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醫學院碩士導師:楊維平

發布時間:2021-11-0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揚州大學醫學院碩士導師:楊維平

揚州大學醫學院碩士導師:楊維平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揚州大學醫學院碩士導師:楊維平 正文


  楊維平,男, 1959年3月生,江蘇揚州人,中共黨員,揚州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研究生結業,南京醫科大學訪問學者,醫學學士學位,教授職稱,碩士研究生導師。
  從事病原生物學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主要從事寄生蟲感染免疫與防治研究。主持完成廳(市)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獲得省、廳、市級科技成果獎勵9項,1996年獲揚州大學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歷任揚州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揚州大學醫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揚州大學科研處副處長。現任揚州大學病原生物學教授、揚州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黨總支副書記,兼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江蘇省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學會江蘇省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腸道寄生蟲病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高校圖情工作委員會情報咨詢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高校圖情工作委員會學術研究與繼續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

  一、獲得主要科研成果及獎勵
  1.揚州市人畜弓形蟲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 1988年獲揚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排名第一)
  2.腸蠕蟲病綜合查治優化方案的研究 1998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四等獎(排名第四)
  3.腸線蟲病人群防治對策研究 1991年獲南京醫學院科技成果獎(排名第二)
  4.腸線蟲病人群防治對策研究 1993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四等獎(排名第二)
  5.土壤分離蟲卵用于腸蠕蟲病防治效果考核的進一步觀察研究 1994年獲揚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6.1996年獲揚州大學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7.苯咪唑類藥物對腸線蟲卵體外殺滅作用的觀察研究 1997年獲揚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8.1998年獲揚州大學醫學院優秀教材二等獎
  9.縮小膜殼絳蟲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態學研究 1999年獲江蘇省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10.腸線蟲病綜合防治研究 1999年獲福建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三)
  11.2001年獲江蘇省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
  12.腸線蟲感染群體化療防治方案的比較研究 2005年獲揚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二、出版主要著作及教材
  1.編著.性傳播寄生蟲病防治.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4
  2.主編.人體寄生蟲病的化學藥物防治.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副主編.醫學寄生蟲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副主編.實用腸線蟲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5.參編.寄生蟲與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6.參編.新發現和再肆虐傳染病診斷標準和防治指南.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
  7.參編.醫學形態實驗教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8.參編.實用醫學寄生蟲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9.參編 寄生蟲與臨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0.參編.醫學形態實驗教程.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1.參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2.參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3.參編.醫學寄生蟲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14.參編.醫學寄生蟲學(江蘇省精品雙語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參編.當代世界人獸共患病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第一作者發表主要論文
  1.Yang Weiping, Shen Yiping, Zhang Zihao, et al.Parasitic circulating antigens in hosts with Filaria bancrofti.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94, 74 (3):155-157.
  2.Yang Weiping, Shen Yiping, Shao Jingou, et al.Study on effect of benzidazolies to intestinal nematode egg in human.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94, 13 (3):184-186.
  3.Yang Weiping and Xiang Xiaore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egg and adult of Hymenolepis diminuta in human.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1994, 10 (1):25-26.
  4.Yang Weiping, Shen Yiping, Shao Jingou, et al.Effect of combined chemotherapy against human intestinal nematode eggs.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1994, 12 (1):52-55.
  5.Yang Weiping, Shen Yiping, Shao Jingou, et al.Establishment of Hymenolepis diminuta-animal model and morphology of cysticercoid.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1998, 16 (1):16-20.
  6.Yang Weiping, Shen Yiping, Shao Jingou, et al.Advantageous plan for detecti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intestinal nematode.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02, 18 (6):84-87.
  7.Yang Weiping, Shao Jingou, Chen Yejun, et al.Effect of chemotherapeutic regimens on soil-transmitted nametode infections in areas with low endemicity.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2003, 21 (2):128.
  8.Yang Weiping, Shao Jingou, Chen Yejun,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chemotherapeutic schemes of intestinal nametode infection in low endemic area.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ic Disease Control, 2004, 17 (5):279-281.
  9.W.P.Yang, L.Y.Yang, Y.P.Shen, et al.Efficacy of different chemotherapeutic schemes for hookworm-infected villagers in China.Parasitology, 2008, 135 (14):1685-1690.(SCI,IF 2.081)
  10.Yang Weiping, Shao Jingou, Tian Fang, et al.Analysis of the target chemotherapy efficacy of soi-transmitted nematode infected villagers in low infection rate endemic area.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 2008, 3 (7):add 3, 479.
  11.Yang Weiping, Zhou Yutao, Lv Juan, Zhu Shiqing.Exploring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Constructing the Resources Share System for Local Corporatio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Forum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2008).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498-503.(ISSHP)
  12.Yang Wei-ping, Li Guo-cai.Helminth immunoregulation and “helminth therapy”.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 2010, 5 (12):948-950.

  四、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揚州市大學南路88號 揚州大學圖書館(郵編:225009)
  E-mail:wpyang@yzu.edu.cn
  Tel:(0514) 87973568
  Fax:(0514) 87973418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聯系方式

添加揚州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揚州大學考研分數線、揚州大學報錄比、揚州大學考研群、揚州大學學姐微信、揚州大學考研真題、揚州大學專業目錄、揚州大學排名、揚州大學保研、揚州大學公眾號、揚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揚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揚州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揚州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yangzhoudaxue/yanjiushengdaoshi_514945.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