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8 18:04:12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中山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中山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中山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中山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中山大學官網來自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中山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中山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官網: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簡介: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于2016年8月16日由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更名而來,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創辦于1924年的中山大學化學系,已有近百年的悠久辦學歷史和優良學術傳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代代化學人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振興中華,矢志不渝,經過近百年的奮斗和發展,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已在國內外形成重要學術影響力。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以“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科研導向,以嚴謹務實,追求卓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徹科技興院、人才強院理念和戰略,為推動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化學
學科建設
中山大學化學學科影響力突出,近年來一直穩居ESI世界前0.1%,2019年位列ESI全球第73名。USNEWS2019全球大學排行榜上中山大學化學學科排名第53。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榜單。
師資力量
現有專任教師112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6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教育部國家級高層次人才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教育部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及國家級海外青年高層次人才共23人?,F有在站博士后和專職科研人員約110人。
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
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677人,碩士生252人,博士生370人?,F為國家理科(化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化學教學團隊,“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化學”為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F有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兩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化學專業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名牌專業。4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1門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9項,已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8部。
學院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揚個性”的育人理念,注重科研與教學融合、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融合、德育與智育融合、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融合,培養化學創新人才。通過舉辦文獻閱讀大賽、實驗室開放日、前沿講座、科研入門培訓、本科生科研交流會等,鼓勵本科生提前進實驗室,激發學生科研興趣;通過開展國際化雙向交流,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實現全面發展;通過實施全程導師制、鼓勵學生參與高端學術競賽、建立學生深造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將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近五年來,本科生獲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共72項,在國內外刊物正式發表科研論文148篇,獲各類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共131項。
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提升研究生學術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迄今學院共有2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獲得提名獎,有6位研究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共有11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近一個世紀的積淀與發展,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一萬多名畢業生,其中不乏學界精英和行業領袖,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蘇鏘、江元生、姜中宏、梁棟材、陳小明等。
科研平臺及團隊
學院現擁有“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性能有機聚合物光電功能薄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熱敏性精細化學品合成與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環保功能油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院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2個和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學院擁有一大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如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電鏡、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高分辨電噴霧飛行時間質譜等,構建了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為學院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提供有力支撐,并輻射至廣東及南方高校。
科研成果
迄今學院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化學科學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9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6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三等獎10項。近五年來,學院教師在高水平科研論文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實現零突破,在JACS,Angew.Chem.Int.Ed.,Nat.Commun.和Adv.Mater.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80篇。學院有5位教師入選ESI高被引科學家,其中2位連續四年入選。
學術合作與交流
學院積極拓展學術合作與交流,每年承辦國內外高層次大型學術會議超3場,邀請國內外專家做學術報告近100場次,教師出國境交流超過80人次。學院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超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納米技術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一所高水平國際聯合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2010年成立)。
社會服務
學院通過地方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企業聯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合作平臺,以及為企業推薦科技特派員等多種方式,服務國家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其中,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是廣東省第一批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專業服務石化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該研究院2017年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工十大科普基地稱號,成為科普聯盟旗下首批科普基地。
校友與捐贈基金
學院重視校友工作,建立了校友微信公眾號、校友理事微信群等網絡聯系平臺,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設立了地方校友分會,每年舉行校友理事大會、化學節、校友尋訪活動、校友企業走訪活動等密切校友聯系的活動,制作院史紀錄片、名師紀錄片,編制《溯昔——中山大學化學人的故事》回憶文集和化學學科發展史。師生與校友們同向同行,共同建設學院“家園”。
迄今,學院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贈學院的總金額已超過2600萬元,包括學院發展基金、勵教獎助學金、鏈反應基金以及實物捐贈等,對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先進設備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使命與愿景
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學校將在2019年以國際化標準建成建筑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的化學新大樓,配備一批支持學科發展的先進儀器設備,學院迎來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院需要一大批海內外杰出人才、青年人才加盟,為早日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而努力。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 中山大學化學材料綜合樓
郵編:510006 
Tel:020-39339821
主頁:http://ce.sysu.edu.cn
 
專業名稱 分數線 2022擬招生
漢語國際教育 2021:340(50/50/90/90) 30


添加中山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山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山大學報錄比、中山大學考研群、中山大學學姐微信、中山大學考研真題、中山大學專業目錄、中山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保研、中山大學公眾號、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山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山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