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2-10 16:44:2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廣州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http://m.btfokj.cn/images/xuejie/.jpg)
為你免費答疑
![](http://m.btfokj.cn/images/xuejie/.jpg)
關于《廣州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廣州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廣州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廣州大學官網來自廣州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廣州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廣州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添加廣州大學去年調劑上岸微信號 廣州大學考研復試真題.PDF 廣州大學往年招收調劑的專業 廣州大學各專業往年調劑錄取分數線 廣州大學一志愿生源調劑去向
[2022廣州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廣州大學專業排名]
[廣州大學考研群]
[廣州大學考研難嗎] [廣州大學研究生院]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簡介
土木工程學院于2001年7月由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的土木系、環境工程系和原廣州大學建筑工程系合并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可追溯到私立廣州大學1948年成立的建筑工程學系。
土木工程學科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為B+,為廣東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現設有土木工程(土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環)、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排水)3個本科專業,2019年均獲批第一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土木和給排水為國家特色專業,建環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現有教職工205人,專任教師143人,正高職稱40人,副高職稱72人,博士學位教師127人,博士生導師40人。有全職兩院院士2人,特聘院士3人,雙聘院士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各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
學院擁有優良的科研與教學平臺,其中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27個,國家/省級教學平臺6個,2020年獲批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與“111”引智計劃,未來將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智慧運維創新樞紐實驗室平臺體系。近5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百項,工程技術服務項目400余項;獲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10余項;主編、參編國際、國家技術規范20余部。學科以結構抗震與減震控制、結構健康監測和工程防護為特色,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橋、廣州塔、大亞灣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成為指導我國工程結構抗震減災分析與設計的尖端智庫。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綜合辦公室:行政東前座519
辦公電話:39366955
地址:廣州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1948年,私立廣州大學開設建筑工程學系
1983年,開辦工民建專科
1991年,開辦城鎮建設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本科專業
1993年,開辦建筑工程本科專業
1999年,建筑工程、城鎮建設與交通土建工程3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專業,按教育部新專業目錄招生
2001年,獲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碩士點
2003年,土木工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獲結構工程碩士點;“地震工程及應用技術實驗室”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周福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5年,首次通過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工程抗震減震與結構安全實驗室”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6年,獲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巖土工程碩士點、橋梁與隧道工程碩士點、工程力學碩士點
2007年,土木工程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第二批特色專業建設點;獲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點 ,“廣東省減震控制與結構安全實驗室”成為科技部-廣東省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10年,“隔震減震控制與抗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被評為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2012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13年,獲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結構隔震與減震(振)控制”入選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土木工程獲批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
2014年,獲批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廣東省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協同創新中心
2015年,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群——土木建筑學科群建設立項;土木工程專業第三次通過專業評估,
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為B+,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第四次通過評估認證
2018年,廣東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
2019年,土木工程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獲批國家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始辦于1983年,1991年開辦建筑工程本科專業。2001年獲得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獲得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3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本學科現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名列“B+”檔(排名10-20%)。擁有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6個二級學科)。同時,還擁有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土木工程學科包含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程結構災害與控制聯合研究中心3個校屬二級機構。本學科現有人員227人(學院:185人,科研機構:42人),其中:院士3人,雙聘院士2人、短聘院士3人,長江學者、千人學者各1人,優青1人,青千2人,珠江學者和青年學者各1人。學科帶頭人周福霖院士為我國隔震、減震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世界著名的工程抗震與隔震減震領域專家。
學科現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級教學團隊5個。
本學科現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現有國家級教學平臺1個,省部級教學平臺4個,省級虛擬仿真示范中心1個。
此外,廣州市政府和學校投資3.52億,在大學城新建工程抗震大樓,預計2020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來,主持承擔了國家973項目1項、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1項、課題5項以及多項科技支撐項目(課題)、中國工程院重大(重點)咨詢項目、國際合作專項等,獲資助科研經費約1.2億;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學科在長期的建設和學術研究中,注重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強化研究成果的應用性,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主要包括:(1) 減隔震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在廣州電視塔、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中;(2)“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的成果應用于廣州花城廣場城市地下空間等工程中;(3)“高性能水泥基泡沫輕質材料技術”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工程以及高鐵路軌工程中廣泛應用。本學科的研究成果為行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深受業界好評。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簡介
土木工程學院于2001年7月由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的土木系、環境工程系和原廣州大學建筑工程系合并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可追溯到私立廣州大學1948年成立的建筑工程學系。
土木工程學科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為B+,為廣東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現設有土木工程(土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環)、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排水)3個本科專業,2019年均獲批第一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土木和給排水為國家特色專業,建環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現有教職工205人,專任教師143人,正高職稱40人,副高職稱72人,博士學位教師127人,博士生導師40人。有全職兩院院士2人,特聘院士3人,雙聘院士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各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
學院擁有優良的科研與教學平臺,其中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27個,國家/省級教學平臺6個,2020年獲批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與“111”引智計劃,未來將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智慧運維創新樞紐實驗室平臺體系。近5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百項,工程技術服務項目400余項;獲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10余項;主編、參編國際、國家技術規范20余部。學科以結構抗震與減震控制、結構健康監測和工程防護為特色,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橋、廣州塔、大亞灣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成為指導我國工程結構抗震減災分析與設計的尖端智庫。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綜合辦公室:行政東前座519
辦公電話:39366955
地址:廣州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1948年,私立廣州大學開設建筑工程學系
1983年,開辦工民建專科
1991年,開辦城鎮建設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本科專業
1993年,開辦建筑工程本科專業
1999年,建筑工程、城鎮建設與交通土建工程3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專業,按教育部新專業目錄招生
2001年,獲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碩士點
2003年,土木工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獲結構工程碩士點;“地震工程及應用技術實驗室”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周福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5年,首次通過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工程抗震減震與結構安全實驗室”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6年,獲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巖土工程碩士點、橋梁與隧道工程碩士點、工程力學碩士點
2007年,土木工程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第二批特色專業建設點;獲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點 ,“廣東省減震控制與結構安全實驗室”成為科技部-廣東省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10年,“隔震減震控制與抗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被評為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2012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13年,獲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結構隔震與減震(振)控制”入選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土木工程獲批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
2014年,獲批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廣東省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協同創新中心
2015年,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群——土木建筑學科群建設立項;土木工程專業第三次通過專業評估,
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為B+,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第四次通過評估認證
2018年,廣東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
2019年,土木工程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獲批國家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始辦于1983年,1991年開辦建筑工程本科專業。2001年獲得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獲得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3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本學科現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名列“B+”檔(排名10-20%)。擁有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6個二級學科)。同時,還擁有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土木工程學科包含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程結構災害與控制聯合研究中心3個校屬二級機構。本學科現有人員227人(學院:185人,科研機構:42人),其中:院士3人,雙聘院士2人、短聘院士3人,長江學者、千人學者各1人,優青1人,青千2人,珠江學者和青年學者各1人。學科帶頭人周福霖院士為我國隔震、減震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世界著名的工程抗震與隔震減震領域專家。
學科現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級教學團隊5個。
本學科現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現有國家級教學平臺1個,省部級教學平臺4個,省級虛擬仿真示范中心1個。
此外,廣州市政府和學校投資3.52億,在大學城新建工程抗震大樓,預計2020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來,主持承擔了國家973項目1項、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1項、課題5項以及多項科技支撐項目(課題)、中國工程院重大(重點)咨詢項目、國際合作專項等,獲資助科研經費約1.2億;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學科在長期的建設和學術研究中,注重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強化研究成果的應用性,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主要包括:(1) 減隔震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在廣州電視塔、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中;(2)“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的成果應用于廣州花城廣場城市地下空間等工程中;(3)“高性能水泥基泡沫輕質材料技術”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工程以及高鐵路軌工程中廣泛應用。本學科的研究成果為行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深受業界好評。
廣州大學高等教育學040106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高等教育學 [040106]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高等教育原理與政策(02)高等教育管理 | |
招生人數: | 3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④(--)無 |
|
備 注: |
廣州大學教育學原理040101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教育學原理 [040101]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教育基本理論(02)基礎教育(03)教師教育 | |
招生人數: | 4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④(--)無 |
|
備 注: |
廣州大學學前教育學040105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學前教育學 [040105]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學前教育社會學(02)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 | |
招生人數: | 3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④(--)無 |
|
備 注: |
廣州大學高等教育學040106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高等教育學 [040106]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師范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高等教育原理與政策 02高等教育管理 |
|
招生人數: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 復試筆試科目:教育案例分析 |
|
備 注: |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參考:①《高等教育學》,潘懋元,王偉廉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②《高等教育管理學》,薛天祥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
廣州大學學前教育學040105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學前教育學 [040105]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師范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學前教育社會學 02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 |
|
招生人數: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 復試筆試科目:教育案例分析 |
|
備 注: |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參考:①《學前教育學》(第三版),劉曉東、盧樂珍(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②《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修訂版),周念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
廣州大學教育學原理040101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教育學原理 [040101]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廣州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教育學院(師范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教育基本理論 02基礎教育 03 教師教育 |
|
招生人數: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 復試筆試科目:教育案例分析 |
|
備 注: |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參考: ①《教育哲學》,石中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②《教育社會學》,吳康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廣州大學研究生專業介紹:教育學原理
學科概況教育學原理,原稱“教育基本理論”是教育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它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學原理是教育學中的基礎學科,為其他二級學科提供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為研究各級各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尤其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從而具有現代教師職業的智能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
就業前景:
“再窮不能窮教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投資也相應增加,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上近幾年國家逐步提高了教師的待遇,致使報考教育專業的考生也隨之增加。就業競爭比較激烈。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以女生居多,就更加增加了就業的難度。教育學原理是最基礎的理論學科,實用性相對較差,所以此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比較窄。
就業去向:
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2、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從事研發,教務等相關工作
3、企事業單位從事與教育相關的工作。
4、報社,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
5、考博深造。
相關職位
人才測評顧問,感覺統合指導教師,國際課程設計教師
研究方向
(01)基礎教育
(02)教師發展
(03)教育基本理論
(04)教育經濟學
(05)教育財政學
(06)教育政策分析
添加廣州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廣州大學考研分數線、廣州大學報錄比、廣州大學考研群、廣州大學學姐微信、廣州大學考研真題、廣州大學專業目錄、廣州大學排名、廣州大學保研、廣州大學公眾號、廣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廣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廣州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廣州大學.png)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