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哲學考研難嗎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華僑大學考研分數線、華僑大學報錄比、華僑大學考研群、華僑大學學姐、華僑大學考研真題、華僑大學專業目錄、華僑大學排名、華僑大學保研、華僑大學公眾號、華僑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華僑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考研真題資料優惠價原價選擇
加入購物車立即購買

很多考生在準備華僑大學哲學考研難嗎?是考研報考的時候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好嗎?適合我嗎?對我以后的人生和職業會有幫助嗎?考生在準備華僑大學哲學專業考研的時候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十分正常的?!?a href='//m.okaoyan.com/kaoyanshop/hqu/zhexueyush/133290.html' >手機訪問】

但是考生應當明確的一點是,不論是哪一個專業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絕對的好與不好的評價標準。別人適合的專業不一定適合自己,需要考生對華僑大學哲學好不好、未來發展方向與考生自己的本科專業、興趣愛好以及未來發展規劃進行結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認真對待考研的專業選擇問題,不要因一時沖動或是盲目聽取別人的意見而草率決定,往往會在備考期間十分痛苦。

華僑大學微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考生獲取相關有關哲學信息的途徑有很多,華僑大學怎么樣,學校研究生官方網站會列出詳細的招生簡章、考試內容、參考書目、歷年分數線以及報錄比等重要數據,考生可以根據這些內容進行選擇;可以咨詢華僑大學哲學專業的師兄師姐,獲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例如考研網、考研論壇等信息來源。
另外,需要詳細了解哲學的考研情況的同學,可以點擊右側免費資源我們的學姐,幫你解答報考院校的詳細問題。

華僑大學哲學好不好,可以從專業排名來判斷,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該學科考研難度的大小,包括近幾年內該學科全國排名的變化程度。有的專業所在的學校在學校排名系統中并沒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該學科在全國范圍內有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專業所在的學校屬于全國知名學府,但是該專業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出名。如果學科與學校在全國均有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該學科屬于熱門學科,考研的競爭力會相對較大。考生在選擇報考哲學之前應當對其全國排名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將學科與學校的排名都納入考慮的范圍之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每年會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對除軍事學門類外的全部81個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專業排名,專業排名可以從中檢索到。 相對來說,哲學的排名還是相當樂觀,是一個具有潛力和發展前途的學科。華僑大學哲學中提供了有關華僑大學哲學好不好的全面而詳細的資料,歡迎考生前往查閱。

華僑大學哲學考研難嗎


  姓名:朱銀端
  性別:女  
  職稱: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倫理學(政治倫理、網絡倫理、行政倫理、德育體制等)研究。

  個人簡介:

   朱銀端,女,1967年生,福建廈門人,無黨派。200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09-2010年,清華大學訪問學者;現任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的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政治倫理、網絡倫理、行政倫理、德育體制等)研究。

  【講授課程】

  碩士生課程:

  (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

  (2)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專題研究

  (3)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專題研究

  (4)網絡倫理專題研究

  (5)網絡道德教育專題研究

  (6)網絡文化與社會發展

  (7)政黨與政務專題研究

  本科生課程: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2)電子政務原理

  (3)思想道德修養

  (4)網絡倫理

  (5)網絡文化

  (6)社會心理學

  【科研方面】

  一、主持的課題

  1、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項目:“德育在信息社會的體制性障礙及其克服策略研究”(編號DEA030102) 2004~2007年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網絡社區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管理研究” 2009~2010年

  3、國務院僑辦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項目:“高校網絡道德現狀及其對策研究”( 編號00QSK05) 2000~2003年

  4、福建省政策研究室重點課題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研究”(編號閩政研2008-A2) 2008~2009年

  5、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委托)項目:“民間力量發揮社會救濟功能的運行模式研究(編號2008B-WT01),2008~2009年

  6、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項目:“信息時代的德育體制研究”2003~2004年

  7、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項目:“僑鄉網絡精神文明建設的研究”2002~2003年

  8、華僑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思想道德修養》精品課程建設”2004~2006年

  二、獲獎情況

  1、《網絡倫理文化》(專著)獲福建省人民政府優秀社會科學成果 三等獎 2005年

  2、《網絡道德教育》(專著)獲福建省人民政府優秀社會科學成果 三等獎 2009年

  3、《網絡道德教育》(專著)獲泉州市人民政府優秀社會科學成果 二等獎 2008年

  4、 “網絡倫理中的問題、原因和分析”(學位論文)獲教育部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2003年

  5、“網絡倫理問題與德育對策”(論文) 獲華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優秀論文 一等獎 2003年

  6、“網絡道德自律的辯難與修正”(論文),獲泉州市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會優秀論文 一等獎 2008年

  7、《網絡道德教育》(專著)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提名,2008年

  其他獎勵或榮譽

  1、2005年,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特別獎”

  2、2004年,獲“華僑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

  3、2005年,獲“華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成果名稱“網絡道德教育體系的建構”)

  4、2006年,獲第六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獎(課件名稱“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

  三、論著

  1、《網絡倫理文化》(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月

  2、《網絡道德教育》(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0月

  3、《文化視野里的中國當代行政》(參與),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4、《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反思與探索》(參與),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5、《思想道德修養教程》(副主編),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6、《網絡與政治民主研究》(專著),進行中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2010)》(參與),中國期刊網(2010-02-02)

  四、主要論文(2001以來)

  1、政治文明的意識轉向——從價值意識到問題意識,《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6期

  2、略論我國社會救濟的科學發展,《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3期

  3、網絡倫理中的問題、原因與對策,《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1期

  4、從道義到制度: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救濟的運行模式,《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工作》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略論社會主義價值復興之前提,《華僑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3年第7期(全文轉載)

  6、網絡政治文化認識,《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03年第10期載錄

  7、面向信息社會的德育評估指標新體系,《中國德育》2007年第12期

  8、根據學生特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國高等教育》1996年第9期

  9、開放性的學習型社會之生活構造,《開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11、面向網絡的自由人共同體的社會制度架構,《重慶通訊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12、論我國社會救濟的科學發展模式,《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科社版)2008年第4期

  13、和諧社會的行政文明發展觀,《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4期

  14、論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社會救濟的科學發展,《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7期

  15、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救濟的合作路徑,《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

  16、從道義到制度:社會救濟的科學發展問題研究,《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

  17、網絡倫理問題與德育對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1年第2期

  18、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軟實力的若干思考,《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6期

  19、中美德育的理論與模式的比較研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8年第12期

  20、全球化與社會主義價值復興,《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2期

  21、對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價值的再認識,《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

  22、道德教育模式新論:無善惡與榮辱觀的比照,《華僑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23、信息素養:信息社會的素質教育,《華僑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24、網絡信息傳播的自律機制研究,《泉州學林》2004年第2期

  25、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研究綜述,《華僑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其他學術論文

  1、清華大學訪學感想,《華僑大學報》2010年第616期第2版

  2、關于我國破產法免責制度的思考,《紹興文理學院學院》(教育版)2001年第1期

  3、論創造力在素質教育中的原則,《紹興文理學院學院》(教育版)2001年第1期

  4、大學生雙休日情況調查,《思想·理論·教育》1996年第12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入學基本情況:
院招生人數22
專業招生人數未公布
報考人數
免試人數
專業復試線
錄取人數
錄取比例
專業重要性
招生高校數123
專業評級B+
參考排名25
社會學專業2010年開始招生,同時招收境內生和境外生。
 
對境內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和創新創業意識,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社會學專業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熟練使用一門外語,具備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具備聯系中國社會實際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具備跨文化溝通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具備服務社會與從事社會管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較高理論素養、較強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聞傳播等領域,以及社會團體、福利機構、企業等組織從事專業性工作,或者運用社會學專業知識獨立創業提供社會服務等。
 
對境外生,培養學生適應海外、港澳臺社會發展需要或內地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和創新創業意識,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社會學專業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熟練使用一門外語,具備國際視野,具備聯系社會實際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具備跨文化溝通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具備服務社會與從事社會管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較高理論素養、較強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在政府部門,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聞傳播等領域,以及社會團體、福利機構、企業等組織從事專業性工作,或者運用社會學專業知識獨立創業提供社會服務等。
 
社會學專業招收文理科生,學生修夠規定總學分且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可被授予法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在理論課程教學基礎上,強化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開設《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研究方法》《國外社會學理論》《西方社會思想史》《社會統計學》《社會科學統計軟件應用》《社會心理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會保障概論》《組織社會學》等核心課程。
 
社會學專業重視學生國際化培養,注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常年與境外知名高校開展為期半年至兩年的聯合培養,且每年均有數量不等的畢業生到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等境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長期與國內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大型社會調查項目,為學生提供深入社會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機會和條件。本專業已成為華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專業之一,專業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經驗豐富,所指導的學生相繼獲得全國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第十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以及福建省“創青春”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等眾多獎項。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大道668號F4區

電話:0592-6167008
哲學 [01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華僑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1]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馬克思主義哲學(02)中國哲學(03)外國哲學(04)宗教學(05)科學技術哲學
招生人數: 27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01)哲學基礎理論
④(801)哲學綜合(中西馬哲學史)
備  注:

  考研派快訊,據華僑大學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華僑大學10101馬克思主義哲學考研報錄比已發布,詳情如下:

學院代碼 學院名稱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推免生 統考 一志愿 統考 其中: 其中: 報錄比 總錄取人數
接收人數 報考人數 上線人數 錄取人數 一志愿錄取 調劑生錄取
170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10101 馬克思主義哲學 0 1 1 8 1 7 800.00% 8


  點擊【】查看更多專業分數線。


  姓名:林國全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個人簡介:

   林國全,男,1976年5月,福建省南安人,中共黨員,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1998年畢業于中南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2004畢業于浙江大學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

  主要從事政治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要講授的課程】

  碩士生:

  法理學專題研究

  本科生: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 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科研(2000年以來)】

  一、承擔的課題

  主持:

  1、華僑大學校級課題:“違法行政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對策探究”,2004-2006

  2、華僑大學校級課題:“電子政務視域下服務型政府之構建”,2009-2011

  3、華僑大學教改課題:“素質教育下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2002-2004

  二、論文(2000年以來)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婦女發展,《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9期

  2、芻議無效合同的主張及確認,《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3、論國家權力對無效合同的干預,《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第11期

  4、電子政務:加速我國行政組織變革的催化劑,《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6期

  5、無效合同探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6、違法行政的“內因”探究,《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7、違法行政的“外因”探究,《世紀橋》2006年第11期

  8、違法行政的治理對策——治“外”篇,《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4期

  9、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青海師專學報》2004年第1期

  10、淺析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年第3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大道668號F4區 
 
電話:0592-6167008 
 


  姓名:王輝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和研究。

  個人簡介:

   王輝,男,1964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竹山縣,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于湖北大學,學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2007.9-2008.7);福建省經濟學會、福建省資本論研究會理事,泉州市企業經營管理協會常務理事。

  現為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主要講授的課程】

  碩士生: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發展研究

  本科生:

 ?。?)政治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科研】

  一、承擔的課題

  主持:

  1、國務院僑辦基金項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研究》(2005-2007年)

  2、泉州市社科基金項目:《泉州民營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研究》(2006-2007年)

  3、泉州市豐澤區政府項目:《泉州市豐澤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主要完成者(2004-2005年)

  參與: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海移民生存發展典型個案研究(2010,第二人)

  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科學發展觀與我國改革開放”課題組成員(2007)

  二、主要論文(2000年以來)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生產關系的新變化及其啟示》貴州大學學報2008.7

  2、《從影響政治參與行為的因素看公民合法政治參與的現實條件及其構建–經濟學的視角》,載于《生活哲學——探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楊楹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3、《對萊維特經濟全球化定義的解讀》,載于《學術探索》2004.5;

  4、《經濟全球化與當代國際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第六章,蘇勁主編,福建省高校統編教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

  5、《馬克思、恩格斯的效率與公平思想》,載于《學術探索》2003.5;

  6、《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研究與案例教學》,載于《泉州學林》2003年第12期;

  7、《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問題與政策選擇》,載于《江漢論壇》,2000年第10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入學基本情況: 院招生人數 22 專業招生人數 未公布 報考人數 免試人數 專業復試線 錄取人數 錄取比例 專業重要性 招生高校數 專業評級 參考排名


  姓名:張世遠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哲學方法論、虛擬哲學、軟實力。

  個人簡介:

    張世遠,福建三明人,哲學博士,2001~2007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

  2007~迄今,就職于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哲學方法論、虛擬哲學、軟實力。

  一、教學經歷

  碩士生課程:

  《哲學方法論研究》、《政治哲學經典原著選讀》

  《政治倫理專題研究》 、《自然辯證法概論》

  本科生課程:

  《軟實力研究》(校選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二、科研經歷

  發表論文:

  《社會科學方法的走向及其現代化》,學術論壇,2007年第1期
  《主體間性:哲學研究的新視域》,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3月
  《人權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當代思考》,理論與改革,2007年第3期
  《產權是人權的現實實現》,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論“人類思維”的獨立化過程》,學術論壇,2009-10-10
  《本體論學說的流變及其前景》,學術探索,2009-12-20
  《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本質》,南通大學學報,2009-11-15
  《胡塞爾現象學及其對當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江南大學學報,2009-10-20
  《論“虛擬實踐”的傳承性與超越性》,三明學院學報,2010-01-23
  《馬克思表達“現實世界”的思維方式》,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0-07-20

  參編書目:

  (1)《經濟學哲學導論》一書(承擔2.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華民族精神論綱》一書(承擔3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論文轉載:

  (1)《論思維“自己構成自己”》一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摘 2007年第3期

  (2)《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反思》一文被新華文摘.摘要摘編 2007年第8期

  主持課題:

 ?。?)華僑大學:《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及其“瓶頸”》

 ?。?)聯校課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科學化》

 ?。?)福建省社科:《中華文化與中國軟實力》

  E-mail:zsy55555@hqu.edu.cn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姓名:薛秀軍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管理哲學研究。

  個人簡介:

   薛秀軍,男,1974年4月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共黨員。中山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后。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學系副主任,中國改革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管理哲學研究。

  【主要講授課程】

  碩士生:

 ?。?)歷史唯物主義專題研究

 ?。?)管理哲學專題研究

 ?。?)科學社會主義(全校碩士研究生政治公共課)

 ?。?)唯物史觀通論

  本科生:

 ?。?)組織社會學(社會學專業基礎課)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全校政治公共課)

 ?。?)商務禮儀實用知識(全校公共選修課)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管理專業基礎課)

 ?。?)人文社會科學概論(哲學專題)(全校公共選修課)

 

  【科研(2004年以來)】

  一、承擔的課題

  主持:

  1.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從‘實現共同富裕’到‘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拓展” (2005-2006年度)

  2.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邏輯探析” (2006-2007年度)

  3.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科學發展觀:當代中國發展觀的學理檢視” (2008-2010年度)

  4.泉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生建設: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支點” (2008-2010年度)

  5.泉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泉州家族企業發展文化探源及現實對策研究” (2004-2005年度)

  6.聯校“教育及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獎計劃”一級課題:“中西管理哲學研究路向比較及公共問題域勘定” (2006年度,獨立承擔)

  7.廈門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消費取向調查及高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2008年度)

  參與:

  1.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弘揚‘三平’精神” (2008-2009年度,子課題負責人)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日常生活維度研究” (2008-2010年度)

  3.教育部委托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觀的歷史演變研究” (2008年度)

  4.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峽西岸和諧文化建設調研總報告” (2007-2008年度)

  5.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峽西岸企業和諧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2007-2008年度)

  6.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政治寬容思想研究” (2007-2008年度,第二人)

  7.福建省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重點課題:“構建節約型社會與消費倫理研究” (2007-2008年度)

  二、獲獎

  1.論文《現代管理的跨越:從管理科學到管理哲學》獲2008年泉州市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佳作獎;

  2.論文《管理哲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獲2007年“教社醫研究論文獎”;

  3.論文《發展辯證法:形而上學的雙向批判》獲2007年福建省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4.論文《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石》獲2006年泉州市第七期“刺桐論壇”理論研討會三等獎;

  5.論文《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科學發展》獲2008年華僑大學“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優秀論文一等獎;

  6.論文《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石》獲2006年華僑大學“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7.論文《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及其對策》獲2009年華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年會論文二等獎;

  8.論文《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拓展》獲2007年華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年會論文三等獎;

  9.論文《榮辱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新模式》獲2006年華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年會論文三等獎

  三、論著

  《直面風險:現代性困境與當代中國求解》,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四、主要論文(2004以來)

  1.“分工與‘個人’的全面發展–<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語境中的分工思想研究”,《學術研究》2009年第7期,獨撰

  2.“公平與效率的辯證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選擇”,《現代哲學》2008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獨撰

  3.“構建和諧社會: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話語”,《東南學術》2010年第6期,獨撰

  4.“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人本取向”,《科學社會主義》2004年第2期,第一作者

  5. “現代管理的跨越:從管理科學到管理哲學”,《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管理科學》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

  6.“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基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獨撰

  7.“以人為本:從寬容走向和諧”,《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獨撰

  8.“寬容精神與中國現代社會轉型”,《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獨撰

  9.“個體與共同體的張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獨撰

  10.“發展辯證法:形而上學的雙向批判”,《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獨撰

  11.“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再拓展”,《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獨撰

  12.“執政能力建設與多元文化挑戰”,《集美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獨撰

  13.“華文教育與中國大學責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獨撰

  14.“生活視野中的管理哲學”,《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獨撰

  15.“寬容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建構”,《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獨撰

  16.“‘三個代表’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獨撰

  17.“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獨撰

  18.“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8期,獨撰

  19.“華文教育:提升中華文化競爭力的現實路徑”,《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第一作者

  20.“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本向度”,《軍械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姓名:羅建平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與教學。

  個人簡介:

   羅建平,男,1975年9月,河南商城人,中共黨員。1997年畢業于河南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獲哲學和法學雙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F任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學生工作委員會主任、副教授,華僑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副主任,福建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與教學。

  【主要講授的課程】

  碩士生:
  1、社會發展理論
  2、當代西方社會思潮
  3、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本科生:
  1、消費社會學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科研】

  一、承擔的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學消費觀:構建節約型社會的重要之維”(編號:09CKS009)2009-2012
  2、聯校論文獎計劃項目:“科學消費觀:對消費主義沖擊的理性回應”(編號:ZS09012)2009-2010
  3、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消費倫理與構建節約型社會”(編號:2007B128)2007-2008
  4、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項目:“節約型社會的消費倫理研究”(編號:2006Qsk001)2006-2008
  5、華僑大學青年項目:“市場經濟倫理與傳統倫理之比較”,2003-2005

  二、獲獎
  1、論文:“科學消費觀:對消費主義沖擊的理性回應”,獲“聯校論文獎計劃”十五周年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三、主要論文
  1、“論從消費奴役到消費解放”,《哲學研究》2010年第6期(6月)
  2、“論科學消費觀對消費主義的超越”,《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1期(11月)
  3、“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福建日報》理論版2009.4.14
  4、“節約:生活價值與意義的重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2期
  5、“論消費時代節約的社會價值”,《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12月)
  6、“論鄧小平的消費倫理觀”,《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11月)
  7、“論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倫理基礎”(第一),《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1期(1月)
  8、“論鄧小平的政治寬容思想”,《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9、“論華文教育內容體系的不足與充實”,《華僑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0、“論馬克思解放理論視域中的‘宗教’”(第二作者),《東南學術》2006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1期論點摘要,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
  11、“論我國合會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6月)
  12、“執政能力建設與市場經濟的政治訴求”,《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1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華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初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招生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招生專業:哲學
    科目名稱:哲學基礎理論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由考點提供)相應的位置上。
    (三)試卷內容結構
    馬克思主義哲學(25%),中國哲學(25%),西方哲學(25%),其他(25%)
    (四)試卷題型結構
    1.名詞解釋(35分),共7道;
    2.簡答題(75分),共4-5道;
    3.論述題(40分),共1-2道。
    二、考查目標
    測試考生對哲學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宏觀脈絡和思想內涵的掌握情況,理解與掌握哲學發展演變中的主要人物、基本經典、基礎理論及其流變傳承的相互關系等。
    三、考查范圍或考試內容概要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相關知識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理解和思考。
    3.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原著對現實問題反思、分析和把握的能力。
    第二部分、中國哲學
    (一)先秦諸子哲學
    1、儒家哲學
    2、道家哲學
    3、墨家哲學
    4、名家哲學
    5、法家及其他各家哲學
    (二)漢唐哲學
    1、漢代經學與哲學
    2、魏晉玄學
    3、隋唐佛學與儒學
    (三)宋明理學
    1、北宋理學
    2、南宋理學
    3、明代心學
    4、宋明時期的氣學與事功之學
    (四)清代及近代哲學
    1、清代哲學
    2、近代哲學
    第三部分、外國哲學
    (一)古希臘哲學
    1、前蘇格拉底哲學
    2、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
    3、希臘化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1、教父哲學
    2、經院哲學
    3、唯名論與唯實論
    (三)近代哲學
    1、唯理論
    2、經驗論
    3、德國古典哲學
    第四部分、宗教學
    (一)宗教的本質、起源和發展
    (二)宗教與哲學、道德、藝術、科學的關系
    (三)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及其在中國社會中的發展
    (四)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
    (五)中國傳統宗教在海外的傳播
    第五部分、科技哲學
    (一)自然觀的變革與生態價值觀與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發現與科學辯護
    (三)科學認識的經驗基礎
    (四)科學認識的理論建構
    (五)社會科學的哲學反思
    四、參考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1.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趙家祥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西方哲學史》,趙敦華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方克立等主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科學技術哲學》,劉大椿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5.《宗教學通論新編》,呂大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國宗教通史》,牟鐘鑒、張踐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姓名:黃海德  
  性別:男  
  職稱: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中國宗教與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個人簡介:

   黃海德教授,祖籍湖北宜昌,1953年重陽節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3年考入四川師范學院(現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思想史專業攻讀先秦思想史,1986年7月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曾師從馮友蘭先生之弟子李耀仙先生攻讀中國思想史,上世紀70年代初師從著名道教研究學者王家祐先生探索中國傳統宗教之真諦。

  畢業后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的研究工作,先后受聘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生部教授,曾擔任巴蜀文化研究室主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文化論壇》雜志編委,兼任四川道家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道學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四川省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2001年10月調至華僑大學工作,先后受聘為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宗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宗教哲學研究方向),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其間2006年至2007年受學校委派(國務院僑辦批準)至香港工作,擔任香港能仁書院院長?,F為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委,社會兼職有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評審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福建省哲學學會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會副理事長、《宗教大辭典》編委等。

  曾先后應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中山大學等大學與科研機構的邀請赴國內外與我國港、臺地區參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學術活動。曾為1998年度德國柏林大學漢學院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為中國宗教與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專攻道家思想史與道教文化研究。曾參加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宗教大詞典》與《中國道教史》(修訂版)的撰寫工作;主編《道教研究》、《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道學文化叢書》等;著有《老子道德經經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合著)、《道教神仙譜系》、《中華道教寶典》、《道家思想史綱》(合著)、《道教大詞典》(合編)、《簡明道教詞典》(合編)、《廖平學術論著選集》(合編)、《宗教與文化》(合編)等書。自80年代以來,在《世界宗教研究》、上?!秾W術月刊》、《社會科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東南學術》、臺灣《中華大道》、《中華文化論壇》等雜志發表《論老子之道》、《論唐代道教文化的主要特征》、《現代新儒家與傳統道家哲學》、《論楊朱學派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系》、《道教與宋代理學》(合撰)、《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敦煌S·二O六O寫卷研究》、《〈漢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疏證 》、《試論我國現階段宗教文化的主要特征》、《李榮其人及其〈老子注〉研究》、《西華法師成玄英之道家重玄思想探論》、《道家、道教與道學》、《香港道教的歷史與現狀》、《臺灣道教的歷史與現狀》、《從道家文化的歷史形態看當代新道家的學術定位及其相關問題》、《試論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內涵及其歷史衍變》等學術論文數十篇,曾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版)、《中國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近年來主持或參加的研究課題主要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中國民間信仰與海外華人道教”,2006年立項,在研課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東南亞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及現代轉化之研究”等),主持福建泉州與華僑大學課題各一項(“港、澳、臺道教文化研究”等)。其學術成果先后獲國家古籍圖書獎二等獎、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哲學史學會獎等共8項。

  主要學術成果:

  ◆《論老子之道》,《南充師范學院學報》;

  ◆《〈史記〉秦紀年考辨》,《南充師范學院學報》;

  ◆《李榮其人及其〈老子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李榮〈老子注〉重玄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

  ◆《李榮“二道論”蠡測》,《社會科學研究》;

  ◆《李榮〈老子注〉校釋》(一章),《道教研究》

  ◆《宗教理論與人天觀》,《人天觀初探》四川教育出版社;

  ◆《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敦煌S·二O六O寫卷研究》,臺灣《中華大道》;

  ◆《論唐代道教文化的主要特征》,《眾妙之門——道教文化探微》,湖南教育出版社;

  ◆《道教與宋代理學》(合撰),上?!秾W術月刊》;

  ◆《現代新儒家與傳統道家哲學》,香港《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

  ◆《論楊朱學派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系》,《中華文化論壇》;

  ◆《試論我國現階段宗教文化的主要特征》,《社會科學研究》;

  ◆《四川地區的宗教現狀與研究》,《當代四川史研究》;

  ◆《中國西部古代道教石刻造象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西華法師成玄英之道家重玄思想探論》,《中華文化論壇》;

  ◆《〈漢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疏證》,《瓦屋山道教文化》;

  ◆《唐代道教神像與“三清”之由來》,《道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道統出版社;

  ◆《成玄英〈莊子疏〉道家思想探論》,《第三屆國際莊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先秦忠孝觀探論》,《中華孝道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漢宋巴蜀道家思想介述》,《巴蜀文化的多維視野》,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與中國文化》,〔美〕達·劉著,黃海德譯,《中華文化論壇》;

  ◆《香港道教的歷史與現狀》,《中國道教》;

  ◆《澳門道教的歷史與現狀》,《福建道教》;

  ◆《臺灣學術界的道教研究》,《福建宗教》;

  ◆《試論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內涵及其歷史演變》,《世界宗教研究》;

  ◆《道家、道教與道學》,《宗教學研究》;

  ◆《天臺〈道藏〉考記》,《宗教學研究》;

  ◆《歷史與現實——從道家文化的歷史諸形態看當代新道家的學術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蜀〈文昌大洞仙經〉考述》,《國際文昌學術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

  ◆《略論泉州道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特征》,《成都大學學報》;

  ◆《道教之“道”的哲學意蘊與中華文明》,《東南學術》;

  ◆《道家思想史綱》(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合著),成都人民出版社;

  ◆《道教神仙譜系》,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教研究》(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華道教寶典》,臺灣中華道統出版社;

  ◆《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龍顯昭、黃海德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

  ◆《廖平經學論著選集》(李耀仙主編),點?!督窆艑W考》)上下卷,巴蜀書社。

  ◆《宗教大詞典》(任繼愈主編),撰寫道教部份,上海辭書出版社。

  ◆《老子道德經經解》,四川大學出版社。

  ◆《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修訂本),撰寫《唐代道教心性論》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道教小辭典》,鐘肇鵬主編,編撰人物、神仙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

  ◆《宗教與文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主要學術活動:

  1988年應香港法住文化書院的邀請參加“唐君毅思想國際學術會議”;

  1993年香港大學邀請參加“第34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原“國際東方學學術會議”);

  1994年臺灣中正大學邀請參加“海峽兩岸首屆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

  1994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邀請參加“第八屆國際中國哲學會年會”;

  1994年四川大學邀請參加“道家與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5年北京大學邀請參加“國際道家學術研討會”;

  1997年匈牙利大使館邀請參加“第35屆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8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

  1999年邀請參加臺灣中國哲學會“海峽兩岸第二屆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0年應邀參加北京“國際莊子研究學術會議”。

  2002年赴北京參加“全國宗教學研究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

  2003年參加浙江大學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2004年5月應武漢大學邀請參加“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學術會議”。

  2004年6月應四川大學邀請參加“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

  2004年10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請赴京參加世宗所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曁學術研討會。

  2004年12月應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邀請赴京參加“當代宗教問題學術研討會”。

  2004年12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赴京參加“全國宗教科研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

  2004年12月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院邀請赴港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當代儒者國際學術會議”。

  2005年12月應日本東京大學邀請,赴日參加“國際宗教史學會世界大會”。

  2007年10月參加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

  2008年5月應臺灣輔仁大學邀請,參加“第二屆兩岸宗教學論壇—–宗教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2008年6月參加“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會議”。

  2009年12月參加“閩臺孔廟保護學術會議”。

  2010年4月應臺灣輔仁大學邀請,赴臺參加“第四屆兩岸宗教學術論壇”。

  2010年6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請,赴蘭州參加“中國宗教學會2010年年會”。

  2010年12月參加“華僑大學中日宗教文化論壇”。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姓名:馮兵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個人簡介:

    馮兵,男,漢族,1975年生,重慶市奉節縣人,中共黨員。2010年6月畢業于廈門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具體方向為先秦哲學與宋明理學。

  主要講授的課程有:

 ?。ㄒ唬┐T士

  1、經典文獻解讀

  2、儒釋道觀念史

  3、中國哲學前沿問題

 ?。ǘ┍究?/p>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科研情況:

  (一)主要論文情況

  1、《論孔子善惡混存的人性觀》,《哲學研究》2008(1);

  2、《生存智慧、人文理性與中和精神——中國禮樂起源與發展的內在理路》,《學術月刊》2010(2);

  3、《理學視閾下的禮樂文質論——以朱熹為中心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0(8),第一作者,通訊作者;

  4、《〈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通訊作者;

  5、《“做事”與“做人”:〈易經〉的倫理主題》,《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1);

  6、《論荀子的政治倫理思想》,《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7、《論荀子的義政思想——以荀子“禮”、“法”思想的制度倫理蘊涵為中心》,《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2)

  8、《荀子的經濟制度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管子學刊》2008(1);

  9、《荀子的社會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東南文化》2007(6);

  10、《兩性曖昧情感關系的倫理分析》,《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1);

  11、《荀子的義利觀辨析》,《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5);

  12、《孟子“做人”觀念的日常倫理分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4);

  13、《韓非子治國思想探微》,《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3);

  14、《荀子性惡論原旨》,《中國研究生》,2009(3);等等。

  (二)參與課題情況

  1、參與廈門大學哲學系樂愛國教授主持廈門大學國學院重大課題“朱子學研究”

  (三)其他

  1、散文《潔白的運動衫》,《中國教育報》,2009,4,6;

  2、散文《貓》,《茅山道訊》2009(2);

  3、詩歌《我心三愿》,《江蘇道教》2009(4);

  4、散文《學會低頭》,《廈門大學報》2010,4,16;

  5、教育評論《應切實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的管理》,《中國教師報》,2008,11,12;

  6、教育評論《學歷背景究竟有多重要?》,《中國研究生》2009(11);

  7、學術隨筆《政治與思想文化的互動》,《廈門大學報》,2009,7,1

  三、近三年來所獲獎勵

  2010,6 獲廈門大學“三好學生”稱號;
  2010,5 獲廈門大學2009—2010年度“研究生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2010,4 獲廈門大學“嘉庚獎學金”,全校排名第一;
  2009,11 獲廈門大學“三好學生”稱號;
  2008,11 獲全國“寶鋼優秀學生獎”,是獲獎者中唯一的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8,12 獲廈門大學“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學生書畫展優秀獎;
  2009,4 獲廈門大學2008—2009年度“研究生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2009,5 獲廈門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提名獎;等等。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哲學 [01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華僑大學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1]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馬克思主義哲學(02)中國哲學
(03)外國哲學
(04)宗教學
(05)科學技術哲學
招生人數: 35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01)哲學基礎理論
④(801)哲學綜合(中西馬哲學史)
備  注:
哲學本科專業2013年開始招生,是目前學院已經形成的從本科到碩士一級學科、博士一級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的哲學專業育人體系的重要一環。哲學專業招收境內生和境外生。
 
對境內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的哲學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能夠運用哲學思維認識、分析理論及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具備一定的人文基礎和自然科學素養,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良好的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專業型人才可繼續學習深造,復合型人才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媒體、中高等學校、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從事相關工作。
 
對境外生,培養學生適應海外、港澳臺社會發展需要或內地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具有強烈的中華文化認同、扎實的哲學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能夠運用哲學思維認識、分析理論及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具備一定的人文基礎和自然科學素養,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良好的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專業型人才可繼續學習深造,復合型人才能在政府機關、新聞媒體、中高等學校、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從事相關工作。
 
哲學專業招收文理科生,學生修夠規定總學分且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可被授予哲學學士學位。本專業既重專業素質的培養,也重人文綜合素養的培育提升,對接國內外前列大學先進教學經驗,實行導師制,采用國際通行小班化、研討式教學方式,重視中西人文經典的研讀和社交、演講、寫作等綜合技能的提升。部分課程直接聘請專業外教,采取全英文授課方式,并定期聘請歐美和港臺等知名學者來校講授短期課程,擴展學生學術視野,提升學生國際和海外交往能力以及學術研究能力。開設《哲學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倫理學導論》《宗教哲學導論》《美學概論》《邏輯導論》等學科基礎課程,并開設語言類、人文素質類、專業方向類的豐富選修課程,還開設《哲學踐行》《演講與辯論》《禮儀與溝通》等實踐類課程。
 
近年來,哲學專業畢業生讀研率45%左右,絕大部分同學考取或保送到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著名高校就讀;就業率良好,可以進入政府機關、新聞媒體、中高等學校、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從事相關工作。有多位學生本科在學期間在國內核心學術期刊、報紙發表學術文章,并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和省級獎項等。
 


  姓名: 蔣朝君
  性別:男  
  職稱:副教授 
  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研究方向:道家道教哲學、道教與中國古代科技思想。

  個人簡介:

    蔣朝君,1976年出生于廣西灌陽縣,無黨派人士。2006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現就職于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道家道教哲學、道教與中國古代科技思想

  【主要講授的課程】

  碩士研究生:

  甲、道教與科技文化

  乙、道教經典文獻選讀

  丙、中國哲學史

  本科生:

  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乙、中國近現代史革命綱要

  丙、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科研】(2003年以來)

  甲、承擔的課題

  主持:

  僑辦課題: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2007-2009

  參與:

  一、承擔詹石窗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百年道學精華集成”之第四輯“思想大要”共十冊八百萬字之主編。

  二、承擔郭金彬主持的福建省重大課題:“中國古代科技思想文庫”中第二輯第十冊“道教科技思想史料學”研究子課題。

  三、承擔卿希泰所主持國家十五重大規劃課題:“道教思想史”中“太一道、金大道教”思想子課題的研究。

  四、承擔詹石窗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宗教通論”中“漢代以前的中國宗教”子課題研究。

  五、承擔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道教神學叢書”中“道教魂魄論”子課題研究。

  六、承擔香港“蓬瀛仙館道教神仙傳記叢書”中“張陵天師大傳”一書的撰寫。

 

  乙、獲獎

  2007年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獨立獲得)。

  丙、論著

  《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6年12月

  《斗轉星移:張陵天師大傳》,宗教出版社,2006年3月

  《中國宗教學通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科學思想的升華:科學范疇上升論》(合著),科學出版社2005年

  《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東方出版社2009年10月

  丁、代表論文

  一、《道教研究的生態文學視角》,載《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二、《道家道教之“道”中的生命意識與生態女性主義的一個可能視角》,載《宗教哲學》2009年第38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成立于2009年9月,前身為1993年成立的華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學院位于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現有哲學本科、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社會學本科等不同辦學層次。學院建設有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生活哲學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海外華人宗教與閩臺宗教研究中心”。同時,華僑大學與中國孔子基金會合作共建的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掛靠學院。學院擁有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創新團隊培育對象1個、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引領型團隊1個、發展型團隊1個。學院設有哲學系、社會學系。
 
學院遵循“學術立院、追求卓越”的辦學宗旨?,F任院長許斗斗教授,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薛秀軍教授,院黨委副書記徐冠岳。
 
哲學學科是華僑大學重點支持發展的優勢學科,2002年確定為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2005年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學科,2012年確定為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福建省重點學科,并獲評為福建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創新團隊”,2018年確定為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原學科;2006年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二級學科博士點,2010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3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18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社會學學科創建于2009年,是華僑大學培育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39人,其中教師35人(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講師6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32人,分別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教育機構,其中多名教師曾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留學。教師隊伍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人,入選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入選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入選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5人,入選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人選2人,入選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入選泉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入選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百人計劃13人、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團隊5個。學院同時聘請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國外著名大學的專業外籍教師長期任教。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基本思路,注重原典教學和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才。近年來,研究生獲福建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等,本科生團隊榮獲全國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第十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二等獎、福建省第十一屆、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等。
 
學院教師近五年(截止2017年12月)承擔各類縱向課題9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一般和青年項目17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1項,省部級重大、重點課題14項,省部級一般課題30多項,獲各級各類科研經費和人才項目經費700多萬元;承擔各類橫向課題近10項,獲得橫向課題經費近60萬元。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社會》等國內權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70多篇。在海外SSCI、A&HCI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23部。獲各類科研成果獎50多項,其中,獲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10余項。
 
學院每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已經形成鷺島哲譚、群學講壇、蘋果講薈等知名講座品牌。學院堅持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已與美國西北大學、杜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英國雷丁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薩斯喀徹溫大學、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等建立了長期學術交流合作。學院注重與港澳臺地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與臺灣陽明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等建立了長期的學術聯系。學院積極推動教師、學生赴海外訪學,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學院現已招收來自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博士研究生十余人。與日本、馬來西亞等多所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共同招收海外“中華文化(哲學)”碩士研究生。
 
學院重視學術資源建設。擁有辦公場地800余平方米。學院資料室擁有中文圖書7000冊左右、外文圖書3000冊左右、學術期刊65種約700冊。其中有德文版馬恩全集第二版(MEGA2)51卷104冊。現正在申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及古希臘文—英文、拉丁文—英文對照Loeb Classic西方古代經典系列。學院另建有社會學專業教學實驗室一間,使用面積90平方米,內設16坐席電話調查和移動面訪調查系統。
 
專業名稱:哲學     專業代碼:010100     門類/類別:哲學     學科/類別:哲學
 

開設專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燕山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華僑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吉首大學 湘潭大學 中山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新疆大學
 

專業解析:

本學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自身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發展規律,致力于培養政治思想素質高,專業理論基礎扎實,掌握哲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知識,了解哲學歷史發展與學術前沿,并在哲學某專門領域有所長的學術型和實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理性思維能力和理性思維素養,具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并且能夠進行獨立分析和創造性思維的合格人才;培養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優秀人才;本學科畢業生可在高等院校、黨校、學術研究機構、政府機關、新聞出版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理論宣傳和組織行政管理等實際工作。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邏輯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外國哲學。

 
此專業大學排名:

0101 哲學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48 所,本次參評38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84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選結果
1 10001 北京大學 A+
2 10246 復旦大學 A+
3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A
4 10284 南京大學 A
5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A-
6 10183 吉林大學 A-
7 10486 武漢大學 A-
8 10558 中山大學 A-
9 10003 清華大學 B+
10 10055 南開大學 B+
11 10212 黑龍江大學 B+
12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B+
13 10286 東南大學 B+
14 10335 浙江大學 B+
15 10422 山東大學 B+
16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B+
1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學 B
18 10108 山西大學 B
19 10145 東北大學 B
20 10247 同濟大學 B
21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2 10384 廈門大學 B
23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B
24 10610 四川大學 B
25 10718 陜西師范大學 B
26 10140 遼寧大學 B-
27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B-
28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B-
29 10285 蘇州大學 B-
30 10533 中南大學 B-
31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B-
32 10635 西南大學 B-
33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B-
34 10053 中國政法大學 C+
35 10075 河北大學 C+
36 10357 安徽大學 C+
37 10385 華僑大學 C+
38 10403 南昌大學 C+
39 10475 河南大學 C+
40 10512 湖北大學 C+
41 1052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C+
42 10730 蘭州大學 C+
43 10203 吉林師范大學 C
44 10280 上海大學 C
45 10531 吉首大學 C
46 10590 深圳大學 C
47 10656 西南民族大學 C
48 10673 云南大學 C
49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 C
50 10726 西北政法大學 C
51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C-
52 10166 沈陽師范大學 C-
53 10370 安徽師范大學 C-
54 10476 河南師范大學 C-
55 10593 廣西大學 C-
56 10636 四川師范大學 C-
57 10652 西南政法大學 C-
58 10681 云南師范大學 C-
 
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馬克思主義哲學top5
參考書  作者  出版社  頻數  占比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下冊) 肖前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144 7.60%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李秀林、王于、李準春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85 4.49%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 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31 1.64%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黃楠森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 1.21%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綱》  胡海波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 1.06%
外國哲學top5
參考書  作者  出版社  頻數  占比
《歐洲哲學通史》 冒從虎等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年 84 4.43%
《西方哲學史新編》 苗力田、李毓章編 人民出版社 36 1.90%
《西方哲學簡史》 趙敦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3 1.74%
《西方哲學史》 (美)斯通普夫•菲澤著,丁三東等譯 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 23 1.21%
西方哲學史 羅素 商務印書館,2002年 22 1.16%
中國哲學top3
參考書  作者  出版社  頻數  占比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4 1.27%
《中國哲學史》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北京大學出版社 10 0.53%
《中國哲學史》 李錦全等主編 人民出版社 10 0.53%
 
哲學研究生就業去向:
對于一門基礎學科來說,哲學常年受冷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畢竟只有沉下心來學習,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收獲,而對于那些“志不在此”的人,無論學什么學科,都是混日子。如果你只是想學個輕松的專業,畢業后簡簡單單找個工作,那這個專業確實不適合你,因為學習哲學從頭到尾都是很艱辛的,沒有刻苦鉆研的信念和一定的精神支撐,是很難有成果的,而且這個專業也實在談不上有“對口”的工作,甚至沒人能預言你以后會從事什么行業。
而對于那些有心學習哲學,但還在糾結掙扎的孩子們來說,如果你真的對于反思這個世界,對于自身的思維訓練充滿了興趣,那順著心意填報這個冷門專業,得到一個不浮躁的學習環境,得到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同相處,激昂論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