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05 18:09:5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北京農學院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http://m.btfokj.cn/images/xuejie/.jpg)
為你免費答疑
![](http://m.btfokj.cn/images/xuejie/.jpg)
關于《北京農學院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北京農學院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北京農學院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北京農學院官網來自北京農學院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北京農學院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北京農學院考研報考有用。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官網: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簡介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簡介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前身是原農學系和園藝系,原農學系和園藝系是北京農學院建校時最早設立的院系。2002年6月,按照北京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調整的總體部署,原農學系(部分)和原園藝系整合為植物科學技術系,覆蓋農學、園藝2個植物生產類專業。2008年12月31日,植物科學技術系更名為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學院現設有農學系、園藝系2個教學機構,有農學(作物遺傳育種方向)、園藝2個本科專業,其中園藝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和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農學專業為北京市級特色建設專業。學院植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還有1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2個校級人才培養基地。現有作物學、園藝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作物遺傳育種學、果樹學和蔬菜學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其中果樹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蔬菜學科為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目前,還有農學、園藝專業學位碩士點。學院有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果樹研究所和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等3個研究機構。
學院擁有較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達8800多萬元;現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300畝;10多個較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能滿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需要。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碩士研究生近300人。
目前,學院共有教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2人,占全院教師的61%;有碩士學位的教師32人,占全院教師的38%。現有專任教師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0人,占專任教師的76.9%;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5人,占專任教師的23.1%。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達80%。學院有博士生導師(聯合招生)5人,碩士生導師49人。有北京市優秀教師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
2003年,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獲得首都勞動獎狀,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北京市教育創新優秀集體稱號;2008年,園藝專業骨干課程教學團隊獲得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2005年和2009年,果品優質生態安全學術創新團隊和蔬菜安全生產理論與技術學術創新團隊分別獲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學術創新團隊資助。我院現有北京市級精品課程4門。主編和參編二十一世紀教材和國家規劃教材18部,其中市級精品教材4部。
近三年,我院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20余項;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獎勵21項;培育新品種30余個;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5篇;獲得國家發明專47項,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10項。
自建校以來,我學院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各類畢業生8000余人,其中中專生和大專生約2700人,本科生4700人,碩士研究生約700人,許多畢業生都辛勤工作在北京市城鎮郊區的農業行業第一線,為首都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多年來,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各項工作成績顯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號
郵編:102206
電話:010-80799137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歷史沿革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服務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與人才需求,辦學特色鮮明,現設有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系,分別開設農學專業、園藝專業、植物保護專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5個本科專業。所屬專業伴隨學校1956年的建校而創立。北京農學院幾經變遷、數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為大學,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定名為北京農學院。歷經五十余年的風雨歷程,特別是近30年的快速發展,植物科技學院所屬專業設置、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日益提高,鑄就了“艱苦奮斗、勤于實踐、崇尚科學,面向基層”的光榮傳統,形成了都市型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特色,為北京郊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追憶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歷史沿革,旨在回顧歷史,激發植科學院師生為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勇攀高峰。
通縣農業學校
北京農學院前身1956年通縣農業學校創建,當時隸屬于河北省,是一所中等專業學校,學制3年。當年招收學生400名,均為作物專業,分成8個教學班授課。由于新校舍尚未竣工,該屆學生于9月l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焦農場報到開學。11月,校址由石家莊遷至通縣管莊。當年學校有教師40名,教輔人員5名,行政管理人員15名,勤雜人員8名。第一任副校長周文仲、陳贊元、王乃生。校園面積400畝,設有實習農場、體育場等,校舍面積5000平方米。
第二年暑假全校共招生200人,均為作物專業,分為4個班,其中一個為干部班。
北京農業合作干部學校
1957年,在合作化運動的推動下,北京農業合作干部學校在北京南苑東高地建立,隸屬北京市農林水利局,主要任務是為北京市郊區農業生產合作社培養農、林、牧、水利和經營管理人才。
學校暑期面向北京東郊區、南苑區、豐臺區、海淀區、石景山區、京西礦區、昌平縣招生233人,分蔬菜專業、林業果樹專業、畜牧獸醫專業,學制4年。招生報考條件:第一,農業社現職各專業主管干部或具有培養前途并有生產經驗的男女社員;第二,工作積極、學習努力、作風正派、歷史清楚;第三,身體健康能堅持學習。畢業后,仍回原社工作。
蔬菜專業的主要課程有農業基本知識、蔬菜栽培和蔬菜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林業果樹專業的主要課程有農業基本知識、水土保持與育苗造林、果樹栽培、果樹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各專業都必修政治和農業社經營管理兩門課程。針對學生來源主要是農村干部、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的特點,教學中討論輔導時間多于授課時間,并配合一定參觀實習。
當年9月19日學校舉行開學典禮。沈尹任校長,金驥任副校長。學校教職工共27人,其中教學人員11人,輔導員7人。教學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并熟悉北京郊區的情況。
北京市農業學校
1958年4月,河北通州專區劃歸北京市。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河北省通縣農業學校劃歸北京市。通縣農業學校與北京農業合作干部學校合并,學校改名為北京市農業學校。學校為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管莊。沈尹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劉潔之任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周文仲、陳贊元、王乃生任副校長。
學校根據黨的八屆六中全會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精神,結合農業教育特點和北京市委指示,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指引下,以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相當于高中文化水平、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滄和生產操作技能、并能創造大面積的高額豐產、推廣先進技術本領、懂得人民公社的經營管理、會做群眾工作,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健康、全面發展的中等技術人才為目標,為北京市郊區人民公社服務。
學校建有教學樓、學生宿舍、飯廳、運動場、專業試驗室、研究室、圖書館、衛生室等,并附設有農場、畜牧場、苗圃、果園等教學和生產實習場地。
學校設立農作物栽培、果樹蔬菜、畜牧獸醫3個專業。每個專業已有一、二、三年級學生共1100人,27個班次。
8月暑期各專業均招收新生126人,學制4年。凡北京市各區縣政治品質優良、歷史清楚、初中畢業或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身體健康、年齡在18~25歲、愿獻身祖國農業生產建設事業者都可以報名。由基層單位審查,鄉、社保送,到各區農林科報名,學校統一考試。學生畢業后,仍回原人民公社,國家不另行分配工作。
1959年6月,北京市農林水利局決定新校址選在昌平縣朱辛莊。
1959年7月31日,舉行首屆畢業生(均為作物栽培專業,336人)畢業典禮,北京市副市長趙凡來校講話。按照哪個地區來的學生,盡量分配到哪個地區去的原則,分配情況:中國農業科學院10名,河北省農林廳140名,北京市郊各區、縣75名,北京市農墾局65名,副食品商業局15名,北京市教育局4名,《北京農民報》5名,其他單位22名。畢業生主要從事農業技術工作。
暑期學校通過人民公社內部招生與統一招生相結合的方法,招生474名,包括內部保送392名。其中,果樹蔬菜專業6個班,作物栽培專業3個班,畜牧獸醫專業3個班。招收新生多為應屆初中畢業生,工農勞動人民子弟占錄取名額的83 3%,體現了農業教育面向郊區、面向公社的精神。
1961年3月,新校址竣工,北京市農業學校由朝陽區管莊遷至北京市昌平縣朱辛莊。
1961年7月,第二屆畢業生281人畢業。其中作物栽培專業102人,果樹栽培專業44人,蔬菜栽培專業37人,畜牧獸醫專業98人。畢業生中除3人到河北省工作外,其余均在北京市區及各郊縣就職。
1962年7月,第三屆畢業生184人畢業。其中果樹專業38人,農業機械化專業72人,畜牧獸醫專業74人。
1963年7月,第四屆畢業生15個班共582人畢業。其中,作物專業83人,蔬菜專業85人,果樹專業94人,畜牧獸醫專業138人,農機專業116人,水產專業66人。
1964年7月,第五屆畢業生為10個班,共計379人,其中作物專業136人,果樹園林專業44人,蔬菜專業84人,畜牧獸醫專業57人,農業機械化專業58人。
北京農業勞動大學
1965年3月北京農業學校改建為北京農業勞動大學。設有農學系、果林系、畜牧獸醫系、農業經濟系、農業機電系5個系,9個專業。9個專業分別是農學、蔬菜、果樹、林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農業用配電、畜牧獸醫、農業經營管理。設有作物育種教研室、土肥生理教研室、氣象測量教研室、病蟲害教研室、果樹教研室、蔬菜教研室、果樹蔬菜育種教研室、畜牧教研室、獸醫教研室、農經教研室、農機教研室、機電教研室。
春季招生373人,分為12個班,農學專業、果樹專業(652班為果樹大專班)、畜牧獸醫專業、農業經濟專業各2個班,農業機械化專業3個班,林業專業1個班。
1965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全校停課,投人運動。隨著“文革”運動的展開,工宣隊和軍宣隊進入學校。1969年,上半年,學生中的中專生按“社來社去”原則,回到各個區、縣;本科生都到部隊鍛煉;教師、干部隨市直機關下放到郊區、農村,還有一部分教師、干部隨家屬遷到外地;校內工人重新分配。
北京農學院
1977年1月北京市農林局黨組向北京市委農村工作部提出籌辦北京農學院的建議。1978年6月北京市委決定恢復北京農業勞動大學,改名北京農學院,并報請國務院批準。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發(78)教計字1427導文件《關于同意恢復和增設一批普通高等學校的通知》。通知指出: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恢復和增設普通高等學校169所。文件的附件“同意恢復和增設的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列出了北京農學院,專業設置包括:農學、遺傳育種、植物保護、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果樹蔬菜、畜牧、獸醫、農機使用修理、農機制造、農田規劃、農業經濟管理、林學、農田水利。
1979年12月19日,舉行北京農學院首屆新生開學典禮,北京市委副書記王憲、副市長王純以及國家林業部、市委教育工作部、市委農村工作部、市科協、市高教局、市農林局和北京部分高校領導等40余嘉賓、教職員工50余人,學生101人(其中農學專業34人、果樹專業34人、畜牧專業33人)參加開學典禮。開學典禮由揚舟院長主持,黨委書記潘桂山在講話中指出,北京農學院是為適應首都四個現代化建設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學院要面向首都、密切結合首都農業發展規劃的特點和當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新成就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教師代表劉作新、新生代表陳東也分別在開學典禮上講話。同日,新華社發表消息報道我校首屆開學典禮。
1980年9月,舉行新生開學典禮,當年招收農學、果樹、畜牧、農經4個專業新生159名。
農學系張文啟任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劉季厚任副主任,杜曉林任團總支書記。
園藝系趙乃揚任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李燕生任副主任。李肅任團總支書記。
當時學校已具備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從事甘薯育種、果品貯藏保鮮、糧食種子干燥通風貯存和烘干能源的研究試驗等項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農學系和園藝系。
1981年6月,學校向北京市科委、計委上報“北京農學院科技發展‘六五’規劃”,這是我校第一個大型科研發展規劃。規劃項目共計14項,其中農學系、園藝系項目項,包括:(1)小麥基本苗數與穗數相關性研究;(2)香稻育種;(3)糧食烘干簡易系統設計;(4)種子干燥、貯存通風;(5)甘薯組織培養;(6)果樹品種資源研究;(7)板栗更新換代密植園早期豐產技術研究;(8)中華獼猴桃生物學規律及栽培貯藏加工技術調查研究(9)蔬菜銀灰地膜覆蓋的研究。
1981年全校錄取新生91人,其中農學專業20人,果樹專業20人。
1981年11月20日學校黨委會議決定,撤銷科研生產處建制,恢復科研處,建立實習農場,實習農場為處級單位,下設農學試驗站、園藝試驗站、林業試驗站、畜牧場和直屬隊(農業隊、機務隊、積肥隊、校園綠化隊)。試驗站(場)實行場系雙層領導,以系為主。
1981年12月3日學校決定建立系(部)務會議制度,凡遇教學、科研、生產、人事、財務、學生工作中重大問題,均應由系(部)務會議討論決定,由系主任、副主任組織落實實施。會議成員包括正、副系主任,專職總支書記或副書記,各教研室負責人、試驗站負責人,必要時可增加教師代表1~2人,原則上每兩周一次。
1981年當年錄取新生91人,其中農學專業20人,果樹專業20人。
1982年錄取新生120人,其中農學專業20人,果樹專業20人,蔬菜專業30人,蔬菜專業為第一次招生。
1983年錄取新生137人,其中農學專業本科25人、專科31人,果樹專業本科22人、果林專科20人,蔬菜專業本科28人、專科11人。
1984年只招收一個農學專業本科班39人。
1985年錄取新生89人,其中農學專業31人,果樹和蔬菜專業各29人。
……
從1994年起,果樹專業和蔬菜專業招生改為園藝專業招生。學生從三年起按照個人志愿和學習成績擇優選擇專業方向。1998年起不再分專業方向,改為四年制的園藝專業本科培養。
植物保護專業停招多年,從1998年起開始恢復植物保護專業招生。1998年招收一個植物保護專業專科班33人,1999年起招收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班。
……
2004年果樹學科碩士點獲批,開始招生碩士學位研究生。
2006年,除了招收農學專業、園藝專業、植物保護專業新生以外,開始招收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每年招生每個專業2個班60人左右。
2007年作物學科和蔬菜學科碩士點獲批,碩士研究生人數逐年遞增。
2009年園藝領域、作物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獲批,2010年植物保護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獲批,2011年農業資源利用領域碩士學位點獲批。自2009年起,每年招收園藝、作物、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種業等5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約70名。
在職農業推廣研究生在校生90余人。
2013年,開始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
2014年開始,園藝專業本科開始一本招生。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學科設置
作物學一級學科簡介
作物學科為北京農學院重點學科。學科現有教授12名,副教授7名。北京市創新人才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師2人。近幾年,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30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項,育成品種11個。
本學科有4個研究方向: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作物分子遺傳學,作物栽培與耕作,種子科學與技術。主要從事小麥、玉米、小豆、甘薯、雜糧等作物分子遺傳學、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比較基因組研究、抗逆和品質改良等研究。針對我國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對優質青貯玉米需求旺盛、專用青貯玉米品種資源缺乏的現狀,在國內率先提出了青貯專用玉米的育種目標、制定了青貯玉米的試驗技術和品質評價體系,先后審定青貯玉米新品種8個,研究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針對市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和健康理念的提高,為滿足首都市民對食用豆類和彩色甘薯的需求,加強了對小豆、大豆和甘薯資源的搜集利用及新品種的選育。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雜志上,率先開展了小豆理化誘變突變體庫的構建和篩選工作。
園藝學一級學科簡介
1.學科的定位與目標
園藝學科始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對園藝產業的需要,以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北京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需要的園藝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以開展應用基礎與應用技術創新研究為特色,針對產業持續性的重大問題凝練學科方向,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增強科研力量,構建學科平臺與團隊,強化社會服務,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為京津冀地區鮮活園藝產品保障供給和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與技術支撐。
2.學科的優勢與特色
學科優勢:圍繞著首都及京津冀地區園藝產業的需要和首都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定位,以都市發展果蔬均衡供給和生態功能拓展需求為目標,設置了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園藝植物發育生物學、設施與觀賞園藝學、綠色園藝生態調控四個優勢方向;初步構建了以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為主體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及以學科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的研究團隊,建立了林果業協同創新中心、林木分子設計高精尖協同創新市級研究平臺、以新技術應用、都市現代農業、中關村現代種業與果樹新品種選育及苗木產業化為支撐實驗技術平臺,構建了博士后工作站、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農藝種業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構架,以都市型現代園藝技術研究與應用為主體的培養模式,在全國同類院校園藝學科建設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位列全國碩士類參評學科之首,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位列所有參評院校前50%。
學科特色:園藝學科多年來一直以都市型現代園藝為特色,以區域性八大果樹優勢樹種、六大特色蔬菜種類和三大彩葉觀賞樹種為對象,以生態功能為特色目標對園藝植物種質資源進行選育與創新利用,對高經濟價值與觀賞價值的園藝植物進行種質創新,通過工廠化育苗實現種苗產業化。通過矮砧、密植、早果、優質、豐產、高效的現代化果園建設開發果樹的生態功能和休閑功能,通過品種選育、園區設計和一系列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提升果園園區的多功能性和綜合服務能力。以首都園藝產品鮮活供應及應急保障為目標,針對設施蔬菜高溫逆境生育障礙,研究生菜等葉類蔬菜種質資源、耐熱抽薹分子機制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研發推廣周年無害化安全生產技術和采后保鮮及加工關鍵技術,延長了生菜的貨架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人才培養目標
園藝學科以培養高質量的專業人才為目標,以開展應用基礎與應用技術創新研究為特色,以服務于都市型現代園藝產業為宗旨,培養具備園藝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立足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從事園藝科學研究、技術應用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
4.學科方向設置
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構建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平臺,研究特色園藝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篩選、評價技術體系,重點研究園藝植物新品種、新種質選育的技術體系,研究園藝植物新品種種苗產業化與推廣技術體系。
設施園藝:研究環境因子對園藝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及生理機制,根據栽培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應用各種設施設備及現代化自動控制技術進行綜合調控,創造作物最優生育空間和環境條件。選育設施園藝專用品種,研究園藝生理生態與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園藝作物工廠化栽培及生理特性,創建主要園藝作物綠色優質高產周年生產技術模式。
綠色園藝生態調控:創新綠色優質園藝植物栽培及生態調控模式,重點研究園藝植物水肥耦合規律和土肥水一體化的現代生產管理技術,研究高效園藝植物株型的生理生態機制及調控技術,研究園藝植物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脅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理論和調控技術,研究觀光園藝理論與關鍵技術。
園藝植物發育生物學:構建特色園藝植物生長發育與抗逆的分子生物學平臺,重點研究果實發育規律及其激素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特色園藝植物遺傳變異與繁殖的分子基礎與調控機理,研究園藝植物重要經濟器官形成與發育調控的生理基礎及分子機制,研究園藝植物抗逆性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基礎。
5.國內外影響
學科與康奈爾大學、瓦赫寧根大學、日本千葉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與京津冀農業高校建立了協同創新中心,進入林木分子設計高精尖協同創新中心,其中聘請Jocelyn Rose、Ton Bisseling、方智遠、尹偉倫、康紹忠等國內外院士任學科兼職教授,共同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期刊上發表了高水平論文40余篇。奠定了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在第三次、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其中學生論文質量、教材與著作、科研獲獎、學生國際交流均居于前10位之內。
學科在經濟林生態功能提升、生態觀光果園建設、葉菜類生產關鍵技術等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在特色園藝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重要經濟性狀發育生物學、設施園藝與觀光園藝、園藝產品安全生產和生態調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并在生產中轉化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學科近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園藝專門人才,其中多數活躍在都市型現代園藝產業的第一線,學科秉承以首都園藝產業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都市型現代園藝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建立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培養質量,培養博士(聯合)與碩士畢業生近300人,其中大學生村官助理40余名,已成為首都都市型現代園藝產業建設的主力軍。
添加北京農學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農學院考研分數線、北京農學院報錄比、北京農學院考研群、北京農學院學姐微信、北京農學院考研真題、北京農學院專業目錄、北京農學院排名、北京農學院保研、北京農學院公眾號、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農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農學院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北京農學院.png)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