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怎么樣

Add成都理工大學
學姐微信為你答疑

在填報志愿選專業時,查詢成都理工大學怎么樣、優勢專業有哪些是必須的,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的成都理工大學院校概況信息如下,供各位了解成都理工大學王牌專業和大學排名,解決成都理工大學怎么樣的問題。

觀點一

簡單介紹篇:
1、初入圖書館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大門地面的晚•二疊世地圖,其中紅圈標注的是峨眉山玄武巖噴發的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云貴川交界處。(我第一次去都忘了看了,沒注意地上,哪天再去還得好好觀察一下)
2、圖書館所配備的閱覽桌位共計4500余個,其中60%的桌位是提供電源供讀者使用的。(充電孔就藏在書桌下面喲,但是很不巧,我去就趕上了那40%)
3、圖書館所采用的飲水機是機場標準(共計11臺),有的讀者會忘記帶水杯,考慮到這種情況飲水機還具備直接飲用功能。為了照顧廣大的讀者,飲水機具有冷水,溫水和熱水三種模式。(真滴和機場一毛一樣,太人性化了!)
4、圖書館采用圖書準確定位模式,讀者想要查找相關書籍就可以在計算機上查詢后方便快捷地找到圖書。(原來老的水上圖書館的3—5樓的圖書都搬到新圖書館了,以后借小說就只能跋山涉水了)
干貨信息篇:
1、圖書館的開關時間:早上7:00到晚上10:30。
2、圖書館的藏書量:總量為210萬,其中圖書館180多萬,水上圖書館20多萬。圖書館1-5樓可供讀者借閱的書共計60多萬,地下室藏書100多萬。(每年我校還會新進9萬余冊圖書喲~)
3、圖書借閱與歸還:圖書館均采用線上自助借還模式,讀者可在1樓A區自助借還區的機器上進行自助操作。
4、圖書信息查詢方式:圖書館采用50余臺電腦供讀者查詢圖書信息。
5、是否提供WiFi:圖書館WiFi全覆蓋。
6、選座方式:圖書館共計4500余個閱覽桌,1000余個休閑座位,容量充足,由讀者自行選擇。
裝逼內容篇:
1、特色藏書:新館現保存有民國以及我校建校時期的書籍,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大學、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以及哈蘭德先生(劍橋大學地質學家)和老師們捐助的藏書,還有我們自己的理工文庫。(就是這么驕傲)
2、圖書館可以將已借閱的圖書帶入,這就表示同學們可以將書包帶進圖書館了,此舉是為了方便讀者學習,將圖書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3、圖書館1-5樓兩邊為休閑閱讀區,設置有休閑沙發和休閑座椅,其中三樓休閑閱讀區設置有休閑水吧和咖啡廳,三樓的陽臺將進行綠化改造,為讀者提供室外休閑區。(不過我沒找到。。。)
4、圖書館采用中央空調全覆蓋。(最愛的一點)
5、圖書館設置有研討室,規模分為三種。第一種,可供10人左右討論,配備有投影儀;第二種,可供4-5人討論,配備有LED屏幕,以上兩種均配有公用筆記本電腦;第三種,供一人使用。(所有研討室均采用網上預約,限時使用)
6、圖書館配備有高大上的電梯,一共五部,其中兩部為貨梯,剩下三部供讀者使用。
7、圖書館后期還會配備視聽室,供讀者了解和學習視頻資料。
 

官方介紹



成都理工大學創辦于1956年3月15日,由國務院批準建立, 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質部聯合發文,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干部教師組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建校當年即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組建后,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后成建制遷入。成都地質勘探學院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960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學校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后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準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合并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學校先后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地方,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省屬重點大學。2010年11月3日,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2017年9月,學校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以理工為主,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電子、機械、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任職資格審批權。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窮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學理念和“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優良傳統。
學校位于成都市市區,地理位置優越,校園用地2887畝,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31人,專科生1304人,博碩士研究生5486人。設有17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1所獨立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學校設有92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4個,省級特色專業1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3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含獨立招生方向)7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9個,省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碩士專業學位招生領域),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農、教、藝等10大學科門類。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有1個學科(地球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學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群。
學校現有教職工3409人,其中,有教授(級)277人,副教授(級)589人。截至2018年3月,獲得“全國杰出技術人才”稱號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四川省“千人計劃”1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8人,獲得“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3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稱號72人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98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8個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16個四川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和6個四川省教學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獎5項。2007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單位。學校連續7次獲得了“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評為“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五十強)。2017年,學校被評為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學校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施學校。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9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4門省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精品開放課程,17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
學校是國家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3個我校牽頭建設的“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與四川省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5個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環保廳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1個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學校先后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地調計劃等一大批重要項目。截至2017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898項(次),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專利獎金獎、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獲得授權專利1200余項。學校以服務國家、行業、地方發展建設為己任,積極參與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油氣地質勘探、能源開發、大型水電、區域及城市環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
學校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文化活動。截至2018年3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11次獲得中宣部、團中央表彰;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國家二等獎5項、三等獎8項、科技進步獎(交叉創新獎)2項,獲省一等獎15項、二等獎31項、三等獎28項;在“創青春”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全國銀獎1項、銅獎4項,省一等獎13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34項;在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際賽Meritorious Winner獎32人次、Honorable Mention獎159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獎139人次,全國一等獎67人次、二等獎117人次,省級一等獎207人次、二等獎326人次、三等獎391人次;在各類大學生體育賽事中獲得全國獎勵119項(次),省級獎勵157項(次);在全國、省市級各類大學生藝術專業比賽中獲得獎勵559項(次)。
學校現有4個教學輔助單位。其中,擁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藏品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豐富,有國家級及世界級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馬門溪龍”、“大竹重慶魚”、“隆昌鐵隕石”等。學校建有2個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249萬冊,擁有數字資源數據庫97個,電子圖書281萬冊,電子期刊4.9萬種,形成了以地學、能源、環境等學科文獻資源為優勢,以理工文獻資源為特色的多科性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學校檔案館館藏豐富、管理規范,是達到“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一級”標準的高校檔案館。學校主辦學術期刊6種,其中CSCD核心期刊2種、中文核心期刊2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4種。
學校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與資源、能源、環境、建筑、軍工和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國家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先后與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6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現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知山大學、牛津布魯克斯大學舉辦5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余名外國專家及留學生來校講學、留學,出訪600余人次,開展了300余項科研合作。學校還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迄今已為社會輸送了17.6萬余名畢業生。他們中涌現出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和專家,其中有兩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為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多人。一大批畢業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國土資源、勘察、地質、石油(能源)等行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出色業績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當前,學校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平臺上,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以豪邁的熱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向高水平綜合性大學邁進!

2018年4月   

添加成都理工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成都理工大學考研分數線、成都理工大學報錄比、成都理工大學考研群、成都理工大學學姐微信、成都理工大學考研真題、成都理工大學專業目錄、成都理工大學排名、成都理工大學保研、成都理工大學公眾號、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成都理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成都理工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