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導師:馬傳喜

發布時間:2021-11-22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導師:馬傳喜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導師:馬傳喜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導師:馬傳喜 正文


馬傳喜 Machuanxi
性別:男
單位:農學院
專業名稱:作物遺傳育種
研究方向:作物品質改良/作物分子育種
技術職務:教授
行政職務:副校長
辦公電話:0551-65786293
辦公傳真:0551-65786293
E-mail:machuanxiahau.edu.cn
實驗室主頁:
通訊地址: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安徽農業大學
郵政編碼:230036

馬傳喜,男,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4月生,199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被聘為副教授,1995年被評選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97年被聘為教授,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首席專家,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副組長,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理事,安徽省糧食專業協會面粉分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高分子麥谷蛋白亞基在小麥品質改良中的應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948”項目、農業部行業科技專項、農業部小麥轉基因重大專項、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在內的30多項科技項目。主持選育了多個國審和省審小麥新品種,包括安農92484、皖麥33、皖麥41、皖麥42、皖麥48、皖麥49、安農0305等,其中課題組育成的“新安農2號”等優質資源材料,被育種單位廣泛用作親本。圍繞相關主題,發表了一批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其中5篇被SCI收錄。1999年,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皖麥33”獲得農業部、科技部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后補助。主持完成的“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9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3(安農8729-10)綜合增產技術”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作為第三完成人承擔的“小麥品種淀粉品質及糯性變異的研究”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并在2001年度獲安徽農業大學科技先進個人一等獎,2004年獲安徽省第五屆青年科技獎。

主要教學經歷與成果:
1.主講課程:本科生的《作物育種學總論》、《作物育種學各論》及研究生的《高級作物育種學專題》
2.教研項目:作物育種學重點課程建設(2002-2005)
3.教學成果獎:安徽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堅持“大別山道路”辦學特色,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2008)。安徽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農學本科示范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8)。安徽農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加強學科交叉和科技創新,突出產學研結合,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2001)。
(4)出版專著:《中國小麥育種與產業化進展》(2002,參編);《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2003,參編);《現代小麥生產技術》(2007,參編);《安徽麥作學》(2009,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
1.小麥優質、高產、抗逆等重要性狀的分子基礎研究
針對黃淮麥區南片及長江中下游麥區的生態特點,以優質、高產、多抗、高效等為研究重點開展相關生理生化機制、分子機制的研究,發掘相關功能基因,開發有效的基因標記用于分子育種和種質材料創新。
2.小麥優質、高產、抗逆育種材料篩選及種質創新
在現有育種材料的基礎上,常規育種與分子鑒定相結合,篩選和創制一批優質、高產、耐漬、抗穗發芽、養分高效利用、抗主要病蟲害的優異小麥育種材料,豐富小麥育種資源。
3.小麥新品種選育及育種理論創新
利用生理選擇技術、抗性鑒定技術、品質分析技術、養分利用分析技術和分子標記技術,常規育種方法與分子育種手段相結合,開展優質、高產、抗逆、高效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培育出適合于我省淮北麥區及長江中下游麥區大面積種植的小麥新品種。同時,育種過程中積極開展先進育種理論的研究,促進現代小麥育種理論的突破。
4.新品種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發
根據新品種農藝性狀、適應性、抗逆性、產量水平等特點,研發高效的配套技術體系,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并進行推廣和應用,提高新品種的生產效益。

主要科研項目:
1. 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5)。
2.一個小麥耐光氧化基因的分離及功能標記開發(310007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1-2013)。
3.江淮中部(安徽)稻麥豐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2006BAD02A06-26),科技部國家 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2006-2010)。
4.安徽江淮地區優質中筋高產小麥新品種培育(2006BAD01A02-20)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2006-2010)。
5.淮北麥區小麥高賴氨酸轉基因新品系培育(2009ZX08002-0168),農業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子項目(2009-2010)。
6.優質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子項目南方麥區弱筋小麥轉基因品質改良(2008ZX08002-004),農業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8-2010)。
7.小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農業部糧食豐產工程(2007-2008),
8.優質白皮弱筋小麥新品種皖麥48試驗與示范,農業部農業科技跨越計劃(2005-2007)。
9.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優質小麥聚合育種,國家“863”計劃 (2001-2005)。
10.軟質小麥資源引進與育種,“948”國際合作項目(2005-2007)。
11.長江中下游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nyhyzx07-002),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6-2010)。
12.長江中下游小麥品質育種(nycytx-03),農業部小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2007-2011)。
13.優質弱筋小麥新品種皖麥48中試與示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2005-2007)。
14.弱筋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2001-2005)。
15.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后補助(2004-2005)。
16.優質多抗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安徽省重大科技專項(2008-2010)。

主要科研成果:
1.小麥新品種及育種新材料培育小麥新品種7個,分別為安農92484(國審)、皖麥33、皖麥41、皖麥42、皖麥48(國審)、皖麥49、安農0305。其中皖麥48、皖麥49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篩選和創制了一批小麥優異育種材料,目前申報新品種省級區試及國家預試7個,分別為安農0807、安農0818、安農0822、安農0826、安農0849、安農0850和安農0711,4個品種進入生產試驗。
2.獲獎成果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R1,2002)。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3”(安農8729-10)綜合增產技術(R2,2002)。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2004)。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標兵”(2007)。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R2,2009)。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先進個人(2007)。安徽省青年科技獎(2005)。

代表性論文論著:
1.Gene markers for grain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common wheat Molecular breeding,2009,23
2.QTL mapping for flour and noodle colour components and yellow pigment content in common wheat,Euphytica,2009,165
3.Identifying alleles of Viviparous-1B associated with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micro-core collections of Chinese wheat germplasm,Molecular breeding,2010,25(3)
4.Validating a novel allele of viviparous-1 (Vp-1Bf) associated with high seed dormancy of Chinese wheat landrace,Wanxianbaimaizi Molecular breeding,2010,25(3)
5.Rich allelic variations of Viviparous-1A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seed dormancy/pre-harvest sprouting of common wheat,Euphytica,2011,179
6.抗壞血酸對小麥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的研究,中國糧油學報,2007,22(1)
7.小麥籽粒發育時期Puroindolines蛋白與硬度的關系 ,麥類作物學報,2007,27(4)
8.小麥鮮面片色澤的影響因素研究,麥類作物學報,2007,27(5)
9.3個新疆地方小麥品種Glu-A3位點低分子量谷蛋白亞基新基因的序列分析,分子植物育種,2007,5(4)
10.小麥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品種資源的篩選,麥類作物學報,2007,27(4)
11.幾對麥谷蛋白亞基對小麥面筋品質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30(2)
12.小麥2D染色體上多酚氧化酶(PPO)基因STS標記的開發與應用,中國農業科學,2008,41(6)
13.STS標記在揚麥158×淮麥18F4群體中的應用及其與PPO活性的關系,分子植物育種,2008,6(3)
14.小麥溶劑保持力的基因型和環境及其互作效應分析,麥類作物學報,2008,28(3)
15.糯小麥粉添加比例對中國干白面條品質的影響 ,中國糧油學報,2008,23(3)
16.不同Wx蛋白重組類型對普通小麥直鏈淀粉含量及RVA參數的影響,中國糧油學報,2008,23(3)
17.糯小麥粉添加比例對面包老化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31(2)
18.小麥PEBP-like基因等位變異與籽粒大小、粒重關系研究,分子植物育種,2009,7(1)
19.小麥微核心種質的Vp1-B1基因多態性及其對籽粒休眠性的檢測和鑒定,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9,17(4)
20.小麥RILs群體籽粒灌漿與粒形、粒重的關系,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36(1)
21.小麥細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參與穗粒數的形成,分子植物育種,2009,7(2)
22.小麥穗發芽抗性分子標記的有效性檢測與驗證 ,分子植物育種2009,7(1)
23.小麥重組自交系群體籽粒灌漿與粒重的關系,江蘇農業科學,2009,2
24.小麥籽粒休眠Vp1-B1 基因的等位變異檢測與分離,分子植物育種2009,7(2)
25.小麥微核心種質的Vp1-B1基因多態性及其對籽粒休眠性的檢測和鑒定,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9,17(4)
26.中國小麥微核心種質及地方品種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標記鑒定,作物學報,2010,36(10)
27.中國小麥地方品種籽粒強休眠特性的主效基因鑒定,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11,19(2)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聯系方式>>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更新或錯誤,請聯系我們進行更新或刪除,聯系方式

添加安徽農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安徽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安徽農業大學報錄比、安徽農業大學考研群、安徽農業大學學姐微信、安徽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安徽農業大學專業目錄、安徽農業大學排名、安徽農業大學保研、安徽農業大學公眾號、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安徽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安徽農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安徽農業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ahnydx/yjsds_559738.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