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2-08 15:41:3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北京林業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北京林業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北京林業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北京林業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北京林業大學官網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北京林業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北京林業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官網: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簡介:
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組建于2019年9月,由原自然保護區學院與林學院生態學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組建。組建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是與學校學科建設與學科資源承載力相適應,使學校對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支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學科體系更為完整、更加系統。
原自然保護區學院成立于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建設,是我國唯一培養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專門人才的學院,設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學、濕地生態學3個二級學科,其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學科源于1952年建立的森林學,創始人是著名植物學家汪振儒教授和李文華院士,是我國最早的博士點學科之一,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學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學科,獲得“北京市教育先鋒號”榮譽稱號。該學科是我校“211工程”和“高等學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985)”重點建設學科。
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7月,專門從事我國大型森林真菌的研究,在真菌資源多樣性、分子系統學、遺傳學、生態學、食藥用真菌資源利用功能評估、白腐真菌產酶活性及應用等領域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一級學科的主體建設單位,形成了以生態學為基礎、自然保護為特色的研究型學院。學院在黨建引領下,匯聚了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擁有了更加堅實的建設基礎,立足于服務國家和行業戰略需要,注重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緊密結合,積極引導優質智力資源投身行業服務、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在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加快學院黨建和事業改革發展,現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9年學院黨委獲批全國第二批黨建“標桿院系”,獲批北京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
一、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專任教師66人(教授31人、副教授24人,講師11人),專職黨務、行政、實驗、輔導員共11人,工勤合同聘用博士后等25人。學院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1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3人,校杰出青年人才2人,校級教學名師3人。1人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和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學家。此外,有40余名教師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專業學術委員會任職。
二、專業及教學機構
學院有一個本科專業,即“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 2006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增設“森林康養”專業方向,2020年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現設九個教研室:即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教研室、樹木教研室、濕地生態教研室、自然保護地教研室、森林生態教研室、微生物生態教研室、修復生態教研室、全球變化生態教研室、氣象教研室。
三、學科及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生態學一級學科,設立了森林生態學、濕地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修復生態學、全球變化生態學5個二級學科,林學一級學科(國家雙一流學科)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學2個二級學科,分別擁有理學、農學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均可接收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生態學、濕地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過程、生態規劃與管理、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育、林業碳匯與碳交易、保護經濟與政策、自然資本評估與管理、動植物系統學及進化生物學、動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種質資源保護、動植物保護生物學、菌類資源與利用、森林防火等。
四、科研教學成果
近5年來,學院教師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等課題500余項。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包括Science和PNAS)上發表論文800余篇,編寫專著、教材30余部,獲批專利40余項,發布行業標準18項,教師分別獲得濕地國際Luc Hoffmann 濕地科學與保護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5項,其中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
近5年來,學院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本科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榮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1項、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和教材課件各1項。獲批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2項)。2名博士后入選人社部博新計劃。
五、社會服務
學院專家團隊不斷引領行業前沿,先后參與了《濕地保護法》《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等法規的起草工作,參與了《森林法》《種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草原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規的修訂,學院牽頭完成的《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為國務院出臺加強濱海濕地保護、禁止圍填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參與完成的《中國生態系統管理戰略研究》為國家長期生態建設、生態補償等政策出臺提供了重要依據。主持研編了《國家公園標識規范》《中國森林認證 自然保護地森林康養》《中國森林認證 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等國家標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關鍵技術》書籍,提出了中國自然保護綜合地理區劃方案。參與編寫《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建設標準》《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生態保護紅線(濕地)劃定技術指南》《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技術標準》等標準、規范。近5年共起草各類調研報告、規劃或行業標準138項。
學院立足于服務國家和行業戰略需要,注重將教學、科研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積極引導優質智力資源投身行業服務、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在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近5年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森林防火體系化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的人員培訓、專家咨詢和科技支撐服務,助力生態與自然保護事業發展。
六、支撐平臺
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野外臺站(聯合共建的湖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森林資源生態系統過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野外科研觀測研究站,與陜西長青、福建武夷山、江蘇鹽城、湖南洞庭湖等20余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有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學院有27個實驗室、2個標本室和1個氣象站。
學院已建有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伙伴協定秘書處科學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濕地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麝類保護繁育與利用國家創新聯盟、中國大鴇保護與監測網絡、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微生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碳匯計量與監測中心、北京林業大學濕地研究中心、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康養中心、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價值鑒定中心等研究平臺。以支撐專業人才培養為根本,以行業、社會需求為面向,加強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自然保護地、學校五方協同創新聯動,即“政行企地校”協同創新機制,強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七、國際交流合作
學院積極加強對外合作,與國外大學、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非政府環保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包括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阿拉巴馬農工大學、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世界雉類協會(WPA)、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保護國際(CI)、濕地國際(WI)、美國大自然協會(TNC)等國際環保組織及專業協會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為多個發展中國家培養濕地保護管理高級人才150余人次。
八、畢業生就業情況
近年來,學院本科生平均讀研率60%左右,就業率達93%以上,研究生就業率達96%以上。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相關事業單位(如中國科學院、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博物館、雜志社、自然保護區等)、企業、社會機構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部分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聯系方式:
網址:http://styzrbh.bjfu.edu.cn
電話:010-62336724
傳真:010-623367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35號北京林業大學159信箱
郵 編:100083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學科設置:
學院現有生態學一級學科,設立了森林生態學、濕地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修復生態學、全球變化生態學5個二級學科,林學一級學科(國家雙一流學科)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學2個二級學科,分別擁有理學、農學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均可接收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生態學、濕地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過程、生態規劃與管理、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育、林業碳匯與碳交易、保護經濟與政策、自然資本評估與管理、動植物系統學及進化生物學、動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種質資源保護、動植物保護生物學、菌類資源與利用、森林防火等。

添加北京林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林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林業大學報錄比、北京林業大學考研群、北京林業大學學姐微信、北京林業大學考研真題、北京林業大學專業目錄、北京林業大學排名、北京林業大學保研、北京林業大學公眾號、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林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林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