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初試自命題大綱 正文
2017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初試自命題大綱
目 錄
2017年工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初試大綱 1
交通運輸工程(085222) 1
901《工程力學》 1
902《船舶原理》 1
903《港口物流學》 2
904《計算機網絡技術》 3
2017年農業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初試大綱 4
養殖(095105) 4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4
905《普通生態學》 7
漁業(095108) 7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7
906《漁業資源學》 10
農業機械化(095109) 11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11
907《機械設計基礎》 13
908《電工電子學》 15
農村與區域發展(095110) 15
342《農業知識綜合四》 15
909《管理學原理》 20
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095111) 21
342《農業知識綜合四》 21
909《管理學原理》 21
農業信息化(095112) 22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22
910《信息技術基礎》 25
食品加工與安全(095113) 27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27
911《食品化學》 29
設施農業(095113) 30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30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30
912《水產養殖學》 30
913《水產養殖工程學》 31
2017年工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初試大綱
交通運輸工程(085222)
901《工程力學》
一、考查目標
工程力學是交通、水利、土木工程等各工科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本科目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靜力學和材料力學兩大部分。要求考生對其中的基本概念有較深入的理解,系統掌握各力學中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基本概念填空題,分值比例約在30% 。計算題型,分值比例約在70% ,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靜力學部分(40%);材料力學部分(6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靜力學基本概念與物體受力分析
掌握理論力學的基本假設、主要研究內容等概念;物體受力分析,熟練掌握常見約束與約束反力的分析,和幾個靜力學公理。
2、力系簡化和力系平衡方程
掌握匯交力系的幾何法和解析法;力偶系的概念。平面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方程以及求解,包括桁架系統。
3、掌握材料力學的基本假設,桿件的基本變形等概念。
4、掌握四種基本變形(拉壓、剪切、彎曲、扭轉)及組合變形的概念及受力分析;桿件在基本變形下的內力、應力、位移及應變的計算及其強度計算和剛度計算。
5、理解并掌握應力狀態和強度理論,對組合變形下桿件進行強度計算。
6、掌握彈性穩定平衡的概念,確定壓桿的臨界載荷和臨界應力,并進行壓桿穩定性計算。
902《船舶原理》
一、考查目標
《船舶原理》是航海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本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船舶舶浮性、穩性和抗沉性等基本性能,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船模換算和阻力估算的方法及螺旋槳幾何特征、水動力性能和船體的相互作用,了解船舶搖擺規律、減搖裝置和船舶操縱性的概念。熟悉船舶操縱性能及其運用,掌握各種環境下的船舶操縱,以達到保證船舶航行的安全。
二、試卷結構
題型結構:計算題:90分;名詞解:20分;簡答題:40分。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考試范圍
船體的形狀、船體計算的近似積分法、浮性、船舶穩性、吃水差、抗沉性、船體強度船舶阻力、船舶推進、船舶的搖蕩性、船舶的操縱性。
2、考試要求
1)掌握船舶主尺度,主尺度比、船體系數及與船舶性能的關系。
2)近似積分法的計算原理,梯形法則,辛氏法則的運用。
3)掌握基本概念、根據船舶重量、重心、排水量、浮心的相對位置判定船舶的漂浮狀態、掌握本章的相關計算及每厘米吃水噸數的應用。
4)掌握基本概念、掌握船內重物變化及船舶裝卸重物的穩性計算、掌握影響船舶穩性的因素及穩性校核的方法。
5)掌握基本概念、掌握船舶吃水及吃水差的計算。船舶浮態與穩性的關系。
6)掌握基本概念、重量增加法和浮力損失法的計算原理及重量增加法的應用。
7)掌握船舶總縱強度、局部強度的計算及影響的因素和校核。
8)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及影響因素、附加阻力的計算。
9)掌握螺旋槳的的主要技術參數,螺旋槳的工作原理,船體和螺旋槳的相互影響及影響螺旋槳推進性能的因素。
10)掌握船舶搖蕩運動的基本概念,自由橫搖和諧搖。
11)船舶變速性能旋回性能、航向穩定性和保向性、船舶操縱性指數(K、T 指數)的物理意義及其與操縱性能的關系、 船舶操縱性試驗等船舶操縱性能。
903《港口物流學》
一、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了解港口物流的基本概念、發展模式、系統與供應鏈、經營與效率等港口物流理論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港口物流的基本實務與基本技術,在正確理解港口物流所覆蓋的點(港口)、線(圍繞港口的水、陸、空運輸及其多式聯運)與面(港口腹地及輻射的區域經濟)的邏輯內涵的基礎上,具有相應的分析和解決港口物流規劃與管理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單選)(20%)、簡答題(20%)、論述題(30%)、案例分析題(30%),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港口與港口物流(20%)、港口物流發展模式與戰略(10%)、港口物流系統與供應鏈(10%)、港口物流經營與效率(10%)、港口生產與商務管理(20%)、港口物流運輸管理(10%)、港口物流區域經濟與管理(10%)、港口物流技術(1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港口與港口物流
1)港口及其分類、港口的構成、港口的技術經濟特征
2)港口物流的內涵、港口物流的特點與發展趨勢、港口物流的基本功能
3)影響港口物流發展的經濟因素、港口物流的幾個基本關系
2、港口物流發展模式與戰略
1)港口管理模式、物流物流運作模式
2)我國港口物流的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及幾個相關問題
3、港口物流系統與供應鏈
1)港口物流系統及其特征、港口物流系統規劃的原理、特征與步驟
2)港口物流系統一體化的基本內容、資源整合、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的基本知識
3)港口物流供應鏈及其作用、港口物流供應鏈的形式、港口物流供應鏈管理原理與機制、港口物流供應鏈的構建
4、港口物流經營與效率
1)港口物流經營方式、港口物流經營組織結構、港口物流經營管理改革
2)效率與港口物流效率、港口物流效率測評方法
5、港口生產與商務管理
1)港口生產計劃管理、港口商務與口岸管理、港口設備與工藝管理、港口庫場管理、理貨業務管理
2)集裝箱基礎知識、集裝箱港口進出口程序、集裝箱港口貨運站管理、集裝箱碼頭檢查橋業務、集裝箱港口箱務管理
6、港口物流運輸管理
1)水路運輸(班輪運輸、租船運輸)
2)陸路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
3)航空運輸及其要素、航空運輸的類型與形式、航空貨物運輸的計量規定與托運手續
4)國際多式聯運及其特點、國際多式聯運的組織形式、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
7、港口物流區域經濟與管理
1)港口發展與腹地經濟、港口競爭力與腹地經濟
2)港口物流園區及其特征、港口物流園區的功能、港口物流園區物流量預測
3)保稅與保稅區、港口物流保稅形式
8、港口物流技術
1)港口物流信息及其功能、港口物流信息管理平臺
2)貨運代理信息管理系統、水路運輸信息管理系統、船務信息管理系統
3)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CNSS)
904《計算機網絡技術》
一、考查目標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方向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要求考生掌握計算機網絡與交通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分析方法,能夠對交通信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的組成、體系結構、協議、局域網技術、廣域網技術、網絡互連、網絡應用、網絡安全、交通信息網絡的基本原理等;學生能夠從從設計的角度理解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各層協議;了解當前網絡技術的最新發展和交通信息網絡的關鍵技術;對常用的網絡能進行安裝、管理和維護。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45分(單選,每題3分);填空題30分(每題3分);判斷題15分(每題1.5分);敘述題60分(5選4,每題15分)。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基礎知識(60%)、應用能力(40%)。
三、考試內容
1. 網絡基本概念?
計算機網絡及其功能、網絡分類、拓撲結構
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和協議?
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
3. 物理層?
數據通信的理論基礎、傳輸介質、信道復用技術
4. 數據鏈路層?
定義、功能、數據鏈路層協議基本原理、滑動窗口協議的基本原理、HDLC的基本工作原理、差錯校驗方法
5. 網絡層?
網絡層基本功能、分組交換,虛電路工作原理及其特性、IP協議、子網劃分、路由算法、擁塞控制、網絡互聯
6. 局域網?
CSMA/CD協議、局域網擴展、無線局域網
7. 廣域網?
基本概念、分組轉發機制
8. 傳輸層?
傳輸層基本服務、傳輸協議的要素、傳輸層的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重傳機制、TCP和UDP
9. 應用層?
SMTP 、WWW、SNMP
10. 網絡安全?
常規加密體制、公開密鑰體制、防火墻
2017年農業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初試大綱
養殖(095105)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生物化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實驗技術;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功能以及分離純化及表征方法;生物大分子在體內的代謝和調節,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和表達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分子水平認識和解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現象,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客觀題(名詞解釋、判斷、選擇、填充等題型),分值比例約在55% 。主觀題(簡答題型),分值比例約在45% 。
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蛋白質化學(10%);核酸化學(10%);糖類的結構和功能(15%);脂類和生物膜(5%);酶、維生素和輔酶(5%);新陳代謝與生物氧化(10%);糖、脂類、蛋白質和核苷酸代謝(25%);核酸的生物合成(5%);蛋白質的生物合成(10%);物質代謝的調控(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蛋白質的生物學意義;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及與功能的關系;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性質;蛋白質的分類。
2、核酸的組成成份;DNA的結構;RNA的結構與功能;核酸的性質。
3、單糖的構型、結構、構象;多糖代表物;糖復合物。
4、脂類的成份、結構和功能;細胞的膜系統;生物膜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功能。
5、酶的概念和化學本質;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酶作用的專一性和作用機制;酶促反應;各種維生素及作為輔酶的功能。
6、新陳代謝的概念;生物體內能量代謝的基本規律;高能化合物與ATP的作用;生物氧化的特點;氧化磷酸化作用。
7、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糖的分解與合成代謝;脂類的酶促水解;脂肪的分解與合成代謝;蛋白質的酶促降解;氨基酸的一般代謝和合成代謝;核酸的酶促降解;核苷酸的分解與合成。
8、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
9、遺傳密碼、核糖體、轉移RNA的功能;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10、糖、脂肪、蛋白質和核酸代謝的相互關系;酶水平的代謝調節。
《微生物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微生物學是水產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學科,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態、結構、類群、分離、鑒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與人類及其他生物間的相互關系;微生物在工、農、醫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等。微生物學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基礎科學,又是應用科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全面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訓練和學會應用微生物學知識研究和解決生產領域中實際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10分(共10題,單選,每題1分);名詞解釋10分(共5題,每題2分);簡答題15分(共3題,每題5分);論述題15分(每題15分)。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緒論(5%)、微生物種類生物學知識(30%)、微生物的營養與代謝(20%)、微生物的生長(20%)、微生物的生態(20%)、微生物的分類鑒定(5%)。
三、考試內容
1、緒論
微生物和微生物學的概念;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認識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2、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種類;細菌的形態、構造和功能;細菌的群體形態。
3、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類群;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絲狀真菌的形態和構造;真菌的孢子;四類微生物典型菌落的特點。
4、非細胞型微生物
病毒的形態構造和化學成分;四類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5、微生物的營養
微生物的六類營養要素;微生物的營養類型;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培養基的種類。
6、微生物的代謝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的主要代謝調節方式。
7、微生物的生長
測定微生物生長的方法;微生物的生長規律;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培養法概論;消毒與滅菌。
8、微生物的生態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自然界物質循環中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9、微生物的分類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三域學說);微生物分類鑒定的方法。
《動物遺傳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要求學生熟悉遺傳學的基本概念,掌握遺傳學的基本規律和應用,從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不同層次上對對遺傳學有較完整和系統的認識,對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基因學說,群體遺傳和基因工程等有較深入的了解。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0分,占20%,填充題10分,占20%,是非題10分,占20%,簡答題20分,占40%。
2、內容結構
基礎遺傳學約占15%,遺傳的染色體學說約占10%,遺傳物質的改變10%,遺傳的分子基礎約占10%,遺傳和進化約占15%,遺傳分析約占10%,遺傳與發育約占10%,基因表達與調控約占10%,基因工程約占1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基礎遺傳學
1)掌握孟德爾遺傳規律及孟德爾遺傳規律的補充和發展。
2)掌握連鎖遺傳規律。
3)掌握伴性遺傳的規律。
4)掌握性別決定的方式。
2、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1)掌握染色體的形態、數目和染色體周史。
2)掌握細胞分裂與細胞周期。
3)掌握染色體學說的主要內容。
3、遺傳物質的改變
1)掌握染色體的結構變異。
2)掌握色體數目的變異。
3)掌握基因突變及誘發和修復機制。
4、遺傳的分子基礎
1)掌握DNA作為主要遺傳物質的證據。
2)掌握核酸的化學結構和染色體的分子結構。
3)掌握基因的結構和功能。
4)掌握DNA的復制、RNA的轉錄與加工、蛋白質的翻譯的相關概念和基本過程。
5、遺傳和進化
1)掌握Hardy-Weinberg定律及等位基因頻率的計算。
2)掌握進化學說及其發展。
3)掌握改變基因平衡的因素。
4)掌握物種的形成方式。
6、遺傳分析
1)掌握遺傳數據的統計分析。
2)掌握原核生物的遺傳分析。
3)掌握真核生物的遺傳分析。
4)掌握數量性狀的遺傳分析。
5)掌握近親繁殖和雜種優勢。
7、遺傳與發育
1)掌握細胞核和細胞質在個體發育中的作用。
2)掌握基因對個體發育的控制。
3)掌握細胞的全能性。
8、基因表達與調控
1)掌握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與調控。
2)掌握原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與調控。
9、基因工程
1)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見轉基因技術的基本過程。
905《普通生態學》
一、考查目標
普通生態學是一門系統闡述不同組織尺度水平下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基礎理論與知識的水產養殖領域專業基礎課。考生應了解生態學主要名詞和基本概念,掌握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以此靈活回答基礎和應用生態學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20分(單選,每題1分);填空15(每空1分);名詞解釋15分(每題3分);簡答題40分(每題8分);計算分析題30分(每題15分),論述題30分(每題15分)。
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緒論(5%)、生物與環境(30%)、 種群生態學(35%)、群落生態學(25%)、生態系統生態學(35%)、應用生態學(20%)。
三、考試內容
1、緒論:要求考生掌握生態學的定義、對象、發展簡史及現狀,研究方法和分科等內容。
2、有機體與環境:要求考生掌握因子分類,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烯最小因子法則和耐受性定律的表述和意義以及主要生態因子對生物的普遍作用規律等內容。
3、種群生態學:要求考生掌握種群的基本概念和參數,以邏輯斯蒂曲線為描述種群變化的基本模型來推導自然種群變化的規律并能通過它和一些簡單衍生模型來預測種群變化的結局、兩個種競爭的結局和捕食者—被食者數量的相關變化,自然種群的變化規律、r—K選擇原理、種群數量調節的密度和非密度制約因子等內容。
4、群落生態學:要求考生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演替規律、生物多樣性指數和變化規律、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類型和基本特征等內容。
5、生態系統生態學:要求考生掌握生態系統定義,其結構和功能的概念,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比較,初級生產力定義、測定和分布規律,生態系統分解力的影響因素,生物地化循環的規律,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發展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等內容。
6、應用生態學:要求考生了解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人口、環境、資源問題,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水域的富營養化和赤潮,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等內容。
漁業(095108)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高等數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高等數學是大學本科段理工類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本課程的考試目的是測試考生的數學素質,包括對高等數學各項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 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5分(每題1分);填空題10分(每題2分);解答題35分(每題分值視題目難度而定).
2 內容結構
函數、極限、連續(10%),導數及微分的幾何意義、導數的計算方法(10%),中值定理及導數的應用(20%),不定積分與定積分(20%),微分方程(10%),偏導數(10%),二重積分及其計算(20%).
三、考試內容
1、函數、極限、連續
1)理解函數的概念,掌握函數的表示法,會建立應用問題的函數關系.
2)了解函數的有界性.單調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復合函數及分段函數的概念,了解反函數及隱函數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數的性質及其圖形,了解初等函數的概念.
5)了解數列極限和函數極限(包括左極限與右極限)的概念.
6)了解極限的性質與極限存在的兩個準則,掌握極限的四則運算法則,掌握利用兩個重要極限求極限的方法.
7)理解無窮小的概念和基本性質.掌握無窮小量的比較方法.了解無窮大量的概念及其與無窮小量的關系.
8)理解函數連續性的概念(含左連續與右連續),會判別函數間斷點的類型.
9)了解連續函數的性質和初等函數的連續性,理解閉區間上連續函數的性質(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會應用這些性質.
2、一元函數微分學
1)理解導數的概念及可導性與連續性之間的關系,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與經濟意義(含邊際與彈性的概念),會求平面曲線的切線方程和法線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導數的四則運算法則及復合函數的求導法則,會求分段函數的導數 會求反函數與隱函數的導數.
3)了解高階導數的概念,會求簡單函數的高階導數.
4)了解微分的概念,導數與微分之間的關系以及一階微分形式的不變性,會求函數的微分.
5)理解羅爾(Rolle)定理、拉格朗日( Lagrange)中值定理,了解泰勒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掌握這四個定理的簡單應用.
6)會用洛必達法則求極限.
7)掌握函數單調性的判別方法,了解函數極值的概念,掌握函數極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應用.
8)會用導數判斷函數圖形的凹凸性,會求函數圖形的拐點和漸近線.
3、一元函數積分學
1)理解原函數與不定積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積分的基本性質和基本積分公式,掌握不定積分的換元積分法和分部積分法.
2)了解定積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質,了解定積分中值定理,理解積分上限的函數并會求它的導數,掌握牛頓一萊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積分的換元積分法和分部積分法.
3)會利用定積分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旋轉體的體積和函數的平均值,會利用定積分求解簡單的經濟應用問題.
4)了解反常積分的概念,會計算簡單的反常積分.
4、多元函數微積分學
1)了解多元函數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數的幾何意義.
2)了解二元函數的極限與連續的概念,了解有界閉區域上二元連續函數的性質.
3)了解多元函數偏導數與全微分的概念,會求多元復合函數的偏導數,會求全微分,會求多元隱函數的偏導數.
4)了解多元函數極值和條件極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數極值存在的必要條件,了解二元函數極值存在的充分條件,會求二元函數的極值,會用拉格朗日乘數法求條件極值,會求簡單多元函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會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
5)了解二重積分的概念與基本性質,掌握二重積分的計算方法(直角坐標、極坐標).會用二重積分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空間立體的體積等.
5、常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階、解、通解、初始條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變量可分離的微分方程.齊次微分方程和一階線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3)會解二階常系數齊次線性微分方程.
4)了解線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質及解的結構定理,會解自由項為多項式、指數函數與多項式的乘積型二階常系數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
5)會用微分方程求解簡單的實際問題。
《普通動物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考生應準確掌握動物學的基本概念、了解各門類動物的形態特征及其在動物系統發展的地位、能用進化的觀點歸納總結各類群動物的進步性特征,識別各類群動物的代表性種類, 了解具有重要意義的有益或有害物種的生活史或生活習性。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5%)、填空題(20%)、簡答題(15%),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無脊椎動物方面約占25%,脊索動物方面約占2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考試范圍
緒論;原生動物門;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原腔動物;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脊索動物門;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
2、考試要求
1)動物學的基本概念;種的概念和種的命名;分類的等級;
2)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原生動物的分類概括;
3)動物的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生物發生律;
4)海綿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海綿動物的分類概況;
5)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腔腸動物的分類概況;
6)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扁形動物的分類概況;
7)假體腔動物的共同特征;假體腔動物的分類概況;
8)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環節動物的分類概況;
9)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軟體動物的分類概況;
10)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節肢動物的分類概況;
11)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棘皮動物的分類概況
12)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脊索動物的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分類概況;
13)魚綱的主要特征;魚綱的分類概況;
14)兩棲綱的主要特征;兩棲綱的分類概況;
15)爬行綱的主要特征;爬行綱的分類概況;
16)鳥綱的主要特征;鳥綱的分類概況;
17)哺乳綱的主要特征;哺乳綱的分類概況。
《海洋科學導論》科目
一、考查目標
海洋學主要闡述海洋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為主,要求考生了解海洋形態,熟練掌握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變化,深入理解海水各種運動,了解海洋水團、海洋環境調查、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等,并能夠結合中國近海進行分析。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0%)、簡答題(30%)、選擇題(10%),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海水物理、化學性質及溫度、鹽度、密度分布變化(20%)、海水運動(3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海洋形態
海洋的劃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帶、大陸邊緣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態。
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變化
1)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海水的主要熱學性質,海水鹽度的定義,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
成和性質,海洋聲學與光學現象,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營養鹽。
2)海洋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和變化
海洋的熱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溫度的分布與變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水鹽度的分布與變化,海洋密度的分布與變化。
3、海水運動
1)海洋環流
海流的定義、表示法、成因、分類、所受的作用力,地轉流和風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層和中國近海的環流。
2)海洋中的波動現象
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內波的特性,開爾文波和羅斯貝波的特性,風浪和涌浪的特性,淺水區海浪的變化,中國近海的波浪。
3)潮汐
潮汐現象、潮汐要素、潮汐類型,潮汐產生的原因,潮汐靜力理論,潮高和潮時的計算,潮汐動力理論,三種形態海區的潮汐和潮流,世界大洋近岸及中國近海的潮汐和潮流。
906《漁業資源學》
一、考查目標
考查考生對漁業資源學的基本概念,漁業生物學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知識認知情況,對魚類種群數量變動的基本規律,海洋環境因素與魚類行為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程度,以及對我國重要漁業資源的特性和利用現狀認識,考查就如何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見解。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判斷題(20%) 名詞術語解釋(20%)、問答題(20%)、論述題(40%),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緒論(10%)、漁業資源生物學基礎(20%)、 魚類的集群與洄游(15%)、海洋環境及其與魚類行動的關系(25%)、中國海洋漁業資源狀況(30%)。
三、考試內容
1、緒論
1)漁業資源的相關概念及其定義;
2)漁業資源的特性、核心和研究目的;
3)漁業資源學的發展簡史。
2、漁業資源的生物學基礎
1)魚類種群的概念和相關的系列概念,以及其相互間的聯系與區別,種群的鑒別方法;
2)魚類的年齡和生長;
3)魚類性成熟、繁殖習性和繁殖力;
4)漁業資源數量變動規律;
5)魚類的餌料、食性、攝食與豐滿度等。
3、魚類的集群與洄游
1)集群的概念、規律和意義等;
2)魚類的洄游概念、類型、機制和生物學意義;
3)魚類洄游的研究方法。
4、海洋環境及其與魚類行動的關系
1)海洋劃分、面積、底形和底質等;
2)世界海洋中海流的分布;
3)水溫、海流、鹽度、光、溶解氧、氣象因素、水深、海底地形和底質、餌料生物等因子對魚類生理、行為的影響關系。
5、中國漁業資源現狀
1)我國海洋環境特征;
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現狀概況,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
農業機械化(095109)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農業機械與裝備》科目
一、考查目標
熟悉農作物生產的組成環節和程序,了解每個生產環節的相關機械裝備和技術,具體包括具有通用性的輪系,作物播種前的耕整地機械,作物播種、插秧與栽植機械,作物生長過程的施肥、中耕與植保機械,作物成熟后的收獲機械等;熟悉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掌握農業機械的典型原理、設計程序、分析方法等。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30%)、簡答題(40%)、論述題(30%),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耕種機械(50%)、保育機械(50%)、收獲機械(5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耕種機械:行走裝置、耕地機械、整地機械、插秧機與栽植機、播種機械行走裝置、耕地機械、整地機械;
2、保育機械:施肥機械、中耕機械、植保機械;
3、收獲機械:收割機械、脫粒機械、谷物聯合收獲機、玉米收獲機械、經濟作物收獲機械、谷物清選機械、谷物干燥機械、風機;
《機械設計基礎》科目
一、考查目標
機械設計基礎為農業機械化領域的學生學習相關機械設備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以研究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和基本設計計算為目的。要求考生初步掌握常用機構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特點、應用場合和工作原理,達到合理選用機構和初步具備運用手冊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具有運用標準、規范、手冊和圖冊等有關資料的能力,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或判斷題)20分;簡答作圖題20分;計算題10分;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常用機構(40%)、連接(20%)、 機械傳動(20%)、軸系零部件(2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常用機構
1)平面運動副及其分類,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方法,掌握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
2)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型式、特性、演化和曲柄存在條件,典型平面四桿機構的設計。連桿機構的類型及應用,掌握行程速比系數,傳動角、壓力角、死點等基本概念,并能作圖表示。
3)各類凸輪機構特點和應用,從動件常用運動規律的特性。掌握凸輪基本術語,能采用圖解法分析對心直動從動件盤形凸輪機構各要素。
4)齒廓嚙合基本定律、漸開線齒輪的正確嚙合條件、可分性和嚙合過程;正常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漸開線齒輪的切齒原理、根切現象和最少齒數;斜齒圓柱齒輪、直齒圓錐齒輪的齒廓形成、嚙合特點、當量齒數等基本概念。
5)輪系的基本類型和傳動比計算。了解輪系的類型和應用,掌握定軸輪系及周轉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6)間歇運動機構:棘輪機構、槽輪機構、不完全齒輪機構、凸輪間歇運動機構的工作原理、結構、運動特點及應用。
2、連接:螺紋參數、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鎖條件;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螺紋連接的預緊、防松和強度計算。鍵連接、花鍵連接、銷連接的特點和應用。
3、機械傳動
掌握機械零件失效形式、設計計算準則、材料選用原則、結構工藝性和標準化等概念,了解零件設計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1)齒輪傳動的輪齒失效形式、材料及熱處理方法,掌握直齒圓柱齒輪、斜齒圓柱齒輪、直齒圓錐齒輪的受力分析和輪齒的強度計算準則及參數選取;齒輪傳動的潤滑和效率。
2)普通蝸桿傳動的的嚙合特點、失效形式,材料選擇、受力分析、主要幾何尺寸計算。
3)帶傳動和鏈傳動的類型特點、應用和張緊布置,帶傳動的彈性滑動和傳動比,普通v帶傳動的計算,V帶輪、滾子鏈的結構。
4、軸系零部件
1)軸的功用、類型、材料,軸的結構設計、強度計算準則。
2)滑動軸承的類型、結構型式,潤滑。滾動軸承的類型、特點和代號,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和基本額定壽命等概念,滾動軸承的潤滑、密封以及組合設計。
3)聯軸器和離合器和制動器的類型、特點和應用。
《網絡技術與應用》科目
一、考查目標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以研究網絡基本原理與網絡實際應用之間相互關系,探討農業信息的加工、獲取、傳輸與共享等相互關系為目的,其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概述、數據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局域網、廣域網與網絡互聯、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Internet的應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網絡設計與布線、項目實踐等。考生應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工作原理,解決農業信息生產、生活中遇到基本技術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20分(單選,每題1分);判斷10分(每題1分);簡答題10分(每題5分);論述題10分(每題10分)。
2、內容結構
計算機網絡概述(10%),數據通信基礎(10%),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協議(10%),局域網(20%),廣域網與網絡互聯(20%),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10%),INTERNET應用(20%)。
三、考試內容
1、 計算機網絡概述
1.2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
1.3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功能、分類
2、 數據通信基礎
2.1 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2.2 多路復用技術
2.3 數據交換技術
3、 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協議
3.1 網絡的體系結構
3.3 TCP/IP參考模型
4、 局域網
4.1 局域網的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4.2 局域網常用的協議
5、 廣域網與網絡互聯
5.1 廣域網的基本組成
5.2 網絡互聯的基本原理
6、 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
6.1 二者的區別
7、 INTERNET應用
7.1 常用的應用層協議
7.2 DNS,www,email,DHCP基本原理和應用
8、 網絡操作系統
此章要求了解即可
9、 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9.1 Internet面臨的安全威脅
9.2 常用的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
10、 網絡設計與布線
此章作為了解內容
907《機械設計基礎》
一、考查目標
本課程為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學生學習水產、漁業相關機械設備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以研究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和基本設計計算為目的。要求考生初步掌握常用機構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特點、應用場合和設計方法,達到合理選用機構和初步具備運用手冊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具有運用標準、規范、手冊和圖冊等有關資料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判斷題40分,簡答題50分,計算題30分,綜合題30分,共150分。
2、內容結構
常用機構(40%)、聯接(20%)、 機械傳動(20%)、軸系零部件(2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常用機構
1)平面機構
平面運動副及其分類,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方法,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
2)平面連桿機構
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型式、特性、演化和曲柄存在條件,典型平面四桿機構的設計。連桿機構的類型及應用,行程速比系數,傳動角、壓力角、死點等基本概念,并能作圖表示。
3)凸輪機構
各類凸輪機構特點和應用,從動件常用運動規律的特性。掌握凸輪基本術語,能采用圖解法分析對心直動從動件盤形凸輪各要素。
4)齒輪機構
齒廓嚙合基本定律、漸開線齒輪的正確嚙合條件、可分性和嚙合過程;正常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漸開線齒輪的切齒原理、根切現象和最少齒數;斜齒圓柱齒輪、直齒圓錐齒輪的齒廓形成、嚙合特點、當量齒數等基本概念。
5)輪系
輪系的基本類型和傳動比計算。了解輪系的類型和應用,掌握定軸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6)間歇運動機構
棘輪機構、槽輪機構、不完全齒輪機構、凸輪間歇運動機構的工作原理、結構、運動特點及應用。
2、聯接
螺紋參數、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鎖;螺紋聯接的基本類型,螺紋聯接的預緊、防松和強度計算。鍵聯接、花鍵聯接、銷聯接的特點和應用。
3、機械傳動
機械零件失效形式、設計計算準則、材料選用原則、結構工藝性和標準化等概念,了解零件設計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1)齒輪傳動
輪齒的失效形式、材料及熱處理方法,直齒圓柱齒輪、斜齒圓柱齒輪、直齒圓錐齒輪的受力分析和輪齒的強度計算準則及參數選取。齒輪傳動的潤滑和效率。
2)蝸桿傳動
普通蝸桿傳動的嚙合特點、失效形式,材料選擇、受力分析、主要幾何尺寸計算
3)帶傳動和鏈傳動
帶傳動和鏈傳動的類型特點、應用和張緊布置,帶傳動的彈性滑動和傳動比,普通V帶傳動的計算,V帶輪、滾子鏈的結構。
4、軸系零部件
1)軸
軸的功用、類型、材料,軸的結構設計、強度計算準則。
2)軸承
滑動軸承的類型、結構型式和潤滑方法。滾動軸承的類型、特點和代號,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和基本額定壽命等概念,滾動軸承的潤滑、密封以及組合設計。
3)聯軸器、離合器和制動器
聯軸器、離合器和制動器的類型、特點和應用。
參考書目:《機械設計基礎》(第六版)楊可楨、程光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908《電工電子學》
一、考查目標
電工電子學是一門研究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理論與應用的技術基礎課程。它具有基礎性、應用性和先進性等特點,是高等學校工科非電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理論性強、概念抽象,與各個專業領域都密切相關,涉及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面十分寬廣、綜合水平高,主要要求掌握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中各項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等。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30分(2分/題);填空題30分(2分/空);分析計算題90分(10-15分/題)。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電路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30%)、電路暫態分析(20%)、正弦交流電路及三相電(30%)、交流電動機(20%)、模擬放大電路基礎(25%)、數字電路基礎(2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電路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
掌握電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及常用分析方法,包括基爾霍夫KCL和KVL定律、電源等效變換法、疊加定理、戴維寧定理等。
2、單相正弦交流電路
了解單相正弦交流電的基本知識,掌握正弦交流電路的相量分析計算方法。
3、三相交流電
了解三相交流電的線電壓、相電壓、線電流、相電流等基本概念,掌握星型與三角形兩種連接方式及其特點,會進行三相電路的有關分析計算。
4、電路暫態分析
了解零輸入、零狀態等暫態過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換路定則,會使用三要素分析法求解一階暫態電路的響應。
5、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
了解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掌握有關機械特性及啟動、調速、停車的控制方法。
6、模擬放大電路基礎
了解二極管、三極管等基本電子元件與使用特性,掌握分立元件與集成放大電路的分析方法。
7、數字電路基礎
了解脈沖與數字的概念、會進行組合邏輯電路的化簡、分析。
農村與區域發展(095110)
342《農業知識綜合四》
《農業知識綜合四》側重于農村發展與管理綜合知識考查,考試內容主要涵蓋發展經濟學、農村社會學、農村政策學、農業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浙江海洋學院根據招生領域范圍的需求從以上課程中選擇農村社會學、農村政策學、農業經濟學三門相關科目作為知識綜合考查內容,命制試卷,總分150分,各科目內容分別為50分。
《農業政策學》科目
一、考試目標
農村政策學是農業管理等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農業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調整。要求考生熟練掌握農業政策的基礎上,掌握對農業的管理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填空題(單選)(20%)、簡答題(15%)、案例分析題(15%)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總論(5%)、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調整(5%)、農業政策(10%)、農村發展政策(10%)、農民保障政策(10%)、農業科技政策(10%)
三、考試內容及要求:
1、總論
1)政策與政策科學
2)農業政策的本質與內涵
3)政府、市場與農業政策
2、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與調整
1)農業政策的制定
2)農業政策的執行
3)農業政策的調整
3、農業政策
1)農業結構調整政策
2)農業組織政策
3)農業土地政策
4)農產品市場與農業資金政策
5)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4、農村發展政策
1)農村的人口政策
2)農村的教育政策
5、農民保障政策
1)農村的勞動力政策
2)扶貧與社會保障政策
6、農業科技政策
1)農業科技政策概述
2)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3)農業技術政策
《農業經濟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農業經濟學為經濟管理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性質、內容、理論與方法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農業經濟學的概念、發展、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及對中國農業經濟實踐的意義,在熟練掌握農產品供給與需求、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農業勞動力、農業技術進步、農業資金、農業家庭經營、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的內涵、基本理論與方法等的基礎上,具有相應的分析和解決農業經濟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20%)、簡答題(30%)、論述題(30%)、計算題(20%)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導論(5%)、農產品供給與需求(15%)、農產品國際貿易(10%)、農業生產要素(10%)、農業勞動力(10%)、農業技術進步(10%)、農業資金(5%)、農業家庭經營(5%)、農業合作經濟組織(5%)、農業產業化經營(5%)、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5%)、農業產業結構(5%)、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的現代化(5%)、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總論
1)農業的概念與根本特性;
2)農業的地位與作用;
3)農業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4)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2、農產品供給與需求
1)農產品概念、供給原理、農產品供給的特殊性、影響農產品供給的因素、農產品供給彈性及其影響因素;
2)農產品需求、需求原理、農產品需求彈性及其影響因素、恩格爾定律與恩格爾系數、農產品的蛛網理論、決定不同蛛網類型的條件。
3、農產品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
2)WTO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基本規則;
3)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演變與特點;
4)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格局演變、結構特征;加入WTO后中國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承諾及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4、農業生產要素
1)土地的概念、自然和經濟特點、土地在農業中的地位;中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原則;
2)土地的粗放經營、集約經營及其實現;
3)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及其實現;
4)土地制度概念及特點;
5)產權的涵義、特征與功能;
6)土地產權與功能構成;
7)土地、土地市場的特點;土地的市場機制。
5、農業勞動力
1)農業勞動:概念、特殊性;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及其決定因素;
2)中國農業勞動力的供求特點、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與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6、農業技術進步
1)農業技術進步的特點、內容與重要作用;
2)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機制;
3)農業技術進步道路的選擇;
4)農業科技體系建設
7、農業資金
1)農業資金的概念、特點、分類;
2)農業財政資金、農業財政投資的理論依據、原則、政策取向;
3)農業信貸資金的分類、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4)農戶資金概念、來源、投資范圍、農戶農業投資行為
8、農業家庭經營
1)農業家庭經營的涵義、歷史演變;
2)分工協作與農業家庭經營、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家庭經營、家庭的社會經濟特性與農業家庭經營;
3)農業家庭經營兼業化的概念、利弊與發展趨勢;
4)中國農業家庭承包經營的產生、主要問題與完善;
9、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1)合作經濟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2)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涵義、產生的原因、運行的基本原則與特征;
3)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同類型的比較及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4)中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歷程、教訓與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
10、農業產業化經營
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特征與成因;
2)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相關理論;
3)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
11、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
1)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涵義與理論依據;
2)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目標的確定;
3)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主要領域。
12、農業產業結構
1)農業產業結構的概念、特點與重要意義;
2)農業產業結構形成的條件與演變規律性;
3)農業生產結構的合理化;
4)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與調整。
13、傳統農業的改造與農業現代化
1)傳統農業的涵義、特征;傳統農業中的稀缺資源及其特性;
2)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主要內容;
3)農業現代化的條件與發展戰略;
4)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特殊背景與條件。
14、農業可持續發展
1)常規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3)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4)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生態農業;
5)可持續農業發展趨勢。
《農村社會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農村社會學為行政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以研究農村社會學的性質、內容、理論與方法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農村社會學的概念、發展、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及對中國農業、農村管理實踐的意義,在熟練掌握中國農村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農民的社會化與現代化、農村家庭與家族、農村社會組織與組織創新、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村落文化、農村土地問題與土地制度、農村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層、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民工潮問題、農民技術教育、農村社會保障問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秩序與社會控制等的內涵、基本理論與方法等的基礎上,具有相應的分析和解決農村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20%)、簡答題(30%)、論述題(30%)、案例分析題(20%)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農村社會學與農村社會(5%)、中國農村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5%)、農民的社會化與現代化(10%)、農村家庭與家族(10%)、農村社會組織與組織創新(10%)、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村落文化(10%)、農村土地問題與土地制度(5%)、農村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層(5%)、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5%)、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民工潮問題(5%)、農民技術教育(5%)、農村社會保障問題(10%)、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10%)、農村社會秩序與社會控制(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農村社會學與農村社會
1)農村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2)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3)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方法
4)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意義——農村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中國農村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
1)掌握以新中國成立前后職業社會學家對中國農村社會學理論與實踐的主要貢獻;
2)楊開道、費孝通、晏陽初、梁漱溟農村社會學理論與實踐的主要貢獻;3)費孝通的農村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3、農民的社會化與現代化
1)農民的含義及其特征
2)中國農民的歷史地位
3)農民的社會化
4)農民的現代化
4、農村家庭與家族
1)家庭的起源與發展、家庭的不同類型,重點理解農村家庭的特點、功能,熟悉農村家庭的變遷;
2)要能科學界定家族的含義,了解傳統農村家族特點、存在條件;
3)正確理解現階段我國農村家族復活趨勢的特點和正、負功能。
5、農村社會組織與組織創新
1)掌握農村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和我國農村社會組織的劃分;
2)重點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組織制度創新的狀況,掌握村民自治制度主要內容存在問題和農村經濟組織制度創新成果。
6、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村落文化
1)掌握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主要內容及影響因素;
2)熟悉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構成和評價方法;
3)領會村落文化概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7、農村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層
1)掌握中國農村社會分化的趨勢以及中國農村社會分化與分層的意義;
2)重點理解中國農村社會分化的原因和特點,農村社會分層的理論與標準;3)掌握中國農村社會分層的研究成果。
8、農村土地問題與土地制度
1)理解和掌握土地制度的含義、內容以及我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特點和功能;明確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標、原則和對策。
9、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
1)掌握人口、農村人口的含義和中國農村人口的特征;
2)認清我國農村人口問題具體表現,把握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途徑和方
3)重點理解城鎮化、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含義和我國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制約因素。
10、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民工潮問題
1)掌握新時期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點和原因;
2)重點把握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對策;
3)探索農民工合法權益保護的途徑和方法。
11、農民技術教育
重點理解和掌握農民技術教育特定內涵地位作用和特點;了解我國農民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認清農民技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農民技術教育改革與調整的基本原則、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12、農村社會保障問題
1)理解定社會保障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制度、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含義;
2)重點領會發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掌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特點。
13、農村社會秩序與社會控制
1)理解社會秩序、農村社會秩序、社會控制、農村社會控制、社會越軌的等概念;
2)社會控制的結構、類型和手段;
3)重點理解傳統農村社會秩序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以及農村社會控制的特征、原則和機制。
14、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了解環境、環境科學、環境社會學的概念;
2)重點理解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區域綜合治理的途徑以及目前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行動。
909《管理學原理》
一、考查目標
《管理學》是管理學科各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為各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因此管理學課程的考查目標,是檢驗考生對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在管理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講,通過考查要求考生達到能夠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論和一般原理;能夠較好地了解管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能夠較全面地掌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能夠將理論用于實踐,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能夠根據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案例分析,有較熟練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25%)、簡答題(35%)、計算分析(10%)、綜合分析(30%),總分150分。
2.內容結構
總論(15%)、決策與計劃(30%)、組織(20%)、領導(20%)、控制(10%)、創新(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總論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工作的性質
(3)管理人員的角色與技能
(4)管理的基本職能
(5)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管理決策
(1)決策的定義、原則和依據
(2)決策的類型
(3)決策的理論
(4)決策的過程
(5)決策的方法
3.計劃
(1)計劃與計劃工作
(2)戰略性計劃
(3)計劃的實施
4.組織
(1)組織結構
(2)組織設計的要素
(3)組織設計決策
(4)常見的組織設計
(5)人員配備
(6)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5.領導
(1)領導與管理
(2)有關領導問題的理論探索
(3)激勵原理
(4)激勵理論
6.控制
(1)控制的性質
(2)控制的類型
(3)控制的程序
(4)有效控制的特征
(5)控制的方法
7.創新
(1)創新及其作用
(2)創新職能的基本內容
(3)創新的過程和組織
四、推薦書目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五版),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
《管理學教程》,姚麗娜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095111)
342《農業知識綜合四》
同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342《農業知識綜合四》。
909《管理學原理》
同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909《管理學原理》。
農業信息化(095112)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程序設計》科目
一、考查目標
"C程序設計"是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基礎課之一。本門課程的考試目的在于測試考生對C語言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編程技術的掌握程度,了解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編寫結構化程序的能力和初步的用C語言解決一些常見的編程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10分(單選,每題1分);程序填空10分(每題5分);閱讀程序寫結果15分(每題5分);編程15分(每題5分)。
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等基本內容(10%)、順序結構(10%)、選擇結構(10%)、循環結構(10%),數組(20%),函數(15%),指針(15%),結構體與共用體(5%)、文件(5%)。
三、考試內容
1、C語言概述
1)了解C 語言的特點
2)掌握C程序設計步驟與方法
2、程序的靈魂――算法
1)了解算法的概念
2)了解算法的特性
3)掌握算法的表示
4)掌握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
3、數據類型、運算符與表達式
1)掌握C語言的數據類型、掌握常量與變量
2)掌握整型數據、浮點型數據、字符型數據
3)掌握變量賦初值、各類數值型數據間的混合運算
4)掌握算術運算符和算術表達式、賦值運算符和賦值表達式
5)了解逗號運算符和逗號表達式
4、最簡單的C程序設計――順序程序設計
1)掌握賦值語句
2)掌握數據輸入輸出的概念及在C語言中的實現
3)掌握字符數據的輸入輸出、格式輸入與輸出
4)掌握順序結構程序設計舉例
5、選擇結構程序設計
1)掌握關系運算符和關系表達式
2)掌握邏輯運算符和邏輯表達式
3)掌握if語句
4)掌握switch語句
6、循環控制
1)了解goto語句以及用goto語句構成循環
2)掌握用while語句實現循環、用do…while語句實現循環、用for 語句實現循環
3)掌握循環的嵌套
4)掌握break語句和continue語句
7、數組
1)掌握一維數組的定義和引用
2)掌握二維數組的定義和引用
3)掌握字符數組
8、函數
1)了解概述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函數定義的一般形式
3)掌握函數參數和函數的值
4)掌握函數的調用、函數的嵌套調用、函數的遞歸調用
5)掌握數組作為函數參數
6)掌握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
7)掌握變量的存儲類別
8)了解內部函數和外部函數
9、預處理命令
1)掌握宏的定義
2)掌握文件包含處理
3)掌握條件編譯
10、指針
1)掌握地址和指針的概念
2)掌握變量的指針和指向變量的指針變量
3)掌握數組與指針
4)掌握字符串與指針
5)掌握指向函數的指針
6)掌握返回指針值的函數
7)了解指針數組和指向指針的指針
11、結構體與共用體
1)掌握定義結構體類型變量的方法
2)掌握結構體變量的引用、初始化
3)掌握結構體數組
4)了解指向結構體類型數據的指針及用指針處理鏈表
5)掌握共用體,了解枚舉類型
6)了解用typedef定義類型
12、位運算
1)掌握位運算符和位運算
2)掌握位段
13、文件
1)掌握文件類型指針
2)掌握文件的打開與關閉、文件的讀寫,了解文件的定位
《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科目
一、考查目標
隨著IT產業的迅猛發展,數據庫技術在IT產業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課程《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從基本原理和應用實例兩方面全面地介紹關系型數據庫系統,其主要內容是數據庫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以及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SQL Server 2000的使用。考生應了解數據庫系統概述、關系數據庫系統、關系數據查詢、關系數據庫設計、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基于C/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基于B/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10分(每題1分);填空題5分(每題1分);簡答題20分(每題5分);根據題意寫出SQL語句題15分(每題5分)。
2、內容結構
數據庫系統概述(15%)、關系數據庫系統(15%)、關系數據查詢(30%)、關系數據庫設計(20%)、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10%)、基于C/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5%)、基于B/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5%)。
三、考試內容
1、數據庫系統概述
1) 計算機數據管理
2) 數據模型與數據庫類型
3) 數據庫管理系統
4) 數據庫應用系統
2、關系數據庫系統
1) 關系模型與關系數據庫
2) 關系數據操作
3、關系數據查詢
1) SQL語言的特點
2) SQL的數據查詢
3) SQL的數據更新
4)SQL的數據控制
4、關系數據庫設計
1) 關系模式規范化
2) 數據庫設計概述
3) 概念結構設計——ER圖
4) 邏輯結構設計
5) 物理設計
6) 數據庫安全性
5、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
1) 網絡數據庫與系統開發
2) SQL Server環境
3) SQL Server操作
4) SQL Server完整性與安全性
6、基于C/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
7、基于B/S的數據庫開發技術
《網絡技術與應用》科目
一、考查目標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探討信息在加工、獲取、傳輸與共享等過程中,網絡的基本原理與網絡實際應用之間相互關系。其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概述、數據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局域網、廣域網與網絡互聯、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網絡設計與布線、物聯網在農業信息化中的項目實踐等。考生應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工作原理,解決農業信息生產、生活中遇到基本技術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10分(單選,每題1分);判斷5分(每題1分);簡答題20分(每題10分);論述題15分(每題15分)。
2、內容結構
計算機網絡概述(10%),數據通信基礎(10%),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協議(10%),局域網(20%),廣域網與網絡互聯(20%),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10%),INTERNET應用(20%)。
三、考試內容
1、計算機網絡概述
1)1.2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
2)1.3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功能、分類
2、數據通信基礎
1)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2)多路復用技術
3)數據交換技術
3、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協議(重點)
1)網絡的體系結構
2)TCP/IP參考模型
4、局域網
1)局域網的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2)局域網常用的協議(包括無線局域網,物聯網)
5、廣域網與網絡互聯
1)廣域網的基本組成
2)網絡互聯的基本原理(路由協議)
6、INTERNET技術與INTRANET
7、INTERNET應用
1)常用的應用層協議
2)DNS,WWW,Email,DHCP基本原理和應用
8、網絡操作系統(了解)
9、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1)Internet面臨的安全威脅
2)常用的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
10、物聯網在農業信息化化中的應用
此章作為了解內容
910《信息技術基礎》
一、考查目標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信息的表現形式、信息的載體、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存儲、傳輸及管理。考生應該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及各種常用辦公軟件和工具軟件的使用,并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統分類及功能、信息表示和處理、數據庫基礎、多媒體基礎、網絡基礎、信息安全基礎、程序設計基礎等知識。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題30分(單選,每題2分);名詞解釋30分(每題5分);簡答題40分(每題8分);綜合應用題50分(每題10—15分)。
2、內容結構
信息技術與計算機(5%)、計算機系統(5%)、操作系統基礎及windows操作系統應用(10%)、信息的表示和處理(5%)、辦公軟件應用(10%)、計算機網絡(15%)、多媒體技術及應用(5%)、信息檢索及信息安全(10%), 數據庫技術基礎(15%)、程序設計基礎(20%)。
三、考試內容
1、信息技術與計算機
1)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2)計算機的發展
3)計算機的分類與特點
2、計算機軟系統
1)計算機硬件系統
2)計算機軟件系統
3、操作系統基礎及windows操作系統應用
1)操作系統的概念
2)操作系統的分類
3)操作系統的功能模塊
4)典型的操作系統
5)windows操作系統(含:基本操作、文件與文件夾管理、系統管理與維護)
4、信息的表示和處理
1)數值數據的表示與處理
2)非數值數據的表示與處理
5、辦公軟件應用
1)字處理軟件的使用
2)電子表格處理軟件的使用
3)演示文稿軟件的使用
6、計算機網絡
1)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2)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
3)數據通信技術
4)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5)計算機網絡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
6)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多媒體技術及應用
1)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
2)多媒體信息的表示
3)多媒體計算機系統
4)多媒體計算機關鍵技術
8、信息檢索及信息安全
1)信息檢索基本概念
2)網絡搜索引擎的應用
3)計算機病毒的防治
4)信息安全的概念
5)信息安全產品
6)信息安全的道德與法規
9、數據庫技術基礎
1)數據庫基礎(數據庫系統的概念、數據模型、關系模型的規范化、關系運算、關系的完整性約束)
2)關系數據設計
3)Access數據的基本應用
10、程序設計基礎
1)軟件工程基礎(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軟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軟件的生存周期、軟件開發模型、程序設計的基本過程)
2)數據結構與算法(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的設計和度量、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線性表、棧和隊列、樹和二叉樹、圖、排序、查找)
食品加工與安全(095113)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食品標準與法規》科目
一、考查目標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的專業必修課,它主要研究食品標準的制定完善、標準化活動的基本要求、食品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國內外食品法規的制定與執行現狀,以及國內外食品標準與法規體系異同、差距及改善措施,食品認證程序及要求。要求考生掌握上述領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了解標準化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原則,具備一定的食品標準與法規領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5%)、簡答題(20%)、論述題(15%),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標準與標準化的基本概念15%,我國食品標準體系20%,食品企業標準體系15%,我國食品法律法規體系15%;國際食品標準與法規15%,食品產品認證2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標準與標準化
標準、標準化、法規、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TBT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基本概念,標準化的作用,標準的分類體系,制定標準的程序,標準化工作的基本內容,標準起草編制的要求與方法。
2、我國食品標準體系
食品的基礎標準、食品的產品標準、食品安全衛生標準、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標準、食品包裝與標簽標準、綠色食品標準、有機食品標準、無公害食品標準、森林食品標準、輻照食品標準、保健食品標準。
3、食品企業標準體系
食品企業標準制定規范,食品企業標準中指標確定的方法和依據、企業標準編制及修訂范例。
4、我國食品法律法規體系
《食品衛生法》、《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情況及基本內容,《產品質量法》的基本內容,食品監督管理與食物中毒的預防控制,進出口食品監督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基本內容。
5、國際食品標準與法規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組成、作用和標準體系的組成,食品標準的制定、修行與采納,SPS協定和TBT協定的基本內容,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情況;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及ISO系統的食品標準,國際標準分類法;歐盟食品標準與法規;美國食品標準與法規。
6、食品產品認證
認證認可的基本概念、食品產品認證的種類,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的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食品營養與衛生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食品營養與衛生學”是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的專業必修課,它主要研究人體營養規律及其改善措施、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脅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預防措施,以培養學生的營養均衡和飲食衛生觀點為目的,要求考生掌握基礎營養學理論、了解各類食品的營養特點、了解營養與健康的關系,熟練掌握編制營養食譜的方法、了解食品衛生學的概念,熟練掌握食品衛生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防治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了解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品添加劑對食品的污染及管理,具備一定的營養與健康、食品衛生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5%)、填充題(15%)、論述題(20%),共計50分。
2、內容結構
營養學基礎50%,營養與膳食平衡10%,特殊人群的營養10%,各類食品的營養特點10%;食品污染及其預防10%,食物中毒及其預防1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營養學基礎
食品營養素(糖、膳食纖維、脂肪、蛋白質和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水)的基本概念(如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氨基酸模式、氨基酸互補、酸性食品、堿性食品等)、化學性質、營養功能及其在加工貯藏過程中的變化;食品中營養素在人體中的消化與吸收;影響人體能量需要量的因素,物理能值、生理能值、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等基本概念。
2、各類食品的營養特點
谷類、豆類及制品、蔬菜水果、畜禽和魚類、乳及乳制品、蛋類的營養特點。
3、營養與膳食平衡及健康的關系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內涵、膳食類型、膳食結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平衡膳食食譜的設計原理與方法;營養與疾病發生的關系,主要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腫瘤等。
4、食品污染及其預防
食品污染的分類、途徑及對健康的危害和一般處理原則,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的基本知識及其預防的措施。
5、食物中毒及其預防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概念、病原物和食物中毒的分類,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變食品中毒、有毒動植物中毒和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識以及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食品質量管理學》科目
一、考查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食品質量管理學的基本概念,食品質量控制的常用方法、現場管理的常用方法和食品抽檢方案的設計原理、常用檢驗技術和方法,同時,了解保證食品安全質量為目的的食品良好操作規范、食品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CP)和ISO9000質量保證標準系列。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共有四種題型,即概念題5題(10分)、選擇題10題(20分)、簡答題2題(10分)、論述題1題(10分),其計50分。
2、內容結構
質量管理基礎內容占25%,質量控制內容占25%,質量檢驗內容占15%,質量體系與管理標準占25%,質量教育內容占5%,質量審核內容占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質量管理基礎
質量與食品質量的定義,食品質量特性與影響食品質量的因素,食品質量管理的途徑,質量管理體系的特點,戴明學說與戴明循環,質量控制的內容,質量控制方法,質量保證模式,標準化與質量管理的關系,質量功能展開(QFD)。
2、質量控制
質量管理的常用七種工具及新七種工具,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圖的原理與類型,質量診斷的分級與抽樣。
3、質量檢驗
質量檢驗的類型,抽樣檢驗方案的制定,接受概率的計算,抽樣檢驗中常見的參數
4、質量體系與管理標準
HACCP、GMP、SSOP的關系,HACCP的七大原理、十二個步驟,質量管理體系與質量保證體系的概念與關系,實施質量體系的作用。ISO9000-2000族標準的質量管理原則。
5、質量審核
審核的概念,質量審核的3個核心原則,審核的分類,產品質量水平的確定,質量認證的基本類型,產品質量認證與質量體系認證的關系。
6、質量教育
質量教育的含義,質量文化的特征與構成,QC小組的含義。
911《食品化學》
一、考查目標
“食品化學”是食品類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研究食品的化學組成、結構、理化性質、營養與安全性質以及他們在生產、加工、貯藏和運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這些變化對食品品質與安全性影響的一門基礎應用科學。本課程要求考生應全面系統的了解有關食品化學基本概念、原理,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貯藏中的變化,能針對食品品質的變化,分析關于食品化學方面的原因。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40%),判斷題(30%),簡答題(40%),論述題(40%),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緒論約占5%,食品中的水分約占30%,碳水化合物約占30%,蛋白質約占30%,脂類約占30%,酶(15%),色素與著色劑(10%)。
三、考試內容
1、水
1)了解水的結構
2)掌握水和溶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3)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水分活度與食品穩定性的關系
2、碳水化合物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結構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3)掌握淀粉、果膠、纖維素主要的功能性質以及在加工貯藏過程中的變化
3、蛋白質
1)了解蛋白質的結構以及氨基酸的性質
2)理解蛋白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3)掌握蛋白質在加工貯藏過程中的變化
4、脂類
1)了解脂類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2)掌握脂類的和化學性質
3)掌握脂類在加工和貯藏過程中的變化
5、酶
1)掌握酶的定義以及影響活力的因素
2)掌握酶的固定化方法以及在食品加工貯藏中的應用。
6、色素與著色劑
1)了解食品中天然色素
2)了解我國允許使用的合成食品著色劑。
設施農業(095113)
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同漁業中340《農業知識綜合二》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同農業機械化中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912《水產養殖學》
一、考查目標
水產養殖學是水產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增養殖、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涉及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增養殖實踐性環節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培養水產經濟動、植物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
4.具備內陸水域、淺海、灘涂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的基本知識;
5.熟悉有關水產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捕撈和漁政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30分(共5題,每題6分);簡答題60分(共4題,每題15分);論述題60分(共2題,每題30分)。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緒論(5%)、總論(15%)、魚類人工繁殖技術(15%)、魚苗魚種培育(15%)、池塘養魚(15%)、天然水域魚類養殖(10%)、工業化養魚(10%)、特種水產品養殖(15%)。
三、考試內容
緒 論
綜合養魚、生態養殖的概念;我國魚類增養殖的特色。
第一篇、總 論
物種、品種的概念;主要養殖魚類的食性、生活習性和繁殖習性;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與控制;生物修復的概念;生產上常用的生物修復方法。
第二篇、各 論
(一)魚類人工繁殖技術
魚類人工催產的基本原理;生長成熟、生理成熟、排卵、產卵的概念;催產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計算方法;防止親魚種質退化的方法。
(二)魚苗魚種培育
夏花、秋花、冬花、春花、過池魚種的概念;家魚魚苗階段的生物學特點;魚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輪蟲高峰期限下塘的優劣。
(三)池塘養魚
養殖周期的概念,如何縮短養殖周期;混養、套養的方法;“四定”投餌原則;魚類浮頭的原因,如何預測、防止和解救浮頭。
(四)天然水域魚類養殖
天然水域的養殖方式及優缺點;小體積網箱高產的原理。
(五)工業化養魚
設施漁業的概念,發展設施漁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篇、特種水產品養殖
主要特種水產品的生物學;主要養殖對象的生活史(例如鰻鱺、河蟹等)。
913《水產養殖工程學》
一、考查目標
水產養殖工程學是一門系統闡述水產養殖工程設計、應用及常用工程技術的水產養殖領域的專業基礎課。考生應了解水產養殖及工程技術相關的主要名詞和基本概念,掌握養殖場址選擇的基本原則,掌握不同養殖工程的結構功能、特點與設計方法。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5分(每題3分);選擇題20分(單選,每題2分);是非題15分(每空1分);簡答題40分(每題10分);論述題30分(每題15分);設計題30分(每題30分)。
共計150分。
2、內容結構
養殖工程測繪和制圖(15%)、常用工程材料(15%)、養殖水文測驗(10%)、養殖場的規劃設計(25%)、常用養殖工程設施(35%)。
三、考試內容
1、養殖工程測繪和制圖:要求考生掌握平面圖、水準點、比例尺等常規測繪名詞概念,掌握工程測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2、常用工程材料:要求考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和分類、基本建筑材料的種類和物理特性。
3、養殖水文測驗:要求考生掌握與養殖相關的風、浪、流、潮、降雨量等水文環境因素的概念及基本特點,以及常規的測驗方法。
4、養殖場的規劃設計:要求考生掌握養殖場選址的基本原則、養殖場規劃設計的原則、養殖場建設的基本步驟等。
5、常用養殖工程設施:要求考生掌握常用養殖工程設施的種類及其特點,會進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天然水域養殖工程(包括網箱養殖、筏式養殖、人工魚礁、圍網養殖等)的簡單設計。
浙江海洋大學
添加浙江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浙江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浙江海洋大學報錄比、浙江海洋大學考研群、浙江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浙江海洋大學考研真題、浙江海洋大學專業目錄、浙江海洋大學排名、浙江海洋大學保研、浙江海洋大學公眾號、浙江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浙江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本文來源:
http://m.btfokj.cn/zhejianghaiyangdaxue/cankaoshumu_20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