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寧夏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寧夏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寧夏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寧夏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寧夏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寧夏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寧夏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寧夏大學考研難嗎]
[寧夏大學研究生院]
[寧夏大學考研群]
[寧夏大學研究生學費]
[寧夏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信息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0年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調劑研究生復試工作安排
一、參加復試考生通過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調劑平臺篩選符合調劑要求的考生,且收到復試通知,并經考生本人確認參加復試的調劑考生。
二、復試方式
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復試采用網絡遠程方式進行。
三、復試日程安排
(一)系統測試時間: 5月25日。
(二)資格審查:5月25日。
(三)復試時間安排:
5月26日英語面試。
5月27日專業課面試。
四、資格審查
5月25日前請考生在云考場中上傳復試附件材料,學院選派專人對考生報名材料及考生資格進行審查,不符合報考資格者不予復試。網上學歷(學籍)校驗未通過的考生,須在規定時間之前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明,否則不予復試。少數民族考生身份以報考時查驗的身份證為準,復試時不得更改。
-
具體材料包括:
1、初試準考證;
2、有效身份證;
3、往屆生提供學歷學位證;
4、本科階段成績單;
5、往屆生提供學信網出具的《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或學歷認證報告;【境外學歷考生】還需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學歷認證書;
6、應屆生提供學信網《學籍在線認證報告》;
7、所在單位出具的政治思想素質與道德品質考核表;
8、寧夏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誠信復試承諾書(附件1);
(二)對考生身份的審查
學院運用“人臉識別”“認證識別”等技術,并通過綜合比對“報考庫”“學籍學歷庫”“人口信息庫”“考生考試誠信檔案庫”對考生身份審查核驗,嚴防復試替考。新生入學時,須用復試錄像比對所有錄取考生,再次核查考生身份,一旦發現替考,立即取消入學資格,并上報有關部門,根據相關規定處理。
(三)復試準備
1、按照學院復試要求準備好軟件、硬件、網絡等條件和考試環境。保持電話通暢,如報考時填報的電話不再適用,應提前聯系復試學院。
2、選擇相對安靜、無干擾、光線適宜、網絡信號良好、需具備有線寬帶、WIFI、4G網絡等至少兩種網絡條件,相對封閉的房間獨自參加網絡遠程復試。
3、考生須查看學院復試通知中遠程復試平臺和應急備用平臺要求,考生按要求提前熟悉操作,復試前按復試學院的安排進行測試,以保證復試正常進行。
4、面試采用雙機位。主機位使用1臺帶有攝像頭、麥克風的筆記本電腦,并下載安裝最新版Chrome瀏覽器。考生本人正對主機位攝像頭,保持坐姿端正,面部、上半身在畫面中清晰可見。不得遮擋面部、耳朵等部位,不得戴帽子、墨鏡、口罩等。復試全程考生應保持注視攝像頭,視線不得離開,不得中途離場。副機位要求從考生側后方45°、1至2米處拍攝,需全程清晰顯示考生和主機位屏幕。關閉移動設備錄音、錄屏、直播、外放音樂、鬧鐘等可能影響面試的應用程序,將復試學院緊急聯系電話加入手機白名單,在電話攔截規則中選擇攔截除白名單以外的所有來電,杜絕其他電話呼入。復試過程中,副機位麥克風和揚聲器保持靜音,僅開啟攝像頭功能。
若考生沒有準備筆記本電腦,可使用臺式電腦,并配備攝像頭和麥克風(不得使用耳機)。
遠程復試平臺:云考場。
應急備用平臺:騰訊視頻(備注:騰訊會議雙機位要有2個注冊賬號)。
副機位手機請使用安卓系統手機。
按照學院復試通知要求,考生應積極配合做好復試前測試工作。 -
復試為差額復試
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計劃
學院 | 類型 | 分專業計劃 | 推免生 | 實際招生數 | |
信息工程學院 | 學碩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6 | 3 | 13 |
復試專業課面試科目:《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
七、其他說明
1、我校及學院以網站、電話、郵件、短信、各通信平臺方式公開或發送的相關信息,均視為送達,因考生個人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一切后果考生自負。
2、參加復試的全日制考生需繳納復試費100元/生(寧價費發【2017】7號)。第一志愿參加復試的考生請于5月27日完成繳費,復試費繳費方式見附件2。已繳納者如因個人原因未能參加復試,我校不予退費。
3、體檢工作在考生擬錄取后進行,具體方式另行通知。
4、心理測試:調劑考生請于5月31日下午14:00——18:00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心理測評使用手冊見附件3。
5、寧夏大學 2020 年碩士研究生網絡復試考場規則見附件4。
復試同學請加入2020級研究生復試QQ群(946299655),驗證信息請填寫考生姓名+聯系電話。
咨詢電話:吳老師 0951-2061974。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2020年5月22日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簡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簡介1.學科的定位與目標
學科建設定位:本學科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并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面向國家和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滿足社會對計算機中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學科建設目標:優化師資結構,整合學科資源,凝練學術方向,打造科研平臺,培育學術創新團隊,顯著提升計算機學科專業水平和整體實力;突出地方特色,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積極爭取科研項目,貢獻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增強服務地方能力;推進實質性國際合作,提升學術影響力;推動學風建設,營造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
2.學科的優勢與特色
本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1)學科專業層次較齊全
本學科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下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以及“計算機技術”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兩個本科專業。
(2)學科隊伍穩定、學科方向明確
本學科已建成由34人組成的學術梯隊,平均年齡45歲左右,結構合理。其中碩士生導師16人,教授17人,副教授13人,博士13人,在讀博士6人,7人有博士后及海外學習經歷,均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是一支團結協作、勤奮敬業、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3)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
本學科學位點各專業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就業率高,學生就職全國各地,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就職單位包括國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公檢法部門、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國際知名企業和各中大型企業等。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著名高校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獲得了良好的辦學聲譽。
(4)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面向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寧夏地區的重點發展領域,開展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等新方向的研究與應用,進行“產、學、研”結合,鼓勵和支持教師與企業合作,解決信息化建設問題。
3.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應用知識,具備本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實踐技能,并具備良好外語運用能力的計算機專業高級專門人才。
4. 學科方向設置
(1)信息系統工程
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為支撐,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信息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技術、工具及其在云計算、大數據背景下的應用。研究內容包括Web信息、物聯網信息交互、供應鏈及生產流程分析與建模、信息系統體系結構與系統集成、企業建模與仿真、數據挖掘與智能決策及實際應用研究。
(2)計算機網絡與普適計算
本研究方向以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相結合,新技術探索與多技術集成相交融為研究特色,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及普適計算理論與相關應用技術進行研究。主要在網絡體系結構與網絡安全、下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傳感和物聯網、移動計算和智能空間等方面,針對不同領域的需求,開展多技術集成應用研究與新技術探索。
(3)并行分布處理與高性能計算
主要研究并行分布處理技術、算法、方法和工具,包括:并行計算模型、并行分布算法設計與分析優化、并行分布式計算架構下的大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及并行分布機器學習算法研究、并行分布編程、集群計算技術、多核和GPU異構并行技術、云計算技術、圖形圖像并行處理等。
(4)數據庫與數據管理技術
主要研究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獲取、表示、存儲、管理;基于分布式并行計算框架的大數據管理;智能信息檢索。具體內容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表示、信息抽取、基于分布式平臺的大數據存儲、信息檢索及知識發現等。基于Web的數據庫應用技術、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及數據庫在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5)圖形圖像與智能信息處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圖形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視頻音頻技術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應用,包括圖像增強、圖像分割、目標的表達和描述等及模式識別方法、虛擬現實、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及少數民族文字處理技術等。解決多維圖像的海量存儲與高維計算以及目標識別等應用基礎理論與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6)軟件方法學
以方法為研究對象的軟件學科。主要涉及指導軟件設計的原理和原則,以及基于這些原理、原則的方法和技術。狹義的也指某種特定的軟件設計指導原則和方法體系(如軟件形式化方法)。其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設計正確的軟件和高效率地設計軟件。
5. 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近三年每年畢業生就業率是100%(含考取博士研究生),畢業生主要就職于國內軟件企業、電信、銀行、保險、醫療、政府機構、學校、軍事國防等企事業單位。另外,部分計算機碩士畢業生考取了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學院與Google公司合作,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和本科課程建設,通過與亞馬遜公司合作,進行云計算師資培訓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吳素萍,1965年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為并行分布及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挖掘與分析、高性能計算、并行圖形圖像處理及三維重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寧夏自然科學基金、寧夏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子項目等等。畢利,1968年生,碩士,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工程。主研內容:數據挖掘與信息系統集成技術。2013年參加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寧夏制造業信息化綜合集成應用示范》(2013BAF02B05)的高級計劃排程子項目的研究與開發,2014獲得《Google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的支持。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云計算環境中Web服務組合集成關鍵技術研究—以制造業為例》應急管理項目支持。近年公開發表論文十幾篇。2016年獲得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馮鋒,生于1971年12月,教授,博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生導師,現任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信息系統集成及應用、物聯網技術等。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教育部教改項目1項,寧夏自然科學基金2項,寧夏高教項目1項,自治區級質量工程1項;編著教材3部;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EI收錄6篇)。
趙軍,1971年生,教授,博士,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工業工程分會理事,寧夏電子商務協會委員,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系統工程、企業計算實驗。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區科技攻關項目3項、企業合作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EI收錄8篇)。
高玉琢,1961年生,教授,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加拿大紐布倫斯威克大學訪學,長期從事網絡信息安全、計算機網絡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科研項目9項,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著作三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楊軍,1972年生,教授,博士,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先進網絡與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5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EI檢索12篇,軟件學報1篇);寧夏首屆“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自治區“互聯網+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自治區“大數據分析+寧夏產業發展服務科技創新團隊項目”團隊帶頭人,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與數據通信專委會委員。
劉立波,1974年生,教授,博士,博士后;目前主要從事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研究,強調多學科和不同背景領域交叉,立足于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發。主持及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多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各類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張鵬,1975年生,博士,副教授。2008年畢業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先后任職于華為、上海西門子等IT企業。研究方向包括視頻編碼傳輸,媒體分析與理解,云計算與物聯網的應用研究等。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發表論文多篇,申請發明專利十多項。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服務專委委員。
劉進鋒,男,1971年生,教授,博士。本科: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碩士: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西北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前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GPU并行計算,目前興趣在機器學習領域。科學素養不錯,項目論文不多。
王學明,男,1964年1月出生,碩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數據庫技術與應用。1986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華東理工大學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學位,2005-2006年英國Southampton Solent大學訪問學者。曾任數學系計算機軟件教研室主任、(網絡)遠程教育學院院長,現任網絡與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寧夏全區公務員計算機等級考核系統”、“寧夏中小型制造業信息化平臺構建研究與應用”、“遠程教育優勢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建設”、“分布式教育資源網絡服務環境解決方案”等項目,主編、參編教材3部,發表論文十余篇。
杜方,1974年生,教授,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北卡中央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大數據管理及數據庫技術。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核高基項目、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高水平期刊及會議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郭輝,1975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流程工業過程智能監控與故障診斷方向理論和應用研究,截止目前已主持參加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其中SCI、EI檢索2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項。
史偉,教授,博士。2015-2016年美國西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圖形圖像處理、大數據應用。研究領域主要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文物古跡數字化保護應用研究,尤其是在西夏歷史文物數字化保護方面。參與完成多項國基金,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寧夏高校項目各1項。目前作為骨干成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近年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EI收錄2篇),專著1部。
丁志義,1968年生,教授,博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生導師,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軟件方法學,計算機基礎理論及應用。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寧夏自然科學基金一項,發表論文20余篇。
張海燕,1975年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會計算,推薦系統。主要研究內容:復雜社會網絡下的社區發現及演變問題,圍繞社會媒體的挖掘問題。至今共公開發表論文15篇,共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完成2項寧夏高等學校教育項目,主持完成1項寧夏大學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目前主持1項寧夏自然基金項目,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劉昊,1988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方向:人臉圖像分析、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先后在IEEE T-PAMI、IEEE T-IP等領域權威期刊與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共15篇(第一作者T-PAMI長文2篇,CCF A類論文5篇,影響因子總和逾60)。2019年獲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全國10人)、第十五屆寧夏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2018年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入選第三批寧夏青年科技托舉人才工程。擔任CCF A類期刊會議T-PAMI/T-IP/CVPR/AAAI審稿人。目前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級項目。2018-2019年度指導研究生發表國際高水平SCI/EI論文6篇。
馬維軍,1981年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5年獲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復雜網絡與復雜系統、神經動力學、網絡同步與控制,多智能體系統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 4篇,擔任多個國際SCI期刊的審稿人,目前主持省部級項目2項。
葛永琪,1980年生,副教授,博士,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CCF嵌入式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2018年度“西部之光青年學者”項目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嵌入式智能系統和信息物理系統,主持或參與了“863計劃”、“航空科學基金”、“天脈產業化專題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和應用項目。目前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項,發表論文1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項。
王恒,博士,教授。寧夏大學網絡與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網信辦、自治區互聯網信息化辦公室特聘網絡安全監督員,自治區公安廳特聘網絡與信息安全專家。近五年,先后參與國家級項目6項,主持自治區教育廳高級科研項目2項,主持橫向課題12項,曾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先后國內外高水平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網絡安全,電子商務。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行政機構學院辦公室 主任:雍莉 電話:2061826
教學科研辦公室 主任:滕秀紅 電話:2061974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任:李密 電話:2061335
社會服務工作辦公室 主任:滑斌 電話:2061359
3、教學機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主任:郭輝 副主任:劉昊
軟件工程系 主任:杜方 副主任:孫莉
網絡工程系 主任:李貫峰 副主任:劉艷青
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心 主任:袁懷民
實驗中心 主任:尤萬慶 電話:2062690 2062176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簡介
信息工程學院是寧夏大學為適應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滿足社會對IT人才的需求,在整合學校相關專業和學科優質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于2016年5月13日正式掛牌成立的新學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應用型轉型試點學院,2017年與NIIT(印度國家信息學院)合作辦學。學院現有5個系部,3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網絡工程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有1個西部一流建設學科和一流建設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1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技術),1個省級云計算與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中心。
在師資隊伍中,有國家級特聘教授1人,自治區信息工程領域客座教授14人。學院現有教職工7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5人,碩士生導師19人。在校本科生1478人(其中懷遠校區719人,中衛校區759人),碩士生125人。
學院教師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省部級項目32項。成果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3項;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指導的學生團隊多次在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創新創業比賽中獲得較高獎項。
學院現有并行分布處理與大數據挖掘分析、高性能計算、嵌入式系統、圖形圖像與信號處理、物聯網、計算機網絡與下一代互聯網、數據庫與軟件工程、計算機組成原理等13個研究實驗室和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2個校內實訓基地。隨著新技術不斷發展,學院將按照“堅持協同創新,注重資源整合;堅持需求導向,側重應用研究;堅持前沿跟蹤,著眼西部特色”的建設原則,在柔性架構、高效傳輸、智能融合和節能可靠等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力爭在先進信息網絡的體系架構、業務應用、智能管控等核心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形成相關技術一定規模的產業化能力。
學院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進行了廣泛的學術聯系,與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一些國家大學或企業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學院2017年開始實施NIIT項目,采用與NIIT合作辦學的模式,引進NIIT教育資源和課程體系,采用雙語教學和項目式實習實訓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畢業生除取得寧夏大學畢業證外,還可獲得NIIT認證,提高國際就業能力。
學院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每年就業率保持在99%以上,每年有8%左右的學生拿到月薪過萬元的薪酬。培養的學生就職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研究所、清華大學計算中心、北京核工業研究所、北京軟件園等企事業單位,深受歡迎和好評。
面向未來,學院將以“學為學者,工為工匠”院訓精神滋養與激勵師生,著力打造一流隊伍,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西部一流的應用型轉型示范學院。
(數據截止2019年11月底)
添加寧夏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寧夏大學考研分數線、寧夏大學報錄比、寧夏大學考研群、寧夏大學學姐、寧夏大學考研真題、寧夏大學專業目錄、寧夏大學排名、寧夏大學保研、寧夏大學公眾號、寧夏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寧夏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