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導師陳躍紅

發布時間:2018-08-2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導師陳躍紅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導師陳躍紅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導師陳躍紅 正文

  

  陳躍紅(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陳躍紅,男,籍貫貴州省貴陽市。現居于北京市海淀區,任職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專任副教授(1994)、校管崗位(A3級)、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人物生平

  主要學歷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候選人(1999-至今,導師為W·L·Edema教授,現任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1991,導師為樂黛云教授);貴州大學文學學士(1982)。

  海外學習經歷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訪問學人(1992),師從安東尼·泰特羅教授(AntonyTatlow)(前國際布萊希特學會主席)學習戲劇和比較文學理論。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人(1996),師從伊維德教授(W·l·Edema)(當時為萊頓大學文學院長,漢學院長。)學習西方中國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社團職務與海外工作經歷

  韓國國立忠南大學交換教授(1999—2000)。臺灣實踐大學客座教授(2003春季學期)。

  社會和學術團體職務: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文系黨委委員,研究所黨支部書記。

  學術研究

  專業教學和研究領域

  比較文學理論;比較詩學;西方中國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漢譯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對外漢語以及中國文學教學。

  研究生教學

  先后為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和國外大學開設過十多門課程。其中主要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原著選讀”“西方中國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研究”、“比較詩學”、“比較詩學原著選讀”、“中國文學的域外讀解”等。

  自1994年以來,作為研究生導師,先后指導過17名(中外)研究生,已畢業12人、4人赴美國哈佛、芝加哥等名校攻讀博士學位,2人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協助樂黛云教授指導過兩名博士研究生。

  人物著述

  著作

  1,《歐洲田野筆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002年列入國家十五重點教材,已7次重?。?br />
  3,《比較詩學導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即出)

  4,《比較文學》(合作),1997年,(國家教委“95”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四次重印)

  5,《中國語特講》(合作),韓國忠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6,《中國儺文化》(合作),新華出版社,1991年

  7,《文學的現狀與構想》(合作),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論文(自1991年以來部份論文)

  1.語言的激活:言意之爭的比較詩學分析,《文學評論》,1994,4。

  2.走出困擾--文化交流中的誤讀,《國外文學》1994,2。

  3.闡釋的權利--當代文藝格局中的比較詩學,《北京大學學報》1994,1。

  4.文化壁壘,文化傳統,文化闡釋--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誤讀與出路,載《獨角獸與龍:中西文化交流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活句與死句:道家美學的語言策略,載《面對世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8

  6..天國的豎琴:中西詩學中的死亡意識分析,載《第十三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7..漢語詩學闡釋理論的轉化與重建,載《環太平洋文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8..歷史語境與學科定位,載《東方叢刊》,1995,3

  9.后現代與中國美學風范,載《社會科學探索》,1995,5

  10.后現代思維與中國詩學精神,載《北京大學學報),1996,1

  11.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文化挑戰,載《中國社會科學》,1996,1

  12.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文化挑戰,載《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7年第四期。

  13.虛擬現實與反面烏托邦,載《通俗文學評論》1996,3。獲湖北省“改革、發展、穩定”專題優秀論文獎,1997年。

  14.走出古典的泥沼,載《中國比較文學》1997,1.《新華文摘》1997年第七期全文轉載.

  15.改良的西方話語與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二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儺文化奇觀,載《中華文明之光》(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7.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闡釋(1),在《東方叢刊》1999年第一期。

  18.文化的冷感,載《跨文化研究》第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

  19.文學合法性的挑戰,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六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年。

  20.學術的國家意識與國際意識,載《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二期,上海。

  21.誤讀與悟讀,載《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22.文化的慣性與出軌,載《跨文化研究》第三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

  23.比較詩學:成規與突圍,載《邁向比較文學新階段——中國比較文學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24.“學術國際化”種種,載《天涯》2000年第四期》。

  25.漢學家的文化血統,《國際漢學》第八輯,2003

  26、闡釋學與比較文學,載《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283-311頁,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7、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闡釋(2),載《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262-282頁,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8、文本:在網絡空間狂歡,載〈文藝爭鳴〉,2002年1期,獲第三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2003)

  29、也走自己的路——對話錄之一,載《世紀印象——百名學者論中國文化》,華齡出版社2003年。

  30、比較文學學學科身份與體制建構,載《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第二期

  31、網絡時代與比較文學的發展,載《中國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一期。

  32.比較文學:學科規范與學科建設,載《第七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

  33、向生而死:論中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載《多邊文化研究》第二卷,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比較文學的學科身份與體制建構,載《中國比較文學》200年,第一期

  34、Cultural Barrier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Misreading. 載于LA LICORNE ET LE DRAGON,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35、By Experiencing Life to Comprehend Death : the sense of life in Chinese literature .載《東亞比較文學史》(中日韓合編),第一卷。2004年即出。

  36、(音像作品)《儺的文化精神》(主撰主講),為“中華文化講座電視系列片”之一。中美合作出版,1994年。

  37、(音像作品)《儺文化奇觀》(撰稿主持),“中華文明之光”專題系列之一,中央電視臺,1998年。

  獲獎情況

 ?。?993年以來)

  1、《儺的文化精神》(主撰主講),為“中華文化講座電視系列片”之一,獲首屆全國優秀教育音像出版物集體一等獎。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1996年。

  2、《比較文學概論》課程,(四人合作),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年。

  3、《虛擬現實與反面烏托邦》,論文,湖北省“改革、發展、穩定”專題優秀論文獎,1997年。

  4、《天國的豎琴》北京大學第四屆社會科學論文獎二等獎,1994年。

  5、《走出古典的泥沼》,北京大學第六屆社會科學論文獎二等獎。1998年。

  6、韓國基金獎(研究獎),1998年12月。

  7、北京大學安泰教學獎,2001年。

  8、文本:在網絡空間狂歡,獲第三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2003)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聯系方式

添加北京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大學報錄比、北京大學考研群、北京大學學姐微信、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大學排名、北京大學保研、北京大學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北京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beijingdaxue/daoshi_113790.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