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更新時間:2022-07-30 10:34:3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Add 北京工業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北京工業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北京工業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北京工業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北京工業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系方式>>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曹東興 方岱寧 雷鈞 宋永倫 杜家政 陳麗華 姚明輝 伍良生 段建民 李曉光

盛望   
     
 

  導師基本情況:


  盛望,北京市特聘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68年5月。1994年赴法國留學,并與1996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里昂第一大學病毒學碩士和病毒博士學位。2001-200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博士后研修。2005年10月受聘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病毒在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及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究。


  2. 干細胞的分化。


  課題基金:


  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教委基金的資助


  部份論文:


  1.Sheng W, Wang G, La Pierre DP, Wen J, Deng Z, Wong CK, Lee DY, Yang BB. (2006) Versican Mediates 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Mol Biol Cell.  Apr;17(4):2009-20.

 

2.Sheng W, Wang G, Wang Y, Liang J, Wen J, Zheng PS, Wu Y, Lee V, Slingerland J, Dumont D, Yang BB.. (2005) The roles of versican v1 and v2 isoforms i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Mol Biol Cell.  Mar;16(3):1330-40.

 

3.Sheng W., Bouguermouh A., Bouzid M., Djennaoui D. and Ooka T. (2004) BAM HI DNA Fragment H-Polymorphism of Epstein-Barr Viru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utations Present in an 89 BP Sequence Localized in EBNA2 Gene. Virus Genes. Aug; 29(1): 99-108.

 

4.Sheng W., Decaussin G., Ligout A. and Ooka T. (2003) BARF1 gene encoded by Epstein-Barr virus contributes to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and to apoptosis resistance in Burkitt\'s lymphoma cell line Akata.  Journal of Virology, 77(6): 3859-65.

 

5.Sheng W., Decaussin G., Sumner S. and Ooka T. (2001) N-terminal domain of BARF1 gene encoded by Epstein-Barr virus is essential for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rodent fibroblasts and activation of BCL-2. Oncogene 20 (10): 1176-1185.

 

6.Wu Y. Sheng W. Cheng L Dong H., Lee V., Lu F., Wong C.S., Lu W. Y. and Yang B.B (2004) Versican V1 isoform induces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s neurite outgrowth. Mol Biol Cell. May; 15(5): 2093-104.

 

7.Wu Y., Chen L., Cao L., Sheng W. and Yang B.B. (2004) Overexpression of the C-terminal PG-M/versican domain impairs growth of tumor cells by intervening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beta1-integrin. J Cell Sci. May 1; 117(Pt 11): 2227-37.

 

8.Zheng P. S., Wen J. P., Ang L. C., Sheng W., Viloria-petit A., Wang Y., Wu Y. Kerbel R. S.and Yang B.B. (2004) Versican/PG-M G3 domain promotes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FASEB J. Apr; 18(6): 754-6.

 

9.Kiani C., Chen L., Lee V., Zheng P.S., Wu Y., Cao L., Adams M.E., Sheng W. and Yang B.B. (2003)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tifs and amino acids in aggrecan G1 and G2 domains that inhibit product secretion.  Biochemistry.  Jun 17; 42(23): 7226-37.

 

10.Guo X., Sheng W., Zhang Y.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monkey kidney epithelial cell induced by EBV BARF1 gene and TPA. . (2001) Zhonghua Shi Yan He Lin Chuang Bing Du Xue Za Zhi. Dec; 15(4): 321-3. Chinese.

 

11.Bouzid M., Sheng W., Buisson M., Bouguermouh A., Morand P., Seigneurin JM and Ooka T. (1998)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H1-H2 Epstein-Barr virus variant in oropharyngeal virus and in biopsies of Hodgkin\'s disease and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rom Alge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77(2): 205-210. 

  聯系方式:

  Email:


  Tel: 010-67392780

 

  一、基本情況


  閆紅,教授,1994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有機合成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從事多面體烷和疊氮化合物等的合成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了多項抗病毒和抗腫瘤化合物的合成方面的科研項目,申報發明專利9項,獲授權5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獲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榮譽稱號,并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目前工作的重點是以藥物合成和天然產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改性等方法為基礎進行的抗病毒、抗腫瘤等藥物的合成研究(如:抗HIV病毒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阻斷病毒進入的天然產物等的合成)


  二、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多面體烷類化合物的合成和藥理活性篩選


  研究方向二:新合成方法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


  研究方向三、多糖類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和改性的研究


  三、在研課題: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離子液體應用于多面體烷的[2+2]光環合反應的研究,負責人,2009.01-2011.12;


  2.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型亞硝基脲的合成及抗腫瘤活性的研究,負責人,2007.01-2009.12;

  
  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研究,分項負責人,2009.01-20010.12。


  4.北京市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平臺—抗腫瘤創新藥物的研制,負責人,2010.01-2011.12


  四、科研成果


  代表性論文:


  1.         XIAOHE ZHU, HONGLEI ZHANG, HONG YAN, JIANPING YI, RUGANG ZHONG, Kinetics of Degrad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by Ultrasonication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2010,48 :509-512.


  2.         C.L. Ni, X.H. Song, H. Yan, X.Q. Song, R.G. Zhong,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Improved synthesis of diethyl 2,6-dimethyl-4-aryl-4H-pyran-3,5-dicarboxylate under ultrasound irradiation Ultrasonics Sonochem, 2010,17:367-369.


  3.         XIAOHE ZHU, HONGLEI ZHANG, JIANPING YI, HONG YAN, Sulfated Modific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their Anti-HIV Activities,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CNPTM\' 09),119, 2009, Xi’An City, P. R. China(EI).


  4.         X.H. Zhu, C.L. Ni, H. Yan, R.G. Zhong Synthesis and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1,4-dihydropyridine Photodimerization J. Photopolym. Sci. Technol. 2009, 22 :79-38.


  5.         Jing-Yu He, Zhi-Lin Tan and Hong Yan, Diethyl 4-(4,5-dihydrofuran-2-yl)-3,5- dimethyl-1-phenyl-1,4-dihydropyrazine-2,6-dicarboxylate, Acta Cryst. (2009). E65, o1129.


  6.         閆紅,何敬宇,譚芝琳,宋秀慶,鐘儒剛,一種1H-咪唑-5-羧酸酯類化合物的光化學合成方法,申請號:2009100795169, 公開號CN101492424.


  7.         閆紅,倪成良,朱曉鶴,宋秀慶,鐘儒剛,高立方烷二酰胺類化合物及其應用,發明專利,200810223965.1.


  8.         Lin Hailv, Yan Hong, Lou Meibiao, Ionic liquid-based solvent bar microextra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in water, 2008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08.3123.


  9.         Li Rongqiang, Yan Meifeng, Yan Hong,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Tetraethyl syn-1,5,8,8bβ-Tetrahydrocyclobuta[1,2-b:3,4-b?]dipydine-3,4aβ,7,8aβ(4H,4bβH)-tetracarboxylate,Chinese J. Struct. Chem. 2007,26,409~412


  10.     閆紅,倪成,王惠琴等,3,9-二氧雜四星烷類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CN Patents 101,041,662, 2007.


  11.       Hong Yan, Hui-QinWang, Cheng-Liang Ni, A Photodimer of a 4-Phenyl-4H- pyran, Acta Cryst. 2006. E62,o1951–o1953.


  12.     倪成良,王惠琴,閆紅, 一種高效的雙烯酮替代物-2,2-二甲基-1,3-二惡環己-4.6-酮類化合物的合成, 有機化學,2006, 26: 357;


  13.     閆 紅,李 鵬,倪成良,鐘儒剛,金屬卟啉催化空氣氧化制備樟腦醌的方法,CN patent 200610113042.1.


  14.     易劍平, 閆紅, 鐘儒剛. 微波法硫酸酯化枸杞多糖的研究. 食品科技,2006, 174(4): 28~30.


  15.     易劍平, 葉曉, 閆紅, 鐘儒剛. 姬松茸多糖硫酸酯分子量測定方法的研究. 食用菌. 2006, 1:36~38


  16.     閆紅, 易劍平, 李澤琳, 曾毅, 鐘儒剛. 硫酸酯化多糖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發明專利: ZL200510098339.0.


  17.     閆紅, 畢雅靜, 易劍平, 鐘儒剛, 曾毅. 多糖的微波降解方法. 發明專利: ZL200510008708.2.


  18.       Li Rong-qiang,Yan Hong,A new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1,4-dihydropyridine under microwave,合成化學,2005,13: 597.


  五、聯系方式:


  Tel: 010-67396642; E-mail:hongyan@bjut.edu.cn

 

  一、基本情況


  劉有軍,男,1965年生,博士后。現任北京工業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生物醫學工程雜志編委等。1990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化工機械專業,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獲化工過程機械專業博士學位。1997.10-1999.8,在哈爾濱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至今在北京工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從事生物力學及其醫學應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00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2001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材資助計劃。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生物力學仿真及其醫學應用

  生物力學仿真是應用工程數值模擬的方法來研究生物力學問題,如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人工關節、人工瓣膜的工作過程、口腔正畸等。本研究方向側重于研究血流動力學與動脈疾病(特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以及血流動力學的臨床應用,如血管搭橋術、動脈瘤支架介入治療等的手術規劃等。


  2.  醫學圖像處理與個性化生物力學仿真建模

  生物力學仿真及基于生物力學仿真的外科手術規劃與治療決策在現代預測醫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方向主要致力于采用醫學圖像處理的方法,開發集成醫學圖像處理、三維重建與有限元網格自動生成等功能的軟件,實現從醫學圖像到有限元網格的快速、準確和高效轉換。

  3.肝癌微波熱凝固治療基礎研究

  熱療是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方法。本研究方向致力于肝癌微波熱凝固治療溫度場的術前規劃,重點是肝癌微波熱凝固治療溫度場的實驗、數值研究以及熱療溫度無創檢測等。


  三、在研課題

  1.血液循環對肝癌微波熱凝固治療溫度場的影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基于血流動力學仿真的心血管外科手術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基于CFD的心血管外科手術規劃關鍵技術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

  4.   面向數值仿真的醫學圖像三維重建技術及應用研究(北京市教委項目)

  5. 全景齒科曲面斷層成像數字化研究(自選項目)

  四、科研成果


  多年從事工程數值模擬、生物力學、醫學圖像處理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12篇被SCI收錄,25篇被EI收錄。出版教材一部,獲得專利兩項,軟件著作權四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局級獎三項。近期代表性論文有:

  [1]   Y J LIU, X Y YANG, Q NAN, J Y XIAO & L LI. Phantom experimental study on microwave ablation with a water-cooled antenna. Int. J. Hyperthermia, 2007, 23(4): 381-386 (SCI189BN)


  [2]   Y J Liu, A K Qiao, Q Nan, X Y Yang.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 abl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arterial bifurcation. Int. J. Hyperthermia, 2006, 22(6): 491-506 (SCI 092WV)


  [3]   Y J Liu, Z Y He and H M Fan. Scattering of SH-Waves by an Interface Cavity.  ACTA MECHANICA, 2004, 170(1-2): 47-56 (SCI 836RG)

  [4]  Aike Qiao, Youjun Liu. Medi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blood flow simulation. Clinical Biomechanics, 2008, 23 (1):S130-S136

  [5]  Aike Qiao, Youjun Liu. Numerical study of hemodynamics comparison between small and large femoral bypass graft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2008, 24 (11):1067-1078


  [6]   Aike Qiao, Youjun Liu, Siyang Li, Hu Zh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Blood Flow in 2-wa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2005, 31 (2): 161-182 (SCI 965MJ)


  [7]   Aike Qiao, Youjun Liu, Zhihong Guo. Wall Shear Stresses in Small and Large two-way Bypass Grafts.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06, 28: 251-258 (SCI 013WK)


  [8]   Aike Qiao and Youjun Liu. Influence of graft-host diameter ratio on the hemodynamics of CABG.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6,16(3): 189-201 (SCI 016ZY)


  [9]   Aike Qiao, Youjun Liu. Numerical study of hemodynamics comparison between small and large femoral bypass graft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in press, online available)


  [10]   Aike QIAO, Youjun LIU. Medi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Blood Flow Simulation. Clinical Biomechanics(in press, online available)


  [11]   劉有軍, 喬愛科, 黃偉, 主海文, 曾衍鈞.  冠狀動脈移植管血流動力學的數值模擬.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2004, 23(4): 370-376(EI 04428413767)


  [12]劉有軍, 喬愛科.  頸動脈分支的血流動力學數值模擬. 計算力學學報, 2004, 21(4): 475-480(EI 04468459315)


  [13] 劉有軍. 迷宮密封的湍流增阻. 機械工程學報, 2004, 40(5): 39-43 (EI 04368344942)


  [14] 劉有軍. 迷宮密封湍流增阻的數值研究. 計算力學學報, 2005, 22(3): 330-334 (EI05319277909)


  [15] 劉有軍, 何鐘怡, 樊洪明.  彈性波繞任意形狀界面孔的散射. 固體力學學報, 2005, 26(1): 92-96


  [16] 喬愛科, 劉有軍, 曾衍鈞.  冠狀動脈對稱雙路移植管中脈動流的數值模擬. 計算力學學報, 2004, 21(6): 722-727(EI 05058821870)


  [17] Qiao Aike, Liu Youj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modynamics in 2-Way CABG.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5, 31(5): 527-532(EI5449453245)


  [18] 喬愛科, 劉有軍. 具有不同移植管-宿主動脈直徑比的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血流動力學仿真比較.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2006, 25(4): 453-459


  [19] 喬愛科,劉有軍. 股動脈雙路搭橋的血流動力學仿真.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6, 25(2): 211-218


  [120] 喬愛科, 劉有軍, 李曉陽.  股動脈雙路搭橋術的數值模擬.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6, 32(4): 363-369


  [21] 喬愛科, 劉有軍. 半橋支架治療主動脈瘤的仿真.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7, 33(4): 423-427


  [22]喬愛科, 劉有軍, 張松. 支架治療主動脈弓內側動脈瘤的仿真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07, 24(4): 852-856                                                                                      

  五、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平樂園100號北京工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郵編:1000124

  電話:010-67391523, 010-67396657, 13651051501

  Email:

 

  一、基本情況

  馬雪梅,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學士和碩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

  1997年至2001年曾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其間被破格晉升副研究員;2001年至2003年任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學部負責人;2003年至今在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基礎醫學研究室副主任,生物工程中心副主任。2004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B類),2005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在分子醫學和分子診斷等方面開展研究,致力于病毒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相關疾病的診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通過新技術、新方法的建立和引進,如生物芯片技術、分子生物學新技術、新型生物標記材料、化學發光、免疫學方法等,建立以發展新的診斷技術,特別是病毒的早期、快速診斷為重點的研究平臺,并積極探索它們在生物醫學其它領域的應用。

  三、在研課題:包括863項目、北京市科委重大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北京市科技新星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

  四、科研成果:已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國際專利2項,國內專利多項,并參與了兩部外文專著,一部中文專著的編寫。

  五、聯系方式:

  ( E-mail:xmma@bjut.edu.cn,Tel:67396629)

  曾毅,男,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廣東揭西。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博士、博士后導師。


  1974年至1975年在英國的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員從事腫瘤基礎研究。1986年至1987年曾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作為客座研究員從事HIV的研究,從1973年起研究人腫瘤病毒(包括EB病毒、乳頭狀瘤病毒、HTLV-1病毒、HBV及人皰疹第8型病毒)與人癌癥發生的關系;從1984年開始研究HIV的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藥物和疫苗。上述工作取得較顯著成績。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三屆國務院學位評審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顧問委員會和腫瘤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微生物聯盟執委,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聯合國亞太地區艾滋病與發展領導論壇指導委員會成員。現任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博士、博士后導師,國家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專家顧問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名譽會長。


  曾毅院士共發表中英文論文500余篇,著書6本。曾獲國家杰出貢獻中青年稱號,獲國家和部級科技成果20余項及陳嘉庚醫藥科學獎、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英國Belly-Martin基金會艾滋病防治貢獻獎,2008年獲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2009年獲中華預防醫學會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北京市科技二等獎。

 

  聯系方法:

  Tel:67391441,67392780

  Email:

  1952年生人,1969年初中畢業后到農村插隊,歷時9年。1979年考入北京工業大學,1984年大學本科及1987年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并獲碩士學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處機器人應用研究中心;1995年起到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工作;先后擔任北京工業大學機器人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機械電子工程系副主任、機械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代院長,北京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1996年起任副教授,2001年起任教授。

  楊建武教授長期在機械制造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以機電一體化和機器人技術作為專業方向。

  教學工作方面:

  現任《應用電子技術》系列課程主講教授,負責《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及《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機電伺服系統》、《機電系統設計》等機電控制類專業課程的教學。
科研工作方面:

  曾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沖壓機器人的開發研究和設計制造》、《柔性油底盤自動沖壓單元》、《小型沖壓機器人自動生產線的研制》,北京市教委重點課題《智能顫振抑制結構的開發及應用研究》。作為組長主持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汽車內飾件自動切割機機械手》,及多項企業間合作的橫向項目。目前作為主持人之一承擔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制造設備的控制系統研制》(研究經費300萬元),并在其中負責數控軟件的開發工作。科研成果《制造系統運行狀態在線監測與智能控制技術》2002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楊建武教授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3-5名,作為本科生導師指導學生3-4名,主要從事的研究課題包括計算機控制系統和檢測系統的研究,嵌入式微機系統的應用研究,機電伺服系統技術、開放式數控系統的硬件與軟件研究,制造系統計算機網絡監控等。

  聯系方式:

  電話:67391618

  郵箱:yjw@bjut.edu.cn


 

  白韶軍高級工程師

  1. 簡介

  男,1956年出生,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現代焊接設備及自動化

  2. 聯系方式

  67392521(o)87315439(h)86258689

  baishaojun@bjut.edu.cn

  涂承媛  副教授

  1963年2月生人,籍貫北京。1986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攻讀該校自動控制系碩士研究生,并于1990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北京工業大學流體力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教師。

  研究方向

  自動控制,圖象處理及醫學信號分析

  學術成果

  參與及主持了7個橫、縱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在相關中、英文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多篇屬于SCI、EI、ISTP檢索源。

  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北京工業大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獎 ,第三屆北京市青年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北京自動化學會獎等榮譽,并獲中國專利3項。

  聯系方式

  地址: 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

  Tel: 67391618

  Email: tuchengyuan8029@vip.sina.com

  李西恭 碩士,副教授,1986年到北工大任教。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1)電阻焊逆變電源

  2)傳感器信號近距離的無線傳輸

  3)弱信號的測量與處理

  黃鵬飛,男,1971年生,工學博士,副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

  研究方向 新型數字電源,數字信號處理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以及新型高效連接技術等。

  主要獎勵:“系列逆變電源研究”獲北京市科協金橋工程一等獎

  主要講授課程:現代電源(雙語教學) 材料連接方法及設備

  國際交流與合作:曾前往德國漢諾威大學(UNIVERSITY OF HANNOVER),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西蒙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等地學習及學術交流。前往電機工業(馬來西亞)有限公司(WELDING INDUSTRY MALAYSIA)對其技術人員進行逆變電源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培訓。

  目前和加拿大AMH公司,印度ADOR焊接有限公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實驗室建設:籌建焊接電弧物理研究室,負責高速攝像機,德國漢諾威測試儀,漢諾威動態負載模擬儀,高速邏輯分析儀,高速行走機構等設備。

  主要科研經歷:

  1998年5月-1999年6月,完成北京市科委工業振興項目“低飛濺CO2氣保焊機研制”。

  該技術由北京時代集團公司投入批量生產,是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逆變CO2氣體保護焊機。由于技術領先,性能可靠,在三峽工程中市場占有率90%以上。2001年9月,該焊機參加了在德國埃森舉行的15屆國際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并出口到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該種焊機投放市場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年生產約10000臺,銷售額上億元人民幣。

  1999年5月-2000年6月,完成北京市科委工業振興項目“熔化極脈沖氬弧焊機研制”。

  該技術已由北京時代集團公司于2003年投入批量生產。這是一種先進的焊接工藝,采用IGBT逆變電源,實現穩定的一個脈沖過渡一個熔滴的最佳過渡過程。北京時代集團公司是最早批量生產該種焊機的民族企業,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

  2001年9月-2002年11月,和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電焊機制造公司“馬來西亞電機工業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逆變CO2焊機的轉讓。該焊機在吉隆坡國際機械電子技術展覽會上展出,獲得好評。

  2002年初開始TANDEM雙絲焊接工藝的研究,2003年11月在“上海埃森國際焊接展覽會”上推出具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套“雙絲高效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接系統”,成為展會的亮點之一。

  2003年起和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有限公司進行密切合作,研究“高速集裝箱側板對接焊工藝及設備研究”等課題,該項目的重點在于解決1.6mm薄板的高速焊接條件下的單面焊接雙面自然成形問題。目前已經把焊接速度從常規的1.05米/分提高到1.3米/分,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達到1.5米/分.

  2004年開始低能量焊接法研究,目前可以成功的使用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接工藝進行鋼鋁的薄板焊接.測試結果表明,接頭質量滿足要求.

  2005年10月,轉讓有關"數字控制的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接工藝"的技術給印度ADOR welding limited.

  2006年 5月,轉讓有關"高效焊接工藝及設備"的技術給加拿大AMH limited.

  2008年,推出雙絲高效焊接工藝及設備,目前已經在煤礦行業得到應用,正在和汽車行業的用戶進行商談.

  目前致力于新型數字化電源的研究工作,并在焊接過程精密控制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年科研經費約100萬元.

  目前主持的研究項目:

 

編號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 薄板鋁合金交流脈沖MIG焊電弧特性及熔池行為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 雙絲高速脈沖GMA焊電弧干涉機理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雙絲高速氣體保護焊接工藝及設備研究 北京市教委汽車制造工藝平臺項目
4 鋼鋁異種金屬低熱輸入連接工藝研究 北京市教委汽車制造工藝平臺項目
5 數字控制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接工藝 杭州凱爾達電焊機制造有限公司
6 交流埋弧焊接工藝及設備 北京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已經完成的研究項目:

 

編號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 高速熔化極氣體保護焊電弧穩定性及焊縫成形機理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 低飛濺的CO2氣體保護焊接電源 北京市科委
3 熔化極脈沖氬弧焊機研究 北京市科委
4 CO2氣體保護焊焊縫成形機理研究 北京市教委
5 高速熔化極脈沖氬弧焊工藝及電弧穩定性機理研究 校青年基金
6 系列逆變CO2焊機技術研究 電機工業(馬來西亞)有限公司
7 熔化極脈沖氬弧焊機 北京時代集團公司
8 NBC-350IGBT逆變氣體保護焊機 北京時代集團公司
9 低成本逆變CO2焊機研究 北京時代集團公司
10 逆變CO2系列氣體保護焊機研究 無錫特種電焊機廠
11 單片機控制熔化極脈沖氬弧焊機研制 浙江凱爾達電焊機有限公司
12 系列CO2氣體保護焊機研究 浙江凱爾達電焊機有限公司
13 IGBT逆變系列氣體保護焊機 寧波隆興集團
14 NBC-500逆變氣體保護焊接研究 北京東升電焊機廠
15 NBC-250焊機 無錫南方電焊機廠

  聯系方式:通信地址: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 郵編:100022

  電話:010-67396317 010-86242051

  傳真:010-67392521

  電子郵件:huangpf@bjut.edu.cn

  辦公地址: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機電樓219房間

北京工業大學

添加北京工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工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工業大學報錄比、北京工業大學考研群、北京工業大學學姐微信、北京工業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工業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工業大學排名、北京工業大學保研、北京工業大學公眾號、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工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工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