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5 11:32:03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上海交通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上海交通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上海交通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上海交通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上海交通大學官網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上海交通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上海交通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添加上海交通大學去年調劑上岸微信號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復試真題.PDF 上海交通大學往年招收調劑的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各專業往年調劑錄取分數線 上海交通大學一志愿生源調劑去向
[2022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上海交通大學專業排名]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群]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難嗎]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位于創新求索、文化薈萃、包容并蓄的黃浦腹地,紅墻映日、梧桐環繞。其前身是由圣約翰大學醫學院(1896-1952)、震旦大學醫學院(1911-1952)、同德醫學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立項。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點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進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學院成為衛生部與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個重點高校中的一員。兩校合并以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充分發揮“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體制機制優勢,遵循綜合大學的發展規律和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不斷探索實踐在綜合性大學中發展醫學院的模式。
歷經百余年的春華秋實和六十九載的風雨征程,醫學院秉持“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院訓及“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學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上海風格、交醫特質”的交大醫學院發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礎、強實踐、重轉化、塑規范、融國際”的交大醫學“精品化”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醫學院始終以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真知、踐醫學之神圣為己任,與時代同呼吸、與社會共命運,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壯美畫卷中留下了諸多濃墨重彩的筆觸,為社會輸送了7萬余名醫學人才。學院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享有較高國際聲譽,師資力量雄厚,優勢特色明顯,學術成績卓著,集醫、教、研以及社會服務全面發展的研究型、創新型院校,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列,在多項學科綜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國醫學院校首位。
醫學院現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對標國際一流醫學院標準,進一步夯實學校科研基礎、凸顯學科特色,應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的總體要求,2019年浦東校區項目正式立項。2020年11月,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盛大開工,歷經百余年的上海交大醫學院拉開了從浦西延伸到浦東,從黃浦盧灣拓展到張江科學城,從新天地融入到國際醫學園區的序幕。
醫學院堅決貫徹“人才強院”的主戰略,切實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大師云集、人才薈萃。現有教職醫務員工39575名,專任教師752名,在職高級職稱421人,博士生導師940人、碩士生導師1203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國際牙醫學院院士1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1人,美國護理學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8人次,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0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9人,教育部海外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9人,上海市教學團隊5個,上海市教學名師8人。2011年,王振義院士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醫學院將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作為根本任務,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將一批今天優秀、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和不斷超越自己、極具創新思維的優秀老師在一起相互激勵、共同超越,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優秀,使我們的老師更加卓越,產生使學生和老師都終身受益的創新能力和智慧”的辦學理念,建立了卓越醫學特色教學體系,開創了極具特色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醫學教育新模式。近年,醫學院持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加強以基地建設與臨床優勢為依托,以轉化醫學理念為內涵的“卓越醫學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提升醫學生職業勝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職業素質教育為主線的“一個模式、兩個主體、三個層面、四個貫通、五個特色”的醫學教育架構,實現扎實基礎、主動學習、啟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養目標。
醫學院共有24個學院(系),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生物學)及4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有臨床醫學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學位)、8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兒科學、生物醫學科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食品衛生與營養學、護理學),其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為國家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八年制(法語班)、臨床醫學八年制(4+4碩博班)、兒科學“5+3”、臨床醫學五年制(英語班)是學院的特色班級。2016年以培養生命科學領域卓越領軍人才為目標,新增生物醫學科學專業。2019年交大醫學院高質量完成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醫學院作為中國唯一院校接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專家組全程觀摩,獲得中外專家高度評價。醫學院目前在校學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學生301名。2010年起,醫學院率先探索和實踐臨床醫學專業“5+3”及“5+3+X”改革,深度參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2020年,新招錄住院醫師1103名,專科醫師規培生409名,分別占全市招錄總人數的33%和41%。
作為教育部基礎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教育部口腔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國家級臨床技能實驗示范中心學科組長單位及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醫學院具有臨床模擬功能齊備、師資團隊雄厚、醫療資源豐富、操作平臺先進的基地優勢,并通過器官系統整合式課程、臨床技能操作、客觀化臨床考試等全面提升醫學生臨床技能和創新意識。擁有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技能實驗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2012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并擔任上海市卓越醫學教育計劃專家組組長單位。歷年來,醫學院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公開示范課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常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為國內首門護理專業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圖書館總藏書量近100萬冊,其中電子圖書50余萬冊,電子文獻數據庫86個,覆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護理學、公共衛生及循證醫學等生物醫學各領域。此外,圖書館還擁有PrimalPictures、AccessMedicine系列等豐富的醫學教學資源以滿足醫學教學需求。
醫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首推“健康中國”思政課程,打造“中國系列”課程品牌,通過理論授課、CBL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形式,組織全國勞模、新科院士、醫學大家等與師生面對面,依托“宣誓、授袍、緬懷、授帽、感恩”五項儀式教育,深化育人內涵,進一步加強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圍繞“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搭好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本科生與研究生三大互動平臺。深化“雙師聯動,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整合班導師與新生導師工作制度,實施全程一貫制模式配備本科生班導師,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醫學思政教育體系。依托新媒體優化工作模式,通過“易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積極聯動,強化網絡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務“醫教結合”與“網格化”的關懷體系,建立心理疾患轉介綠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銜接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全面建設在線就業信息服務平臺。
從醫學教育的本質是終身教育出發,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網絡教育分院,新組建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堅持以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面向醫療衛生大健康行業,依托醫學院內外一流的學科和教學科研師資隊伍,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學院共有4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腎臟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科。為響應“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的新理念”的“新醫科”建設,攜手打破“門戶”,實現醫學教育資源共享,開啟長三角醫學教育高質量一體化、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中西醫并重發展的新局面,2019年交大醫學院聯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高校倡議發起的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正式成立。疫情期間醫學院積極推動聯盟高校間課程共享、名師互聘、學生交流、聯合科技攻關等項目的開展,2020年4月起推出“與你談科學”系列網絡共享課程。
醫學院緊緊圍繞國家“雙一流”的戰略決策,以整體提高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內涵為出發點,以培養卓越醫學創新人才為落著點,推動世界一流醫學院和一流醫學學科建設。整體布局、重點突出,穩步推動國家轉化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積極發揮國家級創新功能性平臺在人才培養、平臺運行與保障機制、科技成果產出與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應,以高峰高原學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帶動新一輪學科布局優化。醫學院現有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三級學科)16個,臨床學科、口腔學科、基礎學科、藥學(與交大藥學院共建)等四個學科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科影響力持續提升,學科排名穩中前行。根據最新美國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統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等8個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1%,其中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和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進入前1‰。在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7個醫學相關學科進入排名,其中臨床醫學、胃腸病學與肝病學、腫瘤學、內分泌與代謝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細胞生物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藥理與毒理學等8個學科進入世界百強;外科學、胃腸病學與肝病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等3個學科居中國內地高校首位;腫瘤學、臨床醫學、心臟與心血管病、精神病與心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內分泌與代謝學等7個學科均位居中國內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ARWU)中,臨床醫學世界排名201-300,藥學51-75。在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臨床醫學排名51-100。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學科評估結果,我院臨床醫學全國排名A+、基礎醫學A-、口腔醫學B+、護理學B+、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B-。2020年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中,醫學院位列學術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屬高校第一)。
近年,醫學院加強頂層謀劃,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聚焦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戰略需求,持續推進腦科學、腫瘤等重大項目的布局和實施,培養儲備優秀醫學人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近年,醫學院設立“雙百人”計劃,著力培養臨床研究型醫師和臨床專職科研隊伍,實施“博士后”激勵計劃,建設一支支撐學院科研事業發展富有創新活力的優秀博士后隊伍,實施“高水平創新團隊”項目,破冰學科和院校藩籬,組建跨學科、跨單位的穩定研究團隊,明確建設目標,實現臨床-臨床、基礎-臨床、醫學-理工學科協同創新,組建醫學院“臨床研究中心”,持續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提升臨床研究能力。醫學院系統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8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3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獎2項。202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8項,連續十一年穩居全國第一。2019年發表SCIE論文3902篇,其中CNS(含子刊)論文數37篇。2020年,醫學院系統共獲授權專利數73項。
科研基地及平臺建設成績顯著。醫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25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8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個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轉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初步實現了產學研良性互動及轉化平臺的建設目標,2014年掛牌為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進行建設。2015年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共同建設“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實踐院所同城協同、聯合攻關的科研組織新模式。近年,醫學院積極推動在附屬醫院建設一批如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已初步形成優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頻出的良好局面。
醫學院積極參與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各附屬醫院不斷提升診療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學院現有12所附屬醫院,其中7所綜合性醫院、5所專科性附屬醫院。擁有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代謝性疾病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國家臨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國家臨床研究中心),1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共建),1個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共建),1個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共建)。擁有7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不含中醫),數量占上海市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總數的54%,16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和重點學科。2020年各附屬醫院開放床位數21634張,門急診人次達3193.69萬,出院人次105.97萬,住院手術人次79.13萬。目前醫學院各附屬醫院手術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難雜癥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綜合實力,為上海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醫學院系統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堅決貫徹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醫療隊,共計569人弛援武漢,派出182名醫務人員援助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隨著全球疫情日趨嚴峻,醫學院積極提供國際物資援助,主動將抗疫中積累的寶貴“中國經驗”分享給國際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醫學院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
醫學院積極探索區域協同共建醫療衛生事業新戰略,與長寧區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醫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橋國際醫學研究院,努力實現多維推進區域醫療發展與學科內涵建設。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大力開展醫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國內醫院管理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2020年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攜手成立“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著眼于中西醫交叉優勢學科發展方向,推進中西醫交叉創新臨床和基礎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12月,與上海開放大學簽約合作,未來將共同建設服務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體系,共同推進市民健康與醫學素養提升以及共同提升醫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質量。
醫學院持續深化國際交流,積極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學術輻射,不斷提升國際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醫學院已與21個國家和地區的64所大學及科研機構開了廣泛的合作。近年,醫學院進一步加強和世界頂級大學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單細胞組學與疾病研究中心、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與12個國家的37所大學開展了約50個海外游學(短期)項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訪學比例達50.4%。國際學生教育工作穩步發展,2020年順利通過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組織的來華留學質量認證,成為目前全國首家唯一獲得八年認證期的高校。
醫學院擁有深厚和優質的中法醫學教育傳統,中法合作辦學已經成為醫學院辦學特色之一。醫學院與法國醫學院校的合作歷史源遠流長,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學院醫學院前身——震旦大學醫學院成立至今,醫學院在與法國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培養了近800名法語醫學人才。1997年,醫學院臨床醫學法語班項目正式納入兩國政府合作渠道;2007年,醫學院成立“中法醫學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合作舉辦的醫學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獲得教育部正式立項,成為國內首個中外聯合培養醫學博士項目。2018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里昂第一大學、里爾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格勒諾布爾-阿爾卑大學等院校共同創建的“中法聯合醫學院”正式成立,全面開啟醫、教、研各領域的深層次合作,標志著醫學院的中法醫學合作揭開了新的篇章、邁向了新的高度。
2013年醫學院與渥太華大學醫學院簽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合作協議》,成立“上海交通大學-渥太華大學聯合醫學院”,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與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舉辦醫學本科英文班項目”獲教育部批準,2015年起正式開始招生,2017年建設完成中加聯合實訓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攜手成立“全球健康學院”,學院整合交大醫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熱帶病防控領域的優勢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國際合作網絡,旨在培養具備扎實學科基礎,創新思維、全球視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領軍人才。
2020年全球健康學院率先在國內為醫學院開設《全球健康》必修課。在全球健康學院建設的基礎上,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中心圍繞人類、動物和環境領域之間的重大健康領域和治理系統,發展“全健康”學科體系,率先在我國開展全健康雙碩士聯合研究生培養,建立全健康研究與實踐基地,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全健康高級人才、為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全健康技術與政策咨詢搭建平臺,從“人類-動物-環境”健康的整體視角提高我國公共衛生治理能力,服務于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醫學教育改革進入新時代,醫學院的改革發展也迎來重要戰略機遇。全體醫學院人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為根本使命,牢牢抓住國家“雙一流”建設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的時代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始終堅持醫教協同,持續深化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全力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堅持把醫學教育寫在祖國大地上,把醫學研究寫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醫學論文寫在人民健康篇章上,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接續奮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中國上海重慶南路227號200025
電話:021-6384659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展歷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前身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是由圣約翰大學醫學院(1896-1952)、震旦大學醫學院(1911-1952)、同德醫學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并組成。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新的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嶄新的上海交大醫學院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點共建。
1896—1952
圣約翰大學醫學院
圣約翰大學是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建于上海的一所教會大學。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歷時73年。在上海教會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1879年—1896年,創建圣約翰書院,創辦人施約瑟。建校初期相當于中等學校。1888年起,卜舫濟任校長(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創辦虹口同仁醫院醫學班。1896年—1906年,改組為圣約翰學校,設置醫科、文科、理科,學制先后改為四年。文恒理為醫科主任。1906年—1952年,注冊學校名為圣約翰大學,先后成立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神學院、農學院。1906年,圣約翰大學醫學部,學制改為七年,畢業者授予博士學位。1914年,廣州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和圣約翰醫科合并,成立圣約翰大學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學制七年。先后由莫約西、刁信德任院長。1947年,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長。
1911—1952
震旦大學醫學院
震旦大學始于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請馬相伯建學院,馬相伯捐三千畝地產予以資助,并請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協助。1903年—1912年,震旦學院,校址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設“文學”、“質學”(即科學)兩門課程。1908年起設文、理兩科。 1903年2月,震旦學院正式開學,馬相伯自任總教習,親定章程,確定震旦辦學宗旨。 1905年2月,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學生憤而集體退學,馬相伯辭職,震旦學院停辦。 1905年8月,震旦學院在法國耶穌會主辦下重新開辦,成為天主教法國耶穌教會直接控制的大學。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學院,遷址盧家灣呂班路(今重慶南路)。1914年起,分設法政法政文學科、算術工學科、博物醫藥科。后改稱法政科、工程科、醫學科。 1911年,設震旦大學院醫學先修科。醫學先修科兩年,臨床實習四年畢業。教學醫院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安當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 1912年,法籍傳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學院院長。 1914年,正式設博物醫藥科,學制四年。 1915年,改為醫學科,學制六年。畢業授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學,1932年起分設醫學院、法學院、建工學院。 1932年,震旦大學獲教育部批準立案,將醫科改為醫學院。院長由法國駐華使館醫師貝熙業兼任。增設牙醫系,學制四年。 1938年,富萊梅傳教士(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繼任院長。 1948年,牙醫系改稱牙醫學院,學制六年。 1950年,牙醫學院復稱牙醫系。 1951年,上海牙醫專科學校并入震旦大學牙醫系。
1918—1952
同德醫學院
同德醫學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歷時34年,它是由中國人在上海自辦的一所私立高等醫學院校。1918年,中華德醫學會會員沈云扉創意開辦醫科學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德醫學會會長江逢治任校長,沈云扉任教務長。設醫療專業專科,學制五年。9月正式開學。初建時租淮陰路19號為校舍。1919年,學校開設附屬醫院于青島路。1920年,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獨立,聘社會名流、學者組成董事會,原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任主席董事。1925年,黃楚九出任主席董事,龐京周任校長。學校借同孚路67弄1號為校址。1932年,學校改組董事會,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顧毓琦任院長。以募建所得購置翔殷路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1935年,竣工啟用新校舍,9月學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醫學院,學制改為六年。
1952—1985
上海第二醫學院
1952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根據中央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決定,將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10月24日,舉行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暨首屆開學典禮。宮乃泉兼任院長,胡文耀、王樂三、倪葆春、楊士達任副院長。1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復同意成立中共上海第二醫學院委員會,宮乃泉為黨委第一書記,王樂三為第二書記。1953年,廣慈護校與仁濟護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1954年,宏仁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1955年,成立基礎醫學部、醫療系和口腔系。醫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1956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劃歸二醫附屬醫院。宏仁醫院改組為胸科醫院,劃歸市衛生局。1957年,二醫護校下放,由廣慈醫院領導,更名為廣慈醫院護士學校。1958年,國家實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第二醫學院成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關子展任黨委書記。同年,新華醫院建立,規劃為附屬醫院,作為兒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護士學校劃歸新華醫院領導,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護士學校”。上海市傷科研究所、校夜大學、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相繼成立。衛生部批準兒科專業學制由五年改為六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歸還上海市衛生局領導。1959年,學校決定將醫療系分為一、二兩個部,一部設在廣慈醫院,二部設在仁濟醫院。1961年3月正式實施。1962年,上海醫學專科學校停辦,并入上海第二醫學院。6月,新華醫院小兒科被命名為新華兒童醫院。1964年,第九人民醫院重新劃歸二醫為附屬醫院,作為口腔系教學基地。1965年,學校受市衛生局委托在嘉定縣開辦上海半農半讀醫學專科學校(至1972年撤銷)。1969年,二醫在皖南績溪縣、寧國縣籌建后方醫院。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醫院、后方古田醫院。1984年,兩院合并,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后方醫院。1986年,后方醫院無償移交當地政府使用。1970年,開始舉辦醫科二年制試點班,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六年共有畢業生2801人。1972年,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學校正式招收醫科三年制工農兵學員。1975年,經市文教組同意,學校開設法語培訓班,從應屆中學生中招收50名學員,1978年10月作為大專生畢業。12月,學校恢復研究生教育,招收試點班研究生22名,學制兩年。1976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學生入學。1977年,全國恢復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招收本科生570名。1978年,市委任命蘭錫純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市計委批準建設寶鋼醫院計劃,并明確寶鋼醫院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教學醫院。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成立,所長高鏡朗、郭迪。學校開始招收三年制碩士研究生。1979年,上海市內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別成立。市教衛辦批復,同意撤銷上海第二醫學院衛校,校舍移交嘉定縣,原該校藥劑專業并入新華衛生學校。1980年,國家教育部確定上海第二醫學院為全國重點高校。衛生部同意二醫恢復“醫學法語”專業,學制六年。二醫夜大學恢復招生,開設五年制臨床專業。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免疫遺傳學研究合作中心。1981年,新華衛生學校改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新華衛生學校”,并經教育部審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二醫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建立醫學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準,二醫醫學、兒科、口腔三個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二醫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6個博士點、21個碩士點。1982年,二醫大黨委決定,在寶鋼醫院成立醫學系四部。我院與上海科技大學合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同年,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成立。1983年,我院編寫的《醫德學概論》經衛生部推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建國以來國內第一本醫學職業道德專著。1984年,二醫成立檢驗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系。9月,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聯合建立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年度,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高級醫師進修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1985—2005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1985年,市政府批準上海第二醫學院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市教衛黨委決定二醫正式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對二醫的行政實行統一領導,對醫、教、研各項工作全面負責。黨委對行政實行保證監督。3月衛生部批準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臨床藥理研究中心。5月,國家教委批準二醫增設高級護理專業,學制五年。市高教局批準成立高級護理系。5月,學校建立社會科學系。本年度,二醫大醫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分別成立。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建立衛生管理專業。上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意二醫大成立上海市生殖醫學研究與培訓中心。學校設置成人教育處,撤銷原教務處下屬業余教育科建制。本年度,學校首次招收醫學臨床博士生。1987年,衛生部同意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建立“全國醫學法語培訓中心”。同年,上海血液研究所、二醫大口腔醫學院分別成立。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準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為試辦七年制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碩士研究生。學校決定成立社會科學部和衛生管理系,撤銷原社會科學系。二醫大與復旦大學建立校際合作,培養臨床醫學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學生。市高教局批準二醫大設置醫學營養專業,學制五年。同年,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分別成立。免疫研究所更名為“上海市免疫遺傳學與免疫病理學合作中心”。1989年,經市高教局批準,成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市教衛辦批復,同意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衛校、瑞金醫院護校及九院護校合并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先后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紡織局第一、二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市醫學檢驗中心,市兒童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等11所醫院舉行教學醫院掛牌儀式。1991年,上海市編制委員會同意建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中法合作建設的衛生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法語培訓中心在學校揭牌。經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準,二醫大設立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同年,上海市激光醫學研究所成立。1992年,二醫大開始招收外國博士研究生。1993年,國內第一家人類基因治療研究中心、二醫大生物力學研究室、上海市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上海市高教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二醫大掛牌。同年,上海市高級護理中心在瑞金醫院揭牌。1994年,二醫大臨床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二醫大為自行審定博士導師的試點單位。1996年,二醫大成人教育學院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組織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本校申請進入“211工程”進行了部分預審,同意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1997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同意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列為新華醫院分支機構。1998年,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衛校建制歸并上海二醫大衛校。1999年,上海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研究中心及二醫大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中心”相繼成立。瑞金醫院與盧灣區中心醫院、上海市政醫院合作合并正式啟動。2000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宣告成立舉行揭牌儀式。這是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醫學培訓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組建醫學內植物工程聯合研究所。2001年,上海市精神衛生院中心與二醫大實行強強聯合,共建精神衛生臨床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二醫護理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2002年,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研究中心、二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二醫大聯合成立的“健康科學中心”舉行揭牌儀式。2003年,二醫大護理學院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創外科中心成立。2004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精品課程,二醫大王一飛教授領銜的“組織胚胎學”名列其中。二醫大研究生院、二醫大“國藥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醫大與蒙納士大學合作協議簽字暨中澳衛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分別揭牌成立。二醫大與芬蘭北中部綜合大學聯合創立的“中芬醫學教育中心”在芬蘭科科拉市揭牌。
2005—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合并。新的上海交通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上,組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將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年,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二醫大生命醫學倫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屬寶鋼醫院改名為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市教委批準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衛生技術學院為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等學院—上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由上海市教委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雙重領導。6月,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對二醫大二級學院及相關部處開展自2003年教學評估以來首次教育教學整改驗收工作,驗收采取發展性教學評價,對學校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內容進行驗收。2006年,醫學院“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接受并通過專家組評審驗收。同年,上海交大醫學院數字醫學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藥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正式成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本年度,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志愿教授領銜的“口腔頜面外科學”課程,被列為國家精品課程。2007年,醫學院婦產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干細胞研究所、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婦產科學系、兒科學系分別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開業。醫學院中法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分別舉行揭牌儀式。2008年,上海國際造口治療師學校在護理學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學生中嘗試國內外聯合培養“MD+PhD”雙學位研究生。醫學院新增口腔粘膜病學、醫學影像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021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0401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僅面向推免生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
招生人數: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④(--)無 |
|
備 注: | 僅面向推免生進行面試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0401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全日制-僅面向推免生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
招生人數: | 13 | |
考試科目: | 僅面向推免生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
備 注: | 僅面向推免生進行面試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考研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系所代碼 | 系所名稱 | 學位類別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方向碼 | 研究方向 | 方向備注 | 考試科目 | 備注 |
350 | 高等教育研究院 | 學術學位 | 40100 | 教育學 | 1 | 全日制-僅面向推免生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僅面向推免生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僅面向推免生進行面試選拔,不從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中選拔 |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排名 | 學校名稱 | 評估結果 |
1 | 北京師范大學 | A+ |
2 | 華東師范大學 | A+ |
3 | 東北師范大學 | A |
4 | 南京師范大學 | A |
5 | 華中師范大學 | A |
6 | 北京大學 | A- |
7 | 首都師范大學 | A- |
8 | 浙江大學 | A- |
9 | 華南師范大學 | A- |
10 | 西南大學 | A- |
11 | 清華大學 | B+ |
12 | 上海師范大學 | B+ |
13 | 浙江師范大學 | B+ |
14 | 廈門大學 | B+ |
15 | 山東師范大學 | B+ |
16 | 河南大學 | B+ |
17 | 華中科技大學 | B+ |
18 | 湖南師范大學 | B+ |
19 | 陜西師范大學 | B+ |
20 | 西北師范大學 | B+ |
21 | 北京理工大學 | B |
22 | 天津大學 | B |
23 | 天津師范大學 | B |
24 | 遼寧師范大學 | B |
25 | 沈陽師范大學 | B |
26 | 哈爾濱師范大學 | B |
27 | 江蘇師范大學 | B |
28 | 江西師范大學 | B |
29 | 廣西師范大學 | B |
30 | 四川師范大學 | B |
31 | 河北大學 | B- |
32 | 蘇州大學 | B- |
33 | 杭州師范大學 | B- |
34 | 安徽師范大學 | B- |
35 | 福建師范大學 | B- |
36 | 曲阜師范大學 | B- |
37 | 河南師范大學 | B- |
38 | 重慶師范大學 | B- |
39 | 云南師范大學 | B- |
40 | 新疆師范大學 | B- |
41 | 中央民族大學 | C+ |
42 | 河北師范大學 | C+ |
43 | 山西大學 | C+ |
44 | 山西師范大學 | C+ |
45 | 內蒙古師范大學 | C+ |
46 | 同濟大學 | C+ |
47 | 江南大學 | C+ |
48 | 溫州大學 | C+ |
49 | 廣州大學 | C+ |
50 | 寧波大學 | C+ |
51 | 北京工業大學 | C |
52 | 渤海大學 | C |
53 | 吉林師范大學 | C |
54 | 浙江工業大學 | C |
55 | 贛南師范大學 | C |
56 | 湖北大學 | C |
57 | 中南民族大學 | C |
58 | 貴州師范大學 | C |
59 | 云南大學 | C |
60 | 揚州大學 | C |
61 |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 C- |
62 | 長春師范大學 | C- |
63 | 江蘇大學 | C- |
64 | 淮北師范大學 | C- |
65 | 魯東大學 | C- |
66 | 湖北師范大學 | C- |
67 | 深圳大學 | C- |
68 | 廣西師范學院 | C- |
69 | 石河子大學 | C- |
70 | 海南師范大學 | C- |
添加上海交通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上海交通大學考研分數線、上海交通大學報錄比、上海交通大學考研群、上海交通大學學姐微信、上海交通大學考研真題、上海交通大學專業目錄、上海交通大學排名、上海交通大學保研、上海交通大學公眾號、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上海交通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