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湖南農業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考試大綱

發布時間:2020-11-2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2021湖南農業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考試大綱

2021湖南農業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考試大綱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2021湖南農業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考試大綱 正文


Ⅰ.考試性質
   自然地理學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招生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自然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形成機制、分類及分區等知識。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地學基礎,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觀念,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專業上擇優選拔。
Ⅱ.考查目標
  自然地理學考試涵蓋地質地貌學、土壤學、氣象學、水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生態系統、土地類型與區劃等課程。要求考生:
  1.準確地再認或再現學科的有關知識。
  2.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正確理解和掌握學科的有關范疇、規律和論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地理現象,闡明發生發展的過程與原理。
  4.運用系統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人地關系現象或實際問題。
5.從科學的角度去欣賞地球表層的自然景觀,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自然地理學背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關系。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自然地理學的基本概念約30%
  自然地理學要素及其形成、演化規律約30%
  自然地理綜合體形成機制及分類約20%
  人地關系現象及問題分析約20%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30分(10小題,每小題3分)
  簡答題60分(4小題,每小題15分)
  分析題60分(2小題,每小題30分)
Ⅳ.考試內容

一、緒論與地球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1.概念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由氣、水、土、生、地之物質和物質運動所組成的自然環境(過去、現在、未來)。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2.研究對象
  特征性的氣、水、土、生、地的圖片介紹點名自然地理學的因子與生活密切相關,由此構成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即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二)自然地理學的分科與任務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和天體
  天體的類型有恒星、行星、衛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太陽的結構:核心區、輻射區、對流區、太陽大氣。
  2.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結構、功能與形成過程分析
  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結構:垂直分層、水平分異、立體交叉、多級嵌套。
  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功能:物質傳輸、能量流動、信息傳遞;自我調節功能。
  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地表形成過程: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人類過程。
  (四)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2.地球是一個旋轉橢球體。
  地球洋面上存在三個隆起區和凹陷區。
  3.地球大小的地理意義
(五)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中,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2.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于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二、地殼
  (一)地殼的組成物質
  1.地殼的化學成分
  在108種已知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并有300余種同位素。
  2.礦物
  礦物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是構成巖石的基本單元。
  礦物的形態:有一向的柱狀或針狀,兩向延伸的板狀和片狀,三向等長的立方體、八面體等;集合體形態有纖維狀和毛發狀;鱗片狀;粒狀和塊狀。堅實集合體稱為致密塊狀,疏松的則稱土狀。放射狀、簇狀、鮞狀和豆狀、鐘乳狀、葡萄狀、腎狀和結核狀等,都是特殊形態的集合體。
  礦物的光學性質:包括透明度、光澤、顏色及條痕。
  礦物的力學性質:包括硬度、解理、斷口、彈性等。
  3.巖石
  造巖礦物按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稱為巖石,依據其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二)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1.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
  構造運動主要是地球內動力引起的地殼機械運動,但經常涉及更深的構造圈。構造運動使地殼發生變位變形,形成各種地質構造,促進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構造運動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與規模差異性等——般特點。
  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2.構造運動與巖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沉積巖的巖相通常分為海相、陸相和過渡相三大類。
  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或巖相的組合,或巖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就是沉積建造。一個建造相當于大地構造旋回的一定階段。
  地層的接觸關系主要分為整合、假整合與不整合三類,可以清楚反映構造運動的某些特點。
  3.地質構造
  巖層或巖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形跡。引起地質構造的力主要有壓應力、張應力和扭應力三類。分別形成壓性、張性與扭性構造。層狀巖石受地應力作用后,構造變動表現最明顯,主要有水平構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四種類型。
  (三)大地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
  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海底擴張說
  3.板塊構造說
  (四)火山與地震
  1.火山
  巖漿噴出地表是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的一種快速猛烈的釋放形式,稱為火山噴發。火山噴出物既有氣、液體,也有固體。
  中心式噴發形成的火山地貌:灰渣火山錐、富硅質熔巖穹丘、基性熔巖盾、次生火山錐、復合火山錐、破火山口、火山塞、火山口湖。
  2.地震
  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動。當地球聚集的應力超過巖層或巖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地殼發生斷裂、錯動,急劇地釋放積聚的能量,并以彈性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引起地表的震動。
三、大氣圈
  (一)大氣與垂直分層
  1.原始大氣與現代大氣組成
  連續包圍地球的氣態物質稱為大氣。大氣的存在與人類以及生命有機體的存在息息相關。
  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為兩類,定常成分(氮、氧、氬和微量惰性氣體氖、氪、氙、氦等)和可變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2.大氣垂直分層
  大氣密度隨高度按指數規律遞減,因而大氣質量的減少也按指數規律。大氣垂直結構分層的依據:物質組成、大氣溫度變化、電荷、大氣運動。垂直分層及特征: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或電離層、散逸層。
  (二)大氣運動
  1.大氣運動基本參數
  氣壓、氣溫、濕度
  2.大氣運動
  大氣運動的作用----物質與能量交換。
  大氣運動的驅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慣性離心力。
  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地轉風、梯度風,風隨高度的變化,形成熱成風。
  (三)大氣環流
  1.定義
  大氣環流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它構成了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征和大范圍形勢的主導因素與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條件。
  2.尺度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個大地區、半球甚至全球;
  垂直尺度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或整個大氣圈的大氣環流;
  時間尺度有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氣環流。
  3.形式
  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季風環流。
  4.天氣系統
  天氣系統是指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包括溫壓場和風場中的大氣長波、氣旋、反氣旋、鋒面、臺風、龍卷風等。
  (四)氣候和氣候變化
  1.氣候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其變化特征,按空間尺度大小可分為全球氣候、區域氣候、小氣候等。
  2.氣候系統的組成
  氣候系統的組成:大氣圈、海洋、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氣候的形成的因子包括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地理因子。
四、海洋和陸地水
  (一)水體與水平衡
  1.水圈及其構成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
  2.水資源的涵義與特性
  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
  特性:水資源的循環再生性與其有限性;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利用的廣泛性和不可代替性;利與害的兩重性。
  3.地球上的水循環
  水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形態的水,在太陽輻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過蒸發、水汽輸送、凝結降水、下滲以及徑流等環節,不斷地發生相態轉換和周而復始運動的過程。
  通常按水循環的不同途徑與規模,將全球的水循環區分為大循環與小循環。
  4. 水循環的作用與效應
  水循環作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質大循環和最活躍的自然現象,它深刻地影響到全球地理環境,影響生態平衡,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自然界的水文過程來說,水循環是千變萬化的水文現象的根源。
  5.全球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選擇的區域(或水體),在任意時段內,其收入的水量與支出的水量之間差額必等于該時段區域(或水體)內蓄水的變化量,即水在循環過程中,從總體上說收支平衡。
  意義:通過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環過程與全球地理環境、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揭示水循環過程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過程的消極影響和積極控制的效果。水量平衡又是研究水循環系統內在結構和運行機制,分析系統內蒸發,降水及徑流等各個環節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自然界水文過程基本規律的主要方法;是人們認識和掌握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各種水體的基本特征、空間分布、時間變化,以及今后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水量平衡分析又是水資源現狀評價與供需預測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流域規劃,水資源工程系統規劃與設計工作中,同樣離不開水量平衡工作,它不僅為工程規劃提供基本設計參數,而且可以用來評價工程建成以后可能產生的實際效益。
  (二)海洋
  1.海洋及其劃分
  地球上互相連通的廣闊水域構成統一的世界海洋。根據海洋要素特點及形態特征,可將其分為主要部分和附屬部分。主要部分為洋,附屬部分為海、海灣和海峽。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按照海所處的位置可將其分為陸間海、內海和邊緣海。海灣是洋或海延伸進大陸且深度逐漸減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處海角之間的連線或入口處的等深線作為與洋或海的分界。海峽是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2.海水的化學組成和性質
  海水是含有多種溶解固體和氣體的水溶液,其中水約占96.5%,其他物質占3.5%。海水中還有少量有機和無機懸浮固體物質。氫和氧是海水中最主要的化學成分。
  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數,稱海水的氯度。
  海水鹽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體與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數表示。
  3. 海水的運動
  由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現象,稱為潮汐。
  海水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而發生潮位升降的同時,還發生周期性的流動,這就是潮流。
  洋流:按照成因,洋流可以分為摩擦流、重力-氣壓梯度流和潮流三類。
  4.海平面變化、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
  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來,由于氣候變暖和溫室效應導致海洋熱膨脹和冰川消融加劇,全球海平面普遍呈上升趨勢)----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
  (三)河流
  1.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匯集在地面低洼處,在重力作用下經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動,這就是河流。河流沿途接納很多支流,并形成復雜的干支流網絡系統,這就是水系。每一條河流和每一個水系都從一定的陸地面積上獲得補給,這部分陸地面積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水系形式通常分為樹枝狀、格狀和長方形三類。
  2.河流的縱橫斷面、分段
  河流縱斷面能夠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變化。以落差為縱軸,距河口的距離為橫軸,據實測高度值定出各點的坐標,連接各點即得到河流的縱斷面圖。河槽中垂直于流向并以河床為下界、水面為上界的斷面,是河流的橫斷面。
  一條河流常常可以根據其地理-地質特征分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3.流域特征對河流的影響
  流域面積是流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河流水量的大小和流域面積大小有直接關系。除干燥區外,一般是流域面積愈大,河流水量也愈大。流域形狀對河流水量變化也有明顯的影響。圓形或卵形流域,降水最容易向干流集中,從而引起巨大的洪峰;狹長形流域,洪水宣泄比較均勻,因而洪峰不集中。流域的高度主要影響降水形式和流域內的氣溫,而降水形式和氣溫又影響到流域的水量變化。根據某一高度上的降雨,降雪量和融雪時間,可以估計河流的水情變化。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對冰雪消融時間有一定的影響。當然,流域所在的地理緯度和溫度狀況對冰雪消融的影響更為重要。
  4.水情要素
  水位:河流中某一標準基面或測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
  流速:流速指水質點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流量: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量,叫做流量
  5. 河流的補給及其特點
  降水、冰川、積雪、地下水、湖泊和沼澤等。
  (四)湖泊、沼澤
  1.湖泊的成因和類型
地面上洼地積水形成比較寬廣的水域稱為湖泊。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可以形成湖盆。
  按照湖水的來源,把湖泊分為海跡湖和陸面湖兩大類。海跡湖過去曾經是海洋的一部分,以后才與它分離,而陸面湖則包括了陸地表面的絕大部分湖泊。
  依據湖水與徑流的關系,把湖泊分為內陸湖和外流湖。內陸湖完全沒有徑流入海,常屬非排水湖。外流湖以河流為排泄水道又稱排水湖,湖水最終注入海洋。
  根據湖水的礦化程度,把湖泊分為淡水湖和咸水湖。其中咸水湖又可根據水中溶解鹽類的主要成分,進一步分為碳酸鹽湖、硫酸鹽湖、氯化物鹽湖等。排水湖為淡水湖,非排水湖多為咸水湖。
  按湖水溫度狀況,把湖泊分為熱帶湖、溫帶湖和極地湖等。
  以湖水存在的時間久暫,湖泊可分為間歇湖、常年湖。
  2.湖泊的功能和作用
  湖泊能調節河川徑流、防洪減災;豐富寶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湖泊灘地、生物多樣性的展覽廳、旅游勝地、鹽湖富含豐富的鹽礦和貴重的礦產資源);調節湖區氣候,改善湖區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研究古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基地。
  3.沼澤濕地
  濕地是指季節性或常年積水地段,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灘涂、珊瑚礁、紅樹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岸帶等。
  (五)地下水
  1.概念及賦存條件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巖(土)層空隙中的各種不同形式水的統稱。
  賦存條件:貯存空間(含水介質、含水層和隔水層);蓄水構造
  2.地下水的組成和性質
  3.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的運動形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層流運動,一種是紊流運動。地下水在巖石空隙中的運動速度比地表水慢得多,除了在寬大裂隙或空洞中具有較大速度而成為紊流外,一般都為層流。地下水的這種運動稱滲透。
  4. 地下水的分類
  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類。此外,按其儲存空隙的種類又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
  (六)冰川
  1.冰川的概念與成冰作用
  冰川是指發生在陸地上,由大氣固態降水演變而成的,通常處于運動狀態的一種天然冰體。
  成冰作用(或過程),是指積雪轉化為粒雪,再經過變質作用形成冰川冰的過程。
  2. 冰川類型
  按照冰川的形態、規模及所處的地形條件把冰川分為山岳冰川、大陸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五、地貌

  (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
  地貌形成的營力主要是兩種——內力和外力。
  地貌類型:山地與平原
  (二)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
  1.風化作用
  地表巖石和礦物受溫度變化、大氣、水溶液和生物的影響所發生的一切物理狀態和化學成分的變化稱為風化作用。它是一切外營力作用的先導。
  通常把風化作用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三種。而生物風化作用就其本質而言,可納入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之中。
  2.風化殼
  風化殼的概念及其特征
  風化殼的發育階段
  3. 塊體運動
  坡面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響下沿坡向下運動稱為塊體運動,并形成一系列獨特的地貌,即坡地重力地貌。
  崩塌類型及特征;滑坡特征及形成條件
  (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 、冰川與冰緣地貌、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
  1.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進行侵蝕,改變地表形態,同時將侵蝕下來的物質搬運到其它地方進行堆積,形成堆積地形。這類由地表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所塑造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
  坡面徑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溝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條件及類型
  3.河流地貌
  河谷、河床、河漫灘、階地
  4. 喀斯特地貌
  化學機制:CaCO3+CO2+H2O→Ca2++2HCO3-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與溶溝、溶斗與落水洞、溶蝕洼地與溶蝕谷地、干谷、盲谷和地下河、峰叢、峰林和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洞穴化學堆積
  5.風成地貌及黃土地貌
  風蝕作用與風蝕地貌形態
  風積作用與風積地貌形態
  荒漠的類型
  黃土的特性
  黃土地貌的類型:黃土溝谷地貌、黃土溝間地地貌、黃土潛蝕地貌
  (四)海岸與海底地貌
  1.洋底構造地貌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最長的海底山脈。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兩側,向外與大陸邊緣相接。它是洋殼從洋脊向外遷移過程中形成的。
  2.海蝕作用與海蝕地貌
  3.海岸帶的泥沙運動及其地貌
  (五)火山地貌
  火山口、火口湖、火山錐。
六、土壤
  (一)土壤圈的物質組成及特性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處于永恒變化中的疏松礦物質與有機質的混合物。
  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層特性
  土壤的物理特性
  土壤的化學特性
  土壤的生物特性
  土壤的肥力特性
  同一地貌范圍內的相對均質性、空間變異性、土壤的"記憶"特性
  (二)成土因素及過程
  1.五大成土因素:母質(parent material)、生物(organisms)、氣候(climate)、地形(relief)、時間(time)。
  2.主要成土過程
  (三)土壤分類與分布
  1.基本概念: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土壤復合分布
  2. 我國土壤的分類系統
  (四)土壤系統分類與發生分類
  (五)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七、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一)地球的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二)生物與環境
  1.生態因子作用: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行為和分布有影響的環境要素叫生態因子。
  2.生態因子與生物
生物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因子有光、溫、水、空氣、土壤、周圍其他生物等。
  3.生物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三)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
  1.種群
  定義:生態學上把占據著一定空間或地區的同種生物的個體群叫做種群。
  特征
  2.群落
  若干個生物種群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多生物種、完整而有序的生物體系,即生物群落。
  環境條件愈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愈長,生物種的數目愈多,群落的結構也愈復雜。
  (四)生態系統
  1.概念:指在一定空間內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環境)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2.組分與結構
  生態系統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生物有機體和非生物物質。
  生態系統主要是由營養關系組織起來的。
  3.功能
  4.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
  當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出現高度的相互適應與協調,種群結構與數量比例持久地沒有明顯變化,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大致相等以及結構與功能之間相互適應并獲得最佳協調關系。這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
  (五)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
  1.主要特征與分布規律
  2.主要類型
  (六)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1.農業生態系統
  指在人類活動的干預下,一定區域的農業生態群體與其周圍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彼此聯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轉化太陽能,獲取一系列農副產品的人工生態系統。
  農業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影響因素
  2.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
  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
  城市生態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的區別
  (七)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1.概念
  2.價值
八、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 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界和土壤等)作為整體的一部分不斷發展變化,并在特定地理邊界約束下,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和傳輸,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結構、在空間分布上相互聯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級動態開放系統。
  2.物質組成
  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化學元素、化合物乃至各種鹽類,形成一定的物質體系(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以物質和能量交換為特征,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斷演化發展,形成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或地理耗散結構。
  3.能量基礎
  4.能量轉化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
  1.地帶性分異規律
  地帶性規律學說的形成背景
  地帶性規律學說的本質含義
  地帶性規律研究的近期發展
  2.非地帶性規律
  海陸分異
  陸地干濕度分帶性與所謂“經度地帶性”
  具有構造-地貌成因的區域性分異
  具有地方氣候背景的地域分異
  垂直帶性分異
  3.地域分異尺度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異具有從屬關系,大尺度分異構成較小尺度分異的背景,小尺度分異則是較大尺度分異的基礎。
  大尺度分異:全球性地域分異、全海洋和全大陸地域分異、區域性地域分異
  中尺度地域分異
小尺度地域分異
  (三)自然區劃
  1.原則
  發生統一性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空間連續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與主導因素原則。
  2.方法
  順序劃分法、順序合并法、部門區劃圖疊置法、地理相關分析法、主導標志法(四)生態系統
  3.等級系統
  (四) 土地類型研究
  1.土地的含義
  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它具有一定范圍和厚度并受自然規律制約和人類活動影響。
  2.土地分級:立地、土地單元、土地系統
  3.土地的分類
  4.土地評價
  在土地類型研究基礎上,根據特定生產目的對土地質量、適用性和生產潛力進行評估,稱為土地評價或土地分等。
  (五) 人地關系研究
  1.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
  3.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湖南農業大學

添加湖南農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湖南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湖南農業大學報錄比、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群、湖南農業大學學姐微信、湖南農業大學考研真題、湖南農業大學專業目錄、湖南農業大學排名、湖南農業大學保研、湖南農業大學公眾號、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湖南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湖南農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hunau/cankaoshumu_382440.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