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位點簡介

發布時間:2017-08-0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位點簡介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位點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位點簡介 正文

 0802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包括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和車輛工程四個二級學科,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科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本科招生始于1978年,2004年獲得車輛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得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現代汽車運用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復雜制造過程智能控制工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現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四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機械工程學科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長期重點發展的學科,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現已形成了穩定的、具有鮮明特色和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方向。
本一級學科緊密結合上海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以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中的重大難題為目標,通過與企業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充分發揮上海大型企業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的優勢,實行學校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指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基礎理論和扎實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地方經濟培養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進傳統機電產業的全面優化升級。本學科承擔了國家 “863”計劃、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目前在研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智能液壓沖擊器若干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和專項基金“多層結構消聲裝置作用機理及聲學性能混合預測方法研究”、上海市經信委重大裝備項目“節能環保型電器開關生產及智能測試系統的研制”、上海市科委攻關計劃項目“降低柴油機NOx選擇催化還原控制模型研究”和“中重型柴油機國 IV排放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等項目。
目前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學術隊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53名,其中62人具有博士學位。
機械工程學科依靠較強的科研隊伍與產學研平臺,為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及大中型企業培養了從事機械、車輛、軌道等相關領域內的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研究生總體就業率達100%。 (返回頂部)

080201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是校級重點學科,本學科緊貼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多學科滲透、交叉、融合所產生的快速制造技術為紐帶,凸現精密機械制造中的數控技術與集成制造。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精密測量技術、精度理論與質量工程、企業生產自動化技術、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等研究方向,著重開展精密定位工作臺技術、機床的弧齒錐齒輪齒面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及混合實現系統無縫集成技術等研究,在面向先進制造的精密定位系統研制、機床的弧齒錐齒輪齒面先進設計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領域具有特色。
本學科與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有長期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擁有年齡、學歷、職稱和崗位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具有教授7名,副教授20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4名,多名教授兼任國內高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本學科在CAD/CAPP/CAM與數控技術的軟硬件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并有完善的計算機集成制造實驗平臺,為實現數控技術與集成制造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
本學科緊密依托并積極引進社會各界資源和先進設施,采用合作辦學途徑,獲得國內外多家企業集團資助的軟件和實驗設備,建立了美國VX軟件應用開發與教育培訓基地、國家勞動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CAXA教育培訓認證中心,為進行數控技術與集成制造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國二重集團公司大型鑄鍛件研究所的“計算機數值模擬在大型鍛件上應用基礎研究之中的冷變形方面的技術合作項目”;國家級火炬項目“多楔帶生產設備的研制”應用于汽車多楔帶生產,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國家863計劃“基于Agent的制造單元混合式控制系統和車間層可重構裝配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技術”等項目已取得成效,并獲得工業應用。近三年來,本學科先后承擔各類科研課題60余項,目前在研項目有上海市科委項目“節能型低壓電氣智能生產測試系統研究與開發”、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內燃發動機進氣系統節能裝置研究”等。(返回頂部)

080202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學科是上海市教委085工程建設的學科,學科緊貼上海市先進制造業和重大裝備業的需求,以復雜生產制造過程遞階智能系統、復雜制造裝備系統的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為切入點,利用運動控制、專家系統、神經網絡和模糊控制的方法在大型生產過程中的復合應用,以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對復雜生產過程的適應能力和控制水平,在本領域形成一定特色并處于領先地位。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復雜制造過程的智能裝備、機械故障診斷與模式識別、機械設備自動控制、智能信息處理與嵌入式智能系統、軌道交通檢測技術、飛行技術與工程等研究方向,學術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顯著,科研設備齊全、設施完善,2010年榮獲“上海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本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具有教授14名,副教授29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3名。近三年,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先后承擔各類科研課題百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上海市經信委重大裝備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及重大產學研項目。目前在研項目有上海市經信委重大裝備項目“節能環保型電器開關生產及智能測試系統的研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基于量子計算模型的群體智能機理及應用研究”、“基于偏好的多目標群體智能算法及應用研究”等。近三年,獲得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工業博覽會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出版先進生產制造和智能控制領域的相關書籍5部。
本學科的發展優勢在于與上海市先進制造業集群緊密結合,發展以智能裝備為基礎的現代制造業,將對上海及周邊地區傳統機電產業全面優化升級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與中國人民電器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人民電器廠、上海電氣集團電器陶瓷廠、上海電氣集團繼電器廠、上海同盛集團等四十多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作為學科共建單位為本學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返回頂部)

080202機械電子工程(飛行技術與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飛行技術與工程)學科依托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現代民航工程及管理”,經過多年建設,獲得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教育部等七部委頒發的十大“中國高校-大型企業合作典型案例”、“民航運營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現代民航工程及管理”被列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
本學科圍繞國家重點發展八大產業和九大專項工程的民用飛機產業專項工程、上海高新技術產業九大重點領域的民用航空制造業,積極對接民用航空業的發展需求和大飛機項目等民航產業鏈,重點研究安全飛行、可靠性保障等民航產業鏈急需的關鍵技術。通過飛行仿真技術研究,進行飛機性能仿真、機電液聯動系統、雷達導航系統、航空地理及氣象視景系統、綜合環境系統、特情處置與排故系統等仿真技術在大型民航飛機設計、民航飛行技術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填補民航飛行模擬機研發空白;以民航客機運行可靠性為研究對象,主要進行民用飛機故障診斷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飛機性能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維修技術、航空導線量線儀技術的開發應用、航空維修計劃與維修能力綜合評估等方面的理論、開發與應用研究,為航空企業提供飛機故障診斷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維修可靠性等關鍵技術。
本學科與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空軍93163部隊飛行仿真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緊密合作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擁有高水平的學術團隊和研究基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百千萬國家級人才1名、上海市曙光學者2名,教師碩博比100%。(返回頂部)

0802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依托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現代工業實訓中心(國家實驗室教學示范中心)和上海市教育高地“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仿生機器人、現代設計理論與應用、機電產品的優化設計、微型機電系統、振動遲滯分析、流體力學(滲流力學、多相流)、熱粘彈性有限元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
本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擁有教授4名,副教授11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名。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學術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顯著,教學科研設備齊全、設施完善。本學科先后承擔了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業單位委托的幾十項縱、橫向項目,形成了以培養高層次現代機械工程設計人才為主的產、學、研基地。
本學科是機械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創新團隊”的重要基地,在院長程武山教授的帶領下,近三年來,“機電一體化創新團隊”成功攻克十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團隊科研創新工作的“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獲得多項獎勵。團隊與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電器廠、上海電器陶瓷有限公司、同盛電氣集團等10余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承接了上海市經信委重大裝備建設項目、科委重大攻關項目、聯盟計劃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團隊完成的一系列科研項目,2008年獲得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組委會創新獎、2009年獲得第二十二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2010年11月,團隊研發的高精度微孔穿絲機獲得2010年度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二等獎;2010年團隊研發的“低壓塑殼斷路器智能生產測試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11年5月,機械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創新團隊”獲得2009-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鋒號”榮譽稱號。 (返回頂部)

080204車輛工程
一、主要研究方向:
車輛工程設有車輛節能與排放控制技術、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車輛狀態檢測及診斷技術、車輛機電液控制及裝備研究、車輛電子控制技術等研究方向。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車輛工程專業依托上海市重點學科“現代汽車運用工程”、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現代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工程” 、上海高校知識創新工程“現代載運工具(車輛)運用工程”,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學術研究水平明顯提高,科研成果顯著,教學科研設備齊全、設施完善。目前本專業正在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業單位委托的幾十項縱、橫向項目,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智能液壓沖擊器若干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和“基于車載的城市軌道車輛制動能量控制及回收方法的研究”、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制動節能機理研究”、上海市科委攻關計劃項目“降低柴油機NOx選擇催化還原控制模型研究”和“基于圖象處理的軌道狀態檢測技術及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展成法大輪曲線齒錐齒輪主動控制加工技術研究”、上海市經委產學研合作項目“GF6自動變速器關鍵零部件試驗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
本專業擁有一個較強研究能力的學術團隊,團隊成員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5名,東方學者1名。
三、學科建設及培養特色
圍繞學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目標,以現代工程發展為指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工程意識、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按照國際專業認證標準的要求,深化車輛工程專業碩士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為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提供高端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撐。
四、對外學術交流
本學科為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交運集團公司和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成功開發了多項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經投入生產,為企業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本學科為上海市汽車行業出臺一些汽車運用工程方面的標準;同時成為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注冊工程師(汽車運用工程)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的基地。奠定了本學科在汽車運用工程行業的職業標準規范中的地位。在長期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開展的“1.5+1”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2011年本專業推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全新的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和培養模式,為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返回頂部)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一、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分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材料物理與化學是一門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多層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學行為與規律,致力于先進材料與相關器件研究開發的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和化學;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制備和應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與應用,無機/有機功能材料研究和材料凝聚態結構等。
材料學是研究材料組成、結構、工藝、性質和使用性能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為材料設計、制造、工藝優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束與材料交互作用及技術、薄膜材料研究與應用、表面涂鍍層結構與性能控制、復合材料制備及表征、材料腐蝕防護及摩擦學特性等。
材料加工工程學科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狀與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將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各類零部件及成品的應用技術科學。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先進連接技術與裝備(焊接制造科學及系統、先進釬焊技術與設備、焊接過程數值模擬及智能控制系統、高能束精密焊接集成系統和工藝、焊接結構可靠性與質量評價);材料塑性成形技術與裝備(材料成形數字化工程、材料成形工藝及過程控制、材料成形智能化裝備技術);材料液態成形及過程控制(數字化鑄造技術、凝固技術與應用、先進材料設計與制備)等。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擁有教授22名,副教授42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9名。本學科依托材料中心實驗室的電弧特性分析與表征研究室、真空釬焊擴散焊研究室、焊接設備及其自動化研究室、汽車用金屬材料點焊技術研究室、微連接技術研究室、焊接力學研究室開展相關焊接領域科學研究,依托激光工業研究所、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磁控濺射薄膜材料制備研究室、原子力顯微鏡和摩擦磨損表面物理特性分析研究室開展薄膜材料、功能膜材料相關領域研究,依托各種壓力機、擠壓機和小松伺服壓力機、各種塑性成形和高分子材料成型有限元軟件開展金屬、高分子材料的成形行為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依托微電子封裝前后道相關技術研究室、器件可靠性研究室開展微電子封裝可靠性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研究以材料熱力學與動力學、材料科學基礎、凝固與鑄造原理、塑性加工原理、焊接及連接原理、表面界面科學與工程等為理論基礎,運用現代材料制備加工技術和分析測試新技術,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大中型骨干企業橫向課題,自2000年以來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多項。
三、學科建設與培養特色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屬于工學門類,是一個以數學、物理、化學、力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學科為基礎,以工程學科為服務與支撐對象,理工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本學科與國內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其中,中央與地方共建“高能束制造工程”實驗室、與東芝公司成立“掃描電鏡技術聯合實驗室”、與荷蘭PANalytical公司成立“X射線衍射技術聯合實驗室”、與德國CLOOS公司成立“弧焊機器人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與臺灣Moldex3D公司成立“Moldex3D技術轉移中心”等合作關系,擁有 400MH核磁共振、CO2激光加工機、DSC熱分析儀、ICP等離子發射光譜儀等大型精密高端分析儀器。
本學科主要培養在企業、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材料物理與化學理論、材料合成與制備、結構性能表征與評價、成形加工與應用(鑄造、鍛壓、焊接、表面改性、材料制備與表征、微電子封裝技術、模具設計與技術)等領域內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研究技術人才。本專業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返回頂部)

080501材料物理與化學
一、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研究、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和化學、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制備和應用。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擁有教授5名,副教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名。學科實驗條件優越,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高的科研水平,現已經取得了較多的科研成果。本學科擁有一批國際上先進的材料與器件的制備和性能測試設備,依托微連接技術研究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原子力顯微鏡、高分子材料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微電子封裝前后道相關技術研究室、器件可靠性研究室等開展微電子封裝可靠性、固體物理理論和高分子化學與材料等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基于學科深厚的研究基礎,英特爾公司捐贈微電子封裝及相關檢測設備6臺,加強了科研與應用的有機結合。近年來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重點項目10余項。本學科學術梯隊完整、合理,擁有眾多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人才培養計劃獲得者。
三、學科建設與培養特色
本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方向之一,有機融合了材料、物理、化工等多學科優勢,是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多層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學行為與規律,研究物質結構、物性和材料本質,設計、控制及制備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致力于先進材料與相關器件研究開發的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是研究各種材料特別是各種先進功能材料的性能與各層次微觀結構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律,為各種高新技術材料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的應用基礎學科。本專業主要從事現代信息材料包括微電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納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與化學的研究,探索新理論、新技術和工藝。重點開展光電、微電子薄膜與鐵電、壓電單晶塊狀材料及其器件等的制備和應用研究。該學科以培養先進材料研究和開發的高層次人才為宗旨。 (返回頂部)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有機材料的制備與化學特性)
一、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分子材料研究與應用,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與應用、材料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研究等。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本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滿朝氣與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目前學科有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80%以上,學科科研環境、科研條件和人才培養條件優越,學科管理規范。近年來三項教學成果獲得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兩項科研成果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門課程獲得上海市精品課程稱號。教師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70多項,同時積極開展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承擔企業大型科研項目120多項。為開展研究生培養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學科建設與培養特色
本學科綜合了我校在材料、物理、化工學科上的優勢,以培養先進材料研究和開發的高層次人才為宗旨。依托上海市重點學科形成的有機材料的制備與化學特性研究的成果,主要開展分子、原子、電子等多層次上研究材料的化學行為與規律,研究不同材料組成-結構-性能間的關系,設計、控制及制備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致力于先進材料的研究與開發。研究各種材料特別是各種先進功能材料的性能與各層次微觀結構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律,為各種高新技術材料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的應用基礎學科。該學科點教學科研條件優越,圖書資料齊全,擁有近3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27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包括400MH核磁共振、X射線衍射儀、紅外光譜、紫外光譜、DSC、TGA、超級計算機、GC-MS、LC-MS、凝膠色譜、表面張力測試儀、表面接觸角測定儀、比表面積測定儀、ICP等離子發射光譜儀、催化劑評價裝置、電化學分析儀和氣相色譜與液相色譜、高性能并行集群計算機等大型精密高端分析儀器設備。 (返回頂部)

080502 材料學
一、主要研究方向
高能束與材料交互作用及技術、薄膜材料研究與應用、表面涂鍍層結構與性能控制、復合材料制備、表征及應用、材料腐蝕防護及摩擦學特性。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材料科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梯隊完整、研究特色鮮明的學術團隊,擁有上海市曙光學者、啟明星等人才培養計劃獲得者。擁有教授4名,副教授7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名。本學科近年來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和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多項獎勵。近5年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大中型骨干企業研究項目10余項,取得的多項科研成果在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本學科依托“激光工業技術研究所”和“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就高能束與材料交互作用及技術、薄膜材料研究與應用、表面涂鍍層結構與性能控制、復合材料制備、表征及應用、材料腐蝕防護及摩擦學特性四個方向展開重點研究。在高能束與材料交互作用及技術領域,著重研究高能束(激光束、電子束、離子束)與材料交互作用過程中的相變動力學、熱力學、界面行為和擴散行為、高能束處理材料后組織及性能的控制與預測、高能束與材料交互作用的工藝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等。在薄膜材料研究與應用領域,著重研究材料表面、界面及非平衡條件下納米改性的結構和行為,介微觀薄膜結構和缺陷的交互作用和演化問題等。在表面涂鍍層結構與性能控制領域,著重研究納米復合鍍層(噴涂層或鍍覆層、納米顆粒或納米線復合)的組分設計、制備、表征及應用等。在復合材料制備、表征及應用領域,著重研究復合材料(顆粒、晶須、纖維增強金屬基和陶瓷基復合材料)的新型制備技術、顯微組織與性能表征、應用過程面臨的關鍵難題等。在材料腐蝕防護及摩擦學特性領域,著重研究各種腐蝕過程的規律、破壞特征以及各種材料的腐蝕行為及其與環境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表面改性后零部件在磨損過程中的磨損規律、行為和磨損機制等。
三、學科建設與培養特色
本學科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材料學是研究材料組成、結構、工藝、性質和使用性能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為材料設計、制造、工藝優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本學科建立了從材料制備、組織結構分析、性能測試等較完整的研究基地,擁有掃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高溫摩擦磨損試驗機、涂層附著力自動劃痕儀等先進材料分析測試設備和激光材料加工系統、高真空磁控與離子束濺射鍍膜儀等材料制備、加工設備,成為培養應用性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和多學科交叉的高能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 (返回頂部)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一、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材料連接科學與技術、液態成形與過程控制、塑性成形工藝及裝備和模具設計與制造等。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本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滿朝氣與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目前學科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18人。材料加工工程學術團隊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晨光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等近二十項,同時積極開展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承擔企業大型科研項目120多項。2010年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74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5項,授權發明專利23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2項,為開展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學科建設與培養特色
本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狀與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將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各類零部件及成品的應用技術科學,獲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建設資助,是上海市鍛造學會的理事長單位。擁有大型現代焊接裝備精密焊接設備,以及焊接物理過程檢測、材料加工質量檢測的儀器和設備、材料成形工藝性能研究測試和智能化監控方面的先進儀器裝備,并有結構合理的高學歷學術梯隊。
本學科主要研究現代先進焊接技術和工藝、輕合金材料及精密成形、超薄細精密結構件精細焊接工藝和系統、焊接過程質量控制機電焊一體化系統和智能技術、焊接過程多信息耦合監測控制技術、焊接過程數值模擬預測、焊接機器人系統應用、焊縫自動跟蹤、焊接接頭的力學行為,焊接結構應力與變形控制、釬焊新工藝及新型釬焊材料、新材料及異種材料精密釬焊技術、新材料及異種材料的連接性及界面行為、擴散連接及攪拌摩擦焊、材料的力學和物理化學性能測試分析、汽車用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復合材料的成形工藝及過程控制。以金屬材料的塑性成形技術、壓鑄技術,摩擦測試技術,成形過程應力測試技術,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的注塑、擠出、吹塑技術,快速成形技術,和成形相關的智能化裝備及模具技術等。
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與德國CLOOS公司聯合成立了“弧焊機器人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能束制造工程”實驗室,與上海市東芙冷鍛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冷鍛技術中心,是臺灣清華大學研發的塑料模流分析軟件MOLDEX3D的技術轉移中心,與小松產業機械(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先進鍛壓技術聯合實驗室”,并在本學科的研究生中建立了“小松獎學金”,與東芝公司成立了“掃描電鏡技術聯合實驗室”,與上海交運集團等企業確立了長期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基地合作協議,自主研發建立了《基于伺服壓機的沖壓工藝性能測試分析系統》、《熱塑性塑料成形工藝試驗系統》、《IC封裝模流道平衡實驗分析系統》等,這些先進的工藝試驗分析系統把最新的信息技術和成形過程控制相結合,配合材料中心實驗室現有材料制備加工和分析測試方面的儀器裝備,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和教育提供了先進理念和良好的研究環境。  (返回頂部)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一、主要研究方向
本學科主要包括3個二級學科,分別為:(1)紡織工程;(2)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3)服裝設計與工程。
二、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已有30多年的建設歷史,在紡織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二級學科領域形成了穩固的研究基礎和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分別為:1-1先進紡織加工技術,1-2紡織產品開發與性能,1-3產業用纖維制品及其應用;2-1紡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2-2生態紡織品染整加工理論與技術,2-3新型紡織功能助劑的開發與應用;3-1數字化服裝設計與制造,3-2服裝設計與工藝,3-3服裝市場研究,3-4服裝舒適性與功能。本學科擁有較齊全的先進紡織品檢測與后整理儀器設備的實驗室、測試室、工藝室和創新實驗室,建成了上海市服裝設計與工程重點學科研究平臺和具有一定規模、完善的服裝CAD/CAM教學基地,擁有世界先進的法國力克服裝CAD系統及面料設計Kaledo系統、國際一流的瑞典ETON智能型服裝吊掛生產管理系統、美國格柏服裝CAD系統、德國進口的三維人體掃描儀,為研究生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實驗研究基礎。
目前本學科有教授16名,副教授 23名,擁有專業、職稱、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合理的,實力較強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為培養研究生提供了師資保證。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先后經過市教委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參建上海市第一期、第三期教育高地和市085工程項目,總計投入經費約為2610.3萬元;五年來,共發表論文 480 篇,總科研經費達2122.3萬,獲省部級獎10項,目前在研的科研經費近750萬,建立了國內一流的信息化服裝、紡織材料和染化實驗室,為研究生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0年,科研項目總經費約600萬,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56篇,出版各種論著12部,專利申請或授權162項,獲得各級各類獎項11項。
三、學科建設及培養特色
本學科在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積極為地區經濟服務的過程中,與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與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與上海市紡織時尚產業有限公司共建實習實踐研究基地,為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提供了必要的環境與條件,也為研究生學習提供一定的獎學金資助。與意大利多摩斯設計學院(DOMUS ACADEMY)正式簽訂兩校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學習交流項目協議。學院致力于培養社會需要,具有較強科學研究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碩士研究生。 (返回頂部)
082101 紡織工程
紡織工程二級學科是上海市地方性院校中唯一的紡織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30多年專業發展歷史,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學緣結構、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其中,正教授4位,副教授8位,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
本專業以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紡織產品開發與性能、產業用纖維制品及其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來承擔及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企事業委托項目;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多部學術專著、教材;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多項;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教學成果獎二、三等獎多項。與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等多家企業公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聯合開展科研項目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先進紡織加工技術”方向-主要針對新型紡紗、新型織造、特種織造等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開發紡織結構復合材料和浮紋織造智能化技術,研究新型上漿工藝技術。重點研究設備工藝技術的集成創新,豐富創新型產品的制造手段,開發新型紡紗、織造加工中的關鍵部件和設備,探討紡織加工流程中產品質量預測、監控、在線檢測,以及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紡織產品開發與性能”方向-主要從事紡織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研究。產品開發包括新型紡織面料開發,纖維的改性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織物花型紋樣的設計與開發,功能性產品、涂層產品、生態環保產品、復合工藝產品的開發等;性能研究則涉及提高紡織產品附加值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型涂層、復膜、貼合等應用技術,紡紗、織造的設備改造和工藝參數等方面的研究。
“產業用纖維制品及其應用”方向-主要探索新型的產業用高性能纖維的性能研究及其產品開發。重點研究開發各類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紡織品,諸如抗沖擊、高溫防護、防火、抗靜電、智能型等產業用纖維制品的開發、產品結構與功能設計;研究各種特殊結構的織物及相應復合材料設計、制作以及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返回頂部)

082103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是我校具有傳統優勢的學科,創立于1978年,并于2007年作為專業方向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本學科主要從事紡織品染整工藝及理論、紡織材料表面改性與加工技術、新穎紡織化學品及助劑的制備與應用技術以及生物和納米技術在紡織品功能整理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學科在近五年的建設中,形成了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綜合素質高的學術梯隊,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教師 5人,校學科帶頭人1名,校學術骨干3名;已形成了“紡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生態紡織品染整加工理論與技術”、“新型紡織功能助劑的開發與應用”方向的研究特色和優勢。
近五年來,本學科先后完成了國家教育部、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上海紡織科技創新基金和企業委托等科研項目多項,已發表研究論文百余篇,被EI、SCI、ISTP等收錄多篇。研究成果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優秀獎”、“第十三屆全國星火杯發明創造一等獎”和“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二等獎”等獎勵。
本學科擁有較好的專業實驗室,并具備了如核磁共振儀、高效液相色譜儀、FTIR光譜儀、紫外光譜儀、粒度分析儀、表面積測定儀、色質聯用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同時,本學科近年來已與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上海申達股份有限公司等上海以及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多家企業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機制,為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科研和完成畢業論文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本學科緊貼國際生態與功能性紡織品研究領域的前沿,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和上海科技發展戰略相結合。直接切入我國紡織品開發的薄弱點,進行生態與功能性紡織品的染整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有助于解決我國紡織業在高速發展中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理論研究、產品開發方面具有可以預見的學術意義,并通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二級學科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紡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方向-研究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的結構、性能、制備、改性及其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采用各種化學和物理的改性技術,對纖維和織物進行功能性后加工處理,開發紡織材料用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技術。
“生態紡織品染整加工理論與技術”方向-研究生態紡織新材料的結構性能及染整加工原理、染整新技術及高新技術在染整加工中的應用。研究具有特殊性狀和催化特征的紡織用生物酶的復配、修飾及固定化等技術。
“新型紡織功能助劑的開發與應用”方向-研究易生物降解并對環境無污染的紡織功能助劑的合成、表征及在生態紡織新材料中的應用,以及功能性聚合物材料、涂層劑和粘合劑、用于對環境友好的化學助劑等的開發研究。 (返回頂部)

082104 服裝設計與工程
服裝設計與工程二級學科在多年的建設中,形成了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綜合素質高的學術梯隊,其中,正教授8位,副教授10位,形成了數字化服裝設計與制造、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舒適性與功能、服裝市場研究四個方向的研究特色和優勢。作為我校重點建設特色學科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開設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上海市教委第四期和上海市第二期重點(培育)學科。通過兩期重點學科的建設,建成了國內一流的教學與研究實驗室,形成理論與創新實踐研究平臺。5年來,本學科開發多項研究課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和獲得國家專利多項,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2006年服裝設計與工程被正式批準為碩士學位點,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富有成效。
學科注重產學研合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和上海紡織控股集團、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服裝集團、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等多家集團、大企業,建立了牢固的戰略聯盟,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其中集團公司下屬的多個國家級檢測中心、研究所(院)向我校教學科研開放,通過1.5學年理論學習和1學年在產學研基地科學研究的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能勝任較高層次科技工作的服裝工程高級技術人才。同時,本學科積極探索國際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已經與意大利DOMOS學院達成1.5+1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
服裝設計與工程二級學科有以下四個研究方向:
“數字化服裝設計與制造”方向——順應服裝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卓越工程人才能力要求,將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服裝設計與工程領域,研究計算機形體測量、三維虛擬試衣、服裝CAD、服裝CAM、大規模定制(e-MTM)系統、服裝快速反應系統、服裝設計與生產的最優化配置信息化理論及技術等;借助計算機圖形圖像、模擬仿真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面向服裝、紡織品結構性能以及加工工藝參數的可視化數字模型,開發相應的數字化設計、制造、檢測系統及軟件。
“服裝設計與工藝”方向——強調對服裝設計大概念的整合研究。對服飾流行信息、服裝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服飾配件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形成各類成果。
“服裝舒適性與功能”方向——綜合研究織物及服裝的各種舒適性能(包括服裝壓力舒適性、熱濕舒適性、適體舒適性等),進行服裝舒適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對舒適性服裝面料的設計研發、服裝版型結構的優化設計、服裝的功能性以及相關測試儀器的研制進行深入研究。
“服裝市場研究”方向——以市場營銷學理論為依據,交叉服裝設計與工藝等學科知識,結合服裝企業營銷實際,培養在服裝、創意產業、市場營銷以及企業管理的綜合能力與科研水平。重點在服裝消費行為與品牌戰略、服裝營銷與市場推進、時尚創意產業經濟等方面開展研究。 (返回頂部)

1202  工商管理一級學科
工商管理本科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工商管理學科經過三十余年的建設,已經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本學科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863軍口創新項目、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0余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課題等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80余項,科研總經費2500余萬元,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共13項,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中有50余篇論文被EI等檢索收錄。
本學科下設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等四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在國資國企改革、航空經營管理、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郵輪經營管理、購物管理與網絡營銷、服裝營銷與奢侈品管理、汽車營銷與品牌管理、現代物流管理、項目管理、企業信息化管理、公司理財、資產管理等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本學科的學術梯隊具有較強研究能力,師資結構合理,擁有教授 20名,副教授 40 余名,多名教授具有長期指導博士生、碩士生的經歷。學科帶頭人汪泓教授為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曙光跟蹤學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學科還聘請了戰略管理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擔任學科梯隊中的柔性教授。本學科方向與上海市經信委、科委、國資委、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門、大型企業集團建立官產學研戰略聯盟,為本學科方向提供不斷的實踐課題和重大專項。
本學科先后投入了1000多萬元建立了120平方米學科工作室、圖書資料室,260平方米的企業全面經營管理沙盤系統、ERP、物流管理軟件系統、財務分析系統、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仿真等工商管理專業實驗室和1200平方米的支撐學科實驗室。 (返回頂部)

120202  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學科以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總戰略為背景,以現代企業戰略管理和運營管理等理論為主要研究手段,著力研究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運營管理領域的理論和應用。
本學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①戰略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著力研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國有資產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和兼并重組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企業戰略和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與創新,企業運營管理;為政府有關部門、企業集團提供決策咨詢。②航空經營管理:圍繞民航業“航線、機隊、機場”三大要素,在航空公司生產組織管理、機場管理與臨空經濟、以機場為中心的綜合交通樞紐的運營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探索性先行研究。③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重點進行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與運營效率研究、網路化運營條件下運營管理技術研究、軌道交通運營模擬仿真技術研究和安全性、可靠性研究。④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重點研究信息資源的結構和特征,信息系統開發與設計的理論、原則和方法以及信息技術的各種應用,解決信息的收集、處理、控制與利用、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為決策管理、生產經營和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⑤東方管理:在東方管理創始人蘇東水教授指導扶持下,在全市率先設立“東方管理學”本科專業。依據“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的三為思想和“治國、治生、治家、治身”四治理論,研究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以及探索現代中國企業發展的新模式。⑥服務外包:以信息科學、服務科學和國際貿易等理論為支撐,依托學校與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上海財經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建立的開放研究平臺,著力研究國際分工深化和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服務外包的理論基礎與國際比較研究、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服務外包的經濟效應及相關配套政策研究。⑦會展經濟與管理:以多維視角對城市會展經濟的布局與規劃、會展產業的統籌與管理、會展創意設計的策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⑧公司理財與資產管理:重點研究資金的運營效率及其評價,資金運營的風險控制,涉及項目投資與風險投資管理、證券投資、資本結構、營運資本管理和公司財務分析,以及公司財務預警、公司理財信息化、戰略預算管理、公司戰略聯盟利益分配等前瞻性理財問題;重點研究資產重組兼并與整合、資產配置與評價、公司治理與財務困境預測,涉及資產清查、資產評估、經營性資產監督和管理、經營性資產保值增值考核等內容。⑨市場營銷與品牌管理:以管理學、行為科學為基礎,以營銷理論為支撐,對接現代服務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國際化大都市服務營銷功能與體系,以購物管理與網絡營銷、服裝營銷與奢侈品管理、汽車營銷與品牌管理為重點研究對象,形成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錯位優勢。⑩人力資源管理:著力研究組織發展戰略指導下的組織內部薪酬管理與績效管理、組織管理模式與文化建設,從組織戰略層面和文化建設層面研究企業成長模式及其文化建設,進而實現組織戰略目標。
經過三十余年的建設,本學科已經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近年來,該學科方向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軍口項目、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軟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課題、上海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60余項,科研經費總額近1500萬元,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500余篇。
本學科方向學術梯隊結構合理,擁有教授15名,副教授近30余名,多名教授具有長期指導博士生、碩士生的經歷。學科帶頭人汪泓教授為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學科還聘請了戰略管理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擔任學科梯隊中的柔性教授。本學科方向與上海市經信委、科委、國資委、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門、大型企業集團建立官產學研戰略聯盟,為本學科方向提供不斷的實踐課題和重大專項。 (返回頂部)

120203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學科是研究旅游管理理論和政策、旅游經濟與旅游發展戰略、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及中外旅游業發展模式與經驗的新興學科,該學科是在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基于經濟學、管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基礎上,經過整合重組而形成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隨著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加入WTO,特別是在上海建設國際旅游中心和上海國際郵輪母港的背景下,中國旅游產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旅游管理碩士點有郵輪經濟與管理方向和都市旅游研究方向。
郵輪經濟與管理的研究熱點包括:①國外郵輪產業發展趨勢及模式研究:主要研究國外著名郵輪企業發展道路、經營模式和戰略演變以及與政府合作的方式及其變遷,世界郵輪產業發展演化的動態和趨勢,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郵輪產業的戰略和政策;②中國郵輪產業發展戰略與游客行為研究:研究中國郵輪產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作用與實現、對旅游產業的影響與提升,中國郵輪產業系統建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的現象和關系。研究中國大眾接受郵輪旅游產品的過程、速度、方式,郵輪旅游對郵輪游客的價值及實現,中外游客對郵輪旅游產品、郵輪品牌和郵輪文化認知的差異比較;③中國郵輪產業和母港發展政策研究:研究中央及地方政府為促進我國郵輪產業穩步可持續發展,針對我國實際,系統、全方位構建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各類郵輪產業發展規則。
都市旅游的研究熱點包括:①都市游憩空間規劃:重點研究在以上海為代表的我國特大城市在城市旅游和游憩空間結構設計、城市旅游功能分區等方面的理論與實際操作問題;②都市旅游產品開發與規劃:研究在大都市的市場定位下研究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差異化”旅游產品,并在大都市的發展中不斷對旅游產品提升、組合和創新等。③都市旅游品牌戰略和營銷管理:研究從國家和當地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開發商的角度,區分確定都市旅游產品的市場。建立都市旅游產品與這些市場的關聯系統,保持并增加都市旅游所占有的市場份額。
本學科團隊曾主持或參與中國國家旅游局咨詢決策項目、國家863計劃(軍口)項目、上海旅游局、上海市政府咨詢決策項目等,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有《英國海濱旅游城市布萊克普爾的發展及規劃》、《美國迪斯尼公司創意產業化的全球網絡與戰略管理》等。
本學科方向學術梯隊結構合理,擁有教授5名,副教授8名,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學歷,多名教授具有長期指導研究生的經歷。學科帶頭人汪泓教授為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學科還聘請了旅游管理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擔任學科梯隊中的柔性教授。本學科方向與國家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門、大型企業集團建立官產學研戰略聯盟,為本學科方向提供不斷豐富的實踐課題和重大專項。 (返回頂部)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本學科以管理學、經濟學為理論基礎,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密切結合,強調技術經濟與項目管理、物流管理、系統工程與決策支持等學科的交叉滲透,深入研究技術要素的形成、發展及其管理,以社會有效需求的滿足為目標,夯實基礎理論,提升研究能力,提高應用水平為學科特色。
項目管理的研究熱點包括:①項目投資決策:包括項目投融資決策理論和方法、項目投融資組合和風險控制策略研究,大中型工程項目技術經濟論證的理論與方法研究;②項目管理與過程控制:針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復雜巨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費用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組織協調及風險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論進行研究;③項目績效評價: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模型、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構建與優化研究。
現代物流的研究熱點包括:①區域物流系統和物流園區:包括區域物流基礎、物流市場容量預測、空間等級節點體系規劃、物流支持資源規劃、物流企業規劃與優化等;②現代航空物流:包括航空物流系統的應用理論和關鍵技術、基于管理科學方法和收益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理論、航空物流公司的運行與管理、航空物流系統規劃與優化、航空物流系統經濟評價等;③面向先進制造業的物流服務:包括生產企業物流活動、物流系統設計和優化、物料配送調度優化、企業供應鏈全過程的物流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系統。
系統工程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熱點包括:①基于系統工程方法的社會保障問題定量分析。注重以自然科學方法處理復雜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運用具有“國家政策實驗室”之稱的系統動力學對社會保障問題進行模擬仿真。著重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基于公共決策模型庫、數據庫和方法庫,對社會保障問題進行仿真模擬,為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定量測算支撐和仿真,繼而實現對政策制定的輔助決策和職能決策。②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一體化運營協調與優化研究。用相關性、動態平衡性、結構性來研究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運營效率;同時對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系統在企業管理模式方面、行車組織方面、客運組織方面、線路經營管理方面、專業設施保障方面等進行優化分析。③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究。研究集出行服務、交通監控、智能公交、決策支持、電子收費、應急救援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本二級學科的三個研究方向中,物流管理為上海市高等教育高地,公共決策支持系統研究為上海市教委085重點學科。該二級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汪泓教授為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學科團隊師資結構合理,擁有高職稱以上教師20名,部分教師具有長期指導碩士生的經歷。本學科在團隊主持人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市科委攻關項目、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 70 余項。30多項研究成果先后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等獎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多篇學術論文被EI和ISTP收錄,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0余部。 (返回頂部)

120404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本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近年來,該學科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100余項。2010年本學科的科研經費總額達700余萬元,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8部。
本學科在社會保障理論與國際比較、社會保障定量分析及其研究、社會保障政策與實務等研究方向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學科帶頭人汪泓教授為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本學科的學術梯隊具有較強研究能力,師資結構合理,擁有教授15名,副教授10多名,多名教授具有長期指導博士生、碩士生的經歷。學科還聘請了社會保障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政府人士20余人擔任學科梯隊中的柔性教授。社會保障學科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學者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具有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與上海市和松江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上海市醫保局等政府職能部門緊密合作,建立了社會保障產學研合作基地。該學科擁有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批準的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和上海市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兩個研究平臺。
本學科先后投入了100多萬元建立了120平方米學科工作室、圖書資料室,160平方米的社會保障專業實驗室和1200平方米的支撐學科實驗室,并和上海市統計局聯合建立了社會保障數據信息中心。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添加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研分數線、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報錄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研群、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姐微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研真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專業目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排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保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公眾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shanghaigongchengjishudaxue/yanjiushengyuan_91733.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