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考研調劑..
【考研派 okaoyan.com】 為大家提供2018年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考研調劑..,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
招生人數:未知
招生簡介:
一、海峽聯合研究院簡介
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是舉世矚目的創新型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擁有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基礎林學與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園藝植物生物學及代謝組學研究中心、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植物免疫研究中心5大創新平臺,吸收了包括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7位國家“QR”專家和5名教育部“長江學者”,1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2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在內的各類高層次人才。
海峽聯合研究院擁有國際一流的軟硬件科研、教學平臺,已成為境內外合作辦學的試驗基地、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示范基地、海西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先行基地,是培育科研創新人才的搖籃。海峽聯合研究院被稱為校園“硅谷”(光明日報2016年10月23日頭版頭條),近期陸續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先后被光明日報、新華社、福建衛視新聞、福建日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新華網、科技日報等報道。
海峽聯合研究院致力于培養出態度嚴謹科學、掌握核心領域技能的碩、博士研究生。各中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斯坦福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弗吉尼亞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德州農工大學等國際性知名學校合作,鼓勵并資助研究院碩、博士生在畢業前后出國深造,旨在打造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
二、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介
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稱“基因組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五大高水平創新研究平臺之一,也是海峽聯合研究院最早成立的中心,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明瑞光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及中心主任,主要以甘蔗、木瓜和菠蘿等熱帶、亞熱帶作物以及區域特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
基因組中心于2012年8月份開始籌建,分二期建設,實驗室面積共3000�O。至2013年8月完成第一期建設,主要建設了高通量測序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分子生物學平臺、細胞生物學平臺,完成投資共2200多萬元;二期建設已于2016年5月份完成,擴建室內人工氣候室220m�O。并進一步完善了細胞生物學平臺以及基因組學平臺。
基因組中心旨在應用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等相關技術手段進一步解析植物發育與生殖機制和加快作物品種改良,預期將建設成為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植物基因組學研究中心,在甘蔗基礎研究領域以及植物的有性生殖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力爭建設成國際水平的熱帶、亞熱帶特色作物研究平臺和基因組技術共享平臺。
基因組中心目前共有工作人員44名,其中教授9名,雙聘院士1名,副教授4名、助理研究員6名、博士后4名、科研助理22人;現有研究生10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1人(含4名國家留學生)、碩士研究生84人(含4名國際留學生)。
三、人才培養特色
1.導師隊伍強大,堅持精英培養
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名;福建省“雙創人才百人計劃”3名;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福建運盛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名?!敖鹕綄W者”青年拔尖人才1名;設有顧問指導委員會,其中美國科學院院士2名、QR專家1名。
2.與國際名校建立長期交流合作機制
與兩所美國知名研究機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美國夏威夷農業研究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并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德州農工大學等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機制,現已選拔5名優秀研究生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和德州農工大學訪問學習。
中心與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佐治亞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農業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等知名高?;蚩蒲袡C構開展各個層面的合作。
3.定期開展學術報告,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增強國際交流與培訓
本中心累計舉辦50余次學術講座并參與舉辦了一系列的海峽生命科學前沿論壇,邀請了包括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佐治亞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農業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高?;蚩蒲袡C構專家60余人。
基因組中心不定期邀請海外博士和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對中心工作人員、學生進行專業技術與數據分析能力的培訓,為工作人員、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交流環境。
四、科研成果
基因組中心成立以來共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以學校為第一作者單位或第一通訊單位在《NatureGenetics》(影響因子29.352)、《GenomeResearch》(影響因子13.8)、《GenomeBiology》(影響因子10.5)、《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影響因子9.385)、《PNAS》(影響因子9.661)、《ThePlantJournal》(影響因子6.82)、《MolecularPlant》(影響因子6.605)、《CurrentBiology》(影響因子8.851)、《NewPhytologist》(影響因子7.33)等國際高水平學術刊物發表SCI文章46篇;以學校作為參與作者單位在《Science》、《PNAS》、《PlantCell》等刊物上發表文章50余篇。(截止2018年2月)
五、導師簡介及招生專業
1、明瑞光,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1-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得植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5年-1998年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8-2005年,美國夏威夷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PlantMolecularGeneticist);2005-至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副教授、教授。為《TropicalPlantBiology》共同主編、《GenomeInsights》和《JournalofSystematicsandEvolution》編委。在植物性染色體研究方面,開創了早期性染色體進化研究領域,并長期處于這個領域的前沿。在甘蔗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主要工作集中在甘蔗的糖分和產量相關數量性狀分析、基因組學、分子標記等研究。先后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2項、美國農業部項目3項、美國能源部項目1項,其他項目7項,作為Co-PI參與項目13項,經費累計達1463萬美金。先后在Nature(3篇),Science(1篇),NatureGenetics,PNAS(2篇),GenomeResearch(6篇),PlantCell,ThePlantJournal(3篇),PlantPhysiology等重要SCI刊物發表文章142篇,著作2部,參與著作9部。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性染色體的起源與進化;被子植物性別決定基因網絡;木瓜、菠蘿以及甘蔗基因組結構與功能;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調控;甘蔗生物產量超親遺傳的分子機理。
招生專業:遺傳學;生物信息學;作物遺傳育種;
郵箱:rming@life.illinois.edu;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180-1.html
2、張積森,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福建省十四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福建省高?!靶率兰o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2007年6月獲得福建農林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2008-2012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從事博士后研究。從事以甘蔗、木瓜、菠蘿為主的熱帶、亞熱帶作物基因組及其生物學性狀研究,特別對甘蔗的基因組學及其重要性狀的分子生物學進行了有系統的研究。在NatureGenetics,GenomeResearch,Genomebiology,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PlantCell&Environment,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等刊物上發表各類文章7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甘蔗基因組學及其重要生物學性狀基因功能;熱帶、亞熱帶植物基因組結構與功能;禾本科植物基因組劑量效應及雜種優勢與生物量形成關系。
招生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遺傳育種;生物信息學;
郵箱:[email]zjisen@gmail.com[/email];[email]zjisen@126.com[/email]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20-1.html
3、唐海寶,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百人計劃”專家。
2009年12月獲得美國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ofGeorgia)植物學博士學位。在比較基因組、群體遺傳學等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基因組序列裝配注釋、基因組比較分析、變異分析的專家。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Genetics,NaturePlant,PNAS,GenomeResearch等權威刊物發表文章6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多倍體基因組組成、基因互作和調控網絡的進化模式;作物基因組內受人工選擇的遺傳位點;計算生物學方法、分析平臺和數據庫的開發和應用。
招生專業:生物信息學;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
郵箱:tanghaibao@g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3-1.html
4、王凱,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甘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農林大學第六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福建農林大學作物學院副院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6年獲得南京農業大學遺傳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2014年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F已在國內、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著作一本;其中在SCI雜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包括一篇并列第一作者)正式發表文章13篇,總影響因子達60(以SCI期刊2014年影響因子計),包括GenomeResearch1篇,ThePlantJournal3篇,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3篇,Genetics1篇,BMCGenomics1篇及Chromosoma1篇等。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分子遺傳、表觀遺傳及生物信息學方向;植物著絲粒結構與演化。
招生專業: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生物信息學
郵箱:kwang5@126.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4-1.html
5、秦源,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農林大學植物學學科帶頭人,國家杉木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遺傳學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英人才項目“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獲得者,福建省“百人計劃”專家,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者”特聘教授,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福建運盛青年科技獎,福建農林大學嚴家顯最高獎教金獲得者。
2006年獲得武漢大學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2006-2009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系進行博士后研究。在植物生殖發育領域已經有十多年的積累,特別在花器官分化、雌配子發育及植物傳粉受精過程中雌雄蕊的互作方面有系統的研究,發表著作2本,相關論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收錄論文17篇,平均影響因子5.5,其相關論文在國際知名雜志PlantCell,PLoSGenetics,PNAS,ThePlantJournal,MolecularPlant,SeminarsinCellandDevelopmentalBiology及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等發表。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植物生殖發育的分子遺傳學。
招生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作物遺傳育種;
郵箱:yuanqin001@fox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22-1.html
6、于青一,女,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8月獲得美�胂耐�夷大學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工程學專業博士學位。在木瓜基因組、植物性染色體進化、甘蔗基因組、咖啡基因組等熱帶作物的研究領域取得優秀的成績。先后在Nature,NatureGenetics,PNAS,ThePlantJournal等權威刊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美國農業部,美國能源部,以及德克薩斯州研究基金資助。現為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園藝作物性狀遺傳學及分子機制;植物基因組結構與進化;植物性染色體演化機制;甘蔗基因學及應用研究。
招生專業: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
郵箱:qingyi2004@g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7-1.html
7、王建平,女,教授/PI,博士生導師。
2005年獲得美�朊芐�根州立大學植物遺傳育種學專業博士學位,2005至2010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香檳校區從事博士后研究。致力于甘蔗基因組、甘蔗的起源與演化,主要作物農藝性狀的分子遺傳機制等相關研究?,F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農學系遺傳與基因組學研究方向助理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研究結果先后發表于Science,Nature,PNAS,ThePlantJournal,BMCGenomics等刊物,過去6年發表論文36篇。
主要研究方向:1.通過對甘蔗全基因啟動子序列及其對應基因表達分析來研究纖維素及蔗糖積累與轉化的分子調控機制.2.通過對甘蔗核心種質資源的外顯基因組序列分析來研究甘蔗生物量的主控基因及等位基因內/間互作效應并探索甘蔗的起源與演化。3.通過基因組定位與圖位克隆來解析主要作物農藝性狀的分子遺傳機制。
招生專業: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
聯系方式:Wangjia4@g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8-1.html
8、張亮生,男,教授/PI,博士生導師,金山拔尖人才,福建省高層次境外C類引進人才。
2012年7月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6月引進我校工作。近年來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PlantJournal(通訊)、MolecularPlant(通訊)、PlantPhysiology(通訊)、NewPhytologist(通訊)、HorticultureResearch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5篇,影響因子總和大于80。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組學,包括比較基因組學以及Denovo基因組研究。生物信息學,如基因組和RNA-seq數據分析等。基因家族分子進化,如與發育和適應性相關基因的分子進化研究。
招生專業:生物信息學;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
郵箱:fafuzhang@163.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5-1.html
9、陳立余,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1月受聘于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中心擔任課題組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和福建農林大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計劃項目等課題5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和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等課題5項。課題組以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為研究材料,通過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技術手段解析鞘脂類信號物質在植物生殖過程中的作用,已在《NatureCommunications》、《NatureGenetics》、《PlantaMedica》等期刊發表論文8篇。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生殖發育;分子遺傳學;脂類代謝。
招生專業:作物遺傳育種;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工程
郵箱:liyuchen82@hot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56-1.html
10、趙合明,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3年6月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植物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2015年1月受聘于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中心。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曾參與“973”項目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近幾年來在《Plantcellandenvironment》、《PLoSONE》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生殖發育生物學;水稻功能基因組學。
招生專業: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遺傳育種
郵箱:zhaoheming@whu.edu.cn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79-1.html
11、程焱,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3年獲華中農業大學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攻讀博士期間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從事訪問研究(訪問學生);2013年7月-2016年4月在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5月至今供職于福建農林大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持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1項,參與“973”項目子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近年來在《ThePlantJournal》、《Bio-protocol》、《FrontiersinPlantScience》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雌胚子發育機制;植物細胞周期調控;植物抗逆抗病基因的發掘和利用。
招生專業:作物遺傳育種;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郵箱:chengyan1220@hotmail.com
個人主頁:http://www.fafugenome.cn/article-80-1.html
六、調劑政策
1、考生初試成績必須達到報考第一志愿專業的國家2018年復試控制線(一區)。
2、申請調劑專業與第一志愿報考專業或與導師研究方向相近。成績優異者,可放寬對報考專業的要求。
3、滿足教育部有關調劑的其它要求。
七、調劑程序
1、調劑系統開通前,請先與中心負責老師聯系,中心將提前安排初步溝通面試。
2、調劑系統開通后,請及時登陸教育部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憑本人網報時的帳號和密碼進入調劑系統,填寫調劑信息。
3、中心審核通過后,通知調劑考生復試。調劑生接到復試通知后,應登錄“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統”選擇導師,并在學院指定的日期參加復試。
八、注意事項
請發送簡歷或簡介到相關老師郵箱或中心郵箱,附從大學開始的學習及工作經歷(包括學校及時間,主要學習科目和成績)、考研初試成績及近期照片。通過初步篩選的同學,我們將盡快以email形式與大家聯系。
九、聯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上下店路15號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基因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郵編:350002
電話:0591-88202367聯系人:黃老師
郵箱:512056607@qq.com
海峽聯合研究院考研群:474176254
基因組中心網址:http://www.fafugenome.cn/
請關注基因組中心官方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