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導師:張繼賢

發布時間:2021-10-0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導師:張繼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導師:張繼賢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導師:張繼賢 正文

姓名 張繼賢 性別 出生年月 1965.5 籍貫 陜西
畢業學校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學位 工學博士 職稱 研究員
現從事專業 攝影測量與遙感 工作單位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Data Fusion》學報 主編
2.      中國測繪學會第十屆理事會 副理事長
3.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七委員會第六工作組(WG VII/6: Remote Sensing Data Fusion)組長 4.      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學會土地信息與遙感分會 理事/副主任
5.      北京測繪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 副理事長
6.      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第六屆理事會 副理事長
7.      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理事會 理事
8.      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 成員
9.      全國遙感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27) 委員
10.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學術委員會 委員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編輯委員會 委員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cs》編輯委員會 委員
13.  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 委員/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14.  《遙感信息》編輯委員會 主編
15.  《測繪學報》編輯委員會 副主編
16.  《測繪科學》編輯委員會 委員/副主編
17.  《測繪通報》編輯委員會 副主編
18.  《測繪工程》編輯委員會 委員
19.   武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個人簡歷:
時間 單位 職稱 行政職務
1984.9-1988.7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本科學習  
1988.9-1991.3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碩士研究生  
1991.3-1994.7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博士研究生  
1994.7-1995.2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系 講師  
1995.2-1997.5 華中理工大學圖象識別與人工智能研究所、圖象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國家教委重點實驗室 博士后人員 實驗室副主任
1997.5-1999.7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科技工程中心 研究員 副主任
1999.7-2002.9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攝影測量與遙感研究所,測繪科技工程中心,國家遙感中心信息與技術服務基地 研究員 所長,主任
2002.10-2004.4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副院長
2004.4-2006.6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副院長主持工作
2006.7至今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國家測繪局西部測圖工程項目部 研究員 院長,黨委副書記,主任、總工程師



  近五年來主要學術成就: 

   一、主要業績與貢獻
1.      主持完成國家重大測繪專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公益性基礎性重點專項、國家自然基金以及國家測繪局科技項目四十余項。先后獲得21項科技成果獎,發表論文190余篇,出版專著三部。1997年至今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
2.      作為國家測繪局西部測圖工程項目部主任、總工程師,主持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重大測繪專項“我國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構建了直接應用于西部測圖工程的創新技術體系和系統,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基本完成我國西部最困難區域200萬平方公里1:5萬地形圖測繪,填補至今無1:5萬地形圖的空白。按照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安全創新、產品創新和質量創優,采用現代地理空間信息集成技術,針對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橫斷山脈、阿爾泰山地、喀喇昆侖山200萬平方公里5個作業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分區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提出了西部測圖技術設計,首次發展了稀少或無控制的大范圍航空航天遙感影像自主定位與區域網平差技術,解決了外業控制難題;首次構建了大范圍衛星影像測圖技術系統,實現了西部區域大范圍衛星影像測圖;自主研制了地學知識輔助的內外業一體化判讀與自動化解譯技術,實現了內外業一體化測圖;首次研制了基于空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安全監控系統,實現了人員、車輛三維可視化的實時監控、報警與指揮調度,同時實現了人員、車輛的安全自主導航。
3.      主持研制出了國內首套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填補了國家空白,開啟我國SAR地形測圖新一頁。主持國家重大測繪科技專項《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在提升國內P波段極化SAR與X波段干涉SAR傳感器系統性能的基礎上,突破了復雜地形及稀少控制區域雷達影像高精度地形測繪、SAR影像地物解譯與判讀,以及SAR傳感器、POS系統、智能導航系統的高效集成等核心技術,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該系統由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數據獲取集成系統、SAR測圖軟件系統、SAR數據預處理與分發系統等三部分組成,可以實現X波段干涉SAR測圖和P波段極化SAR測圖,精度可達到1:10,000、1:50,000地形圖要求。已成功應用于西部測圖工程、玉樹地震災情獲取中,提升我國SAR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能力,實現業務化運行,形成服務于國家重大應用需求的機載SAR測圖技術體系,推動機載SAR遙感產業化發展。
4.      構建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遙感數據處理軟件平臺CASM ImageInfo™,該軟件為改變國外遙感軟件占據我國大部分市場狀況奠定了基礎。解決了遙感圖像處理中的共性技術問題,解決了快速處理海量數據的技術難題。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具有用技術優勢與國外同類軟件產品相競爭的實力,連續多次獲科技部推薦表彰,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      提出了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主持信息化測繪技術方案設計,從構建信息化測繪體系的重大戰略出發,通過分析當前測繪科技創新取得的重要成就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構建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發展目標,4項主要任務,信息化測繪基準、實時化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自動化地理信息數據處理、網格化地理信息管理、全方位地理信息共享與服務、多元化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等六個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以及重大關鍵技術。
6.      首次提出利用柵格化技術更新地形圖的技術與方法,研制了工藝流程和生產技術規定,完成了相應軟件包,攻克了生產急需解決的地形圖地物要素半自動化更新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地形圖更新從完全依靠航空遙感向依靠航天遙感的跨越。該技術成為中國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國地形圖數字化更新步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榮獲2003年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7.      研制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技術方案和工藝流程。該技術方案實現了具體到每一地塊的土地利用變化快速監測,有效解決了我國衛星遙感處理技術應用相對于土地管理需求差距大的技術難關,經推廣形成了可持續、穩定生產的產業化技術系統,已連續六年(1999-2005)完成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任務,使我國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業務進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      發展了利用測繪遙感技術進行資源與環境監測的方法。發展了基于3S技術進行資源與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的技術流程與方法并應用于環北京地區資源與生態環境遙感綜合監測和土地利用圖更新等國家任務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廣價值的以遙感技術為主的水資源環境監測評價技術方法、指標體系和水資源環境開發利用風險評價技術方法。將3S技術與常規監測手段相結合,建立了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水環境、地表形變與滑坡等地質災害監測技術,實現點-面相結合的時空監測。榮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代表論著(15篇) 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電子學報》、《測繪學報》、《遙感學報》、《中國圖像圖形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90余篇,出版專著3部,取得發明專利4項。
1.      張繼賢、喬平林著。水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測繪出版社,2005.(ISBN 7-5030-1283-8)
2.      Jixian Zhang, YuZeng, WenhanXie, TaoWang。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Earth Observation. PP497-530. 2009. Springer.(EI)
3.      Jixian Zhanga and Yonghong Zhang,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issues of the National Land Use Change Program of China,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Volume 62, Issue 6, December 2007, Pages 461-472(SCI)
4.      Jixian Zhang , Liu Zhengjun , Sun Xiaoxia., Changing Landscap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er from 1977 to 2005: land use/land cover,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 estimated using multi-source satellite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1 (2009) 403–412. (SCI)
5.      Zhang Jixian,YangJinghui。Block-Regression-based Fusion of Optical and SAR Imagery for Feature Enhanc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Volume 31 Issue 9, 2325-2345(SCI)
6.      Jixian Zha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fusion: status and trend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Data Fusion. Vol. 1, No. 1, March 2010, 5–24
7.      Zhong Lu, Jixian Zhang, Yonghong Zhang  and Daniel Dzurisin。Monitoring and characterizing natural hazards with satellite InSAR imagery. Annals of GIS, Volume 16 Issue 1, 55.(SCI)
8.      Y.Zhang, J.Zhang. A New Numeric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Extrema of Received Power for Polarimetric SAR.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VOL.6, NO.4, Oct. 2009, PP666-670(SCI)
 9.      XIANGGUO LIN, JIXIAN ZHANG, ZHENGJUN LIU, JING SHEN. Semi-automatic road tracking by template matching and distanc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in press. (SCI) 10.  張繼賢 等, 月球遙感影像高精度定位研究, 遙感學報, 2010, 14(3),430-441
11.  張繼賢、劉正軍、劉紀平。汶川大地震災情綜合地理信息遙感監測與信息服務系統。遙感學報,
12(6),2008,PP867-872
12.  張繼賢、李國勝、曾鈺。多源遙感影像高精度配準的方法研究。遙感學報,9(1),2005,PP73-77
13.  張繼賢、楊貴軍。單一時相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自動監測方法。遙感學報,9(3),2005,PP294-299 14.  黃國滿、張繼賢、趙爭。機載干涉SAR測繪制圖應用系統研究。測繪學報,37(3),2008,P277-279(EI)
15.  張永紅,張繼賢,龔文瑜。基于SAR干涉點目標分析技術的城市地表形變監測。測繪學報,38(6),2009,P482-487(EI)
  三、帶領團隊情況 作為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項目部主任、總工程師,對地觀測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國內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和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測繪遙感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西部測圖、雷達測圖、信息化測繪、資源與環境遙感監測等方面已形成由固定研究人員、博士后、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組成的合理研究團隊。指導培養碩博研究生70余名。與國內外多家測繪領域高校與研究院所形成良好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關系。
1.      西部測圖團隊 團隊:擁有包括大地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管理方面40余人的跨學科團隊,該團隊老中青結合,其中近50%擁有博士學位,研究員10人。承擔國家重大基礎測繪專項“國家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技術體系研究與工程設計工作。 項目:(1)國家重大基礎測繪專項“國家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技術支撐體系建設;(2)國家重大測繪科技專項“我國西部地形困難區域航空航天遙感快速測圖技術與系統”。 已取得成果:完成工程方案與設計;開展了工程關鍵技術試驗與作業新技術指導;制定了新技術規定和管理規定;構建了生產作業技術平臺;開展西部測圖工程地圖集制作與數據庫構建;與西部六省就應急救援指揮、突發事件處置、資源環境監測等方面開展公共平臺建設。形成了基于航空航天技術的西部測圖技術體系。
2.      雷達測圖團隊 團隊:擁有以博士和中青年、青年、研究生為主體的25人研究團隊,其中研究員4人。 項目:國家重大測繪科技專項“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十一五”863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課題“高精度極化干涉SAR數據處理與制圖關鍵技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利用SAR干涉點目標技術測量城市地面沉降”等課題研究。 基本成果:已基本形成我國首套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包括數據獲取集成系統、SAR測圖軟件系統、SAR數據預處理與分發系統三部分,填補我國在本領域的空白。
3.      信息化測繪團隊 團隊:擁有以年輕博士為主體,從事戰略研究和技術攻關的20人研究團隊,其中研究員5人。 項目:國家測繪科技項目“信息化測繪技術方案設計”,“信息化測繪生產作業系統研究與開發”以及國家“十一五”863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 基本成果: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設計;航空航天遙感數據處理系統。
4.      資源與環境遙感監測團隊 團隊:擁有以年輕博士、研究生為主體的15人研究團隊,其中研究員2人。 項目:從事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調查監測、國家科技部公益性研究專項、國家研究基金等方面課題研究。 基本成果:研制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技術方案和工藝流程;發展了利用測繪遙感技術進行資源與環境監測的方法,構建了災情綜合地理信息遙感監測與信息服務系統技術。

 
   

獲獎項目 獎項 等級 排名 角色 時間  
 
國家土地資源遙感監測關鍵技術及重大工程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 項目負責人 2010年  
遙感測圖業務平臺研制及重大工程應用(2009-J-252-2-10-R0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1 項目負責人 2009年  
地理空間信息的遙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術及產業化 (2003-J-210-2-08-R0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3 子項負責人 2003年  
CASM ImageInfo一體化遙感綜合處理平臺及工程應用(2006-01-01-03)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 1 項目負責人 2006年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一體化測圖系統PixelGrid(2009-01-01-01)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 2 子項負責人 2009年  
基礎地理信息遙感更新技術及其在國家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監測中的應用(2003-01-01-04)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一等 3 子項負責人 2003年  
水資源環境監測與評價研究(2005環-2-001-01)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 1 項目負責人 2005年  
我國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圖像處理地面應用系統(2005-01-02-02)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1 項目負責人 2005年  
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與調查的高分辨率遙感應用技術集成(2004-01-02-01)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1 項目負責人 2004年  
區域地面沉降監控方法與工程應用研究(2009-01-02-10)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2 子項負責人 2009年  
西部測圖工程安全監控系統(2009-01-02-02)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4 子項負責人 2009年  
新型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地物信息提取技術與應用(2008-01-02-04)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3 子項負責人 2008年  
土地資源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及其應用(KJ2006-2-03-R3)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二等 3 子項負責人 2006年  
環北京地區資源與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05-01-02-13)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5 子項負責人 2005年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試驗(示范)研究(KJ2002-2-2-R3)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3 子項負責人 2002年  
圖像分析圖像理解與空間數據自動組織 (國測科1613號)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二等 5 主要參加 1998年  
巡航導彈未制導下視景象匹配技術研究(98-452) 國家教育部科技 進步獎 一等 13 主要參加 1999年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更新或錯誤,請聯系我們進行更新或刪除,聯系方式

添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研分數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報錄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研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姐微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研真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專業目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排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保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眾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guodizhida/daoshi_479065.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