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的介紹

發布時間:2020-04-2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的介紹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的介紹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的介紹 正文

海洋與氣象學院簡介

【學院簡介】海洋與氣象學院是廣東海洋大學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的學院之一,肩負著發展海洋學科的歷史重任,在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學院是廣東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本科設有海洋科學(物理海洋、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專業方向)、大氣科學(天氣動力、海洋氣象和氣候變化專業方向)、應用氣象學(應急減災、雷電防護專業方向)3個專業。其中,海洋科學專業為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學科、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大氣科學專業為省部級優勢專業、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海洋氣象卓越人才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自2015年起,學院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專業納入一本錄取批次招生。2017年教育部批準新增應用氣象學專業,二本招生。2015年5月,海洋科學學科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18年,海洋科學學科入選廣東省沖一流建設學科,開啟了學科建設的新高度!
【榮譽與成就】學院的科研成果豐碩,近三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科技部重大專項等課題80余項,在南海多尺度動力過程、上層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J. Phys. Oceanogr.》、《Mar.Pollut.Bull.》、《中國科學》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以“海洋使命、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為國家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海洋、大氣復合型人才。為此,學院不斷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不斷提高。近三年,學院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累計30人次,國家勵志獎學金200人次,獲得校優秀獎學金900人次。先后20余人次獲得國際、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獎勵。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共發表論文80余篇。本科生就業率、考研錄取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就業單位有國家氣象局、國家海洋局相關事業單位以及海洋大氣相關企業。考研、考博錄取單位有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河海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所、大氣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等等名校與研究單位,學院2015、2016、2017、2018連續四年考研錄取占全體畢業生約20%,位居全校之首,充分顯示了我院良好的本科教學質量和莘莘學子的良好學風。
系所設置
教學機構:學院擁有廣東省大學生大氣科學實踐教學基地1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珠海環境監測站、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海口環境監測站、連云港市海洋環境監測站、湛江市氣象局、韶關市氣象局、清遠市氣象局、海軍南海艦隊海洋水文氣象中心、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教學實踐基地15個。
科研機構:學院目前擁有省級科研教學平臺6個,包括廣東省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近海海洋變化與災害預警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國際暨港澳臺合作創新平臺、廣東省海洋科學專業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廣東省大學生大氣科學實踐教學基地等。2015年以來,投入5000余萬用于提升科研、教學實驗條件, 形成了由海洋衛星遙感、航空遙感、 海面船舶、水下潛標、坐底觀測系統構成的三維一體監測體系,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撐。
【博士專業】海洋與氣象學院設有物理海洋學博士點,授予理學博士學位。設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陸-海-氣相互作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開展南海海氣物質、能量交換過程及其耦合機制研究,闡明跨陸架物質輸送和能量交換機制,發展近海水交換過程和水質環境變化的數值預報模式,揭示近海動力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環境生態效應。
2.海洋次中小尺度過程與混合
深入了解南海陸架海區次中小尺度過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動力學特征,揭示海洋次中小尺度過程與風場、中尺度渦、環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與混合機制,發展精細化的數值預報模式。
3.區域資料同化與數值模擬及其海洋氣象災害研究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南海區域資料同化系統,探討衛星資料同化對海洋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的影響;探討海氣相互作用與海洋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機理。
【碩士專業】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設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海洋環流與氣候變化:采用物理海洋為主的多學科交叉手段,開展南海海洋環流、海氣相互作用、海洋立體觀測技術、南海與周邊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等研究,探究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海氣相互作用的動力機制。
2.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運用海上調查、室內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南海渦旋、上升流、鋒面、內波、混合等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探究能量由中尺度、次中尺度到小尺度的傳遞和演變規律以及海洋中小尺度對大尺度過程的作用。
3.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物理過程耦合:運用遙感觀測手段結合現場水文生化調查,借助多學科交叉優勢,重點開展南海環境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探究南海海洋物理過程及氣候變化對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作用機理。
【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本科生共計人1112人,設有海洋科學(物理海洋、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專業方向)、大氣科學(天氣動力、海洋氣象和氣候變化專業方向)、應用氣象學(應急減災、雷電防護專業方向)3個專業。其中,海洋科學專業為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學科、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大氣科學專業為省部級優勢專業、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海洋氣象卓越人才模式改革試點專業。
【師資隊伍】學院設有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實驗教學中心,擁有一支高層次人才領銜、青年教師為主、充滿活力、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9人(正高9人,副高11人,博士34人)。其中,雙聘院士3人,拔尖人才講座講授5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珠江學者”1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外籍教授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人、校級培養對象7人,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計劃3人,“南海學者”2人。
學生情況學院注重優化專業結構,以教學團隊建設和專業課程建設為抓手,以開展教研教改、改革教學模式為手段,以建設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創新實驗為途徑,使人才培養特色和質量得到穩步提高,所培養的海洋、大氣專業人才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充分肯定。目前學院共有學生1160人,其中本科生1112人,碩士生38人,博士生10人。
廣東海洋大學

添加廣東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廣東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廣東海洋大學報錄比、廣東海洋大學考研群、廣東海洋大學學姐微信、廣東海洋大學考研真題、廣東海洋大學專業目錄、廣東海洋大學排名、廣東海洋大學保研、廣東海洋大學公眾號、廣東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廣東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廣東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guangdonghaiyangdaxue/yanjiushengyuan_260893.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