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2025年研究生推免招生工作開始啦

發布時間:2024-09-19 編輯:保研喵

添加深圳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越考保研”,關注[越考保研]微信公眾號,在越考保研微信號輸入[深圳大學保研夏令營條件、深圳大學保研加分細則、深圳大學保研群、深圳大學保研學姐微信、深圳大學保研真題、深圳大學夏令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深圳大學保研信息和免費資源
回復[夏令營信息][保研去向][保研來源][入營名單]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數據。

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2025年研究生推免招生工作開始啦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

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2025年研究生推免招生工作開始啦 正文

招生對象
有機會獲得所在學校推免生資格的考生(不設專業限制,歡迎計算機、數學、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系統工程、工業工程、管理、經濟等相關專業同學報名)。
單位介紹
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GreaterBayArea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Innovation,簡稱GBAI3)由深圳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于2018年7月聯合發起成立。集合優質資源,并吸收國際頂尖高校和企業加入,搭建創新人才培育、科技創新以及高科技創業孵化平臺。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提出“一體兩翼三區四方五高”的辦學理念,即以深圳大學雙創教育為主體,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四大灣區,整合深圳大學、粵港澳地區大學及國際灣區大學優質資源,融合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工程管理等優勢學科師資力量,結合高校、政府機構、創投孵化、企業產業創新四方優勢,充分運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經濟特區關于招才引智和人才支持政策,為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致力于成為高層次雙創人才培養、高水平雙創理論與實踐研究、高規格國際雙創資源對接、高價值大灣區項目孵化、高質量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綜合型創新創業平臺。
作為深圳大學的創新窗口,學院在匯聚優勢師資力量的同時,面向數據智能創新與決策、技術驅動創新應用管理等前沿方向,跨界聯合招收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學術碩士與人工智能專業碩士,擇優錄取推免研究生。被錄取的研究生將獲得資深導師隊伍的全程指導,培養模式密切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實行知行合一的價值導向,致力于培育具有較強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招收專業
(一)專業名稱
專業名稱 專業代碼 學習方式 學制 招收人數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全日制學術型 3年 6名
(二)專業簡介
不同于傳統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體系,本學科點立足于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集合深圳大學優質資源,聚焦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中存在的瓶頸問題,注重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工程管理等優勢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側重實際管理問題的創新解決與智能優化,旨在培養熟練掌握相關交叉學科領域基本理論和方法,有較強的運用相關交叉學科先進技術及分析方法能力的一流拔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是數字經濟時代下深圳促進智能化醫療創新與升級、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先導力量,是我國當前發展的重要產業領域與關鍵需求;本學科充分發揮多專業資深教師在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創業服務管理等領域的豐富技術與實踐積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探索開發多元化創業場景,并以智慧醫療、智慧運營、商業智能等應用場景,研究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具有高準確率、動態響應、資源結構優化的智能解決方案,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創新創業實踐。
專業介紹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以及創新實踐管理能力的一流拔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和管理實踐、高水平的專題研究,本專業碩士畢業生應熟練掌握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有效地運用系統化、工程化、智能化的理論與思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解決企業管理實踐中的現實問題;能夠獨立開展專業相關的科研工作,并具有繼續深造和與企業實際對接的基礎和能力。
(二)專業特色介紹
精尖復合人才培育的沃土:本專業依托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在文理滲透、工工交叉、醫工融合方面的平臺優勢,將人工智能基礎學科與前沿產業瓶頸問題交叉融合,聚焦技術創新的前沿應用與成果轉化,融合先進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精準培養理論扎實、視野開闊、實踐豐富的拔尖創新型人才。
國際創新創業人才的渡口:依靠與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聯合成立的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平臺、與美國硅谷高創會簽訂的“大灣區—硅谷之窗”合作協議平臺、與深圳科創學院合作設立的雙創高端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平臺,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國際創客中心等多方平臺,搭建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實踐的橋梁,為高新產業輸出復合型人才,打造開放式、全球化的國際創新創業人才渡口。
學科資源交叉融合的基地:發揮導師團隊多學科交叉研究背景與豐富產業應用經驗的優勢,針對大灣區復雜產業瓶頸問題,例如,智慧醫保本地化改進問題,智慧醫療地域性特色問題,智慧交通一體化融合問題,智能制造產業核心驅動問題,智慧互聯產業服務設計問題,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筑建學科資源交叉融合基地。
團隊合作研究探索的平臺:團隊研究經費充足,導師團隊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軟科學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等30余項研究課題。錄取的研究生可以基于學科交叉平臺,與研究團隊共同進行相關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助力企業科技研發與應用落地的全過程。
(三)研究方向
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理論,針對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中存在的瓶頸,圍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環境下創新分析決策、智慧場景應用與智能管理機制相關問題,衍生出如下三類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智慧場景應用:該方向采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方法為載體,結合智能醫療等應用場景,實現基于大數據挖掘的智慧醫療場景應用。該方向指導教師包括:毛睿、王紅、柴語鵑。
(2)基于智能優化與數據科學的創新分析與決策:該方向采用前沿智能優化模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方法,從優化算法、運營調度、數據智能、工業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社會網絡分析等方向進行系統化研究,從而實現基于前沿優化理論與數據科學的智能決策創新,提高企業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商務智能管理水平。該方向指導教師包括:牛奔、楊辰、周天薇、蟻文潔。
(3)智能技術驅動型管理機制探究與實踐:該方向主要面向新興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技術驅動下的醫療創新與智能管理探究及基于智能技術的創新機制探究等最新議題的理論實踐探索。該方向指導教師包括:馮元粵、王旸。
(四)導師隊伍
本項目導師組成員包括牛奔、毛睿、馮元粵、楊辰、柴語鵑、王紅、耿爽、周天薇、王旸、蟻文潔等老師,來自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管理學院。
專業教師團隊依托廣東省教育廳普通高校“智能管理與交叉創新團隊”,形成了負責人與核心成員之間輻射式合作關系,主持國家級項目30項,其中包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牛奔教授主持,2023年智慧醫保領域唯一獲批項目)。團隊成員發表包括Nature在內的高水平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0余部,授權專利或軟著20余項。培養50余名碩士研究生(其中18名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創新創業比賽方面,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及市級獎項30余項。
牛奔,工學博士、物理學博士后,教授,深圳大學博導,澳門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校外博導,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咨詢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艾滋病預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球重大傳染病防控與管理研究聯盟(GCSMID)常務委員。長期從事人工智能、健康科學、衛生管理等交叉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面上、國際合作等基金項目6項,在《柳葉刀-感染病學》(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IEEETransactions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IISETransactions等交叉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Google學術H指數76,總引用次數23723,單篇最高引用次數627,入選斯坦福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生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終身會士(RSALifeFellow)、國際工程技術協會會士(IETIFellow)、中國工程院與英國皇家工程院“中英創新領軍人才”(LIFFellow),擔任《IEEETransaction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IETITransactionsonDataAnalysisandForecasting》等國際期刊副主編。
毛睿,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崗學者,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博導。主要研究方向是通用大數據處理和高性能計算;97年和00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06年和07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統計學碩士和計算機科學博士,07~10年在甲骨文美國公司從事數據庫研發,10年加入深圳大學;現任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深圳市十大新設基礎研究機構)執行院長、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普及型高性能計算機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國產高性能數據計算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服務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杰出會員,大數據專家委、數據庫專委常委,YOCSEF深圳主席(16-17),深圳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先后主持約10個國家級項目;提出了應對多樣性挑戰的大數據泛構模式,建立了基于度量空間的通用大數據處理理論框架;獲2016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2014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2021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6)、2022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6)、SISAP2010和BIBE2003國際會議BestPaper獎;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C類)。
馮元粵,副教授,博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圳市南山區領航人才、深圳大學荔園優青、深圳大學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計算機模擬分會理事。長期從事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在信息系統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指導研究生多次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獎、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獎、國際電子商務會議優秀論文獎、中國創新與企業成長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以及深圳大學國家獎學金等表彰。
楊辰,副教授,博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圳市南山區領航人才、深圳大學荔園優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本挖掘和社交網絡分析。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廣東省哲學社科基金1項,深圳市哲學社科基金2項。在信息系統、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如《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Scientometrics》、《ACMTransactions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AppliedSoftComputing》、《情報學報》、《情報雜志》、《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以及信息系統領域頂級會議(如HICSS,PACIS和AMCIS)論文集上發表SCI/SSCI/CSSCI/EI論文40余篇。長期擔任DecisionSupportSystems、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Scientometrics、《中國管理科學》、《管理科學》、《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等國內外知名期刊的匿名審稿人,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會員,目前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技管理與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柴語鵑,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層次B類人才,深圳大學創新創業導師,“薪火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健康智能創新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醫療管理MBA教師。近年來主要從事體外診斷技術、智慧醫療和公共衛生的交叉學科領域研究工作,包括新型醫學檢測技術開發和臨床應用、基于多元數據的新型臨床診斷方案,人工智能算法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等。目前主持省級和市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教改項目1項,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2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高被引),《IJIS》,《LabChip》等期刊發表論文13篇,轉化專利技術10余項。帶領學生團隊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10余項。
王紅,副教授、碩導,深圳大學新銳研究生導師,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圳市南山區高層次“領航人才”,深圳大學“薪火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培養人才。從事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客戶關系管理、醫療資源優化等交叉領域的科研工作。近年來,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特別是圍繞人工智能為主的新型智能計算方法研究、特征選擇、數據挖掘、醫療管理和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研究,積累了扎實的研究基礎和前沿知識。近期在本領域《Knowledge-basedSystem》,《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Systems》,《Neurocomputing》等刊物上發表一系列階段性成果,相關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2部。同時,擔任國際知名雜志如《Knowledge-basedSystem》和《Neurocomputing》等評審專家,國際數據挖掘大會(DMBD)、國際群體智能大會(ICSI18)等國際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會議的評委和SpecialSessionsChair。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其他項目3項。
耿爽,副教授,特聘研究員,博導,新銳碩導,香港城市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專業哲學博士,英國巴斯大學訪問學者,入選深圳高層次海外人才計劃、深圳大學荔園優青、深圳大學雙創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決策系統、醫療數據挖掘、數字化平臺用戶行為(醫療平臺、社交平臺等)等,在IPM、CHB、JMIR、C&E、IR等SSCI/SCI/CSSCI檢索期刊發表近三十篇論文。出版著作三部,獲批專利及軟著三項。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項(重點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廣東省基金項目二項、市級其他項目三項,完成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一項。指導學生發表二十余篇國際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六項大學生創新發展基金項目(優秀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團隊獲得五項國家級(一項國家級金獎)、八項省級等二十余項學科競賽獎,曾擔任ICSSSM’19、PACIS2022、ICSI2022學術會議分會主席。獲評深圳大學2021-2022年“優秀本科教師獎”、2021屆百篇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2020&2019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深圳大學校級賽優秀指導老師。
周天薇,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深圳大學碩士生導師,深圳大學新銳研究生導師,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特約研究員,健康智能創新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19年度入選深圳“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項,1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2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項。長期從事智能調度、人工智能、信息物理系統、圖像處理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科研工作,近五年發表論文50余篇,在頂級期刊(SCI,TOP,JCRQ1,中科院一區/二區)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申請專利15項。
王旸,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入選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C類特聘崗。王旸老師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電子信息工程)和管理學博士學位(管理科學與工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曾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目前主要從事智慧醫療和健康管理的交叉學科領域研究工作,包括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因果機器學習、衛生政策分析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基于因果機器學習的公共衛生政策智能評估研究,72374143)、青年項目1項(社交媒體平臺大數據產品的質量評測模型與方法研究,7200407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項(“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融合機制與演化路徑研究:圖式理論視角,20YJCZH169)、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數智化背景下健康影響評估研究:基于因果機器學習視角,2024A1515011264),作為主要參與者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十余項,在SCI、SSCI、CSSCI索引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蟻文潔,助理教授,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諾丁漢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入選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C類特聘崗。近年來主要從事調度優化、大數據分析與深度挖掘及其在智慧交通、醫療服務資源優化等領域上的交叉學科應用研究。已在《IEEETransactions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InformationSciences》、《AppliedSoftComputing》等運籌與管理科學領域國際知名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1項、深圳市科創委穩定支持面上項目1項,核心參與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英國創新署項目1項(作為副研究員)。目前為IEEETaskforceonEvolutionarySchedulingandCombinatorialOptimisation會員,中國運籌學學會會員。擔任IEEETransactions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IEEE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Magazine,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等國際頂級/權威期刊審稿專家,NACTO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warmIntelligence,GeneticandEvolutionaryComputationConference等國際學術活動/會議組委會委員。
(五)課程設置
安排的課程包括:基礎英語、高階運籌學、論文寫作指導、交叉學科前沿講座、最優化計算與工具、高級數理統計、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知識管理、數據科學與商務智能、數據挖掘與創新實踐、創新創業研討、人工智能與創新、通用搜索技術、大數據泛構、大數據與城市分析、空間統計與計算等課程。
(六)教學資源
(1)師資力量強勁
本學科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隸屬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平臺、教育部信管專業虛擬教研室成員單位。匯集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管理學院優秀師資,圍繞灣區復雜產業瓶頸問題,依托文理滲透、工工交叉、醫工融合的教學科研新模式,在注重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關注理論知識的產業應用前景,綜合提升學生交叉學科知識技術理解應用能力。學院已開展創業服務工程國際碩士、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跨界聯合培養碩士、博士聯合培養、創新應用博士后各個層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為本專業提供國際化的教學資源,開拓學生國際視野。
(2)科研實力雄厚
本專業導師團隊研究經費充足,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軟科學項目等,研究生可以充分參與到前沿新穎的研究課題中。依托研究中心及實驗室包括: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智能計算與管理決策研究中心”,廣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深圳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資助的“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實驗室”及“智能管理與決策協同創新中心”、深圳大學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智能管理與交叉創新實驗室等。
(3)產業資源豐富
學院與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成立了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開展數據驅動的智慧醫療管理研究;成立了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國際創客中心,與美國硅谷高創會簽訂“大灣區—硅谷之窗”合作協議,設立超300平方雙創展區,對接國際雙創資源;與深圳科創學院合作,設立了雙創高端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全面的資源環境;與深圳市水務局合作,開發評價體系及量表,協助水務局優化資金管理制度;與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合作,設計市容風險位置預測模型,提升市容維護管理效率;與UGOHOUS白+黑智能店合作升級無人購物場景技術,促進店鋪推廣與服務優化;與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孵化艾依秀服裝定制平臺,為客戶進行個性化服飾推薦。
(七)往屆招生與畢業生情況
(1)往屆招生情況
往屆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全日制學術碩士研究生項目吸引多名來自985、211高校的預推免學生申請,其中985、211高校生源數占比超42%。
2021年共錄取推免生9名,其中3名學生來自985高校,1名來自211高校。在我校所有跨界聯合培養學術碩士研究生項目中,我院總錄取人數排名第1,985高校生源人數排名第1。
2022年共錄取推免生9名,復試學生中,985、211高校學生高達12名,占比26.7%,專業第1共35人,占比77.8%。最終錄取推免生9名,其中3名學生來自985高校,1名來自211高校。
2023年共錄取推免生8名,復試學生中,專業第1共15人,占比42.8%。最終錄取推免生8名,其中2名學生來自985高校,1名來自211高校。
2024年共錄取推免生6名,復試學生中,專業第1共37人,占比38.1%。最終錄取推免生6名,其中1名學生來自985高校,2名來自211高校。
目前在讀推免生發展順利,平均每名學生每年可收獲1-2項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論文、國家發明專利、軟件著作等。
(2)學生科研成果
往屆畢業生科研成果碩果累累。例如,劉佳同學,在讀期間共發表13篇高級別全英文論文,其中4篇被SCI收錄,并獲得ICSI最佳論文獎(SpecialSession);劉倩穎同學,在讀期間參與撰寫并發表10篇全英文論文,其中包括已公開發表的SCI檢索國際期刊論文3篇、EI收錄7篇(其中6篇在本領域頂級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畢瑩同學在讀期間,發表11篇高水平全英文論文、4篇高水平中文論文,其中2篇被SCI收錄,7篇被EI收錄等;薛博文同學在讀期間,發表論文10篇,其中包括頂級期刊論文3篇、SCI論文5篇,EI會議論文4篇,畢業論文獲評深圳大學2023年“百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3)學術活動
同學們在導師的帶領下,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獲得論文宣講機會與最佳論文獎,大大提升了學術視野,豐富了學術經歷。

深圳大學相關保研資源下載:

深圳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編.pdf
深圳大學保研夏令營信息匯總表.xls
深圳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深圳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深圳大學本科生保研去向分析表.xls
各重點院校保研夏令營信息匯總表(報名截止時間).zip
各重點院校推免生條件及要求匯總表.zip

深圳大學

添加深圳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越考保研”,關注【越考保研】微信公眾號,在越考保研公眾號輸入【深圳大學保研夏令營條件、深圳大學保研加分細則、深圳大學保研群、深圳大學保研學姐微信、深圳大學保研真題、深圳大學夏令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深圳大學保研信息和免費資源
回復【夏令營信息】【保研去向】【保研來源】【入營名單】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數據。
深圳大學保研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shenzhendaxue/byxly_94937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