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4-1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簡介 正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伊始成立的飛機設備教研室,1958年為滿足“兩彈一星”慣性制導的急需,由錢學森先生提議我國慣性技術的奠基人林士諤先生創建了“航空陀螺及慣性導航”研究室,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空陀螺及慣性導航專業,1981年獲批全國首批博士點,1988年獲批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7年改稱“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
 
2003年,為更好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更多優秀的兩領人才,按照學校依一級學科建院的規劃,由自動化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系、宇航學院航天導航控制系和宇航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正式組建成立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簡稱儀器光電學院)。建院以來,學院始終堅持以“和諧、創新、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傳承和弘揚“永恒的陀螺精神”,推動學院實現跨越式發展。
 
學院黨委以建設“和諧、創新、發展”的世界一流學院為主線,以傳承和發揚好“永恒的陀螺精神”、鑄就黨員先鋒團隊的戰斗堡壘、實現拔尖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立功雙輪驅動為主題方向扎實推進先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深入推進學院黨建工作在新時期發展的“中國夢”、“教育夢”和“創新夢”。
 
學院下設四系兩所一中心,即測控與信息技術系、慣性技術與導航儀器系、光電工程系、遙感科學與技術系、光電技術研究所、精密儀器與量子傳感技術研究所和教學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166人,專任教師146人。其中,兩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7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973”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9人,教授42名,博士生導師44名(含兼職6名),碩士生導師92人,副教授66名、講師38名。擁有“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航空航天先進傳感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光電技術”藍天創新團隊、“新型成像探測技術與系統”藍天創新團隊等團隊。
 
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現擁有儀器科學與技術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光學工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2年被評為工信部重點學科,并在2012年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一。學院學科涵蓋精密儀器及機械國家重點學科、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學科、光學工程北京市重點學科、遙感科學與技術學科等二級學科,現有在校博士生322人,碩士生655人,本科生695人。
 
學院高度重視教學及人才培養,培養過程注重寬口徑與特色的結合,設有“儀器類”大類專業,分為測控技術與儀器、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四個專業方向。其中測控技術與儀器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及國防重點專業,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是工信部重點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是教育部和國防緊缺專業。學院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3門,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教育部視頻資源共享課1門;擁有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建有“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參加),“儀器光電及可靠性”工信部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具有完備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條件,培養了大批高水平創新型人才。2008年以來,7名本科生獲評“金質獎章”;2010年至今,連續9名研究生獲評學校“十佳研究生”稱號;2006年至今,先后有15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010年和2012年,先后有兩名博士生分別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學院非常注重基地建設。目前擁有“慣性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型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量子傳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國防科工局“中英(NLAA-RAL)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英(NLAA-RAL)空間科學與技術”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北京市高速磁懸浮電機技術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英量子傳感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基地。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學院始終以航空航天為特色,瞄準國家的重大需求,在先進慣性器件與系統、精密光機電測試、航天器姿態測量與控制、先進傳感技術等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2006年以來先后主持獲得12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其中,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主持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近五年來,年均科研經費2億多元。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學儀器專項2項,科技部重大科研儀器專項3項,國家和國防“973計劃”項目3項。工程應用取得重要成果,學院主持研制的小型CMOS星敏感器、高精度光纖陀螺和磁懸浮慣性動量輪等型號產品先后在多個衛星和武器型號上成功應用。其中,學院主持研制的五自由度主動控制磁懸浮慣性動量輪和高精度光纖陀螺組件2012年在我國新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九號”上搭載試驗成功,這是我國的磁懸浮飛輪型號產品首次上天試驗。
 
學院與國外多所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聘請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國家實驗室空間科學部主任、皇家工程院院士Richard Holdaway博士為名譽教授,牛津大學物理系主任Roger L Davies博士為顧問教授,SPIE主席、英國Strathclyde大學Brain Culshaw博士為客座教授,俄羅斯聯邦功勛科學家S.F.Konovalov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五強博士等為客座教授。主辦“儀器科學與控制技術”系列國際會議,每兩年1次。自2006年3月起,受國家航天局委托,已先后主辦11屆“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研討會”。
 
未來,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將繼續強化學科優勢,培養一流人才,產生重大成果,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學院的目標積極邁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添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錄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考研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姐微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考研真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業目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保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眾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beijinghangkong/yanjiushengyuan_251506.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