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

更新時間:2022-07-30 10:36:59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
Add 福建工程學院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福建工程學院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福建工程學院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福建工程學院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福建工程學院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系方式>>

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畢賢順 劉丹 吳波 江吉彬 朱聰玲 詹友基 曾祥遠 黃衛東 彭晉民 鄭建生


姓名:畢賢順
性別:男
職稱:教授
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研究方向:1.斷裂動力學2.非局部理論
中文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上街大學新區學園路福建工程學院郵編:350108
英文地址:Add:Shangjie,Fuzhou,Fujian,China,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P.C.:350108
個人簡歷:畢賢順,男,遼寧大連人,1962年生,民盟盟員,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黑龍江科技學院數力系副主任、計算力學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科技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力學學科帶頭人、民盟黑龍江科技學院支部副主委、政協黑龍江雞西市第七、八、九屆委員,民盟黑龍江省科技支部委員,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第一屆、第二屆人大常委,黑龍江省力學學會會員,中國煤炭高校力學教學研究會理事,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現為福建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實踐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委員、福建省力學學會理事。
1985年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考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91年獲碩士學位;2000年考取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航天工程與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4年獲博士學位。在教學方面,從1985年工作至今,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斷裂靜力學》《斷裂動力學》《機械振動》《巖石力學》《有限元》《力學中的數值方法》《高等彈性力學》《流變力學》等課程,共獲得學院記功和記大功等獎勵7次,獲得院優秀教學成果獎5次,1996年獲黑龍江省優秀力學教師稱號。1996年擔任教研室主任后,理論理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先后獲得院級優秀課,材料力學獲得省級優秀課,力學教研室獲得96年度雞西市先進集體。作為材料力學的主講教師和課程建設負責人,材料力學在2002年獲院級精品課稱號。在科研方面,共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其中在國外雜志上發表論文6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8篇,被SCI錄4篇,被EI收錄11篇;編寫教材3部;科研項目17項,其中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為項目負責人;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項目3項,其中1項為項目負責人;福建省青年人才創新基金項目1項,國防科工委資助項目1項,航天科技集團資助項目2項,電站集團資助項目1項,雞西市科委資助項目1項,為項目負責人,雞西市煤機廠資助項目1項。
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
2003-2006指導遼寧工程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1名;
2003-2006,2004-2007指導黑龍江科技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2名(李玉琳);
指導黑龍江科技學院力學教師5名;
2008-指導福建工程學院力學教師1名(麻雙雙)。
工作簡歷:1981-1985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專業本科生。
1985-1989黑龍江礦業學院力學教研室,助教。
1989-199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攻讀工程力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
1991-1995黑龍江礦業學院力學教研室,講師。
1995-1997黑龍江礦業學院力學教研室主任,講師。
1997-2000黑龍江礦業學院力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2000-2002黑龍江科技學院力學教研室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固體力學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2002-2004黑龍江科技學院數力系副主任、教授。
2004-2006黑龍江科技學院數力系副主任、計算力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7年8月-2008年12月福建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力學教研室,教授
2009年1月-福建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實踐中心主任

鄭建生,男,福建壽寧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福建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目前從事電子、通信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空間光通信技術,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20余項,獲湖北省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發表論文30余篇,被聘為國家“863”科技計劃專題網絡評審專家、國家科技型中心、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評審專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網絡評審專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專家。
彭晉民,男,1974年生,四川雙流人,博士,教授,福建工程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福州大學碩士生導師。畢業于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人選;任福建省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副秘書長、福建省刀具刃具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
當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數控機床現代設計方法,優化設計,數字化、智能化裝備設計及其集成應用技術等。作為課題負責人或子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福建省重大專項、福建省自然基金等縱向項目近20項并與企業合作完成多項產品設計任務。已在《機械工程學報》、《中國機械工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tMetals Research》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SCI、EI索引20余篇,主講《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
黃衛東,男,福州人,現為福建工程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高等學校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科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機械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刀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設備管理協會理事、福建省職業技能鑒定專家委員會第一屆機械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CAD/CAM技術、逆向工程技術、快速成型技術、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等。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正式公開發表論文14篇,EI收錄4篇;主持或參與各類科研項目23項,其中省部級以上13項;主編本科教材2本;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7項;獲得各類教學科研成果獲7項,其中獎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曾祥遠,男,1972年生,湖北天門人,中共黨員,教授,工業設計一級技師。1994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2009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獲MFA(藝術碩士)學位。
長期從事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科研工作,歷任荊楚理工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資深會員,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藝術設計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國家職業資格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荊門市專家協會會員,荊楚理工學院漢水文化研究中心漢水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荊楚理工學院學報》特約審稿人,荊楚理工學院首屆師德師風十佳模范教師。
現為福建工程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思維方法、產品設計與開發、設計造型基礎等。先后在《藝術教育》、《藝術評論》、《美術大觀》、《藝術與設計》等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編出版教材《產品形態設計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色彩》(重慶大學出版社)等。先后主持和參與了“校企聯合構建地方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研究”、“‘屈家嶺?中國農谷’文化旅游產品策劃與設計開發研究”、“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在現代裝飾設計教學中的應用”、“高職院校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省級、校級課題,繪畫與設計作品獲湖北省教育廳、文化廳、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等多項獎勵。主講工業設計史、工業設計思維、工業設計造型基礎、產品設計等課程。
詹友基,男,福建閩清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讀博士。機械電子工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方向帶頭人。主講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先進制造技術等課程。
主要研究方向為超硬材料工具、硬脆性材料加工技術、超硬材料磨削過程仿真和預報、精密加工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Solid State Phenomena》、《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中國機械工程》、《摩擦學學報》、《中國工程機械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10篇被SCI、EI收錄)。
朱聰玲,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東北林業大學在讀博士,現為福建工程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先后在佳木斯工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和東北林業大學學習機械工程相關課程。主講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課程。
主要研究方向是大中型聯合收割機振動問題、發動機減振;可靠性工程;工程機械優化設計、橡膠配件檢測與設計;生物質能生產技術及仿真;力學及應用。參與及主持各類課題6項,獲獎4項,參與及主編3部教材,發表省級以上論文20篇。
江吉彬,男,博士,教授,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2003年6月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福建工程學院專用車輛與設備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機械工程學院常務理事;福建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支持人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福建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負責人;機械電子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方向帶頭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制造裝備及機電產品開發、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工程。自1994年至今,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部級基金、科技攻關等項目研究15項,目前主持省級科技重大專題項目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參加省級科技平臺項目等2項,并主持企業合作項目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各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共發表53篇論文,其中第1作者24篇,EI收錄6篇。
吳波,男,博士,1971年5月出生,四川閬中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4年1月獲得西南交通大學隧道與地下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4月從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現任福建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
自1999年5月參加工作,先后擔任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專業負責人、工程師,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項目負責人。2006年5月至今歷任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站長,上海地鐵指揮部副指揮長,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中鐵四局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站長,中南大學及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理事等。
長期致力于隧道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攻關,完成科研項目40余項,包括國家重點工程科研項目14項、省部級課題8項,先后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國家與省部級工法3項、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公開發表科技論文50余篇,獲省部優秀論文3篇,出版專著4部。與合肥工業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了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還被鐵道部、青島市、寧波市、南寧市、合肥市等聘任為隧道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家,先后榮獲中鐵四局集團十大科技標兵、中國中鐵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國中鐵十大杰出青年、中國中鐵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才工程候選人、鐵道部茅以升科技獎、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榮譽稱號。
劉丹女,副教授,碩士、高級工程師,國家二級注冊建筑師。1963年7月生,1984年7月畢業于福州大學工民建專業,獲學士學位,中南大學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從事建筑構造技術的教學和設計工作。1986至1987年在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系進修學習一年。現為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系建筑技術教研室主任。發表的文章和參編的書主要有:重構《房屋建筑學》教材內容體系探索、《21世紀建筑的發展與建筑技術教育的探討》、《房屋建筑學》教學幾點體會、《建筑工匠》(參編)、《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的思考》、《淺議福州城市景觀設計》、《改進建筑變形縫構造設計的研究》等。主要教研科研成果福建省"鄉鎮住宅建設成套技術研究"1995年獲1994年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1月主持的《測量學》課程改革獲福建工程學院教學成二等獎、負責建設的《建筑構造》課程被福建省評為2004年度省級精品立項課程,《建筑物變形縫構造設計研究》福建工程學院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工程設計項目:長樂洞江花園規劃及建筑設計、長樂梅嶺供銷合作社綜合辦公大樓、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教學綜合樓擴建工程、福州市鳳樂小學教學樓擴建工程、福建省交通學校教職工宿舍、福州市寧化小學教學樓擴建工程、福州三十七中學校園規劃方案設計中標、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公寓、福州三十七中學教學綜合大樓、福州臺江第三中心小學教學綜合樓等。獲學校1999-2000學年中年教師公開教學競賽三等獎,獲學校2000-2001學年"勤教獎"。
福建工程學院

添加福建工程學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福建工程學院考研分數線、福建工程學院報錄比、福建工程學院考研群、福建工程學院學姐微信、福建工程學院考研真題、福建工程學院專業目錄、福建工程學院排名、福建工程學院保研、福建工程學院公眾號、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福建工程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福建工程學院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