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碩士專業介紹: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2017-08-05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寧夏大學
寧夏大學碩士專業介紹:人文地理

寧夏大學碩士專業介紹:人文地理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寧夏大學碩士專業介紹:人文地理 正文

  人文地理專業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不斷提高我校人文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對地理學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需要,根據教育部《關于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人文地理學科專業建設情況、發展需要以及原有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執行情況,制訂本培養方案。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領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以增強碩士研究生的適應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以強化過程培養為重點,突出對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增強碩士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服務地方社會經濟。

  二、基本原則
  (一)正確把握人文地理學學科、專業的內涵,本著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特色、提高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原則,開展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等相關規定及我校培養實際為依據,反映國家、社會對人文地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體現本學科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三)遵循研究生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文地理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
  (四)培養方案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方案修訂為碩士研究生制定個人培養計劃留有足夠的空間,使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在滿足培養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時,根據碩士研究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可對課程選擇、科研實踐及論文選題等進行有特色的安排。
  (五)培養方案的修訂原則上按照《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的二級學科制定。

  三、基本內容
  (一)學科簡介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地理學分支學科,具有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包括經濟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行為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包括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3S技術、地理模型等),也包括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隨著氣候變化與區域安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低碳發展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人文地理學同區域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行為科學以及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結合,可以為解決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鄉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教育唯一從事地理學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學位點建設的單位。多年來,本學科點立足西北旱區和民族地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以人文地理學應用研究為重點,主要形成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與生態評估、城鄉規劃與房地產開發、旅游開發與規劃4個研究方向,重點開展了寧夏特殊地理環境和獨特經濟社會背景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演化規律和調控機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等;典型區域生態恢復重建與生態經濟的新模式、新范式、新途徑、新措施;基于城鄉與區域統籌的區域經濟與產業布局優化;特色旅游開發的區域文脈分析與整合,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的學科優勢,發展和豐富了人文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起到了學科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智庫”的作用。
  我院人文地理學學術隊伍結構合理,形成了實力強、水平高、素質優良的老、中、青結合的學科創新團隊。目前,擁有在編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9人,在讀博士10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2002-2010年,本學科點累計招生146名研究生,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為15%,就業領域主要包括國土、城建、規劃設計、企業和科研院所、學校等,是寧夏大學研究生培養優秀單位。在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形成了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和橫向課題為主要支撐的一批高檔次的、標志性的系列科研成果。
  2005-2010年,累計科研經費為700余萬元,其中縱向科研經費為400余萬元。先后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三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分別為3項、15項和18項;其他獎勵10余項。出版著作10余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二)培養目標
  1.較好地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碩士研究生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應達到能夠讀懂本專業學術論文;應具有熟練運用本專業常用實驗方法、計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實踐能力;應具有參加完整科研過程的科研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碩士研究生應能運用該門外國語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
  4.身心健康。

  (三)培養方式
  1.碩士生培養以課程學習、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并重。
  2.碩士生培養采用導師負責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每個學科方向導師組人員原則上不少于3人,充分發揮集體培養優勢。
  3.堅持“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積極調動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研究生學術的創造性。
  4.堅持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調查相結合的研討式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堅持開放性教學,鼓勵研究生開展讀書會、討論會和學術沙龍,參與課題研究,培養獨立科研能力和協作科研精神。
  5.有計劃聘請國內外專家來我院授課,或派出碩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訪學。

  (四)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 3 年,最長不得超過5年(含休學等中斷學習的時間),優秀碩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者,可申請提前答辯和提前畢業,獲得碩士學位。但生源為跨學科、專業同等學力者和少數民族骨干計劃,不得申請提前答辯和提前畢業。
寧夏大學

添加寧夏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寧夏大學考研分數線、寧夏大學報錄比、寧夏大學考研群、寧夏大學學姐微信、寧夏大學考研真題、寧夏大學專業目錄、寧夏大學排名、寧夏大學保研、寧夏大學公眾號、寧夏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寧夏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寧夏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ningxiadaxue/yanjiushengzhuanye_95442.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