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

發布時間:2020-04-2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 正文

   1923年,郭任遠博士創立復旦心理學系,1925年升級為心理學院。1926年,學院大樓子彬院落成,辦學規模擴大。海外留學的蔡翹、唐鉞、李汝祺、孔憲武、劉清風、江上峰、董世魁等7位博士陸續來院任教,加上郭任遠,形成中國教育界的“一院八博士”,盛極一時。郭任遠博士培養出了復旦歷史上第一位研究生蔡樂生。同年心理學院擴為生物學科,下設生物系等。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遴選出首屆院士81名,其中生物組25名,在我系工作和學習過的就有6位:蔡翹、童第周、馮德培、秉志、錢崇澍、伍獻文。解放前我校生物系的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
       1949年前后,生物系先后調出多位知名學者,如秉志、錢崇澍和伍獻文等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曲仲湘等到云南大學工作。1952年,院系調整,生物系由原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滬江大學和暨南大學等學校的相關系科組成,師資陣容更強,此時教授有11人之多,知名學者有談家楨、劉咸、吳定良、孫宗彭、焦啟源、盧于道、張孟聞和王鳴歧,八位大師齊聚復旦,俗稱“八仙過海”。談家楨先生任調整后的首屆系主任。此時本科專業有動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
       1957年成立遺傳學專業。1958年又成立了生物化學專業和生物物理專業。至此,生物學系共有九個專業,分別為動物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人類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1961年成立遺傳學研究所,談家楨兼任所長。
       1983年遺傳學研究所與遺傳學教研組以及微生物學教研組一部分聯合成立生物工程系,并于1984年建成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奠定了復旦遺傳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鑒于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學科的交叉融合日益成為主流。1986年4月,在生物學系和生物工程系的基礎上,創建全國高校內的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學院成立后,在原來的9個專業的基礎上組建5個系: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系,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系,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環境與資源生物學系。2004年,環境與資源生物學系發展為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2012年又成立生物統計學和計算生物學系,共6個系。
       談家楨先生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首任院長,后任的院長分別為蘇德明、李育陽、毛裕民、金力、馬紅,現任執行院長為林鑫華教授。
       九十余年來,學院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為國家培養了近萬名學子,遍布全球。校友們秉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復旦校訓,在各自崗位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人才輩出。早期畢業的童第周、馮德培、陳世驤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學部委員,1949年以后培養的學生中有14位兩院院士和2位美國科學院院士,越來越多的學子成長為學界、商界和政界的棟梁之才,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由平行的三個組織結構組成:系、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所(中心)。學院擁有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現代人類學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上海市工業菌株工程技術中心。學院擁有遺傳學研究所、植物科學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研究所、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及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生物技術中心。學院正在籌建人類與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籌建崇明東灘國家級野外觀測臺站。
       學院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一級學科下設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分別為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人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后兩個為經批準自主設置的博士點),另有動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兩個碩士學科點,學院還設有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和生態學博士后流動站。
       學院的遺傳學、生態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生物物理學為上海市重點學科,遺傳學科被列為教育部“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復旦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設學科。在歷次一級學科評估中,我院生物學、生態學學科均在國內高校中名列前茅。近期,生物學和生態學被國家列為復旦大學“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1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79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64人,講師(含助理研究員)23人,實驗技術人員32人,行政管理人員(含學工)15人。學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含雙聘1人),國家高層次引進人才7人,國家杰青10人,以及國家優青9人,青年高層次引進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0人次,國家創新群體2個。3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教學名師1人,上海市教學名師2人。
       學院現有學生約1270人,其中本科生450人,研究生820人。在學生培養上,我院提出了“寬口徑、強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教學理念,實施多種教學模式,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五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論文“挑戰杯”特等獎和一等獎,7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論文榮譽稱號。在全國人才基地建設的兩次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基地。
       近5年,我院教授作為負責人獲得國家“863”項目(含子課題)14項,“973”項目首席5項(另承擔子課題20項),新藥創制專項2項,傳染病重大專項17項,轉基因重大專項17項,科技支撐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面上項目136項,重大項目8項,優秀青年基金項目7項;其它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近400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其他國家、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近五年共發表SCI論文近1500篇(1475篇),其中30多篇發表在N Engl J of Med、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CI和Herpetology等影響因子大于10的頂級期刊上。
       學院非常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擁有遺傳與發育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長期與國外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廣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交流,多次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如每年舉辦談家楨國際遺傳學大會,進一步擴大了學院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
       學院始終以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學院為奮斗目標。樹立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科學研究為重點,以社會服務為拓展的發展理念。通過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力爭在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已建成“人才、科研和學科”三位一體的學術重鎮。
       2014年,生命科學學院整體搬遷到復旦大學江灣新校區,掀開了新的發展篇章。新的生命科學學院教學科研樓建筑面積4萬余平方米,設計符合國際先進的學科標準,可滿足生命科學學院的使用需求。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在學校“雙一流”的建設進程中,在全院師生的不懈努力下,續寫新的輝煌。
復旦大學

添加復旦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復旦大學考研分數線、復旦大學報錄比、復旦大學考研群、復旦大學學姐微信、復旦大學考研真題、復旦大學專業目錄、復旦大學排名、復旦大學保研、復旦大學公眾號、復旦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復旦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復旦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fudandaxue/yanjiushengyuan_254874.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