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導師:王印庚

上海海洋大學導師:王印庚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為你答疑,送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導師:王印庚 正文
[導師姓名]王印庚
[所屬院校]
上海海洋大學
[基本信息]
導師姓名:王印庚
性別:男
人氣指數:938
所屬院校:上海海洋大學
所屬院系:
職稱:研究員
導師類型:
招生專業:臨床獸醫學
研究領域:海水養殖病害防控技術及健康養殖工藝
[通訊方式]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通訊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南京路106號
[個人簡述]
王印庚,男,1963年生,水產疾病學博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成果轉化處處長,水產病害防控臨床學科帶頭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領域首席科學家。兼職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多所大學的研究生指導老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棘皮動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水產病害防治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理事,農業部水產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農業部第五、六屆藥物評審專家;社會兼職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僑聯委員會委員。先后主持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市重大科技項目等30余項科研課題,獲得技術成果獎16項;授權國家專利和著作權30項,發表論文160余篇,主編專著2部,參編2部,培養碩、博研究生80多名。重點開展海參、鲆鰈魚類的基礎生物學、良種選育擴繁、養殖生態學、養殖工藝、設施裝備與漁業規劃設計等研究。建立了海水魚類基礎生物學、繁育、養殖、營養、病害控制等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相繼組織開發了云紋石斑、半滑舌鰨、大菱鲆、漠斑牙鲆、塞內加爾鰨、星鰈、條石鯛、長鰭鰻、松江鱸魚等十余個魚類養殖新品種,為北方海水魚類產業化開發奠定了種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選育出具有抗逆耐高溫‘高抗1號’刺參新品系,設計完成了海參養殖附著基、飼料消毒儀、病原檢測試劑盒等有關養殖工藝、設施裝備等技術革新。圍繞魚、蝦、貝、參主要養殖品種,著力開展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學、病原學、感染微生態學、藥理學、新漁藥研制、防治技術、微生物凈化技術等研究工作。率先系統性完成鲆鰈類和海參疾病流行病學、病原學和防治技術研究,發現并命名20多種新的疾病種類,填補了兩大養殖品種疾病研究的空白。倡導與踐行疾病無抗化防治和防控技術集成兩大理念,研制開發了中草藥復方等專用藥品30余種,突破性治療對蝦白斑綜合征、腐皮綜合征、小瓜蟲病和盾纖毛蟲病等疾病頑癥。建立了以病原檢測試劑盒、專用藥物、中草藥、綠色消毒劑、免疫增強劑、微生態制劑、多聯疫苗等為主體的疾病防控技術體系,整體上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疾病防控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構建了北方水產養殖動物病原庫、水產疾病防治檔案庫、水產動物養殖技術工藝數據庫,由此建立了北方水產疾病遠程會診中心站和專業化水產醫院,實現音視頻同期傳輸功能的異地會診能力,累積完成疾病診斷萬余次,為養殖廠挽回經濟損失10億元以上;多次組織全國性、區域性產業發展論壇和研討會,數百次深入養殖生產一線進行專題講座和疾病防治指導,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0000余人次,技術輻射區域140萬畝;數十次受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采訪,進行新品種、新技術、抗擊災害等技術推介;技術信息普及率高、影響力大,被譽為甘做赤腳醫生的海歸學者。獲得青島市僑界十大杰出人士、青島市拔尖人才、青島市工人先鋒、青島市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服務與推廣標兵、黃河三角洲學者、江蘇省雙創人才等榮譽稱號。
[科研工作]
1985.08-1986.09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見習期1986.09-1992.0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92.06-1994.09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病害組組長1994.09-2001.04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病害研究室副主任2001.4-2003.7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主持)、副研究員;水產高效健康養殖與集成技術學科帶頭人2003.8-2011.5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青島市魚類種子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1.6-至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成果轉化處處長、研究員1、系統性的完成了養殖大菱鲆和刺參的疾病研究,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也對半滑舌鰨、牙鲆、花鱸、許氏平蚰、大黃魚等多種海水養殖經濟動物疾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并命名了鲆鰈類的病毒性紅體病、細菌性紅體病、皮疣病、爛鰭病、腹水病、白便癥、疥瘡病、鼓眼癥、大菱鲆幼魚白鰭病、黑瘦癥、脾腎白濁病、紅斑癥、盾纖蟲病、鞭毛蟲病、刺激隱核蟲病,游泳性魚類的皮膚潰瘍癥、爛鰓癥、脹鰾癥和刺參的腐皮綜合征、爛邊癥、爛胃癥、化板癥,以及對蝦細菌性白斑病等40余種新的病害種類。2、分離鑒定了鰻弧菌、燦爛弧菌、鯊魚弧菌、大菱鲆弧菌、哈維氏弧菌、遲鈍愛德華氏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單胞菌、假單胞菌、大菱鲆紅體病病毒、蟹棲異阿腦蟲、飄游魚波豆蟲、刺激隱核蟲、車輪蟲、刺參后口蟲等20余種(株)病原。在總結流行病學特征的基礎上,開展病原微生態學、病原學等致病機理研究,通過DGGE、Roche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生物機體和養殖環境菌群結構及豐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確定疾病發生閾值。相繼完成了大菱鲆病毒性紅體病、爛鰭病、白便癥、鼓眼癥、大菱鲆仔稚魚白鰭病、黑瘦癥、脾腎白濁病、盾纖蟲病,半滑舌鰨皮膚潰瘍癥、腹水病,鱸魚皮膚潰瘍癥、爛鰓癥,刺參腐皮綜合征以及對蝦細菌性白斑癥、紅斑癥等重要疾病的病理學研究,補充和豐富了我國海水經濟動物的病理學研究資料,為疾病的科學診斷和發病機理的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礎。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構建了我國北方主要海水養殖品種的疾病檔案,為深入開展疾病研究和臨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3、針對產業需求開展了長期的疾病臨床防控技術研究工作:(1)發現報道細菌性對蝦白斑病(Bacterialwhitespotsyndrome,BWSS),收錄于FAO《AsiaDiagnosticGuidetoAquaticAnimalDiseases》。幾乎養大多數殖者誤認為白斑病都是由WSSV病毒引起,消極采取措施、停止養殖管理或者消毒處置,給養殖生產造成了極大混亂和經濟損失。弄清病毒性、細菌性兩種白斑癥的本質區別,對防控對蝦疾病和健康養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以細胞系為載體創建了高通量篩選抗WSSV中草藥的實驗模型,篩選出抗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的中草藥復方,臨床效果顯著,對產業來說找到了治療白斑綜合癥的實用性方法;同時也篩選出防治海水魚類刺進隱核蟲病、盾纖毛蟲病以及刺參腐皮綜合征等多種重要疾病的中草藥復方或專用藥品,高效治療疾病頑癥,這些重大技術突破為對蝦、鲆鰈類、大黃魚、刺參等多個養殖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3)走遍全國沿海對蝦主產區進行調研,通過對肝胰臟急性壞死綜合征流行病學、病原學、藥效學、毒理學、臨床實驗,確定了這一重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是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并篩選出專用治療藥物,建立了使用方法和規范,為產業提供了急需技術。4、倡導與踐行疾病無抗化防治和防控技術集成兩大理念,設計完成了病原檢測試劑盒、海參養殖附著基、飼料消毒儀、海參投喂裝置等有關養殖工藝、設施裝備等技術革新,研發系列化專用藥品、技術產品30余種;八項專利技術和藥物配方轉讓到多家企業進行產業化生產。建立了以病原檢測試劑盒、專用藥物、中草藥、綠色消毒劑、免疫增強劑、微生態制劑、多聯疫苗等為主體的疾病防控技術體系,研究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疾病臨床防控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國內知名的疾病防控和咨詢平臺。5、選育出具有抗病耐高溫的高抗1號、出皮率高的青青1號、刺型佳的多刺1號等多個刺參新品系并進行了推廣養殖,作為技術支撐成功申報青島市3家省級良種場,與龍頭企業共建黃河口海參產業技術研究院。6、收集保存了2000余株病原和環境益生微生物,構建了北方水產養殖動物病原庫、疾病檔案庫、養殖數據庫,建立了北方水產疾病遠程會診中心站,輻射黃渤海沿岸10余個地區,實現了音頻、視頻和顯微圖像同步傳輸的異地水產疾病遠程會診功能。
[教育背景]
1981.9-1985.7廈門水產學院(現稱:集美大學)海水養殖學士1991.8-1992.1農業部科技干部英語培訓班科技英語結業1993.7-2001.2UniversitiPutraMalaysia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水產疾病控制博士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聯系方式
添加上海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上海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上海海洋大學報錄比、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學學姐微信、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上海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上海海洋大學排名、上海海洋大學保研、上海海洋大學公眾號、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上海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shanghaihaiyangdaxue/yanjiushengdaoshi_52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