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6-1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介 正文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稱“水院”)源于1958年10月原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創建的農田水利化系,1984年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水利與建筑工程系,1985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系;1994年經水利部和農業部批準并聯合發文,撤系建院,成立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1995年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2011年,學校成為教育部和水利部共建的全國8所重點大學之一,學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學院下設水利工程、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土木工程4個系,有教職工112名,具有博士學位者7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52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實驗師1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1人、青年長江學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農業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7人、霍英東獎勵及基金獲得者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2人。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創新團隊1個。目前在冊本科生767人,研究生537人(其中博士生178人、碩士生359人)。
學院牽頭建設了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和農業部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擁有農業部設施農業工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農業節水與水資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畜禽健康養殖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供水管網系統安全與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沼氣質量測試中心華北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在甘肅武威、北京通州、內蒙古巴彥淖爾等地建有多個科研教學基地,其中石羊河實驗站入選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建設有科技部溫室設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畜禽健康環境與福利養殖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現代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學院堅持圍繞國家、地方、行業的重大需求和學校的總體發展目標,開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1958年招收第一屆農田水利專業本科生,1979年創建了國內第一個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本科專業,開設了水力機械本科專業,1988年開設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本科專業,2000年開設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198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996年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1996年開始招收農業工程博士后,2014年獲批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現有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5個本科專業;水利工程、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土木工程4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農業工程、動力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項目管理(非全日制)5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設施農業(非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014年起與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合作開展了本科生“3+2”聯合培養項目。歷經近60年的發展,學院目前已建立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國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2個國家重點學科和水文學及水資源北京市重點學科,形成了作物高效用水理論與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與產品、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水動力學與水力機械、動物健康養殖環境工程、設施園藝環境工程、城鄉建筑及村鎮規劃等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研究方向。在2016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校農業工程一級學科獲評A+(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為其二級學科),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獲評B+,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獲評C-。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本科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農業水利工程本科專業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創辦以來,學院已經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1萬余名,其中包括原水利部部長鈕茂生、西藏昌都水電事業開拓者孫英杰、北京奧運會珠峰火炬手黃春貴等知名校友。所培養的研究生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學生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風景園林國際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創新設計競賽、北京市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競賽和北京市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就業率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畢業生遍布于全國的水利、土木建筑、設施農業、流體機械、生物環境與能源等行業的研究、設計、制造、施工、管理單位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國外相關教育、研究機構與企業。每年有50余名優秀學生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培養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自2010年以來,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科研課題500余項,科研經費3.2億元,其中:國家自然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并延續資助、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9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課題12項、“863”計劃項目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6項、公益性行業專項8項。發表SCI論文428篇、EI論文515篇,授權發明專利170件,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52部。獲國家科技獎勵10項,省部級獎勵21項,其中,楊培嶺教授主持完成的“農業化學節水調控關鍵技術與系列新產品產業化開發及應用”成果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康紹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干旱內陸河流域考慮生態的水資源配置理論與調控技術及其應用”成果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王福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康紹忠院士合作完成的“流域水循環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成果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楊培嶺教授合作完成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高效用水原理與集成技術研究”成果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李保明教授合作完成的“豬雞病原耐藥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獸藥研制中的應用”成果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康紹忠院士合作完成的“黃土區土壤-植物系統水動力學與調控機制”成果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傅向榮教授合作完成的“廣義協調與新型自然坐標法主導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結構分析系列研究”成果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光永教授合作完成的“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肥料及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宋衛堂教授合作完成的“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成果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康紹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干旱內陸區流域尺度水資源轉化規律及其農業節水調控模式”獲2012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王福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大流量雙吸離心泵壓力脈動調控與節能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康紹忠院士主持完成的“海河流域農田水循環過程與農業高效用水模式”獲2013年度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李保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規模化養雞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創新及其設備研發與應用”獲2015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王福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節能與穩定運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16年度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李保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設施農業工程工藝與環境控制創新團隊” 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類成果,李云開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滴灌系統抗堵塞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17年度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學院教師在國內外擔任重要學術職務的有國際農業和生物系統工程委員會(CIGR)水土分會榮譽主席1人、理事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水利科學評審專家組組長1人、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領域主題專家1人、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農業節水與農村供水協會副會長1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1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畜牧工程分會主任各1人,有多人擔任《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執行主編、《Irrigation Science》副主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副主編、《生態學報》副主編、《農業工程學報》副主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CATENA》、《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dynamics》以及《水利學報》、《農業工程學報》、《農業機械學報》等國際及全國性學術刊物編委。
學院建設有“農業高效用水”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牽頭成立了“動物環境與福利”國際研究中心,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組織(USDA-ARS)、伊利諾伊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康涅狄格大學、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斯旺西大學,以色列農業研究組織(ARO)、希伯萊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CSIRO)、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科院、中國農機院等國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

(資料截止日期:2019年12月)

中國民航大學

添加中國民航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民航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民航大學報錄比、中國民航大學考研群、中國民航大學學姐微信、中國民航大學考研真題、中國民航大學專業目錄、中國民航大學排名、中國民航大學保研、中國民航大學公眾號、中國民航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民航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民航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cauc/yanjiushengyuan_334597.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