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青海鹽湖所)坐落于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此地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四面環山、三川會聚;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中國夏都”之美稱。
青海鹽湖所創建于1965年3月,在我國著名化學家柳大綱院士和著名地質學家袁見齊院士的帶領下開始了柴達木聚寶盆的系列勘察與研究,迄今為止依然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鹽湖研究的科研機構。青海鹽湖所分別于1981和1997年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現設有無機化學、地球化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專業,設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地球化學三個理學碩士學位培養專業和化學工程一個工學碩士學位培養專業,以及化學工程、材料工程、地質工程三個工程碩士學位培養專業,有化學、地質學兩個專業的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青海鹽湖所已經形成了鹽湖地質學、鹽湖地球化學、鹽湖相化學與溶液化學、鹽湖無機化學、鹽湖分析化學、鹽湖材料化學、鹽湖化工等完備的學科體系。
目前,青海鹽湖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鹽湖資源綜合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鹽湖鹽礦資源綠色開發工程實驗室、青海省鹽湖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鹽湖數據中心等研究單元,擁有甘河中試基地、鹽湖化學分析測試中心、文獻情報與編輯部等重要支撐部門。青海鹽湖所主辦國內鹽湖領域核心學術期刊《鹽湖研究》,是青海省化學會的掛靠單位和理事長單位。
青海鹽湖所立足世界鹽湖科學和技術前沿,面向國家對農業鉀肥,以及鋰、硼、鎂等重要原材料高端產品的戰略需求,面向我國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從事鹽湖資源與化學、鹽湖成因與演化,以及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基礎、應用基礎和技術研發等研究工作,200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的重大科技貢獻包括:(1)基本完成了我國鹽湖資源的調查與評價;(2)奠定了我國鹽湖地質和鹽湖化學的理論體系;(3)為青藏鐵路成功跨越鹽湖做出了基礎性貢獻;(4)奠定了我國鉀肥工業的技術基礎;(5)開創了高鎂鋰比鹽湖鹵水提鋰的科學方法與成熟技術;(6)為我國企業首次在境外開發鉀礦資源提供成套技術。
建所以來,青海鹽湖所造就了一批鹽湖科技英才,先后有4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鹽湖所有在職職工241人,專業技術人員195人,其中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37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90人、碩士學位的68人。有在讀研究生1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人、碩士研究生82人;設有化學、地質學兩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2人,特聘專家4人。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300多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獎勵5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等獎兩項。
近年來,青海鹽湖所與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比利時、俄羅斯、日本、印度、伊朗、蒙古等國家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青海鹽湖所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青海鹽湖所全體員工在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光榮傳統的同時,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開拓進取,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立足世界鹽湖科學和技術前沿,以解決鹽湖資源綜合開發與持續利用的重大科技問題為主攻方向,引領我國鹽湖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針對制約國內外鹽湖產業發展和鹽類資源開發的關鍵技術,開展創新與集成,培養高端科技人才,推動鹽湖產業的發展。
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院黨組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抓手,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根本,以建設一流鹽湖科技隊伍為核心,以鹽湖科技的全球視野為導向,找準定位、突出特色,聚焦主責主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當好“國家隊”“國家人”,扛起“國家事”“國家責”,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大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在我國鹽湖科技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將青海鹽湖所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從事鹽湖科技的綜合性研究所。
院系設置
工程中心
鹽湖資源化學實驗室
鹽湖地質與環境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聯系方式
聯系人:楊 青 王世棟
電話:0971-6302024
傳真:0971-6306002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18號 郵編: 810008 http://www.is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