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9 09:18:49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重慶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重慶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重慶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重慶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重慶大學官網來自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重慶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重慶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官網: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簡介: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原電機系、電氣工程系)創立于1935年,是重慶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辦學80多年來,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秉承“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和“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校訓,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以國家需求和行業目標為導向,堅持人才培養為根本,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為中心,以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為己任,努力提升綜合實力。
80多年來,在稅西恒、馮簡、閔啟杰、吳大榕、劉宜倫、王際強、毛鶴年、江澤佳、顧樂觀、孫才新等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的重大電氣人將真情與汗水傾注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把智慧和責任溶進了共和國的人才培養和經濟建設之中。結合社會對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功能需求,以“扎根重慶、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為戰略,以電氣工程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需求為導向,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和基礎,以研究生教育為水平和活力,以培養電氣工程專業人才為根本,確定了學院的辦學定位。80多年來,已有近三萬名畢業生從學院走向四面八方,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把學院延伸到了廣闊的社會空間和時代的前沿。
學院現有教職工187人,其中專任教師145人。在專任教師中,85.8%具有博士學位,65.7%具有出國半年以上留學經歷。目前,學院在校學生有2300余人,其中博士生約200人、碩士生約600人、本科生1500余人。
80多年來,學院已發展成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具備培養工學學士、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體系。擁有“電氣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5;該學科涵蓋5個完整的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及1個自主設置的二級學科。擁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電工學科”博士后流動工作站、“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電路原理”和“高電壓技術”國家精品課程、“電工學”和“高電壓技術”重慶市優質資源共享課程等。電氣工程本科專業2007年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并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以上高水平的研究平臺,為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
學院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國家能源重大需求和電氣工程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結合學科特色與優勢,鼓勵交叉,服務于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建設與國防事業。學院逐步走向國際化,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杜倫大學、華威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威斯康辛大學、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相關學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和常態化的學術科研交流機制,并建成了高壓外絕緣與覆冰現場試驗基地、大電網可靠性評估、可再生能源轉換系統可靠性、智能信息處理等4個國際合作研究平臺,為學院建設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重點學科打造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在前期與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常態化的合作交流機制基礎上,學院確立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多層次的聯合辦學項目,并建立了涵蓋博士、碩士、本科多層次人才培養國際合作項目,合作學校包括英國諾丁漢大學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加州州立大學薩克門托分校、韋恩州立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等,目前累計派出百余名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聯合培養,初步形成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
面向未來,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正以建設國際一流學科為目標而努力奮斗!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正街174號
   重慶大學A區第六教學大樓
郵編:400044
電話:023-65102434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發展歷程:
重慶大學電機系創建于1935年,分別于1980年和1998年更名為電氣工程系和電氣工程學院。
建系之初,第一任系主任由我國著名水電專家、工學院院長稅西恒兼任。1937年,我國著名的無線電通訊專家馮簡先生來到重慶建設當時遠東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廣播電臺,同時兼任電機系第二任系主任。受到稅西恒、馮簡邀請,1935~1940年,電機系先后聘請了曹國惠、陳宗善、戴中孚、鄧靜華、黃眉、黃宗禹、金錫如、李文光、劉宜倫、毛鶴年、閔啟杰、吳大榕、吳公權、王之軒、張家興、張文霖、張鐘俊、朱纘祖等知名教授到系任教。以上教師中,閔啟杰、吳大榕、劉宜倫先后任電機系第三至五任系主任。之后,電機系逐步留下一部分優秀畢業學生任教,主要包括陳文純、江澤佳、宋遠智、王孝謙、曾德汲、趙孝榮等。受時任工學院院長馮簡聘請,王際強于1949年初來重慶大學電機系任教,并任電機系第六任系主任。
1938年秋,電機系參照國內外大學機械系及電機系的標準制定學習計劃,將學生分為機械組和電機組培養;電機組的學生又分為電力組(也稱強電專業)和電信組(也稱弱電專業)。1941年,電機系正式分為電機和機械兩系。1940年,電機系先后建立了電力實驗室、電信實驗室和電磁測度實驗室。為躲避轟炸,修建防空洞并建立地下實驗室。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建立電機研究所。1935~1949年間,電機系培養的畢業生總數為246人。
我國高等學校設置專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為了適應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對工科人才的需要,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同一地區工學院系實行分工”和“集中發展專業性工學院”等原則,在1952年至195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1952年9月,經過第一次調整,電機系的電力組調出至動力系,電機系變更為電訊系,設電訊電話通訊專業,附設有線電專修科。1955年,經過第二次調整,恢復電機系,設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和電機與電器專業。同年,電訊專業全體學生和絕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與天津大學無線電系合并組建了北京郵電學院。
遵從政務院公布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電機系開始進行教學改革,采取專業培養的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由教師自選專業課,獨立授課;并選拔優秀助教去校外提高。1951年,選送徐國禹去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電力系統方向研究生。1952年,選送花柵、曾德汲去上海交通大學進修有線電專業,選送吳健國、周景云到重慶發電廠、重慶電信局實習。1955年,選派鄭爾信去哈爾濱電表廠、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計量局實習。
解放初期,電機系先后成立“有線電”和“電工基礎”兩個教研組和“交流電路”、“外系電工學”、“無線電”和“長途電話”等教學小組。20世紀50年代,電機系的老師們開始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例如:1955年6月,助教吳健國等為發電廠轉子接地保護和重合閘的設計,并在全國電業系統中推廣;1956年,姜可薰參加汽輪發電機全國統一設計產品系列化、標準化的制定工作,該項工作是由20世紀50年代電機界的名人共同完成,制定了《TQC 6000-3000kW汽輪發電機》的圖紙和資料,這是全國汽輪發電機設計和制作的標準;1957年1月,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討會和第三次教學研究會,謝興儀研究的《異步電動機的發電試驗》在會上作了交流,對溫升重疊法和回輸電能法提出了新的理論與方法,由于大量電能輸回電網,得到電機廠的歡迎和采用;1958年12月至1959年6月,由講師趙孝榮和助教李建帶領6名學生進行了水內冷電機的研究。
1971年12月上旬,全校以軍事院校為榜樣,改變學校教學管理體制,將電機系和動力系合并為1個電力大隊。1972年8月21日,學校撤銷將系改為大隊的決定,恢復電機系的名稱和原有機構,電機系的教學體制基本上恢復原貌。1972年起至1976年,電機系各專業分別培養了四屆或者五屆3年制的工農兵學員。
自1977年恢復高考起,電機系先后開辦工業電氣自動化(1976年時稱為工業企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自動化、高電壓技術、電磁測量技術、電工學、電氣技術、檢測技術及儀器儀表(電測技術及信息處理方向)、機電外貿等專業。隨著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1995年,電氣工程系設有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氣技術和電磁測量等本科專業。從1995年開始,電氣工程系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整合為“電力”和“電氣”兩個專業大類;1997年合并為“電氣工程”專業進行試點;從1998年開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正式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01)招收和培養學生,下含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建筑電氣與智能化(2000年由重慶建筑大學并入)等5個專業方向,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系,在各個專業方向和系上均有相應的二級學科博士點為支撐。在1955年至1971年期間,為全校開設公共基礎課程的數學教研室和物理教研室也設在電機系。
解放后電機系的研究生教育開始于1961年,當年招收過8名研究生,其中電機與電器專業6名,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招收2名。其中,電機與電器專業研究生是王學琴(導師:羅先知)、胡明正(導師:陳文純)、張繼儀(導師:趙孝榮)、趙錫林、馬良駒、周令輝;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研究生是孫翌國(導師:顏懷梁)、陳其中(導師:徐國禹)。之后再次招收研究生是在1978年,電機系共招收6名研究生,其中電機學1名,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4名,高電壓技術1名。
1980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揭開了我國教育史上新的一頁。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重慶大學為首批學位授予單位,批準理論電工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全校唯一),批準江澤佳為博士生導師。同時批準理論電工、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電機學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高電壓工程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批準徐國禹為博士生導師。隨后,高電壓與絕緣技術于1993年,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于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姜可薰、任震和顧樂觀于1990年、周家啟和葉一麟于1993年獲批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電工學科被批準成立博士后流動站。
1982年12月,電氣工程系理論電工專業錄取了重慶大學第一名博士生——胡立華,開始了我校和我系有史以來的博士生培養教育。該生于1985年畢業并授予博士學位。
此外,為了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形勢,電氣工程系(電機系)積極開展各層次的教育。例如,1956年,經教育部批準,發電廠電力網專業是全校4個夜大專業之一。20世紀70年代,開辦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藏族學生班。1978年,受教育部委托,理論電工教師主持了“文革”后首屆全國高校“電工基礎”師資培訓班,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經教育部批準,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機系連續招收了三屆“電工理論”專業研究生班。1982年開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師參與支援西藏農牧學院水電專業的籌建工作,并在對口支援講學、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青年教師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工作。此外,電機系還先后在西南、西北地區組織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高級培訓班,培訓學員60余人;為甘肅省電力公司培養定向本科畢業生,連續3年將參加高考并志愿為畢業后去甘肅省電力公司的約30名同學錄取為電力3班;在三峽電廠組建研究生培訓班,對三峽電廠的學員進行電力系統相關專業培訓;針對南方電網相繼組織了500kV直流輸電培訓班和800kV特高壓培訓班等。
2000年,電氣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筑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合并組建成新的電氣工程學院。
解放后至三校合并的半個多世紀發展歷程中,在以江澤佳、顧樂觀為代表的老一輩教授的“傳、幫、帶”示范引領和師德典范帶動與影響下,穩固了堅強凝聚力和永葆發展斗志的向心力。重慶大學首個博士點理論電工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江澤佳先生,一生嚴謹治學,勤于思考,細心研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受成功地運用于教學和教材編寫的實踐和培養青年教師中。在1962年之后的近30年間,他先后任教育部高等學科學校電工課程編審委員會副主委、國家教委電工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我國高校電工類課程及教材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帶領我院理論電工學科在教材及專著撰寫方面取得卓越成果。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嚴于律己、一絲不茍的作風,對電機系的教師和歷屆學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987年,由江澤佳主編、周守昌、彭揚烈、吳寧修訂的《電路原理》(第二版)榮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周守昌先生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持續的嚴謹的課程和教材建設奠定和促進了科研發展。以江澤佳先生為帶頭人的科研小組開展電網絡理論、電磁場理論與計算的研究,并承擔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以周守昌先生為帶頭人的科研小組展開電工理論與生物醫學交叉學科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在20世紀80-90年代曾獲批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一個優秀的集體一定有著特別的集體氛圍、集體力量、集體精神在支撐和保障。20世紀70年代,顏懷梁、顧樂觀在實驗室建設中,不計報酬、親力親為,與廣大教師一起推板車、扳絞盤搬運試驗設備,通過“坐籮筐”、“撿破爛”、“要次品”、“磨嘴皮”、“講價錢”建立了全國高校第六個“高電壓工程”教學和科學研究基地。20世紀80年代,孫才新繼承自力更生,勤儉辦學的優良作風,為了建立人工模擬氣候實驗室,帶著他的研究生蔣興良到供電局等地“撿破爛”、“要次品”,能要則要,能修則修,能改則改,用板車拉,用扁擔抬,自己拆洗,自己翻改,自己裝配,硬是將惡劣氣候搬進了實驗室里。在孫才新的影響下,蔣興良和高壓其他教師們一起帶著研究生在青藏鐵路沿線海拔至5000米的高海拔惡劣環境研究外絕緣的基礎理論項目。從拉薩到格爾木,從烽火山到唐古拉山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這就是電氣工程學院(電機系、電氣工程系)“1分錢當10元錢用”、“板車+籮筐”數十年傳承下的創業理念,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不畏艱險和為國奉獻的工作追求。
電氣工程學院(電機系、電氣工程系)曾經為計算機學院、自動化學院和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成立與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師生),這是不得不提的。
1958年9月,電機系周景云、童頫、鄭爾信、陳廷槐等教師帶領一批高年級學生,邊學邊干,研制成功模擬電子計算機,能解8階線性微分方程,以及隨后研制的數字計算機(簡稱二號機),均是當時全國最早自行設計研制成功的電子計算機之一。
1959年12月,電機系新增“301”至“306”六個軍工專業(按當時的保密規定,一律以代號命名),其中“301”是無線電理論專業,“302”是無線電設備設計及制造專業,“303”是無線電元器件制造專業,“304”是電真空器件制造專業,“305”是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306”是遙控遙測專業。1960年9月起重慶大學進行專業調整,這6個新專業脫離電機系建成5個新系,至1962年底,只保留了無線電1個系,下設無線電技術、計算機和自動控制3個專業。童頫擔任無線電系計算機專業教研室主任。
1979年,電機系工業企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動力學院的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無線電系的計算機工程專業和自動控制專業合并成立計算機及自動化系。后無線電系和計算機與自動化系幾經分與合,直至1998年,成立了現在的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自動化學院。
1990年,電氣工程系開辦機電外貿專業并首次招收本科生,在招生2屆后調入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專業名稱 分數線 2022擬招生
教育學 2021:345(50/50/150) 2
漢語國際教育 2021:350(50/50/85/85) 10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重慶大學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外國語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課程論(英語)(02)教學論(英語)
(03)比較教學論
招生人數: 4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④(--)無
備  注: 1.復試科目:①英語聽力、口語;②專業綜合筆試;③專業面試。 2.同等學力等加試科目:①中國教育史;②心理學。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重慶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外國語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課程論(英語)02 教學論(英語)03 比較教學論
招生人數: 8
考試科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 201 英語一③ 311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④ -- 無
1.復試科目:①英語聽力、口語;②專業綜合筆試;③專業面試。
2.同等學力等加試科目:①中國教育史;②心理學。
備  注:

添加重慶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重慶大學考研分數線、重慶大學報錄比、重慶大學考研群、重慶大學學姐微信、重慶大學考研真題、重慶大學專業目錄、重慶大學排名、重慶大學保研、重慶大學公眾號、重慶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重慶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重慶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