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6 16:44:5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同濟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同濟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同濟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同濟大學官網來自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同濟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同濟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官網: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簡介: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具有廣泛和深厚的歷史基礎。1952年在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由同濟大學土木系、圣約翰大學建筑系、之江大學建筑系等多方整合,并吸納了來自復旦大學土木系、交通大學土木系、國立杭州藝專等學校的部分教師,成立了同濟大學建筑系。其后,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三個領域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專業風格,涌現了馮紀忠教授、金經昌教授、陳從周教授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1986年成立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結構和規模日益壯大,教學科研體系趨于完整。進入新世紀,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又有新的機遇,得到新的發展。原建筑系歷任系主任有:黃作燊教授、吳景祥教授、馮紀忠教授、李德華教授;學院歷任院長有:李德華教授、戴復東教授、陶松齡教授、鄭時齡教授、陳秉釗教授、王伯偉教授、吳志強教授、吳長福教授。現任院長為李振宇教授。
60多年來,學院秉承“縝思暢想,博采眾長”的學院精神,形成了四個鮮明的特點。第一,學術民主,人才隊伍和專業教學理念呈現出統一中的參差多態。第二,追求創新,建筑、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的研究與時代的變化和學科的發展同步。第三,勤于實踐,教學、科研與設計實踐相結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第四,開放合作,積極面對全球化,國際合作交流富有影響,成為世界知名的建筑、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學術中心。學院的全部三個一級學科(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均被列入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城鄉規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三個一級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A-、A-。
院系專業師資
學院現設有建筑系、城市規劃系、景觀學系3個系。共有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城市設計5個本科專業;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學科配置完整,門類齊全。
2018年學院共有全職教師和研究人員240人(包括國際教師18人),全職管理人員59人。共有教授和研究員9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97名。高等研究院專職科研人員1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52名。另有兼職教師和研究人員219人(包括國際教師123人)。
學院國家級高端人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教授等。學院還聘請貝聿銘(Ieoh Ming Pei)、安藤忠雄(Tadao Ando)、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格蘭·馬庫特(Glenn Marcus Murcutt)、伊琳娜·博科娃(Irina Georgieva Bokova)、華安·克洛斯(Joan Klos)等名家擔任名譽教授;聘請魏敦山院士、張錦秋院士、王澍教授等擔任兼職教授;聘請伊納克·阿巴羅斯(Inaki Abalos)、斯凡諾·博埃里(Stefano Boeri)等擔任合作研究海外學術大師。
人才培養
學院專業設置齊全,為國內外同類院校中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1952年設立建筑學專業后,在國內率先創立了城市規劃(1955年)、風景園林(1979年)、歷史建筑保護工程(2003年)等專業。在全國各高校中最早招收建筑學科研究生(1954年),首批設立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博士點、碩士點(1981年),最先設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88年)。城市規劃學、建筑學為全國重點學科,城市規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分別成為上海市高峰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
2018年全日制在讀國內學生總數為2524人,其中本科生1175人,研究生1349人。另有來自80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242人,包括本科和碩士博士學歷學位國際學生、雙學位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學期交流國際學生。學院開設71門全英語課程,每年國際公開學術講座達到120-150場,每年延請國際“模塊化教授”參與教學。
60多年來,學院以重基礎、重實踐、求創新、多元開放的姿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以“知識、能力、人格”為宗旨,培育了一代代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畢業生總數達到16000余名,可謂桃李滿天下。畢業校友中,既有魏敦山院士、鄒德慈院士、唐玉恩大師、沈迪大師、邵韋平大師、王澍教授、柳亦春建筑師等著名專家,也有一大批活躍在設計創作、創新創業、行政管理、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成為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
科研與設計實踐
進入新世紀,學院以“生態城市”、“綠色建筑”、“遺產保護”和“數字設計”為學科新的發展重點,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新的強勢學科,通過學科交叉平臺建設形成新的優勢學科群。組建“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智慧城市、建筑技術、歷史建筑保護技術、數字設計建造等方面成果眾多。成立“生態化城市設計國際聯合實驗室”,建立“建成環境技術中心”,建構了國內最齊全的學科建制,形成了學科群整體發展優勢。設立以吳志強、唐子來、伍江、王德、趙民、鄭時齡、錢鋒、常青、劉濱誼等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9個“高峰計劃”交叉創新團隊,引進美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國際聯合PI和國際研究骨干,形成創新機制,科研成果豐碩。
教師科研與設計實踐形成良好互動。1994年以來學院先后成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設計院。在2008奧運會、2008年汶川地震災后重建、2010上海世博會、“一帶一路”計劃等重大項目中,完成了一大批研究和設計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教師和學生在科研和設計實踐中拓展了學科內涵,尤其在新型城鎮化、城鄉歷史風貌保護、可持續人居環境設計、生態景觀規劃和設計、智慧城市和數字建造等領域取得了新的成績。先后獲得國際和國內重要設計獎項200余項。
國際合作和社會服務
在國際合作中特色鮮明,先后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Shanghai Center)”、“亞洲發展銀行-同濟大學城市知識中心(Asian Development Bank-Tongji University Urban Knowledge Hub)”,積極開展與聯合國人居署的合作。學院與海外10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聯系,30多所大學建立實質性合作,18所大學共建雙向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其中本科項目1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碩士項目17項:
德國包豪斯大學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Wien
意大利帕維亞大學 Università di Pavia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 Politecnico di Milano
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國夏威夷大學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
美國倫斯勒理工大學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 Chalmers tekniska högskola
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法國斯特拉斯堡國立高等建筑學院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Strasbourg
法國凡爾賽國立高等建筑學院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Versailles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法國巴黎美麗城國立高等建筑學院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Belleville
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學 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通過國際建造節、聯合設計教學、海外訪學計劃、國際雙學位培養、國際夏令營、國際博士生院、國際論壇和國際聯合科研等一系列項目,學院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化影響。多名教授分別擔任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伍江)、美國建筑學會榮譽會士(FAIA)(羅小未,鄭時齡,常青,吳志強)以及其他諸多學術機構的重要職務。在世界QS排名中,同濟大學“建筑與建成環境”2018年和2019年連續排名為全球第18位。
在社會服務中,學院發揮了廣泛獨特的作用。學院教授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相關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一級學會、專業指導委員會、專業評估委員會等學術機構擔任重要職務;在學科發展、專業指導、政策制定和支持幫扶等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院設有《城市規劃學刊》、《時代建筑》、《建筑遺產》、《Built Heritag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五個學術期刊編輯部,發行有國內國際重要影響的五本期刊。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合作的“同濟大學城建干部培訓中心”已有30年歷史,培訓各類專業管理干部近20000名。
學院堅持“四個服務”,以培養人才為第一要務,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為己任,以建設處于世界第一方陣的建筑、規劃、景觀類院校為目標,堅持學院精神傳統,加強國內國際合作,不斷追求創新,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成為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教育和學術中心。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科設置:
建筑系
同濟大學建筑系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前身,建筑學專業是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最有優勢的學科之一,1986年學院成立時獨立設建筑系。建筑系在全國同類高校中最早招收本學科的研究生(1956年)、創立建筑設計及理論博士點(1981年)和建筑學博士后流動站(1988年)、第一批通過全國建筑學的專業評估,并于2003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
建筑系目前設有建筑學和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兩個本科專業;設有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理論和  建筑技術科學3個專業方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是“長江學者”招聘單位。擁有本科國  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教學名師1名,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5門。建筑學為國家一級重點學  科,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理論兩個二級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培養目標
以現代建筑的理性精神為靈魂,以兼收并蓄、廣納博采的學術定位為基礎,以當代技術與地域文化的  互動交融為導向,以國際前沿領域的跟蹤交流為背景,突出學科優勢與地區優勢相結合,因材施教、鼓勵創  新,著力培養基本功扎實、眼界開闊、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使之成為未來的專  業領導者和學科新領域的開拓者。
師資隊伍
建筑系現有在編教師139名,其中教授(含研究員)41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員) 56名,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1名,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3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法國建筑科學院外籍院士 1名,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院士(Hon. FAIA)3名。外聘兼職博士生導師中,有國內建筑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聘有貝聿銘、安藤忠雄、理查德.羅杰斯等國際建筑大師為名譽教授。
課程設置
以豐富的師資資源形成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方法、中國傳統建筑、外國建筑史論、遺產保護與利  用、建筑技術、城市更新與設計、建筑集群設計、公共建筑及其環境設計、住宅設計與住區發展等學科團  隊。  課程設置包括:建筑概論、設計基礎、建筑設計原理、規劃設計原理、城市設計原理、室內設計原理、  園林設計原理、建筑理論與歷史、美術、建筑結構、建筑構造、建筑設備、建筑法規、專業外語等。
具體信息請訪問:http://archi-caup.tongji.edu.cn/
城市規劃系
城市規劃專業是全國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城市規劃系前身為同濟大學建筑系城市規劃專業,于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金經昌教授主持在國內首先創辦,當時名為“都市計劃與經營專業”,并設立  都市計劃教研室。1956年該專業分為城市規劃專業和城市建設工程專業(5年制)。1960年開始招收城市規  劃專業碩士研究生。1986年正式成立城市規劃系。1986年開始招收城市規劃專業博士研究生。
培養目標
強調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并重、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并重的辦學特色,以培  養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綜合的知識素養、掌握城市規劃設計與城市管理能力、具有復合型特征的城市規劃  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
師資隊伍
在職教師47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14名,講師15名,按學科方向形成人居環境理論、城市與區域發  展研究、城市和區域規劃理論和方法、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生態城市環境等學科團隊。
課程體系
基礎課程:美術、畫法幾何與陰影透視、測量學、建筑結構、建筑構造、建筑概論、城市概論、工程經  濟學。
學科基礎課程: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原理、建筑史、建筑力學、城市規劃導論、城市建設史、區域  經濟與區域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開發導論。
專業特色課程: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工程系統規劃、城市設計概論、城市政策分析、城市規劃思想史、地理信息系統、城市歷史與文化保護、城市綠地規劃原理、城市規劃設計。
具體信息請訪問:http://upd-caup.tongji.edu.cn/
景觀學系
同濟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設風景園林課程、創辦風景園林專業的高校之一。景觀學系前身為風景園林系,  1990年代曾更名為風景科學與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為景觀學系?,F設有景觀學本科專業及景觀規劃設計  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
景觀學系具有48年辦學積累,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共同構成三位一體的學科優勢,形成以國際現代景觀  學為辦學核心導向,融合建筑工程、農科、管理的獨樹一幟的景觀學教育體系。2005年,在國際景觀規劃設  計師聯盟(IFLA)等學會組織的協助下,景觀學系主辦了有99所院校機構參加的首屆國際景觀教育大會。
培養目標
為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培養創新開拓人才。面向整個國土、城鄉生態保護與人居環境建設,培養掌握  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景觀建筑設計、景觀資源保  護、旅游開發管理等方面知識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師資隊伍
景觀學系已經建構了完整的學科領域框架和教學團隊,目前有在職教師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  人,講師9人,并聘請顧問教授1人、兼職教授2人,共有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3人。
課程設置
形成圍繞景觀資源、規劃設計、工程技術三大領域的課程體系,主要課程包括景觀規劃設計理論、景觀  規劃設計、景觀資源學、景觀生態學、風景區規劃原理、建筑設計、中外園林史、園林植物應用、城市綠地  規劃、種植設計、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與園林工程學等。
具體信息請訪問:http://landscape-caup.tongji.edu.cn/
同濟大學教育學專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5100)(專業學位)教育 (04)教育管理 非全日制 專碩 58 331 340 871教育管理學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學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復試比例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0100)教育學 (01)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
(03)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全日制 學碩 5 340 337 710教育學專業綜合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院校分析:
一、同濟大學22年教育碩士招生專業僅有教育管理。
二、考試方式。同濟大學21年教育學考研專業課由統考改為了自命題,考試科目為710教育學專業綜合,考試大綱與統考大綱接近。
三、招生人數。同濟大學22年教育學研究生招生人數為學碩未公布,專碩58人。
四、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特點
1、學碩專業課采用統考卷。
2、招生專業少。
3、招生總人數少。
5、學碩不接受同等學力考生。

學校介紹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經過113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專業介紹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教育活動產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本學科依托同濟大學傳統辦學優勢,以“小規模、強交叉、重應用、國際化”為特色,針對我國教育改革要求和教育發展方向,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并重,致力于高水平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升高校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的綜合作用。
考試科目
研究方向 初試科目 復試科目或內容 初試參考書目或教材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科目:
教育學綜合考試
無指定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無指定參考書目
分數線
年份 分數線
2020 311
2019 335
學費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學費標準為8000元/每年。從2014年秋季開始,公費研究生取消,取而代之(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實行自費研究生,規定碩士研究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具體情況視學校專業而定。針對部分研究生家庭困難的情況,國家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且高校一般都會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對學子進行補助,確保研究生能夠正常順利的完成學業。
主要導師
李同吉,副教授,2006年8月至今,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師,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職業教(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育心理學課程,并從事相應的科研工作。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一本,合譯著一本,參譯著一本,參編教材兩本,另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和省部級課題各一項。研究領域:職校教師專長發展、教師信念、基于反思性實踐的職校教師培養和培訓模式。
 
張建榮,教授。長期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職業教育課程論與教學法等。曾參與或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財政部重點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
 
李俊,科隆大學經濟與社會教育博士,副教授。2012年起在同濟大學工作,以中文、英文、德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十余篇。研究領域: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社會學、職業教師教育。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國際足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708)足球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體育部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46)體育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 b 職
業技術教育學原理; c 成人教育學原理; 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 b 高等教
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 c 院校研究與發展
戰略; d 比較高等教育; 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 b 課程與教學;
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 b
成人教育管理; 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 a 教育經濟; b 教育
管理; 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 b 移動學習; c
虛擬實驗; 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
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330)國際足球學院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708)足球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復試專業課(五選一)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運動心理學
4.體育社會學
5.運動訓練學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教育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師范大學 A+
2 華東師范大學 A+
3 東北師范大學 A
4 南京師范大學 A
5 華中師范大學 A
6 北京大學 A-
7 首都師范大學 A-
8 浙江大學 A-
9 華南師范大學 A-
10 西南大學 A-
11 清華大學 B+
12 上海師范大學 B+
13 浙江師范大學 B+
14 廈門大學 B+
15 山東師范大學 B+
16 河南大學 B+
17 華中科技大學 B+
18 湖南師范大學 B+
19 陜西師范大學 B+
20 西北師范大學 B+
21 北京理工大學 B
22 天津大學 B
23 天津師范大學 B
24 遼寧師范大學 B
25 沈陽師范大學 B
26 哈爾濱師范大學 B
27 江蘇師范大學 B
28 江西師范大學 B
29 廣西師范大學 B
30 四川師范大學 B
31 河北大學 B-
32 蘇州大學 B-
33 杭州師范大學 B-
34 安徽師范大學 B-
35 福建師范大學 B-
36 曲阜師范大學 B-
37 河南師范大學 B-
38 重慶師范大學 B-
39 云南師范大學 B-
40 新疆師范大學 B-
41 中央民族大學 C+
42 河北師范大學 C+
43 山西大學 C+
44 山西師范大學 C+
45 內蒙古師范大學 C+
46 同濟大學 C+
47 江南大學 C+
48 溫州大學 C+
49 廣州大學 C+
50 寧波大學 C+
51 北京工業大學 C
52 渤海大學 C
53 吉林師范大學 C
54 浙江工業大學 C
55 贛南師范大學 C
56 湖北大學 C
57 中南民族大學 C
58 貴州師范大學 C
59 云南大學 C
60 揚州大學 C
61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C-
62 長春師范大學 C-
63 江蘇大學 C-
64 淮北師范大學 C-
65 魯東大學 C-
66 湖北師范大學 C-
67 深圳大學 C-
68 廣西師范學院 C-
69 石河子大學 C-
70 海南師范大學 C-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230)體育部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46)體育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社會學
4.運動訓練學
四選一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體育大學 A+
2 上海體育學院 A+
3 華東師范大學 A
4 天津體育學院 A-
5 福建師范大學 A-
6 武漢體育學院 A-
7 華南師范大學 A-
8 成都體育學院 A-
9 清華大學 B+
10 北京師范大學 B+
11 首都體育學院 B+
12 沈陽體育學院 B+
13 蘇州大學 B+
14 浙江大學 B+
15 華中師范大學 B+
16 山西大學 B
17 東北師范大學 B
18 吉林體育學院 B
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0 曲阜師范大學 B
21 湖南師范大學 B
22 廣州體育學院 B
23 西安體育學院 B
24 河北師范大學 B-
25 遼寧師范大學 B-
26 南京體育學院 B-
27 山東師范大學 B-
28 山東體育學院 B-
29 河南大學 B-
30 陜西師范大學 B-
31 寧波大學 B-
32 山西師范大學 C+
33 浙江師范大學 C+
34 安徽師范大學 C+
35 江西師范大學 C+
36 鄭州大學 C+
37 廣西師范大學 C+
38 云南師范大學 C+
39 西北師范大學 C+
40 新疆師范大學 C+
41 揚州大學 C+
42 河南師范大學 C
43 湖北大學 C
44 吉首大學 C
45 深圳大學 C
46 西南大學 C
47 沈陽師范大學 C-
48 吉林大學 C-
49 哈爾濱師范大學 C-
50 同濟大學 C-
51 上海師范大學 C-
52 江蘇師范大學 C-
53 杭州師范大學 C-
54 集美大學 C-


添加同濟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同濟大學考研分數線、同濟大學報錄比、同濟大學考研群、同濟大學學姐微信、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同濟大學專業目錄、同濟大學排名、同濟大學保研、同濟大學公眾號、同濟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同濟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同濟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