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生理學系介紹

發布時間:2020-04-1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生理學系介紹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生理學系介紹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生理學系介紹 正文

 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成立于1921年。是我國近、現代生理學的發源地,是早期培養中國生理學工作者的重要基地。我國著名生理學家林可勝(1925-1937年系主任,執行院長)、張錫均(1927-1942年副教授)、馮德培(1934-1941年副教授)等都曾在協和生理系工作過, 林可勝是第一個華裔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歷史上第一位華人教授、系主任。除林先生、張先生、馮先生外,多名生理學大師如Archibald MaCallum(加拿大)、Ernest Cruickshank(英國)和Anton Carlson、Walter Cannon(美國)均曾執敎于協和生理系。
        生理學是基礎醫學中的一門主課,林可勝院士在生理學系工作期間在我國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理學教學體系并開辦了生理學實驗課。此前,在我國的大學中,生理學是沒有實驗課的。他與張錫均教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生理學實驗講義,成為國內生理學的典范。與此同時,他還大力開展生理學的科研工作。至20世紀30年代,協和生理系研究和教學工作成績突出,名揚海內外。林可勝教授還于1926年創建了“中國生理學會”,成為我國生理學的學術中心,為促進我國生理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林教授于1927年創辦的《中國生理學雜志(英文版)》,成為反映我國生理學學術成就、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刊物。
        生理學系自創立以來,經歷了戰爭的磨難,幾經興衰和坎坷。改革開放后,學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也逐步恢復正軌。20世紀80年代后,生理學系的發展異常迅速。以徐承燾、陳孟勤、謝益寬、許榮焜、文允鎰、周呂、鄧希賢等教授為代表的老一代生理學家們,在“腹部迷走神經對血壓的調節”、“神經損傷后的病理性疼痛機制”、“經絡現象的神經機制”、“神經內分泌及垂體瘤的發病機制”、“高血壓的血管機制”、“血管老化及內源性降壓因子的研究”及“腦腸肽對胃腸運動的調控低氧生理研究”等工作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歷屆主任及學科帶頭人
               
       
1 Prof. Archibald B. MaCallum 1921-1922 生理學系主任
2 Prof. Ernest Cruickshank 1922-1925 生理學系主任
3 林可勝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1925-1937 生理學系主任
4 張錫均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1941
1948-1981
生理學系主任
5 陳孟勤教授 1981-1985 生理學系主任
1986年~2000年分為生理研究室和生理教研室;2001年后合并為生理學系
6 黃醒亞教授 1986 生理研究室主任
7 陸鐘琦教授  1986 生理教研室主任
8 文允鎰教授 1987-1990 生理研究室主任
9 許榮焜教授 1991-2000 生理研究室主任
10 樊繼云教授 1987-2000 生理教研室主任
2001 生理學系主任
11 曹濟民教授 2002-2017 生理學系主任
12 王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至今 生理學系主任
                                                                    

      生理學隸屬于北京協和醫學院一級學科生物學。目前有在職職工11人,其中包括正教授4人,副教授1人,講師/助理研究員6人。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擔任系主任。生理學系現有3個科研課題組。王辰院士課題組主要從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與肺動脈高壓、呼吸衰竭與呼吸支持技術、新發呼吸道傳染病、塵肺、煙草病學等領域的醫教研工作。獲得肺栓塞半量溶栓療法、序貫機械通氣療法等多項重要創新成果,并進入國際診療指南,同時大力推動了國家控制吸煙工作。張宏冰教授課題組在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從事腫瘤發生機制、早期診斷及治療的相關研究,以患者和小鼠為對象,重點研究mTOR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尋找致病基因,探討腫瘤、大腦發育障礙、心肌病、動脈粥樣硬化和肺動脈高壓等疾病的發生機制和治療靶點,發現了最常見伴有癲癇和自閉癥的遺傳性疾病結節性硬化癥(TSC)是由TSC1或TSC2基因突變、導致mTOR活化而引起的,mTOR 抑制劑可作為靶向治療藥物,使TSC成為可治的疾病。樊圃教授課題組以大鼠作為模式生物研究共情的生物學機制。實驗室已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測量大鼠共情水平的實驗范式,并進一步通過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在體成像技術等方法,研究共情的分子及神經生物學機制。這項研究可能為抑郁癥,自閉癥,反社會人格障礙等多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生理學系目前承擔及參與的課程有協和臨床本科八年制《生理學》理論課及《人體機能學實驗》課、研究生理論課程“生理講座”和“心血管生理學:基礎與臨床”。八年制本科生理學課程目前采用的英文版教材(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2016)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八年制醫學專業教材《生理學》,教師授課的課件為全英文或雙語。生理學系的教學特色是八年制本科生的早期接觸科研項目,該項目自1997年起開始實施并一直延續至今,為對醫學研究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科研訓練的平臺和資源。

北京協和醫學院

添加北京協和醫學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考研分數線、北京協和醫學院報錄比、北京協和醫學院考研群、北京協和醫學院學姐微信、北京協和醫學院考研真題、北京協和醫學院專業目錄、北京協和醫學院排名、北京協和醫學院保研、北京協和醫學院公眾號、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協和醫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協和醫學院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pumc/yanjiushengyuan_25178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