快題(6小時)

 

612: 設計學基礎(含設計藝術原理、設計藝術史):設計學概論、工藝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內容。

 

002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0813
建筑學

0813J1 建筑遺產保護
02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

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4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專業基礎
(4) 806建筑遺產保護學科綜合

806:包括01-04研究方向的試題,其中,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方向試題為必考,再任選其它任意2個研究方向的試題。

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關方向基本理論。

0814
土木工程

081401 巖土工程
01地下結構理論及地下結構動力分析
02地下工程施工技術研究
03地下工程防水與防腐蝕性能研究
04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

3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2結構力學

 

802: 平面桿系機動分析;靜定結構內力分析、位移計算及其基本特性;虛功原理,線彈性體系互等定理;超靜定結構內力計算、位移計算及其基本特性;影響線;矩陣位移法;結構動力計算,單自由度體系和多自由度體系自由振動與受迫振動等內容。

081402 結構工程
01工程結構理論及應用
02混凝土及預應力結構理論與技術
03鋼結構理論與技術
04結構全壽命設計與耐久性研究
05結構監測與加固
06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
07土木工程材料

16

 

方向(01,02,03,04,05,0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2結構力學

方向(0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3土木工程材料

 

 

802: 考試范圍同巖土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803: 土木工程材料組成、結構與基本性質;建筑鋼材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強化機理、鋼筋混凝土防腐機理與措施;氣硬性膠凝材料的硬化機理、性質及主要用途;水泥硅酸鹽及摻混和材料硅酸鹽水泥的礦物組成、硬化機理、性質、檢測方法等;其它水泥品種的性質和使用特點等內容。混凝土原材料、性能與配合比設計。重點在水泥和混凝土部分。

081406 橋梁與隧道工程
01橋梁結構理論及工程應用
02橋梁結構施工控制與健康監測技術研究
03橋梁結構安全評定方法研究
04隧道工程理論及工程應用

4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2結構力學

 

802: 考試范圍同巖土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01路基路面結構與設計理論
02道路工程材料

4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1道路與交通工程

 

801: 路基路面工程包括材料的種類、配合比設計,性能與評價,路基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施工工藝,病害防治措施等;交通工程學包括公路與城市道路幾何設計、交通工程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綜合應用這些知識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及能力等內容。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1交通規劃理論與應用
02智能交通與城市交通管理
03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
04慢行交通

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1道路與交通工程

 

801: 考試范圍同道路與鐵道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0852
工程

085213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13結構工程
14巖土與地下工程
15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
16橋梁與隧道工程
17道路與交通工程
18建筑材料
19國際工程

74

 

方向(13,14,15,1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2結構力學

方向(1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1道路與交通工程

方向(18)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3土木工程材料

方向(19)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2數學二
(4) 802結構力學 或 809管理學基礎

方向(19)結構力學和管理學基礎 選考1門。

802:考試范圍同巖土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801:考試范圍同道路與鐵道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803:考試范圍同結構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809:考試范圍詳見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相關考試內容。

 

003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0776
環境科學與工程

077601 環境科學
01應對氣候變化
02環境生物技術與生態環境修復
03環境規劃與管理
04環境監測與評價

4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3數學三
(4) 815流體力學 或 816環境微生物學 或 817環境化學

流體力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化學選考1門。

817:水環境化學占120分,固體(土壤)環境化學或大氣化學占30分。

077602 環境工程
01城市水環境科學與系統工程
02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
03大氣污染控制
04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管理

13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2數學二
(4) 815流體力學 或 816環境微生物學 或 817環境化學

流體力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化學選考1門。

0813
建筑學

081304 建筑技術科學
01綠色建筑熱工環境

1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21工程熱力學 或 822建筑環境學

工程熱力學、 建筑環境學選考1門。

821: 工程熱力學相關內容。
822: 建筑環境學相關內容。

0813J1 建筑遺產保護
04建筑遺產環境保護工程與技術

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6建筑遺產環境保護工程與技術專業基礎
(4) 806建筑遺產保護學科綜合

806:包括01-04研究方向的試題,其中,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方向試題為必考,再任選其它任意2個研究方向的試題。

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關方向基本理論。

0814
土木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1給水與廢水處理理論與技術
02建筑給排水理論與技術
03給水排水工程系統優化
04市政工程技術管理與經濟

1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8水力學 或 811無機化學

水力學和無機化學選考1門。

808:工程流體力學(水力學)相關內容。
811:無機化學相關內容。

081404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01室內人工熱濕環境和空氣質量
02通風空調制冷技術與設備
03供熱與熱能利用
04建筑節能技術
05城市燃氣輸配
06燃氣燃燒與應用
07流動傳質傳熱
08 區域能源利用技術

2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5傳熱學

 

805:傳熱學相關內容。

0852
工程

085213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20市政工程
21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50

方向(2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8水力學 或 811無機化學
方向(21)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5傳熱學

方向(20)水力學和無機化學選考1門。

808:工程流體力學(水力學)相關內容。

085229 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01城市水環境科學與系統工程
02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
03大氣污染控制
04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管理

1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15流體力學 或 816環境微生物學 或 817環境化學

流體力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化學選考1門。

817:水環境化學占120分,固體(土壤)環境化學或大氣化學占30分。

 

004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0 控制科學與工程
01智慧城市數字化工程理論與技術
02建筑節能控制理論與工程
03建筑安全監控理論與技術
04 智能機器人與系統

1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10電路 或 814C語言程序
設計

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選考1門。

810: 電路模型和電路定律、電阻電路的等效變換和分析、電路定理、正弦穩態電路的分析、具有耦合電感的電路、三相電路、動態電路分析、動態電路的復頻域分析(拉普拉斯變換)、電路方程的矩陣形式、二端口網絡等內容。
814: 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C語言基本數據類型的定義、引用及應用,三種結構(順序、選擇、循環)的程序設計,數組、指針和結構體的定義及使用,函數的定義和調用,位運算和文件操作及一些典型算法。

0813
建筑學

081304 建筑技術科學
02建筑安全監測技術

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20檢測與測試技術

 

820:檢測的基本概念;測量誤差和誤差處理;電氣測量(電流、電壓、功率、電阻);過程變量測量(溫度、濕度、流量、壓力、物位、成份);現代檢測系統的構成;基本檢測方法。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1運輸系統的智能監控技術
02智能道路與安全技術
03圖形圖像技術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
04交通誘導、控制及智能決策分析

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10電路 或 814C語言程序
設計

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選考1門。

考試范圍同控制科學與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0852
工程

085213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23建筑電氣與智能化

2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10電路 或 814C語言程序
設計

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選考1門。

考試范圍同控制科學與工程相關考試內容

 

005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

 

 

 

 

0852
工程

085239 項目管理(專業學位)
01工程項目管理
02房地產經營與管理
03工程法律與合同管理
04建筑業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05醫院運行管理

3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3數學三
(4) 809管理學基礎

 

809: 管理思想發展史;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計劃編制與執行;組織結構設計;組織文化;領導的性質和影響、領導者與管理者、領導理論、領導藝術;激勵的性質、激勵理論與實務;溝通過程及其性質、溝通障礙及其克服、沖突與談判;控制與計劃、控制原理、控制過程、控制技術與方法;管理創新職能等。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01工程項目管理
02工程法律與合同管理
03建筑業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04建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05城市管理

9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3數學三
(4) 809管理學基礎

 

809: 考試范圍同項目管理相關考試內容。

1202
工商管理

01企業管理
02技術經濟及管理

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3數學三
(4) 809管理學基礎

 

809:考試范圍同項目管理相關考試內容。

1251
工商管理

125100 工商管理(專業學位)
01項目管理
02房地產經營與管理
03物流與信息管理
04創業與投資管理

17

(1) 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2) 204英語二

 

管理類聯考相關內容。

 

006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

 

 

 

 

0813
建筑學

0813J1 建筑遺產保護
03建筑遺產數字化保護

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5建筑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基礎
(4) 806建筑遺產保護學科綜合

806:包括01-04研究方向的試題,其中,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方向試題為必考,再任選其它任意2個研究方向的試題。

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關方向基本理論。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01激光雷達特大型工程精密測量
02激光雷達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03大型復雜工程精密測量技術
04全球定位測量技術應用

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4測量學

 

804: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及測量學其他相關內容。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01攝影測量與機器視覺技術
02遙感技術與應用
03城市三維重建與可視化
04 D-InSAR技術與應用

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4測量學

 

804: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及測量學其他相關內容。

08160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1網格化城市管理
02移動測量技術及城市管理
03地理信息系統及城鄉規劃
04數字文化遺產與歷史空間數據管理

4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4測量學

 

804: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及測量學其他相關內容。

0852
工程

085215 測繪工程(專業學位)
01工程測量
02攝影測量與遙感應用
03地理信息工程

2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4測量學

 

804: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及測量學其他相關內容。

 

007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1建筑與環境工程智能化儀表及自動化裝置
02施工裝備精密測試、故障診斷與遠程監控技術

1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10電路 或 814C語言程序
設計

 

810: 電路模型和電路定律、電阻電路的等效變換和分析、電路定理、正弦穩態電路的分析、具有耦合電感的電路、三相電路、動態電路分析、動態電路的復頻域分析(拉普拉斯變換)、電路方程的矩陣形式、二端口網絡等內容。
814: 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C語言基本數據類型的定義、引用及應用,三種結構(順序、選擇、循環)的程序設計,數組、指針和結構體的定義及使用,函數的定義和調用,位運算和文件操作及一些典型算法。

0813
建筑學

081304 建筑技術科學
02建筑安全監測技術

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20檢測與測試技術

 

820:檢測的基本概念;測量誤差和誤差處理;電氣測量(電流、電壓、功率、電阻);過程變量測量(溫度、濕度、流量、壓力、物位、成份);現代檢測系統的構成;基本檢測方法。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1車輛安全可靠性及其監測診斷
02車輛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
03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工程

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807機械原理與設計

 

807: 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平面連桿機構及其設計、凸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機構及其設計、輪系及其設計、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機械零件的強度、螺紋連接、帶傳動、鏈傳動1、齒輪傳動、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軸、其他常用機構、機械的平衡、機械的運轉及其速度波動的調節、鍵、花鍵、無鍵連接和銷連接、蝸桿傳動、聯軸器和離合器、彈簧。

0852
工程

085201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
01工程機械
02機械電子工程
03汽車工程
04城市軌道交通車輛

14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07機械原理與設計

 

807: 考試范圍同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相關考試內容。

085236 工業工程(專業學位)
01先進制造系統
02人因工程
03管理信息系統

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13系統工程

 

813: 系統工程概述、系統工程方法論、系統模型與模型化、系統仿真及系統動力學方法、系統評價方法、決策分析方法、戰略研究與管理等。

085240 物流工程(專業學位)
01物流系統優化與自動化
02物流裝備

0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4英語二
(3) 302數學二
(4) 812物流工程

 

812: 設施規劃與設計、企業物流系統設計、物料搬運系統、流通加工與包裝管理、庫存管理、物料配送與倉儲、物流信息系統、物流系統管理、物流運輸、第三方物流和現代物流系統模式等內容。

 

008文法學院

 

 

 

 

0352
社會工作

035200 社會工作(專業學位)
01城市流動人口服務
02臨床社會工作
03社會服務機構管理

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31社會工作原理
(4) 437社會工作實務

 

331: 包括社會工作基礎知識及社會學基礎知識兩個方面。
437: 包括社會工作實務方法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方面的知識。

1305
設計學

130500 設計學
05設計倫理學與美學理論
06中外設計比較學

2

方向(05)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2設計學基礎
(4) 504設計藝術快題(6小時)

方向(06)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12設計學基礎
(4) 504設計藝術快題(6小時)或819專業翻譯

 

 

 

 

方向(06)設計藝術快題和專業翻譯選考1門。

612: 設計學基礎(含設計藝術原理、設計藝術史):設計學概論、工藝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內容。

 

009理學院

 

 

 

 

0701
數學

070104 應用數學
01生物數學
02偏微分方程及應用
03數理統計
04 代數學及其應用
05力學中的數學方法

7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04數學分析
(4) 818線性代數

 

604: 極限、連續函數、實數的連續性;一元函數微積分;多元函數微積分;級數、隱函數、反常積分與含參量積分、曲線積分與曲面積分。
818: 1.行列式2.線性方程組3.矩陣4.二次型5.線性空間6.線性變換7.歐幾里得空間與酉空間。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1最優化方法及其應用
02復雜系統建模、優化與控制
03數據挖掘與計算智能
04過程控制與系統優化
05人工生命與進化計算

2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604數學分析
(4) 818線性代數

 

北京建筑大學

添加北京建筑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建筑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建筑大學報錄比、北京建筑大學考研群、北京建筑大學學姐微信、北京建筑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建筑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建筑大學排名、北京建筑大學保研、北京建筑大學公眾號、北京建筑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建筑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建筑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bjjzdx/zsjz_135914.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