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6-1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簡介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簡介 正文

學院簡介

發布人:中山醫學院發布日期:2018-06-06閱讀次數:39928
悠悠風華歲月,漫漫征程如歌。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經歷了百又五十余載的滄桑砥礪、薪火相傳,如今已是春華秋實、桃李芬芳。
中山醫學院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至1835年美國傳教士伯駕醫師在廣州建立的博濟醫院,1866年,另一位美國傳教士嘉約翰在博濟醫院內建成中國近代內地第一所西醫學府——博濟醫學堂,開西醫教育之先河,孫中山先生于1886年在此習醫。這所醫學堂后來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而始建于1908年的光華醫學堂(后來發展成為廣東光華醫學院)和創建于1909年的廣東公醫學堂(后來發展成為中山大學醫學院),也是中山大學醫科教育源頭。
1953年解放初,全國院校調整,嶺南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合并成立華南醫學院,隨后廣東光華醫學院也并入華南醫學院。此后,華南醫學院相繼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并成立中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在著名醫學教育家柯麟的帶領下,中山醫學院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學教育的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醫學界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師和名家,如謝志光、梁伯強、陳耀真、陳心陶、林樹模、秦光煜、鐘世藩、周壽愷等國家一級教授。一代代名家大師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率先垂范,實踐力行,鑄就中山醫“醫病醫身醫心,救國救民救世”的大醫濟世精神,形成了“三基三嚴”的優良教學傳統和“基礎厚、能力強、后勁足”的人才培養“中山醫”特色和優勢,中山醫學院成為了原衛生部直屬的六所全國重點醫學院校之一。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與原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中山大學,并以基礎醫學院為主體,成立了新的中山醫學院,主要負責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教育及全校醫科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任務,承擔基礎醫學學科建設并牽頭組織臨床醫學學科建設任務。合校后,中山醫學院以大學為依托,繼承和發揚了“中山醫”的優良教學傳統,堅持全球醫學教育標準和“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卓越醫師培養計劃和國際化辦學戰略,進一步突顯了“三基三嚴三早”辦學特色和“中山醫”良好的品牌效應,教育質量一直穩居國內前列,在國內外享有廣泛的社會聲譽。

專業建設特色鮮明 中山醫學院共設制全日制本科及長學制專業共7個,其中臨床醫學專業和法醫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藥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人體寄生蟲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實驗生理科學、病理生理學、法醫病理學等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生理學、藥理學、實驗生理學、寄生蟲學、法醫病理學等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另有《病原生物學》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非處方藥的合理使用》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人體寄生蟲》為教育部來華留學品牌課程。

學科建設穩居前列 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的基石,更是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醫學學科的支撐。中山醫學院基礎醫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具有較好的學科地位與影響力,學科水平處于國內“第一方陣”。在最新一輪教育部學科水平評估中,我院基礎醫學學科位居國內高等院校并列第4。據上海軟科發布的“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數據顯示,我院基礎醫學學科位居國內高等院校第3名。此外,最新ESI排名數據顯示,中山大學有7個與基礎醫學相關的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臨床醫學進入ESI全球前1‰,且位于全球第178名。特別是,2017年我?;A醫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是我國南方地區唯一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基礎醫學學科,基礎醫學學科建設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優秀人才匯集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山醫學院已匯聚了一批蜚聲海內外的學科奠基人。改革開放后,擁有徐秉琨、吳秀榮、杜傳書、祝家鎮、郭景元、盧光啟、董郡、胡本榮、陳以慈、馬澗泉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近年來,通過高端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人才梯隊,匯聚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學院人才隊伍由量變到質變的聚合效應初步顯現。目前,學院形成了以宋爾衛院士為領軍人物,國家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拔尖人才為學科帶頭人的新一代優秀團隊和骨干隊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85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1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士1名、國家高層次引進人才2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6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3名、“973”首席科學家及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6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在病原生物學與熱帶病防治、干細胞生物學與組織再生、神經疾病基礎與神經生物學、心血管病理生理學基礎、代謝性疾病病理生理學基礎、免疫學基礎與免疫治療以及腫瘤免疫等研究領域匯聚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學術活力、學術實力與學術影響力的創新科研團隊和醫學教育團隊。

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中山醫學院堅持以“三個面向”作為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指導思想,聚焦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以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培育頂尖科研團隊為關鍵任務,大幅提升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務、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三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34項,經費累計4.5億元,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77項;發表SCI收錄論文629篇,其中IF ≧ 10論文32篇。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Medicin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等知名期刊上發表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目前,學院擁有 “熱帶病防治研究”和“干細胞與組織工程” 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發中心,1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及8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外,還擁有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科技部臨床與轉化醫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基礎醫學、臨床技能和醫學虛擬仿真等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教學平臺)。

勇擔社會職責 長期以來,中山醫學院積極發揮醫科特色和優勢,充分踐行服務社會使命。作為司法部在高校設置的唯一一所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不斷提升法醫檢案質量、提高服務水平,為國家司法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依托優質平臺資源,醫學標本館打造醫學科普教育基地,開展醫學知識與健康科普教育活動,努力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當前,中山大學已進入“追求卓越、邁進一流”的新時期,中山醫學院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新定位、開創新格局、樹立新觀念,繼續深化綜合改革,推進內涵式發展,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學院的核心工作,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為一流醫學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的教學平臺、為一流醫療服務提供強大的學科支撐、為醫學發展提供一流的醫學成果”的建設目標奠定基礎,全面開啟 “雙一流”建設的新征程。

中山大學

添加中山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山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山大學報錄比、中山大學考研群、中山大學學姐微信、中山大學考研真題、中山大學專業目錄、中山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保研、中山大學公眾號、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山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山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sh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560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