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動物醫學系簡介

發布時間:2020-05-1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動物醫學系簡介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動物醫學系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動物醫學系簡介 正文

水產動物醫學系
 
 
 
一、水生動物醫學系簡介
水產動物醫學系組建于2007年,其創建的班底是水產動物疾病學和微生物學兩個教研室以及國家水生動物病原庫。近年來,本系圍繞水產動物病害與防控研究領域的創新需要,整合現有人力資源,組建了兩支“水生動物醫學科研-教學創新團隊”。以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為主體,利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礎及優勢,開拓和加強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合作,大大提高本系學科競爭實力和創新水平以及和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課題的能力。科研方向與現有專業的主要課程緊密結合,并建立團隊聯系專業制度,把專業課程和培養方案改革、新專業申報、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學生就業及發展指導、就業推薦與團隊捆綁。促進教學內容和科研內容交融互補、教學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項目互促,形成了具有水生動物醫學學科特色的教學創新團隊。
據學校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水生動物醫學專業建成上海海洋大學既具有水產學科的特色,同時又具有顯著的醫學及獸醫學特色的交叉學科。在已經建立碩士點的基礎上,爭取建立博士點;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快培養和引進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在主要研究方向擁有在國內外有影響的中青年領軍人物,并形成學科梯隊和創新團隊,努力爭取得教育部、上海市教育、科研榮譽稱號,國家級教育、科研榮譽稱號;在學科建設方面力爭在國家重大魚病防治專項建設,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或重點科研課題中獲得多項科研課題;通過結合水生動物醫學學科的專業特色,服務地方、服務行業,為全國漁業科技進步提供技術服務,爭取橫向科研課題;出版一批高質量的學術專著和教材以及高質量論文;主辦大型國內外學術論壇和學術研討會。

二、師資隊伍情況
(一)人員組成:目前本系共有18名專業教師,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和高級實驗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6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10人。
(二)人才計劃:計劃三年內,引進高水平優秀博士或博士后1-2名;引進高層次人才1-2名;
(三)團隊建設:不斷擴充團隊、引進優秀人才,壯大水生動醫專業,尤其在傳染病學、免疫學、疾控方向的整體實力,提升整體團隊實力,建設“雙一流”高水平特色團隊,優化團隊科研和教研能力。

三、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工作情況

(一)教學工作:
1. 委托管理專業
水生動物醫學學士學位、水產養殖(水生動物醫學方向)碩士學位
2. 承擔主要課程
本科:水產養殖學;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生動物病理學;水生動物病原生物學;水生動物檢驗檢疫;獸醫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管理學;普通動物學;魚類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寄生蟲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動物生理學;水生動物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養殖水化學;水產動物營養學;動物微生態學;魚類藥理學;水生動物公共衛生學;水生動物流行病學;水生動物傳染病學等
研究生課程:現代微生物學專題、組織培養、病理學、藥理學等
3. 承擔實習任務
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調查實習、水生動物疾病學實習、水族寵物臨床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和論文
4. 教學改革與研究
(1)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教學計劃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執行總綱,隨著水生動物醫學的發展和社會對水生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對教學計劃中所有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了梳理和調整,優化了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突出課程教學的基本知識點,強化基本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新時代行業發展需要本專業培養具備基礎水生動物醫學、預防水生動物醫學、臨床水生動物醫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好地掌握各種水生經濟動物的疾病特征、發生原因、流行規律及其診斷、預防、控制、檢驗及檢疫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適應漁醫業務部門、水產養殖單位及有關部門從事水生動物臨床、水生動物衛生與監督、預防檢疫、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及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其中陸宏達教授主持的“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和張慶華副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學”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課程,2008年,“微生物學”曾獲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2)雙語教學
倡導專業課程教學同專業外語教學結合,以提高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目前已經開設了《微生物學》、《免疫學》、《水生動物傳染病學》等多門雙語課程和《微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等國際化英語課程。本科生及本科留學生開設的全英語《微生物學》和《魚類疾病與防控》留學碩、博士生的全英語《水產動物病原學》。
(3)實踐教學環節
水生動物醫學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與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踐技能水平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徑。結合上海市085工程先行先試項目率先對水生動物醫學專業主要課程實驗項目進行統一調整和改革,提高實驗教學內容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做到實驗項目無重復,實驗內容區別有聯系,實驗難度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實驗體系,切實提高水產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展了“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本碩一體化”等系列的教學改革和探索,設立了;建設有國家水生動物病原庫、水生動物醫學綜合專業實驗和濱海實踐實訓實驗室支撐水生動物人才的培養。
(4)教材專著:
呂利群、王浩編著十三五教材《水產動物檢疫學》;曹海鵬副教授參編“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魚類寄生蟲學》;姜有聲參編,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水生動物免疫學》。宋增福參編教材《魚類增養殖學》、《淡水生態養殖》部,主持編寫教材《水生動物微生態學》(待出版)。

(二)科研工作

在“水產一流學科”的背景下,水生動物醫學系以水生病原和水生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瞄準國際前沿,對水產重大病害進行深入的前瞻性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服務于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主要研究方向:
1.水產動物傳染病和魚藥藥理學(呂利群教授、姜有聲副教授、許丹副教授和王浩博士團隊)
研究領域包括水生動物呼腸孤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II型鯽皰疹病毒感染機制、環境友好型新漁藥開發、水產動物疾病診斷技術。呂利群教授是上海市“曙光學者”、中國水產學會漁藥分會副主任委員、魚病分會委員、《上海海洋大學學報》編委會委員、水生動物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主持的科教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31372561、31072244和31672690;農業部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經費,編號CARS-46-12等。
2.魚類分子遺傳學、免疫學與病害防控(鄒鈞教授、高謙教授團隊):

研究領域為魚類免疫學和比較免疫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魚類細胞因子與T/B細胞功能;2)宿主與病原互作機制;3)養殖魚類疫苗與免疫制劑的作用機理;4)魚類抗病的分子遺傳機制;5)免疫系統起源與分子進化。鄒鈞教授于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類,海外)資助、2012年獲福建省“閩江學者”。現為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副主編和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Biology編委,多次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會審評委和科技部海外函評專家,以及英國醫學研究基金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國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研究基金會(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德國研究基金會(German Research Council)、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項目函評人;在PLOSPathogens、J Immunology、JVirology、Immunological Reviews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和綜述120余篇,論文總引用率達6300余次,H因子為50。
3. 海洋動物分子免疫學(徐田軍教授團隊)
主持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連續資助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星火計劃重點及面上項目等科研項目十余項。
4. 水生動物基礎醫學方向(張慶華教授團隊):
水生動物病原(人獸共患)與宿主之間的關系及天然免疫應答研究;免疫進化機制及基因功能的比較免疫學;環保型水生經濟動物疾病預防開發。
1)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科技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2016)
2)江蘇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2016)
3)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崇明農業領域科技支撐項目評審專家(2015)
4)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立項評審專家(2010,2012)
5.漁藥使用風險評估及控制方向(胡鯤教授團隊):
包括新獸藥創制、水產動物病害等領域工作。主持和參與863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等項目1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1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源論文15篇,撰寫專著2部;制定國家標準1項,獲得專利9項。
6.水產動物病害微生物防控與微生物生態修復(宋增福副教授團隊):
主要從事的研究包括:1.水產動物微生物管理與病害防控理論與技術:(1)益生菌與水產動物病害防治,(2)噬菌體防控技術研究;(3)細菌的群體感應及其抑制技術的應用與開發;(4)微生態制劑的研發及腸道微生菌群的調控;2.微生物生態修復技術:(1)養殖水體微生物調控技術;(2)污染環境的微生物生態修復。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合作項目10多項,發表論文20多篇,授權專利1項,申請20多項;參編教材《魚類增養殖學》、《淡水生態養殖》,主持編寫教材《水生動物微生態學》(待出版)。曾入選2013年南京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參加上海市水產種質資源協同創新中心。
7.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曹海鵬副教授團隊
主持了江蘇省漁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專項課題“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技術研究”,江蘇省農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新型高效復合抗菌微生物添加劑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上海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計劃(個人)項目“南美白對蝦弧菌病防控新技術開發與實踐”、上海海洋大學科技發展基金“南美白對蝦白便病防控技術與研究”、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中華絨螯蟹腸炎病的診斷與控制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共發表SCI論文20余篇,CSCD期刊論文30余篇,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7項。

(三)服務社會:

1. 呂利群教授團隊: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廣東恒興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參與水產動物流行病學調查、病原物分離與鑒定等相關工作。2015年5月依托鹽城恒興飼料有限公司建立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病害防控實驗室,每年作為5-6名水生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實習基地,2-3名研究生進行鯽魚皰疹病毒病的一線監測和報告。進行疾病診斷(II型鯉科皰疹病毒)調研養殖模式,為科研教學積累素材;依托該平臺進行合作并申報科研項目。2016年11月依托鹽城恒興飼料有限公司建立的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病害防控實驗室,建設成為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2016年09月,依托該工作站申報的江蘇省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許丹副教授雙創博士項目獲準。
2. 胡鯤教授團隊:鑒于水霉病對水產養殖的危害和孔雀石綠禁用后無藥可用的局面,采用“邊研究-邊示范—邊推廣”的方式加強孔雀石綠替代藥物制劑的生產性應用。2008年即開始了示范推廣應用工作。一方面,研究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另一方面根據示范的反饋信息進一步優化配方及其工藝。該模式不僅有效地推進了成果的熟化,而且促進了成果的轉化、推廣。2012年,孔雀石綠替代藥物制劑成果基本成熟,在社會上取得較大的反響,研究團隊與長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達成了“復方甲霜靈粉”的核心專利技術的轉讓協議,開始了申報新藥證書的進程。自2008年至2016年期間,復方甲霜靈粉(美婷)在全國除了臺灣、西藏以外的30余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進行了生產性應用與示范,累積受試面積達79.25萬畝。受試對象涵蓋我國主要大宗淡水魚類(青草鰱鳙鯉鯽鳊魴)、主要出口魚類(鰻等)和某些特種養殖魚類(胭脂魚、金魚)等數十種。其中,2014-2017年期間,僅上海、湖南、江蘇、浙江等11 個省市受試面積就達67.95 萬畝,創造直接經濟效益4.16 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3.陸宏達教授團隊:積極參與科技服務,2017年度組成了草食性魚類病害防控技術服務團,利用暑假休息的放假時間和其它業余時間,在上海市郊區崇明、松江和江蘇的興化、鹽城、大豐等養殖區(場)以及其他外省地為水產養殖戶和漁技人員開展了科技入戶服務工作,服務內容包括水生動物病害預防和治療、水生動物的病害和相關知識的培訓服務。
4.張慶華教授團隊:2014/01-2014/12:企業合作橫向課題,方廣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測試。
5.宋增福副教授團隊: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產業化,通過學校的教授博士服務團,進行水產病害及微生態技術的指導和推廣,服務于水產養殖業。通過產學研項目,參與企業的科技研發;通過群體感應抑制劑、噬菌體、益生菌等技術手段研制水產用抗生素替代微生物制劑;通過微生態制劑的產品的研發,開發出快速降解亞硝酸和氨氮等水質有毒因子的微生態制劑,形成了“以菌抑藻,抑菌治澡”的技術方案。2013年入選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5.曹海鵬副教授團隊2013年8月-2015年9月到江蘇省泗洪縣掛職(任實職)黨組成員,水產局副局長兼臨淮鎮黨委副書記,工作業績連續兩年被縣委組織部考評為“優秀”。起草的《泗洪縣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意見》和《泗洪縣漁用投入品管理辦法》被縣政府采納并發文實施;形成的工作案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官網、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人民網、宿遷日報、網上宿遷、共產黨員網等十余家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報道和轉載,并作為科技創業扶貧典型事跡材料被江蘇省科技廳選送到科技部國家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轉化3項,被山西省臨猗縣政府授予工業產學研金鑰匙先進個人。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學成果
1. 教學獎勵:
1)2016-2017年度秀實驗教學項目《水產動物檢疫實戰訓練》;呂利群教授和王浩博士;
2)2011年02月,2010年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貢獻獎;張慶華教授;
3)2012年06月,2011年度《上海海洋大學學報》優秀審稿人;張慶華教授;
4)2012年12月,2012年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貢獻獎;張慶華教授;
5)2013年03月2011-2012年度上海海洋大學“三八”紅旗手;張慶華教授;
6)2012年,獲得校教學成果二等獎;宋增福副教授。
7)2017年,“水產類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獲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曹海鵬副教授;
8)2017年,“微生物學”項目獲2016-2017學年上海海洋大學秋季學期“好課堂”;曹海鵬副教授;
9)2016年校級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 王浩博士;
10)2009年02月,《微生物學》獲2008年度校教學成果二等獎;姜有聲副教授;
11)2017年11月,2016-2017學年上海海洋大學“天石卓越貢獻獎”;姜有聲副教授;

2. 教學成果
1)2017年“上海海洋大學教學名師”;呂利群教授;
2)2017年《水產動物檢疫學大實驗》獲優秀實驗項目;呂利群教授。
3)2014年10月,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優秀論文;黃芪多糖對克氏原鰲蝦抗白斑綜合征的影響,指導老師張慶華教授;
4)2015年6月,第十三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黃芪多糖對克氏原鰲蝦抗白斑綜合征的影響,指導老師張慶華教授;
5)2015年3月,第十三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上海海洋大學選拔賽,一等獎,黃芪多糖對克氏原鰲蝦抗白斑綜合征的影響,指導老師張慶華教授;
6)2014年10月,第一屆滴水湖大學生創新論壇,二等獎,黃芪多糖對克氏原鰲蝦抗白斑綜合征的影響,指導老師張慶華教授;
7)2014年12月,《微生物學》微課比賽獲2014年度校教學比賽二等獎,許丹副教授。

(二)科研成果
1)2016 年,“草魚呼腸孤病毒新型基因工程疫苗”項目獲上海海洋大學科學技術二等獎,呂利群教授、許丹副教授等;
2)2010年12月,CC趨化因子在斑點叉尾鮰抗菌感染中免疫響應模式的研究,上海市教委項目,張慶華教授;第5完成人,校級科技成果三等獎;
3)2010年,上海海洋大學科學成果獎二等獎,胡鯤教授獲;
4)2017年,“基于生物防控技術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研究與應用”項目獲江蘇省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獎二等獎,曹海鵬副教授;
5)2015年,“基于生物防控技術的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模式研究與應用”項目獲連云港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曹海鵬副教授;
6)2014年,“鯽魚卵水霉病及其中草藥控制” 項目獲宿遷市自然科學論文獎一等獎,曹海鵬副教授;
7)2012年,“黃顙魚卵水霉病病原的分離鑒定及其無性繁殖特性”項目獲中國水產學會優秀論文獎,曹海鵬副教授;
8)2013年,“草魚呼腸孤病毒疫苗開發相關技術研究” 項目獲上海海洋大學科學成果獎(自然科學類)獎二等獎;曹海鵬副教授;
9)2016年鹽城市年度科學技術三等獎:功能性蝦配合飼料研發與產業化,許丹副教授;
10)2017年01月,梭魚健康養殖高效環保飼料研發與推廣獲得鹽城大豐區2016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許丹副教授;


五、系負責人、辦公地點和電話
系主任:鄒鈞
辦公地點:水產與生命學院D105
電話:18501724506

上海海洋大學

添加上海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上海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上海海洋大學報錄比、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學學姐微信、上海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上海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上海海洋大學排名、上海海洋大學保研、上海海洋大學公眾號、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上海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shanghaihaiyangdaxue/yanjiushengyuan_290504.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