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導師:李奮飛

發布時間:2021-10-0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導師:李奮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導師:李奮飛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導師:李奮飛 正文

?個人簡介
李奮飛
男,漢族,生于河南上蔡,法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2012.1-2013.1,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2001.9-2004.7,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8.9-2001.7,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1.9-1995.7,河南農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微生物專業本科生


?研究領域
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律師制度。


?社會兼職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專家咨詢委員
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律師業務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京市地石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客座教授


?榮譽獎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2007)
中國人民大學第六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優秀獎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班主任(2007)(2008)


?代表性成果
論文和學術隨筆:
1.《對立案與偵查關系的再認識》,載《法學家》2006年第3期。
2.《刑事二審“發回重審”制度之重構》,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3.《通過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違法》,載《法學家》2009年第1期。
4.《刑事訴訟中的控審不分問題》,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
5.《論偵查權的司法控制》,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
6.《刑事再審程序的理性思考》,載《法學》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7.《刑事二審“全面審查原則”的理性思考》,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8.《從“復印件主義”走向“起訴狀一本主義”》,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9.《司法解釋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被“虛置”的成因分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轉載于《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
10.《為什么人們對“殺人狂魔”充滿同情?》,載《法學家茶座》第14卷。
11.《論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正當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輯。(第二作者)
12.《超期羈押的“制度性”治理》,載《刑事法探究》第1卷。
13.《建立社會救助制度補償被害人》,載《人民法院報》2006年12月22日。
14.《程序正義有局限么》,載《檢察日報》2007年5月28日。
15.《刑事訴訟中的法官庭外調查權》,《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6.《刑事再審啟動權質疑》,載《人大法律評論》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
17.《辯護律師閱卷權的受制及其矯正》,載《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陳衛東教授主編)
18.《人們因何聘請律師》,載《檢察日報》2010年1月21日。
19.《在正義的路上》,載《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20.《“將訊問被告人作為法庭調查的開始”有所不妥》,《法制日報》 2006年10月26日。
21.《“邱興華案”,咋沒人關注被害人利益》,載《檢察日報》2006年12月25日。
22.《刑事庭前審查程序改革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
23.《邱興華之死給我們留下哪些想象空間》,載《中國檢察官》2007年第3期。
24.《以獨立的民事訴訟追繳境外贓款》,載《檢察日報》2006年11月6日。
25.《讓錯案的糾正不再依賴于偶然》,載《檢察日報》2007年3月19 日。
26.《“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英國的發展及其啟示 》,載《中國檢察官》2007年第1期。
27.《偵查訊問程序改革研究》,載《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
28.《城鄉同比選舉之后》,載《法治周末》2011年5月11日。
29.《正義從哪里來》,載《中國檢察官》2007年第6期。
30.《抗拒為什么不應從嚴》,載《檢察日報》2006年5月22日。
31.《為什么要強調被告人的權利》,載《中國審判》2006年第8期。
32.《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國式”構建》,載《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5期。
33.《通過程序實現死刑的公正適用》,載《死刑復核程序專題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周國均、陳衛東主編。
34.《對“客觀真實觀”的幾點批判》,載《政法論叢》2006年第3期。
35.《讓維護正義的人首先獲得正義》,載《律師與法制》2006年第8期。
36.《告知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時間應當提前》,載《檢察日報》2006年2月20日。
37.《我國公訴轉自訴制度的結構性缺陷及其矯正》,載《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1期。
38.《法官不應因行使判斷權而遭受懲罰》,載《法制日報》2006年6月29日。
39.《“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載《檢察日報》2006年4月3日。
40.《人權有保障,利益才能平衡》,載《長城月報》2011年第9期。
41.《從“報復性司法”走向“恢復性司法”》,載《法制日報》2006年5月18日。
42.《從“莫兆軍案”看“客觀真實觀”的缺陷》,載《刑事法判解研究 》2005年第1輯。
43.《量刑建議制度之初步研究》,載《檢察實踐》2005年第6期。
44.《在“法律安全”和“社會安全”之間》,載《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11期。
45.《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之初步研究》,載《證據法學論壇》第12卷。
46.《不折騰的中國需要更多“非暴力溝通”》,載《法學家茶座》第27期。
47.《通向法治中國之路》,載《法制日報》2009年4月23日。
48.《法律人的風度》,載《中國檢察官》2009年第2期。
49.《拿什么來終結“誹謗政府案”》,載《檢察風云》2009年第10期。
50.《刑事訴訟立法應拒絕“崇高”》,載《中國檢察官》2010年第1期。
51.《裁判者靠什么來認知事實》,載《法學家茶座》第29輯。
52.《處置“涉黑財產”的法律之思》,載《法制日報》2011年7月6日。
53.《如何看待律師業的“教育整頓”》,載《法制日報》2011年5月11日。
54.《“馬克東詐騙案”遭遇冷漠折射出什么?》,載《檢察日報》2008年3月7日。
55.《“千人下跪求見市長事件”三問》,載《中國檢察官》2010年第11期。
56.《法律興亡,“我”的責任》,載《法學家茶座》第31期。
57.《從“有錯必糾”走向“有限糾錯”》,載《中國檢察官》2011第21期。
58.《比改稱“失足婦女”更重要的》,載《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3期。
59.《刑事訴訟的公民參與》,載《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13期。
60.《刑辯律師該對敗訴負責嗎》,載《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第4期。
61.《“禁止強迫自證其罪”解析》,載《法制日報》2010年5月26日。
62.《小強白挨一頓打——小案折射的法律信仰》,載《檢察日報》2009年7月20日。
63.《裁判者靠什么來認知事實》,載《法學家茶座》第29期。
64.《從“八位特邀代表”說起》,載《檢察日報》2009年6月4日。
65.《刑訴法大修應強化可操作性》,載《新京報》2011年8月25日。
66.《修改不修改,其實都對我們意義不大》,載《法學家茶座》第17期。
67.《聽法官一席話》,載《中國檢察官》2009年第6期。
68.《保障權利:從程序做起》,載《檢察日報》2009年1月22日。
69.《關注刑訊逼供防治的系統化研究》,載《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4日。
70.《“準則”的生命在于厲行》,載《檢察日報》2010年2月12日。
71.《減刑制度之完善未有窮期》,載《法治周末》2011年5月3日。
72.《讓司法程序不再僅僅是辦案的“手續”》,載《法學家茶座》第25期。
73.《我國司法解釋體制的反思與重構》,載《訴訟法學研究》2006年第11卷。
74.《許霆案中的程序問題》,載《中國訴訟法判解》2009年第7卷。
75.《潛規則與土政策》,載《檢察日報》2010年4月8日。
76.《憲法的權威和人民的尊嚴》,載《歐洲時報》2011年6月2日。
77.《影響性訴訟打造法治中國》,載《檢察風云》2009年第7期。
78.《拿什么終結身體維權》,載《檢察日報》2010年2月11日。
79.《比冤獄更可怕的》,載《法學家茶座》第33期。
80.《腐敗的社會基礎》,載《檢察日報》2010年6月24日。
81.《從鄧玉嬌案看正當防衛的司法證明》,載《中國檢察官》2009年第9期。
82.《“逮捕”無法承受之重》,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2日。
83.《沒有真相也要實現正義》,載《檢察日報》2007年11月26日。
84.《中國排除非法證據的困境在哪里》,載《證據法學論壇》第16期。
85.《從“近親屬出庭作證豁免”說開去》,載《法制日報》2012年3月14日。
86.《關于“程序”的斷想》,載《法制日報》2011年7月27日。
87.《相互信任才能“有效辯護”》,載《法制日報》2012年2月15日。
88.《權利的生命在于實現》,載《法制日報》2008年3月10日。
89.《請不要輕易指責民意干預司法》,載《檢察日報》2008年2月22日。
90.《法律人要有“泥土精神”》,載《法制日報》2011年9月14日。
91.《從薄熙來案看我國訴訟文明進步》,載《檢察日報》3013年9月4日。
92.《對薄熙來的“否認指控”不必過度闡釋》,載《檢察日報》2013年8月28日。
93.《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以復仇愿望的實現為中心》,載《政法論壇》2013年第5期。
94.《翻供不應從嚴》,載《財經》2013年第26期。
95.《寬容的底線:中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
96.《從防范冤錯案看辨認規則的適用》,載《檢察日報》2013年8月13日。
97.《刑事訴訟法的語言技術品評》,載《中國檢察官》2012年第13期。
98.《讓司法成為公民權利救濟的主渠道》,載《中國檢察官》2013年第9期。
99.《保障律師權利就是保障每個人的權利》,載《法制周末》2013年5月29日。
100.《貪官為何只收不送》,載《方圓律政》2013年第4期。
101.《大案走向“真辯”》,載《方圓律政》2013年第9期。
102.《美國死刑冤案證據剖析及其啟示》,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103.《聶樹斌案能不能認定為錯案》,載《法學家茶座》第40期。
104.《為法官者應當有“慈悲救人之心”》,載《法學家茶座》第41期。
105.《“那一刻”,我們如何選擇》,載《檢察日報》2014年4月23日。
106.《中國確立沉默權了嗎》,載《檢察日報》2014年5月14日。
107.《司法如何贏得公眾信任》,載《檢察日報》2014年5月28日。
108.《在押人員投訴處理機制比較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年第2期。
109.《邁出依法獨立審判關鍵一步》,載《法制周末》2014年6月19日。
110.《治療社會冷漠需要制度更給力》,載《檢察日報》2014年6月11日。
111.《庭審布局:于細微處見法治》,載《檢察日報》2014年7月2日。
112.《在押人員投訴處理機制實證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113.《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程序新探》,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114.《體制不是違法的擋箭牌》,載《法制日報》2014年12月3日。
115.《你是知識分子嗎》,載《檢察日報》2014年12月3日。
116.《守護正義的底線》,載《檢察日報》2014年7月23日。
117.《不能讓涉腐官員“一死了之”》,載《檢察日報》2014年8月27日。
著作和教材
1.《失靈——中國刑事程序的當代命運》,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獨著)
2.《有一種力量——轉型社會的法治細節》,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獨著)
3.《程序合法性研究——以刑事訴訟法為范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獨著)
4.《<刑事訴訟法>法律法規精釋》(21世紀法學課程學習與考試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編著)
5.《刑事審前程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陳衛東主編。(參著)
5.《刑事訴訟法教學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陳衛東主編。(參著)
6.《被告人認罪案件的簡化審理》,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陳衛東主編。(參著)
7.《刑事訴訟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陳衛東主編。(參編)
8.《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榮斌主編。(參編)
9.《刑事訴訟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陳衛東主編。(參編)
10.《中歐遏制酷刑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陳衛東主編。(參編)
11.《刑事訴訟法》(法規關聯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編著)
12.《刑事訴訟法》(司法考試考點精講),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編著)
13.《國家司法考試名家專題》(刑訴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編著)
14.《模范刑事訴訟法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版,陳衛東主編。(參著)
15.《模范刑事訴訟法典》(第二版),陳衛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參著)
16.《刑事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著)
17. 《刑事訴訟法練習題集》(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配套輔導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程榮斌主編。(參編)
18.《刑事訴訟法理解與適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副主編)
19.《刑事訴訟法學關鍵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副主編)
20.《中歐遏制酷刑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參著)
21.《正義的底線》,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獨著)


?代表性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微觀研究——以派出所為切入點》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在押人員投訴處理的檢察監督》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青年學者計劃:《刑事錯案的制度性治理》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青年教師項目:《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其他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郵編:100872)
電子信箱:haorenfenfei@sina.com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聯系方式

添加中國人民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人民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人民大學報錄比、中國人民大學考研群、中國人民大學學姐微信、中國人民大學考研真題、中國人民大學專業目錄、中國人民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保研、中國人民大學公眾號、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人民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中國人民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guorenmindaxue/daoshi_477493.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