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6 15:28:5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同濟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同濟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同濟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同濟大學官網來自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同濟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同濟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學院建制成立的環境教育和科研學術機構,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環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環境工程學院,1998年正式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2年,為加強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同濟大學共同建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使同濟大學環境學科跨入了全面國際化環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新階段。
學院現設有市政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系三個系,共有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三個二級學科專業,均具有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體系,其中環境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國家氣象局上海城市氣候變化與應對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化學品分析、風險評估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可持續城市水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長江環境樣品庫、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國內最為完善的科研平臺。2017年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榜單,學科排名獲評A+級;2019年學科國際QS排名首次進入51~100位;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邁向世界一流學科奠定堅實基礎;2020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環境科學學科進入50~100位。
全院目前在職教師176人,其中專業技術類教師系列135人(含正高78人,副高57人)。兩院院士6人(含雙聘),長江學者3人,杰青5人,優青、青長、青拔等國家“四青”人才14人,國家萬人計劃2人,國家百千萬人選3人,上海領軍人才9人,其他省部級人才計劃20余人。同時與很多境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有著密切的教學和科研合作,并聘請了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克勞斯·托普弗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環境領域著名專家作為兼職教授。
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環境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研究生卓越計劃。每年共招收本科生約170人,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約230人(含留學生),每年招收生博士研究生約100人。近70年來,為社會培養了近萬名環境保護和水處理領域的高級專業及管理人才。同時通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國際合作,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建立國際化教育模式,為區域和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培養了一批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企業和政府管理領域的高級人才。
學院的科研領域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生態修復、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水資源綜合管理與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國家及地方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2013年以來,學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獲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獎勵33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8項,位居全國高校環境學科前列。年均獲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年均發表SCI論文300余篇,在ESI數據庫中本學科進入被引次數全球前1%機構行列。
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為平臺,建立了完善的國際化環境教育與研究體系,是聯合國環境教育、研究與培訓的重要基地之一,積極推動南北合作、南南合作。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 波特蘭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莫納市大學、格利菲斯大學、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圖盧茲大學、蒙彼利埃大學、多芬大學、里昂第一大學、丹麥技術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聯合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泰國亞洲理工學院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培養機制。學院定期舉辦各類區域和全球環境研討會,已成為國際化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教育和信息交流的基地。學院的兼職教授克勞斯•托普弗博士先后獲得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上海市白玉蘭獎,并于2011年1月14日榮獲“201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學院一直重視社會服務責任,注重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針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重大共性環境污染問題,研發水處理和污染控制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通過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中心、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環境工程設計院、上海同濟水凈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同濟科藍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同濟大學環境影響評價部等機構對外進行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工作。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蘇州河水環境治理、太湖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控制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以及俄羅斯、非洲、亞太等國家和地區的水處理工程中,建設并運營了一批示范工程,為我國水處理和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電話: 021—65983869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歷程:
(1907 年德文醫學堂創立,學堂設在白克路(今鳳陽路)。次年,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學堂,意蘊合作共濟。1912 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學堂,1927年正式定名為國立同濟大學。)
1951 年,私立大廈大學、光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合并到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調整后土木工程系分結構、公路、水利、市政四個專業組。市政組開設給水工程、排水工程課程,在全國首批設立給水排水方向。
1952 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交通大學、圣約翰大學等上海地區的土木、建筑、測量等系并入同濟大學,新建 的上下水道系由著名市政工程專家楊欽教授任系主任,謝光華教授任副系主任,設置上下水道專業,是給排水專業的前身。
1953 年,上下水道專業的28名學生作為第一屆本科生畢業,成為國內首批上下水道專門人才。上下水道系重組,更名為衛生工程系。
1954 年,上下水道專業更名為給水排水專業。從1954年起,給水排水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均在60人以上,多數年份招生人數超過90人。
1956 年,給水排水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函授生。
1957 年,衛生工程系并入城市建設系,同年,給水排水專業招收研究生。
1958 年,聘請蘇聯專家阿普基卡里夫教授(列寧格勒建工學院)來講學,培養教師和研究生,并幫助給水排水實驗室工作。
1959 年,同濟大學給水排水教研室主編的全國首批統編教材《給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出版,在全國高校中使用。同年成立給水排水研究室。
1960 年,增設工業用水與廢水研究室,首次把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列入大學教學系列。
1963 年,重新調整城市建筑系,設給水排水、城市建設和工程測量三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經過10年創業,得到穩步發展,給水排水研究室教師從創業初期的10人增至27人。
1965 年,形成被譽為“四大教授、八大講師”的科學研究骨干隊伍。四大教授為楊欽、謝光華、胡家駿和李善道,八大講師為嚴煦世、孫立成、高廷耀、陳霖慶、錢維生、許建華、吳禎東和胡斌。
1972 年,給水排水專業與暖氣通風專業合并成立水暖工程系。
1978 年成立環境治理組,高廷耀任組長,把環境保護與治理提到教學日程中。
1979 年,水暖工程系更名為熱能與環境工程系,增設環境工程專業。同年,從給水排水專業中抽調學生開設環境工程專業試點班。
1980 年,環境工程專業正式招收本科生。
1981 年,熱能學科部分劃歸機械系,單獨成立環境工程系,成立給水工程和廢水工程兩個教研室,設有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研究生專業名稱為 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雙獲第一批碩士學位點資格。楊欽教授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市政工程專業獲第一批博士學位點資格,第一批碩士研究生被授予 碩士學位。同時,從校內外引進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治理、環境影響規劃與評價、噪聲污染防治等人才。
1983 年,招收市政工程專業第一批博士生。
1984 年,環境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建成環境實驗大樓,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
1985 年,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被批準建立首批博士后流動站。同年,成立同濟水處理技術開發中心和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
1986 年,成立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技術干部培訓中心。
1988 年,在國家環保局建議下,經校務會討論同意成立環境工程學院。
1989 年,經國家計委批準,環境工程學院與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聯合建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 年,經國家計委批準,建立“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 年,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環境工程系并入環境工程學院。同年上海同濟規劃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
1998 年,學院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9 年,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2000 年,獲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環境工程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
2001 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2 年,為加強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2003 年,教育部批準立項成立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正式運行,成為國內首批實現本科生環境科技創新培養普及化的高校。
2004 年,學校批準成立了市政工程系、環境工程系和環境科學系,同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通過專家論證。
2004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揭牌。
2006 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教育部驗收。
2007 年,德國拜耳公司捐資100萬美元,在我院設立了“環境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基金教席”。
美國哈希公司在我院設立“哈希環境獎學金”,以獎勵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優秀學生。
2008 年, 環境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榮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
2010 年, 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地學/環境/資源學科組副組長單位
2012 年, 環境學院成立25周年,建系60周年。
2017 年,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榜單,學科排名獲評A+級。(我校共計4個“A+學科”)。
2018 年,學科國際QS排名首次進入51~100位。
2019 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0 年,環境科學學科國際QS排名進入50~100位,是學校4個進入百強排名的學科之一。
2021 年,環境科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同濟大學教育學專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5100)(專業學位)教育 (04)教育管理 非全日制 專碩 58 331 340 871教育管理學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學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復試比例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0100)教育學 (01)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
(03)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全日制 學碩 5 340 337 710教育學專業綜合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院校分析:
一、同濟大學22年教育碩士招生專業僅有教育管理。
二、考試方式。同濟大學21年教育學考研專業課由統考改為了自命題,考試科目為710教育學專業綜合,考試大綱與統考大綱接近。
三、招生人數。同濟大學22年教育學研究生招生人數為學碩未公布,專碩58人。
四、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特點
1、學碩專業課采用統考卷。
2、招生專業少。
3、招生總人數少。
5、學碩不接受同等學力考生。

學校介紹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經過113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專業介紹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教育活動產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本學科依托同濟大學傳統辦學優勢,以“小規模、強交叉、重應用、國際化”為特色,針對我國教育改革要求和教育發展方向,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并重,致力于高水平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升高校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的綜合作用。
考試科目
研究方向 初試科目 復試科目或內容 初試參考書目或教材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科目:
教育學綜合考試
無指定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無指定參考書目
分數線
年份 分數線
2020 311
2019 335
學費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學費標準為8000元/每年。從2014年秋季開始,公費研究生取消,取而代之(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實行自費研究生,規定碩士研究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具體情況視學校專業而定。針對部分研究生家庭困難的情況,國家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且高校一般都會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對學子進行補助,確保研究生能夠正常順利的完成學業。
主要導師
李同吉,副教授,2006年8月至今,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師,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職業教(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育心理學課程,并從事相應的科研工作。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一本,合譯著一本,參譯著一本,參編教材兩本,另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和省部級課題各一項。研究領域:職校教師專長發展、教師信念、基于反思性實踐的職校教師培養和培訓模式。
 
張建榮,教授。長期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職業教育課程論與教學法等。曾參與或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財政部重點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
 
李俊,科隆大學經濟與社會教育博士,副教授。2012年起在同濟大學工作,以中文、英文、德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十余篇。研究領域: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社會學、職業教師教育。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國際足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708)足球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體育部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46)體育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 b 職
業技術教育學原理; c 成人教育學原理; 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 b 高等教
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 c 院校研究與發展
戰略; d 比較高等教育; 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 b 課程與教學;
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 b
成人教育管理; 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 a 教育經濟; b 教育
管理; 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 b 移動學習; c
虛擬實驗; 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
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330)國際足球學院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708)足球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復試專業課(五選一)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運動心理學
4.體育社會學
5.運動訓練學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教育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師范大學 A+
2 華東師范大學 A+
3 東北師范大學 A
4 南京師范大學 A
5 華中師范大學 A
6 北京大學 A-
7 首都師范大學 A-
8 浙江大學 A-
9 華南師范大學 A-
10 西南大學 A-
11 清華大學 B+
12 上海師范大學 B+
13 浙江師范大學 B+
14 廈門大學 B+
15 山東師范大學 B+
16 河南大學 B+
17 華中科技大學 B+
18 湖南師范大學 B+
19 陜西師范大學 B+
20 西北師范大學 B+
21 北京理工大學 B
22 天津大學 B
23 天津師范大學 B
24 遼寧師范大學 B
25 沈陽師范大學 B
26 哈爾濱師范大學 B
27 江蘇師范大學 B
28 江西師范大學 B
29 廣西師范大學 B
30 四川師范大學 B
31 河北大學 B-
32 蘇州大學 B-
33 杭州師范大學 B-
34 安徽師范大學 B-
35 福建師范大學 B-
36 曲阜師范大學 B-
37 河南師范大學 B-
38 重慶師范大學 B-
39 云南師范大學 B-
40 新疆師范大學 B-
41 中央民族大學 C+
42 河北師范大學 C+
43 山西大學 C+
44 山西師范大學 C+
45 內蒙古師范大學 C+
46 同濟大學 C+
47 江南大學 C+
48 溫州大學 C+
49 廣州大學 C+
50 寧波大學 C+
51 北京工業大學 C
52 渤海大學 C
53 吉林師范大學 C
54 浙江工業大學 C
55 贛南師范大學 C
56 湖北大學 C
57 中南民族大學 C
58 貴州師范大學 C
59 云南大學 C
60 揚州大學 C
61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C-
62 長春師范大學 C-
63 江蘇大學 C-
64 淮北師范大學 C-
65 魯東大學 C-
66 湖北師范大學 C-
67 深圳大學 C-
68 廣西師范學院 C-
69 石河子大學 C-
70 海南師范大學 C-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230)體育部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46)體育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社會學
4.運動訓練學
四選一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體育大學 A+
2 上海體育學院 A+
3 華東師范大學 A
4 天津體育學院 A-
5 福建師范大學 A-
6 武漢體育學院 A-
7 華南師范大學 A-
8 成都體育學院 A-
9 清華大學 B+
10 北京師范大學 B+
11 首都體育學院 B+
12 沈陽體育學院 B+
13 蘇州大學 B+
14 浙江大學 B+
15 華中師范大學 B+
16 山西大學 B
17 東北師范大學 B
18 吉林體育學院 B
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0 曲阜師范大學 B
21 湖南師范大學 B
22 廣州體育學院 B
23 西安體育學院 B
24 河北師范大學 B-
25 遼寧師范大學 B-
26 南京體育學院 B-
27 山東師范大學 B-
28 山東體育學院 B-
29 河南大學 B-
30 陜西師范大學 B-
31 寧波大學 B-
32 山西師范大學 C+
33 浙江師范大學 C+
34 安徽師范大學 C+
35 江西師范大學 C+
36 鄭州大學 C+
37 廣西師范大學 C+
38 云南師范大學 C+
39 西北師范大學 C+
40 新疆師范大學 C+
41 揚州大學 C+
42 河南師范大學 C
43 湖北大學 C
44 吉首大學 C
45 深圳大學 C
46 西南大學 C
47 沈陽師范大學 C-
48 吉林大學 C-
49 哈爾濱師范大學 C-
50 同濟大學 C-
51 上海師范大學 C-
52 江蘇師范大學 C-
53 杭州師范大學 C-
54 集美大學 C-


添加同濟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同濟大學考研分數線、同濟大學報錄比、同濟大學考研群、同濟大學學姐微信、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同濟大學專業目錄、同濟大學排名、同濟大學保研、同濟大學公眾號、同濟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同濟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同濟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