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湖南農業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湖南農業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湖南農業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湖南農業大學王牌專業排名][湖南農業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湖南農業大學考研難嗎]
[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
[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群]
[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費]
[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資源環境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湖南農業大學/6.jpg)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簡介
(一)學科概況
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全國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科研和教學最早的農林院校之一,下設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2個二級學科。1978年湖南省教育委員會批準設立農業環境保護研究室,1979年開始招收農藥制劑學碩士研究生,1986年開始招收農業環境保護碩士研究生,1988年設置農業環保專業,1993年成立農業環境保護研究所,1995年獲得農業環境保護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更名為環境工程),1999年獲得農業部認證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2006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2008年環境工程專業成為省級特色專業,2009年在全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一級學科評估中獲農業院校并列第2名,2011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成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
學科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擁有專職教師4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講師及以下人員16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31人(占比75.61%),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12人(占比29.27%)。現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芙蓉學者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學者1名,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5人,在省級自然與社會科學學會擔任副理事長或常務理事職務5人次。擁有省部級、校級科研平臺十余個。如:農業部認證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農業部南方產地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農業典型污染物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湖南省灌溉水源水質污染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畜禽養殖與農業種植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環境污染修復工程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南方稻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實驗室面積達2100平方米,現有儀器設備價值2170萬元。
本學科立足農業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控制領域,跟蹤學科國際前沿,面向國家需求,緊扣我國農業與農村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課題,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經多年的積累與創新,目前在農田重金屬污染生態修復技術、農業典型污染物(農藥、抗生素等)的檢測與治理技術、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技術與管理模式等領域形成特色與優勢,并形成了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環境污染物檢測技術與環境毒理、農業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環境生物技術等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和穩定的學科團隊。本學科先后主持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研發項目等各級科研項目20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年)1項,環保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7年)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2015年)2項,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9年、2012年、2016年)3項,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7年)1項。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6篇,高被引SCI論文和ESI熱點論文4篇。
(二)學科方向
1、環境科學:環境科學是主要研究環境污染物(包括主要的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在環境介質中的化學特性、存在、遷移轉化行為,以及它們的生物與生態效應和毒性作用機理;污染環境的治理和修復的原理、技術及方法,特別是物理、化學、物理化學與生物修復的新方法與新技術;環境污染物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毒性及機理,環境污染的植物和微生物修復方法與原理;環境污染及修復措施相關的微生物分子生態等。
2、環境工程:環境工程是運用環境科學、工程學和其他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預防與治理環境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工程技術學科。主要研究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棄物和物理性污染(噪聲與輻射污染)的各種治理與修復技術;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及礦山生態復墾技術;無機固體廢棄物和有機固體廢棄物材料資源化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特定區域的功能區劃、規劃與管理;農業節能減排技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生態學學科簡介
(一)學科概況
當代生態學即是從生態系統的高度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其中生物方面包括人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環境方面則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經濟環境。從發展態勢講,當代生態學學科性質在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中重新定位;學科分支在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中不斷產生;研究對象在時空尺度上不斷拓展;研究內容從結構與功能向過程與預測延伸;研究方法在技術與手段集成中持續創新。湖南農業大學生態學學科,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刁操銓等知名教授創建的湖南農學院水稻生理生態研究室。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校生態學科已形成了一支由53人組成的高素質(博士學位獲得者比例超過80%)、年富力強(年齡在30-50歲之間比例達90%)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3人;擁有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洞庭湖區農村生態系統健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農業典型污染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湖南省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基地和國家財政部農業生態學特色專業實驗室,系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點學科,教育部第四輪(70所高校參評)學科水平評估B-學科(前30-40%),湖南農業大學優勢學科。
近五年,學科團隊新增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86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科學)成果獎勵1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26篇(其中SCI收錄75篇、中文一級學報和CSSCI論文83篇)。
(二)學科方向
本學科根據國家生態學一級學科設置標準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通過長期發展積淀和不斷凝煉,形成了3個學科方向:1.生態系統生態學
主要關注農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過程及其調控,形成了穩定的農業生態研究方向。農業生態研究方向:重點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原理與方法,將農業生物與其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相互作用、協同演變,以及社會經濟環境對其調節控制的規律;其特色和優勢在于以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生態種養模式集成,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生理生態研究,以及綠色生產技術研制。
2.修復生態學
主要關注農業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原因、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機理及其修復模式與技術,形成了環境生態修復和生態工程與技術2個穩定研究方向。環境生態修復研究方向:重點運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提升退化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的基礎上,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其特色和優勢在于重金屬污染農田和富營養化水體修復機理研究,修復模式集成和修復技術研制。
生態工程與技術方向:重點運用物種共生與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分析、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運行機制和技術措施;其特色和優勢在于生態環境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集成與技術研制。
3.可持續生態學
主要關注區域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形成了生態經濟與管理和教育生態學2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生態經濟與管理研究方向:重點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可利用資源潛力,構建綠色營銷體系,發展生態高值、經濟高效綠色產業;其特色與優勢在于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的創建,農業企業和產業的生態管理模式與方法集成。
教育生態學研究方向:重點運用生態學原理、原則和方法,研究教育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過程和調控的機理和規律,挖掘可利用教育資源潛力,集成生態化教育模式和方法,營造高效學習、快樂學習環境;其特色與優勢在于新型高等學校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的創建,高效教學和快樂教學模式與方法集成。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簡介
(一)學科概況
1、學科概況、授權資格及發展歷程簡介
1.1 學科內涵、授權資格及發展歷程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是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中±壤(地)、養分與肥料、水分和生物質以及氣候等自然要素和生產力決定的資源和環境屬性對農業生產和管理活動的影響及其運籌控制的科學。本學科主要研究對象為,圍繞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的土壤、水、養分、肥料、大氣等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資源,以及影響人類健康和自然變化的農業生態環境。
湖南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1951年3月湖南農學院成立之始就設有土壤與農業化學專業,后更名為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現名為農業資源與環境。目前該學科下設植物營養學、土壤學、農業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與信息技術4個二級學科。1986年獲土壤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植物營養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植物營養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碩、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準設立農業資源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植物營養學科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分別于2006年和2011年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12年在第三次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并列第七,2016年在第四次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排名前30%(并列全國第七)。1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國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2篇博士論文獲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碩士論文獲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1.2 師資隊伍
本學科現有教師44人,其中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8人,占86.4%;博士研究生導師1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9人。現有外專百人計劃學者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芙蓉學者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人才1人,神農學者2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7人。在國家級學會擔任常務理事或理事3人,在國家級學會擔任監事長和副監事長2人次,在省級自然與社會科學學會擔任副理事長或常務理事職務10人。
1.3 教學、科研和對外合作平臺
教學平臺: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兩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環境與資源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館藏2000余件的土壤及巖石標本館等。
科研平臺: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農業典型污染物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環境保護畜禽養殖與農業種植污染控制湖南省工程技術中心、農業部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植物營養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農業資源與環境校級創新平臺、土壤學校級研究所等。
創新團隊:在“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組建了“多熟制稻田土壤可持續利用”和“稻油輪作養分高效利用”兩個創新團隊。
教學與科研條件:實驗室面積4500平方米,現有儀器設備價值4170萬元,大型現代化盆栽試驗基地1萬平米,長期定位試驗基地1萬平米,在長沙市、常德市、益陽市、衡陽市等地建立了水稻、油菜、果蔬等試驗示范基地8個。
1.4 優勢方向
本學科以南方土壤/土地質量及生產力持續提高、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導向,深入開展基礎理論、技術創新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開展耕地質量保育與退化土壤修復,養分高效與抗逆境脅迫的生理與分子機制,作物高效施肥、養分損失阻控與肥料資源開發,農田典型污染物污染機理與防控,農業資源與環境信息技術和農業資源微生物等方面研究。
1.5 科研成果
近五年,主持或承擔各類科研課題209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研究經費總額達6760萬,年均科研經費1352萬元,人均科研經費150萬元,人均年科研經費30萬元。發表論文473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3篇。出版學術專著11部、教材11部,授權發明專利28項,授權軟件著作權20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項。
(二)學科方向
1、土壤學
土壤學以“土壤物質運動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主要研究土壤組成、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發生與演變、土壤分類和分布、土壤開發利用和保護等,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障礙因子、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提供理論和科學依據。現已形成土壤化學、土壤發生與分類、土壤肥力與培肥3方面研究團隊。目前,本方向共有12名教學科研人員,具有博士學位10人,其中正高職稱5人,副高職稱4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人。
2、植物營養學
主要研究植物體內、植物與環境之間物質能量轉化與交換規律及調控技術,研究領域包括植物營養生理、植物營養遺傳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營養生態、植物根際營養、肥料學與新型肥料的研制、現代施肥技術、植物養分資源管理與利用等。現有植物營養生理與遺傳學、植物營養生態與資源利用、養分資源綜合管理與現代施肥技術3個優勢研究團隊。本方向共有教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正高職稱5人,副高職稱1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人。
3、農業環境保護
主要研究農業污染物的環境行為、毒害機理、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控與農業生態建設等,研究領域包括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的環境行為、農業生態調控與保護、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現已形成農業污染減排、重金屬污染修復、農業典型污染環境行為3個優勢研究團隊。本方向共有教師11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正高職稱7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8人。
4、土地資源與信息技術
主要研究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土地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水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等領域,以農業資源信息技術應用和農業信息化為特色和優勢。研究內容包括土地/土壤資源的組成、特性、分類、數量、質量、空間分異與時間變化規律以及合理利用、保護與管理及其信息技術應用,尋求解決人類所面臨土地資源問題的途徑,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和方法。現已形成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土地信息技術及應用、水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四個研究方向。本方向共有教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正高職稱4人,副高職稱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7人。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簡介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成立于1999年9月,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原湖南農學院成立時設置的土壤系,至今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目前有農業資源、環境科學、土地管理、生態學等8個教學基層組織。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科學、安全工程、生態學6個本科專業,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生態學三個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還是省級重點建設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十三五”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專業為湖南省“雙一流”建設專業。
學院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環境生態學、土地資源與信息技術、農業生態學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還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農業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3個一級學科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為湖南省本科院校“雙一流”建設項目名單中國內一流培育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水平評估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評估結果為B,生態學評估結果為B-
學院現有教職工128人,專職教師103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83人。學院具有副高以上職稱57人,其中教授26人(二級教授5人)、副教授32人,有博士生導師31人(本院25人+校內外6人)、碩士生導師81人(本院62人+校內外19人),教師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國家崗位科學家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計劃4人,香江學者1人,百人計劃2人,芙蓉學者1人,神農學者2人, 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2人,長沙市杰出創新人才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8人。學院聘請香港大學顧繼東教授為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學科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佐藤努教授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湖南省“海外名師”。學院先后引進湖南省“百人計劃”學者伊斯梅爾教授、“百人計劃”青年學者顏丙花博士;引進美國密蘇里大學賀紅士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顏曉元研究員為我校神農學者特聘教授。
學院聘請了吳金水研究員、曾希柏研究員、李法云教授、許振成研究員、王珂研究員、廖柏寒教授、彭曉春研究員、蔡信德研究員、羅尊長研究員、黃鳳球研究員、薛南冬研究員、宋正國研究員等為兼職教授;聘請了湯鴻宵院士,張福鎖教授,Brooks教授,林奎研究員等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
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共1873人,其中本科生1497人、研究生376人(含博士生86人,碩士生290人)。
學院實驗中心為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下設6個功能實驗室,其中測量學、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學(省部共建)4個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課及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有中央與地方共建農業環境工程訓練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土壤及巖石標本館(344 m2)和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環境工程與科學仿真實驗室。共有實驗用房4676m2,校內實習基地13300 m2(20畝),有儀器設備3400多臺(件),總價值3000余萬元。生態學專業還有郴州莽山、瀏陽大圍山、南岳衡山、城步南山牧場、洞庭湖濕地、橘海生態農場、星城明月藍莓實習基地等野外生態實習基地。
學院有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農業養殖與種植污染系統控制工程中心、植物營養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農業典型污染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湖南省國際合作重點實驗室、洞庭湖區農村生態系統健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灌溉水源水質污染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等8個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平臺。有土壤研究所、植物營養研究所、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農業環境污染修復工程中心等科研機構。有湖南省技術監督局頒發“計量認證”資質的“湖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檢測中心”,可對外開展初級農產品、土壤、水質、農藥殘留、空氣環境檢測并提供合法的檢測報告。近5年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70余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課題7項,承擔國家重大水專項子項目2項,國家973子項目2項,環保部公益基金課題3項。近年科研經費到賬年均5000余萬元以上。獲得部(省)、廳(校)重要科技獎勵13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農業部環境保護科技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其中在SCI、EI等源刊收錄論文25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23部,主編和副主編教材14余部,申請專利152項,專利授權61項。
學院與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湖南省生態環境廳、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湖南省水利廳以及各地(市)、縣國土、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土地調查、土地數據庫建設、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規劃、優美鄉鎮規劃、現代農業與農村區域發展規劃、現代生態農場策劃與規劃、環境污染治理、環境評價、農藥殘留登記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測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評價、新型肥料研發等方面廣泛開展科技服務。
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強農愛農初心與使命,以爭創學科、專業“雙一流”為工作中心,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新農科、新工科和強化思政教育為理念,推動學院各項工作的深化改革;堅持科學定位、特優發展、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服務社會功能與影響力;把握機遇,勇當使命,與時俱進,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同類院校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介紹
資源環境學院成立于1999年9月,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湖南農學院成立時設置的土壤系,至今有60年的辦學歷史。目前有農業資源、環境科學、土地管理3個系。有6個本科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安全工程,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及環境工程兩個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還是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學院有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1995年以來建立的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之一),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全校現有8個),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農業環境科學與工程。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共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此外,學院還擁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農業推廣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及公共管理(MPA)三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植物營養學為湖南省重點學科,土壤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為校級重點學科。
學院學科專業涵蓋農學、工學、管理學、理學四大學科門類。學科專業層次齊全類型多樣,是學院的辦學優勢與特色之一。學科實力在全國同類高校的同類學科中名列前茅。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專職教師72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37人,占教師比例的50%。具有副高以上職稱3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45人。教師中有芙蓉學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湖南省院士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計劃3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8人。
學院聘請了吳金水研究員、王凱榮研究員、鄭圣先研究員,曾希柏研究員,許振成研究員、彭曉春研究員、蔡信德研究員、王珂研究員,李法云教授等10多名兼職教授;聘請了湯鴻宵院士,張福鎖教授,Brooks教授,林奎研究員,方先知廳長、蔣益民廳長、顏學毛副廳長、尹學朗副廳長、王會龍副廳長、徐興龍副廳長、佐藤努教授等1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促進了學院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目前學院全日制學生規模共1254人,其中研究生327人(26%),本科生927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約為3:1。
學院實驗中心為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有測量學實驗室、農業資源利用實驗室、農業環境保護實驗室3個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課及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有一個300m2面積的土壤及巖石標本館,有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環境工程與科學仿真實驗室。共有實驗用房3300多m2,實習基地400m2,有儀器設備2500多臺(件),總價值2000余萬元。教學科研平臺還有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植物營養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農藥殘留毒理試驗研究室(農業部認證)、土壤研究所、植物營養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有1個校辦企業——長沙湘農資環工程規劃有限公司。
近5年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0余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1項,承擔國家重大水專項子項目2項,國家973子項目2項。2010年科研經費到賬1800余萬元。目前已獲得部(省)、廳(校)重要科技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810余篇,其中在SCI、EI等源刊收錄論文8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19部,申請專利4項。
學院與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湖南省農業廳以及各地(市)、縣國土、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礦產資源規劃、土地調查、土地數據庫建設、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項目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規劃、優美鄉鎮規劃、環境污染治理、環境評價、農藥殘留登記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測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評價、新型肥料研發等方面開展科技服務。近幾年獲經費5000余萬元。學院的近1萬名畢業生中,分布在國內外,有許多杰出的校友,他們中間有優秀教師、杰出專家學者、黨政高級領導、著名企業家。
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已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三大品牌:
一、考研人數多錄取率高
學院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數量和比例多年來在全校一直保持領先,考研錄取率在40%左右,有些專業可達到60%多。考取的學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還有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科研單位。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強成績顯著
學院教師有很多科研和科技服務項目,給學生提供了創新與實踐的平臺,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強,是學院的辦學優勢與特色之一,如2007年學院2004級環境工程1班曾東等同學的作品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中榮獲一等獎。本科生畢業之前在學術期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的也有很多。學院自2009年起成立了院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每年拿出數萬元,資助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三、環保文化藝術節活動
在每年學校組織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月中,學院學生憑借獨特的創新思維和獨到的視角,結合自己的專業,在每次活動中展盡風采,先后開展了“感動資環共建綠色地球村”、“低碳達人·我最行”等為主題的環保文化藝術節,成為學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院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層次齊全的人才培養學科,先進的儀器設備,高級別的科研平臺、科研項目和充足的科研經費,廣泛的社會服務領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學院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強學科、專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科學研究,推進科技創新,鞏固和發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結合的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把握機遇,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人才戰略目標,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同類院校高水平的研究教學型學院。
添加湖南農業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湖南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湖南農業大學報錄比、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群、湖南農業大學學姐、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真題、湖南農業大學專業目錄、湖南農業大學排名、湖南農業大學保研、湖南農業大學公眾號、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湖南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湖南農業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湖南農業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